批评话语与文学经典--以 T·S·艾略特对弥尔顿的批评为例
美与伟大的依存悖论——TS艾略特与新批评派的文论异趣
2007年7月第30卷/第4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DI1只NALOFHEB目NORMALUNIVERSlTY/Ph"osopfly硼dSoc陋JScIer髓s酬t椭/JuIy.2007VoJ.30№.4美与伟大的依存悖论——T.S.艾略特与新批评派的文论异趣邓文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2)摘要:艾略特的早期文论一度是新批评派重要的灵感源泉,但新批评派对艾略特的思想并非全盘接收,而是从“文本中心”的立场对之进行了修正。
因此,当后期艾略特皈依了宗教、走向更加宽广的宗教文化视野时,双方的龃龉也就越来越突出。
艾略特提出的。
感受力的统一”、。
客观对应物”以及文学与神学的双重标准,与新批评派“意图谬误”、。
感受谬误”及对纯文学标准的坚持,形成了鲜明的分野。
从对立于新批评派的角度来看,后期艾略特突破极端文本中心的困境,来到一个更宽广深入的文化境遇,恰恰对于新批评派突破自身瓶颈具有最直接的借鉴作用。
在思考艾略特和新批评派歧异的过程中,我们清晰觉察到了文学“美”与。
伟大”相互依存之中的悖论。
关键词:美与伟大的悖论;T.S.艾略特;新批评派中图分类号: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8712007)04-0106-0520世纪上半叶肇端于英国而盛行于美国的新批评派,因立足于文学“本体的格”、把批评的重心置于“完全脱离了作者思维及社会背景等前因和社会影响之后果的具体艺术品”而和传统文学批评的走向判然有别。
在“尽力把作品看成一个全局、一个结构、一个实体、一个整体”的前提下。
新批评派提出了某种既不同于绝对主义也不同于相对主义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而对东西方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新批评派内部并不是一个具有严格而统一律令的文学批评流派,更多意义上“不如说它是过去的一种被加以概括了的倾向……这种共同的倾向似乎仅仅是下述信念:即单纯积累与一首诗有关的资料并不能揭示它的本质和意义”…(眦"。
外国文学史复习试题和参考答案
外国文学史复习试题和参考答案题目:外国文学史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部作品属于中古欧洲文学? A. 《哈克贝利·费恩的历险》 B. 《神曲》 C. 《老人与海》 D. 《悲惨世界》答案:B. 《神曲》2、下列哪位作家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的“人文主义”代表? A. 莎士比亚 B. 乔叟 C. 拜伦 D. 奥斯汀答案:B. 乔叟3、下列哪一部作品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 A. 《唐璜》 B. 《一千零一夜》 C. 《霍乱时期的爱情》 D. 《罪与罚》答案:B. 《一千零一夜》二、简答题4、请简述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答案: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分别是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
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品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品是《美狄亚》,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是《俄狄浦斯王》。
41、请阐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
答案: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的主要特点是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
代表作品包括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以及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411、请阐述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
答案: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理性、规范和高雅。
代表作品包括高乃依的《熙德》,以及拉辛的《安德洛玛刻》和《贝蕾妮丝》。
三、论述题7、请论述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家和作品。
答案:欧洲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反传统、追求新颖形式,以及注重个人内心感受。
代表作家包括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和托马斯·曼。
卡夫卡的代表作品是《变形记》,乔伊斯的代表作品是《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守灵夜》,普鲁斯特的代表作品是《追忆似水年华》,托马斯·曼的代表作品是《魔山》。
71、请论述比较古代东方文学和欧洲文学的特点和差异。
答案:古代东方文学,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等,多以神话、传说和寓言为题材,强调道德教诲和政治寓意,风格和谐、含蓄。
美国文学5、T.S.Eliot艾略特
i Aesthetic Views
1 . Apoem should be an organic thing i n i t s e l f , a made o b j e c t . Once i t i s f i n i s h e d t h e poet w i l l no longer have c o n t r o l of i t I t should be judged, analyzed by i t s e l f without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p o e t ’ s personal influence and intentional elements and other elements.
l ys
According t o h i s t h e o r y , verse drama should conform to natual -rhythm and not be consciously poetic. His plays are w r i t t e n i n a blank verse of h i s own invention, i n which the metrical e f f e c t i not separated from the meaning, thus bringing p o e t i c a l drama t o t h e popular stage.
