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方案)
课题《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方案
课题《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步骤,而当前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需要。
事实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把我校办成县、市一流的学校,就必须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改变德育工作的现状,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塑造个性。因此,我校根据学生特点和办学目标,提出了"中学养成教育模式”课题研究方案。
二、概念的界定
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就是个体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按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自我的能动性,主动求教,不断矫正,以缩短主体自我与客体自我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意识地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活动。
自我教育能力:指一个人在学生生活中的自我计划能力,自我活动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并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目标构建。
三、研究背景
自我教育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时代的呼唤,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学校教育是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打基础的。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不断发展变化,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当人生面对重大问题,表现出自信、自尊、自爱、自强不息。这些素质形成要求更多地在教育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重大
变化。
交流与协作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活动的重要特征。信息社会的特点,使学校再也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中学德育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需要。
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灵台县吊街中学李凤兰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制定“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并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著名的文学家巴金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所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当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习惯后,不仅能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人受益无穷。吊街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不少学生由于从小所处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局限性,因而在语文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
②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
③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
④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
⑤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
⑥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
⑦学习懒散,依赖性强,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初中生品行培养研究方案
初中生品行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的提出背景和依据
(一)背景
1.初中学生品行培养现状要求以品行培养为重点。
就普遍的学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部分学生品行存在着问题,“诚信、责任”等美好品行受到挑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我们德育工作调子很高,但脱离学生的实际;有的教育活动只重形式,不求实效;还有我们对品行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等原因。良好品行的养成,对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培育,对一个民族良好形象的树立,都具有重要作用。这需要我们认识到品行培养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并把它作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2.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要求以品行培养为重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面临的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对人的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人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同时市场经济也作用于社会道德,它既有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积极因素,又有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比如不讲真话、欺诈欺骗、诚信缺失等现象已经影响到纯洁的校园,学雷锋、助人为乐、讲诚信已不再盛行,给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学生们所能感觉到社会道德氛围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面对这种现象往往无所适从。
3.我校发展的远景规划要求以品行培养为重点。
我校以“诚信·责任·自主·创新”作为办学理念,确定了学校的育人目标是要为社会输送具有“诚信责任、学会感恩”品质和“自主发展、开拓创新”精神的合格公民。诚信责任是品德目标,自主创新是行为目标,所以,如何加强学生的品行培养,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范文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范文《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义和庄中学德育课题组
我校申报的《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一年
来在校领导、同事、家长的支持下,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比较顺利完
成了研究方案中各项任务,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了校风、班风、
学风建设,同时也总结出一定的教育学生的方法经验。一、课题的提出:二十一世纪,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悄然兴起。世界各国的竞
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就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可以预见未来的世界,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
民族凝聚力的竞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所以,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造就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迅速,社会情况
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媒介多,极
大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全国的教育新形势、新要求也促
使我们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最佳的育人环境,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同时,由于我校处于偏远的乡村,加上流动人口较多,家长的素质低,社会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有的有惰性不爱学习;有的聪明好学而品行
令人担忧;有的受读书无用论影响较深,缺少好的学习习惯;有的无视校
规,蛮横放肆;还有的学生个人卫生存在问题,缺少良好的卫生习惯,致使校园环境卫生及保持较差等很多不良现象。
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在国外,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青少年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可喜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都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学生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是不够。总的来说,对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我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以"蓝皮书"的形式发布中国少年儿童状况的年度报告,为我们进行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我国研究成果(出版专著)主要有:《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走进学习时代》。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仅进行这样的一般理论研究,在实际的青少年德育中,对于克服过于注重说教以及"高大全"等现象是不力的,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很难形成。
二、课题的界定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指中学生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将如何做人、做事和学习一系列习惯,通
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一)理论价值
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创新德育新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初中生道德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2010-06-09 11:12:39 作者:牟庚国来源:浏览次数:6393
摘要
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育的本旨在于培养能力,养成良好习惯。一个人如果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将受益无穷。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和未来。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摆到工作的重要位置。
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导。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对于初中生行为习惯问题注重的也是在系列教育活动中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越来越强,许多事情他都应该信任他自己的行动去应付,因为他不能永远受人监护;只有给他良好的原则与牢固的习惯,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应该注重的,因为一切告诫和规则,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确实形成了习惯,会是不中用的。”
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初中生普遍关心问题的调查入手,从学生、家长、教师三个层面系统整理相关调查问卷,找出最为关注的普遍性问题,从而筛选出初中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共性问题,再从学校、家庭、社会角度对初中生行为习惯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实施策略和建议。
第一章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目前教育界普遍研究的问题。在当前社会现实状况下家长、教师和社会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搞好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无可厚非。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思维中折射出:家长过于逼迫孩子学习,双休日、节假日给孩子报这班报那班,追求孩子将来中考取胜。小学生片面追求上重点初中,初中生片面追求上重点高中;学校教育中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忽略对学生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培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存在着忽略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
