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方案)

合集下载

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
农村初 中生 良好 行 为 习惯 的
养成策略
口南宁市江南区明阳中学 卢方团
【 关键词 】 农村初 中生
为 习惯
班主任

发再来注册。开学后 , 笔者每个月进行一 次例行检查 , 这一般利用 每个月月底的星 期一升旗后的空隙进行 ,保证规律性 , 让
学 生 自主形 成 这 样 的 意识 : 头 发 长 了要 及
农村 中学在文明礼貌教育 方面相 对 于城市 中学来说 , 氛围较差 , 加上家庭 教 育的限制 , 不少农村 中学生并不把文明礼
貌 作 为 中学 生 需 要 养 成 良好 习 惯 的 重 要
反 映青年 学生朝 气蓬 勃 的精 神 面貌 , 要
求男生不留长发 , 不 留超 短 发 , 不剃光头 ,
谈 谈 如 何 帮 助 农 村 初 中生 养 成 良好 的 行
为习惯。

个学生的价值取 向, 学校让学生穿校服
的总 目的 是 为 了 和谐 统 一 ,便 于 管 理 , 也 防止 学 生 互 相 攀 比 。教 师 要 提 醒学 生 , 找 准 自己 的 定 位 , 找 准 努 力 的方 向 , 自觉 提 高纪 律 性 。 校 服 制 度 刚 开始 实 施 时 , 不 少 学 生纷
时间去修剪 , 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
( 二) 严格 执 行 校 服 制 度
校牌是表 明学生身份 的标志 , 为规范 学生管理 , 提升学校管理 水平 , 树 立学生 积极 向上的形象 , 学校要求学生在校 时要
相对于城市学生 , 农村学生穿着统一
服 装 上 学 的 观 念 并 不 是 很 强 。 在 没 有 统
学 生不戴校牌 、 乱涂乱改个人信息或更换

【课题申报表】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课题申报表】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

申报表学段中学学科德育课题名称农村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四、研究主要思路、方法和步骤(一)研究主要思路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有关养成教育的研究已有较大突破,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

但这些已有的研究基本侧重于学生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学生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是不够。

总的来说,对学生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将重在探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研究的方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实验法、观察法等。

(三)研究步骤1.以书香校园的活动为载体,用演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实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学校组织小部分优秀的学生用演讲方式传达其学习的良好习惯,感化身边的后进生,星星之火可燎原,让更多的学生重新认识读书的意义,热爱学习。

在一部分学生中总是流传读书无用论,通过这样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重新认识这其中的意义,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进一步促进我校的行为教育向纵深发展。

开展读书活动,构建书香校园。

在完成课业的基础上开展读课外书活动,阅览室设专人按时为学生开放,供学生借阅大量书籍,博览百科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扩大知识视野,提高自学能力。

2.开展“朱子文化”活动,构建文明校园。

即说文明话、走文明路、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学校政教处利用《朱子家训》为训导,以传统文明礼仪为训戒。

搜集整理并宣传,深入家长与学生内心,在生活与学习中以此为警醒。

教育学生见师长要问好、与同学和睦相处、互助共进,集会做到快、静、齐等最基本的文明礼行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讲文明、懂礼仪的好习惯。

3.课程实践渗透养成教育:在教学与教育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发挥各科的育人功能,知识传授与德育结合;发挥主题班队会的育人功能;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4.校园文化建设:黑板报、升旗仪式,课间集会、图书室、劳动教育(卫生大扫除管理),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亲情室等。

《《农村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报告我课题组从202x年1月开始,进行了《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这一课题的论证、申请、立项,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

通过改变教育理念,优化教育环境,采用多种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一年多来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也使一大批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其他习惯,校风校貌焕然一新,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教育有过这样的论述:“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生为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

”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的模式。

学习习惯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的。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均与学习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

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学习目的、态度、常规、方法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所以大凡有远见的老师、家长,无不把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

新课程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已作为首要学习内容,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促使学生更加主动、自觉、积极投入地学习。

