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课堂用
青玉案贺铸教案
青玉案贺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青玉案·元夕》。
该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贺铸所作,描绘了元宵节夜的热闹场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元夕》。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对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元宵节夜晚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诗歌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
3. 诗歌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诗歌中的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与诗歌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运用生字词到写作中。
六、板书设计板书诗歌《青玉案·元夕》的全文,标注生字词的意思,并在旁边加上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运用诗歌中的生字词到写作中,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青玉案·元夕》。
该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贺铸所作,描绘了元宵节夜的热闹场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慨。
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
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赋”中的《青玉案》。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2. 《青玉案》词牌格律特点;3. 诗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4. 诗歌主题及情感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青玉案》的背景知识,掌握词牌格律特点,理解诗句内容,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的分析;2. 教学重点:《青玉案》词牌格律特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古诗词意境的画作,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青玉案》的创作情境;3.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青玉案》,感受诗词的韵律美;4.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深入理解诗句内容;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及情感,分享各组观点;6. 例题讲解:结合诗句,讲解词牌格律特点,分析诗歌艺术特色;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9.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2. 板书内容:作者:辛弃疾背景知识词牌格律特点诗句解析诗歌主题及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青玉案》的背景知识。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诗人情感。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发展历程,了解不同时期的诗词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技巧;2. 词牌格律特点;3. 诗歌主题及情感分析;4. 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设计;5. 作业设计。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诗,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3.全班分享,交流赏析心得。
第四课时: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检查记忆效果。
第五课时:课后拓展1.让学生查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创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主题的诗歌,提升创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2.互动教学: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互动效果。
2.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默写和课后拓展作业。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问答,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程度。
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辛弃疾《青玉案》原创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原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
这首词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精选》的第二单元,具体内容包括对词的整体理解、词牌知识、词的语言特色、以及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全文,把握其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其词作风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押韵、意象等。
重点:对《青玉案》的整体理解,词的情感表达,以及辛弃疾的生平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古风画卷,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学生对古代生活的兴趣,进而导入辛弃疾的《青玉案》。
2. 诗词背景介绍讲解辛弃疾的生平,以及《青玉案》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情感。
3. 诗词朗读与理解(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
(3)教师点评,讲解词中的难点和重点。
4. 例题讲解选取词中的一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如对仗、押韵、意象等。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另一句词的艺术特色,进行互动交流。
6. 诗词赏析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教师点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青玉案》全文。
(2)分析《青玉案》的艺术特色,至少选取两句进行详细解析。
2. 答案:(1)见教材。
(2)示例:①“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句词通过对仗、押韵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愤懑。
②“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这句词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让学生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了词的艺术特色,提高了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课后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行拓展延伸,加深对辛弃疾词作风格的理解。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和解答。
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翻译与朗读: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实践与创作: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创作一首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古诗。
答案示例:《端午佳节》粽子香飘端午节,艾叶悬门驱疫邪。
江水悠悠赛龙舟,欢声笑语乐淘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诗词章节,详细解读辛弃疾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分析其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文,了解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 掌握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等基本知识,能够分析并欣赏诗词的美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青玉案·元夕》中的生僻字词、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讲解。
教学重点: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辛弃疾的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打印稿、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展示辛弃疾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3. 诗词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5.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词的美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简介、《青玉案·元夕》全文。
2. 黑板右侧:诗词解析、重点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1)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形象地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
(2)修辞手法:如“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运用了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元宵节的喜庆氛围。
2. 课后背诵《青玉案·元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诗词美感的把握。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宋词精选》章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感受词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基本词义、词牌、韵律及词的结构。
2.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词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韵律、结构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青玉案·元夕》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带领学生分析词的词牌、韵律、结构等基本知识。
3. 课文解读: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词义。
b. 老师讲解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
c. 分析词的上片、下片结构,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结合课后练习,讲解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宋词作品,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词牌、韵律、结构2. 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3. 词的意象分析4. 词的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情感变化,结合词的具体内容进行解答。
2. 答案:上片写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下片写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作为教学内容。
该诗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元宵节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和人们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的内容。
2. 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中描绘的民俗风情的了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背诵诗文。
难点: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内容解析:教师逐句解析诗文,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诗句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教师提出与诗文相关的问题,学生现场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背诵诗文,并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民俗风情诗句解析七、作业设计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解释诗中难懂的字词。
