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课公开课教学材料

合集下载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食物中的营养》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食物中的营养》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食物中的营养》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以及它们的作用。

本章节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食物中营养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容易关注到某些特定的食物或营养成分,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内容。

此外,学生对营养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对某些营养物质有较深入的了解,而对其他营养物质则知之甚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知道它们的作用。

2.培养学生关注食物营养,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知道它们的作用。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各种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作用,以及如何合理搭配食物。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认识营养物质的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食物样本,如水果、蔬菜、肉类、奶制品等。

2.准备营养知识的相关资料,如食物营养成分表、营养故事等。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各种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食物中的营养。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以及它们的作用。

同时,展示相关资料,如食物营养成分表、营养故事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营养物质的作用。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春天的秘密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探索春天里自然界的变化。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内容1. 春天的特征2. 春天的植物生长变化3. 春天的季节性疾病预防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春天的特征,植物生长变化的原因。

- 难点:季节性疾病预防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现象。

- 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植物生长的变化。

-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材料:植物、土壤、水等。

3. 观察工具:放大镜、望远镜等。

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春天的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春天的变化。

2.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

3. 实验:分组进行植物生长实验,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4. 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总结春天的秘密。

5. 总结:讲解季节性疾病预防的方法,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认识地球上的不同地貌。

2.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特征2. 地球上的地貌类型3. 地球环境保护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的基本特征,地貌类型的识别。

- 难点:地球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方法-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地貌图片。

- 实验法: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地貌。

-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地球仪3. 地貌图片资料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地貌。

2. 观察:组织学生观察地貌图片,认识不同的地貌类型。

3. 实验:使用地球仪展示地球地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地貌。

4. 讨论:分享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总结地球地貌的特点。

5. 总结:讲解地球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意义,强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四年级下册科学《一天的食物》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科学《一天的食物》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一天的食物)教案PPT课件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一天的食物)教案PPT课件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单元食物1、一天的食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法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觉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感情、态度、价值观: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在独立思考的根底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商量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觉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打算)学生打算: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教师打算: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教学过程)一、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

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

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

让我们从调查“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 (板书:一天的食物)二、探究过程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学生汇报。

〔1〕商量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商量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商量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屡次记录。

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每人20张,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编号,便于区分)。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公开课教案模板范文

公开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探索自然奥秘》课程类型:科学探究公开课授课对象:小学四年级授课时间: 45分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自然界的常见现象,如植物生长、动物迁徙等。

- 认识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 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1. 自然现象的认识。

2. 科学原理的初步理解。

教学难点:1. 自然现象与科学原理之间的联系。

2.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自然现象图片或视频。

3. 实验材料(如种子、土壤、水等)。

4. 小组合作任务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自然风光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自然现象?它们是如何发生的?二、讲授新课1. 讲解自然现象的定义和分类。

2. 以植物生长为例,介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科学原理。

3. 以动物迁徙为例,介绍地球磁场、季节变化等自然规律。

三、课堂活动1. 小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自然现象,进行探究。

- 分组任务卡:明确每组探究的自然现象、所需材料和实验步骤。

-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 结果分享: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四、巩固练习1.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作业:观察并记录一个自然现象,尝试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自然现象与科学原理的关系。

2. 布置课后思考题: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学反思:1. 课堂活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2.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是否充分?3.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4.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注意事项: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矿物和我们》公开课 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矿物和我们》公开课 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矿物和我们》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岩石、矿物和我们》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岩石和矿物的特征,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岩石和矿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保护矿产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岩石和矿物的接触较少,对它们的认识相对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岩石和矿物的特征;(2)了解岩石和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3)学会保护矿产资源。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岩石和矿物的特征;(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岩石和矿物的分布规律;(3)采用调查、访问等途径,了解矿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保护矿产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岩石和矿物的特征;(2)岩石和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3)保护矿产资源的方法。

(1)岩石和矿物的鉴别;(2)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岩石和矿物;2.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岩石和矿物的特征,总结规律;3.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增强实践操作能力;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调查法: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矿产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岩石和矿物标本、图片、实验器材等;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等;3.教学资源:相关视频、课件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岩石和矿物的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ep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pep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pep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
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第一单元《太阳出来了》的内容。

