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君主卫灵公天寒凿池的故事 卫灵公墓在哪

合集下载

卫灵公

卫灵公

【原文】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 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 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说:“那就 是恕吧!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 人。”
【评
析】
人生苦短,我们每个人都有私 欲,都有自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原则,不要把 你的思想强加于他人,尤其是 有些你不想要的东西。因为每 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试着 用多角度去看问题,去理解他 人。
【原文】7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若遇到行仁的 事,应当勇于承当,率先向 前,不必谦让给老师。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 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 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 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 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 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 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原文】1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 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有德行 的人,不会为了生命而妨害 仁道,只有牺牲生命以成全 仁道。
【评析】
“杀身成仁”近现代以来似乎已经成了贬 义词。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 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 “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 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 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 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 “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 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 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篇。
【原文】3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 以人废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 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 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 话。”
【评析】 这章是讲君子的所作所为以及与小 人的不同。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解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解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九年级)目录1.胜人者先自胜2.王冕传(节选)3.赵威后问齐使4.六一居士传(节选)5.王翦将兵6.傅显迂缓7.北门之管(节选)8.卫灵公天寒凿池9.宋人酤酒10.荀巨伯探病友11.甲与乙相善12.公卢之谏13.乐不思蜀14.孔文举年十岁15.齐鲁夹谷之会(节选)16.狗监17.触龙说赵太后(节选)18.师旷论学19.创鹜之报20.吕氏春秋·贵因21.晋献文子成室22.孺子善谏23.庖夫24.孟子见梁惠王25.庄周家贫26.二翁登泰山27.范蠡浮海出齐28.文天祥传(节选)29.郑板桥开仓济民30.答谢中书书31.食喻32.张元饲弃狗33.太祖弹雀34.武帝游宴见马35.罗企生拒谢桓公36.梅圣俞诗集·序(节选)37.束氏狸狌38.子产论政宽猛(节选)39.李泰伯改字40.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41.劝学(节选)42.三国志·诸葛亮传(节选)43.朱文公受骗44.临江之麋45.亭林先生神道表胜人者先自胜夏后伯启与有扈①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②,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③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④,钟鼓不修⑤,子女不饬⑥,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人名②浅:狭,窄小③教:这里指教化④张:乐器上弦⑤修:设置⑥饬:通“饰”,修饰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六卿请复.A B薄.如钱唇(《活板》)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钟鼓不修.战而.不胜C D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答】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译】②期年而有扈氏服。

【译】3.本文与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论及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且在某些观点上不谋而合。

邢台的八大皇陵,你知道吗?

邢台的八大皇陵,你知道吗?

邢台的⼋⼤皇陵,你知道吗?邢台的⼋⼤皇陵邢台古来为帝王之国,根据史书记载和遗迹留存有皇陵⼏座:1.启运陵(隆尧王尹村)--⼤唐光皇帝李天赐2.建初陵(隆尧王尹村)--⼤唐宣皇帝李熙唐陵位于邢台市隆尧县城正南6公⾥的魏家庄镇王尹村村北200⽶处。

为唐⾼祖李渊第四代祖宣皇帝李熙的“建初陵”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启运陵”,⼆陵共茔,合称“⼤唐帝陵”,简称“唐祖陵”或“唐陵”。

1982年7⽉23⽇公布为河北省重点⽂物保护单位。

2006年9⽉公布为国家重点⽂物保护单位。

陵东500⽶的光业寺为唐陵附属建筑,已废,仅存⽴刻于唐开元⼗三年的《⼤唐帝陵光业寺⼤佛堂之碑》(简称光业寺碑),修复后置于隆尧碑刻馆内。

关于宣、光⼆帝⽣平,史载甚略,《旧唐书》卷⼀·⾼祖纪云:熙在北魏为“⾦门镇将,领豪杰,镇武川,因家焉,仪凤中追尊宣皇帝”,“熙⽣天赐,仕魏为幢主,⼤统中赠司空,仪凤中追尊光皇帝”。

《新唐书》卷七⼗“宗室世系表”云:“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后魏⾦门镇将,⽣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

《光业寺碑》记载:“宣皇帝始以宣简公任瀛州刺史”。

⼜载:“贞观⼆⼗年,累遣使⾂左骁尉府长史长孙尊师与邢州刺史李宽、赵州刺史杜敖等检谒茔域,画图进上。

麟德元年敕;宣简公、懿王陵墓,并在赵州,各宜配守卫户三⼗⼈,仍令所管县令专知检校刺史岁别⼀巡”,仪凤⼆年(公元677年)追尊李熙为宣皇帝,夫⼈张⽒为宣庄皇后;李天赐为光皇帝,夫⼈贾⽒为光懿皇后,定陵名为“建昌”、“延光”陵,开元⼆⼗⼋年诏改为“建初”、“启运”陵。

《元和郡县志》载,当时⼆陵封⼟各⾼四丈,周回⼀百五⼗六步。

终唐⼀代,陵区保护完好。

邢台的《⼤唐帝陵光业寺⼤佛堂之碑》(以下简称《光业寺碑》)记载,贞观⼆⼗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多次派遣使⾂勘察茔城,规划着⼿建陵事宜并亲⾃过问。

