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传热-1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课件-5传热

化工原理课件-5传热
t2 t3 t3 t4 t1 t2 Q 1S 2 S 3 S b1 b2 b3

t1 t2 t2 t3 t3 t4 Q b1 b2 b3 1S 2 S 3 S
31
二、多层平壁的一维稳态热传导
三层平壁稳态热传导速率方程 t1 t4 Q b3 b1 b2 1S 2 S 3 S 对n层平壁,其传热速率方程可表示为

b
(Tw t w ) dS m o (t w t )dS o

T Tw Tw t w tw t dQ 1 b 1
i dSi
dS m
o dS o
49
一、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
根据串联热阻叠加原理,可得
(T Tw ) (Tw t w ) (t w t ) T t dQ 1 b 1 1 b 1 i dSi dS m o dSo i dSi dS m o dS o
图5-7 多层圆筒壁的热传导
42
二、多层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
热传导速率可表示为
Q t1 t4 t1 t4 r3 r2 r4 r2 r1 r3 r2 r4 r3 1 1 1 ln ln ln 2 L1 r1 2 L2 r2 2 l 3 r3 1S m1 2 S m 2 3 S m3
动画22
图5-1 套管式换热器 1-内管 2-外管
20
冷热流体(接触)热交换方式及换热器
图5-2 单程管壳式换热器 动画21 1-外壳,2-管束,3、4-接管,5-封头,6-管板 ,7-挡板,8-泄水池
21
冷热流体(接触)热交换方式及换热器
间壁式换热器内冷、热流体间的传热过程包括以 下三个步骤: (1)热流体以对流方式将热量传递给管壁; (2)热量以热传导方式由管壁的一侧传递至另 一侧;

传热学-第五章1-2

传热学-第五章1-2

假设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解积分方程 c)数值解法:近年来发展迅速 可求解很复杂问题:三维、紊流、变物性、超音速 (2)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比法 利用湍流时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似规律,由湍流 时的局部表面摩擦系数推知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3)实验法 用相似理论指导
五、
对流换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
c [J (kg C) ]
[N s m2 ]
[1 K ]
运动粘度 [m 2 s]
1 v 1 v T p T p
h (流体内部和流体与壁 面间导热热阻小)
、c h (单位体积流体能携带更多能量)
流动引起的对流相项 非稳态项
导热引起的扩散项
1)如u=0、v=0上式即为二维导热微分方程。 2)如控制体内有内热源,在其右端加上
1 ( x, y) c
3)由能量方程说明,运动的流体除了依靠流体的 宏观位移传递热量,还依靠导热传递热量。
归纳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常物性、无内热源、 二维、不可压缩牛顿流体)
前面4个方程求出温度场之后,可以利用牛顿冷 却微分方程: t
hx t y w, x
计算当地对流换热系数 hx
四、表面传热系数的确定方法 (1)微分方程式的数学解法 a)精确解法(分析解):根据边界层理论,得到 边界层微分方程组 常微分方程 求解
b)近似积分法:
单值性条件:能单值地反映对流换热过程特点的条件 完整数学描述: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 单值性条件 单值性条件包括四项:几何、物理、时间、边界 (1) 几何条件 说明对流换热过程中的几何形状和大小 平板、圆管;竖直圆管、水平圆管;长度、 直径等 (2) 物理条件 说明对流换热过程的物理特征