【中期研究报告】《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专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专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意义
中小学生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实际教育效果却差强人意。
深入反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违背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从反思中不难发现,中小学德育教育一个重大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另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实际看,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它既没有切实可行的教育内容,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这对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培育,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而忽视基本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
鉴于此,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在中小学生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的改进。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阳山县青莲中学沈志亮李志云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山区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山区农村家庭。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较差,相当部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加上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多、知识面广、难度大,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对产生学习畏难情绪,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一蹶不振。学生存在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已成为了制约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探索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提高学困生转化成效,为此我们选择并开展了“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能力、方法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给予补尝和矫治的学生。
学习习惯:指学习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策。
2、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形成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的实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调动教师教改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达到优化课堂教育目的。
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结题报告
xxxx一初中课题组
xxx xxx xxx xxx xxx
【内容摘要】: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说:“简单的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中学生心理发育一般处在习惯培养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对中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中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掌握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基本技能,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才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会做人、会生活、会学习、会劳动,具有健全人格和强健体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我校开展了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学校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xxx一初中养成教育三字歌》为行为习惯培养教材,以养成教育为主狠抓学生行为规范训练,以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星级学生评比为主线来强化习惯养成教育管理。一年的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已基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我校逐步走出一条以养成教育夯实学校德育,进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
“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四有新人”。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中小学生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全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出的“好习惯培养计划”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已经进行过多项相关研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帮助广大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农村中学寄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中学寄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究课题实
施方案
第一篇:“农村中学寄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贺进镇岳庄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农村中学寄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文明社会,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高素质的国民,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对国民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教育无疑应当成为国民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明确要求: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这些方针政策为本课题的提出、研究与实验指明了方向。这对我们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校地处武安市贺进镇偏僻的桃源沟后八村,走读的小学生突然寄宿就读,他们都来自农村,由于受到原来居家生活小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大相径庭:他们懂礼尊师,朴实厚道,珍视友谊、崇尚劳动,热爱学习。但是普遍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好等缺点。生活能力差表现为:一是宿舍卫生差。走进学生宿舍,一片混乱,他们不会打理床铺,床上乱七八糟,地板难于下
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探讨
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探讨
摘要】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属于综合素养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良好行为
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相应的养成策略。在农村初中教育教
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学生存在较多的不良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不
仅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对学生的个人素养及精神高度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农村初中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
养成策略。为了分析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笔者针对现阶段农村
初中生身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现阶段的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越
来越重视学生们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和教学。农村初中
生在面对外界丰富多彩世界时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急切的想要摆脱当前的生活
环境,摆脱家庭对于自己的限制,但却由于现实的影响经常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影响到自己的行为,继而出现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习惯,影
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现阶段农村初中生身上不良的行为习惯及其原因
现阶段农村初中生存在一些较为不良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以自我为中心、
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尊重人、攀比意识、盲目消费及欺负弱小等等。而这些不良
行为习惯又是怎么形成的呢?首先是不良的生活环境及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
第一任老师,现阶段大多数农村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由家里的老人看管,大多
《农村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我课题组从2011年1月开始,进行了《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这一课题的论证、申请、立项,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通过改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一年多来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也使一大批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其他习惯,校风校貌焕然一新,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有过这样的论述:“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生为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的模式。学习习惯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均与学习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目的、态度、常规、方法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学习
能力。所以大凡有远见的老师、家长,无不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已作为首要学习内容,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积极投入地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是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长远的意义、价值。
农村初级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方法研究方案
农村初级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方法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地成因与矫正方法地研究”课题自申报审批以来,我们将其确定为全校地主线研究课题,以此课题研究来引领全校各项课题及广大师生地良好发展.实践中我们融课堂、课外、家庭与社会教育三维教育于一体,广泛了解和调查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分析形成原因,研究矫正措施和方法,落实好常规管理和教育工作,扎实开展“矫正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地系列活动,收到了一定地成效.