2. 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和实验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及教具:PPT、图片、实验器材等。

2. 已经备好的教学材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太阳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太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
通过PPT展示太阳的形象,向学生介绍太阳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光和热的。

3. 研究活动
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探索太阳的光和热是如何产生的。

2.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加深对太阳产生光和热的理解。

4. 拓展活动
利用图片让学生观察太阳的不同形态,并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地球上生物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这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视频播放、小组讨论和实验等,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

学生们积极参与,对太阳产生光和热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在实施实验时,一些学生可能存在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督。

下一节课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太阳的其他特点和作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矿物和我们》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矿物和我们》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岩石、矿物和我们》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岩石、矿物和我们》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岩石和矿物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岩石和矿物的分类知识,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岩石和矿物的知识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和矿物的基本特征,能够正确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和矿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岩石和矿物的基本特征,岩石和矿物的分类知识。

2.难点:岩石和矿物的鉴别方法,岩石和矿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实例引入、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岩石和矿物标本、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实验报告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丽和奇妙,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大自然中有一种神秘的物质叫做岩石和矿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呢?”2.呈现(10分钟)利用PPT,介绍岩石和矿物的基本特征,如它们的形成过程、结构和成分等。

同时,展示各种岩石和矿物的标本,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它们。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实验器材和标本,指导学生进行岩石和矿物的鉴别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学生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实验成果和心得体会。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套】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套】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全套】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主要涉及第五章“空气与生命”和第六章“物质的变化”两个部分。

具体章节内容包括:1. 第五章:空气与生命1.1 气体的性质1.2 空气的成分1.3 生物对空气的需求2. 第六章:物质的变化2.1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2.2 常见的化学反应2.3 物质的稳定性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气体的性质和空气的成分,认识生物对空气的需求。

2.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质的稳定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气体的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的稳定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仪器、实验药品、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实验记录本、课本、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发学生对空气和物质变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教学内容讲解:利用课本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讲解气体的性质、空气的成分、生物对空气的需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质的稳定性。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随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包括气体的性质、空气的成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物质的稳定性等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1 描述气体的性质。

1.2 列出空气的成分及其比例。

1.3 解释生物对空气的需求。

1.4 举例说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1.5 描述常见的化学反应。

1.6 解释物质的稳定性。

【优质公开课】【30页精品】鄂教版四科学下全册教案

【优质公开课】【30页精品】鄂教版四科学下全册教案

科学四年级下期(一单元)课题:1、认识土壤教学目标:探究: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主要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份构成的。

2、在探究问题土壤中有什么时,能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个人或小组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方案。

知识: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研究土壤成分的实验。

2、会记录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事实资料研讨问题,得出结论。

情感:通过讨论,知道土壤对植物及人类的作用,大致知道怎样保护土壤,树立爱护土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是由空气、水、黏土、砂、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能进行实验研究。

教具准备:便于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课时:2课时1教学内容: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问:同学们,土壤是动植物、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大家在哪些地方见过土壤?对于土壤你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交流。

问:对于土壤,你想研究些什么?启发学生提出有关土壤的问题。

问:土壤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呢?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问题:土壤主要是由什么成份构成的?三、作出预测问:根据你平时的了解,你认为土壤里都有些什么?学生:水、空气、杂质、化肥、泥土、砂等。

四、室外观察、采集土壤。

问:要想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成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采集土壤需要些什么工具?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准备:铁锨、小铲、小桶等。

五、室内探究。

思考:土壤中是否有刚才谈到的物质呢?怎样才能弄清楚?你能想出多少种研究方法?学生:用手捏、手是湿的,说明土壤里有水……师:按照你们想到的方法,去研究土壤中到底含有哪些物质,看能有哪些发现。

学生:填写活动报告单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汇报:你采用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讲述:那些死去的动植物腐烂后变成了腐殖质。

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研究方法,还能用哪些方法对土壤进行研究?用火烧,土壤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2教学内容:实验总结教学过程:一、研讨问题,通过以上的研究,你知道了土壤中都有哪些成分?1、整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植物生长变化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使学生掌握电路组成与作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

