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易错点重难点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易错点重难点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易错点重难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在学习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这一主题时,有些知识点容易出错,也存在一些重难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并分析这些易错点、重点和难点。
一、古代农耕经济的基本概念古代农耕经济是指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是经济的基础和主要来源。
农耕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农业为主导、农民为主体,并以农产品的生产与交换为核心。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古代农耕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民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如水利灌溉、旱田耕作、农作物选择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增产和农耕经济的发展。
三、农产品的流通与交换农耕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产品的流通与交换。
古代中国的农民生产出的农产品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流通与交换,以实现农民个体之间、农民与国家之间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古代中国的农产品交换方式主要有物物交换、货币交换和长途贸易等。
这些交换方式的发展和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
四、农民的地位与权益保障在古代农耕经济中,农民是主要的生产者和经济主体。
因此,保护农民的地位和权益对于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和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农民的利益,如减税减租、土地制度的稳定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农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农耕经济的影响与意义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意义。
首先,农耕经济推动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其次,农耕经济为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最后,农耕经济的繁荣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高效总结
认识
(1)中国古代以农耕 为主的经济形态,创 造出了长期领先世界 的文明 (2)生产方式和国家 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 的重要因素 (3)要想实现近代化, 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4)坚持对外开放的 基本国策不动摇
(1)货币不断 发展变化 (2)商人群体 不断发展 商 (3)城市商业 业 不断繁荣 (4)汉和宋元 时期,对外 贸易兴盛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高效总结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要旨概览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类别 发展成就 (1)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的 产业结构 (2)以铁犁牛耕为 代表的农具的革新 农业 (3)水利设施的不 断完善 (4)玉米、番薯等 作物的引进和棉花 种植的推广 认识 (1)中国古代以农耕 (1)商周时期,多采用 为主的经济形态, 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创造出了长期领先 (2)春秋时期出现自耕 世界的文明 农经济,并长期占据 (2)生产方式和国家 主导地位 政策是影响经济发 (3)井田制瓦解后,土 展的重要因素 (3)要想实现近代化, 地私有制不断发展 (4)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4)坚持对外开放的 明清时期普及全国 基本国策不动摇
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
阳,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城的一个 特点。 (4)明清时期,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 上营建了北京城。北京和南京是全国
性商贸城市,全国共出现数十座较大
的商贸城市。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三、近代前夜中西方的历史差异
类别 中国 极力强化君主 政治 专制,统治日 益腐朽 农耕经济高度 繁荣;资本主 经济 义萌芽产生但 发展缓慢 西方 进行资产阶级革 命,建立近代民 主政体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易错点重难点
必修二《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易错点重难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是必修二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易错点和重难点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重难点进行深入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是指古代中国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其中的易错点和重难点主要包括:一、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在古代中国农耕经济中,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是关键词。
首先,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受制于水文地理条件,中国农民长期以来采用了灌溉农业方式。
其次,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田耕作、棚田耕作、雨养农业等,都对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土地制度和农民生活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农民生活也是农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的农村社会中,土地被分为公田、私田和佃田等,而农民则在这种土地制度下进行生产和经营。
土地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农民生活的差异化,会直接影响到农耕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区域的特点和农产品的流通中国地域辽阔,地域多样化的特点使得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如北方地区以小麦、大豆等作物为主,南方地区则以稻谷、茶叶等作物为主,这些区域差异也直接影响到古代农产品的流通和贸易。
四、社会等级和农民身份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对于农耕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身份低下,地位较为边缘,受制于世袭制度和税收负担,对农耕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约。
五、农村经济的繁荣与萧条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存在着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性波动。
在政权更迭、战争灾害、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古代农耕经济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也是古代农耕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难点。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作为必修二课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其中涉及到的易错点和重难点包括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土地制度和农民生活、农业区域特点和农产品流通、社会等级和农民身份、农村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重难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脉络,进一步提升对该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点背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结构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和产业结构1.起源: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2.地域差别:北方粟麦南方水稻3.产业结构: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A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B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C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D 、地主私有土地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二)农耕技术的进步:(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1、生产工具(1)原始工具:石、木、骨器;耕作方式:刀耕火种(2)文明时代(商周):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3)春秋战国:①铁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②牛力耕田开始出现,(4)唐朝: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5)灌溉工具:有翻车、筒车等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灌溉工具①三国:翻车②唐:筒车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①大禹治水的传说;②春秋战国: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③西汉:漕渠、白渠;西域地区:坎尔井④东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三)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千耦其耘)3、封建社会:小农经济:(1)时间:春秋时期(2)出现原因:A、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生产力的发展);B、私有土地出现(生产关系的进步)(3)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分散性)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③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男耕女织(落后性)④易受天灾、战乱和苛政等影响,容易破产(脆弱性)(4)作用:积极:A、在没有天灾苛政干扰下,农民可勉强自给自足;B、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B、近代以后,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C、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必修二第1单元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复习
• 时间:
凡县治以上的城市才设 市;在城中有特定位置
• 地点: (坊市分开)
分散在城中(打破 坊市的界限)
受官府严格控制
• 管理:
不再受官府直接监视
3、领先世界。
4、部门多、分工细、规模大、技术不断进步。 5、是农耕经济的补充。
第二十八页,共50页。
一、农业(nóngyè)
二、问手题工3:业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了解)古代 三、中商国业商(sh业āngyè发) 展的特点。
(一)商业(shāngyè)发展概貌
商朝
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周朝
“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 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隋唐
