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案 北师大版.doc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 、意境和表达技巧,培养 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 思维能力。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诗人,通过朗 诵和表演,深入体验诗歌 的情感和意境。
创作练习
要求学生模仿《天净沙秋 思》的风格和技巧,创作 一首小诗,培养他们的创 造力和表达能力。
04 教学重点与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
审美能力
05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总结词
激发兴趣、引起思考
详细描述
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和播放秋天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感觉,并提问学生 关于秋天的思考,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做铺垫。
讲授新课
总结词
讲解知识点、引导理解
详细描述
教师逐句讲解《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同时结合背景介绍和词语解释,帮助学 生全面理解诗歌。
《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过程
创作灵感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创作灵感来源 ,探讨马致远如何通过观察自然和人 生,提炼出这首曲子的主题。
艺术手法
阐述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运用 的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白描等 ,以及这些手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天净沙秋思》的文学价值
语言特色
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语言特点,如平实自然、意境深远等,以及这些特点对 作品文学价值的影响。
VS
改进措施
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 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 和帮助。
谢谢聆听
03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从课堂中受益。
教学手段
01
02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教案:《天净沙·秋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秋景、表达思乡情思的手法和意境。

3. 学习欣赏和朗诵古诗《天净沙·秋思》。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学习欣赏和背诵古代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背景音乐,调出秋天的气氛。

然后向学生展示或朗读古代文学作品《天净沙·秋思》的第一段,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

2.导入活动(5分钟):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他们对秋天的感受。

3.课文理解(15分钟):教师讲解《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和作者苏轼。

然后,分析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手法。

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整首诗的意蕴。

4.欣赏与朗读(15分钟):教师播放背景音乐,配合诵读《天净沙·秋思》。

然后,让学生跟读诗歌,尽量模仿表达出诗人描绘的意境和情感。

5.小结与评价(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你觉得《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情感是怎样描绘和表达的?你对这首诗有何感受?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和朗读表演进行评价。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天净沙·秋思》,并以朗诵或书写等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资源:1. 音乐:秋天的背景音乐。

2. 诗歌《天净沙·秋思》的文字。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或电脑等播放音乐和呈现课件。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朗诵。

2. 学生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延伸与拓展(1500字)本节课已经对《天净沙·秋思》进行了初步的了解,而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是无穷的,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延伸与拓展活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9篇】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山东省滕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天净沙 秋思》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

山东省滕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4《天净沙 秋思》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

天净沙秋思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背景资料。

2. 了解“曲”的相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1)“了解课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

(2)“诵读古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3)“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能在诵读中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能用散文化的语言描摹曲中的意象,体会蕴藏的作者的情感。

(3) 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评价任务:(1)有感情的诵读,尽快实现“披文入情”。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层层深入探究文本。

(3)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经典画面,看看能否写出作者那样的凄凉与思念。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语道出了诗人杜牧豪爽向上的心境。

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短短28字,又会道出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中去感受。

二、预习检测:完成助学P29文学常识积累。

(1)元曲有散曲和剧曲之分,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

散曲的主要形式有套数和小令两种。

每首曲都有一个曲牌名,根据曲牌的不同,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也不一样。

马致远的《秋思》就是小令。

(2)马致远是元代人,他与关汉卿、白朴、X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三、诵读诗歌,意会诗意:1、诵读:(1)学生带着预习时体会到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令;(2)师生互评,提示节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小令,感受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2、这首小令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优质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 秋思》优质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七上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天净沙秋思》难点名称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景物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是一首小令,元散曲知识比较缺乏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没有诗人的经历背景,情感体会较难理解难点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赏析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因而“秋思”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味诗人怎样表达游子思念之情。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2、师配乐范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二、内容赏析1.首句的三种景物创设出了怎样的氛围?作者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独立的意象,着力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昏”,创设出一个萧瑟荒凉的意境。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3.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情景交融,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4.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1.《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朗诵、默写这首曲。

