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一必修二地理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必考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必修二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高一必修二地理考试中必考的知识点:1. 自然地理环境(a)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上各种气象活动的发生场所,包括对流圈、平流圈和臭氧层等。

(b)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分的循环系统,包括蒸发、降水和河流等。

(c)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的生存空间,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等。

2.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a) 气候:气候是指地球上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对人类的农业、交通、建筑和生活方式等有重要影响。

(b) 地形: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地势高低,对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农业发展等有重要影响。

(c) 土壤: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石风化形成的肥沃层,对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有重要影响。

3. 人口与城市化(a)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化,受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徙等因素的影响。

(b)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包括城市规模和城市化率等指标。

4. 经济地理(a) 经济活动:经济活动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各种劳动和生产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

(b)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受地理条件、资源分布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5.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a)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是指人类利用的能源,包括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

(b) 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受水循环和水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c)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以上是高一必修二地理必考的知识点,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你将对地理学科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希望这些知识点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篇一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1.水平地域分异(1)由赤道到两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形成基础:热量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影响因素:降水形成基础:水分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2.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篇二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

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1)冲积扇平原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

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

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

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

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

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一部分,以下是本册的知识点概述: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周长约为40075公里。

它的形状和大小对于进行地理研究和制作地图至关重要。

2. 地球的运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而公转则导致了季节变化。

3. 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从地球表面通过北极点的线路到达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长度,而纬度则是从南北两极到达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长度。

4. 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被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地球上形成了多种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

地球的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的结构和特点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以及一些卫星、小行星等组成,其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2.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位于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的轨道上。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和地理现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薄壳,地幔在地壳之下,地核则位于地幔之下。

2. 地球内部圈层的运动地球内部的圈层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运动和地幔对流。

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而地幔的对流则影响着地球的地理形态。

四、板块构造与地理环境1.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地壳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地质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对流作用下不断移动。

2. 地球地壳运动的地质灾害地质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形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地理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水资源的利用与水问题1. 水的分布和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宝贵,它广泛分布在地表水、地下水和冰雪等形式中。

人类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特点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来源危害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 逆城市化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口诀:“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分布: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东亚东南亚南亚作物:小麦、玉米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交通运输便利 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就美国而言的部分典型区位优势:如位于五大湖区及密西西比河有丰富的水资源,地处中央大平原地势平坦,且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人均耕地人多地少地广人稀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生产规模小大机械化程度低高科技水平低高商品率低高经营方式家庭经营,规模很小家庭经营的大农场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地区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所在国多为发展中国家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1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如修建铁路2合理利用草场如围栏放牧、划区轮牧3种植饲料 4开辟水源如打机井5培养良种牛、防病害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温带海洋性气候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五种农业地域对比表农业地域类型地域分布生产特点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放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近的优势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商品谷物农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 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D 部门 C 部门 B 部门 A 部门 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3工业地域的性质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1.发展的区位特点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较近如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如莱茵河、利珀河、鲁尔河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2.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①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使用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3.综合整治措施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A、调整工业结构B、调整工业布局C、发展第三产业D、优化环境提示:德国鲁尔优化环境的措施:A、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B、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C、植树造林4.辽中南工业区的特征1区位优势:煤、铁、石油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接近市场;2与德国鲁尔区相比,不同之处在于鲁尔区内铁矿资源不丰富,辽中南水源供应紧张;传统工业区普遍存在问题 衰落原因: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印度的班加罗尔、北京中关村等;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② 20世纪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③ 发达的信贷体系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2.发展特点国内条件口诀:“小、轻、散、低、散”3.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2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4.对我国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加强技术投入、企业之间联系和协作,杜绝恶性竞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五、美国“硅谷”1.特点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2.崛起原因①位置优越,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③世界人才高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还受人口基数的影响。

