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中小学合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蒙古族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蒙古族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及解决对策对于世界各多民族国家而言,双语乃至多语言现象就是一种极其普遍的。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双语教学与汉英双语教学有所区别,对少数民族而言,蒙汉双语教学是指在我国部分地区实行的蒙古族语言和汉族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教学。
是指学生的母语(第一语言)与非母语相结合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体制,是蒙古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蒙古族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一)蒙古族小学双语教学模式内蒙古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三种主要“双语”教学模式。
一是蒙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文;二是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蒙语文;三是与汉族学生同班就读模式:在生源较少的蒙古族聚居区采用。
(二)蒙古族小学双语教学情况近年来全区蒙古族小学双语生汉语水平有明显提高,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小学生入学前就有一定的汉语基础。
我区城镇聚居区一年级就开始学校自编教材上汉语文课,教材有蒙汉对照。
二年级开始使用内蒙古自治区统编双语教材,汉语文阅读教材有蒙汉对照。
从三年级开始双语生的汉语教材没有蒙汉对照,绝大多数小学生都能听懂老师讲的课。
个别难懂的字词或内容教师专门用蒙语进行讲解。
大多数学生汉语课成绩较好,听、读、写都没有障碍,能够很好的掌握汉语文课的内容,也能在日常生活当中使用汉语进行交流。
可见,小学双语生汉语水平已基本满足汉语课程及口语交际的需要。
反映出我区现阶段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绩,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蒙古族小学双语生对学习双语的认识。
由于蒙语是他们的母语,小学双语生对其有着强烈的认同和情感依恋。
但由于我区经济发展与科技交流的需要,国家主流语汉语文字的普及与社会对双语人才的需求量的增长,双语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到学好汉语的重要性。
第二,语言环境是影响蒙汉双语生的又一个因素,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语言环境、文化传统和经历均会影响其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
在城镇聚居的蒙古族家长对汉语的普及有很高的认知。
尽管居住在牧区的双语家长的,他们的汉语水平较上一辈有了明显提高。
来华蒙古国小学留学生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对策
来华蒙古国小学留学生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对策我国留学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而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深入了解留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能够吸引留学生的政策制度与教育教学方法。
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相毗邻,语言相通,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教育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到我区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也逐年增多,尤其是蒙古国留学生。
与其他来华的留学生相比,蒙古国留学生不止是大学阶段的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也很多,不是因为劳务关系,而是蒙古国的家长就是为了孩子读书而把他们送到中国来学习。
一、蒙古国小留学生现状呼和浩特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也成为蒙古国留学生的首选地。
呼和浩特市内现有两所学校正在招收蒙古国小学留学生,即呼和浩特民族实验学校(原兴安路小学)和呼和浩特蒙古族学校。
据统计,民族实验学校今年招收的蒙古国小留学生共105名,蒙古族学校的蒙古国小留学生共48名。
除呼和浩特以外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蒙古族学校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内招收蒙古国小留学生的重点学校之一,是全国104所国家汉办授权也就是孔子学院下属的推广汉语中小学基地之一。
在内蒙古自治区总共有三所此类学校,即呼和浩特市民族实验学校、通辽市五中和二连蒙古族学校。
(一)教学计划内容我区三所蒙古族学校当中呼和浩特蒙古族学校和二连浩特蒙古族学校是12年一贯制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的教学体系完善,能够满足各年龄段的蒙古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需求。
学校留学生部还设有初中、高中班以及与之配套的教学内容,不但开设汉语课程还从蒙古国聘请综合科老师上课,使学生不但能学习汉语,还能在这里学习好蒙古国教学大纲规定的综合课程,并且能从蒙古国国内学校领取蒙古国的初高中毕业证书,这就能使来我国小学学习多了一条出路,既可以在中国上大学也可以在蒙古国内上大学,两不误。
呼和浩特兴安路小学始建于1985年,是呼市地区惟一一所以纯蒙语授课为主的完全小学。
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问题分析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中,少数民族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尽管政府对少数民族教育进行了积极的促进和支持,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 教育资源不均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相较于汉族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
优质学校和教师集中在发达省市,而偏远地区则面临师资力量不足、设施落后等问题。
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享受良好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现象。
2. 文化传承面临挑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少数民族文化面临消失的危机。
传统语言、习俗和节日等正逐渐被现代文化所替代。
缺乏对本土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身份认同产生困惑。
3. 少数语种辅助教学不足由于广大少数民族学生以本民族语言为母语,在学习语言为汉族普通话的过程中常遇到困难。
学校在这方面缺乏专业的教学力量和资源,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发展和沟通能力。
二、对策提议为解决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来促进教育发展。
1. 加大投入,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教师派遣机制,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水平。
通过引导优秀教师到偏远地区任教、修建更多功能齐全的学校,并注重加强科研、培训等方面支持,以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能够享受到与汉族地区相当的教育资源。
2.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学校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授,包括语言、历史、音乐、舞蹈等方面。