小结《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

小令前三句,共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种个性鲜明的事物,寓情于景,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第4课《天净沙 秋思》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天净沙 秋思》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秋思设计教材解读《天净沙·秋思》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四首,其他的三首分别是:《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

本单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课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诗歌,应该注意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情感。

学情分析本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该年级学生具备赏析古诗词的能力,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基础。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学生第一次接触小令,在文体知识的理解方面有一定难度。

学习这首小令,要注意文体知识的积累和景物描写的意境。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元曲文体的特点,结合单元学习目标以及《天净沙·秋思》具体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设定为: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学生能够理解小令内容。

2.通过背景和作者资料,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情感。

3.能够描述小令所展现的意境和画面。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学生能够理解小令内容。

2. 通过背景和作者资料,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能够描述小令所展现的意境和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哪些关于“秋”的诗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吟咏秋天,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元曲作品《天净沙·秋思》。

二、文学常识1.解题:(1)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分别代表着那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2)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天净沙·秋思》是散曲中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走近作者马致远(1250——约1321)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杂剧家、散曲家。

曲词豪放洒脱,有“曲状元”之称。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

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所著的一首著名古诗,体现了元曲的优美诗韵和抒情特点。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这首诗与其他三首古代诗歌一起,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的起步时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学习这首诗时,学生需要通过诵读、解析诗歌内容和意境,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学生可以积累文学词汇,了解古诗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天净沙·秋思》的优美诗句和韵味,学生可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学习《天净沙·秋思》,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习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秋天的景象和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朗读教学法:让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对比分析法:将《天净沙·秋思》与其他古代诗歌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和风格。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天净沙·秋思》的作者、背景、诗词大意及艺术特色;学会通过诗词欣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及词汇,如“断肠人”、“天涯”等。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能够运用诗词的表现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提高学生的朗读、赏析、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2.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珍惜时光,关爱他人;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介绍作者马致远,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及创作特点。
3.诗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培养语感。
3.强调游子思乡的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创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深入阅读和欣赏,并完成以下任务:
-概括诗词的主题和意境;
4.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创作实践,激发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文学素养。
6.情感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过诗词学习,引导学生体验游子思乡之情,培养他们对家乡、亲人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诗词赏析: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意境等方面分析诗词,提高鉴赏能力。

北师大版《天净沙·秋思》课件

北师大版《天净沙·秋思》课件

学习思考
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 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 3、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 4、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系?抒情的语 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 写有什么作用?
1、2抒5这这4、、情、样3首写第、的前写小景二给语三有令的句这句句什哪句写幅抒写么几子景图发景作句分与画了与用是别一拟什后?写写、个么两景出三恰样句的了句当的抒?景写的情情哪物景名?是几什是字什句么什。么是特么关抒点关系情?系
首句写旅人眼中所见。苍老干枯的树上, 缠绕着苍老干枯的藤。黄昏时的乌鸦哀 鸣着,寻找着自己的窝巢。诗人选择了 “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各自 独立的意象,把它们糅合在一起,着力 渲染,突出它们的“枯”“老”和 “昏”,烘托出一个完整的萧瑟荒凉的 意境。
诗歌赏析
小桥流水人家
诗歌赏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正逐渐沉到地平线下去,此时,正是人们 停止劳作,从田间,从作坊归家休息的时候。连 乌鸦也在此时纷纭回飞,到枯藤缠绕的老树上, 寻找自己的窝巢。小桥流水边上的人家,也飘出 了袅袅炊烟,等待劳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温馨 XXX的家。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 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 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 漂泊在荒远的他乡,难怪要悲痛欲断肠了。

曲牌名
题目
马致远:字“千里”,晚年号“东篱”,元代著名 的杂剧家、戏剧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称为“元曲四大家”,更 被时人誉为“曲状元”。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 为“秋思之祖”。
关于元曲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情 势,是元代的新诗体.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诵读感受曲的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意象、知人论世以及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课前播放《秋思》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