长孙⽆忌会同邢州赵州两地官员测量划定茔城的范围,按照帝陵建制绘成图纸呈给皇帝,请唐太宗李世民裁定。

2011—2016课外文言文

2011—2016课外文言文

2011-2014大连中考课外文言文建安五年,曹公①东征,禽②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③,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日:“卿试以情问之。

”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辽以报曹公,曹公义之。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④其所赐拜书告辞。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注释]①曹公:即曹操。

下文的“羽”和“绍”分别为关羽、袁绍。

②禽:通“擒”。

③白马:地名。

④封:封存。

1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及羽杀颜良”中的“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B.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C.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D.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1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分)14.面对曹公厚赐,关羽“终不留”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卫灵公天寒凿池。

宛春谏曰:“天寒起役①,恐伤民。

”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隅②有灶,是以不寒。

今民衣弊不补履决不组君则不寒矣民则寒矣。

”公曰:“善,”令罢役。

左右以谏曰:“君凿池,不知天之寒也,而春也知之。

以春之知之也而令罢之,福将归于春也,而怨将归于君。

”公曰:“不然。

夫春也,鲁国之匹夫③也,而我举之,夫民未有见焉,今将令民以此见之。

曰春也有善,于寡人有也,春之善非寡人之善欤”灵公之.论宛春,可谓知君道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起役:即兴办土木工程。

②陬(zōu)隅:屋角。

③匹春:百姓。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灵公之论宛春”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使之.冲烟而飞鸣(《童趣》)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公输》)D.戴朱缨宝饰之.帽(《送东阳马生序》)1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20141126A12_pdfpdf

20141126A12_pdfpdf

贫人则夏披葛带索,冬则 羊裘解札。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穿 着羊裘常常说明贫困。
《史记·刘敬列传》记载: 娄 敬 (后 改 姓 刘)脱 挽 辂 , 衣 其 羊 裘 ,见 齐 人 虞 将 军 曰 : “ 臣 愿 见 上 (指 刘 邦)言 便 事 。” 虞 将 军 欲 与 之 鲜 衣 ,娄 敬 曰 : “ 臣 衣 帛 ,衣 帛 见 ;衣 褐 ,衣 褐 见,终不敢易衣。” 娄 敬 把 羊 裘 跟“ 褐 ”(粗
公赐给晏子的也是如此昂贵。 《墨子·亲士》“:江河之水,非一 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 白也。”就是李白《将进酒》中说 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 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也并 不能以“吹牛”视之。
狐 、貂 、貉 所 制 的 裘 既 然 名贵,所以在古代作品里就拿 来作为富有的象征。例如高 适《营州歌》:
可证明:
晏子相(齐)景公,布衣鹿
裘以朝。公曰“:夫子之家,若
此 其 贫 也 ,是 奚 ( 何) 衣 之 恶
也?”
(据国学网)
一件大红斗篷
□庄秋水
宝玉的红猩猩毡斗篷裾角飞扬,拢下了第四十九回花团 锦簇的一篇文字。大雪天,姐妹们相聚起诗社,宝琴穿的是 贾母赐的翠羽斗篷,黛玉穿的是白狐皮斗篷,李纨穿的是哆 罗 呢 斗 篷 ,宝 钗 穿 的 是 莲 青 斗 纹 锦 上 添 花 洋 线 番 羓 丝 的 鹤 氅,邢岫烟穷,没有斗篷穿,就只穿着家常旧衣。于是我们便 从斗篷上看出宝琴正得宠,黛玉身体比较弱,岫烟出身贫寒。
大红猩猩毡
大红猩猩毡是《红楼梦》中写到的一种御寒衣料。这是用猩猩血染成
的一种名贵的红色毛毡,因为猩猩血染的布料永不褪色。
在《红楼梦》中,大红猩猩毡多用作斗篷,贾宝玉多次穿大红猩猩毡斗
篷,小说中其他人也穿过。小说最后宝玉出家时穿的也是一件大红猩猩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集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集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试题答案及解析1.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出师表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兴复之效——东施效颦B.庶竭驽钝——声嘶力竭C.咨诹善道——道听途说D.深入不毛——吹毛求疵【答案】 B【解析】B中二者都是“用尽”;A:取得成效;效仿;C:治国道理;路上;D:长庄稼的地方;缺点。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答案】希望陛下您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重任托付给我,(如果)没有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

【解析】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

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

这里应注意“效”“告”等关键词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3】南宋大诗人陆游曾经赞叹“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卫国国君卫灵公的故事

卫国国君卫灵公的故事

卫国国君卫灵公的故事典故一《左传》载:昭公二十年,因灵公之兄絷“狎齐豹狎,轻亵;齐豹,卫司寇、恶北宫喜、褚师圃,而公子朝”通于襄夫人宣姜,惧公子朝乃襄公之弟、灵公之叔,与以相貌俊美著称的宋朝无关,更与南子无关,公子朝私通的是其嫂宣姜,公子朝叛乱时灵公尚未娶南子“,故四家叛乱,农历六月二十九日齐豹首先发难,以伏兵杀絷,时灵公在平寿,闻乱返都,但时局已经失控,灵公只得带少数人逃至死鸟地名,不知何处,应离濮不远,其时齐公孙青齐顷公的孙子,字子石正要聘卫,闻讯后急忙请示齐景公,齐景公说:”只要还没出卫国的国境,灵公就还是卫国的国君。

