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引进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合集下载

国企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国企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国企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国企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而招聘则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形成的关键模式。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础,成功的招聘工作不仅能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更是组织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学习,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招聘制度,但依然面临招不到合适人才的困境,这不仅制约了国企的可持续发展,也削弱了国企的竞争力。

本文试图从认知层面、操作层面、人才的稳定等方面剖析招聘工作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贴合国企实际的招聘建议,以期为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助力。

关键词:国有企业,招聘,问题,建议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说过,“企业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一开始是否用对人!”人员的招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要求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上,以人为本,结合企业的实际制定人才引进的战略规划,并通过科学的招聘方法使之有效地落实在招聘计划中。

近年诸多国有企业借助招聘工作的开展在人才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吸纳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人才,也引进了科学的招聘理念、招聘方式和技能,提升了招聘水准和信效度,但国企在人才的招聘与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

一、招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招聘的认知层面如何实行招聘工作源于如何认识、看待招聘工作。

企业管理者将招聘工作放在什么样的位置,用什么样的眼光和角度去思考、研判,往往决定了招聘工作的执行方式和最终效果。

现代国企对于招聘工作虽日益重视,但存在部分关键认知的缺失:(1)缺乏战略性布局和规划。

战略性人才需求规划的缺失让多数企业在招聘需求管理上还是“病急投医”的方式,很少从全局角度考量适应企业中长期发展的人才配置,所关注的仅是当下工作中人手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一个与企业战略相关联的人才引进计划,理应清晰地看到计划与战略的匹配性。

而事实上,从诸多国企招聘计划中很难研判出其发展战略和业务规划,需求岗位列表中难以看到重点业务人才聚集的意图,以及先行于新项目和新业务的战略性人才储备。

我国引进海外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引进海外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引进海外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者:金朝阳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8年第10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组织外国专家座谈会,从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律、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以及改革开放事业深入推进等高度,对引进海外人才工作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引进海外人才的意义地位、方针原则及工作方向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引进海外人才主要以重大活动为抓手、以优惠政策为手段、以政府为主体、以柔性引进为主要方式,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和障碍,亟待解决和克服。

一、我国引进海外人才工作存在的问题(一)引进海外人才的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在海外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主管部门多缺乏统筹牵头部门。

由于该工作涉及人事、教育、外事、侨务等多个部门,各项政策碎片化,政府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二是人才引进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目前海外人才引进主要靠政府部门,缺少市场上人才供需信息的反馈机制,难以做到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

企业主要通过网络和现场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国际猎头公司尚未得到广泛使用。

三是缺乏人才信息共享机制。

人才信息资源相对分散、层次较低,没有形成统一开放的人才信息交流平台,难以进行有效对接。

四是缺乏统一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依然存在标准不科学、程序不规范、手段不先进的情况,基层部门的人员配备、资金支持等均有限,无法建立高端人才评价的专家库和国际化的评价体系。

五是海外人才与本地人才关系失衡。

对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过分关注和过多倾斜政策,及对本地人才的重视不足,导致双方出现矛盾,关系失衡。

(二)引进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不够系统和专业近几年,从中央有关部委到各省市区,虽然都针对引进海外人才推出了很多项目和政策,但是一些部门对海外人才的引进、任用存在临时性和局部性问题,缺乏系统、可操作的中长期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任用过程中也未考虑相应的配套团队。

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但与此同时,过高的引资成本、产业和地域分布不平衡、技术扩散效应不理想、外资管理中存在的漏洞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

我们必须在利用外资政策、法律环境等方面建立规范、健全、有效的引资机制。

关键词: 利用外资;引资政策;投资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获得了长足发展,所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连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FDI的流入多年来持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是我国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资本来源和产出来源,而且直接带动了对外贸易,优化了出口结构,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一、我国利用外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加快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运行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我国利用外资的成效已经十分显着。

2002 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刚刚过去的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82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外商投资已遍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几乎所有行业。

但在利用外资金额大幅上升的同时在利用外资政策、引资结构和法律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一)外商投资产业分布失衡,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由于我国国家政策、劳动力及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容量等各方面的原因,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投资少、见效快、盈利高的第二产业,尤其是投机性较强的房地产开发业,其次是第三产业,而需要巨额投资、回收周期长的农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领域投资较少。

截至2007 年,外商投资制造业的企业数和实际使用金额分别为19 193家和408.6亿美元,占累计企业数和实际使用金额的50.6% 和54.6%,从一、二、三产业来划分,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占总额的1.19%、73.27%和25.54%。