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

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这是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唐诗宋词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带给我们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二、文本解读,学习新知(一)初读,诵秋词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对学生进行抽读检测。

3.让我们节奏分明的齐读一遍,一词一顿,一句三顿。

(二)美读,赏秋景1.听老师读,然后说说这首曲子带给我们什么感觉?凄婉、哀伤、悲凉。

2.要读出“凄婉、哀伤、悲凉”的感情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呢?引导学生用“舒缓、低沉”的语调来读出这种凝重、哀伤的感情。

3.读着读着,这秋的悲凉就渗透出来了,可是这全篇曲子中除标题并无一字为秋,无一字为悲,我们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枯藤老树。

4.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5.它容易勾起我们怎样的情?枯藤老树: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它营造出的冷落暗淡的气氛容易让我们的心变得忧郁,沉重。

6.还有哪些景物也给我们带来了类似的感受?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小桥、流水、人家(共10种意象)7.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想象那波动我们心弦的十种意象。

(孩子们,让我们闭上双眼,用心去想象这些拨动诗人心弦的十种意象,有枯藤、有老树、昏鸦,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古道上,吹着西风,一匹瘦马夕阳渐渐西沉入山,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的交叠,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8.这是一副怎样的图画?秋日黄昏图,深秋夕照图9.引导学生逐句品析上述10种意象有什么特征,分别带给我们什么感受。

天净沙秋思教案范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范文

《天净沙·秋思》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天净沙·秋思》的历史、社会背景及文学价值。

2、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的音韵、意境、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3、通过诵读、模仿等方式,学生能够创造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二、教学内容1、作品介绍《天净沙·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所作的一首乐府诗,全诗共七十二句,是唐代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乐府之一。

这首诗在诗意、语言、韵律等方面均十分出色,是唐代乐府诗的代表之作。

2、作品分析1)文学价值《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诗人用丰富的意象、精细的语言、优美的音韵描写秋天的思绪和景象的优秀的作品。

在表达情感方面又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2)诗歌技巧全诗采用七绝的韵脚,一、二、四、五、七句平韵,三、六句仄韵。

每二句为一组,除了第一组与第七组外,其余各组之间还采取了换韵的方式。

3)诗歌内容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秋天的神韵,从而引发出诗人对逝去时光、离愁、乡思等情感的表达,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诗篇。

3、学习方式1)教师朗读《天净沙·秋思》全诗。

2)学生跟读《天净沙·秋思》全诗,体验其中音韵、诗境和情感。

3)学生小组分数朗读出整首《天净沙·秋思》。

4)学生自然地分别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并介绍该小组分数朗读中的得失。

5)设计小组合作,同步较量《天净沙·秋思》情感描写中各小组的差异。

6)学生自行编写一首乐府诗歌,学生可以参考古代乐府的体裁和风格,也可以结合当代语言表达,写出自己的诗歌。

4、教学重点1)掌握《天净沙·秋思》的音韵、意境及诗意。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3)学习掌握乐府诗歌的体裁和技巧,学会创作自己的诗歌。

5、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净沙·秋思》的文学价值和意境。

2)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韵律等技巧进行创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天净沙-秋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天净沙-秋思》

教案名称:《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和古文词汇,理解散曲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感受和对人生旅途的哲思,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散曲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散曲中的意象运用和修辞技巧。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感受和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引导学生运用散曲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天净沙·秋思》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秋天景色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散曲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秋天景色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秋天和自然景观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马致远的生平和《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散曲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学生跟读,体会散曲的音韵美。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散曲鉴赏:分析散曲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散曲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意象讨论:学生观察秋天景色的图片,讨论散曲中的意象与实际情境的联系。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散曲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每组准备分享。