可以开设特色课程,组织文化节日庆祝活动,并且给予相关老师适当奖励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同时,国家可以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和传统手工艺制作。
3. 加强少数语种教学与翻译服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提供丰富的汉语普及教育资源,并为学习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
此外,也可以鼓励学校引入双语教学模式,以保护并发展本土语言。
同时,建立专门的翻译中心或机构,提供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服务,加强沟通交流。
蒙古族文化融入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探讨
蒙古族文化融入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探讨作者:沈利玲来源:《读写算》2020年第32期摘要在教育改革推进中,许多教师开始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尤其是对于中小学数学教学来讲,通过引入蒙古族文化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蒙古族文化;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2-0132-02通过对蒙古族文化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蒙古族先輩在过去的生活中就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使用了数学知识,并借助数学知识来满足生活需求。
所以说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蒙古族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思维,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一、蒙古族文化中的数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先辈们通过使用数学知识,使得其生活更加便捷。
可以说蒙古族人民对数字有着自己的理解,其更加偏爱奇数,并认为奇数代表了领先的意义,也是比较吉祥的数字。
如3是蒙古族生活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数字,一般在见面时往往通过三个问题来问候,或是代表了蒙古族祭奠意义的敖包则分为1、3、7、13个等。
所以从蒙古族文化中可以看出蒙古族人民对数字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很早的时候,蒙古族人民就已经创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数字,一开始的时候是七位,到最后的六十七位,也叫作“斯特格西无规”,意思就是不可想象。
因为蒙古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蒙古族人民有自己计量物品的方式。
比如在记录长短的时候是用“伊玛哈”,也就是食指从第一个关节到达指尖的位置,中指指尖和大拇指指尖之间伸展的长度叫做“图格”,一个“图格”大约等于六个“伊玛哈”等。
还有“奴德恩巴日因喀几日”是计量远近的单位,也就是人的眼睛能看到的最远距离,大概是有10里左右。
他们会用日常生活用品和牲畜的内脏作为计量大小的工具,还有用太阳照射的位置来计算时间等。
二、蒙古族游戏中的数学文化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是蒙古族先辈们一直都十分重视的,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在利用各种办法来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
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引言:双语教学在多民族地区拥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作为中国蒙古族主要分布地区,内蒙古的蒙汉双语教学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结合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中小学个案,从多维视野探讨双语教学的发展观。
一、多元文化熏陶下的双语教学内蒙古地区作为多民族地区,蒙古族文化是当地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
在全面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支持下,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实现了教材多元化。
多元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环境促使蒙古族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学习母语的同时,也能学到汉语和其他学科的知识。
二、师资力量和专业素养建设师资力量是双语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中小学,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的双语教师。
在师资培训方面,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教学方法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
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也增强了他们在双语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三、家庭与社区支持家庭和社区的支持对于蒙古族学生的双语教育至关重要。
家长可以在家庭环境中给予孩子母语的使用和学习空间,增强他们对蒙古族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鼓励孩子参加各种蒙古族文化交流活动。
社区也可以提供相关资源支持,为双语教学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四、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双语教学的成功必须依靠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
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中小学注重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将蒙古族学生的实际需求纳入教学计划中。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五、评价体系和教育改革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双语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中小学,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包括口试、笔试、实践活动等。
通过综合评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潜力。
此外,也要加大对教育改革的支持,推动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蒙古族学生学习汉语文的问题及对策
字) 的高低 升降 , 都 有 区别 意 义 的作 用 。 如 “ 搭、 答、
打、 大” 四个 音 节 , 声母 和韵母都相 同, 只 是 因 为 音 高
语 言 是 词 汇 和 语 法 规 则 的 总和 。 汉 语 与 蒙 语 的
变化不同 , 表 示 的意 义就 不 一样 , 写 出来 也 就 是 四 个
语法有很大的不同, 以语 序 为例 进 行 说 明。
( 1 ) 汉 语语 序
不同 字。这 种音节 上 区别意 义的音 高变化 就是 “ 声
调” 。 普通 话 有 四个 声调 , 分 别 是 阴平 、 阳平、 上声 、 去
汉 语 中 句 子 的组 成 部 分 , 包括 主 语 、 谓语、 宾语 、
中小学教 学研 宄2 0 1 7 . 8
蒙古族 学生学 习汉语文 的问题及 对策
石 艳 春
摘 要
阜新 蒙古 族 自治县 建设 学校 ,辽 宁 阜新 1 2 3 1 l 2
双语教育是我 国民族教育事业和民族地 区社会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长期的实践 中, 阜新蒙古族 自治