商业贸易、国际贸易蓬勃发展(海陆丝路)
宋元 明清
宋代出现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①商业市镇兴起;②农副产品商业化;③白
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④出现区域性商人 群体,如徽商 晋商
第二十九页,共50页。
城市 的由来 (chéngshì)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 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 商业(shāngyè)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最早发现、使用煤的国家
北宋 用煤冶铁普遍化
南宋
焦碳冶铁
第二十二页,共50页。
一、农业(nóngyè)
二、手工业 (一)古代中国(zhōnɡ ɡuó)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1.冶金业 2.纺织业 (1)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汉代中国获“丝国”称号
唐代缂丝技艺
(2)棉纺业: 宋末元初: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元代:黄道婆;松江成为中心,棉纺织业成
高中历史必修2易错易混知识点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易混点 • 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 周,商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官营、 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出现并成为中 国手工业的三大主要经营形态。Βιβλιοθήκη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易错点 • 5、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 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 • 6、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人”不 是由商人的国名而来,而是源于商工擅长经商。 • 7、“柜坊”的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 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 的银行雏形。 • 8、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 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高中历史必修二 易错易混知识点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易错点 • 1、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 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 2、注意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 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 纳贡赋。 • 3、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 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 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 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 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易错点 • 9、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 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 10、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不 是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是衰落的 封建专制制度。“闭关政策”与“重农抑 商”政策都是封建制度的衍生物。
•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 易错点
• 1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 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 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 12、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 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满足自家生活 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 13、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 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 例证。
中学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点归纳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点归纳岳麓版必修2一、农业的起源(一)概况1、起源:约一万年前,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
2、地域分布:①黄河流域,粟麦,半坡;②长江流域,水稻,河姆渡。
3、基础:生产工具(磨制石器)的出现。
4、农作物:培植粟、水稻,逐渐出现“五谷”。
5、家畜饲养:“六畜”、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并存发展。
(二)特点:1、地理分布:长江、黄河流域,南稻北粟;2、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发展及影响(一)农业生产工具(农具、灌溉工具)的发展(二)影响: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水利工程1、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2、战国:(1)秦国李冰,都江堰,成都平原(2)秦国郑国,郑国渠,关中平原3、西汉:(1)西域:坎儿井(2)漕渠、白渠,大规模治河工程(王景治理黄河)四、耕作方式1、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齐耘”2、春秋:个体农耕,铁犁牛耕(1)原因:①生产工具(铁犁)和耕作技术(牛耕)进步(根本);②私有土地出现。
(2)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评价:①是什么?特点+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积极: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稳定生活,有积极性;社会稳定的基础。
③局限: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
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
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
D、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模式;2、精耕细作日臻完善的农业生产模式;3、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
六、“精耕细作”的含义它是人们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高度对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指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理论为其指导思想。
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七、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生产关系的调整;②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③民族、各地区、中外之间的交流;④农作物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农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完善、水利工程的兴建;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⑥国家统治者的政策。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笔记、提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试大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事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以及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知识整合】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
春秋初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
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
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耕作技术:精耕细作。
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国发展的需要。
②、许多私田出现。
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
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A、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B、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
(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2)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高中历史必修二要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会考要求: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法;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影响自耕农的因素提纲: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法1、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2、春秋战国时期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延续数千年)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2、“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3、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法三、自耕农地位和影响自耕农的因素(注意第73例题)1、地位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影响因素①统治者过度的剥削②土地兼并③自然灾害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会考要求: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提纲:一、商周时期井田制出现内容:土地公有,由周王将土地层层分封给贵族,只有使用权。
二、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出现井田制瓦解。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对土地私有制给予肯定第四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会考要求: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史实及其特征提纲二、纺织业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原始社会人们学会养蚕缫丝。
2、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