3. 情感体验:学生尝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散曲,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散曲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小诗或散文,表达对秋天或人生旅途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散曲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天净沙·秋思》的主要内容、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和背景;2.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文章;3.能够分析文章的意境和诗意;4.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1.熟悉诗歌的韵律;2.理解诗人的感悟;3.正确朗读并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意境。

三、教学内容1.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和背景•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继;•张继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诗人,善于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述感情;•《天净沙·秋思》是张继的名作之一,尤其是将深深的思念融入诗中,寄托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诗歌的解析秋天,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收获的季节,然而对于离乡别亲的人来说,便是思乡之季。

张继就是这样一个离乡别亲的人,在这首《天净沙·秋思》中,他深情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挂念之情,这种感情简直能感召人的心灵。

(1)结构分析《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七绝诗。

诗的第一、二句赞颂了秋天的景色,表现出秋天的美好和宁静;第三、四句则是诗人面对美景时的惆怅和思念之情;最后两句以一位游客的唐突插话和诗人的反驳结束,反映出诗人的人格魅力。

(2)词句解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句中,用天、野、风、草、牛、羊自然婉转的景物勾勒出贯穿全篇的秋天景色,表现了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悠悠乡思,人归落雁后。

」这是整首诗歌的核心所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又与野草牛羊丰富的自然景色形成了对比。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引出诗人处在异乡的写照,更加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 课堂活动设计活动一:小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安排一段,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朗读。

在朗读时,教师要督促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将优美的诗歌节奏和意境表达出来。

活动二:情感交流请每个学生谈一下自己对离别和思乡的感受,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彼此的状况,并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价值。

《天净沙·秋思》微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微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微课教案解读《天净沙·秋思》景语中之情语【教材简析】《天净沙·秋思》收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是马致远的元曲小令名作,被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短短28字,却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个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

【设计意图】以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论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诗歌中描摹景物的部分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以景体情”的赏析诗歌方法。

教学过程以古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导入,通过“诵读诗歌,以景悟情”环节完成对诗歌的初步感知、以景体情任务,最后以“拓展延伸,另品它情”环节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

以上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以景体情”的赏析诗歌方法,同时了解和感受作者肝肠寸断的思乡之情。

【教学用具】课件、DV等。

【教学目标】1.理解全曲以景物并置传达情感的写作方式。

2.学会运用想象、去掉或变换景物修饰成分的方法体会并描写诗歌所传达的画面。

3.通过描摹景物画面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解读“景语”中的“情语”。

【教学重难点】1.学会运用想象等方法描写诗歌所传达的画面。

2.学会解读古代诗歌“景语”中的“情语”。

【教学过程】微课导入: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语文学习课堂。

今天老师要讲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最晚出现的形态,元曲保留了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

因此,在学习古代诗歌时,同学们要注意通过诗歌本身把握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同时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要能够说出自己的体验,并学会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绚丽多彩图画的方法。

2023年《天净沙·秋思》教案

2023年《天净沙·秋思》教案

2023年《天净沙·秋思》教案《天净沙·秋思》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有关学问。

2、品尝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娴熟地背诵。

4、领悟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实力。

教学重难点:品尝语言,体会意境,领悟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果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或许除了朗读以外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

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纳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悟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悟诗中呈现的图画美,领悟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

因为它极其精彩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子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伤。

二、解题“曲”是一种合乐歌颂的诗歌形式。

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 是元代的新诗体。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闻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

元代闻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验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读文本2、老师配乐朗读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留意重音,读出感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第4课《[越调]天净沙秋思》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

第4课《[越调]天净沙秋思》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

第4课《[越调]天净沙秋思》教案(北师大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明白得«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制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明白得«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制造思维三、教学设想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制造精神。

四、教学时刻: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专门快乐能成为大伙儿的朋友,集合在那个地点,和大伙儿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伙儿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