第五章热分析-1 DTA讲解

第五章热分析-1 DTA讲解

5.1 差热分析(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 DTA )
物质在受热或冷却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伴 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如晶型转变、沸腾、升华、蒸发、熔 融等物理变化,以及氧化还原、分解、脱水和离解等化学变 化均伴随一定的热效应变化。差热分析正是建立在物质的这 类性质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
物理性质 质量
温度 焓
分析技术名称 热重法
等压质量变化测定 逸出气体分析 放射热分析 热微粒分析 加热曲线测定 差热分析
差示扫描量热法
物理性质 尺寸
力学特性
声学特性
光学特性 电学特性 磁学特性
分析技术名称 热膨胀法
热机械分析 动态热机械分析
热发声法 热声学法 热光学法 热电学法 热磁学法
热分析四大支柱
差热分析、热重分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机械分析
1)热重法: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质量随温度变 化的一种技术。 2)差热分析: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与参比物之 间的温度差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 3)热机械法: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在一定负荷 下的形变与温度关系的技术。 4)差示扫描量热法:在程序控温下,测量加入物质在与 参比物之间的能量差随温度变化的一种技术。
附、解吸、裂解、氧化还原、相图制作、物相分析、纯
度验证、玻璃化、固相反应、软化、结晶、比热、动力
学研究、反应机理、传热研究、相变、热膨胀系数测定
等。
2)热分析的主要优点
1. 可在宽广的温度范围内对样品进行研究;应用的广泛性 2. 可使用各种温度程序(不同的升降温速率); 3. 对样品的物理状态无特殊要求;动态条件下快速研究物质热特
第5章 热分析法
理学院郭敏杰

传热学第五章_对流换热原理-1

传热学第五章_对流换热原理-1

Velocity = v Velocity = 0
Velocity Temperature
Boundary Boundary
Layer
Layer
HOT SURFACE, TEMP = TH
3. 热边界层厚度δt和流动边界层厚度δ的区 别与联系
(2) 边界层产生原因:
由于粘性的作用,流体与 壁面之间产生一粘滞力, 粘滞力使得靠近壁面处的 速度逐渐下降,最后使壁 面上的流体速度降为零, 流体质点在壁面上产生一 薄层。随着流体的流动, 粘滞力向内传递,形成的 薄层又阻碍邻近流体层中 微粒运动的作用,依此类 推,形成的薄层又阻碍邻 近流体层微粒运动,到一 定程度,粘滞力不再起作 用。
➢ 如果流体为粘性流体,情况会如何呢?我们用一测速仪来 测量壁面附近的速度分布。测量发现在法向方向上,即y 方向上,壁面上速度为零,随着y方向的增加,流速急剧 增加,到达一薄层后,流速接近或等于来流速度,普朗特 研究了这一现象,并且在1904年第一次提出了边界层的概 念。
普朗特在仔细观察了粘性流体流过固体表面的特性后提出了 突破性的见解。他认为,粘滞性起作用的区域仅仅局限在 靠近壁面的薄层内。在此薄层以外,由于速度梯度很小粘 滞性所造成的切应力可以略而不计,于是该区域中的流动 可以作为理想流体的无旋流动。这种在固体表面附近流体 速度发生剧烈变化的薄层称为流动边界层(又称速度边界 层).图5—5示出了产生流动边界层的两种常见情形。如 图5—5a所示,从y=o处u=0开始,流体的速度随着离开 壁面距离y的增加而急剧增大,经过一个薄层后u增长到接 近主流速度。这个薄层即为流动边界层,其厚度视规定的 接近主流速度程度的不同而不同。通常规定达到主流速度 的99%处的距离y为流动边界层的厚度,记为δ 。

化工原理(第五章传热)好

化工原理(第五章传热)好

根据换热器总热量恒算式
T 1 T 2 Q W 1C p1 1
1 W 2C p 2
t 2 t1 Q
两式相减 m T 1 t 2 T 2 t 1 Q
T 1 t 2 T 2 t 1 Q KA
ln T 1 t 2 T 2 t1
吉 首 大 学
K称为传热系数 对于平壁,有
流体通过间壁的热量交换
Q = KA(T-t) = KA△T
对于圆筒壁,有
化 工 原 理 Q =2πl(T- t)/( 1 a1d1 + b
λdm
+
1
a2d2
)
换热器标准规定,换热面积以管外径计算,故有 1 bd 1 d1 /( ) = KA1△T 2πd l ( T - t ) Q= 1 + + a1 λdm a2d2 1 bd1 d1 其中: K= 1/( ) + + a1 λdm a2d2 当管较薄或管径较大时,d1、d2、dm相差为大,为了简化 计算,可按平壁处理,面积以管外径计算,则有 1 b 1 A (T - t) /( ) = KA1△T Q= 1 + + a1 a2 λ 1 b 1 其中: K= 1/( ) + + a1 a2 λ
第五章 传 热
Chapter 5 Heat Transfer
第一节 概述(Introduction)
化 工 原 理 化工生产的传热问题 化工生产需要大规模地改变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而 这些性质的变化都涉及热能的传递。 化学反应:向反应器提供热量或从反应器移走热量; 蒸发、蒸馏、干燥:按一定的速率向这些设备输入热量;
吉 首 大 学
获取 K 的另外两种途径