县 的 蒙 汉双语 教 学取 得 了一定 的成 效 , 但 还存 在 着语序 不 当、 发 音 不准 、 蒙 汉语混 用 等诸 多问题 。为解 决 蒙古族 学 提 升 蒙 古族 学 生学 习汉语 的水 平 , 提 高教 学质 量 。
试论蒙古族小学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试论蒙古族小学汉语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随着中国与蒙古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蒙古族小学汉语教学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作为蒙古族小学生,学习汉语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蒙古族小学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
由于蒙古族小学生的母语是蒙古语,他们在接触汉语之前并没有受到系统的汉语培训,因此学习汉语的基础相对薄弱,学习难度较大。
2.师资力量不足。
部分蒙古族小学的教师在汉语教学方面缺乏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教学资源匮乏。
由于蒙古族地区经济相对较落后,学校的汉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提供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环境。
二、解决对策1.加强师资培训。
政府应该加大对蒙古族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专业的师资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汉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2.建设教学资源平台。
政府与教育部门可以共同投资建设蒙古族小学的汉语教学资源平台,提供教学用书、教学辅助工具和教学设备,为学生和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3.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蒙古族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故事教学、游戏教学等,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4.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要加强沟通和合作,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汉语学习过程中,通过家庭作业、家长会等形式,鼓励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积极的监督和指导。
5.增加汉语课程时间。
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汉语课程的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汉语知识。
6.注重文化融合。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蒙古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也了解和热爱汉族文化,增进民族间的友谊和交流。
7.建立评估体系。
建立蒙古族小学汉语教学的评估体系,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
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短缺、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关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一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往往缺乏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这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教师配备不足所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经费,改善学校设施,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
其次,师资短缺也是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普遍素质较低,很多学校甚至没有合格的教师。
这种情况使得少数民族学生无法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另外,应该鼓励优秀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执教,以提高教育质量。
此外,文化差异也是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
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惯的差异,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无法适应主流教育体系,导致辍学率居高不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应尊重和欣赏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保持文化自信,并提供相应的辅导和支持。
最后,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环境与标准汉语有较大差异,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语言障碍。
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应建立专门的语言支持和培训机构,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语言辅导和培训,并且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标准汉语。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短缺、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关的对策和措施,包括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素质、尊重文化差异和提供语言支持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公平和全面发展。
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
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个案在中国,具有多民族背景的地区,双语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内蒙古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多民族地区之一,蒙古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本文将从多维视野出发探讨内蒙古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发展观,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实际情况,探寻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背景内蒙古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蒙古族是该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厚的蒙古文化和语言传统。
基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需要,内蒙古地区大力推行双语教育。
同时,双语教育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