从现在起,我们确实是亲热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

〔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依旧悲伤的?〔学生谈感受。

〕引:你认为如何样的人可能有如此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慧!讲到马致远,就讲到正题上去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讲讲马致远,谁来?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放第2框〕师:我还明白,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窘迫潦倒一生。

《天净沙秋》教案

《天净沙秋》教案

《天净沙秋》教案1.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天净沙秋》一课,能够了解作者、诗歌背景及其表现手法。

2.能够读懂、理解、欣赏诗歌,学会感受诗歌的美。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审美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2.感悟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对于学生来说,能否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情感表达。

2.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激发。

3.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1.授课法:对于固定的知识内容和分析方法需要进行讲解和举例。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课堂互动法:有效提高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互动交流的能力。

教学手段:1.电子白板:讲解重点内容和素材呈现。

2.PPT课件:辅助讲解,可以将课件分享给学生同时加深学生对文本材料的理解。

3.课件配有音频、视频素材:增加课堂多样性,丰富学生的语感体验。

4.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探究背景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学习《天净沙秋》的历史背景、诗歌背景,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步学习课文1.教师给出《天净沙秋》文本,进行阅读讲解。

2.引导学生朗读,感受韵律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3.分析现代汉语中可能难以理解的古汉语含义,在语感理解上进行指导。

4.分析诗歌中重要的象征语言和对比表达,以及表达情感的手法。

第三步探究诗歌的情感表达1.小组合作探究,探究诗歌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传达手法。

2.针对学生讨论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整合答案,分享探究结果。

3.通过讨论、分享和反思,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四步表达思考1.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对《天净沙秋》的思考和感悟。

2.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交流。

3.老师进行点评,进行对学生表达的修正和引导。

5. 总结归纳1.对学生表述有点评、鼓励和引导。

第4课《天净沙.秋思》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天净沙.秋思》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因此,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学生分析
古诗词鉴赏越来越多地走进学生生活,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但现实不是特别尽如人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品味不透。肤浅的品析,孤立的理解,不能把关键字、词、句放进全文品味,不懂得品一词而不离句、品一句而不离篇的道理。②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缺乏兴趣,更谈不上具有独立阅读古诗词的能力。③学与用相脱节。不能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综合运用。
课堂总结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和有条理地理解本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诗词
意象
钥匙
↙ ↓ ↘
找意象析意境悟诗情
学习目标
1、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及意象对诗词情感表达的作用,学会赏析诗词中的意象;
2、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词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学习重点
在所学的古代诗文基础上,了解意象对诗词情感表达的作用,学会赏析诗词中的意象。
学习难点
了解意象对诗词情感表达的作用,体会中国古典文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1)道、
马蹄声
(2)析意象
柔弱、惨白、弯、冰冷、残、乱、凋谢等一系列带有倾向色彩的词修饰后,渲染突出了凄清、悲凉、凋零、肃杀的特点。
(3)分析寄托在意象上的情感。
柔弱带伤的泪光、惨白的月、漫长的夜、残菊花、凋谢的世道、狂乱的马蹄声等的凄清、悲凉、凋零、肃杀烘托了凄凉衰败的意境,抒写了征战在外的征人与独自在家中守候的妻子的思念之情和盼人团聚、孤单离愁之感,担忧未来的命运的惆怅情感。
(1)找意象
诗中的意象有: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案北师大版课前预习: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作者的信息完成《语文助学》预习积累部分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有感情诵读散曲。

2、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掌握本小令中烘托、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并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评价任务: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筛选重要信息并牢记,检测目标一的达成度。

2、速读作品,找出文中所运用的意象,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等方式,小组交流讨论,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再选择其中的一句充分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细致刻画一下,解决目标三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检测目标四的达成度4、通过与《天净沙》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思念,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情感,与亲人、家长等长久不见面而产生的渴望再见到的感情。

思乡,是与思念亲人、故居,对童年、青少年生活及那时朋友的追忆的结合。

如果说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为世界人民所共有,那么中国人的思乡之情恐怕最浓。

让我们来共同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感受远在他乡的游子的浓浓乡情。

二、自主学习:1、学生简介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常识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2、学生简介“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三、交流研讨。