“,于是公孙青继续聘卫,并”亲执铎“为灵公警戒。

六月三十日北宫喜的家宰攻杀齐豹,灵公当晚即赶回国都与北宫氏盟约,第二天又跟”国人“盟誓,迅速稳定了局势,然后才开始追究责任,所以八月二十五日褚师圃、公子朝、子玉霄、子高鲂奔晋,闰八月十二灵公杀了叛乱根源之一的宣姜,彻底稳定了卫国内部局势,自此之后二十九年内卫国再无此类内乱公叔戌和蒯瞶未遂者不算,而灵公当时只有18岁。

典故二定公七年,北宫氏因”平乱“之功势力越来越大,灵公几不能制,故灵公与齐景公密谋,先派北宫结聘齐其时北宫喜已卒,谥贞子,北宫结为家族长,再让齐景公寻隙把北宫结抓起来并出兵侵卫,灵公把责任推到北宫结身上,趁机削弱北宫氏的势力,然后再和齐景公盟约让其退兵,既解决了北宫氏尾大不掉的问题又不使其他大臣起疑心,同时还加强了与齐国的关系,可谓一石三鸟的高招。

典故三定公九年,为支援齐景公,灵公带兵车五百乘欲过中牟,时晋国有兵车千乘在中牟,所以灵公令人占卜这在当时很重要,凡事均需谋之于天,得到指令后再定行止,《孔子家语》载孔子亦喜此道,但占卜的那位不知是过于激动还是业务不精,竟将占卜用的龟甲烧焦了,没有了道具当然就无法与老天爷沟通了,就在那位诚恐诚惶的时候灵公却豪情万丈地说:“可以前进,我们卫国的兵车有中牟的一半,我本人也可以抵他们的另一半,加起来正好和他们的兵力匹敌!”。

发现“许昌人”

发现“许昌人”

发现“许昌人”作者:本刊记者来源:《百科知识》2008年第10期近日,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中出土的距今8万年至10万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由于对研究东亚古人类演化和中国现代人类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且年代最为久远,位居“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灵井遗址的发现灵井是指位于许昌西约15千米的灵井镇西侧的一个坑塘,2005年以前,由于坑底泉水不停地喷涌,形成一片水域。

灵井以前曾为许昌十景之一,被誉为“灵泉瑞溢”,清《许州志》绘有《灵泉瑞溢图》,因泉址原在卫灵公庙内,故称灵井。

卫灵公为许国夫人之侄,数度来此客居观光,灵公庙即成为他的行宫遗址。

另一说是,庙上铃铛响起,声传数里,因铃灵同音,称灵井。

当地传说,此井年深日久,旱不涸,涝不溢,井水冬暖夏凉。

灵井遗址的发现,其实是一次偶然事件。

1965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周国兴和灵井村民数人在泉眼以东的高台上刨坑栽树,突然觉得锹下有什么硬物,挖出一看,原是一块乳白色的石英石,职业的关系使他注意到这种石头。

因为周围全是灰白色的粉砂土,按常理在这种土中不应有石英块的出现。

他联想起一件往事;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考察时,也正是碰到几块石英碎片而引起注意,认为它们可能是古文化遗存,说不定能找到古人类,从而导致了著名的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

于是,周国兴在此采集了1000余块古人制作的石英片和不少动物化石,回北京整理后,将论文发表在《考古》杂志上。

由此,考古学家记住了这处史前遗址,也正是因为周国兴这种职业敏锐性,成就了许昌灵井遗址的发现。

然而长期以来,埋藏文化遗物的地层被积水浸泡,尤其在夏季,泉水加上季节雨水,这里成了一片汪洋,根本无法进行考古发掘。

2005年4月,因遗址西南约7千米的一家煤矿透水,致使包括灵井在内的几处泉水骤然断流,接着,积水循泉眼回流,地下水位下降,原生地层出露。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借此百年一遇的机会,在300平方米的面积上展开了考古发掘。

“火炕”考源

“火炕”考源

“火炕”考源摘要:“火炕”是我国北方农村主要的取暖设施,此设施早在唐代时就已出现,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土炕》中也谈到:“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

古书不载”,“古书不载”是由于古人居住方式经历了半地穴式到地上房屋式的过程。

“掘坑生火”是将“炕”字写为“坑”的原因,多数辞典将“炕”字与“坑”字看成“通假字”或“异体字”,此说非也,二者应为“古今字”的关系。

标签:炕坑掘坑生火考古炕是北方人用土坯或砖头砌成的一种床,底下有洞,可以生火取暖。

炕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极为常见。

故一直流传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说法,可见“炕”在北方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土炕》中谈到:“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

古书不载”,“《旧唐书·东夷高丽传》:‘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煗’,此即今之土炕也,但作坑字。