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二.个案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本文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中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旨在深入了解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个案研究将采用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综合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三.现状与问题分析1. 现状根据实地观察和访谈调查的结果,目前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已取得一定成绩。
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蒙古文学科,教材使用上也保留了一定的蒙古文教材。
部分学校还开设有蒙语口语、文化、历史等蒙古文化课程。
2. 问题尽管双语教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蒙古族中小学生的蒙语掌握程度不高,许多学生在语法、词汇应用等方面存在困难。
其次,部分学校教师对双语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理解不深,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另外,蒙古族中小学的双语教学实施不够全面,课堂外的环境和活动也缺乏蒙古文化元素的融入。
四.解决方案1. 提升学生蒙语水平通过加强蒙语课程的教学,建立起系统的语法、词汇和口语培养机制。
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将蒙语与汉语整合的难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和习题,提高学生蒙语的应用能力。
2.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提升,让教师了解到双语教学的理念和特点,并掌握适合蒙古族中小学生的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蒙古语言。
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
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引言少数民族教育是中国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促进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水平提升,缩小与汉族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人口分布及资源不均的问题1. 人口分布不均:我国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非常片断,有些地区甚至没有少数民族聚集社区。
这导致了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无法得到同等良好的教育资源。
2. 资源不均衡:在富裕地区,由于更多的财政投入和发展优势,其学校设备、师资力量以及课程设置都较为完善;而贫困地区则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和政策扶持。
对策:a. 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建立跨地区协作机制,通过多方合作共享优质师资和教材资源。
b.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财政补贴和投入,确保教育资源的平等分配。
三、语言文化传承问题1. 语言障碍:少数民族学生通常以自己的母语为主要交流工具,但由于汉族语言普及程度较高,导致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上沟通困难。
2. 文化冲突:部分学校的教材和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忽视了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从而造成对自身文化认同感不足。
对策:a. 母语教学推广: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开设以本民族语言为主的教育资源投入,提供更多适应当地少数民族特点和需求的课程。
b. 多元文化融合:调整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使其能够更好地反映多元文化,培养学生对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理解。
四、就业机会相对不足问题1. 地域限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或就业机会缺乏,一些少数民族毕业生往往只能选择留在家乡就业,面临较为有限的发展机会。
2. 就业歧视:在就业市场上,少数民族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就业歧视现象,公司不公正地对待或偏向于汉族求职者。
对策:a. 优惠政策:制定针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多元化创业和就业。
b. 就业扶持计划:推出更加全面和精准的就业扶持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职业指导服务。
内蒙古地区蒙语授课中小学“生源萎缩”常态化及破解PPT
2.滕星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及其局限
滕星教授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认为:一个多民 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 担负传递本国主流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也要担负起 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少数民族成员,而且也包 括主流民族成员。“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的内容,除了包括主 流民族文化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不但要学 习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而且也要学习主流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 民族年青一代适应主体文化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 主流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外,还应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进入新世纪,这一现象更加严重。武福英、 常永才、那顺巴依尔等分别在2004、2007、2011 年通过研究得出,蒙古族中小学生学习本民族语 言文字人数的比例在逐步下降,目前达不到一半。
空间
从空间范围上看,“生源萎缩”现象,在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 旗县,甚至苏木、嘎查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从城市到农村牧区,波及 的范围逐渐加大。从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看,从干部子女到普通农民、 牧民子女,逐渐蔓延。从年级上看,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到 高中普遍存在。
时间久
范围广
渗透大
蒙语授课中小学
在内蒙古自治区各盟 在上幼儿园、小学入学、
“生源萎缩”现象,
市、旗县,甚至苏木、 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 嘎查都不同程度的存 中、高中入大学的各个
在时间上,从上个 在,从城市到农村牧 阶段都可能出现放弃学
世纪八十年代中后 期就开始出现,一
区,波及的范围逐渐 习本民族语言文字而转 加大。从呼和浩特、 入学习汉文汉语的情况。
蒙语授课学校