h
I. The Burial of t h e Dead II. AGame of Chess III. The F i r e Sermon IV. Death by Water V. What t h e Thunder Said
文学鉴赏与批评3(英美新批评)
出来的”,他们最终不过是结合在某种境界中,这种境界虽是 “宁静”,但仅指诗人被动的伺候它们变化而已。自然,写诗 不完全就是这么一回事。有许多地方是要自觉的,要思考的。 实际上,下乘的诗人往往在应当自觉的地方不自觉,在不应当 自觉的地方反而自觉。两重错误倾向于伎他成为“个人的”。 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 性。
二、基本理论
(二) 瑞恰兹的诗歌语言论和语境论 1.诗歌语言即诗性语言,是一种指向情感,没有具 体指称客体因而无法证伪的“伪陈述”。 它具有虚构性、模糊性,使人面对人性、心灵,感 知生命的张力和质感。 "曹雪芹不在了,那棵树还在,他相信那棵树一定 见过曹雪芹."(《活着之上》)
第 二 章 新 批 评 基 本 理 论 瑞 恰 兹
/ /
一、概念内涵
新批评的发展
新批评奠基者是艾略特和瑞恰兹。 兰色姆是理论发展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和学生艾伦·退特、布鲁克斯、沃伦发表了 大量论文著作,提出了新批评的基本观点, 形成了人称“南方集团”的文论派别。 新批评在二战后达到鼎盛。美国大批理 论家加入这一阵营,视野开阔的维姆萨特、 韦勒克在40年代后期与布鲁克斯、沃伦在耶 鲁大学任教,形成了新批评的后期核心“耶 鲁集团”。
第 二 章 新 批 评 基 本 理 论 艾 略 特
/ /
我们得相信说诗等于“宁静中回忆出来的感情”(华兹华 斯)是一个不精确的公式。因为诗不是感情,也不是回忆,也 不是宁静。(强调情感是文学的基本元素,审美情感是理性沉 淀后的情感。)
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所发生的新东西……这种集中 的发生,既非出于自觉,亦非由于思考。这些经验不是“回忆
2018/5/24 ——《传统与个人才能》(卞之琳译)
第八章 新批评
透视主义
第一个层面是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和韵律; 第二个层面是“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
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可以说是语言 与它的修辞层面,即文体学所研究的范围。 第三个层面是“意象、隐喻、象征、神话”,韦勒 克称之为“诗歌的主要结构”,其中意象和隐喻被 视为“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部分”。
穹赤露,
详,
在烟尘未染的大气里粲然闪耀。 那船舶、楼阁、剧院、教
旭日金挥洒布于峡谷山陵,
堂,
精品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邓恩《圣谥》
看上帝面上,你住嘴,让我 去爱,
要不就责我瘫痪、骂我痛风, 我的五绺白发,我蹭蹬的命
运, 不如你安富尊荣,多才多艺 由你青云直上,由你宦运赫
烜, 朝夕过从的全是衮衮高官, 朝觐龙颜或铸印的龙颜, 去思索去追求你心中所愿,
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 是否正确。”
精品课件
材料与结构
主张用“材料”代替“内容”,“指一切与美学没 有什么关系的因素。”
“结构”代替“形式”,“一切需要美学效果的因 素”。
“这决不是给旧的一对概念即内容与形式重新命名, 而是恰当地沟通了它们之间的边界线。‘材料’包 括了原先认为是内容的部分,也包括了原先认为是 形式的一些部分。‘结构’这一概念也同样包括了 原先的内容和形式中依审美目的组织起来的部分。 这样,艺术品就被看成是一个为某种特别的审美目 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
抛弃与得到 情人 隐士 获得整个世界的
灵魂
精品课件
一、新批评的缘起
1、艾略特的诗歌非个人化理论(《传统与个人才 能》)
首先,从诗人与传统的关系来看,任何诗人都不能 脱离诗的传统而单独具有他的完全意义。
第八章 新批评
隐喻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单个词语,如 ‚山脚‛;也可以是独立成篇的文体,如寓言。 新批评高度重视隐喻,‚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 总结现代诗歌的技巧:重新发现隐喻并且充分运用 隐喻。‛ 理查兹《修辞的哲学》,认为隐喻中的两物是在价 值上联系在一起的。