3. 让学生解磁铁性质与运用,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

4. 使学生解声音产生与传播,培养学生听觉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组成与作用、磁铁性质与运用。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变化、声音产生与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电路实验器材、磁铁、声音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画图工具、记录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通过观察校园内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长变化。

(2)展示简单电路,让学生思考电路组成与作用。

(3)用磁铁吸起铁钉,激发学生对磁铁性质好奇心。

(4)通过拍手、吹哨子等声音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产生与传播。

2. 例题讲解:(1)讲解植物生长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植物生长。

(2)详细讲解电路组成与作用,通过实验让学生解电路工作原理。

(3)讲解磁铁性质与运用,让学生亲身体验磁铁吸铁现象。

(4)讲解声音产生与传播,通过实验让学生解声音传播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

(2)设计简单电路图,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3)制作磁铁小玩具,体验磁铁性质。

(4)用不同材料制作声音实验,观察声音传播。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变化:(1)种子发芽(2)幼苗生长(3)植物开花与结果2. 电路组成与作用:(1)电源(2)导线(3)用电器(4)开关3. 磁铁性质与运用:(1)吸铁性(2)指向性(3)磁极间相互作用4. 声音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2)声音传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中植物,记录其生长变化。

(2)设计一个简单电路,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3)用磁铁制作一个具有磁性小玩具。

(4)用不同材料制作声音实验,观察声音传播。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单元一: 春天的气息第一课: 春风的故事- 目标: 通过讲述春天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春风的作用以及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 活动:- 学生观察和描述春天的气象现象- 学生制作春风相关的手工作品- 学生讨论春风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第二课: 春雷的声音- 目标: 让学生了解春雷的原因和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活动:- 学生观察雷电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模拟雷电的声音,通过音乐教学深化学生对雷电声音的理解- 学生分享自己在雷电天气下的经历单元二: 植物的奥秘第三课: 种子与植物- 目标: 了解种子的构造和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对植物种子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 活动:- 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外观-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过程- 学生制作种子图集,记录不同种子的特点第四课: 植物的营养- 目标: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不同营养需求,培养学生对植物养分供应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 活动:- 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养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学生制作植物养分补充的小册子,介绍如何合理为植物提供所需营养单元三: 动物的秘密第五课: 动物的生长- 目标: 让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生长的能力。

- 活动:- 学生观察家禽和野生动物的成长过程- 学生制作动物生长影集,记录不同动物生长的变化- 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生长的观察和认识第六课: 动物的食物- 目标: 了解动物的食物来源和食物链,培养学生理解动物饮食惯和生态平衡的意识。

- 活动:- 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动物的食物来源- 学生模拟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游戏加深对食物链的理解- 学生制作动物食谱,设计适合不同动物的饮食方案单元四: 太阳系的奥秘第七课: 太阳系的组成- 目标: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和行星运行规律,培养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课时一:观察小实验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小实验,提出相应的推理和解释* 学生了解实验的步骤和记录结果的方法教学内容:1. 实验材料准备:透明杯、纸巾、水2. 实验步骤:- 将透明杯中的水倒入其他杯子中- 用纸巾擦干透明杯内部和外部- 将空的透明杯放置在桌子上3. 讨论实验现象:透明杯内没有水滴和水蒸气的出现,说明透明杯内部、外部都干燥教学步骤:1. 激发学生的兴趣,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满水的透明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杯的外观和水的状态。

2.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透明杯外观和水分子状态的问题。

3. 向学生介绍实验的目的,即观察透明杯何时出现水滴和水蒸气,并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小实验来解决问题。

4.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开展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5.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解释和推理。

6. 结束本节课。

课时二:加热物体变化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加热物体的变化* 学生能够理解加热会使物体变热教学内容:1. 实验材料准备:水、、温度计、盖子、加热器2. 实验步骤:- 将水倒入中- 在上盖上盖子- 将温度计放入中- 用加热器加热中的水3. 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水的温度升高,并逐渐产生水蒸气,同时盖子上也出现水滴。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实验结果和推理,以及研究到的知识。