”既然“古书不载”,那“炕”从何而来?源于何时?“炕”又为何写为“坑”?笔者在此不揣浅陋,试为阐述,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炕”的字义(一)“炕”的本义《说文·火部》:“炕,干也。

从火,亢声”,段玉裁注:“炕,谓以火干之也”;《广雅·释诂》“炕,干也”,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火干曰炕矣”;《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毛传:“炕火曰炙”,孔颖达疏:“炕,举也。

谓以物贯之而举于火上以炙之”。

可见,“炕”的本义应是动词,为烘烤使干燥①。

“炕”的这一动词义,在北方方言中也常常见到,如:“二亩地的谷穗没见黄,掐回家来锅底下炕。

”(张天民《死不着》)与此同时,“炕”的“烘烤”义又引申出“掘坑生火”义。

如:“‘或燔或炙’,孔颖达疏:‘或炕火贯炙之’”《诗·小雅·楚茨》②。

二、“掘坑生火”的原因人们之所以要“掘坑生火”,这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及生活条件有关。

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住所按时代可分为早期半地穴式住所和地上房屋式住所两类。

《吕氏春秋》似顺论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似顺论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似顺论原文及翻译原文:【似顺】一曰: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

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

”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 宁国曰:“陈可伐也。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国至今者,有兄曰完子,仁且有勇。

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田成子患之。

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请必战,战请必败,败请必死。

田成子曰:“夫必与越战可也,战必败,败必死,寡人疑焉。

”完子曰:“君之有国也,百姓怨上,贤良又有死之臣蒙耻。

以完观之也,国已惧矣。

今越人起师,臣与之战,战而败,贤良尽死,不死者不敢入於国。

君与诸孤处於国,以臣观之,国必安矣。

”完子行,田成子泣而遗之。

夫死败,人之所恶也,而反以为安,岂一道哉?故人主之听者与士之学者,不可不博。

尹铎为晋阳,下,有请於赵简子。

简子曰:“往而夷夫垒。

我将往,往而见垒,是见中行寅与范吉射也。

”铎往而增之。

简子上之晋阳,望见垒而怒曰:“嘻!铎也欺我!”於是乃舍於郊,将使人诛铎也。

孙明进谏曰:“以臣私之,铎可赏也。

铎之言固曰: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

今君见垒念忧患,而况群臣与民乎?夫便国而利於主,虽兼於罪,铎为之。

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

”於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

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虽未至大贤,犹足以盖浊世矣。

简子当此。

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谏,以至於危。

耻无大乎危者。

【别类】二曰:知不知,上矣。

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戮民无已。

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

万堇不杀,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湿之则为干。

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

戚城遗址里的成语

戚城遗址里的成语

戚城遗址是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的一处古文化遗址,据文献记载,东周戚邑为春秋时期卫灵公外孙孔悝的封邑,故又名孔悝城。

在这里,有两个与戚城遗址相关的成语典故。

1. 孔悝之鼎:源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太子蒯聩欲谋杀灵公的夫人南子,事情败露后,逃亡到晋国。

13年后,蒯聩潜回戚城,与其子卫出公争权。

蒯聩勾结其妹控制了执政的外甥孔悝,出公被迫出逃鲁国,蒯聩自立为庄公。

子路是孔悝的邑宰,为救孔悝惨死在与蒯聩的甲士的厮杀中。

后以“孔悝之鼎”比喻权势之争夺。

2. 子路之弓:同样源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子路在救援孔悝的战斗中,英勇善战,但最终寡不敌众,被蒯聩的士兵所杀。

子路临死前,将自己的弓交给旁人,说:“吾死矣,此弓勿辱也!”后以“子路之弓”形容英勇壮烈,视死如归的气概。

这两个成语典故都与戚城遗址的历史事件有关,反映了春秋时期权力斗争的残酷和英勇事迹。

吕氏春秋·似顺论(3)原文

吕氏春秋·似顺论(3)原文

吕氏春秋·似顺论(3)原文似顺论(3) 许由辞让天下并不是勉强做出来的,而是因为对生命本性有所通晓。

有所通晓,就会屏弃不义不洁之利了。

孔丘墨翟的弟子门徒布满天下,他们都用仁义之道教导天下的人,但是他们的主张在哪个地方也得不到推行。

教导他们的孔丘墨翟尚且不能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推行,又何况这些被教导的弟子?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仁义之道是外在的。