“隐喻”(metaphor)一般指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 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 化行为。 ‚婚姻是一座城堡,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婚姻是一场战争,是男人和女人相互征服与反征服的无休 止的战争‛。人们借助不同的‚彼类事物‛并通过‚彼类事 物‛——城堡、战争,来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 ‚此类事物‛——婚姻,这是一种语言行为也是一种心理行 为。 瑞查兹认为隐喻由‚喻衣‛和‚喻旨‛组成, ‚喻衣‛即 彼类事物,常常表现为具体生动之物;‚喻旨‛即此类事物, 常常表现为抽象的意义。
(四)邓恩《圣谥》 看上帝面上,你住嘴,让我去爱, 要不就责我瘫痪、骂我痛风, 我的五绺白发,我蹭蹬的命运, 不如你安富尊荣,多才多艺 由你青云直上,由你宦运赫烜, 朝夕过从的全是衮衮高官, 朝觐龙颜或铸印的龙颜, 去思索去追求你心中所愿, 但你放手让我爱。
现实世界与沉浸在 爱情世界中的情人 之间的冲突 你 讥笑爱情 你 追名逐利 我 追求爱情
悖论和反讽 编年史 半顷墓地 小室 精致的瓮 骨灰 圣谥
用这些话召唤我们的灵魂吧:你们, 神圣的爱 曾使你们各自成为对方的修道院; 爱情曾使你们宁静,如今却狂暴难羁; 你们曾收缩起世界的灵魂, 驱入你们眼睛那玻璃里, (使眼睛变成密探,变成镜子, 使它们变成你们的缩影,) 映照着城市宫廷:从这里找到 你们爱情的图景!
T.S.艾略特批评的功能
T.S.艾略特批评的功能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9.26—1965.1.日),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批评的功能旅游吃住行游玩实用攻略,游客亲身体会!广告文/T.S.艾略特一几年前,我在一篇论述艺术的新与旧的相互关系的短文中曾发表过自己的观点,对此观点我现在仍然信守。
我愿冒昧地引证与之有关的部分,因为我对其中所阐述的原则还要在下面做进一步的发挥。
“现在的艺术经典构成某种理想的秩序;这一秩序随着新的(真正新的),被用来补充这些艺术经典的总合的艺术作品的出现而发生变化。
只要不出现新的作品,这些现存的秩序本身就完结了。
为了使秩序在新作品出现之后不受到破坏,必须哪怕略微改变一下作为整体的现有秩序,从而重新决定这一总和中每一部作品的地位和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也反映了新旧之间的协调一致。
谁若是这样来解释秩序,这样来理解欧洲或者英国文学的统一,他就不会把过去应该在现在的作用下改变,如同现在受过去支配一样这样一种思想看成是荒谬的了。
”展开剩余92%上面引用的那篇短文谈到艺术家,还谈到我认为艺术家必须具备的那种传统感情的问题;但涉及的面比较广,已发展为有关秩序的问题了,而且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批评的功能。
无论是在我提到的那篇短文中,还是在现在这篇文章里,我都不把文学(世界文学也好,欧洲或者某一国家的文学也好)看作个别作者作品的汇集,而把它看作“有机的统一体”,看作体系。
对于这种体系(也只有对于这种体系)来说,某些作家的作品,某些作家的艺术成就,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换言之,存在着某种独立于艺术的东西,艺术家承认自己对于这种东西的依存;存在着某种使艺术家屈从,愿为其献身的东西,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个人独特的艺术上的意义。
大家共同的遗产和大家共同的使命是艺术家统一起来,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越界”的文学批评——T·S·艾略特文学批评的界限问题研究
管是文 学, 还是 哲学、 宗教甚至科 学 , 艾略特擅 长统统将它们吸纳 、 消化再创造。基 于共 1 9 4 6年所发 表的《 文学批 评 的界 限> 一文 , 本文试 图从理论 的层 面 对艾 略特 文 学批评 界 限 问题 进 行研 究 , 认 为其 所持 的其 实是一 种 “ 解 疆化
何一位“ 文学批评家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只了解他批评的作 家所必须遵循的规则的技巧专家; 批评家必须是一个全面 的 人, 一个有信仰有原则的人, 还必须具有生活知识和生活 经验。 ’ ’ 【 ] 事实上, 早在 1 9 3 3 年所发表的《 戏剧诗人七人谈> 一文
1 9 4 6 年, 5 8 岁的 现代派 诗歌之父T . S . 艾略特作了一篇
批评的畛域内融入其他学科、 其他知识, 后期的艾略特对文 学 批评家提出了 更具体的要求: 文学批评家应在不断肯定
自己活动范围的同时, 跨出文学领域, 进入到其他学科的领
逊的< 诗人传) , 但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却在于柯勒律治在 承继约 翰逊诗论的同时引入了另外一些种类及范围 —— “ 他确立了 哲学、 美学和心 理学的相 关性” 。 事实上, 艾略特认为, 文学批评一词的范围不断扩大, 这