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足

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足

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中,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仍存在不足之处。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人才短缺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重要因素。

然而,我国目前依然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

首先,目前大学毕业生数量过多,但却存在很多人才缺失的情况。

大部分毕业生缺乏实战经验,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其次,一些高精尖人才出国留学后不愿回国,本土创新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持。

最后,由于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招聘和培养出现分歧,导致人才短缺。

对此,建议政府应注重人才培养,加大对高质量人才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未来的教育也需要加大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力度,适应未来发展。

企业也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企业输送适用人才。

二、资金不足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但目前我国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首先,由于国内有效市场的发展缓慢,而且目前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非常大,很多投资者对此持谨慎态度。

其次,由于创新周期长,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经济效益,并且相对高的创新成本,很多公司难以承受这样的成本。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政府的角度考虑,政府应支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低成本融资模式,减少企业的融资成本,刺激这些行业的发展。

第二,在企业层面,可以引入风险投资和私募等多元投资模式,包装和推广投资企业,吸引更多的资本参与。

三、技术壁垒技术壁垒是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另一大难题。

在一些关键领域,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国际差距较大,很难突破技术壁垒。

首先,我国传统制造业较为发达,但在高科技领域却相对落后。

其次,目前我国人才资源压力大,公司很难招聘到一些前沿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

此外,我国科技创新投入的研究重心还是在原始创新上,转化创新与成果黄金将很难形成。

人才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人才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问题的提出在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下,人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等方面,我们仍然面临许多问题。

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改善和优化人才工作。

二、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1. 学校教育局限性强:目前大部分学校仍停留在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忽视了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过于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2. 人文关怀不足:近年来,高等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但遗憾的是人文关怀在其中缺失。

学校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并设置相关课程和活动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3. 与企业需求脱节:现有教育体系未能有效对接行业需求,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

应该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此外,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人才引进存在的问题1. 国内外差距大: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科技成果,但在一些领域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因此,在引进高端人才时要重视国际化视野。

我们应该积极吸引国际一流的优秀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2. 招聘方式单一: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主要依靠传统招聘渠道,如招聘会和网上发布岗位信息等。

这种方式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和资源浪费。

我们应加强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的沟通合作,建立更加精准、有效的人才互动平台。

3. 发展空间不足:近年来,各地纷纷推出优惠政策以吸引高层次人才。

然而,在发展空间上还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在研究经费、项目支持等方面。

应设立专项基金并完善扶持政策,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四、人才激励存在的问题1. 激励机制不完善:当前的人才激励机制主要以薪酬为导向,缺乏灵活的激励方式。

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更多有效的激励手段,如股权激励、项目奖金等,给予优秀人才更大的成长空间和回报。

2. 评价标准单一:目前对人才评价仅仅以学历和职称为主要依据,并未全面考虑到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等因素。

引进外资中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引进外资中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引进外资中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随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沧州作为规划中的重要一员,如何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大产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是当前政府各职能部门面临的共同课题。

为此,沧州市中心支局组织了专项调研,总结分析了当前沧州市引进外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一、近三年引进外资的基本特征1.数量、总体规模由降转升,平均单个项目规模一路增大。

2010、2011及2012年沧州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登记分别为26、13和23笔。

新增协议投资总额分别为46704.18万美元、45036.08万美元和81171.82万美元,2011、2012年同比分别下降 3.57%、增长80.24%;新增注册资本20158.51万美元、18283.42万美元和36010.94万美元,同比分别下降9.3%、增长96.96%。

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平均为1796.31万美元、3464.31万美元及3529.21万美元,同比增长92.86%和1.88%;单个项目注册资本平均为775.33万美元、1406.42万美元及1565.69万美元,同比增长81.40%及11.33%。

2.独资企业占比逐年上升,投资区域逐渐扩大。

2010年新成立外商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分别为13家、12家、1家;2011年新成立上述三类企业分别为9家、3家、1家;2012年新成立前两类企业分别为16家、7家。

外商独资企业占比由2010年的50%一路升至2012年的70%,一方面反映了投资环境优化,但同时也反映出利用外资手段较为单一。

从投资区域看,较以往相对集中的状况而言,沧州利用外资已初步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良好态势。

3.投资领域呈扩大化趋势。

外商投资领域以往主要集中在金属制造、化工材料、机械设备等行业,随着沧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高新科技园区的建成,以及多条高速与国道的通车,逐渐突破了外商投资领域单一的尴尬局面,近三年成立的62家外商投资企业,初步形成了多产业共存的局面。

