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1、问题言语: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2、情绪情感:人类与动物共有的,通常是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通常是指人的社会需要是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4、能力: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1、再造想象: 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2、自我中心性: 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去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4、同伴关系: 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在同龄个体中建立的社会关系。
5、遗传因素: 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1、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的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2、抽象逻辑思维: 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3、理智感: 是由于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4、亲社会行为: 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1、再造想象: 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2、气质: 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带上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进行的特点。
3、直观行动思维: 指对客观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4、观察: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5、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势。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7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具体来说幼儿心理学就是研究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于发展的特点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方法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的方法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转折期:是指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的时期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阶段,幼儿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的现象,如经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要求等敏感期:是指个体比其他时候更容易获得新行为模式的发展阶段,换句话说,敏感期就是幼儿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幼儿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最近发展区:是指幼儿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幼儿在成人指导下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关键期: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感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声音运动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队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它是比感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其两大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再造想象:是指新形象没有亲身感知过仅根据当前的材料,运用个人经验在头脑中加工再造出来的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3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知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概括性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感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理智感:是人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
有意记忆:指按一定目的和任务,需要来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它区别于其他心理现象,把认识的目光转向了自己,自己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最初发生在婴儿期。
2-3岁时掌握“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的标志。
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反映。
表象:是头脑中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客观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独特性和创造性。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示意,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这一客体新形象的过程。
个性倾向性:是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包括兴趣,需要,和动机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的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回忆(再现):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能把他重新回想起来。
幼儿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关于幼儿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6岁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认知、情绪、社交等方面的发展,并为幼儿的教育、保育和心理健康提供指导。
一、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是指儿童对他人和社会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发展出对他人的情感共鸣、意图、信念和欲望的理解。
他们也能够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合作、分享和互助。
二、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在幼儿期,他们开始形成初步的自我概念,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和能力。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年龄等身份特征,并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心。
三、情绪发展情绪发展是指儿童学会理解、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感。
在幼儿期,他们经历着丰富多样的情绪体验,如喜怒哀乐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会通过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学会通过自我控制来调节情绪。
四、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思维能力的成长和变化。
在幼儿期,他们通过观察、探索和试错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开始发展出对数量、形状、颜色等基本概念的认识,并逐渐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认知发展对于幼儿的学习和智力发展至关重要。
五、行为问题行为问题是指幼儿在情绪调控、社交互动和自我控制方面出现的困难或不适应。
一些幼儿可能表现出攻击性、反社会行为、情绪不稳定、过分依赖他人等问题。
幼儿心理学通过理解行为问题的原因,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干预措施。
六、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儿童在情绪认知和情绪调控方面的能力。
它包括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的理解、情绪表达的适应性和情绪调节的有效性。
情绪智力的培养对于幼儿的社交关系、情绪健康和学业成就都具有重要意义。
七、亲职教育亲职教育是指为父母或照顾者提供有关育儿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支持。
幼儿心理学强调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亲职教育为家长提供了指导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提供适宜的教养方式。
幼儿心里学
幼儿心里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儿心理学,因为幼儿时期是人类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之一,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一、什么是幼儿心理学1.1 定义幼儿心理学是指研究0-6岁婴幼儿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情感、认知、语言、社会化等方面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1.2 研究内容(1)情感方面:包括早期依恋与分离焦虑、情感调节等;(2)认知方面:包括感知、注意力、记忆、思维等;(3)语言方面:包括语言习得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4)社会化方面:包括社交行为、道德发展等。