种变化是必要的, 因为在他看来, “ 文学批评家并不是‘ 纯 粹’ 文学性的, 文学批评家也不意味着他除了文学以 外, ‘ 不 具有任何其他方面的兴趣” ’ 。如果哪位文学批评家仍执著
地, 如此, 才能在继承文学批评传统的基础上, 对之进行超越 创新。他举例说, 一位文学批评家如果在论述但丁、 莎士比 亚或歌德时, 其批评假若不涉及神学、 哲学和伦理学, 就不可
是常说, 科学, 甚至人文科学, 已 经发展到了这样一种程度, 关于任何一门专业都有那么多东西需要知道, 以致学生根 本没有什么时间 去了 解许多其他的 东西? ” 难怪他不无忧虑 又充满着先知的 精神向所有的文人呼唤, “ 在什么情况下, 批 评会变成为另外一些东西, 而不再是文学批评? ” 在什么
谈T·S艾略特文艺批评
On T. S. Elot's Literary Criticism 作者: 张素珍
作者机构: 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009
出版物刊名: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5-57页
主题词: 艾略特;文艺批评;诗歌创作;轨迹
摘要: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是美国和英国争相拥有的名士.他兼诗人、评论家、戏剧家于一身.在美国,艾略特的论著比他的诗歌的影响更为深远.他提出了'非个人化'与'客观对应物'等新的诗歌创作原则,对现代文学批评,特别是英美新批评派及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诗歌创作和文艺批评的发展、繁荣.文章从四个阶段来探究艾略特文艺批评发展的轨迹.。
批评话语与文学经典--以 T·S·艾略特对弥尔顿的批评为例
绵 阳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ma l o f Mi a n y a n g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4 No . 6
J u n . 2 01 5
批 评 话 语 与文 学 经 典
受谬误 ” 论( a f f e c t i v e f a l l a c y ) 也 强有 力地 警示 着 这种 危 险 的倾 向 , 防止 我 们 走 向相 对 主义 的泥 沼 。 回 到
瑞恰 慈 的实验 , 有些 问题 显得 非 常有趣 : 实 验所 选取 的名 家名 篇真 的优 于/ 劣 于 无 名 之 作 吗 ?判 断 标 准
尔顿 的诸种 感 官都 不 甚 敏 锐 , 以至 于 弥 尔顿 的诗 作
实际上都存在着重大败笔 , 连他用 以创 作的英语也 是“ 死 的语 言 ” [ 1 1 2 6 1 , 缺 乏 新 意 。时 值 艾 略 特 在英 美
批评 界 呼风唤 雨之 际 , 弥尔 顿 的地位 一落 千丈 。
批评 , 呼吁 回归文 本 , 这是 瑞恰 慈 作为 新批 评派 的先 驱 的伟 大创举 。然 而 , 瑞 恰 慈 又 是 在拥 抱 一 种 理 性
上百 位读 者普 遍贬 低 所 谓 名 家 名 篇 、 推 崇 所 谓 无 名 诗作 , 这 恰恰 是对瑞 恰 慈结 论 的最大 反讽 。 如果 承认 绝对 科 学 客 观 的不 可 能 、 肯 定个 人 化 因素、 非理 性 因素 的存 在 , 那 么文 学批 评理 所 当然 就 是关 乎个 人感 受 力 与 鉴 赏力 的实 践 。当然 , 过 分 强 调 主观感 受也 绝对 不 可 取 , 否 则 便 可 能 走 向 王 尔德 式 的印象 主 义 批 评 或 克 罗 齐 的 表 现 论 的局 限 , “ 感
清丽的声音_形式主义批评_文化批评_评帕洛夫_诗歌的破格_
清丽的声音:形式主义批评+文化批评———评帕洛夫《诗歌的破格》胡全生内容提要:《诗歌的破格》回荡着帕洛夫清丽的声音:形式主义批评+文化批评。
这种声音,在我们困惑于“理论之后”的当下,尤其需要。
关键词:玛乔瑞・帕洛夫 《诗歌的破格: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抒情诗论文集》作者简介:胡全生,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和叙述学研究。