用外在的仁义克服内在的私心,平民百姓尚且做不到,又何况君主!只要通晓生命本性,仁义之道自然就能得以推行了。

先王不能无所不知,他们坚守根本之道,就把天下万物治理好了。

使人不能执守根本之道的原因,是外物的扰动。

所以说,要弄通思想上的惑乱,解开心志上的纠结,去掉德行上的拖累,打通大道上的阻塞。

高贵、富有、显荣,威严、声名、财利,这六种东西是惑乱思想的。

容貌、举止、神情、辞理、意气,情意,这六种东西是缠绕心志的。

嫌恶、爱恋、欣喜、愤怒、悲伤、欢乐,这六种东西是拖累德行的。

智慧、才能、背离、趋就、择取、含弃,这六种东西是阻塞大道的。

这四类东西不在心中扰动,思想就纯正了。

纯正就会平静,平静就会清净明彻,清净明彻就会虚无,做到虚无就会无所不为了。

分职【原文】四曰:先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

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

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

人主之所惑者则不然。

以其智强智,以其能强能,以其为强为。

此处人臣之职也。

处人臣之职,而欲无壅塞,虽舜不能为。

武王之佐五人,武王之於五人者之事无能也,然而世皆曰取天下者武王也。

故武王取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也。

通乎君道,则能令智者谋矣,能令勇者怒矣,能令辩者语矣。

夫马者,伯乐相之,造父御之,贤主乘之,一日千里。

无御相之劳而有其功,则知所乘矣。

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明日不拜乐己者而拜主人,主人使之也。

先王之立功名有似於此。

使众能与众贤,功名大立於世,不予佐之者,而予其主,其主使之也。

定公九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定公九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定公九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九年①,春,王正月。

夏,四月,戊申,郑伯虿卒②。

得宝玉大弓。

何以书?国宝也,丧之书,得之书。

六月,葬郑献公。

秋,齐侯、卫侯次于五氏③。

秦伯卒④。

冬,葬秦哀公。

注释:
①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
②戊申:
四月二十二日。

郑伯虿:即郑献公,名虿、《左传》作“虿”),郑定公之子,在位十三年。

③五氏:即寒氏,晋国地名,在今河北邯郸市西。

①秦伯:即秦哀公,秦景公之子,在位三十六年。

译文:
鲁定公九年,春季,周历正月。

夏季,四月,戊申这天,郑伯虿死了。

鲁国重新获得宝玉和大弓。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因为这些是鲁国的国宝,丧失它要记载,获得它也要记载。

六月,安葬郑献公。

秋季,齐景公和卫灵公率领的军队驻扎在五氏这个地方,准备攻打鲁国。

秦伯死了。

冬季,安葬秦哀公。

大周王朝最后一个皇上(东周王朝第十二任周景王-姬贵)

大周王朝最后一个皇上(东周王朝第十二任周景王-姬贵)

大周王朝最后一个皇上(东周王朝第十二任周景王-姬贵)姬贵,中国诸侯争霸时代东周王朝第十二任王。

其祖父为东周王朝第十任周简王姬夷,其父是东周王朝第十一任周灵王姬泄心。

周灵王二十七年(丙辰,公元前545年),在位27年的周灵王姬泄心卒,其子姬贵继位,是为周景王。

这段时期的周王朝财政窘困,就连器皿用具都得向各诸侯国讨要。

一次,周景王姬贵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来,为何独独晋国没有?”荀跞随员籍谈答:“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赐以礼器,目下晋国忙于对付戎狄,送不出礼物来。

”周景王遂列数王室赐给晋的土地器物,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数典而忘其祖’。

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典故。

此事说明,春秋初年王室尚能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此时却只能靠向诸侯讨要度日,天子威望一落千丈。

同年,楚康王芈昭卒,其子芈麋嗣位,是为楚郏敖(敖同獒,相当于酋长,楚人将没有名号的国君称之为‘敖’)。

这一年,燕懿公亦卒,其子姬款嗣位,是为燕简公。

周景王元年(丁巳,公元前544年),吴之邻国名越,子爵,乃夏王禹之后裔,自无馀(据传是夏王姒少康的庶子,恐宗庙祭祀断绝,乃封之于越)始封。

自夏历周,凡30余世,至于允常,勤于为治,越始强盛。

吴国忌之,用兵伐越,获其宗人,刖其足,使为阍,守‘馀皇’(吴国制造的一种大型船只)大舟。

同年,吴王馀祭观舟醉卧,宗人解其佩刀杀之,从人始觉,共杀宗人。

馀祭弟夷昧嗣位,以国政任季札。

时值,季札至鲁国出使行聘,久慕中原文化的他,向鲁国提出‘请观周乐’(即观摩鲁国所保存的西周王室乐舞)。

鲁国答应其请,使歌工为其表演当时用于宗庙祭祀、朝会、宴飨的《诗》乐,季札听罢,一一品评,赞叹不已,鲁人亦视之为知音;次聘齐,与晏婴相善;再聘郑,与公孙侨相善;及卫,与蘧瑷相善;适晋,与赵武、韩起、魏舒相善。

这一年,郑、宋二国大饥。

杞国(今山东昌乐)再迁都淳于城(今山东安丘)。

卫献公卫衍卒,其子卫恶嗣位,是为卫襄公。

卫国君主卫灵公天寒凿池的故事 卫灵公墓在哪

卫国君主卫灵公天寒凿池的故事 卫灵公墓在哪

卫国君主卫灵公天寒凿池的故事卫灵公墓在哪
卫灵公天寒凿池
历史上的卫灵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曾经帮助自己的夫人和别的男子私会,也曾经宠爱过一个叫弥子瑕的男人,以至于被世人笑话。