第五章第一节 化工原理 谭天恩

第五章第一节  化工原理 谭天恩

第二节 热传导
(三)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 (1)通过单层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 假定: (1)稳定温度场; (2)一维温度场。
A 2rl
dr 2l dt r Q
dt Q 2rl dr

r2
r1
dr 2l t2 t1 dt r Q
r2 2l ln (t1 t 2 ) r1 Q
金属:2.3~420W/m· K 固体: 建筑材料:0.25~3W/m· K 绝缘材料:0.025~0.25W/m· K 液体:0.09~0.6W/m· K 气体:0.006~0.4W/m· K
第二节 热传导
三、平壁的稳定热传导
(一)单层平壁的稳定热传导 假设: (1)A大,b小; (2)材料均匀; (3)温度仅沿x变化, 且不随时间变化。
Q A(T tw )
Q A(tw t )
流体被加热时:
T——热流体的平均温度;tw——壁温; t——冷流体的平均温度;A——传热面积; α ——给热系数(对流传热系数) (3)热辐射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方式传递能量的过程。 辐射能:以辐射的形式所传递的能量。 热辐射:因热的原因引起的电磁波辐射。 辐射传热:不同物体间相互辐射和吸收的综合结果。 自然界中凡是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不停的向 四周发射辐射能。
第五章
传热
第一节 概 述
一、传热过程在化工程产中的应用
加热或冷却
换热 保温
二、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 热传导(导热)、对流、辐射 (1)热传导: 物体质点在无宏观机械运动的条件下,靠分子的微观 运动完成的传热过程。 特点:没有物质的宏观位移 气体:分子做不规则热运动时相互碰撞的结果 固体:导电体:自由电子在晶格间的运动 非导电体:通过晶格结构的振动来实现 液体:机理复杂

热学 (5 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学 (5 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5-1 热力学过程 §5-2 功 §5-3 热量 §5-4 热力学第一定律 §5-5 热容 焓 §5-6 气体的内能 焦耳-汤姆逊实验 §5-7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5-8 循环过程和卡诺循环
1
§5-1 热力学系统的过程
当系统的状态随时间变化时,我们就说系统在经历一个
CO2
:
t

1.3。C
H2 : t 0.3。C 31
U2 U1 U Ek Ep
Ek Ep ( p1V1 p2V2 )
或者
Ek Ep ( p1V1 p2V2 )
Case 1: 系统对外界做功 制冷效应 Case 2: 外界对系统做功
A 与 Q 比较
U改变 方式
特点
能量转换 量度
与宏观位移相联 机械
做功 系, 通过非保守力
热运动 A
做功实现
运动
与温度差相联系,
热传递 通过分子碰撞实现 热运动 热运动 Q
效果
引起 系统 内能 变化
功和热量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状态量,通过做功或 传递热量的过程使系统的状态(内能)发生变化.
热力学第一定律