2. 引导学生提出加热物体会发生哪些变化的问题。

3.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即观察和描述加热物体的变化,以及理解加热会使物体变热。

4. 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开展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5.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提出相应的描述和解释。

6.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根据需要添加更多课时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全套】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全套】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全套】一、教学内容1. 第四章《植物生长与变化》: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生命周期、光合作用等;2. 第五章《动物行为》:探讨动物行为分类、适应性、学习行为等;3. 第六章《地形变迁》:介绍地形形成、地貌特点、地球内力作用等;4. 第七章《物质溶解与分离》:讲解物质溶解性、溶液性质、分离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特点、地形变迁原因及物质溶解与分离方法;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 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光合作用、动物适应性、地形形成原因、物质分离方法;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特点、地形变迁、溶液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挂图、动物行为视频、地形模型、实验器材等;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展示植物生长过程挂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2. 新课导入:讲解本章内容,提出学习目标;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重点知识点,如植物光合作用、动物行为特点等;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章节名称;2. 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和难点;3. 图表: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动物行为分类表等,直观展示知识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植物生长过程;(2)举例说明动物行为特点;(3)简述地形变迁原因;(4)解释物质溶解与分离方法。

2. 答案:根据教材内容,给出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科学小实验,参观科普场馆,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针对性;2. 教学目标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4.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设计;5. 板书设计逻辑性;6. 作业设计梯度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实际效果。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营养要均衡》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营养要均衡》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营养要均衡》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营养要均衡》是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营养均衡的重要性,认识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以及如何做到营养均衡。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营养均衡的概念以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营养均衡的概念,认识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学会做到营养均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健康,注重营养均衡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营养均衡的概念,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

2.难点:如何做到营养均衡,以及引导学生形成关注健康的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

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到营养均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食物图片,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营养均衡的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各种食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食物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本课的主题——营养均衡。

2.呈现(10分钟)介绍营养均衡的概念,以及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

可以用课件展示,也可以用实物讲解。

让学生明白,营养均衡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给学生发放营养均衡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做到营养均衡。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营养均衡的例子,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家人的。

14科学测量—体积的测量公开课教案

14科学测量—体积的测量公开课教案

14科学测量—体积的测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4课——体积的测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认识体积的概念,了解体积的测量工具;2. 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如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3. 掌握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4. 能够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体积的概念,了解体积的测量工具;2. 让学生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掌握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3. 培养学生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体积的概念,了解体积的测量工具;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掌握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难点:理解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运用体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体积测量工具(如量筒、立方体模型等)。

学具:学生分组合作,准备体积测量工具(如量筒、立方体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气球、水杯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我们如何知道这些物品的体积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体积的测量。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体积的概念、体积的测量工具以及常用的体积单位。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和立方体模型,直观地展示体积的测量方法。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

例题可以包括测量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4. 随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合作,使用体积测量工具(如量筒、立方体模型等)进行实际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体积,并记录数据。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可以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实践性作业(如测量家庭物品的体积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体积的概念、体积的测量工具、常用的体积单位、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等。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体积是用来表示物体_________大小的量。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以下是一份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的示例: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下列概念:物体的浮沉、物体的密度;2.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和了解物体的浮沉原理;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第一课: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2. 第二课:物体的密度(通过实验学习和了解)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容器、不同材质的小物体、水、测量工具等;2. 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和实验步骤;3.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辅助材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引入:1. 展示一些物体,如:纸片、小木块、铁块等,问学生这些物体在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探究实验:1. 分成小组,每组拿到一张纸片和一块小木块,并准备一个容器装满水。

2. 学生观察并测试纸片和小木块在水中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纸片会浮起来,小木块会沉下去。

总结:1. 展示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纸片和小木块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 引导学生理解浮沉现象的原理,即: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

第二课:物体的密度引入:1. 展示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如:铁块、塑料块、木块等,并问学生哪个物体比较重?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体的密度与重量的关系。

探究实验:1. 分成小组,每组拿到不同材质的小物体和一些水。

2. 学生将小物体放入容器中,并记录物体下沉的情况。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下沉情况不同。