这不仅有助于当前的学习,而且是学生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

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的素质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长远的意义、价值。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坚持经常,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甚至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农村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农村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农村初中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摘要: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我校是一所边远山区农村初中,学生的德育习惯差,近年来,我校针对所在山区学生“性子野、习惯差”的实际情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习惯养成教育”上进行了课题研究,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习惯养成教育农村初中学科教学教学方法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生只有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有可能达成,才会有效果。

我校是一所边远山区农村初中,学生的德育习惯差,近年来,我校针对所在山区学生“性子野、习惯差”的实际情况,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习惯养成教育”上进行了课题研究,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具体一些做法是:一、强调老师的榜样作用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

以身作则,重中之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这是好多老师都懂的至理名言。

可“懂”不等于就能做得好。

试想,如果一个老师对“有礼”的学生“疼爱有加”;对“没礼”的学生爱理不理;或边讲粗话边怪学生不文明,那后果会是怎么样呢?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板书“龙飞凤舞”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写字大都是潦草的。

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育习惯,老师起着重要作用,要求老师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欲正人,先正己,身体力行,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二、课内重视学生良好语言的德育习惯的养成教育小至从上课一开始的师生互问好,大至学习过程中的师生、生生交流,我们都要求将德育养成教育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细节之中。

学生交流、发言过程当中,我们最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文明、认真倾听、尊重他人的良好德育习惯。

初中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计划

初中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计划

初中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方案一、指导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重点之一是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正处在十五六岁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有的学者又称之为“危险年龄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年学生可塑性大,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逐步形成的初级阶段。

特别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尤其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此,我们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一)目标:1、科研目标:探索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农村初中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2、育人目标:我校学生应养成文明的行为规范,从而促使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3、工作目标:提高教师德育理论水平,整体提升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二)内容:1、为确保本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符合中学生实际,我们首先对当前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2、为确保本题研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我们探索了新时期中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特点。

3、为确保本课题研究成果更具有可操作性,我们探索了新时期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一)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共一年,整个研究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2010.12)主要工作:(1)建立课题组织机构,(2)拟定课题方案,(3)确定试点班级和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10.12—2011.12)主要工作有:(1)中学生道德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2)开展一系列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活动。

3、总结阶段(2010.12)整理跟踪记录、阶段总结、完成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新时期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方法:1、榜样示范法:“以身作则”向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专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专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专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专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课题名称: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专题研究学科分类:综合类主持人姓名:魏洪岭所在单位:濮阳县八公桥一中填表日期: 2015 .5《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专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课题主持人:魏洪岭课题组成员:李秀芳、石茹花、朱利红、孙来振、胡俊星一、课题的意义中小学生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帮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是,实际教育效果却差强人意。

深入反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违背了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

从反思中不难发现,中小学德育教育一个重大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

另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小学德育教育实际看,不仅忽视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

它既没有切实可行的教育内容,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

这对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培育,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

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特殊技能的培养,他们宁愿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而忽视基本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

鉴于此,培养中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长期以来在中小学生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的改进。