3.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写一篇关于元宵节的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鉴赏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了《青玉案﹒元夕》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诗句鉴赏方面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入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开展元宵节实践活动,如制作灯笼、猜灯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一首著名诗词,以元宵节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民俗风情和人们的心情。
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宋词集粹(下)第11课辛弃疾词二首《青玉案》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1.填空题:请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填写相关知识点。如:“《青玉案》是____代诗人____的作品,词牌特点是____,意境美体现在____等方面。”
2.简答题: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如:“请简述《青玉案》的意境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3.鉴赏题:请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青玉案》进行鉴赏。如:“请从意境美、情感表达等方面对《青玉案》进行分析。”
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宋词集粹(下)第11课辛弃疾词二首《青玉案》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年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宋词集粹(下)第11课辛弃疾词二首《青玉案》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课程基本信息
4.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当堂检测:
1.填空题:请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填写相关知识点。如:“《青玉案》是____代诗人____的作品,词牌特点是____,意境美体现在____等方面。”
2.选择题:请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如:“《青玉案》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词牌特点B.情感表达C.意象运用D.语言优美。”
2.针对学生的能力层次,教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针对学生的素质方面,教师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4.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将在课堂管理上做好引导,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又要维护好课堂秩序。
辛弃疾《青玉案》原创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原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宋词二首》中的辛弃疾《青玉案》。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词的字词解释,词的意境分析,以及词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辛弃疾《青玉案》的字词、句式和意境。
2. 领悟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的意境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
重点:掌握词的字词、句式,体会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的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青玉案》,感受词的韵律美。
3. 字词解释:讲解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4. 意境分析:逐句解析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6.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到实践中。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青玉案》全文2. 黑板右侧:(1)词的背景知识(2)字词解释(3)意境分析(4)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分析辛弃疾《青玉案》的意境美和艺术特色。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语言流畅,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词作风格,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意境分析2. 艺术特色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设计5.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意境分析1. 抓住关键词:如“绿肥红瘦”、“燕子归巢”等,分析词中的意象。
2.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南宋时期的政治状况,理解作者为何关注国家命运。
3. 挖掘作者情感:从词中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规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达能力,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的结构特点和创作规律的掌握。
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好。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3. 启发式教学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其他诗词,深入剖析《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独特之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风音乐,营造良好氛围。
(2)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3)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意象,阐述其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讲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如起承转合等。
4. 深入探讨:(1)对比其他诗词,探讨《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独特之处。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5. 创作实践:(1)启发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青玉案 贺铸教案
青玉案贺铸教案
教案标题:《青玉案》贺铸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青玉案》这首古诗的作者贺铸及其背景;
2. 理解《青玉案》的意境和主题;
3. 掌握《青玉案》的诗歌鉴赏技巧;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难点:诗歌的鉴赏技巧和表达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熟悉《青玉案》的背景知识和作者贺铸的生平;
2. 学生准备:提前阅读《青玉案》并了解诗歌的基本鉴赏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教师通过介绍《青玉案》的背景和作者贺铸,引发学生对这首古诗的兴趣。
第二步:诗歌鉴赏
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青玉案》,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第一印象;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等鉴赏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三步:诗歌表达
1.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每组选择一种表达方式(朗诵、音乐、舞蹈等);
2. 学生展示自己对《青玉案》的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步: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就《青玉案》展开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和体会,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思考。
第五步: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青玉案》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鉴赏《青玉案》,并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青玉案》上课专用课件
《青玉案》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 与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为文学创作注入了 新的活力和灵感。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
相关诗词作品欣赏
《青玉案·元夕》
01
辛弃疾的经典词作,描写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通过独特的艺
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展现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
《青玉案·送别》
02
同样是辛弃疾的作品,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深
分享心得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和心得体会, 促进全班交流和互动。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文本。
提问答疑、互动交流
提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节
鼓励学生就《青玉案》的 相关问题向教师提问,教 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有 针对性的解答和指导。
答疑环节
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解 答,帮助学生扫清学习障 碍。
《青玉案》上课专用 课件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 • 文学价值与影响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课堂互动与讨论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青玉案》背景及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介绍《青玉案》的创作年代、社 会背景及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 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 征。
作者简介
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教 学资源,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 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朗读及注释
原文朗读
播放《青玉案》原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跟读,注意字音、 停顿和语调。
注释讲解
对文中的生僻字、难词进行注释讲解,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
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诗歌》中的《青玉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牌介绍、辛弃疾生平简介、诗句解析、意境鉴赏等方面。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四章第一节《青玉案·元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的词牌特点。
2. 掌握诗句的解析方法,学会欣赏辛弃疾的诗歌艺术。
3. 领悟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解析、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辛弃疾生平与创作背景的了解,词牌特点的掌握,诗句的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特点。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读《青玉案》,体会词中的意境。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诗句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主题的诗歌。
6.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2. 词牌特点:格式、韵律、意象3.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标注重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元宵节”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诗歌艺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解析的方法和技巧。
2. 意境鉴赏的实践应用。
3. 作业设计中的创作要求。
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句解析1. 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3)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手段,营造有利于学习诗词的氛围。