招商引资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3篇

招商引资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3篇

招商引资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3篇(篇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以投资促进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服务企业为己任,全年全市实现到位资金195.73亿元,完成全年实际利用市域外资金目标任务(180亿元)的108.74%,其中省外合同到位资金147.86亿元,完成全年引进内资(省际)任务(138亿元)的107.14%,为铜川追赶超越、转型发展增添了强劲动能。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招商引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

一是政策不统一,执行不够透明,尤其是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上,没有统一标准,群众意见大,项目推进难。

二是政策缺乏延续性,有“新官不愿理旧事”的现象。

三是执行政策不一致,一些优惠政策只针对外来投资者,造成我市不少企业到外地投资。

2.招商动员不够深入。

“亲商、安商、富商”的要求还没有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主动服务客商意识不够,全方位招商的氛围和共识没有形成。

3.招商项目的储备不够大。

项目储备不足,项目策划包装质量有待提高。

同时,由于调查论证不够充分,部分招商项目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不具备对外推介的条件。

4.企业融资难。

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普遍难以得到金融单位的信贷支持,发展资金短缺问题较为突出,致使招商引资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大部分客商对下一步投资持观望态度,给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5.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

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即政府和企业热心,处于中间环节的职能部门,特别是具体办事的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对企业反映的问题不能及时协调解决;在规划定点、建设立项、土地审批等环节,还有扯皮推诿的现象,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二、意见和建议1.完善体制机制,为招商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体制、考评奖惩机制、项目帮办制、全程代理制、项目跟踪落实责任制、入园项目后续服务等制度。

二是积极推行并联审批,优化行政服务效能,坚持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及时解决项目前期筹建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利用FDI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利用FDI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利用FDI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FDI(外国直接投资)是现代的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广大发展中国发展经济的进程中,FDI往往起了很大作用。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利用FDI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FDI;经济增长;技术;发展FDI对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吸引了大量的FDI。

中国2011年FDI流入量增长了8%,达到124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美国,2269亿美元。

而中国FDI的流出量则降低了5%,为651亿美元,世界排第九,居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中国香港、比利时、瑞士和俄罗斯之后。

截至2011年底,中国内向FDI存量约为7120亿美元,外向FDI存量约为3360亿美元。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FDI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但中国利用FDI也存在很大问题。

1.中国利用FDI存在的问题1.1 FDI对提高我国核心技术水平作用有限目前,从中国引进FDI所进入的产业的情况来看,其绝大多数产品仍停留于较低的层次,基本以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产品为主。

所引进的技术大多数是二流技术,偶尔有些外商提供了高新技术,也没有真正将最新的、关键的核心技术提供给中国。

外资进入中国,只是将在国外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我国,其结果是中国丢了市场却没有换回先进技术,国内企业竞争实力无法和国外企业竞争,这必将危及我国的产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从技术引进结构上看,引进的初级技术多,高精尖技术少。

我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终端产品加工组装产业。

这些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基本没有先进技术。

尽管有一部分外资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但引进的大都是以机器设备为主的物化的硬技术,而以图纸、专利、专有技术、工艺流程等软技术较少;高科技领域的高精尖技术较难获得,如计算机行业中的高级芯片技术和软件技术、航天工业中的卫星制造技术等;对于为数不多的属于成熟型先进技术产业范畴的外资企业,如汽车工业、飞机业等,外商只是向我方转让了部分非关键技术,对核心技术封仍然锁很严。

当前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contents •引言•当前科技体制创新存在的问题•深化科技体制创新对策建议•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目录当前科技体制创新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科技体制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背景介绍研究目的与意义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科研资金分配不均衡科研设备重复投入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技术转移机制不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难一些科技创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打折现象,没有得到全面、深入的落实。

政策制定缺乏针对性一些科技创新政策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科技创新政策落实不到位VS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人才引进难度大在一些地区和领域,科技创新人才短缺,难以满足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无法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

1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23通过公开、透明、科学的评估机制,确保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得到公平的资源分配机会。

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鼓励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资源整合,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加强资源整合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03完善政策反馈和调整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机制01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02建立政策落实监督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030201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案例总结词详细描述科技成果转化案例总结词详细描述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案例总结词详细描述总结词人才短缺、培养机制不健全要点一要点二详细描述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人才短缺和培养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同时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难以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案例科技体制创新发展现状研究结论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策建议的有效性未来研究方向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探索如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试述我国bim技术在建筑业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建议

试述我国bim技术在建筑业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建议

试述我国bim技术在建筑业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建议我国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在建筑业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一、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完善我国BIM技术发展相对较晚,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仍然比较滞后,缺乏一套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技术标准体系。

