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篇一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1.水平地域分异(1)由赤道到两极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形成基础:热量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影响因素:降水形成基础:水分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2.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篇二河流搬运能力降低,促使沉积发生,形成堆积地貌。

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主要有以下几种:(1)冲积扇平原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交汉,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

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

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

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2)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发源于河流中下游。

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河流往往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渐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见下图)。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是指河口地区的冲积平原。

它以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的产物。

河流到达海洋人海口处,由于流速极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本文档是根据人教版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全册的内容,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便于同学们复和记忆。

以下是各单元的具体内容: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地形、水文、气候和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其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自然地球独特的特征。

2.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有助于获取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准确评估和预测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章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了自然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导致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出现许多问题。

2.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害,这也使人们更加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

3.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和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需要改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控制人类活动的过度影响。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1.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种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具有一定稀缺性的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

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

第四章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人口福利等方面产生影响和作用,也会出现一些人口问题,如人口负担、老龄化等。

2.城市与城市问题城市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第五章区域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需求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途径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等途径,实现区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长期协调发展。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第一节人口的分布【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世界、国家或地区等图文资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利用资料或图表,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本章要点】1.人口分布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

当今世界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对早期的人口分布影响较为明显,但人类可以通过适度改造自然来提高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社会经济因素是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在后工业化时代,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更多的人口向消费地、交通运输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地区集聚。

⑴.世界人口分布基本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疏。

⑵.主要规律不同角度主要分布特点从纬度看近90%集中于北半球中低纬度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从海陆位置看地区从地形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从大洲看亚非拉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85%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日本等10多个国家从国家看人口超过1亿2.一般而言,气候适宜、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地区,人口较为稠密。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⑴.东亚: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中南部等地。

⑵.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

⑶.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

⑷.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3.自然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可能因为人文条件的不同,人口数量也会存在显著差异。

⑴自然地理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影响因内容素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地形(热带雨林的平原地区因气候湿热,人口较少)一般而言,沿河、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干早地区中的绿洲人口集水源中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土壤矿产矿产资源的开发会吸引人口的不断集聚⑵人文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影响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生产力水平点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历史因素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第二节人口的迁移【教学目标和要求】1.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带来的影响。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一时间计算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还受人口基数的影响。

其中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特点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世界人口迁移口4、中国新中国成立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导语】⽣命,需要我们去努⼒。

年轻时,我们要努⼒锻炼⾃⼰的能⼒,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会经验。

机会,需要我们去寻找。

让我们⿎起勇⽓,运⽤智慧,把握我们⽣命的每⼀分钟,创造出⼀个更加精彩的⼈⽣。

⽆忧考⾼⼀频道为你整理了《新⼈教版⾼⼀地理必修⼆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到你!新⼈教版⾼⼀地理必修⼆知识点(⼀) 学习⽬标 1.说出⼈⼝迁移、国际⼈⼝迁移、国内⼈⼝迁移的含义。

2.据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第⼆次世界⼤战前、后国际⼈⼝迁移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3.对⽐分析、说明我国1949⾄改⾰开发前与改⾰开发后,我国⼈⼝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4.根据案例,分析归纳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迁移的意义 3.影响⼈⼝迁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迁移的因素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学时建议:2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 2.《⼈⽂地理学》王恩涌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学出版社,2003 4.相关站: 5.⽣活经验:1.调查⾃⼰家族中每个⼈的出⽣地、迁移经历及原因。

2.调查本区(县)近⼏年⼈⼝迁移状况。

教法与学法策略 1.⼈⼝的迁移 (1)读图分析法:引导学⽣阅读图、相关图⽚,根据图说明⼈⼝的迁移状况,阅读教材,了解⼈⼝迁移的概念;说出⼈⼝迁移的类型即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及其含义。

(2)社会调查法:联系学⽣⽣活体验,组织学⽣调查⾃⼰家族中每个⼈的出⽣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得出⼈⼝迁移的概念。