2. 吟诵教学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词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4. 创意写作法: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背景、内容和要求。
2. 学生准备:预习诗词,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
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诗词相关资料、写作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风音乐,营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及诗词背景。
(3)板书课题《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韵律美。
(2)学生分享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2)讲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第二章《青玉案·元夕》。
内容包括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词的背景解读,词牌知识介绍,以及词本身的语言、意境、情感等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 引导学生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把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重点:词的语言、意境、情感赏析,以及词牌知识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词牌知识讲解:介绍《青玉案》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知识。
4. 诗词解读:详细解读《青玉案·元夕》的语言、意境、情感,指导学生品味词的美。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宋词,进行赏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宋词,巩固课堂所学。
8.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分享作品,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辛弃疾生平词牌知识赏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语言、意境、情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词风,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中的词的意境和情感理解。
3. 教学过程中的诗词解读和例题讲解。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诗歌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背景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示范法:示范朗读和背诵。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辛弃疾及《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分享学习心得,总结诗歌的主题。
4. 讲解与示范:(1)讲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示范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5. 情境教学:(1)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诗人,体验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画面。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7. 课后作业:(1)背诵《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写一篇关于诗歌意境感悟的短文。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025届高考语文补充背诵诗词:《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青玉案·元夕》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
在知识方面,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基本形式、韵律、修辞手法等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在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理解、分析判断、创新思维等能力,能够独立思考、探讨问题。在素质方面,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鲜明,对文化、艺
在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批改和反馈,以下是一些反馈建议:
(1)对于背诵作业,要注重学生的发音准确性、情感表达和节奏掌握。对于发音不准确、情感表达不足的学生,应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提高朗读水平。
(2)在诗词鉴赏作业中,要关注学生对词作主题的理解、意象的把握、情感的分析等方面。对于理解不深、分析不细的学生,应引导他们进一步挖掘词作的内涵,提高鉴赏能力。
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一:《青玉案·元夕》中的“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句,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句词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排比等手法来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景。首先,“东风夜放花千树”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满树的花朵比作千树万树的花朵,形象地描绘出元宵节夜晚花灯的繁多和绚丽。其次,词中的“夜放”和“千树”运用了夸张手法,强调了元宵节夜晚花灯的壮观和美丽。最后,“花千树”运用了排比手法,通过重复“千树”这一形象,增加了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进一步强调了元宵节夜晚花灯的壮观和美丽。
(2)诗词鉴赏:让学生选择一首与《青玉案·元夕》风格相近的词作,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写出不少于300字的鉴赏文章。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的美好,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兴趣。
(2)理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分析。
3. 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
2. 诗歌创作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等。
(2)分析诗歌的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运用典故、对比等手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好情感和艺术魅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深层含义。
3. 选择一首同类诗词进行自主学习,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这首词;了解词的背景及艺术特色,认识辛弃疾;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词牌《青玉案》的特点;2. 分析并体会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隐喻、象征手法的运用;2. 词人情感的复杂性及深刻性。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词境;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 比较教学法:通过对比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突出辛弃疾的独特风格。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原文及相关注释;3. 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导入、新课展示、课堂讲解、互动环节、小结与作业、板书设计等部分展开。
六、教学导入1. 激发兴趣:简要介绍辛弃疾及《青玉案》词牌的特点,引发学生兴趣;2. 导入新课:提问:“东风夜放花千树”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引出《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这首词。
七、新课展示1. 朗读词句:学生齐读词句,感受韵律美;2. 解读词句:分析词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如“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的隐喻、象征等;3. 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中的喜怒哀乐。
八、课堂讲解1. 词牌特点:讲解《青玉案》词牌的起源、结构特点;2. 词人简介: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时代背景;3. 修辞手法:分析词中的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词的艺术魅力。
九、互动环节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享讨论成果;2. 提问回答: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词中的难点问题;3.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现代语言表达对词句的理解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有所获:
(1)用一两个词概括人物特征。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此人物形象的意义或情感。
小结:
《青玉案》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 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 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 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 其政治含义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 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 场。
当堂练习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见贤思齐
本诗塑造了一位清高孤傲的垂钓者 形象。 (步骤一)。在这样一个寒冷寂 静的环境里,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 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 却显得清高孤傲。 (步骤二)。诗人借 的渔翁形象,表现诗人摆脱世俗、超然 物外的思想感情(步骤三)。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词的意境
2.体会作者志怀高远的人生
态度 。
走近作者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 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 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 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课下作业
1、默写全词。 2、预习下一篇《丑奴儿》。
自读提示:
1、上片描写了元宵节怎样的场面
2、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诵读全词。
初读全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
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 去。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智慧展示,请你来评析:
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 “那人”。 写贵族女子,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她的服饰, 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 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 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 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 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 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 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 流俗。
小组合作
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
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珊那蓦众 处人然里 却回寻 在首他 灯 千 火 百 阑 度
提示
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 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 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 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 志士排挤打击。作者在《青玉案》一词 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 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 “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 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