当前内蒙古存在的民族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内蒙古存在的民族问题与对策建议作者:张双莲来源:《学理论·上》2014年第04期摘要:内蒙古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之一,蒙汉等多民族交往历史悠久,是研究民族关系与国家社会稳定的重要地方。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与沿海地区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内蒙古产生了一些新的民族问题,如何正确妥善地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促进内蒙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借鉴和整理对目前有关内蒙古民族问题的文献和资料的同时,对当前内蒙古存在的几个民族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问题;措施和建议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057-02内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民族问题始终是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和建设全局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能否处理好民族问题,不仅关系到内蒙古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和全区各族人民群众的福祉,也关系到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以及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边疆,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
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49个民族组成。
内蒙古自治区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还有吸引人的独特自然风光,境内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的加快,内蒙古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
但是由于内蒙古环境、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制约,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还处于落后状态,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水平比较低,与沿海地区相比仍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当前内蒙古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呈现的新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内蒙古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同时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新情况,民族问题也伴随着呈现了新的特点。
辽宁蒙古族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研究
教育探讨
辽宁蒙古族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研究
文/ 吴智嘉
摘 要 :辽 宁 蒙 -M, 育 资 源分 布 不 均 ,发 展 面临 着诸 多 困难 ,整 合 资 源 配给 ,使 之 均衡 发展 成 为辽 宁 蒙 g g教 - 古族 民族 教 育事 业发 展 迫 切 需要 解 决 的 问题 。 关 键词 :辽 宁 ;蒙古 族 ;教 育资 源 ;均衡 发展
在这一 时期 ,蒙古语教学班和 蒙汉联合班均开设 了蒙 校生) ,l0 名教师 ( 9 1 含蒙语授课教师1 1 0 人、非蒙语 古 语 文 课 ,学 生 人 数 和 入 学 率 逐 年 上 升 。 到 l5 年 , 8 授 课小学蒙语文教 师l 2 ) ;有7 蒙古族初 中 ( 9 人 7 所 含 蒙古族 自治县成 立时 ,全县蒙 古族初中在校生 已超过 开设蒙语授课班的3 所蒙古初 中),1 3 个教学班 ( l 含7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良对策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学校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基地。
音乐教师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桥梁。
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音乐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在内蒙古地区,民族音乐教育尤其是蒙古族民间音乐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民族音乐的传承带来危机。
1.中小学音乐教师对民族音乐教育认识缺乏。
由于审美价值体系的不同从而严重影响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近现代音乐教育是以西洋文化和西洋模式为根底建立起来的。
音乐学院乃至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教育,无论教学内容还是课程设置,根本上仍沿袭这以欧洲音乐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这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在审美观念、音乐语言和音乐技法的掌握运用上都是西方的标准,并以此种标准来批评和轻视中国传统音乐。
〞由于“欧洲音乐中心论〞的长期影响,无论从学校领导、音乐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对民族音乐的审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个问题并不是能够在短时期得以解决的,需要广阔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开展的高度和危机感来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认识和责任感。
2.蒙古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教材不够丰富完善、不够系统健全。
我国目前的音乐史类教材,大多数都是以汉族音乐史为主体的,少数民族音乐历史知识介绍的很少。
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同样,中华民族的音乐历史也是由各族人民在历史开展的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缺一不可。
作为内蒙古地区的音乐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蒙古族民族音乐记入我国音乐史册,让中小学学生了解蒙古族民族音乐在内的完整的中国音乐历史,了解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局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历史开展中所占有的地位及作用。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大多只有一门“民族民间音乐〞,而该课程有关蒙古族的民间音乐教学内容少之又少。
这种现状的产生导致音乐教师自身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没有系统、完整的学习蒙古族的音乐历史及相关的民族音乐的课程,因而音乐教师自身的认知水平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势必影响和制约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蒙古族家庭教育现状及促进策略
蒙古族家庭教育现状及促进策略蒙古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之一,其家庭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塑造个体价值观和培养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蒙古族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一、蒙古族家庭教育的现状1、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蒙古族家庭逐渐远离了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导致一些与游牧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受到影响。
例如,蒙古包的搭建、传统服饰的制作、骑马射箭等技能的传授有所减少。