总结:1. 展示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材质的物体具有不同的密度。

2. 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拓展活动:1.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其他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和密度。

2. 提供实验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科学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精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精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精编版一、教学内容1. 第四章《植物的生长》:第一节《植物的营养需求》,第二节《种子的萌发》,第三节《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2. 第五章《动物的行为》:第一节《动物的运动》,第二节《动物的食物与摄取》,第三节《动物的行为特点》。

3. 第六章《电的认识》:第一节《简单电路》,第二节《电路的组成与作用》,第三节《安全用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的营养需求、种子的萌发过程及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动物行为的能力,认识动物的运动、食物与摄取以及行为特点。

3. 使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学会简单电路的搭建,认识电路的组成与作用,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行为特点、简单电路的搭建与安全用电。

2. 教学重点:植物的营养需求、种子的萌发、动物的运动与食物摄取、电路的组成与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动物行为观察视频、简单电路实验器材。

2. 学具: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动物行为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兴趣,提出问题:“植物是如何生长的?”2. 新课导入:讲解植物的营养需求、种子的萌发过程及植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记录植物生长情况。

4. 例题讲解:分析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植物生长观察记录表,加深对植物生长的理解。

6. 新课导入:介绍动物的运动、食物与摄取以及行为特点。

7. 实践活动:观看动物行为观察视频,让学生描述动物的行为特点。

8. 例题讲解:讲解动物行为的特点,指导学生分析动物行为的原因。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动物行为观察记录表,巩固所学知识。

10. 新课导入:讲解电的基本概念,介绍简单电路的搭建。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精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精编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精编版一、教学内容1. 第八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详细内容包括种子发芽、植物的生长过程、开花结果等。

2. 第九章《电路》:详细内容包括电路的组成、电路的状态、电路的简单设计等。

3. 第十章《磁铁》:详细内容包括磁铁的性质、磁铁的应用、磁铁的制作等。

4. 第十一章《光与影》:详细内容包括光的传播、影子、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

2. 使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 让学生掌握磁铁的性质和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4. 培养学生观察光与影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组成与状态、磁铁的性质、光的传播与反射。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电路的设计与应用、磁铁的运用、光与影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图、电路元件、磁铁、手电筒、镜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种子、土壤、花盆、电线、电池、开关、磁铁、手电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展示简单的电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难度适中的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课后延伸:布置课后观察、实验等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过程2. 电路的组成与状态3. 磁铁的性质与应用4. 光的传播与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并记录身边植物的生长变化。

(2)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3)用磁铁制作一个指南针,并解释其原理。

(4)观察光与影现象,解释其成因。

7种子的传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7种子的传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7种子的传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1.7种子的传播【教材分析】《种子的传播》是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的第7课。

植物为了种群的延续,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求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不同的植物果皮和种子的形态结构不同,传播种子的方式也不同。

种子的传播方式一般可分为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和弹力传播。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通过观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特点来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知道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密切相关,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凤仙花的种植和生长过程的观察。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课外阅读或实际接触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也有一些了解。

但却很少将果实和种子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联系起来,本课是在观察果实和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旨在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等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素养目标】(科学观念)植物繁殖需要将种子传播出去,不同的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不同,种子传播方式和果实或种子的形态结构有关。

(科学思维)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概括等方法发现种子、果实形态与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实现推理论证思维进阶。

(探究实践)对比观察不同果实、种子的形态,并推测种子的传播方式。

(态度责任)培养对种子传播方式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意识到植物的生存、种群的延续和环境相关,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并掌握植物传播种子的几种不同方式。

【教学难点】能根据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来推测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具准备】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1.凤仙花、苍耳、械树、莲蓬、番茄、鬼针草等各种不同的果实和种子;2.活动记录单(4人组)。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聚焦引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果实里面有种子。

果实成熟后,就要把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种子萌发长出新的植物。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精选7篇)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精选7篇)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案(精选7篇)【教材简析】《茎和叶》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4课。

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茎和叶的作用。

教科书从观察一株完整的凤仙花入手,聚焦到茎和叶的作用上。

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工具解剖,对茎的内部构造进行观察,并通过实验现象,推想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过程,通过课前给叶片上套塑料袋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片这两个实验,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与推测,得出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研究要尊重证据。