T itle:A Revie w of Poetic L icense:Essays on M odernist and Post m odernists L yricAbstract:R inging res onantly in Poetic L icense is Perl off’s clear voice of f or malis m+cultural studies.It is a voice that we need badly,es pecially t oday when we are puzzled about what’s go2 ing on“after theory”.Key words:Marj orie Perl off Poetic L icense:Essays on M odernist and Post m odernists L yric Author:Hu Quan sheng is Pr ofess or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 in the English Depart2 ment,Shanghai J iao T 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240,China).H is research interests and are2 as of publicati on include literary theory and narrat ol ogy.E mail:ja mes onhu@玛乔瑞・帕洛夫的(Marj orie Perl off)《诗歌的破格: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抒情诗论文集》(Poetic L icense:Essays on M odern ist and Post m odernists L yric,1990)共收有15篇论文,“分别写于1984至1989年间”,“其中多数已发表”(Perl off2)。
他异性与独异性:从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到阿特里奇的文学理论
专题研讨:列维纳斯之后的西方伦理批评主持人::王嘉军主持人主持人语:列维纳斯是对当代文学伦理学和伦理批评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
这个专题题目中的“之后”既是在时间刻度上的标识,更是在方法论上的描述。
一种“后列维纳斯”的伦理批评如何可能?这是本专题的三位作者所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分别从解构主义批评、创伤理论、巴赫金理论三个方向切入了这一问题,这既是在勘测列维纳斯思想对现有文论研究和文学批评框架的撞击,更是在勾画新的伦理批评的可能性。
列维纳斯对于解构主义批评有直接的影响,不过我们在分析这种思想承继关系之外更探讨了二者的差别,以及列维纳斯思想对于调和解构主义批评之“文本中心主义”的意义。
将列维纳斯伦理学中主体与他者的遭遇视为一种“创伤”,则使得“创伤理论”可以突破精神分析和文化社会学的框架,并与哲学和文学建立更亲密的联姻。
巴赫金与列维纳斯都因为对于一种“间性”关系的发现和阐述而成为当代伦理思想的重要资源,借助于巴赫金对文学作品中“丑角”的分析,一条将文学从封闭的内部、从列维纳斯定性的偶像崇拜中引向他者、引向外部伦理世界的小径,已然显现。
他异性与独异性:从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到阿特里奇的文学理论王嘉军摘要:阿特里奇的独异性阅读理论,强调了文学阅读的事件性、创造性和操演性。
独异性在阅读的操演中,作为事件而发生,创造出新的作品,也创造新的自我。
因此,阅读本身也构成了文学作品之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
这种事件性的发生既是独一的,又是重复的,每次重复均有差异,不断的重复又确认了作品的同一性。
这一“重复与差异”的过程,在阅读的操演中,就体现为读者对于作品创造性地操演、独异地回应,使得作品“常读常新”。
这种创造性地操演和独异地回应,本身是一种伦理的阅读态度,是对于作品的负责。
这种“阅读的责任”观受到了列维纳斯和德里达的重要影响,尤其是他们对“好客”之探讨的影响。
负责和独异的阅读,就是一种好客的阅读,一种对于他异性的绝对尊重。
不过,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与以阿特里奇和米勒等人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批评,并非完全适配,后者强调将文本视为他者进行伦理回应,却时常忽略或否定文学作品所指涉的文本之外的伦理,也即其现实维度和公共性。
英美新批评 ,以艾略特为例
在新批评崛起之前,19世纪末的西方文学批评 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为主导。实 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与心理、社会历 史与政治方面的因素对文学的影响,而浪漫主 义则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热衷于 谈论灵感、激情、想象和个性。这两者都忽视 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而20世纪初,现代派 文学成为主流。现代派文学重象征,语言晦涩 玄奥,用原本的批评无法对付,批评家不得不 通过细读来探索它的含义,这也无形中促进了 新批评的崛起。
巧用典故
《荒原》题词
“有一次我亲眼看见库米的女巫被关在吊着的笼子
里,孩子们用希腊话问她, ‘女巫,你想要什么?’