二、为什么需要研究幼儿心理学2.1 促进健康成长了解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可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引导幼儿健康成长,提高幼儿自尊、自信和自我控制能力。
2.2 预防心理问题通过研究幼儿心理学,可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早地发现幼儿的心理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避免心理问题的恶化。
2.3 促进教育发展了解幼儿的认知、语言、社会化等方面的发展规律,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制定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心理发展规律3.1 情感方面(1)早期依恋:出生后6个月内形成亲子依恋关系;(2)分离焦虑:8个月至2岁时期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3)情感调节:3岁左右开始出现情感调节能力。
3.2 认知方面(1)感知:出生后即有吸吮反应,一个月后开始注视移动物体;(2)注意力:3个月左右开始出现短暂注意力;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持续注意力;(3)记忆: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短期记忆;1岁左右开始出现长期记忆;(4)思维:2岁左右开始出现简单的概括、分类、比较等思维活动。
3.3 语言方面(1)咿呀学语:出生后即有咿呀声,6个月左右开始模仿发音;(2)单词学习:1岁左右开始能够学习简单的单词;(3)句子构成:2岁左右开始能够构成简单的句子。
3.4 社会化方面(1)社交行为:2-3岁时期开始表现出对同伴的兴趣,4-5岁时期开始形成友谊关系;(2)道德发展:3-4岁时期开始表现出基本的道德意识,5-6岁时期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心理学
(4)情绪和情感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2 焦虑:(1)焦虑是一种朦胧的,游移的,不确定的心神不定
(2)陌生人焦虑:指婴幼儿对陌生人的警觉反应(它具有重要
标志颜色的词语
(2)四岁左右,儿童能将蓝 绿 红 黄等基本颜色与其宁次联系起来
(3)5~7岁儿童能在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
(4)儿童的颜色视觉既有个别差异又有性别差异
4 视觉的功能:(1)空间视觉(2)差异辨别(3)背景辨别(4)视觉填充(5)对象再认
(三)方位知觉——是对上下 左右和前后位置的感知
10. 积极词汇:凡是幼儿能理解也用对了的词。
11. 消极词汇:幼儿虽能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12.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 独特的动力特征。
13. 性格:对外部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
二 知识点
(一)心理的基本特征:
1 心理的物质基础——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 分析
1 视觉集中:出生两个月后视觉集中现象尤为明显
2 视敏度:是指一定距离处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两岁左右幼儿的视
敏度才接近成人)
3 颜色视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儿童在识别颜色过程中,一般是先认识颜色,然后学会
c 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d 主观能动性在婴儿身上。
(二)幼儿视觉(可见光对眼睛视网膜的刺激产生视觉。人所获得的信息中70%~75%是通
过视觉得到的)
e 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和情感
(2) 幼儿情绪和情感的深刻化:所谓情绪的日益深刻,集中体现在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发生。
幼儿教育心理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0学前)一、名词解释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种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儿童学习活动并指向一定学习目的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3.迁移:任何学习是新知识与旧知识经验相互影响的结果,心理学家把这种学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称为迁移。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学习的普遍规律。
4.社会性:指个体参与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征。
5.幼儿的创造性: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出具有个人价值和劳动产品的心理品质。
6.性别化:指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
7.性别角色:指特定的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8.群体社会化理论:哈里斯认为,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特征没有长期影响,对儿童有明显长远的影响的是他们与同伴共享的环境。
9.幼儿的学习:是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10.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是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自弃性儿童具有习得性无助的行为倾向。
表现为社交习得性无助于学业习得性无助。
11.自尊:是具有保护自我人格完整和尊严的主动心理防御功能。
12.自尊感:是由个人对自己评价及个人认为自己会被他人接受或拒绝而产生的感觉。
13.自我:是一个由多成分构成的自我动力系统。
自我动机包括自我验证和自我增强。
14.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是指教师对其工作与从事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感受与看法。
二、问答题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幼儿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探讨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而且要回答教师如何开展教育,以及影响幼儿学习的教师因素,教师在幼儿学习中的重要角色等问题。
幼儿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在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以及影响和塑造儿童行为的各种因素。
下面是一些与幼儿心理学相关的重要概念的解释。
1. 儿童发展:指儿童从出生到成年的一系列变化和进步。
它包括生理、认知、情感、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成长。
2. 心理发展阶段:指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和发展任务。
其中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等。
3. 认知发展:指儿童在思维、语言和记忆等方面的发展。
包括通过感知、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建立对世界的认知模式和概念。
4. 情感发展:指儿童在情绪、情感表达和情感应对等方面的发展。
包括自我意识、情绪调控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成长。
5. 社会发展:指儿童在社会交往、合作、友谊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发展。
重点关注儿童与他人的互动、角色扮演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6. 儿童心理问题:指在儿童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和疾病。
例如焦虑、抑郁、行为问题和注意力缺陷等。
7. 早期干预:指在儿童出现心理问题前或早期进行的干预措施。
旨在预防和减轻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治疗。
8. 家庭环境:指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家庭关系。
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9. 儿童保护:指保护儿童免受虐待、忽视和不当对待的策略和措施。
旨在保障儿童的安全、健康和福祉。
10. 玩耍:指儿童通过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来探索、学习和娱乐。
玩耍对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幸福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幼儿心理学研究儿童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关注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心理问题等方面。
它的目标是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参考和指导,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领域。
在儿童成长的早期阶段,他们的
心理发展对其整个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幼儿的认知、情感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来探讨幼儿心理学。
认知发展
感知
幼儿时期的儿童通过感知获取外界信息。
他们经常通过看、摸、尝来认识周围
的事物。
这种感知能力在幼儿的认知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语言习得
语言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
幼儿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逐渐习得语言能力,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情感发展
情绪认知
幼儿的情绪认知逐渐发展。
他们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逐渐学会如何
应对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感调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感。
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挫折和
困难,学会倾诉和寻求支持。