对于BIM软件的选择和使用、模型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尚缺乏明确的规范,导致不同软件间的兼容性问题,给BIM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带来困扰。

措施建议:1. 加快制定BIM技术标准和规范,明确BIM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流程,推动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应用。

2. 支持BIM软件厂商进行技术研发,提高软件的稳定性和兼容性,推广使用具备国内标准认证的BIM软件。

二、人才培养和应用水平不高目前,我国的BIM技术应用人才相对较少,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的覆盖面和质量也不足。

建筑业从业人员对BIM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充分发挥BIM技术的优势。

措施建议:1. 加强对BIM技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对BIM技术的认识和了解。

2. 加大对BIM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培训机构,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BIM技术培训,并鼓励企事业单位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培训。

3. 在高校建筑类专业中加强对BIM技术的教学,培养一批具备BIM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

三、建设和运维阶段BIM技术应用不足目前,我国BIM技术主要应用于设计阶段,对于建设和运维阶段的应用还存在较大的空白。

BIM技术在建设和运维阶段的应用,可以为工程管理提供重要的辅助手段,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措施建议:1. 鼓励企事业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BIM技术,实现工程施工、进度监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数字化管理。

2. 推动BIM技术在工程运维阶段的应用,实现对建筑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设备维护和管理的效率。

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技术贸易近20年的发展状况,分析得出我国技术贸易总额扩大、集中度高、引进质量提升等特征,同时存在规模较小、结构不合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贸易;贸易摩擦;贸易结构;对策建议一、发展现状(一)我国技术贸易发展现状1、技术贸易总额规模不断扩大,比例逐年上升据商务部统计,21世纪初至2013年是我国技术贸易快速增长期,从2006年的225.8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931.1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22.4%;随后受外部经济的影响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2015年为545.2亿美元,略低于2014年的水平但降幅趋缓,进、出口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

我国技术贸易进出口总额变化情况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数据来源:商务部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据海关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2001年至2013年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快速增长期,年增长率高达22.1%,随后受外部经济的影响而持续下降,2015年进出口总额为12032.69亿美元,进、出口呈下降趋势。

总体来看,我国技术贸易总额増长迅速,2018年12月实现1316.2亿美元。

2、技术进出口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国际方面,2015年我国技术出口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超过130个,其中美国(43.0%)、中国香港和日本是前三大目的地,三者共占我国技术出口总额的57.6%。

我国技术引进来源国家和地区达77个,美国(33.3%)依然是我国最大技术进口来源地,欧盟位居第二,日本居第三位,三者共占我国技术引进总额的82%。

国内方面,我国技术进出口省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东部地区十一省市技术引进合同金额占我国技术引进总额的85.2%,2016年排名第一、第二的北京和上海占我国技术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5%;进口最多的广东、江苏两省占我国技术进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7%。

3、行业分布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为主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技术出口主要行业以计算机服务业发展最为迅猛。

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如下:
1.工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我国工业结构偏重,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行业占比较大,导致能源消耗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新兴工业,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产业集中程度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工业产业集中程度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弱。

因此,需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3.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4.缺乏专业人才,管理水平落后:我国工业缺乏专业人才和管理水平落后,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工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1.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推动工业向绿色化、低碳化方向发展。

2.加强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新兴工业,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4.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工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5.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促进工业发展。

总之,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工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提高工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遴选公务考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遴选公务考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经济依然处在探底的“L”型底部,呈波动发展状态,稳定经济发展的压力依然高企。

从宏观层面看,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速从2012年开始递减,资源环境压力剧增,科技创新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的实现,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经济质量与全要素生产率。

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加速上升,加之“五险一金”以及汇率的持续上升,企业发展愈加艰难,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强化科技创新措施,才能够持续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我国主要产业规模、体量目前在世界上已经做到了最大,资本、劳动力以及科技人员规模较为丰富,但是科技创新水平与产业竞争力薄弱,制约因素主要是国家政策以及体制机制不完善,限制了创新资源的集聚以及创新活力的释放。

一、我国科技创新现状我国总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刚刚达到2.11%,总量约为2300亿美元(2016年)。

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只有5.2%,严重偏低,源头创新能力不足,缺乏颠覆性的创新。

而美国总体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高达2.8%,总量在5100亿美元以上(2016年),研发投入总量相当于我国的2倍以上,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比重高达19.0%,显著高于我国基础研究投资。

由此导致的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十分明显。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其创新能力代表着国家的竞争力。

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开发强度只有0.7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5%—4%的水平,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只有23%,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占比仅有万分之三。