一、调查初中生各方面不良地行为习惯表现
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许多教师上课中经常遇到地,它不仅影响课堂纪律,而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地问题.通过对我校四百名学生地调查问卷情况看,我校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地不良行为习惯.下面将着重列举学生不良地课堂行为习惯地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其矫正方法.
(一)课堂不良行为习惯地表现
1、显性不良行为.主要包括课堂上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相互争吵等扰乱课堂秩序地行为;顶撞教师、违反课堂规则等盲目反抗地行为等.
2、隐性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精神不集中、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做小动作、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没有明确地目标、不会预习、不会复习、课堂思维不能紧跟老师走、不善于发现问题、不积极解决问题、不完成作业、不及时纠错、对学习没有兴趣等行为.
(二)课外不良行为习惯地主要表现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地卫生、学习、文明礼貌、品德行为习惯都有所欠缺,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目地性还不明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违反校纪,没有正确地走姿、坐姿和站相,满嘴脏话、粗话、庸俗话;买饭不排队;考试作弊;课间在厕所内吸烟,偷窃别人财物等不良行为地学生所占比例较大.突出问题有:
《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
大境初中《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概念界定
1、“自主”。《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自己做主”。就个体而言,“自主是自身的生命状态提升到一种主动驾驭自身的积极状态。”
2、“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操纵自己的学习。从基本要素来看包括四个方面:
A、“自主学习”的心理素质——自主学习的态度和动机。这是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
B、“自主学习”的知识基础——符合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的相应知识和经验储备。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C、“自主学习”的智力基础——观察力、思维力、联想力、记忆力等。这是自主学习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D、“自主学习”的方法技巧——掌握独立的学习步骤与方式。这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技能要素。
3、“自主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习惯”,一般是指“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应包括自主地制定学习计划、自主地感知理解教材、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概括知识、自主地进行练习、自主地评价自己等六个方面,所以本方案中所说的“自主学习习惯”,就是指上述的六种学习习惯。
4、本课题致力于探索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的途径,希望借此推进农村初中的素质教育。
二、研究背景
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设想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教育策略,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努力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本课题在学校各科中进行研究,
农村初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行动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引导学生由他律到自律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动态报告
王军红
一、课题研究概述
(一)课题的性质
“农村小学由他律到自律行动研究”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农村小学他律到自律行动研究”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
“农村小学他律到自律行动研究”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它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
(二)立项的时间、结题时间、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1、掌握学生的名单,年龄,性别,家庭住址,家庭基本情况,性格爱好,学习成绩层次等。
此阶段:2013年10月20日
2、常态实验阶段:2013年11月15日—2014年5月
3、结题时间:2014年6月
(三)基本内容
1、加强常规教育管理
(1)坚持从严管理,从严要求,坚持一日常规制度化、规范化。
(2)坚持按时上下课,并纳入班级考核。
2、学校通过各种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1)各班开展以“学守则、践常规、讲文明、提素质”为主题系列活动,作为小学生要有“奉献、服务”意识,人人争做青年志愿者,增强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思想。
检查内容:班级卫生、纪律、安全、物摆
课上课间的纪律、安全
检查人员:带班检查:负责全方位检查
值周教师检查:负责检查教室内外卫生、纪律、安全等,每天至少两次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宁城县汐子镇总校二龙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深刻地变革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的倾向,个人价值的突出又使人的拜金主义、重利轻义的思想抬头。
2、在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一些反动、淫秽的文化产品随之而来,并且影响着学校学生的管理,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体的快捷和传播面的增大,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思想冲击。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条能够解决在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网络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中学德育面临的新任务,构建一个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德行形成规律的德育体系,从而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走上科学化、民主化的目的。
(三)课题起始时间
1、掌握学生的名单,年龄,性别,家庭住址,家庭基本情况,性格爱好,学习成绩层次等。
此阶段:2005年9月15日
2、常态实验阶段:2005年9月15日—2008年12月
3、结题时间:2009年3月
(四)研究的目标
使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行为习惯、心理要求转化为中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行为习惯素质、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方案和计划
长沙市岳麓区学士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大河西先导区开发的城乡结合部。居民中部分人的土地随城市开发被征收,另一部分人的土地正等待被征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乡村迅速城市化,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我校学生基本来自这三部分人的家庭。由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外界