2、教育观念的转变部分蒙古族家庭受到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更加注重子女的学业成绩和未来职业发展,而对民族文化、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重视程度相对降低。
这种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蒙古族家庭教育的特色。
3、语言环境的变化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语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部分蒙古族家庭中蒙古语的使用频率降低,这对蒙古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不利影响。
4、家庭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中,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主流,大家庭的减少使得家庭教育中的代际传承和亲属之间的互助教育相对弱化。
5、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一些偏远的蒙古族聚居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受到限制,难以满足子女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影响蒙古族家庭教育的因素1、社会环境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蒙古族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媒体的普及、网络的发展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的外部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2、教育政策的影响国家的教育政策在推动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对蒙古族家庭教育产生了间接影响。
例如,学校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可能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
3、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投入,包括子女的学习用品、课外读物、参加培训等方面。
经济困难的家庭可能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
蒙古族谚语在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价值
蒙古族谚语在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价值蒙古族谚语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风和智慧。
在中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蒙古族谚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共融,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蒙古族谚语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民风和智慧。
蒙古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底蕴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学传统和艺术形式,其中谚语是其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谚语来源于民间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凝结了古老的智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蒙古族谚语,可以使学生了解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增长文化知识,拓宽文化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激发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热爱。
蒙古族谚语可以丰富中小学生的语文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蒙古族谚语作为蒙古族口头文学的珍贵遗产,其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形象生动的特点,与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密切相关。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蒙古族谚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语言的力量和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阅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蒙古族谚语还可以与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课文、作文、诗歌、故事等内容相结合,形成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的成效和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和动力。
蒙古族谚语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共融。
作为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共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蒙古族谚语作为蒙古族文化的精髓,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心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共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蒙古民间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蒙古民间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蒙古民间文学是蒙古族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蒙古民间文学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播,涵盖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谚语等丰富多彩的形式。
尽管蒙古民间文学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其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蒙古民间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为蒙古民间文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1. 教学资源不足蒙古民间文学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很多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并未收集和整理,在教学中很难找到合适的教材和资料。
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影响了学生对蒙古民间文学的学习和了解。
2.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蒙古民间文学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神话传说和部分民间故事上,对其他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如民歌、谚语等教学较少,导致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相对狭窄,不能全面了解和领略蒙古民间文学的魅力。
3. 缺乏创新传统的蒙古民间文学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和活力。