我国企业创新投资总体水平偏低,企业研发投资占全球总量的7.2%,远低于美(38.6%)、欧(27%)、日(14.4%)。

这些差距,导致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更加薄弱,民营企业平均年龄只有3.9岁。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长期以来倾向于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张,重产值轻研发,忽略核心技术,由此导致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芯少核”局面难以改观,已成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短板和软肋。

简述我国园林植物引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简述我国园林植物引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简述我国园林植物引种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可参考学员本地单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论述。

引种中应注意的问题坚持“既积极又慎重”的原则;注意植物习性类型的特点;注意农业技术在引种中的作用;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外来品种苗木的培育要谨慎行事。

在引进外来物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前,国家规定必须经过评估论证、引种评审、隔离试种、驯化试验、鉴定认定和严格检疫等一系列过程。

前几年,一些苗圃引进了不少外来树种,大部分未经正规渠道,有些树种不适应我国生态环境;有些还带有传染性病虫害;有些树种虽然表现较好,但适应生长的范围较窄;有些树种观赏价值确实较高,但栽培水平要求高,栽培成功的工程大苗较少,因此价格也较高,工程上应用也少。

由此看来,规模较小苗圃应慎重发展新品种,经济实力较强的苗圃可选择优良的外来树种从事专业生产。

加强植物苗木和林木检疫的力度,控制盲目引种。

特别要加强对毁灭性病虫害检疫对象及容易造成危害的病虫害的检疫力度,对于有毁灭性病虫害危害的苗木,就地销毁;对于容易造成危害病虫害的苗木,进行药物处理后栽植;对于发现有毁灭性病虫害危害的林木,进行就地砍伐销毁;对于发现容易造成危害重病虫害的林木,立即进行化学药物防治,做到“防早、防小、防了”;对于危害较轻的林木,尽量不要采用化学防治,而应采用生物防治,避免城市污染。

严格控制引种,只有在引种试验、驯化成功后,才能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一、大连市植物引种驯化的现状一个城市的植物物种因其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特征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决定了城市物种差异的特殊性。

大连市植物引种的专门研究机构很少,据了解,只有辽宁师范大学生物系、市农科所、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市园林科研所、市林科所等。

这些研究机构多以经济林的引种、开发、驯化为主,以观赏园林植物的引种开发研究的单位较少,研究时间也较短。

由于研究力量薄弱,引种、开发利用力度不够,使得大连市园林绿化植物树种一直比较单调。

以我市专业植物引种单位大连花木总公司苗圃为例,六十年代开始引进苗木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同时也开展了无性繁殖,至1965年,苗圃存圃品种达到150余种,生产品种有80余个,近百万株。

招商引资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最新)

招商引资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最新)

【其它】目前,我国招商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利用外资的数额保持快速增长。

我国已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最大外资吸收国,是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一个国家。

(2)直接投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3)外资的来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以前,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是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利用外资的地区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来自欧盟、美国的投资同比大幅增长。

(4)外国投资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招商引资已是当前各地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第一要务,招商引资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招商引资工作在各地倍受重视,能有效地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

本文针对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一)招商引资工作缺乏总体规划各地区的招商引资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站在地区全局的角度审视这些招商引资工作,你可以明显地看出:招商引资工作正进行着,可是缺乏地区的总体规划或者是总体规划做得不够完善,没有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区比较优势。

一些地区虽然也在积极地进行招商引资工作,但由于缺乏总体规划使得招商引资工作成效不是很明显,有的时候还会出现重复招商,没有能够形成招商合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种情况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地区的优势和劣势,对地区的各种资源了解不够。

为此,在充分地了解了本地的优势和劣势和各种资源的分布的情况下,一定要总结出一个当地招商引资工作的总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把当地的招商引资总体规划做好,然后在这一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地进行招商引资工作。

如何才能更好地认清楚当地的优势和劣势呢?总的来说,也就是要多多地与其他地区进行交流、比较,进行地区发展的大讨论,进而认识到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所要依赖的地区比较优势,并勇于更新思想观念,大胆创新方式方法,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

企业技能人才、专业人才培育引进的需求方向、主要措施、存在问题、下步建议

企业技能人才、专业人才培育引进的需求方向、主要措施、存在问题、下步建议

企业技能人才、专业人才培育引进的需求方向、主要措施、存在问题、下步建议企业技能人才、专业人才培育引进的需求方向、主要措施、存在问题、下步建议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企业对于技能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和培育引进方式也逐渐向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转变。

为了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中对人才需求的要求,以下是企业技能人才、专业人才培育引进的需求方向、主要措施、存在问题、下步建议。