的干扰,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多头的生源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与挑战,也给学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抓好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
面发展,无疑将取得重大作用。
我校自七十年代创办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纷繁复杂的教学环境及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
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家长、教师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关
心的是学生升高一级学校的问题。于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逼学生补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单纯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这种对学生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培养的忽略,如果不大力加以纠正的话,必将导致学生成年后品德的缺失和人格的扭曲。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带来了冲击。一方面广大青少年接受信息的能力在加强,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娱
乐扩大知识面开辟了新的渠道,另一方面,黄色、下流及其他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络直接侵蚀青少年孩子的心灵,使得相当比例的中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初中生精
神空虚、行为扭曲、道德失范,对事物、事件缺乏必要的道德辨别能力,致使目
前青少年中存在冷漠、任性、懒惰、自私等普遍问题,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高,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目前国家三大公害之一。
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现状
(一)、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
家庭条件好、学生条件好的学生基本上都选择城内学校就读,而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招收的只能是本学区各方面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中大多数人由祖父母、
外祖父母照看着。由于溺爱,一些孩子行为欠佳,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二)、家庭教育氛围差
结合部地区的农村既缺乏城市中的文化底蕴,又缺乏远离城市农村的那种淳朴的民风。这种地区一般民情复杂,人际关系淡薄。个人利益先于集体利益,家
族利益高于公共利益。赌风较盛,不少村民聚赌时间长于工作时间,赌博投资大于生产投资。功利心强,关心生意多于关心教育,关心物业创收多于关心儿女成才。不少家长对教育子女冷漠,对孩子的学习、思想表现、为人处事、道德品质
等问题懒于过问。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 无能力辅导孩子,他们常常将教育儿女
的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不少家长缺乏与老师的合作意识,对孩子教育简单粗暴,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放任不管,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
(三)、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抱负
由于衣食无忧,部分孩子不思进取,自由散漫,心理脆弱,好逸恶劳,自暴
自弃。
如何使这些特殊环境下的孩子们在一种宽松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怎样使他
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本文要探讨,要实践的课题。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创新德育新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初中生道德
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二)实践价值
未成年人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一个国家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的重任 , 承接着建设和发展民族事业的重要使命。在经济高速发展,传统道德文化逐渐丢失及社会
消极因素影响下,部分初中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从而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临许多全新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不少家境比较富裕的学生经常炫耀自家的财富,生活上时有挥霍,学习上不用功,还时常
惹是生非,不仅给他们自身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危害,也对其他的学生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进而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此时,学校管理者与任课教师如果不主动站出来,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形势,看清社会主流,明确人生目标,促使他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这他
们就很有可能被社会不良风气所腐蚀。所以说,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丰富《岳麓区青少年健康生活守则》及《岳麓区青少年健康生活手册》的内涵。
四、本课题研究现状
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有关行为规范的研究已日臻深入,不仅产生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而且积极地引导了孩子们生活和学习。从国内外现有研究看,
青少年行为习惯方面的专门研究为数不多。学者们往往将行为规范置于青少年道德的研究之中。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青少年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
的关注和重视。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这些理论重点研究青少年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其研究成果已经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青少年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等。
这些已有的研究基本侧重于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而对于青少年行为规范的研究却明显不足。我国现行教育对青少年习惯的培养这一块还相当欠缺,人们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对青少年道德发展
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知、情、意、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
的整体,“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
研究青少年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 例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
进行的关于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研究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有关
“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最为著名。
这些研究对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纠正坏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
着正面的指导作用。
五、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