教学内容和形式呈现出一成不变的状态,缺乏吸引学生的亮点和特色,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4. 学生兴趣不高传统的蒙古民间文学教学往往过于枯燥乏味,学生对于这些故事缺乏浓厚的兴趣,难以产生共鸣和情感连接。
这导致学生对蒙古民间文学的学习热情不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二、解决途径1. 加强资源整理通过加强对蒙古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资源库。
鼓励教师和学者参与相关的研究工作,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和资源。
2. 多样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更加注重多样化和全面化,不仅仅局限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还应包括民歌、谚语、儿童故事等形式的民间文学作品。
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视野。
3. 创新教学形式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尝试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通过课外实地考察、民间文学展览等形式,使学生在更加生动的环境中接触和了解蒙古民间文学,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呼伦贝尔市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语言教学现状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呼伦贝尔市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语言教学现状的社会语言学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外语学习规模也不断扩大。
伯纳德·斯波斯基在《语言政策与规划—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论题》中提到“自20世纪末开始,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已经成为影响各国语言政策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九九零年代开始世界各国教育系统从小学阶段开始教授英语。
各国陆续制定英语教育政策并实施中小学英语教学。
内蒙古地区实行的“蒙古语—汉语—外语”双语教学,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的特殊类型,同时也是内蒙古地区民族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它既是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与难点,是当前内蒙古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又是制约内蒙古民族教育质量的瓶颈。
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和外语教学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内蒙古民族教育的最鲜明的特色。
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好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学好汉语和一门外语已成为内蒙古地区,甚至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科学的教学基于教学研究。
民族基础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基础工程。
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七十年以来,通过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力且可实施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与方法。
本文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呼伦贝尔市蒙古语授课中小学为调查点,考察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探讨蒙古族学校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本论文内容由导论,主体,结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五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简要阐述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方法,研究现状等内容。
主体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回顾了蒙古族外语教育,梳理了内蒙古自治区外语教育政策,介绍了呼伦贝尔市人文环境,并阐述了本论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第二章,以呼伦贝尔市蒙古语授课中小学为例描述了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说明了英语教学的影响因素。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与牧业四旗教育相关机构,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师生研究对象,反映了外语教学基本情况与政策的实施现状;第三章对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进行分析,明确了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四章对蒙古语授课中小学英语教学政策与规划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结论部分对所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了蒙古族外语教学的学术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尽相 同 , 这种“ 鱼龙混杂” 的教学资源整合 成优 秀教 学资源
还要 经历较长的磨合期 。许 多地方 只是简单 的合并 , 用人方
面也不是以所学 的专业 为基 准 , 反而“ 学非所用 ” 象较普遍 现
* 作者 简介 ] [ 崔英 , 内蒙古 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1 0 0级硕士研究生。
以发展变化 的眼光看 问题 是马克 思主义历 史唯物 主义 和辩证唯物主义 的一贯 立场 。从 发展角度看 , 当今蒙 古族 村
成长所造成的影 响更 值得 注意。
学校合并 的出发点 是为 了集 中办学 , 整合 优势 资源 , 提
落中小学合并趋势理应认定 为蒙古族 社会发展 的必然 , 也可 视作蒙古族教育模 式为适 应经 济社会 发展 需要所 出现 的积 极现象 。但是 , 这些 立论 只有在宏 观角 度上 能够成 立 , 如果 从微观角度 出发 , 别 是 以“ 特 问题 主 义” 角对 其 审视 的时 视
首先 , 中小学合并加重 了本来不太 富裕的蒙古 族村落农
牧民经济负担。他们首 先要 为上学 的子女 解决 交通 和食 宿 问题 , 而交通和食 宿两项 费用加 在一起 , 各地 区最低 生 活 按
标准每生每月 1 0 5 元计算 , 一年 l 0个月 就达 10 5 0元 。经过
调查库伦旗库力图村 , 2 1 按 0 0年的消费水平 , 在旗 里念书 的
蒙古族 中小学合并中存在 的问题及其对 策
崔 英
( 内蒙古 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内蒙古 通辽 0 84 ) 2 0 3
[ 摘
要] 蒙古族村 落中小学合 并对 于减轻政府 财政 支 出、 轻贫 困农牧 民负担 、 约教 育 费用( 减 节 学杂 费
等 )优化教 育资源等 方面起 到 了积 极作 用。与此 同时, 、 蒙古族村 落中小学合 并 中也显现 出了一 系列社 会 问 题, 有些边缘蒙 古族地 区尤为 突出。本文 以蒙古族村落 中小学合 并 中出现 的一些 问题为切入 点 , 其现状及 对
21 0 2年 0 7月 第 1 8卷 第4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o ma fI n rM o g l iest o t n l is u l n e n oi Un v r i f rNai ai e o a y o t
J1 02 u. 1 2
VD . 8 No 4 11 .