C v
单位:J/(mol·K)
1)、定体热容
CV


dQ
dT
V
2)、定压热容
Cp


dQ dT
p
26
二、焓
CV
lim (Q)V VT 0 T

lim
VT 0

U T
V


U T
V
H U pV
(Q) p H

第五章-1 锅炉受热面的作用及结构解析

第五章-1 锅炉受热面的作用及结构解析

第三节 省煤器及空气预热器
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在尾部烟道的布置 管式空气预热器
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在尾部烟道的布置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一、 省煤器
省煤器的作用:
1、降低排烟温度,减少排烟热损失,节约燃料; 2、减少蒸发受热面,降低锅炉造价:
以管径小、管壁薄、价格较低的省煤器代替管径大、 管壁厚、价格较高的水冷壁 换热好(低温、强制流动、逆流布置)
下降管
作用:把汽包内的水连续不断地通过下联 箱供给水冷壁,以维持正常的循环。
布置在炉外不受热 有小直径分散型和大直径集中型两种
联箱
作用:汇集、混合、分配工质。 布置在炉外不受热 由无缝钢管两头焊接平封头构成。
汽包
汽包的作用
是加热、蒸发、过热三个过程 的连接枢纽和大致分界点;
具有一定的蓄热能力,能较快 适应外界负荷变化;
过热器及再热器的形式
根据布置位置与传热方式,分为对 流式、半辐射式、辐射式三种。 供热锅炉采用的都为对流式过热器, 由蛇形管构成。
根据放置形式分为立式、卧式。对 流式过热器目前多为立式,支吊简 单可靠,不易积灰,但疏水排气性 差。
根据蒸汽和烟气的流向,分顺流、 逆流、混流,多采用混流。
过热器中流动的工质温度最高,放 热系数小,工作条件最差;为了避 免使用贵重金属并保证传热温差, 供热锅炉的过热器一般布置在烟温 900℃左右的烟道中。
3、提高了给水温度,减少给水与汽包壁的温差,降低热 应力,延长使用寿命。
省煤器分类及布置特点
1、按制造材料:钢管式、铸铁式(压力 < 4 MPa) 2、按水的预热程度:非沸腾式、沸腾式(中压)
沸腾式:其出口水温不仅可达到饱和温度,而且可使 部分水汽化,汽化水量一般约占给水量的10%~15%, 最多不超过20%,以免省煤器中介质的流动阻力过大。 非沸腾式:其出口水温比相应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低。 3、错列减少积灰、换热强、磨损大 顺列利于吹灰、换热弱、磨损小

化工原理课件第五章 传热

化工原理课件第五章 传热

温度场的通式
温度场的通式:
t f x, y, z,
式中: t —— 某点的温度,k;
X,y,z —— 这点的空间坐标;
θ —— 时间,s。
若在稳定温度场中, 表示式为:
t f x, y, z
稳定温度场和不稳定温度场
(1)不稳定温度场 —— 温度随时间而改变 的温度场,称为:不稳定温度场 。
称为:传热速率,用Q表示,单位:J/s, 即w(瓦)。
(三)辐射
1、辐射——是一种以电磁波传递能量的现象。 物体可以由不同原因发出辐射能。
2、热辐射——物体因热而发出辐射能的过程, 称为:热辐射radiation。
3、 只要物体的绝对温度大于 0K,便会不停地 将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出去,同时也不断 地将其他物体辐射来的能量转为热量。辐射与 吸收能 量的差额转变为低温物体的热量。但 是,只有物体具有较高温度时, 辐射才为主 要形式。
传热面上不同局部面积的热通量可以不同。
3、热流量Q与热通量q的关系
式中:
q dQ dA
Q——热流量,单位为:J/s,即w(瓦) 。
q——热通量(热流密度),单位为:J/(m2·s),即 w/m2。
A——传热面积, m2 。
热流量Q与热通量q的关系
(1)热通量q基于微元面dA,热通量q可以 用于局部地区。
1、热源——电热、饱和水蒸汽、烟道气、高 温载体等。
2、冷源——冷却水、空气、冷却盐水等。 冷却水——河水、海水、井水等。
二、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
• 1、热传导(导热) • 2、对流 • 3、辐射
(一)热传导(简称:导热)
1、热传导——热量从物体内部温度较高
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或者传递到与 之接触的另一物体的过程,称为:热传导, 简称:导热conduction。