其中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特点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世界人口迁移口4、中国新中国成立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根底;酸性红壤——种茶树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打算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需有便利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2、农业进展与区位的关系(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打算性的,A 培育良种、改进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B 依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展改造如玻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展调整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建梯田;浇灌——改造水分(2)社会经济因素的进展变化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进展变化A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城市四周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B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进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给东北部工业基地;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荷兰鲜花装饰世界很多大城市;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给国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3、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农业地域类型代表性地区主要分布地区分类特点水稻种植业中国秦淮以南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劳动密集型自给农业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大牧场阿根廷的潘帕美、澳、西兰、密集农业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放牧业斯草原阿根廷、南非商品农业优良的自然牧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宽阔的市场需求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心大平原美、加、阿根廷、商品农业澳、俄、乌克兰种植业密集农业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水沃源、充分气、候温顺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兴旺的工业:为农业生产供给现代化农业机械、电力、化肥、农药先进农业科技混合农业澳大利亚的墨欧洲、北美、南商品农业累-达令盆地非、澳、西兰密集农业〔背风坡;浇灌成为农牧业进展的限制性条件;东水西调〕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有较大的敏捷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大规模机械化家庭农场市场宽阔交通便利4、影响工业区位因素(1)经济方面: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自然条件(2)社会方面:政府、政策、个人偏好等(3)环境: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主导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类型名称原料指向型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动力指向型工业典型工业部门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加工、罐头厂瓶装饮料、家具制造、印刷有色金属冶炼〔炼铝〕、化工相关特点所需原料丰富地区;原料不便运输接近产品消费地区;产品不便运输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一般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制鞋力地区集成电路、航天、航空、周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5、工业进展与区位的关系由于社会生产力进展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进展,区位因素进展变化如下:(1)原料来源多、交通改善——原料地对工业区位影响渐弱;市场影响渐强例:鞍钢〔原料、动力指向型〕;宝钢〔市场指向型〕(2)一些兴旺国家,交通运输条件对工业区位的影响有所下降(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劳动力素养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渐渐增加例:本地劳动力素养往往成为吸引外资,尤其是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因素之一形成类型:(5)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我国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进展 (6) 国防的需要:如我国 20 世纪五六十年月内地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7) 个人偏好:如华侨回乡投资 (8) 工业惯性的影响 (9) 环境保护的影响:原则:大气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的两郊外水污染企业应在居民区下游固体废弃物和噪音多的企业远离居民区气污、水污:化工厂气污:水泥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污: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化工厂噪污:交通线、车站、飞机场6、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1) 工业联系:A 生产上联系:投入-产出联系如:炼铁厂和钢铁厂;皮革厂、钢铁厂和汽车厂 B 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共用廉价劳动力或根底设施如:天津技术开发区内的“康师傅”和“三星” C 