一、需求方向(一)技能人才1. 高技能人才: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企业急需具有高技能的技术人才,这类人才的技能水平与岗位的要求相匹配,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

2. 多技能人才:采取多岗位轮岗的方式,让员工能够拥有不同的技能,具备不同的综合素质,实现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的灵活配置。

3. 管理技能人才: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管理技能的人才。

(二)专业人才1. 对于传统领域,企业需要抓住机遇进行转型升级,其中需要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2. 对于新兴领域,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企业需要引进高端人才,提高技术研发创新的能力。

二、主要措施(一)技能人才1. 始终把培养技能人才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制定优秀技术骨干和优秀技术人员培养计划。

2. 培训和考核机制:根据员工不同的岗位需要和特点,制定不同的培训和考核计划,提高员工技能和工作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3. 积极拉动人才队伍,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专业人才公司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技术研究和专项技术开发,打造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

(二)专业人才1. 突破区域限制,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招聘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方式,拓宽招才渠道,吸引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进入企业。

2. 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建企业实验室和科技园区,共同推进研究和开发。

3. 实行灵活的薪酬体系,为专业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并给予优秀人才一定的股权激励,增加他们的投入和创新动力。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形势存在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形势存在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形势存在问题与政策建议一、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氢能作为清洁能源之一,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用于替代传统的石油、煤炭等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氢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和规模。

具体表现为:1. 技术瓶颈:目前,我国氢能技术研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在氢能储存、运输和利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瓶颈。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技术瓶颈,影响了氢能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2.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氢能产业的发展需要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来指导,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导致了产业发展的不规范和混乱。

3. 产业链不完善:我国氢能产业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储氢、制氢、运输和利用等环节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制约了氢能产业的发展。

4. 缺乏政策支持:在政策方面,尽管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但仍然缺乏综合、系统的政策支持,不能有效推动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政策建议为了解决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促进氢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1.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针对氢能产业的技术瓶颈,政府应当加大对氢能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氢能技术研究和开发力度,推动氢能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同时,鼓励企业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氢能技术和装备,推动我国氢能产业的升级。

2. 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政府应当加快建立健全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加强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推动我国氢能产业的规范发展。

同时,加强对氢能产业的监管,确保氢能产业的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3. 完善氢能产业链政府可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外资和私营资本进入氢能产业,推动氢能产业链的建设完善,推动储氢、制氢、运输和利用等环节的配套设施的建设,打通氢能产业的发展路径。

4. 健全政策体系政府应当加强氢能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建立健全的氢能产业政策体系,加大对氢能产业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

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

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找出解决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本文将从国内外视角,分析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一、创新与科技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创新与科技能力不足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与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及核心技术受限等方面。

针对创新与科技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只有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和投入,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

2. 改革科研评价体系。

当前科研评价体系过于功利化,以数量为导向,忽视了创新的本质和长远价值。

应建立起以质量和成果产出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者。

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科技创新是国际性的竞争,只有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应鼓励科研团队与国际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二、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空气质量优良、生态环境良好,但目前我国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 污染治理不力。

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污染治理的力度,但仍存在环境污染治理不到位、执法不严格的问题。

应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资源利用率偏低,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应加强资源管理与节约利用力度,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突出。

应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问题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但目前我国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某某区现有各级各类人才3479人,其中中共党员832人;研究生学历的27人,大学本科学历的456人,大学专科学历的1204人,中专或高中学历的1762人;高级职称的42人,中级职称的481人,初级职称的1570人。

我区的的人才队伍在为推动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由于我区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人才匮乏,以及传统观念影响等方面的原因,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一、个别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对人才的合理使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选拔管理方面,与上级的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三、由于财力有限,人才工作、生活条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科研经费、住房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四、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选拔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步子还不够快。

五、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尚未形成浓厚的社会气氛,在具体政策的落实上还不够得力。

甚至还有不少干部群众心存疑虑,对引进人才工作持有偏见。

六、在人才开发方面,统一规划还不够细致,统一管理方面也缺少过硬的措施。

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还不够好,引进和挖掘当地潜力脱节、项目和人才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查看脱节、项目和技术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方面,有人才,但缺少载体,找不准载体,有些人才利用不好,造成闲置浪费;另一方面,一些急需的人才非常缺乏,引进非常难,同时,又过分依赖引进,忽视了对“土状元”的使用。