但是,私生活有点乱的卫灵公似乎又不是一个糊涂昏君,从史书记载的卫灵公天寒凿池的故事来看,
“现
吗?
!”卫
样,苑春做的好事不就是我做的好事吗?”左右皆称是。

从这个故事来看,卫灵公因为身在暖和的地方而不知天寒,知道后能停止错误的行为,不失为一个心胸宽广的君王。

卫灵公墓
卫灵公名姬元,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因脾气暴躁且爱好男宠而被人非议。

但他也并非典型的昏君,相反他知人善任,对用人很有一套自己的哲学。

卫灵公在位四十二年,卒于前493年,在河北广宗及高清等地均有卫灵公墓。

一人多墓,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很多君王为了防止死后被盗墓,就采取障眼法,修建多处墓地以掩人耳目,比如曹操和成吉思汗,此二者的墓地所在至今还是个谜。

那么,卫灵公墓为什么会在两地分别存在呢,是故意为之还是另有原因?
记载:

其继任者故意为之,很有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以讹传讹的缘故。

至于其真实墓地究竟在哪,恐怕已无从考证了。

被“遗忘”的世界文化遗产,“钟山之阴”明功臣墓初探

被“遗忘”的世界文化遗产,“钟山之阴”明功臣墓初探

被“遗忘”的世界文化遗产,“钟山之阴”明功臣墓初探读书会活动现场。

功臣陪葬帝王陵墓,始于先秦,到唐朝发展成完备制度。

唐贞观十一年,唐太宗下诏曰:“诸侯列葬,周文创陈其礼,大臣陪陵,魏武重申其制。

去病佐汉,还奉茂乡之茔。

夷吾(管仲)相齐,终托牛山之墓。

斯盖往圣垂范,前贤遗则,存曩昔之宿心,笃始终之大义。

皇运之初,时逢交泰,谋臣武将等,先朝特蒙顾遇者,自今以后,身薨之日,所司宜即以闻,并于献陵左侧,赐以墓地,并给东园秘器。

”(《唐会要》卷二十一)。

唐十八陵,其中部分就有功臣墓陪葬,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功臣陪葬墓最多,现存187座,除一小部分为皇族陪葬外,其余皆为功臣(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李靖、程知节、秦琼等)。

唐昭陵陪葬墓分布图。

唐昭陵陪葬墓之魏徵墓。

(图片来自网络)唐昭陵陪葬墓之徐懋功墓。

(图片来自网络)明代,功臣墓陪葬更是形成独特的皇陵景观,以明孝陵为最。

在“钟山之阴”(山北水南为“阴”)、也就是南京紫金山北麓,分布着众多的明代开国功臣墓葬,如今已经成为明孝陵不可或缺、却最容易被忽视的组成部分。

明功臣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升格为世界文化遗产(很多人并不知道明功臣墓是世界文化遗产,对这些墓更是极其不了解)。

石头君年幼时曾看过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赵景深、杜浩铭校注的历史演义小说《英烈传》,对书中所附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沐英等明代开国功臣绣像过目难忘。

后来才知道,这批画像出自清代画家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

大凡一个朝代得以开创建立,除了开国君主具备雄才伟略外,开国功臣们披坚执锐,亲冒矢石、浴血奋战,也同样在史册上留下浓重笔墨。

在大明开国的宏伟历史画卷中,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开国功臣就厥功至伟、不可或缺。

《晚笑堂画传》之中山王徐达。

《晚笑堂画传》之岐阳王李文忠。

《晚笑堂画传》之宁河王邓愈。

《晚笑堂画传》之东瓯王汤和。

《晚笑堂画传》之黔宁王沐英。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随即在鸡笼山(今北极阁)上建功臣庙一座,奉祀徐达等明朝开国功臣309人。

【春秋战国】孔子周游列国第一个为何为卫

【春秋战国】孔子周游列国第一个为何为卫

【春秋战国】孔子周游列国第一个为何为卫?濮阳境内子路祠中的“孔子师徒初入卫境”壁画原文标题: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孔子与卫――客居十载第二故乡”系列之一周游列国首站奔卫公元前497年,孔子与弟子一行数十人,自鲁抵达卫都帝丘(今濮阳),开始了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生涯。

卫国商代已有,周灭商后,卫成周的姬姓封国。

西周时,卫国统治中心在淇县、浚县一带。

公元前629年,卫成公迁都帝丘;公元前241年,卫元君迁都野王(今沁阳);战国时期,因卫都帝丘位于濮水之阳,更名为濮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为庶人,卫国灭亡。

卫曾四徙其都,共历800余年,是秦统一后名义上仍存在的诸侯国。

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选在帝丘。

“卫都帝丘今已无存,它早在西汉晚期就被黄河水淹没,深埋于地下,直至2021年,才因高城遗址的发掘,露出冰山一角。

”濮阳市文史专家李中义先生道。

2021年3月9日,记者抵达濮阳,寻觅湮没已久的卫都帝丘。

从濮阳县城南行大约10公里,记者抵达五星乡高城村,这是个不起眼的小村,静卧于平坦、开阔的黄河故道上。

该村老支书高自海把我们带到村南,指着一片青青的旷野说:“这就是原来发掘高城遗址的地方,早已回填了。

”2021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对高城遗址四面城墙进行钻探和试掘,当时开挖了4条探沟。