第5章 传热

第5章    传热

第五章 传热1.一立式加热炉炉墙由厚150mm 的耐火材料构成,其导热系数为λ1=1.3W/(m ·K),其内外表面温度为ll00℃及240℃,试求通过炉墙损失的热量(W/m 2);若外加一层25mm ,并假定炉内壁温度仍为1100℃,而热损失降至原来的57%,求绝热层外壁温度及两层交界面处的温度。

解:211213.74533.115.02401100m W b t t AQ q =-=-==λ24.424857.0'm W q q == 4.42483.0025.03.115.01100'3221131=+-=+-==t b b t t A Qq λλ 解得:3t =255.8℃4.42483.115.01100''21121=-=-==t b t t AQ q λ解得:'2t =609.8℃2某加热炉炉墙由耐火砖、绝热层与普通砖组成,耐火砖里侧温度为900℃,普通砖外侧温度为50℃,各层厚度分别为:耐火砖140mm ,绝热层(石棉灰)20mm ,普通砖280mm ;各层导热系数:λ1=0.93W /(m·K),λ2=0.064W /(m·K),λ3=0.7W/(m·K)。

(1)试求每m 2炉墙的热损失;(2)若普通砖的最高耐热温度为600℃,本题条件下,是否适宜?解: (1)2332211419.9847.028.0064.002.093.014.050900m W b b b t t q =++-=++-=λλλ(2)2333439.9847.050m W t t t q =-=-=λ 解得:3t =444℃ 适宜3.用平板法测定某固体的导热系数,试件做成圆形薄板,直径d =120mm ,厚度为δmm ,与加热器的热表面及冷却器的冷表面直接接触。

所传递的热量(一维导热),用加热器的电能消耗计算之。

过程稳定时,测得加热器电流为0.96A ,电压为60.5V ,热电偶测得热表面温度t 1=180℃,冷表面t 2=30℃;由于安装不良,试件与冷热表面之间各有一层0.1mm 的缝隙(内有空气),试求: (1)忽略表面间的辐射传热时,因空气缝隙引起的测试导热系数的相对误差。

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述
1、态函数
内能是系统内部所有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 等)的微观的无序运动能以及相互作用势能两者之 和。内能是状态函数,处于平衡态系统的内能是确 定的。内能与系统状态间有一一对应关系。
系统内能变化的两种方式:
(1)外界对系统做功
机理:做功是通过系统与外界物体之间产生宏观的 相对位移来完成的,是外界物体有规则运动和系统 内分子无规则热运动之间发生能量转换,从而改变 系统的内能的过程。
二、焦耳-汤姆孙实验
➢ 左方气体(外界)对已通过多孔塞的一定量的气体做功为:
A 1p1s1l1p1V 1
➢ 这一定量的气体通过多孔塞后它要推动右方的气体(外界)
做功,于是外界对它做的负功为: A 2 p 2 s2 l2 p 2 V 2
➢ 外界对一定量的气体所做的净功为: p1V1p2V2
设这一定量的气体在左边时内能为U1,在右边时内能为U2 绝热过程有 Q 0
§1. 热力学过程 §2. 功 §3. 热量 §4. 热力学第一定律 §5. 热容量 焓 §6. 气体的内能 焦耳-汤姆孙实验 §7.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8. 循环过程和卡诺循环
§1. 热力学过程
热力学过程(简称过程):当热力学系统的状态随时间 变化,从一个平衡态到另一个平衡态的转变过程。
T1 T1T T12T
T2 T T 2
一系列热源,其温度依次递增ΔT ,并且ΔT <<T2
在这样的过程中,中间经历的每一个状态都可认为是平 衡态,因而整个过程可认为是准静态过程。
§2. 功 一、 准静态过程外界对系统的功
d A F d l pd S l dApdV
A V2 pdV V1