3、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三、制瓷业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会考要求:商业概貌和特点,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提纲一、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二、从城市布局看商业发展1、唐代长安城坊市制,市为交易场所,有时间、空间限制2、宋代坊市界限不复存在,没有时间、空间限制三、商业发展与商业政策息息相关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的落后五、清朝海禁政策的影响①打击了对外贸易②阻碍资本主义萌芽③与世隔绝,逐渐使中国落后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七课新航路的开辟会考要求:迪亚士、哥伦布的航海史实;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提纲一、史实1、葡萄牙支持迪亚士抵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2、西班牙支持哥伦布抵达美洲二、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第八课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会考要求: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提纲:一、殖民扩张1.17世纪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头号贸易强国,称“海上马车夫”2.18世纪后期,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贩奴贸易见第74例题)二、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第九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会考要求:两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及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提纲: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最先从棉纺织开始,珍妮纺纱机2.瓦特改良蒸汽机3.蒸汽机车和汽船的发明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电力广泛应用2.发明内燃机,创制了汽车、飞机3.化学工业:发明塑料、合成染料4.爱迪生改进电灯5.电话、电报等通讯手段三、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壮大了列强殖民扩张的实力,最终世界被瓜分完毕2.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列强通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资本输出,使更多地区纳入世界市场。
最新必修二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提纲(2)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点要求】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1、变化: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组织方式: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到个体农耕2、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
(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清除地上树木、杂草,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播种,这种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2)距今七、八千年前,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工具――耒耜,标志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助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
(4)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出现;春秋末期,开始用牛耕地(5)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从此,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即“田里不鬻”,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缴纳贡赋)。
②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③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2)井田制瓦解的原因:①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主人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初税亩”),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一轮复习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区域经济二、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重难点讲解:知识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
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稳定地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之一。
南方以水稻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五谷”“六畜”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
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
“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
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
★问题探究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有何关系?探究提示:中国自夏、商、周三代就实行干支纪年法(将天干与地支相结合,用于纪年)。
古人将十二地支与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相搭配,以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
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中学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起源:从采集向种植发展而来(采集经济还不是农业)2:农耕经济的地域差别:北方:黄河流域,代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粟和炭化菜子。
南方:长江流域,代表:长江下游河姆渡遗址,稻谷和家畜遗骸。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的国家3.产业结构:以种植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五谷” ,“六畜”五谷:粟.、稻、麦、稷、豆六畜:猪、马、牛、羊、鸡、狗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生产工具的改进A.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工具:耒耜和石器B.商周时期:耒耜和石器,出现少量的青铜器C.春秋战国:铁农具的广泛使用(赵、燕遗址出土的大量铁器农具)2. 牛耕和犁的使用A.春秋后期:牛耕出现B.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C.西汉时期:发明犁壁,牛耕得到广泛推广D.唐朝时期: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三国曹魏)、筒车(唐代不用人力)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2.古代水利工程A.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B.西汉:漕渠、白渠C.西域:坎儿井(起源于西汉,因地制宜)3.治黄(汉代,王景治黄)四.从千耦其耕到个体农耕1.原始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2.小农经济(1)产生时间:春秋(2)产生原因:①铁农具、牛耕②私有土地出现(3)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产业结构)2.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4.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生产规模)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废井田,开阡陌1.从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到井田制商周:井田制的出现公田: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占有,田地居中私田:劳动者拥有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无所有权西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上层建筑是分封制2.井田制的瓦解和崩溃A.春秋时期:井田制走向崩溃,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私有土地。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重难点知识归纳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重难点知识解析一、全面认识小农经济:1、形成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以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①自给自足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男耕女织。
③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与合作。
④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苛政、土地兼并等)的能力差。
⑤落后性:生产工具简单,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3、发展的有利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各种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农民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在生产上有很大的的自主权,并且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校高的积极性。
③由于规模小,耕作技术的推广较为便利。
④历代政府为保证财源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
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①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规模小,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③历代封建王朝的后期,随着统治的腐朽,每遇灾害,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破产,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酝酿爆发。
5、圭寸建统治者重视小农经济的原因: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也是封建王朝的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②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大事。
6、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小农经济一般指自耕农经济,其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对立面;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小农经济产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自然经济主要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小农产生于春秋战国,自然经济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必修二重难点与易错点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1、古代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经济是农耕经济,为主导,手工业、商业是其有效补充。
明清时期,传统经济结构中产生一种新的经济成分——萌芽。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产业结构——种为主饲为辅;生产模式——;经营方式——;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空间布局——区域性与经济重心南移。
3、“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通过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改善农业环境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其萌芽于夏商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