信息联系:计算机联网(2) 工业集聚好处:降低生产本钱;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类型:A 专业化生产集聚地域:投入-产出联系如钢铁厂工业区和石油化工区B 小批量定制产品的生产:协作工厂集聚并接近市场,准时反响信息形成兴工业区7、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进展特点(1)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2)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关系;或由于共同设施而集聚一起(1) 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低;工业进展潜力小,面积小;如糕点厂、糖果厂等(2) 以钢铁等生产过程简单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发育程度高;工业进展潜力大,面积大可扩展成为工业城市,其区位由核心工厂区位因素而定 如钢铁工业城市鞍山、攀枝花、马鞍山石油工业城市大庆、克拉玛依 汽车城十堰代表工业区主要区位因素主要部门传统工业区德鲁尔区;英中部区;美东北部区原料、廉价劳力钢铁、煤炭、纺织、化工、机兴工业区 美硅谷;中关村人才、环境、交通电子、航天、生物进展特点:自然地理因素:械工程 工业地域特点 以传统大型企业为核心进展集 聚而成分散为主 产品特点 重、厚、长、大 轻、薄、短、小 生产规模 大 小 科技人员比例 低 高 生产增长速度 慢 快 产品更换代周期 长 短 研发费用 低高 进展类型资金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 价劳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按主导区位因素分类原料、动力、廉价劳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 指向型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1、 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1) 乡村起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别〕(2) 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农业技术创,消灭剩余产品——城市起源的物质根底其次次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相分别〕——促进了城市消灭(3) 世界上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共性:大河冲积平原;农业文明兴旺;但古代城市进展不稳定,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2、 不同城市的区位特点及其形成缘由城市的区位因素有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 (1) 地形:平原是城市发育的抱负环境;巴西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我国汾河、渭河谷地城市分布(2) 气候:世界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且该地带的沿海地区城市一般密于内陆地区荒漠、高寒、湿热地区少有城市的分布(3) 河流:对城市的选址具有深远的影响;河流具有供水、运输、防卫功能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江西赣州——水运起点或终点;宜宾——长江与岷江集合处;重庆——长江与嘉陵江集合处;武汉——长江与汉江集合处上海、广州——河口瑞士伯尔尼、法国巴黎、美国波士顿——河流的安全防卫功能 (1)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城市区位因素的变化煤矿城市:英伯明翰和曼彻斯特、美匹兹堡、我国大同、鹤岗、抚顺、开滦石油城市:英阿伯丁、中大庆和玉门 铁矿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金矿城市:南非的约翰内斯堡(2) 交通:我国南方城市多在河流集合处;北方城市多在大道集合处古邯郸在两驿道交点铁路枢纽城市:京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京沪线——蚌埠;陇海线——宝鸡水道城市:扬州、济宁(3) 政治古希腊——雅典;古罗马——罗马;古都——西安、洛阳、杭州我国 100 万人口大城市中 76%为省级行政中心,如合肥的进展 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巴西利亚、华盛顿、堪培拉、伊斯兰堡 (4) 军事(5) 宗教沙特阿拉伯——麦加、麦地那;梵蒂冈;我国拉萨 军事、宗教等对于现代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弱;交通、自然资源自古至今始终对城市区位产生巨大影响的因素消灭:日本筑波科学城;中国张家界旅游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因素等3、 城市化标志(1) 城市人口增加(2)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指标〕 (3)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4、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兴旺国家 进展中国家 起步时间 早〔工业革命〕 晚〔二战后〕 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30-40%〕 城市化速度 先快后慢 先慢后快 城市化和经济发 经济进展的必定结城市化和经济进展 展之间的关系 果水平不相适应所处城市化阶段 后期;消灭逆城市 初期、中期化现象5、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问题环境质量下降〔城市污染严峻〕: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噪声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解决途径1、建立卫星城,开发区 如上海浦东区,北京周边 14 个卫星城华盛顿等政治与经济职能分开的首都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2、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1) 治理污染 (2) 加强绿化建设第六单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大纲要求:1. 了解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以及世界最早消灭城市的地区。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的客观性及其运动1.1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证明方法包括天文观测、地震波传播和卫星测量等。