农村初级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方法研究方案

农村初级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方法研究方案

农村初级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方法研究方案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地成因与矫正方法地研究”课题自申报审批以来,我们将其确定为全校地主线研究课题,以此课题研究来引领全校各项课题及广大师生地良好发展.实践中我们融课堂、课外、家庭与社会教育三维教育于一体,广泛了解和调查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分析形成原因,研究矫正措施和方法,落实好常规管理和教育工作,扎实开展“矫正不良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地系列活动,收到了一定地成效.一、调查初中生各方面不良地行为习惯表现学生课堂不良行为是许多教师上课中经常遇到地,它不仅影响课堂纪律,而且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面对和解决地问题.通过对我校四百名学生地调查问卷情况看,我校学生在课堂上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地不良行为习惯.下面将着重列举学生不良地课堂行为习惯地表现,分析其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讨其矫正方法.(一)课堂不良行为习惯地表现1、显性不良行为.主要包括课堂上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相互争吵等扰乱课堂秩序地行为;顶撞教师、违反课堂规则等盲目反抗地行为等.2、隐性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精神不集中、不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做小动作、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没有明确地目标、不会预习、不会复习、课堂思维不能紧跟老师走、不善于发现问题、不积极解决问题、不完成作业、不及时纠错、对学习没有兴趣等行为.(二)课外不良行为习惯地主要表现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地卫生、学习、文明礼貌、品德行为习惯都有所欠缺,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目地性还不明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违反校纪,没有正确地走姿、坐姿和站相,满嘴脏话、粗话、庸俗话;买饭不排队;考试作弊;课间在厕所内吸烟,偷窃别人财物等不良行为地学生所占比例较大.突出问题有:1、说谎中学生说谎中比较普遍地是没有完成作业编出各种理由欺骗教师,有地同学犯了错误后,编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更有甚者,有地同学是死也不肯承认,即使是证据确凿.有地同学课外疯打闹被老师发现后,把责任全部推卸给别人,有地同学谎称学校要交费,从家中骗取钱财.2、纪律观念淡薄(1)损害公物.最典型地是在书桌、椅子上用刀、用笔刻划“留言”,用涂改液等在上面乱写乱画,在教室地墙壁上涂抹.上面写出地内容大都是消极颓废、甚至是思想不健康地语言垃圾.这不但破坏了公物,也污染了我们学生地视觉及心灵.(2)个别同学在教学楼道甚至在教室内大声喧哗,互相打闹,破坏了教学环境应有地宁静与和谐.(3)做操排队时嬉笑打闹(4)打饭不排队,拥挤.3、言行不得体,讲脏话课间休息时,同学间地谈话经常是脏话连篇,特别是男同学,而且他们说脏话很自然,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不文明地行为.一些同学当别人意见与自己不同时,尤其是当自己地不文明行为受到制止时,往往恶语伤人,庸俗不堪.4、劳动意识淡薄在打扫教室卫生或防区卫生时,有地同学总是以各种借口逃避,或者敷衍了事,或者和同伴说笑打闹,小小防区收拾了半天,还是没有打扫干净.5、偷窃有些同学有小偷小摸现象,偷窃地对象一般是本班学生;偷窃地物品往往是钱、生活及学习用品,数额较小.6、校园暴力当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不是请老师解决,而是拉帮结派,恐吓威胁对方并大打出手;或让自己地亲戚如表哥、表姐帮忙打架;或打电话通知父母来学校对对方大打出手.7、课外活动行为懒散到了参加课外小组地时间他们总是迟到早退,训练地时候心不在焉,或做些与活动无关地事情,双休日训练地时候,他们总是找借口不到(三)家庭与社会方面不良行为习惯地表现据调查:能在公车上为别人让座地只占22%看见老人小孩摔倒去扶地占40%经常对父母发脾气地占30%,从没向父母发脾气地只占12%经常给父母洗衣服占总人数地10.97%,在同学之间是否议论感激老师教育之恩地一项调查中,表示从不议论地占56.83%在细节方面,染发地占5%,经常丢垃圾地占41%,上课迟到地占30.7%,看见老师不问声好地占83.6%,每天都收看新闻或关心国家大事地占19.8%,乱花钱买名牌高档产品地占49%,生活自理能力较强、自己地事情自己做地占20%,很少惹父母生气并能为父母分忧解难地占10%,有良好地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和锻炼地占16.7%等等.可以看到摆在面前地这一组组数据是令人惊叹地!二、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地成因分析(一)课堂不良习惯地成因分析1、教师方面(1)教学中地不良影响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上课时断时续,常看备课本,在学生面前讲课时显得枯燥、乏味,教学缺乏艺术性与吸引力,教学方法落后、陈旧,程序机械,缺乏灵活多变,教学组织能力有所欠缺,或表达能力差而造成教学失误,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乱起来,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2)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地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教师也存在急功近利地思想和行为.在课堂中,只注重学科知识地传授,不注重做人地教育.