化工原理第五章传热(王晓敏)ppt课件

化工原理第五章传热(王晓敏)ppt课件

420
19.31 Wm1
0.0004 13.993 0.265
(b)界面温度
t1 t2 R 1 0 .0004 2 3 .0 9 1 4 0 t1 t4 R0 .00 0 1 .9 4 3 0 .3 29 65
tt1 1 tt4 25 50 0 8 t20 0 0 2 .0 1 4 0 t2 4.9 9 C 9
13
第二节 热传导
一、傅立叶定律 1. 温度场和等温面 • 温度场:物体或空间各点温度的分布;
非稳态温度场: tf(x ,y ,z, )
稳态温度场: tf(x ,y ,z)
•等温面:温度相同的点组成的面,等温面彼此不相交。
2. 温度梯度
lim t t •温度梯度的方向垂直于等温 n0 n n 面,以温度增加方向为正。
ll0(1t)
2. 液体的导热系数
• 水的λ最大;
• 多数液体(除水和甘油)的λ随温度升高略有减小;
• 纯液体的λ比溶液大;
3. 气体的导热系数
• 气体的λ很小,有利于保温;气体的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 一般情况下,气体的λ与压力无关; 导热系数大致范围:
金属:2.3~420 W/m.K; 建筑材料: 0.25~3 W/m.K;
解:此题为单层圆筒壁的热传导问题。
已知条件:
蒸汽导管外表面的半径 r2=0.426/2=0.213m
温度 t2=177℃
保温层的外表面的半径 r3=0.213+0.426=0.639m
温度 t3=38℃
由:
Q t2 t3 ln r3 r2
pp2t精 选l l版
27
可得每米管道的热损失为:
l3A
ppt精选版
dx

第五章传热(本专业)(1)精品PPT课件

第五章传热(本专业)(1)精品PPT课件
0K,均存在辐射传热; ▪ 不需要任何中介; ▪ 传热过程中伴随能量 形式的转换。
三种传热方式的比较:
传导 对流 辐射
注:三种传热方式往往共存
5.1.3 工程上常用的换热方式
⒈混合式换热
冷热两种流体直接接触换热,如凉水塔,湿式混 合冷凝器。 优点:传热速度快、效率高、设备简单等。
2. 蓄热式换热
计算:
厚度为b 的无限大平壁,壁 面两侧温度t1、t2 ,t1>t2 , 取厚度为dx 的薄层,由傅
立叶定律:
q dt
dx dt q dx
对上式积分,积分限为:
t : t1 t2
x:0
λ取一平均值,视为常 数,积分得:
q
t1
t2
t
Q
qA
A
t1
t2
说明:
①将上式写成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分率、分子量及导热系数。
气体的 导热系数:
1-水蒸气;2-氧;3-二氧化碳;4-空气; 5-氮;6-氩
5.2.4 平壁的稳定热传导
㈠单层平壁的稳定热传导
平壁模型:
▪ 平壁材质均匀,λ可视为常数;
▪ 平壁内只有一维温度梯度,导热方向垂直于壁面 ─等温面为平行于侧面的平面;
▪ 导热平壁的长和宽>>壁厚b ,忽略边缘热损失。
─等温面为与圆筒同心的圆筒面;
▪ 筒壁材质均匀,λ视为常数。
计算:
内、外半径r1、r2 , 内外壁温度t1、t2(t1>t2), A=2πrl,导热系数λ,由傅
立叶定律:
QArq2rLddrt
分离变量: dt Q dr
2L r
积分: d t2 t r2 Q dr
t1
r1 2L r