她也用希腊话回答说,‘我只要死亡’。”
第一章:葬仪
共76行,主要是写荒原和荒原人的意象。本章又可分为4 节。
第1节有18行,开场惊人,首先出现了春天与“残忍”的 并置场面“四月这残酷的季节”;接下来出现了那些淹没 在回忆和欲望里的人。第2节(19到42行)描写了荒原上 枯石遍布、干涸死寂的景象和现代人沉溺于欲望,无力自 拔的情景。 第3节,43到59行,女相士及其所带的一套恶毒的纸牌进 一步刻画了荒原人的形象。第4节(60到76行)以伦敦这 座城市的特写来展示荒原的全貌。诗人受到了波德莱尔的 影响,将伦敦描写成一个阴森恐怖充斥了死人的场所,同 时也巧妙征引了但丁的《地狱》篇中的句子。
新批评早期代表人物
艾略特(1888-1965) 美-英诗人、文学批 评家,新批评的思想 先驱。主要提出“去 个性化”观点。 瑞查兹(1893-1980) 英国文论家。主要进 行了“文学语言与科 学语言”的区分。
新批评第二代评论家
燕卜荪(1906-1984)英国 文论家,瑞恰兹的学生。提 出“含混”理论。 兰色姆(1888-1974)美国 新批评的领军人物。提出 “本体批评”概念。 退特(1888-1979),兰色 姆的学生。提出“张力论”。 布鲁克斯(1906-1994), 兰色姆的学生,提出“悖论” 和“反讽”理论。
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
第一章社会批评第一节社会历史批评理论的发展及贡献(一)文学的“环境、时代、种族”因素的提出:斯达尔夫人、泰纳(二)文学的“服务于社会”功能的提出:托尔斯泰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三)文学的社会因素向更深层的结构拓进:卢那察尔斯基、卢卡契、戈德曼第二节社会批评的若干核心概念解说(一)环境;(二)道德;(三)结构第三节社会学批评的案例(一)托尔斯泰《<莫泊桑文集>序》;(二) 卢那察尔斯基《艺术史中社会学因素和病理学因素》【本章参考书目】(1)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2)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3)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辛未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4) 《托尔斯泰读书随笔》,王志耕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5) 卢那察尔斯基《艺术及其最新形式》,郭家申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6) 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学林出版社,1987年(7) 戈德曼《论小说的社会学》,吴岳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8) 戈德曼《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9) 赫伯特·里德《艺术与社会》,陈方明、王怡红译,工人出版社,1989年(10) 埃斯卡尔皮《文学社会学》,符锦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思考题】(1) 文学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经历了哪些阶段?(2) 在社会学批评中道德维度的作用是什么?(3) 是环境影响艺术文本还是艺术文本影响环境?(4) 用“文本、个人主体、超个人主体”的模式进行社会学批评的写作练习。
泰纳在整个19世纪,法国人始终保持着对文学与社会之关系的热情,另一位被视为“社会学派”的艺术理论家泰纳基于科学化的努力,试图将文学的本质在特定的语境因素中加以确定。
于是,他在其《<英国文学史>序言》(1863-4)中提出了著名的“三要素”说。
“新批评”讲稿
“新批评”讲稿第一篇:“新批评”讲稿英美新批评派一、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英美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它对于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批评派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英国,30年代在美国最终形成,到50、60年代成为美国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主流,直到60年代后才渐渐衰亡。
在新批评的形成过程中,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艾略特《圣林》(1917)中的一系列论文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诗的“非个性化”理论,他对文学史中的“感觉性解体”现象的检讨,以及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尊崇,为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提供了基本要点。
瑞恰慈则致力于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他的心理学方法被新批评派所抛弃,而语义学方法所造成的科学式批评和文本中心批评则成为新批评派方法论的主要基石。
概括的说,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是从语言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它的特征。