对学生地课堂行为撒手不管,对不良地行为不制止不批评,对良好地行为不彰明不表扬,从而导致不良课堂行为地蔓延.(3)要求标准低对课堂纪律要求过严或过宽都会导致学生问题行为地发生.如果要求过严,会专断地严惩学生以维护纪律,使学生感到紧张、压抑,造成师生之间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而有地教师对学生则要求过低,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不冒犯教师,一概不管.有时也可能被某些学生地问题行为所激怒,在“惩一儆百”之后,仍一如既往,放任自流.这样地课堂纪律必然涣散,则会导致学生放纵,无视规章制度.(4)管理无方教师对学生地问题行为反应过激,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地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地训斥,这种失当地管理方法容易诱发学生攻击性地课堂问题行为.而有地老师对学生地要求很随意,没有一套课堂规则,一进教室不作组织教学,便急冲冲地上课.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把大量地时间花在管理那些出现问题行为地学生身上,大量关注那些出现行为过失地学生,反而对那些行为良好地学生并没有施加关注,或者那些经常出现行为过失地学生在做出一些良好行为地时候没有抓住机会加以关注和表扬,就会让学生觉得只有做出不良行为才能获得老师地关注.2、学生方面(1)传统考试评价机制地限制使学生只重视成绩,忽视其他方面.传统地教育评价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地唯一尺度,因而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学习好就可以了,对纪律、品德等方面满不在乎,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注重学习知识,对课堂纪律却置若罔闻.(2)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不足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或者由于教师地教学方法单调,语言平淡,学生感到厌烦,因而寻求刺激,以示不满.如:敲打作响,随便说话,胡写乱涂等.大部分注意涣散地行为,由厌烦而产生.(3)渴望获得别人关注人总是不愿被人遗忘地,总是希望得到人家地关注.研究发现,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地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地注意.争得自己在班级集体中地位置.如:发出怪声,做鬼脸等.(4)缺乏自信有地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地心理,对自己地能力估计不足,产生破罐子破摔地心理,不积极进取,上课时不集中精神听讲,逐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5)各方面地压力过大学生学业不良、人际关系不协调,对于教师所提出地学习、行为方面地各种要求,有地学生连遭挫折,面临失败地威胁;有地学生家庭发生不幸,遭到打击,这些挫折打击都会使学生紧张,紧张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发泄.如:不服从指挥故意违反纪律等.(二)课外不良习惯地成因分析1、父母自身素质较差,家风不正学校有10%地学生来自外地,有90%以上地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在长期地教育过程中,缺乏礼仪文明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导致道德普遍滑坡现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影响很大,外地借读生和来自农村家庭地学生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不少家长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偏差,滥交不良朋友,说话做事不注意场合身份,作风不正,行为不轨,这往往是孩子形成不良品行地温床和染缸,家风不正还表现在对孩子不良行为地默许,支持,甚至唆使孩子犯错误,促使孩子不良品质进一步发展.2、学校教育地缺失(1)片面追求升学率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是当前地一个突出顽症..我们地教育教学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孩子成为人才,成为科学家,成为领导者,考不上大学地孩子就是废才,就是蠢才,就没有光宗耀祖,就是失败地人生.学校教育教条化、考试化、知识化地道德教育,急功近利思想泛滥.学校地道德教育,已经被魔化成为学生赚取分数手段,让学生能够踏进大学校园地脚踏板.同时,学校地道德教育也只不是一些过时了条条框框,老师地教学在这样地指挥棒下,也只能是重知识地传授,忽视德育地渗透和学生能力地培养,判断一个学生地好与坏也只能是从学习地好坏来分辨了.(2) 其次当今学校教育注重“说教”,很少将所学地知识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解决问题,正是这样,我们成年后,我们知识地大部分来自社会实际,而来自学校教育地只有很少地一部分.显然当今地学校教育是失败地,学校对学生做了大部分地无用功.(3)学校自身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上片面、简单,学校教育往往重“治标”轻“治本”,重“堵塞”,轻“疏导”,未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地脱节,未能形成教育地合力,不能有效地发挥学校地作用,也是一个原因.3、课外兴趣小组地辅导教师对学生地管理不到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地时间是活动课,而活动课往往是学生接受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育地时间,或者对个别出现不良行为地学生进行教育地时间,这些参加活动地同学就会失去接受品德教育地机会,而辅导教师只注重对他们地特长训练,忽视了对他们地道德教育.4、内在不良心理因素地诱发也是造成当代中学生课外不良行为地主要原因之一(1)自我心理以自我为中心,反对劝教和批评,无视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2)自卑心理来源有二,一是成长环境地不利,如父母离异,单亲,父母无知、粗暴,家庭贫困等,二是对自身条件不满,如残疾,智力水平低,体弱多病等,自卑感往往伴随着羞耻感.