八、人才和技术开发的深度还不够,仅仅停留在与高校有联系,与专家有联系,与某某人才有联系,到底怎样立足本地区情,充分发挥引智优势,闯出自己的路子来,缺少深层次的研究,缺少过硬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着重采取以下对策:一、牢固树立符合人才发展的新观念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人才是事业之本,发展之基。

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当今时代,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增长,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的产业比重显著上升,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域之间人才争夺战更趋激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引进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作者:王振光王文耿庆章邓建新来源:《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04期摘要: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最终实现自主创新是我国努力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

本文首先概述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对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要意义,以刀具关键设备为例着重论述了我国在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引进技术创新激励机制1引进技术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上个世纪的100年间,主要发达国家完成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

其中日本,从1950年开始只用了短短20年左右的时间外加100多亿美元的资金,便掌握了世界各国在半个多世纪开发的大部分科技成果,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获得迅速提升。

一个很好的佐证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90年代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事件,使得号称“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国内的汽车企业。

有人估算,如果这些科技成果单纯依靠日本国内的开发,至少要用60年的时间,花费100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

我们的另一个邻国韩国同样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使本国的科技水平在很短的时间内一跃超出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由此可见,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

如果说20世纪是一个发明的世纪,那么刚刚开始的21世纪则是一个创新的世纪。

新的国际竞争已经展开,谁掌握创新的钥匙谁将取得主动权。

胡锦涛总书记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世界科技的发展路程警示我们:只有掌握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可以说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关键领域内的科技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的安全。

而发展中国家在自身科技水平明显落后的现实条件下,要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唯一可行的道路便是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最终建立自主的创新体系。

2引进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引进技术能够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为企业提高自身开发能力开辟出一条捷径,但引进技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主创新,我国在引进技术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以下以刀具涂层设备为考察对象展开说明。

众所周知,切削刀具是切削加工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刀具的性能影响到切削加工的效率和加工产品的质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工业材料层出不穷,对刀具的性能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刀具表面涂覆一层薄膜制成涂层刀具的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应运而生。

对刀具进行涂层处理是提高刀具性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涂层刀具的出现,使刀具切削性能有了重大突破。

涂层刀具是在韧性较好刀体上,涂覆一层或多层耐磨性好的难熔化合物,它将刀具基体与硬质涂层相结合,从而使刀具性能大大提高。

实践证明对刀具表面进行涂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善刀具性能的方法,涂层刀具可以提高加工效率、提高加工精度、延长刀具使用寿命、降低加工成本。

为满足现代机械加工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刀具涂层技术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刀具涂层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

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使用的涂层刀片占可转位刀片的比例已由1978年的26%,增加到1985年的50~60%。

新型数控机床所用切削刀具中有80%左右使用涂层刀具。

瑞典山德维克公司和美国肯纳金属公司的涂层刀片的比例已达80~85%以上。

美国数控机床上使用涂层硬质合金刀片比例为80%。

瑞典和德国车削用涂层刀片已占70%以上。

涂层刀具将是今后数控加工领域中的最重要刀具品种,预计涂层刀具所占的比例可能达到80%以上。

我国涂层刀具制造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国产涂层刀具与国外进口刀具相比,质量、精度、寿命相对较低,品种少。

目前尚无TiC(N)商业牌号,更谈不上TiAIN、MoS2等新型涂层和纳米级涂层,使涂层这个覆盖面广、可有效提高刀具性能的技术得不到充分利用。

众多西方大型跨国工具公司(如:Sandvik,Kennametal,Walter,Seco,Widia,Iscarmill,Mitsubishi,Carboloy等)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或设立销售网点,已占有越来越明显的技术、资源、信息、服务综合优势,已占领了中国涂层刀具9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集中引进了一批国外物理气相沉积(PVD)刀具涂层装备,使该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有了一个高的起点。

但是由于该技术在80年代中期尚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对其后续发展空间及速度无法充分估计,在研究、生产和应用等方面对人员的配置有较高的要求,而大部分引进厂家主要偏重于生产,缺乏自我创新能力,无法推动工艺技术的自我发展。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90年代后国外新涂层技术层出不穷,新工艺和新技术仍需引进,企业面临着刚引进技术就需要更新的局面,而新工艺技术引进的费用却十分昂贵,资金的压力使得企业不得不放弃引进新技术的打算。

国内企业也因此错失了发展提高刀具涂层技术的最佳时期。

此外,引进设备的高昂价格,造成涂层价格的居高不下,涂层费用甚至超过了刀具价格的50%,并且由于引进的渠道不一,设备选择的依据不同,导致设备工艺水平相差较大,从而影响了涂层刀具的使用效果。