瑞恰兹认为,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
诗歌是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
他指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在陈述上是完全不同的。
诗歌语言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它的许多陈述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能用经验事实加以核实,故可视为一种“伪陈述”。
瑞恰兹说,当人们对语言进行情感的使用时,“重要的是态度而非指称”,“在这些情况中指称是真是假根本无关紧要”。
(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P.243)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关注语言的基本性质,但更关注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关注语言在应用中产生的作用和意义。
瑞恰兹不仅重视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征,而且还多次论述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
他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除了表现为不同的用法外,还表现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瑞恰兹强调,科学语言尽可能地做到表述准确,所以它们总是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语言则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
T.S.艾略特与社会批评
作者: 杨金才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7-30页
摘要:对T.S.艾略特这位誉满全球的文坛巨擘,中国读者并不陌生.近年来他的重要诗作和文学评论不断地被译介,在中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然而,迄今很少有人去探究:这位世界文豪在文学活动以外,对于社会、政治、教育和文化等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对于宗教以及它和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有着深刻的观察和精辟的洞见.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他的《追随奇异的神明》(1934年)(以下简称《追随》)、《什么是基督教社会》(1939年)(以下简称《社会》)和《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1948年(以下简称《札记》)等著作,对其社会批评观进行探讨.。
论艾略特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的轨迹和特征
论艾略特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的轨迹和特征郭本荣;王珂【期刊名称】《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2【摘要】In his amazing poems, T. S. Eliot broke away with formerwriters’routines and used ingenious skills to create his poetic“wasteland,” which has changed the direction of 20th-Century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Critic Eliot relies on “traditional” and“non-personalized” discourses, follows the order in poetry criticism and social criticism, and then creates a precedent of 20th century British and American criticism. Disparity between poetry writing and criticism constitutes the main part of Eliot’s life, and also presents conflicts between his poetic and political ideas. From literary criticism to cultural criticism, Eliot illustrates dilemmas and choices of both a vanguard poet of modernism and an intellectual in modernity.% 诗人艾略特在其惊世骇俗的诗作中,一反前人的种种成规,别出心裁地运用现代诗歌技巧,创造出“荒原”的诗歌世界,从而改变了20世纪英美诗歌发展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尤其是站在文学批评产业化 了的今 日, 我们不禁还 要追问 , 谁 才具 有 可 靠 的感 受 力 和 鉴 赏 力 ?批 评 是 否多为个人 的口味咸淡 , 其实暗藏私货 、 利益关切?