研读课文深入理解感受意境美1、一首好的词往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读完课文后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将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我仿佛看到了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地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些景物描写中,品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哪一关键词句表现出来?“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

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

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

请大家齐声诵读,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朗读)教师小结:这篇作品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请用“我最喜欢(词或句),因为它”的句式来描述自己喜欢的句子。

示例:我最喜欢小桥流水人家,因为它在色调上与前句有明暗的差别,带给人温馨之感,想必此时此刻,屋中人正围着圆桌吃着晚饭,享受天伦之乐,这更衬托了游子的清冷氛围。

我喜欢“天涯”一词,因为它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成语“日暮途穷”,加重了悲戚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四、课堂总结:本首小令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组合起来,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本小令前三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五、检测点拨:(一)基础题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二)综合题1、从前三句中挑选一句,描述一下画面,说出景物特点。

2.此曲哪一句点明了主旨?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六、反馈总结: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小令,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它的意象,从总体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它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些提升。

七、作业设计:1、积累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2、朗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柳(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1、体会《柳》的大意。

2、这首诗的意境、抒发的感情与课文各有什么不同?3、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4、由“千丝万絮惹春风”联想出描写春风的诗句。

第二课时一、导入展示:这首经典之作,全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秋,但恰恰写出了经典的秋天景象。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这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自主学习: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教师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

通篇只有短短5句28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2、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是一个景物,九个不同景物各自独立,在你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有没有困难?用相关词语把它们连成句子,例如“枯藤老树相缠,枝头立定昏鸦”,“西风劲吹,古道上人骑瘦马”等等,是否要好?请具体说说你的看法。

教师明确:“意向并列”为古代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

1、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多的想象的自由;2、独立的景象(意象)之间存在构成某种同一情景的内在联系;3、在有限的字数中增加了意象数,增加了信息量。

三、交流研讨:1、《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作品中的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2、阅读下面三首《天净沙》,说说为什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似乎更能打动人?[越调]天净沙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

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越调]天净沙无名氏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教师明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另外三首《天净沙》更为动人。

马致远的《秋思》的情绪、情感特征(惆怅、忧愁、悲苦)鲜明,这和适中的一系列景物富有这类情调的特征而且妙合无垠有密切关系。

其他三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如白朴)。

“断肠人在天涯”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其他三首没有这么醒豁的“诗眼”。

而且这一句使全诗进入了人的心灵,显出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上或较多的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

写的是羁旅愁思(被称为“秋思之祖”“思乡绝唱”),思乡情愁往往更能打动人。

因而,马致远的《秋思》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四、检测点拨:1、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点拨:不一致。

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2、在[越调]天净沙中,无名氏写“新雁”,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点拨:以动衬静。

3、比较《天净沙·秋》与《天净沙·秋思》的异同,填写下表五、教师小结:有人说:“品一壶清茶,读一首好诗,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鉴赏这首好诗,想必已感受到些许生命的愉悦,其实,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处处充满了美好和诗情画意,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会从生活中感悟文学,从文学中领悟生活。

六、作业设计: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白朴《天净沙•秋》,完成50字赏析文章。

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七、教学反思:诗歌本身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把抽象的意象、意境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在这节课上重视朗读教学。

我首先在设计上摒弃了诗句上的翻译,腾出时间放手让学生来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融入本诗所独有的情境中,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那一幅幅悠远的画面,这样,学生不但能进一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能体会到参与创作的乐趣。

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讲的还是太多,不能够做到简炼,在教学有序的衔接时,不能够做到很好地过渡。

课堂设计的教学问题还不能够具有开放性,在讲这首小令的情语时“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时,没有做到深入下去,给人一种没有沉下来的感觉,有的只是泛泛地讲,没有点到重要内容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