第五章 传热

第五章 传热

传热速率 Q:单位时间传递的热量,J/s
热通量 q: 单位传热面积上的传热速率,J/m2s,矢量,方向为传热
面的法线方向
q

dQ
dA
等温面:温度相同的点组成的面
等温面 等温面 t+t
t
温度变化率:两等温面的温差与两等温面间的任一
n
距离之比 t
l
l
q
温度梯度 t : 两等温面的温差与两等温面间的法向距离
b1 1 Am1 b2 2 Am2 b3 3 Am3
Q 3 t1 t4
总推动力 总热阻
bi i Ami
i 1
教材更正:
r1
r2
t2
0
r
b1 b2 b3
P141例5-4中每米管长的热损失计算式左边应 为Q,不应为Q/L,单位应为W,不应为W/m。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第五章
16/141
金属, 非金属。
获取方法:查相关物性数据手册,如附录二~四。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第五章
q

dQ dA

9/141
t n
三、一维平壁稳态热传导
1. 无限大单层平壁(无内热源)稳态导热
特点:属一维导热,A为常数, Q为常数
Q qA A t A dt 常数
主体平均温度
tm

t进
t出 2
膜温
tm

t壁
t主体 2
Re ul

或Gr

tgl3 2 2

《化工原理》电子教案/第五章
23/141
二、各种情形下的经验式
(一) 无相变时
1 、 管 内 层 流---传热主要以导热方式为主(有时有自然对流) 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 Q 有极大值
Q
rc
15
r2
小结
总推动力 Q 总热阻 推 动 力 t 热阻: b 平壁传热面热阻: R A b 圆筒传热面热阻: R Am 对流传热热阻: 1 R A
16
Am 2lrm
r2 r1 rm lnr2 r1
n 0
等温面及温度梯度
3
§5.2
热传导
du dy
负号表示q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
t+ t t n l
§5.2.1 傅立叶定律
二、傅立叶定律
dQ t q n dA
称为物质的导热系数 , 单位为W/mK
物性之一:与物质种类、热力学状态(T、P)有关
等温面及温度梯度 物理含义:代表单位温度梯度下的热通量大小,
Q
t2 b x
Q qA t 1 t 2 推 动力
b A 热阻
0
○○
6
§5.2.3一维稳态导热-----薄壳衡算法
二、无限大多层平壁一维稳态导热(无内热源)
显然,通过每一层的 Q=常数或 q=常数
推动力 Q qA 热阻
t
t2
t3
t4
t2 t3 t3 t4 t1 t 2 b1 1 A b2 2 A b3 3 A 总推动力 总热阻
1 2
思考2:圆管保温层越厚,保温效果越好吗?
13
1 2
思考1:
b1 b2 阻力1 1 Am1 2 Am 2 b1 b2 阻力2 2 Am1 1 Am 2 阻力差 ( b1 b b b 2 ) ( 1 2 ) 1 Am1 2 Am 2 2 Am1 1 Am 2 1 1
t1 t 4
b
i 1
3
i
i A
t1
P137 例5-1,例5-2, P139 例5-3
0
7
x
§5.2.3一维稳态导热-----薄壳衡算法
思考 1 :若上述平壁的右侧与环境进行对流传热,设环境温 度为t0、对流传热系数为,则传热量表达式如何?
Q t1 t 4
b
i 1
3
i
t4 t0 1 i A A 1 i A A
0 b 9 -薄壳衡算法
t1 t 2 t1 t 2 Q r2 r1 ln r2 r1 2L 2L r2 r1 ln r2 r1
r2 r1 令rm ln r2 r1
于 是Q
--------对数平均半径 r 当 2 2 时,可用算术平均代替 r1
t
t x 0 t1 dt Q qA A 常数 t xb t2 dx t1 若为常数,则: t x Q Q t1 dt 0 A dx t t1 A x dt Q t1 t 2 常数 --可见温度分布为直线 dx A b
Q
dx
P141 例5-4,例5-5
§5.2.3一维稳态导热-----薄壳衡算法
思考 2 :若上述圆壁的外侧与环境进行对流传热,设环境温 度为t0、对流传热系数为,则传热量表达式如何? t4 t0 t1 t 4 t Q
b
i 1 3
3
i
i Ami
t1 t 0
1 A
t1 t2 r1 r2 t2
t t1 t2 r1 r2 0 b1 t2 r b2 b3 11 t3 t4
推动力 Q qA 热阻
t2 t3 t3 t4 t1 t 2 b1 1 Am 1 b2 2 Am 2 b3 3 Am 3 t1 t 4
b
i 1
3
i
i Ami
总推动力 总热阻
t t1 r1
t1 t 2 t t 1 2 b b 2Lrm Am
t 1 t 2 推动 力 b A 热阻
Q r2
dr
0
Q t2
对照 :平壁 : Q
b 薄壳衡算法
10
区别:温度分布 :直线/曲线
§5.2.3一维稳态导热-----薄壳衡算法
四、无限长多层圆筒壁一维稳态导热(无内热源) Q=常数,但 q常数
t3
t4