其总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通过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如农田灌溉,兴修水利工程等。
例1、《苟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D.铁器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例2、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原因是A、铁器牛耕的推广B、土地私有制确立C、国家走向统一D、分封制崩溃例4、《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日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檗,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日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A.春秋战国B.西汉C.东汉D.隋唐5、耕作方式是指种地的方式,主要通过利用生产工具的和技术来耕作土地。
其演进为原始社会的——商周时期的——春秋战国的。
(西汉出现“二牛抬杠”式的耦犁,东汉出现一牛挽犁的耕作方式)例5、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A 、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 .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 .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例6、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信息是A .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B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 .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D .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6、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与自耕农的区别与联系。
(1)自然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其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 ,和商品经济相对,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 ,二是自给自足。
其最本质属性是 经营,耕耘、收获、桔棉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例8、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
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
”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A .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B .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C .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D .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例9、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
”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A 、 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B .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 .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 .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例10、东晋谢灵运在其《山居赋》中说:“春秋有待,朝夕须资。
既耕以饭,亦桑贸衣。
艺菜当肴,采药救颓。
”这说明了他的田庄A.主要从事商品生产B.生产分工明确,交换频繁C.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D.属于自然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的制——战国以来的封建土地制。
2、井田制的实质——以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虽然实际上被所占有,但贵族只有使用权,不得土地。
例11、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例1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对此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认识不正确的是A.这一现象出现在商周时期B.这一现象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消失C.这一现象的消失是历史的进步D.公田为贵族占有,贵族拥有土地的所有权3、私有土地出现于春秋,通过改革承认了土地私有,战国时通过变法了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封建社会是主要的土地形式。
例13、《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奴隶制度进一步巩固B、井田制的瓦解 C、国家财税收入增加 D、自然经济的确立例14、经济立法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见证。
“盗马贼死,盗牛者加(枷)”这项立法最早出现在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4、由于私有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从而导致,影响国家收入,统治者常采用“”“限田”等措施,所“均”的田均是的土地,且授田者只有土地的权,无所有权。
但由于,土地兼并的现象仍然严重。
例15、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
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封建土地私有制例16、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
”上述言论A.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B.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5、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去土地,于是租佃关系在时产生。
佃农与自耕农都是属于小农经济,都要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两者的主要区别是①自耕农耕作自己的土地,而佃农耕作的是地主的土地。
②自耕农缴税给国家,人身是的;佃农交租给地主,与地主形成。
例17、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
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
”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C.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例18、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
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第3课经济重心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北民南移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和技术,南方政局比较安定,本身的发展潜力(2)孙吴、东晋、南朝:南方得到开发;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影响:重心相对南移,江浙地区“人才渊薮”例19、有统计显示,北宋时期的72位宰相中,北方(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共41位,江南(安徽、福建、江苏、江西、浙江)共26位;南宋时期的62位宰相中,北方仅仅5位,江南47位。
上述数字不能说明A.南宋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B.经济中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C.和江南相比,北方文化已经完全没落D.这与南宋偏安江南有关例20、影响下表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第4课中国古代手工业1、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手工业与家庭手工业(参考《步步高》P67)官营手工业作坊经营、先进、官府消费、不计,不入,从西周至明中后期一直占地位。
私营手工业出现于春秋,作坊经营、民间消费、流通,中后期开始出现关系并占主导地位。
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并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例21、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在产盐地区设置盐官,实行统一生产。
这说明煮盐业是一种A.家庭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田庄手工业例22、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
这反映了苏杭地区丝织业A.民营作坊兴盛B.已采用大机器生产C.实行工官制度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第5课中国古代商业与城市1、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是因为朝人擅长经商。
2、西周实行“”政策,也称“官商”,即官府垄断。
春秋时出现,打破官府垄断。
例23、《礼记·典礼》记载“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管子·小匡》记载“(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上述材料反映出①官营手工业的经营形态②西周官营手工业内部分工细密③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具有技术人才的优势,工匠们在一起可以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④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的经营形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例24、、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传统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二大阶段:(1)严格控制阶段(从到),实行严格的制,官府直接管理,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中心、军事重镇。
(2)放松限制阶段(到明清),打破坊市制,打破、空间的限制,城市的功能大大增强。
例25、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无泽为汉市长。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是A.商业管理B.军事管理C.行政管理D.文化典籍管理4、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它产生于 时期,贯穿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以来有所松动,朝廷实行官商分利政策、 对外贸易,商人地位得到 。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得到 。
古代商人“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也是重农抑商思想的体现。
例2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这说明作者对农业与商业关系的认识是A .农商皆本B .农本商末C .农末商本D .农商皆末例27、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
乾隆时,浑源、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
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A .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B .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C .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D .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例28、“舶之为利也,譬之矿然,封闭矿洞,是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