绵 阳师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院学报
J o u ma l o f Mi a n y a n g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Vo 1 . 3 4 No . 6
J u n . 2 01 5
批 评 话 语 与文 学 经 典
以 T・ S- 艾 略特 对 弥尔 顿 的批 评 为例
主义 至上 的科 学 主义 。瑞 恰 慈呼 吁排 除非 文本 因素 的影 响 , 竭力 追求 客 观 , 但文学 、 文 艺批 评 等 实 践 本 身就 是非 理性 因素深 入作 用 的领域 , 或 者毋 宁说 , 这 些人 写 的 、 写人的、 写 给人 看 的文字 必 然深 深地 受制 于人 心人 性人 情 , 以 至于科 学 、 客观 几乎 可 以说 是一 种美 好 的幻想 。对 刨 除非 文本 因素 之后 的文本 去做
为何?那些学生感受力和鉴赏力如何?他们对于那 些 匿名诗 篇 的感 受 和 评 价 可 靠 吗? 不 一 而 足 。然 而, 这 些疑 问并 不 好 解 答 , 不 仅 因为 有 些 问 题 早 已 “ 死无 对证 ”, 还 因为 作 品 的好 坏 、 经典 的 甄 选 和 确 立恰恰正是个人感受力与鉴赏力影 响之下 的产物 ,
回到文学批评本体上问题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一旦此类褒贬的发出方是呼风唤雨的大批评家时这些意见对作家作品的阅读和接受就会产生性命攸关的影大诗人wh奥登极为推崇希腊诗人卡瓦菲斯在奥登和其他著名诗人如米沃什的力推下原本籍籍无名的卡瓦菲斯迅速得到深入的阅读和研究以至于如今也成为公认的最杰出的希腊现代诗人
第3 4卷 第 6期 2 0 1 5年 6月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3—1 1 作者简介 : 李剑锋( 1 9 9 1一) , 男, 福建晋江人 ,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比较文学 、 翻译 研究 。
・
l 1 6・
也 是 各种 利益 冲 突交 织 的结 果 。 回顾 批 评 的 历 史 ,
大海 ” u 3 J l 。马修 ・ 阿诺 德 在 《 论 翻译 荷 马 史诗 》 里 把 弥尔顿 和荷 马 的风 格 作 了一个 比较 , 并指 出这 种
受谬误 ” 论( a f f e c t i v e f a l l a c y ) 也 强有 力地 警示 着 这种 危 险 的倾 向 , 防止 我 们 走 向相 对 主义 的泥 沼 。 回 到
瑞恰 慈 的实验 , 有些 问题 显得 非 常有趣 : 实 验所 选取 的名 家名 篇真 的优 于/ 劣 于 无 名 之 作 吗 ?判 断 标 准
性 和历史性。
关键词 :T・ S・ 艾略特 ;弥尔顿 ;经典 ;批评
中 图 分 类 号 :1 0 6 文 献 标 志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6 1 2 x ( 2 0 1 5 ) 0 6— 0 l 1 6—0 5
一
、
从一个 实验说起
所 谓科 学客 观 的分析 , 殊 不知 文 本 内部 乃 至 “ 分析 ” 内部 饱含 非 文本但 文 本 化 了 的非 理 性 内容 , 可 以 说 是 掩耳 盗 铃 。包 括 专 业 批 评 家 在 内的 读 者 并 非 机 器, 他们 有 自己的生 活 体 验 、 好恶臧否 , 有 自己的 标
准 和原则 , 对 文 本 的感 受 也 绝 对 不 可 能 衷 于 一 是 。
I・ A・ 瑞 恰 慈 曾经 做 过 一个 经 典 的 实验 : 将 若 干 首 隐去作 者 姓名 的诗 歌发 给百 来个 不 同专业 的本 科 学生 , 令 他们 研 读 之 后 作 出评 价 。其 结 果 令 人 惊
李 剑 锋
( 上海外 国语 大学研究生部 , 上海松 江区 2 0 1 6 0 0 )
摘
要: T・ s・艾略特 写过两篇评述 弥尔顿的著名 文章 , 但 这 两篇 文章猛 烈攻 击弥 尔顿的诗歌 , 直接 导致 2 0
世纪 3 0年代 至 6 0年代 弥尔顿的经典地位遭到颠覆 。尽 管艾略特作为新批评 派的鼻祖 , 他 对弥 尔顿 的攻击 实际上 却具有强烈的主观 目的性 。文学经典无疑 具有一定 的本质 内在特性 , 但更是政治 意识 形 态和 文化权 力作 用的历 史 产 物。通过分析和 回应 艾略特 对弥 尔顿的批评 , 并再为 弥 尔顿辩 护 , 可 以管窥批评话 语在 文学 经典建制 中的主 观
批评 , 呼吁 回归文 本 , 这是 瑞恰 慈 作为 新批 评派 的先 驱 的伟 大创举 。然 而 , 瑞 恰 慈 又 是 在拥 抱 一 种 理 性
上百 位读 者普 遍贬 低 所 谓 名 家 名 篇 、 推 崇 所 谓 无 名 诗作 , 这 恰恰 是对瑞 恰 慈结 论 的最大 反讽 。 如果 承认 绝对 科 学 客 观 的不 可 能 、 肯 定个 人 化 因素、 非理 性 因素 的存 在 , 那 么文 学批 评理 所 当然 就 是关 乎个 人感 受 力 与 鉴 赏力 的实 践 。当然 , 过 分 强 调 主观感 受也 绝对 不 可 取 , 否 则 便 可 能 走 向 王 尔德 式 的印象 主 义 批 评 或 克 罗 齐 的 表 现 论 的局 限 , “ 感
讶, 因为著名诗人的作品被视为一文不值 , 籍籍无名
的诗作 却获 赞颇 高 。瑞 恰 慈 由此 结 合 心理 学 、 语义 学等 , 进一步提出了“ 细读法” ( c l o s e r e a d i n g ) , 强调 阅读应尽 力 排 除非 文 本 因 素 的影 响 , 隔 离式 地 细读 文本 , 从 而 进行 语 义 学 式 分 析 。这 一 种 阅读 和批 评 方法 成 为新 批评 派 的 理论 和实 践 基 石 , 叱 咤学 界 多 年, 影 响至今 犹 烈 。 以科 学 手段 去 规 范 阅读 继 而 提 倡 科 学 、 客 观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