社会发展
社交技能
幼儿通过与同龄或成年人的互动,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社交技能。
他们学会分享、合作、互助,从而建立社会交往的基础。
独立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渐渐展现出独立性。
他们学会自我照顾、自主决策,并
逐渐实现自我价值的认知。
总结
幼儿心理学是一个涉及认知、情感及社会多个方面的学科。
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助于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关怀,帮助他们快乐成长。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为其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幼儿心理学提供一定帮助。
以上为幼儿心理学的简要探讨,希朋阅读时有所收获。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现象:是个体心理活动或与他人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属于主观精神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动机(2)心理过程(3)个性。
2、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幼儿个性心理特征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环境:就是指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
5、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6、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就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7、认识过程的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
8、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9、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10、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有时周围发生了别的事,他也不会察觉到。
11、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14、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15、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
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
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17、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一种状态。
它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点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幼儿心理学常用的名词解释:1.发育阶段:幼儿心理学关注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
发育阶段是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在一定时期内的整体发展水平,例如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等。
2.感觉统合:感觉统合是幼儿对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的能力。
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的好坏与他们的感觉融合、空间定向、运动协调等技能发展密切相关。
3.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在思维、注意力、记忆、语言等方面的发展。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等不同阶段。
4.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儿童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在幼儿期,儿童通过观察和与他人的互动,逐渐建立起关于自己的形象、性格特点和能力认知等。
5.情绪发展:情绪发展是指儿童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方面的发展。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体验到各种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等,同时也逐渐学习到如何通过积极适应和自我控制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社会关系和与他人交往方面的发展。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与父母、兄弟姐妹和同伴等有意识地建立起各种关系,并学习到合作、分享、互助等社会技能。
7.游戏: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幼儿通过游戏来模仿、探索和学习,游戏对于儿童的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8.焦虑:焦虑是指儿童在面临陌生环境、分离、挑战和心理压力时产生的紧张和不安的情绪状态。
幼儿期的焦虑常见于过分依赖、分离焦虑、社交焦虑等。
9.注意力:注意力是儿童集中精力注意到某一刺激或任务的心理过程。
注意力的发展对于儿童的学习、记忆和思维发展至关重要。
10.儿童心理障碍:儿童心理障碍是指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情绪障碍等。
这些障碍会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并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
幼儿心理学
离线考核《幼儿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 无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为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
2. 直觉行动思维:称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是最低水平的思维。
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3. 抑制过程守恒:抑制是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之-,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
其表现为兴奋的减弱或消失。
按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脑各个部分,时刻都有兴奋与抑制交替转换的活动,兴奋和抑制可相互诱导;作为大脑皮质基本神经过程之-的抑制,有条件性抑制和非条件性抑制之分。
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主要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后者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4.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是光谱上380~760纳米(rm)波长的辐射能量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所产生的颜色感觉,又称色觉。
在可见光谱上从长波端到短波端依次产生的色觉为红、橙、黄、绿、蓝、紫。
人眼对光谱各波长的辨别能力是很不一样的,在整个光谱上人们可以分辨100多种不同的颜色。
物体表面的颜色取诀于物体反射和吸收照射在其上的光波的情祝。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情绪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何特殊的作用?(1)情绪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具有动机作用。
情绪直接指导着儿童的行为,愉快的情绪往往使他们愿意采取行动。
(2)情绪对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3)儿童的情绪情感日渐稳定,逐渐形成情绪品质。
情绪的品质特征是个性特征的组成部分。
当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的倾向时,就形成了基本的个性特征(4)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之一,其作用不亚于语言。
(5)情绪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2. 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哪些?(一)社会生活环境1.亲社会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比如,东方文化中强调群体和谐,因而赞扬亲社会行为。
幼儿心理学
离线作业考核《幼儿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抑制过程守恒1、抑制过程守恒。
抑制是大脑皮质的基本神经过程之一,是与兴奋对立的状态。
其表现为兴奋的减弱或消失。
按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脑各个部分,时刻都有兴奋与抑制交替转换的活动,兴奋和抑制可相互诱导:作为大脑皮质基本神经过程之一的抑制,有条件性抑制和非条件性抑制之分。
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主要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后者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2、颜色视觉颜色视觉:颜色视觉,是光谱上380~760纳米(nm)波长的辐射能量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所产生的颜色感觉,又称色觉。
在可见光谱上从长波端到短波端依次产生的色觉为红、橙、黄、绿、蓝、紫。
人眼对光谱各波长的辨别能力是很不一样的,在整个光谱上人们可以分辨100多种不同的颜色。
物体表面的颜色取决于物体反射和吸收照射在其上的光波的情况。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幼儿注意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什么?答:1.注重个体差异,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有的语言表达很好,但是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语言表达很弱。