1 bi i Ami A i 1

r
t0
总推动力 0 总热阻 牛顿冷却定律: Q At 4 t 0
b1 b2
b3
12
§5.2.3一维稳态导热-----薄壳衡算法
思考1: 气温下降,应添加衣服,应把保暖性好的衣服 穿在里面好,还是穿在外面好? Q Q
b1 b2 1 2 b1 b2 2 1
t r
dt Q qA 2rL 常数 dr
t t
r r1 r r2
t t1 r1
t1 t2
若为常数,则:
Q t t1 lnr r1 2L
--------可见温度分布 为对数关系
Q r2
t1 t 2 Q ln r2 r1 2L
Q t2
dr
Q
t1
Q
流动的流体与外界的传热
t2
电热炉烧水
静止流体与外界的传热
牛顿冷却定律:Q At1 t 2
W/mK 对流传热系数,W/m2K
5
§5.2.3一维稳态导热-----薄壳衡算法 一、无限大单层平壁一维稳态导热(无内热源)
输入热量 输出热量 速率 速率 常数
电热炉烧水
2
§5.2 热传导 §5.2.1 傅立叶定律
一.基本概念
传热速率 Q:单位时间传递的热量,J/s
2 单位传热面积的传热速率, J/m s,矢量,方向为传 热通量 q: 热面的法线方向 dQ q t+ t
dA
等温面:
t n l
t 温度变化率: l
t t t 温度梯度 :lim n n n
故物质的越大,导热性能越好。 一般地, 导电固体> 非导电固体, 液体> 气体
0 1 t
4
T , 气体, 水,其它液体的 。
5.2.2 对流传热
什么是对流传热? 自然对流 强制对流
dQ t q n dA t Q A n
2
Q
b 1 b2
1
2
Q
b1 b 2
1
b1 b2 ( ) ( )0 1 2 Am1 Am 2
结论:保暖衣服穿在里面保温效果好
14
§5.2.3一维稳态导热-----薄壳衡算法
:
0.006 ~ 0.4 w/m K 10 ~ 1000 w/m 2 K
五、保温层的临界厚度
思考2:
:
t1 t 0 总推动力 Q ln r2 r1 1 总热阻 2L 2Lr2
r1
r2
t1
t2 t0
dQ 令 0 则 r2 ------临界半径 rc dr2 dQ 当r2 时 , 0 dr2 dQ 当r2 时 , 0 dr2
第五章 热量传递—热传导
5.1 概述 5.2 热传导 5.2.1傅立叶定律 5.2.2导热微分方程 5.2.3一维稳态导热

1
第五章
§5.1概述
传热的三种方式:
热量传递基础
动 量 传 递 热 量 传 递 质 量 传 递
热 传 导 : 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质之间和物质内部, (导 热 ) 传热靠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无物质的宏观位移 自然 对流 发生 在流 体内部 ,且流 体有 宏观 位移 对 流 传 热 : 强制 对流 靠电磁波传热 辐 射 传 热 :
t t1
t2
t3
t4

t1 t 0
b
i 1
3
i

t0
总推动力 总热阻
牛顿冷却定律: Q A t 4 t 0


0 b
x
8
§5.2.3一维稳态导热-----薄壳衡算法 三、无限长单层圆筒壁一维稳态导热(无内热源)
dt Q qA A 常数 dr
但q 常数
Q t1 dt r1 2rL d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