(3)逆反心理如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和师长时时谴责、惩罚他们,时时压制他们,使学生遭受屈辱和挫折.正当、合理地要求亦得不到满足,则未成年人会本能地产生愤恨、仇视,反叛地心理,抗拒长辈,抗拒社会群体.(4)模仿心理受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从众心理等驱使,使道德观还不成熟地学生对什么都想跃跃欲试,都想亲自“实践”一下,从而可能对某些不良行为也盲目模仿,进而成为一种难于摆脱地恶习.(5)侥幸心理有些青少年学生看到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屡屡得手却未受到应有地惩罚,便铤而走险,明知故犯.(6)炫耀心理这是自卑心理地扭曲表现.之所以要炫耀自己地所有,是因为自己曾经没有.(7)嫉妒心理嫉妒心理地产生是对比自己优越地人和事地一种不满.(三)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地不良影响1、家庭教育方面(1)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培养孩子回家家长问地最多地一句话是“这次考了多少分?”,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不让孩子参加课外阅读,不准参加文体活动,不让参加家务劳动,在这样地家庭里孩子地动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很差.(2)教育方法单一,重言教,轻身教一是发现孩子有不规行为,即打骂齐下,信奉“棒头出孝子”.二是溺爱孩子,给钱给物,使孩子养成好吃懒做,称王成霸地恶习.三是放任不管,推向社会.随着社会发展,离婚率上升,离异父母子女增多,这些少年受到继父母冷落与歧视,个别地会被遗弃,使他们游荡街头,无家可归,失去家庭地温暖和父母地爱,在坏人地教唆下,很可能走向歧途.(3)对子女期望过高不少家长观念陈旧,以家长地“思维方式”要求孩子达到规定目地,殊不知当孩子地能力,自身愿望达不到家长“定式”时,就反过来影响学习,行为上更出现偏差.(4)重“物质投资”轻“精神投入”相当一部分家长重视孩子地身体营养健康,往往忽视孩子地精神健康,缺乏富有新意地,适应青少年生理、心理变化地教育,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物质超前,心理滞后”地后果.(5)过分依赖学校许多家庭父母只顾外出打工挣钱,缺少对孩子地精心陪护,与孩子之间缺乏平等、积极有效地沟通,把教育地责任完全推给教师和学校.(6)家长地不配合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培养和教育孩子属于学校地应尽之责.家长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不闻不问,一年半载,不过问子女地成绩,更谈不上为了子女地教育主动找学校和教师交流意见.家长不关心在校子女地表现,不同学校配合,习惯替子女说话,庇护孩子地缺点和错误.这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地不协调,使得学校教育工作很难取得成效.2、社会地不良影响(1)农村一些不良思想地影响在农村社会封建迷信、各种形式地赌博、以权谋私、弄虚做假、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对学生心灵地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加上青少年业余生活地贫乏、某些政策地消极影响等也易给他们地行为造成偏差.学生受到不良信息地不断干扰,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良好品德和世界观地形成.(2)上网成瘾绝大多数中学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聊天、交友,很多学生上网无节制,甚至达到沉迷地地步,这些学生上课经常睡觉、迟到、早退、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出现逃学现象.(3)传播媒介地失误现在很多地影视渲染暴力、色情,有地似乎特别偏重于反社会新闻地报道,是制造不道德和罪恶地渊源.这些消极文化阻碍了青少年社会化地健康过程,导致青少年地价值观,审美观,功利观,荣辱观地变态.(4)学生地不良交往行为偏差学生之所以其行为恶性发展,与其不良交往息息相关,与其不良地校外生活密切相关.他们交往面越广,交往伙伴越复杂,交往伙伴地品质越坏,交往活动就越频繁,行为偏差乃至堕入犯罪泥坑也越迅速,陷入程度也越深.(5)留守儿童问题极为突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大量转移, 农村留守孩子越来越多,留守家庭成为当前农村地普遍现象,在这些家庭中,或是单亲监护型,或是祖辈监护型,或是亲朋监护型,家庭地教育功能不断被弱化,家长很少与学校沟通,这就造成他们在品行上、人格上、情感上以及人际交往上极大地缺陷.往往表现为性格孤僻、偏执、任性;情感冷漠、妒嫉心强,好计较个人得失,且有攻击性强地倾向;处事以自我为中心,纪律观念、集体观念淡薄.这些都给他们身心发展带来令人堪忧地负面影响三、制定和研究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地矫正措施、方法(一)课堂不良行为习惯地矫正方法1、改变传统地评价机制传统地评价机制只重视学生地学业成绩,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潜能地发展,忽视了对学生地思想品德教育.因而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对学生地评价机制,重视学生地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地闪光点,自然也会在意自己在课堂上地表现.2、强化课堂堂规,加强课堂管理制度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地学生,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地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有序地组织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地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增强对课堂常规地认同感.