1.2 地球的自转及其影响•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地球上存在日晷、日影等现象。

1.3 地球的公转及其影响•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导致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节气的产生。

1.4 地球的倾斜及其影响•地球的倾斜使得地球各个地方的日照时间、气候和季节变化有所不同。

第二章大气圈2.1 大气圈的组成及其特点•大气圈由气体和微粒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等四层。

2.2 大气圈与人类的生存•大气圈对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农业生产等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然而,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圈产生污染和破坏。

2.3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大气环流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包括赤道低气压带、温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三个主要行星系统。

这些大气环流也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带划分。

2.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包括地球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第三章水圈与地表环境3.1 水圈概述•水圈指的是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循环,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雪、水蒸气和大气降水等形式。

3.2 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湿地、沼泽和地表径流等,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水资源来源。

3.3 地下水•在地质结构中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对于地表生态和灌溉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3.4 地表环境与生态系统•地表环境包括草原、森林、沙漠、荒漠等生态系统,这些系统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问题概述•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

4.2 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指的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维护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和利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未来世代的影响和损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1 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2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3 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地理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二知识整理

地理新高考人教版必修二知识整理

必修二重要知识整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类型,降水量和地形对农业类型的影响农业类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降水量>400mm(湿润、半湿润区):平原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发展林业降水量200mm-400mm(半干旱区):发展牧业2、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人文)自然: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等(1)气候:决定作物种类分布、耕作制度、产量、质量。

(2)水源:决定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分布与发展。

(3)地形:影响农业类型及分布;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4)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影响农作物种类、产量、品质。

人文: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科技(冷藏保鲜技术、机械化水平、培育良种、化肥农药)、地价、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等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3、新疆瓜果甜(品质好)的原因:光照强、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4、瓜果甜的原因?(纬度低、海拔高,晴天、昼长)——光照强;(低纬,夏季、地形)——热量充足;(晴天、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气温低、品种)——生长周期长。

5、农作物品质好的原因?(同上)+(温度低)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土壤肥沃,使用化肥少;(高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水质好;地广人稀,生长环境好。

6、产品利润高的原因?(从价格高、成本低、产量高、市场广阔四个方面考虑)品质好,价格高;研发的新品种,价格高;知名度高,具有品牌效益,价格高;上市时间早/晚(错峰上市),价格高;(生产、运输、销售)成本低;生产规模大,产量高;销售市场广阔。

7、提高产品利润的措施?(从提高价格,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扩大市场等方面考虑)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价格;②研发新品种,提高价格;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形成品牌效益,提高价格;④上市时间早/晚(错峰上市),提高价格;⑤降低(生产、运输、销售)成本;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⑦扩大销售市场;8、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措施?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②研发新品种;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形成品牌效益;④降低(生产、运输、销售)成本,产品具有价格低的优势;⑤完善售后服务;⑥上市时间早/晚(错峰上市)。

地理高一必修二常考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二常考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二常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学科,掌握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常考知识点对于提高地理学科的成绩非常重要。

下面将整理地理高一必修二常考知识点,并结合相关实例进行讲解。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它研究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形成、发展、分布和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对地球的利用与管理。

二、地球的结构与运动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倾斜。

三、地球的热带与温带气候带1. 气候带的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2. 热带气候带特点:全年高温、降水充沛。

3. 温带气候带特点:四季分明、降水适中。

四、陆地河流系统与水力资源1. 全球主要河流:长江、尼罗河、亚马逊河等。

2. 陆地河流系统的构成:源头、干流、支流、河口。

3. 水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电站、灌溉、航运等。

五、地球与生命1. 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位、生物多样性等。

2. 生态环境保护:植被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等。

六、城市与工业化1. 城市的特点:人口聚集、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

2. 工业化对城市的影响:工业区分布、城市扩张、环境污染等。

七、地理信息系统(GIS)1. GIS的定义与作用:地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展示。

2. GIS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城市规划、气象预测、资源勘探等。

八、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的产生: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

2.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生态建设等。

总结:地理高一必修二的知识点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地球的结构与运动、热带与温带气候带、陆地河流系统与水力资源、地球与生命、城市与工业化、地理信息系统等。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理解地球与人类的关系,并为进一步学习地理学提供基础。

为了更好地应对考试,建议同学们多做相关练习,并且结合实际例子,加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合理布局交通网(2)经济意义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

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

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目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增添由自然增添和机械增添构成,还受人口基数的影响。

此中自然增添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添的历史阶段时期人口变化特色原因农业革命以前人口数目少,人口增添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目增加,增添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升,医疗条件改良,寿命提升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添速度显然加速生产力、生活质量不停改良,死亡率逐渐降低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自然增添人口增添特面对的人口问题率水平点发达保持较低人口增添迟缓;增添迟缓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国家水平青壮年和社会负担过重。

人口增添很人口增添过快;发展快,世界新增少年小孩比重过大。

会加中国水平较高人口中,发展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家中国家占到境的压力,致使经济发展缓80%以上慢、人们生活水平低。

4、人口增添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添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自然增添率 =出生率 -—死亡率5、三种人口增添模式特色典型国家举解决举措例鼓舞生育;接俄罗斯、德纳移民。