“发掘时正遇濮阳市50年一遇的大洪水,工地发掘的探方全部成了水坑。

”参与发掘的村民高奎生讲。

后来只好打眼井排水,发掘困难,探沟都没发掘到底,最深探沟也只发掘了两米夯土。

自2021年4月至2021年5月,发掘工作暂告一段落,发掘结果是:初步探明该遗址为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

这座城,城址平面形状大致为长方形,保存高度6~9米,城墙基础宽约70米,顶部宽20~30米,城墙外有一周城壕,北墙长约2420米,东墙长约3790米,西墙长3986米,南墙长2361米。

古城址四面城墙顶部被4~5米厚的唐宋和明代淤沙层所覆盖,城壕和城内文化层被汉代厚6~8米的淤土层所叠压。

后元 春秋时期纪年方法

后元 春秋时期纪年方法

后元春秋时期纪年方法卫献公十三年(公元前564年),卫献公让乐师师曹教宫中的侍妾弹琴,侍妾不认真学,师曹于是笞打她。

侍妾仗着受卫献公的宠爱,向卫献公说师曹的坏话,卫献公也笞打师曹三百下。

卫献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卫献公交代大夫孙文子、宁惠子不吃早饭,都前去待命。

到日上三竿时,卫献公仍不召见,却到园林里去猎大雁。

两人便找到园林里去,卫献公穿着猎装跟他们说话。

两人发怒,前往孙文子的食邑宿地。

孙文子的儿子孙蒯多次侍侯卫献公喝酒,卫献公让师曹演唱《巧言》诗的最后一章。

师曹正恼怒卫献公曾经用鞭子抽打他三百下,于是演唱那章诗,想以此激怒孙文子,去报复卫献公。

孙文子与蘧伯玉商量,蘧伯玉说:“我不知道。

”孙文子于是打跑卫献公。

卫献公逃奔到齐国,齐国将卫献公安置在聚邑。

孙文子、宁惠子共同拥立卫献公的弟弟公子秋为国君(一说卫献公叔父),是为卫殇公。

卫殇公继位后,把孙文子封在宿邑。

卫殇公十二年(公元前547年),宁喜与孙文子争宠而互相怨恨,卫殇公命令宁喜攻打孙文子。

孙文子逃到晋国,请求晋国护送卫献公回国复位。

卫献公此时在齐国,齐国国君齐景公听到此事后,与卫献公一同前往晋国请求晋国护送卫献公回国。

晋国替卫献公征讨卫国,引诱卫国结盟。

卫殇公前往会见晋平公,晋平公扣住卫殇公和宁喜,再护送卫献公回国。

卫献公在外逃亡十二年后,终于回到卫国复位。

纪年传统纪年公元纪年乾支纪年后元元年前546年乙卯后元二年前545年丙辰后元三年前544年丁巳大事记前546年(后元元年)七月,宋向戌约会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蔡、邾、滕十四国大夫在宋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弭兵会议。

卫献公杀大夫宁喜,卫侯之弟鱄出奔于晋。

逝世前544年(后元三年)——卫献公薨卫出公纪年概括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悝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为卫君,胁迫孔悝弒出公,出公逃出,去了鲁国,出公之父蒯聩立,是为后庄公,孔子弟子子路遇难。

庄公蒯聩即位后,抱怨大夫以前不迎立自己,欲尽诛大臣,群臣欲作乱,乃止。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

孔子周游列国简介孔子周游列国大家都有听过,那么你知道孔子何时到达哪里吗?下面由店铺列举讲述孔子周游列国的具体路线,希望你喜欢。

周游列国具体路线过程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对他待遇不错,也照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

但因有人进谗言,致令卫君生疑,孔子怕获罪,只六个月就离开卫国。

在去陈地的路上,因为误会被围于匡五日,孔子以文化的传人自勉,终究度过难关。

过了蒲地,仅月余又返回卫国,寄居蘧伯玉家。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又引起了子路的不高兴。

过了月余,因出车之时,卫灵公与夫人同车,而令孔子之车在宦官之后,孔子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且深深引以为耻,于是,离开卫国。

孔子一行又从曹到宋,遇司马桓魋加害未成。

再到郑国,与弟子失散,人讥之为“似丧家之狗”。

到了陈国,“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代陈”,孔子又离陈国,路过蒲地再次受阻。

蒲人要挟孔子说:“如果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了你。

”于是,孔子与蒲人盟誓,但是,孔子认为在要挟之下的盟誓是不受神灵保护的,所以,他还是去了卫国。

这说明孔子是善于变通的。

e到了卫国,卫灵公很高兴,到郊外迎接,并问是否可以伐蒲,孔子说可以,但是,卫灵公虽称好却终究未伐蒲,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然而,卫灵公始终不用孔子,孔子只好离开了卫国。

佛肸叛乱,也召孔子,孔子又一次想去,由是由于子路阻止。

但是,孔子说:“我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又想要去见赵简子,但是因为“君子讳伤其类”而未前去。