【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

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茎、叶的变化,利用“把植物的茎泡在红墨水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面、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住大的叶子”等课前准备活动,引发学生对茎、叶是否会变化的.思考及持续观察的动机,激发学生对植物茎、叶的研究兴趣。

通过学生对植物的茎和叶的对比观察、解剖,知道茎和叶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从而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增强学生热爱植物、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茎和叶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

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

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

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

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

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植物的茎和叶的作用。

难点:1.引导学生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一天的食物》教学设计教师:王家寨小学韦广村教学目标:1.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所吃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4.发展学生的科学观念: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食物分成不同的类以及科学分类的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统计,发现我们一天所吃食物的规律和问题。

教学难点:食物的科学分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今天很高兴能给同学们上课,我们这儿有个习惯,碰到熟人都会问:“吃过了吗?”来打招呼,老师也想和同学们打个招呼:“你们早饭吃过了吗?“那你们早饭吃了几种食物啊?”(3、4个学生回答老师适时提出问题,像馒头算几种食物)。

2、老师:你们早饭就吃的很丰富,相信昨天一天吃的就更加丰富了,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吗?3、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我们一天的食物(出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记录一天的食物。

1、师:(出示课件)那么我们一天要吃多少种食物呢,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昨天一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想一想应该怎样记?(学生发言:可能说到按早餐、中餐、晚餐、零食)。

2、提出记录要求:(课件出示温馨提示:记录要实事求事,不要遗漏。

按早餐、中餐、晚餐、其他来记录,小组分工每人记一个。

像肉包子这种食物记作肉和面粉2种食物。

不会写的可以用拼音。

统计出小组内一天共吃了几种食物。

(学生记录、老师巡视)3、交流: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昨天一天的食物?(投影展示2个小组的食物)。

问: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发现每天吃的食物有没有规律和问题?小结:我们一天要吃几十种食物,一天中吃的最多是米饭、水等,每餐都吃的是米饭。

活动二:给食物分类1、整理食物,提出要求:刚才我们发现一天的食物中有很多的相同食物,我们把这些食物整理一下好吗?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很多小卡片,请小组边讨论边把食物记录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写一种食物,各组推荐一个同学用水彩笔写,把字尽量写得大一点、工整一些,看哪一组最先完成?边整理边讨论怎样交流才能让其他同学听清楚?2、学生分组整理、讨论。

3、一小组上前尝试汇报交流(把食物贴在黑板上)说说理由。

4、师:刚才的小组把食物分成了几类,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统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分类关键是什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师指导)。

5、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一个分类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

(出示课件)6、再次汇报交流,请用不同分类方法的小组汇报,师适时补充板书。

7、小结:我们给食物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按个人的喜好分、食物的结构分、按味道分、按食物的来源分、可以按生活习惯分等,不管怎样分,只要在同一次分类的过程中保持分类标准的统一性都是可以的。

三、总结:通过记录一天食物和给食物分类,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了解或研究的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思考:我们从食物中获得了哪些?)2011年5月3日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一天的食物》教学反思教师:王家寨小学韦广村《一天的食物》是小学科学四下《食物》单元的起始课,主要由“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两个主要活动构成。

作为一个单元的起始课,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目标。

本节课包括“记录一天的食物”与“给食物分类”这两个活动,这两个活动之间有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做准备,后者对前者进行整理。

从教学内容来看,本节课需要学生解一天的食物,并对我们的食物进行分类。

在确定教材中我把分类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促使学生发展的切入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内涵,更要考虑本节课在单元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打下什么基础作用,理解整个单元教材这样安排的意图。

分类是学生在关注食物中自然而然采用的方法,而本堂课也确实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接触分类,因此分类的要求不必要太高,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分类的问题所在,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标准的确定意义很大,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对我们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以便我们更好的关注我们的食物,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学生遇到困难有二:一是如何比较完整的记录一天的食物;二是如何对记录的内容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提出分类的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我稍做引导即可解决,我是要求学生根据三餐来记录,按每一个食物的名称来记录等。