国、日本推行计划生育;进一步完中国、印度、善社会保障体巴基斯坦系人口增添模式特出生率死亡率点自然增添率人口增添生产力水平散布“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高高高高高低极低较低高极为迟缓快速增添不停增添热带原始森较落后的发亚、非、拉等洲的林等地区的展中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落伍民族地区“三低”模式低低低零增添或负增添主要散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散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6、人口增添模式的转变:人口增添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既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要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点人口增添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多半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半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口诀:欧 (北 )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半,世界只能先“过渡”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徙: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在听课中要积极思考,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听讲获得解答。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人口的变化。

1. 人口的自然增长。

-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 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缓慢,有的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如德国、俄罗斯等。

-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快,如印度、尼日利亚等。

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 人口增长模式:-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一些原始部落。

-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

-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多为此模式。

-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转变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从原始型向传统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是从出生率的下降开始的。

3. 人口的迁移。

-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 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例如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

- 二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 国内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是从东部地区迁往内地和边疆地区。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大量从内地向沿海,从农村向城市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

例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与气候有关。

- 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如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

-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如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吸引人口迁入西部。

二、城市与城市化。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学习目标1.说出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含义。

2.据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3.对比分析、说明我国1949至改革开发前与改革开发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4.根据案例,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2.人口迁移的意义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内容安排知识结构:教学思路:学时建议:2学时教学资源建议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相关网站:5.生活经验:1.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

2.调查本区(县)近几年人口迁移状况。

教法与学法策略1.人口的迁移(1)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图、相关图片,根据图说明人口的迁移状况,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即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及其含义。

(2)社会调查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得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因素:(1)讲授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像,对比分析讲授国内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意义。

(2)读图分析探究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及图像,分析、说明我国、美国各主要历史时期中,国内人口的迁移规模、特点、原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评价建议:1.调查、收集并整理本市或本区(县)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2.根据视频资料讨论:“民工潮”讨论:民工流动的方向、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1
学习目标
1.说出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含义。

2.据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3.对比分析、说明我国1949至改革开发前与改革开发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及原因。

4.根据案例,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学时建议:2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

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相关网站:
5.生活经验:
1.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

2.调查本区(县)近几年人口迁移状况。

教法与学法策略
1.人口的迁移
(1)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图、相关图片,根据图说明人口的迁移状况,阅
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即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
迁移及其含义。

(2)社会调查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得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因素:
(1)讲授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像,对比分析讲授国内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原
因和意义。

(2)读图分析探究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及图像,分析、说明我国、美国各主要
历史时期中,国内人口的迁移规模、特点、原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归纳影
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评价建议:
1.调查、收集并整理本市或本区(县)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
及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2.根据视频资料讨论:“民工潮”讨论:民工流动的方向、原因。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2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
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三、[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
2、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
3、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因素)
4、技术因素(作保障)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

以京九铁路为例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
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
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

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
1、铁路网(文科要求)
五横:
京包-包兰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滨洲-滨南昆
七纵
京沪京九京哈京广焦枝-枝柳宝成-成昆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
(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经济意义--
(1)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2)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3)完善交通铁路网
四、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
(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网
(2)以自行车代步出行
(3)禁止大货车进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3
1、资源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资源开发条件:资源、市场、交通)
2、能源基地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变输煤为输电)。

3、能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结合铁矿、铝土矿优势,主要构建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值。

4、环境保护和治理:①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洁净煤技术等;②调整产业结构,如原有的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的比重;③三废的治理。

5、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气候、水文(水系)、资源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

气候: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冬季温和,夏季高温,冬春降水较多。

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等。

6、早期开发中的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

7、如何综合开发利用
例:田纳西河以梯级开发为核心,在防洪、航运、发电(发展工业)、提高水质、土地利用(调整农业结构,保护矿区生态)等进行统一的开发与管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例: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形平坦,适合发展农业
例:长江宜昌以西、以东流域综合开发治理重点有何不同
以西:(梯级)开发水能、改善航运、保持水土、发展旅游
以东:防洪防涝、发展航运、土地利用(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