对于在某些方面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我们不仅要宽容地对待他们,而且要耐心地帮助他们,不断地表扬激励他们,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从而增强自信心。
例如在美术活动"小雪人"中,幼儿泽泽用棉签画着小圆,我走过去,他连忙用手盖住纸,不让我看,旁边的幼儿说他画得丑死了。
2、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为什么好于机械记忆?答:(1)意义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
理解使记忆的材料和过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
(2)机械记忆只能把事物作为单个、孤立的小单位来记忆,意义记忆使记忆材料互相联系,从而把孤立的小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较大的单位或系统。
3.幼儿想象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答:无意想象占据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步发展;再造想象占据主导地位,创造想象逐步发展;想象的极大夸张性逐步发展到现实合理性。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xx 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2. 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地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3. 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4.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5. 测量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解释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6. 学习:从xx 上讲,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和训练而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心理变化过程。
狭义的学习主要指人的学习,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一语言为中介,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7. 学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掌握书本上的间接经验为主的,未参与未来生活实践做准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认知活动。
8. 机械学习:指获得任意的、认为的和字面的联系的过程9. 意义学习: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知识和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0. 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程度。
11. 关键期:指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最容易学习和获得某种心理与行为反应并且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的特定阶段。
12. 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或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方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13. 学习理论: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02
CHAPTER
幼儿认知发展
感知觉与注意
感知觉
幼儿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并解释外部世界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和嗅觉等。
注意
幼儿对特定刺激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分 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幼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
记忆
记忆
幼儿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记忆对于幼儿的认 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言语发展
言语
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和自己的言语,以及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言语发展是幼儿认知 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言语发展特点
幼儿言语发展具有阶段性、顺序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从单词句、电报句逐渐发展到完整 句,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03
CHAPTER
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情绪情感概述
01
02
03
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与 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是个体的主观体验。
情感的分类
根据情感的性质和内容, 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 美感。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 是情绪的深化和稳定化。
亲子关系与依恋类型
亲子关系的定义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 之间的关系,包括血缘关 系和非血缘关系。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汇报人:XXX 2024-01-22
目录
CONTENTS
• 绪论 • 幼儿认知发展 • 幼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 幼儿个性发展 • 幼儿心理健康与教育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CHAPTER
绪论
幼儿心理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幼儿心理学定义
幼儿心理的专业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的专业名词解释幼儿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儿童心理特征、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的学科。
它研究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并试图解释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1. 儿童认知发展儿童认知发展是幼儿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和外部世界进行感知、记忆、思维和理解的能力。
在早期认知发展中,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逐渐建立起对事物的基本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发展出更为复杂的思维方式,如通过符号和象征性思维处理信息,推理能力的增强等。
2. 儿童情感发展儿童情感发展是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情感是个体对于内外刺激的体验和反应。
在幼儿期,儿童开始发展出对自身和他人的情感认知能力,逐渐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适应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变化。
同时,儿童开始建立情感的联结和控制,学会表达爱、怀疑、恐惧、喜悦等情感,从而为社会性互动奠定基础。
3. 儿童社会交往幼儿社会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在早期接触家庭成员之后,逐渐开始与同伴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种互动促进了儿童的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在社会互动中,儿童学会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行为,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和解决冲突,并逐渐形成并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
4. 儿童自我意识幼儿自我意识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自我意识是指儿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构建个人身份和自我概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差异。
5. 儿童心理问题幼儿心理学也研究不同类型的儿童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包括儿童的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行为问题等。
通过研究,心理学家们能够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总结:幼儿心理学以儿童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和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问题。
通过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引导。
幼儿教师编制的幼儿心理学知识
幼儿教师编制的幼儿心理学知识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还需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特点。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师所需的幼儿心理学知识,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1.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幼儿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点的学科。