再次返回卫国,卫灵公向他问军阵之事,孔子说自己只学了“俎豆之事”、未学“军旅之事”拒绝回答。

这并不能证明孔子确实不懂军事。

只是因为当时孔子不想说。

因为卫灵公不重视孔子,孔子就到陈国去了。

卫灵公死后,出公继位,孔子已六十岁。

鲁国季桓子病重,嘱咐季康子,等他死后要使孔子回来作相,但是,季康子听了公之鱼的话,没有召回孔子,而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

第二年,孔子到了蔡国(当时已经成为楚地)。

卫国国君卫灵公生平简介 卫灵公是怎么死的

卫国国君卫灵公生平简介 卫灵公是怎么死的

卫国国君卫灵公生平简介卫灵公是怎么死的卫灵公生平简介卫灵公,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姬姓,名元。

其生于“韩宣子为政聘于诸侯之岁”(即昭公二年,前540年),卒于哀公二年(前493年),寿47岁。

初,因卫襄公夫人宣姜无子,嬖人(爱,爱也)婤姶生絷与元,而絷“恶疾”,不良于行,故孔成子与史朝借梦废长立幼,昭公七年卫襄公卒,元登基,是为灵公,在位42年。

卫灵公虽限于国势未能称霸,但其所作所为丝毫不逊于齐桓晋文楚庄秦穆那些霸主们,为一代诸侯之佼佼者。

据《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载,在鲁哀公问“当今之君,孰为最贤”时,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评价不谓不高。

但孔子因不见用于灵公,故一时激愤“谓卫灵公之无道”,后人不察其义,妄为注解,遂将卫灵公抹黑。

《左传》载:昭公二年,晋韩宣子因“为政聘于诸侯”,是年卫灵公出生,名元,其兄絷患“恶疾”,不良于行,故孔成子与史朝借梦卫始祖康叔而立元为太子。

昭公七年,卫襄公恶卒,冬十二月下葬,明年灵公即位,时年六岁。

昭公十二年,灵公以国君身份“如晋”,贺晋顷公登基。

明年,与晋、鲁、宋、郑等诸侯会于平丘。

昭公二十年,齐豹、北宫喜、褚师圃、公子朝四家叛乱,杀灵公兄絷,伤灵公叔南楚,两日旋平,终灵公在世卫国再无此类内乱。

昭公二十一年,灵公使叛乱回国的公子朝领兵救宋,以安众心。

昭公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两次使北宫喜会于诸侯,以彰其平乱之功。

定公四年,与晋、鲁、宋、蔡等诸侯会盟,因听说歃血时位次于蔡后,灵公即派祝佗游说周王臣苌弘,事成,捍卫了卫国的国格。

定公六年,鲁伐晋,过不假道,及还,阳虎又使季桓子、孟献子不告而过卫都,灵公大怒,派弥子瑕率兵追击,公叔文子入谏,灵公遂召弥子瑕还。

定公七年,派人与齐景公密谋,使其羁执卫行人(外交部长)北宫结并侵卫,趁机削弱北宫氏之势力。

定公八年,因会盟时受晋沙陀、成何之辱,灵公表示:”我让卫国受辱,请改立国君“。

定公九年,灵公以半数之兵过中牟,中牟欲击之,一直逃亡在中牟的褚师圃说:”卫国兵力虽少,但卫灵公在那儿,是不可能战胜的,还不如攻打齐军“,中牟乃舍卫而击齐,缴获其战车五百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卫国君主卫灵公天寒凿池的故事卫灵公墓在哪
导语:卫灵公天寒凿池历史上的卫灵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曾经帮助自己的夫人和别的男子私会,也曾经宠爱过一个叫弥子瑕的男人,以至于被世人
卫灵公天寒凿池
历史上的卫灵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曾经帮助自己的夫人和别的男子私会,也曾经宠爱过一个叫弥子瑕的男人,以至于被世人笑话。

但是,私生活有点乱的卫灵公似乎又不是一个糊涂昏君,从史书记载的卫灵公天寒凿池的故事来看,卫灵公在国事上颇有明君的风范。

话说在一个很冷的冬天,卫灵公突然想“凿池”,也就是挖一个池子,什么用处且不管,总之是一件劳民的事。

于是,池子刚刚开挖,他的大臣苑春就站出来反对了。

苑春对卫灵公说:“天寒地冻的,让百姓服劳役很伤民啊!”卫灵公问道:“现在很冷吗?”苑春听了,心想您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就说:“您坐着熊皮,穿着狐皮大衣,屋里又有火炉,当然不觉得冷,而小老百姓衣不蔽体,穿着破鞋,能不冷吗?”卫灵公觉得苑春说得对,就下令停止挖池子。

卫灵公的近侍对卫灵公说:“大王您挖池子,是因为不知道天冷的缘故。

如今您因为苑春的一席话就停止挖池子,人们将会感谢苑春,而把怨恨归于您呐!”卫灵公不以为然,说道:“苑春本来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是我启用了他。

从前百姓对他不了解,现在正好让百姓通过此事了解他。

苑春做的好事就像我自己做的好事一样,苑春做的好事不就是我做的好事吗?”左右皆称是。

从这个故事来看,卫灵公因为身在暖和的地方而不知天寒,知道后能停止错误的行为,不失为一个心胸宽广的君王。

卫灵公墓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