80年代后期,国内真空设备制造厂及一些科研单位对PVD刀具涂层市场过于乐观,各自纷纷加大各类PVD涂层设备的开发力度,但由于缺乏对刀具及其涂层技术的深入了解,也未加强与刀具厂的合作,所开发的涂层设备大部分无法满足刀具涂层工艺的要求,尤其是精密高速钢刀具涂层技术尚达不到批量生产水平,相应涂层设备的利润也很低,因此进入90年代后,大部分真空设备制造厂已把发展方向转向其他行业。

到目前为止国内大部分涂层设备生产厂家都不能提供完整的刀具涂层工艺技术,由于这种不完整性,给使用者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技术问题,而且设备生产厂也不能提供长期的技术服务,无法在技术上给予保证,导致国产涂层设备难以正常使用,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国产刀具涂层设备的推广应用。

同时又由于国产涂层刀具的质量不稳定,涂层刀具检验标准不齐全,因此在应用领域造成了涂层价格高,但涂层质量不稳定,刀具性能改善不明显的印象,严重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发展。

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有:(1)企业缺乏消化吸收与自主再创新的能力:企业对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足,短期经济利益的思想还较为严重,导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积极性不高。

在某一时期内单纯依靠技术引进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并赚取高额利润,但从长远来看,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韩国和日本在许多领域内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达到1:5甚至1:8,而我国则习惯于引进成套生产设备,长期以来形成一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创新”的局面,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之比仅为1:0.08。

工业发达国家都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列为战略物资,国内引进的技术绝大多数是成套装备和生产线,建立的合资工厂基本上属于“来料加工”,真正的核心和关键技术依然掌握在对方手中,而这些技术单纯靠钱是买不来的,根本上还是要依靠自主创新。

(2)对引进技术的相关性认识不足,在发展战略上出现严重失误,对现代高新技术大投入、规模化、国际化、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缺乏认识。

应当看到,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发展与其相关行业密切相关。

行业主管部门没有一个明晰的指导方针和统一的规划,企业只关注单一的几个技术层面,对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重视不足。

造成的结果是原本可以自主生产的设备或者零部件也大量依靠进口,从而忽视了大范围内各相关产业的自主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或者只引进某项技术,而其他技术依然落后,整体上缺乏相关技术的协调发展。

(3)对引进技术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政府未对引进技术制定一个统一有效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使得最初的技术引进多数是企业自身行为,缺乏对未来科技走向的整体把握,导致的结果是企业在对引进技术的时机把握、水平选择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处于被动地位。

反观韩国,1982年政府即确立“科技立国”战略,由总统每季度主持召开一次“科技振兴大会”,并根据科技发展现状制定和调整科技政策。

1999年,韩国政府又通过了《科学技术革新特别法》,决定设立以总统为首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协调政府各部门提出的科研计划,强化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领导,并且韩国科技界提出了到2006年使韩国发展为世界第10大科技强国的远景目标。

因此可以说一个系统有效的政府规划对引进技术至关重要。

3政策建议综合以上分析,要解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及再创新方面的若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或称两大转变。

1、政府角色转变,具体包括:(1)由引进技术的主体者向决策者和管理者角色转变。

引进技术的实施主体应当是企业,政府的职能是加强对引进技术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具体措施有: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该项目的规划及管理工作,明确我国短、中、长期发展目标,确立有计划不间断发展的方针,制定统一的国家技术引进战略,此战略应包括近期和远景规划,并详细包括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而不只是孤立的“单线作战”计划,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协作研究工作,并逐步达到自我开发的水平,最终实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设立统筹规划和协调技术引进的管理机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布局,提出技术引进的项目指南,在引进技术的水平、时机等方面给予指导;加快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步伐;加强对引进技术使用的后期监督管理,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动产、学、研三方面的结合等,并通过“官、产、学、研、商”的结合,使项目在政策上和资金上都能得到有利地支持。

(2)建立健全引进技术的激励机制。

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客观上使得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以至进行再创新所投入的精力和资金不足。

这种机制应当面向企业、科研院所及整个国内市场。

具体措施有: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好、有所创新的企业,以及消化吸收后自主设计制造出国产同类型或更高技术水平设备的科研院所,在后续引进方面和申请研究经费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设立国家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创新企业和人才;逐步培育国产设备的国内市场,营造全民支持和参与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

2、企业思维转变,具体来说又有:(1)思想上进一步明确,只有创新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味地引进只能对国外技术形成依赖,造成“引进-引进-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企业要由引进成套设备向引进技术和经验转变,对引进技术要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最终转变为自身的经验并进行再创新,争取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