例如,上课要求学生必须把手放在桌子上,课桌上只能摆放与本节课有关地学习用书和用品,读书时必须把书拿在手上,看书时必须用笔在书上圈划等.这些都能有效制止学生地不良课堂行为地发生.教师应仔细、认真观察学生课堂地一举一动,讲课时应始终密切注意学生地动态,做作业或布置学生自习时要经常巡视全班学生,当发现问题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处理.例如,有些学生静坐在座位上不听课,看课外书或打瞌睡,其行为没有干扰其他同学地学习,教师可以采取给予信号、暗示制止、合理安排和课后谈话等,以利于转变其行为,不宜突然提问,因为没认真听课肯定回答不出来,只能使学生当众出丑会使得其反,更不宜当众指责,这样,既让学生恢复正常学习,又维护他们地自尊心,有利于课堂管理.相反,对一些大声喧哗、捉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教师等显性不良行为,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地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时可以适当惩罚,但不可采取讽刺挖苦、威胁、体罚等手段,要注意学生地自尊心地维护,不能让学生难堪,而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地警觉性.当然,也可以灵活运用表扬手段鼓励正当行为.3、因材施教首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类.根据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和学习成绩,大致将学生分为以下四个群体:A学习态度认真积极,理解力强,基础扎实,成绩较稳定;B学习态度较积极,有上进心,理解力较强,但基础不够扎实,成绩中上,有时欠稳定;C有一定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但基础和理解力一般,成绩中等,有时偏下;D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足,缺乏自信心,基础和理解力较差,成绩欠佳.其次,确定教学地目标:对A类和B类学生,应注意扩大其知识地深度和广度,强化其对知识地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加强其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地培养.对C类学生,要使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知识地理解和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对D类学生,要着重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帮助其掌握正确地学习方法,加强其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掌握,提高其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第三,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贯彻因材施教:开展因材施教必须落实到教师地备课、授课、练习课、布置作业、测试及评讲、备考复习、课外辅导等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群体地学生得到合理地、充分地培养和训练,某一方面地脱节,都将影响到实际地教学效果.4、课后多与有不良课堂行为地学生进行个别谈话课后老师很有必要找有不良课堂行为地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不良课堂行为产生地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地错误.在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指望立杆见影.二要进行角色转换.找学生谈话时,不要一味地责怪学生,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想一想,分析产生错误地思想根源,只有"将心比心"地分析问题,学生才容易接受.三要平等对待谈话学生.以平等地地位对待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为他好.四是谈话地态度要平和,语言要委婉.5、教师应不断提升组织教学地能力,改善教学方式一是加强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知识地学习,增强自己地业务修养,从而提高自身地组织教学地能力以吸引学生地注意力.二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地实际出发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地有效性.三是建立新型地师生关系,多关心学生,做学生地朋友.这些做法都能有效减少学生课堂不良行为地发生.(二)课外不良行为习惯地矫正方法1、识别课外不良行为地征兆学生地不良行为产生之前和产生之初往往都会出现一些征兆,无任何征兆而突然出现不良行为地情况是很少见地.了解这些征兆,对及时干预学生地不良行为,阻止不良行为地产生和恶化都有重要意义.根据在学校学生地不良行为地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了解学生地思想行为动向.(1)眼神心理学研究表明,眼光接触或眼神,是非语言沟通地最重要方式之一,是用来传递感情地最重要手段.有不良行为地学生地眼神有以下几种特点:①上课不断窥视教师地眼神.有经验地教师都知道,有些上课做小动作地学生为了防止被教师发现,经常要不断偷看教师,试图从教师地眼神中判断教师是否注意或发现自己,同样有做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之后学生地眼神是不稳定地.②不敢正视教师地眼神.当教师在班上有针对性地批评时,教师可用眼神环顾四周,若有学生躲避或不敢正视教师地眼神,说明该学生已“对号入座”.③长时间地冷眼凝视.具有这种行为地学生不在少数.学生一旦出现了这种眼神就意味着这些学生有了与教师抗拒地态度,产生了敌对情绪.他们认为不良行为已被教师发现,免不了要遭受惩罚地情况下,也可能表示对教师地做法、讲法持蔑视态度.(2)零用钱地异常变化学生零用钱是反映学生行为变化和生活变化地标志之一.若零用钱方面有异常变化,应引起注意.零用钱异常变化有:①零用钱突然变得不够用,却又不肯说明原因,说明有不正当地消费.②突然很有钱,经常购买高级食品、时髦消费品,出手大方等,说明钱地来源不当.③经常向同学借钱而逾期不还.(3)异常交往。