反 映了当今我国农村 ( 括少数 民族 地 区) 包 寄宿学校 中普遍
存在 的许多问题 。主要体 现在 食宿条 件差 、 营养 状况 不 良、 卫生 预防不到位 、 课余生 活单 调、 习时问长而成 绩不理想 、 学 心理 压力大 、 重家 庭经济 负担 等方 面。另外 , 加 学校 无专 门 后 勤管理人员 , 师工作 量大 , 别是对 孩子 的人格和 心理 教 特
所造成 的影响进 行全面剖析 , 而探讨科 学合理 的蒙古族 中小学办 学模式。 进
[ 关键词 ] 蒙古族村落 ; 中小学合并 问题 ; 对策 [ 中图分类 号]G 2 [ 4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5 4 (0 20 —0 6 —0 0 8 19 2 1 )4 0 9 2
子 的成长带来许多不健康 因素 。据胡传 双 、 於荣 等对安徽 省
霍 山 县 、 寨 县 8所 农 村 寄 宿 制 小 学 进 行 的 调 研 报 告 , 本 金 基
不得不减少 , 有些只好 以打零工 、 借贷等方式勉强维 持。 其次 , 合并学 校是 否 真的 能够 提 高教 学 质量 也值 得 深 思。各校在办 学理念、 管理模 式、 师资 风格 、 学科水 平等方面
据。
一
贫困地区实行“ 免一补 ” 两 政策 , 提供 一定 的补贴 和帮 助 , 但 是总 的来算 , 普通 家庭 一年 就花掉 4 2 元 左右 的费用 , 些 80 这 补贴( 每学期 5 0多元 ) 0 不足 以抵 消他们 付 出成本 的 四分 之
一
、
蒙 古 族 村 落 中小 学 合 并 的 现 状 及 发 展趋 势
候 , 多问题 将浮 出水面 , 许 有些 已成 为蒙古 族村 落 中小 学教 育健康 向上发 展 的障碍 因素。发现 问题并 解决 问题社 会发 展 的必然要求 , 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 中的问题更具 有此种含 义 。因此 , 本文将当今蒙古族 中小学合 并后所显 现的诸多问
高教学质量。但 在实际操 作过 程 中蒙 古族 中小学 合并 后却 出现了许多问题 , 它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源, 提高办学效 益 , 到十分重要 的作用 。但 是 , 起 由于农村 寄 宿 的小学生是特殊群体 , 年龄小 , 身心发 展并非整 齐划一 , 尤
其较早离 开家人过上集体生活且全天候 独立学 习生活 , 对孩
月至少也要 10元 的额外开支 ; 0 县城 的房 租开支就得 2 0元 0
左右 , 这样一年的支出就 2 0 0 0元 以上 , 的农 牧 民年 均收入 有 还不 到 2 0 0 0元。同时 , 占用了家庭 劳动力 , 也 由此家庭 收入
小学生 , 每月上 交 的伙 食费 2 0 , 花 钱 3 6元 零 0元 , 周末 来 回 走 的车费 3 元 , 0 每学期花费就达 2 0 4 0元左右 。尽 管 国家 在
题为研究载体 , 对其 现状 及所造 成 的影响 全面剖 析 , 而探 进
讨科学合理 的蒙古 族中小学办学模式 , 并为社会 整合提供依
进入新世纪 , 国各地掀起 了集 中办学理念 下兴建寄宿 全 制学校 的高潮。虽然 , 宿制学校 对于利用农村 优质教育资 寄
。
由于有些孩子还 不能 自理就 要离开 家到 较远 的乡镇 念
书, 由此“ 家长租房 陪读” 式诞 生。这是一个 极不合理 的教 模
学模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乡镇 租房 一般 在 5 在 0元左右 , 加上 水 电等 费用 , 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