2.⼈⼝迁移的因素: (1)讲授法:指导学⽣阅读课⽂和图像,对⽐分析讲授国内及国际⼈⼝迁移的原因和意义。

(2)读图分析探究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及图像,分析、说明我国、美国各主要历史时期中,国内⼈⼝的迁移规模、特点、原因以及因此⽽产⽣的影响,归纳影响⼈⼝迁移的因素 教学评价建议: 1.调查、收集并整理本市或本区(县)有关⼈⼝迁移的资料,探究⼈⼝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或⼩论⽂。

最新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最新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人口基数;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出生率—死亡率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

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②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②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趋缓发达国家增长缓慢①劳动力不足;②国防兵员不足;③青壮年负担重。

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②人口老龄化严重。

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人口增长特点影响原因措施变化趋势4.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现阶段,判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主要特点金字塔形状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长模式迅速增长传统型缓慢增长呈负增长, 人口缩减现代型△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多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较多。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

(2)发达国家: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正负值均可)、出生率、死亡率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发达国家的人口现状发展中国家在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特点时间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现代型20世纪70年代以前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增长速度缓慢快趋于缓慢人口数量较稳定甚至下降,如俄罗斯、德国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完善,生育观念的转变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很多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或人口转变模式)及其转变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出生率高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高生产力水平、社会福利、文化观念、国家政策、自然环境低死亡率高低低自然增长率低高低(<1%) 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传统型。

欧洲除冰岛外,均为现代型,德国、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

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自然增减即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迁出和迁入,由此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免费)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免费)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免费)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免费)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

那么关于高一地理的知识点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仅供参考。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一、不同类型国家的人口问题:①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特点是较高的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数量过多,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产生的影响有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

② 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产生的影响有:青壮年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力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建全养老保障体系等。

③ 我国的人口问题:70年代实施计生,出生率快速降低,目前人口增长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问题有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较多;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增多。

影响: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孤单。

措施:放宽生育政策,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注意与发达国家区别)。

二、人口迁移(1)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因素。

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

(2)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迁入地:缓解劳动力短缺;促进经济发展。

会加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压力、社会治安等问题。

②对迁出地:缓解人地矛盾和就业压力;增加收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与外界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

但会导致人才流失,影响农村经济发展。

三、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是指某一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1. 人口与城市
- 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城市化进程加速。

- 城市人口的特点有聚集性、多样性、流动性和分层性。

- 城市规模可分为大城市、中城市和小城市。

2. 城镇化与工业化
- 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工业化的重要表现。

- 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

- 工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3. 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
- 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 城市规划要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方面。

- 城市发展还需要解决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4.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活
- 城市环境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需要进
行治理和保护。

- 城市生活包括居住、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需要提高城
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

5. 城市经济与城市管理
- 城市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问题。

- 城市管理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治安管理
等方面。

- 城市发展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地球的客观性及其运动1.1 地球的形状及其证明•地球的形状是椭球体,证明方法包括天文观测、地震波传播和卫星测量等。

1.2 地球的自转及其影响•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旋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地球上存在日晷、日影等现象。

1.3 地球的公转及其影响•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导致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节气的产生。

1.4 地球的倾斜及其影响•地球的倾斜使得地球各个地方的日照时间、气候和季节变化有所不同。

第二章大气圈2.1 大气圈的组成及其特点•大气圈由气体和微粒组成,主要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电离层等四层。

2.2 大气圈与人类的生存•大气圈对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农业生产等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然而,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圈产生污染和破坏。

2.3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大气环流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包括赤道低气压带、温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三个主要行星系统。

这些大气环流也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带划分。

2.4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包括地球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第三章水圈与地表环境3.1 水圈概述•水圈指的是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循环,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雪、水蒸气和大气降水等形式。

3.2 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湿地、沼泽和地表径流等,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水资源来源。

3.3 地下水•在地质结构中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对于地表生态和灌溉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3.4 地表环境与生态系统•地表环境包括草原、森林、沙漠、荒漠等生态系统,这些系统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4.1 环境问题概述•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生态系统破坏、气候变化等问题。