由于食物的数量很多,如何交流和描述,如何进行整理,并且整理的内容可为下个阶段的学习利用,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定教学策略。

我在执教过程中,借助小卡片要求每个组的学生把食物名称记录在小卡片上,并利用小卡片进行摆放、粘贴、汇报,这样的方式改变了本堂课原本谈话、交流的主要形式,让学生能动起来,并且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小卡片灵活机动的优势让学生感到有趣和有效。

这样,小卡片在这节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大大节省了活动准备的时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学生分类中遇到的困难。

课前估计学生分类的标准和名称更多来源于生活中对食物的分类,学生分类中存在以下几下问题:分类标准不统一;分类后的子项不是并列关系;分类后的子项有重叠现象。

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三个层面的活动,逐层指导加深:第一次分类: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分;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第一次分类的交流中感受到自己的分类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次分类:统一标准的分类;师生共同确定分类标准体系。

让学生明确标准的层次性。

第三次分类: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标准利用食物卡片粘贴汇报。

展示汇报。

在本堂课中,小卡片是一项较好的教学策略,它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有助于达成“引导学生关注自己一天所吃的食物。

”这一目标。

它制作简便,价格便宜,操作方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并把几个重点探究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效率。

改进措施:1、记录一天的食物时,把原来的记录纸是分散的,汇报时不能很好的反映一天的食物,用双面胶粘起来,这样汇报时就可以较方便也完整了。

2、在让学生讨论对食物进行分类前,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超市里是怎样布置食物的,顾客是怎样通过超市里的提示进行购物的。

3、在第一组起来汇报后,原来设计是让其他组根据他们自己的食物进行再次分类,这样由于食物的五花八门,再加上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分类,对食物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很难对照提出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设想把第一组的食物作为再次分类的原材料,这样通过移动小卡片更便于讨论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也能节省很多时间。

2011年5月3日四年级下册科学课《一天的食物》教学说课教师:王家寨小学韦广村一、教材结构记录一天的食物、给食物分类、回忆并记录自己早中晚餐所吃的食物、快速认识众多食物的一种方法。

二、教材分析教材从记录一天中吃过的食物开始,并让学生把食物一样一样分解开来。

当几十种食物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怎么去观察研究呢?这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第二个活动,给食物分类。

给食物分类,方法很多。

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是按“味道”分,可以按“是否喜欢”分,可以按“早中晚餐”分,这些方法虽然可以,但都较为主观的,分类的结果因人而异。

教材希望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科学的分类方法:如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可分为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和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

教材中的素食和荤食的两幅插图,可以使孩子们直观地了解这两类食物的区别,有助于孩子们进行分组讨论,进一步了解荤食和素食的主要种类,使孩子们对食物分类的研究更加深入。

三、设计理念这堂课我主要想以孩子们一天当中吃的食物为载体,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

孩子们为了认识和解释这些内容,也要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们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使他们不断深入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四、重点过程1、课前谈话。

通过课前“猜”这种游戏式谈话拉进师生情感距离,放松心情,同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努力的方向。

2、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请学生欣赏食物图片,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食物直接、形象地目视交流,打下一步探究食物的兴趣基础。

接着让学生谈了谈自己初步观察、收集资料之后的收获,学生对自己的经历都有了做一个小结式的认识,还能交流记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促使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3、动一动:给一天的食物分一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我试图让学生从一种无认识的状态逐渐摸索、实践到一种形成认识的状态。

首先让学生去玩两个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关注学生寻找、收集、整理信息和证据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生去进行归纳、分析、逻辑推理。

同时让学生自选标准给食物分类,目的在于调动他们已有的认识储备,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食物,知道食物的种类很多。

在汇报分类情况时,各组也只要说出分类的依据,分类结果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就这样通过实践、交流、实践、交流螺旋上升式的教学,让学生不仅了解了食物的丰富性,还让学生学会了能够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最后通过情景认识,实物操练,让学生对人们常用的“荤、素”这种分类方法有较深的认识。

最后是,想一想:有什么收获?还想研究什么?通过学生这种自我反省式认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过程的回顾,对食物的探究,提升了学生学习总结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为本单元下一步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2011年5月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