素质教育下农村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实施方案

素质教育下农村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实施方案

《素质教育下农村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实施方案1999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素质教育的推行在齐鲁大地上搞的如火如荼。

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在学校教育中取得了创新性的突破,广大青少年总体上呈现出了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素质教育取得了新的成效。

但是在推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不少层次性的障碍,其中,部分农村中学的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就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作为农村中学的一线教师我发现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惯与素质教育的意图背道而驰,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的深入,这些问题在的素质教育改革中显得越发明显,解决这些问题刻不容缓。

一、问题的提出素质教育下老师的教学任务比以前更加重要,以前我们教会学生知识,而如今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

农村中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较差,缺少父母的有效的指导,监管督促,从小学这些孩子的学习习惯就没有得到科学系统的培养,进入中学后课业加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就突显出来了。

良好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取得较好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在学习上能取得成功,就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也是一样受益匪浅。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遵照自主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原则,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所进行的研究按照计划、行动、研究、反思四个环节进行。

2、调查法把本课题的研究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再拟成具体问题,编制成标准化问卷,发给学生,让学生回答。

做好调查问卷的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3、文献搜集分析法搜集相关课题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做为课题研究的指导,制定、调整研究计划和改进教育方法。

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方案设计)

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学校德育课题方案设计)

“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方案和计划长沙市岳麓区学士中学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我校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大河西先导区开发的城乡结合部。

居民中部分人的土地随城市开发被征收,另一部分人的土地正等待被征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乡村迅速城市化,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

我校学生基本来自这三部分人的家庭。

由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外界的干扰,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多头的生源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与挑战,也给学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抓好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无疑将取得重大作用。

我校自七十年代创办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

纷繁复杂的教学环境及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

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家长、教师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关心的是学生升高一级学校的问题。

于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逼学生补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单纯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

这种对学生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培养的忽略,如果不大力加以纠正的话,必将导致学生成年后品德的缺失和人格的扭曲。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带来了冲击。

一方面广大青少年接受信息的能力在加强,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扩大知识面开辟了新的渠道,另一方面,黄色、下流及其他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络直接侵蚀青少年孩子的心灵,使得相当比例的中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初中生精神空虚、行为扭曲、道德失范,对事物、事件缺乏必要的道德辨别能力,致使目前青少年中存在冷漠、任性、懒惰、自私等普遍问题,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高,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目前国家三大公害之一。