4.2 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指的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维护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满足当前需求和利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未来世代的影响和损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1 一、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或放射状影响因素市中心吸引作用平原地区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山地、河流阻隔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河谷地区地域形态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主要优点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主要缺点易造成城市污染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城市距离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上海浦东新区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③建筑物高大稠密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5、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结构模式特点成因举例同心圆模式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成都扇形模式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沈阳多核心模式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淄博3、影响因素: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2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的不同等级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表现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4、中心地理论:(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3 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发达国家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发展中国家晚(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4、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途径: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6章)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6章)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特点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 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增长特点(课本P2~3图1.2,1.3)⑴时间特点:不断增长,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进步⑵地区差异: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1. 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类型及特点(课本P5图1.6)★2.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课本P6~7)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2.人口迁移分类(课本P8~9图1.8)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三、美国的人口迁移(课本P10图1.10)★★四、人口迁移的影响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2.环境人口容量(课本P12)3.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二、地球上适合养多少人(课本P13)★三、P14活动1.我国环境人口容量评估依据是耕地资源,因为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2.我国人口与耕地资源,人口与水资源关系特别紧张.3.改善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必须贯彻执行的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4.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⑴我国资源种类和总量丰富,但人均少,利用水平和开发技术低,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资源相对短缺;⑵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进入现代型,但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量大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补充)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高一人教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人教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人教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的学科,它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在高一人教地理必修二课程中,我们将学习以下几个知识点。

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有一个近似于球体的形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我们常常使用地球仪和地图进行研究和表示。

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其中,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区,也是地理研究的重点。

2. 地图的使用:地图是地理研究和表达的一种工具,可以将地球上的信息以平面形式呈现。

地图上常用的元素包括比例尺、图例、方位角等,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些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图并获取有关地理信息。

知识点二: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地球某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条件,而气象则是短期内的天气变化。

了解气候与气象对于我们理解和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1. 气候因素:气候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等。

纬度越高的地区气候通常越寒冷,而靠近海洋的地区气候则较为温和。

2. 气候带和季风:地球表面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气候带,包括热带、温带和寒带。

对于季风气候地区,季风的周期性变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知识点三:水资源与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利用水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水资源分布:全球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有些地区则缺乏水资源。

2. 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包括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加强城市供水管理、推广节水措施等。

同时,对于水污染问题也需要加强治理和保护水体的生态环境。

知识点四:环境与资源保护环境和资源保护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保护自然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1. 环境保护:我们应该保护好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森林、湿地和海洋生态等。

减少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内容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 地球与地理坐标系统
-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地球的赤道、南北极及经纬度
- 地理坐标系统的使用方法
2.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与影响
- 自然环境的适应与利用
3. 大气与天气
- 大气的组成与结构
- 大气层的特点与变化
- 天气现象的成因与规律
4. 气候
- 气象要素与气候的关系
- 气候元素的测定与影响因素
- 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
5. 气候变化与措施
-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表现
-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 缓解气候变化的措施与国际合作
6. 地形与地貌
- 地形要素与地形图的表示方法
- 地球表层的形成与变化
- 主要地貌类型的分布与特征
7. 水资源与利用
-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 水资源的重要性与问题
- 水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8. 自然灾害与防治
- 自然灾害的分类与成因
-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治
以上是高一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范围,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在听课中要积极思考,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听讲获得解答。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措施:发达国家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特点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6、门槛人口与商业服务等级(1)把维持一家企业生存所需的最低人口数称为门槛人口服务人口>门槛人口(赢利)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保本)服务人口<门槛人口(亏本)(2)商业等级与门槛人口的关系根据门槛人口的小,可划分出商品或服务的等级。

价格低,门槛人口小,为低级商品;价格相对较高,门槛人口相对较大,为高级商品2.3城市化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动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记忆]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来源危害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后期阶段:一慢一高(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 逆城市化中期阶段:一快一慢(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变化大) 郊区城市化 初期阶段:两低(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低)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1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