幼儿期是儿童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之一,这一阶段的经验和环境对其日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幼儿心理学主要关注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等方面的表现和变化。
2. 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幼儿的认知水平在0-6岁期间快速发展,他们通过感知、观察和探索来获取关于世界的知识。
幼儿的认知能力往往以阶段性的方式呈现,例如,Piaget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幼儿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3. 幼儿情感发展的特点幼儿的情感发展同样值得关注。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建立情感关系,感受到他人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幼儿的情感发展受到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的影响。
幼儿教师需要了解幼儿情感需求,并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来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4. 幼儿社交发展的特点在幼儿园中,幼儿开始与同龄人和成年人进行更多的社交互动。
幼儿的社交发展涉及社交技能、合作能力、解决冲突能力等方面。
幼儿教师需要提供适合的环境和机会,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并教导他们积极解决冲突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5. 幼儿身体发展的特点幼儿的身体发展包括生理和运动方面的变化。
幼儿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生理发展,例如,幼儿的生长曲线、营养需求和睡眠模式等。
此外,幼儿的运动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幼儿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游戏和运动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
6. 运用幼儿心理学知识的教学实践了解幼儿心理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是幼儿教师的核心任务之一。
首先,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通过游戏和互动来促进幼儿的学习。
幼儿心理学知识要点
( 1)婴儿喜欢圆形 ( 3)偏好运动的物体
( 2)偏好正常的人脸 ( 4)婴儿喜欢中等复杂
的圆形
3.深度知觉 ( 1)测试深度知觉的实验称为“视觉悬崖”实验,
由吉布森提出。 ( 2) 6 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 3)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爬行有关,爬行有助 于中枢神经发展。
4.方位知觉 ( 1) 3 岁辨别上下, 4 岁辨别前后, 5 岁以自我为 中心辨别左右, 7~ 9 岁辨别以外部物体为基准的左
( 5)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通常男性多于女性。 ( 6)视知觉的功能: 空间知觉、差异辨别、 背
景辨别、 视觉填充、对象再认 ( 7)所有感觉器官中最活跃、最主动的感觉器官 是眼睛, 70%~ 7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三、知觉
1. 概念: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内外刺激的整体反 映。
2. 形状知觉:以视觉为主,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 复合感知。
②动用意志,排除干扰 ③把智力活动与际操作结合 ④培养间接兴趣
7.注意时的外部表现 ( 1)适应性运动
( 2)无关运动停止 ( 3)生理运动变化
8.儿童注意发展的特点? ( 1)年龄越小,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 ( 2)在整个学前期,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
注意迅速发展。 ( 3)注意力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3 岁注意力集中时 间 5~ 7 分钟, 4 岁 15 分钟, 5 岁 20 分钟, 6 岁 25
1.婴儿期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 2.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 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 3.直到 4 岁,儿童的再认能才非常精确。 4. 自传体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 的结束。 5. 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具体事件的 记忆。 (四)幼儿记忆的发展(幼儿期记忆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
1.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是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的,即能够借助于词语而实现。
2.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要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更高的记忆现象。
3.道德判断:是个体应用道德观念或道德知识对行为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评价的过程。
4.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映。
5.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
6.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归纳推理,它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7.道德感: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形成道德情感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8.攻击性行为:是指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它分为反应型攻击性行为和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9.性别行为:是指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10.定向性注意:婴儿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又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消失
11.问卷法: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制作书面问卷对被调查者进行书面调查的方法。
12.形象记忆:指根据事物具体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13.个性: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是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的,即能够借助于词语而实现。
15.记忆恢复现象:即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要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更高的记忆现象。
16.道德判断:是个体应用道德观念或道德知识对行为的是非、好坏和善恶进行评价的过程。
17.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反映。
18.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特征。
19.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在幼儿期随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高。
20.表象:指过去感知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
根据加工创造的程度,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也可分为具体表象和符号表象。
21.创造想象:是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22.理智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
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高级情感。
23.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24.有意想象:是依据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根据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作想象。
25.近远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
再后是手的精细运动,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
这一规律称为近远规律。
26.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是成功完成活动的条件。
27.亲社会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28.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的揭示遗忘规律的图像表示方法。
其基本内容是: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29.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30.创造性学习:是指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为基本学法,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勇于寻求新的理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
31.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中建立基准(通常均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然后把该群体中的各个对象逐一与基准进行比较,以判断该群体中每一成员的相对优势。
32.师幼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