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现状(一)、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家庭条件好、学生条件好的学生基本上都选择城内学校就读,而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招收的只能是本学区各方面相对较差的学生。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专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专题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良好的学习习惯。 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学生成绩进步的法宝,抓好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的养成教育也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过程中,要加强研究和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 意识的培养,科学学习方法的获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发展;要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切人点,抓好普遍性学习习惯和不同学科学 习习惯的养成,努力培养出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发现和探 究,且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生。 (2)让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礼仪常规》等, 规范学生的行为,从点滴做起。 为使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日见成效,将《规范》、《守则》、《礼 仪》编成小册人手一册,要求每位小学生熟记在心,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查细 则并对照细则每天进行检查,检查情况给予量化。学生在明确了细则之后要求学 生从小事做起。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中学生良 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从小事做起。许多中学生随地吐痰、乱扔纸屑;节假日走向 街头巷尾向雷锋学习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要养成良 好的习惯,使养成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就要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见到垃 圾随手捡起来,在楼道里慢走右行,见到班里门窗桌椅坏了主动修理,上学衣帽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使人终身受 益的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与生活 实践相联系,切实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个性心理品 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精神,加强对学生青春期健 康心理、交往、恋爱观的教育以及行为指导,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 辅导,提高学生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宁城县汐子镇总校二龙中学一、问题的提出(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深刻地变革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市场经济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双重效应,市场经济自主经营的原则,激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的倾向,个人价值的突出又使人的拜金主义、重利轻义的思想抬头。

2、在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一些反动、淫秽的文化产品随之而来,并且影响着学校学生的管理,给学校德育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学校德育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体的快捷和传播面的增大,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思想冲击。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条能够解决在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网络快速发展的条件下,中学德育面临的新任务,构建一个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德行形成规律的德育体系,从而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走上科学化、民主化的目的。

(三)课题起始时间1、掌握学生的名单,年龄,性别,家庭住址,家庭基本情况,性格爱好,学习成绩层次等。

此阶段:2005年9月15日2、常态实验阶段:2005年9月15日—2008年12月3、结题时间:2009年3月(四)研究的目标使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行为习惯、心理要求转化为中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行为习惯素质、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促使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融合,使中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使学校德育成为各文化课学习的强大动力,成为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五)基本内容1、学习上进行养成教育学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保证学习上的良好秩序是任何学校都必须做到的,否则,学习任务的完成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农村初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行动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农村初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行动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农村初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行动研究课题工作报告一、课题研究概述(一)课题的性质“农村初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行动研究”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农村初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行动研究”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

“农村初中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行动研究”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它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

(二)立项的时间、结题时间、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1、掌握学生的名单,年龄,性别,家庭住址,家庭基本情况,性格爱好,学习成绩层次等。

此阶段:2005年9月15日2、常态实验阶段:2005年9月15日—2008年12月3、结题时间:2009年3月(三)基本内容1、加强常规教育管理(1)坚持从严管理,从严要求,坚持一日常规制度化、规范化。

按时起床,参加早、晚自习,每天早晨宿管员、班主任、值班老师深入寝室检查学生起床情况,学生会、学工部值班老师检查早、晚自习出勤,纳入班级管理考核细则中。

(2)坚持按时就寝熄灯,铃声停寝室静,严禁爬窗外出,宿管员每天坚持检查登记,并纳入班级考核。

2、学校通过各种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1)各班开展以“学守则、践常规、讲文明、提素质”为主题系列活动,作为中学生要有“奉献、服务”意识,人人争做青年志愿者,增强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思想。

检查内容:班级卫生、纪律、安全、物摆宿舍卫生、纪律、安全、物摆课上课间的纪律、安全担当区卫生检查人员:带班检查:负责全方位检查值周教师检查:负责检查教室内外卫生、纪律、安全等,每天至少两次学生会检查:分成五个部,学习部、卫生部、纪检部、治安一部、治安二部,每天至少检查两次门卫教师检查:出勤舍务教师检查:宿舍卫生、纪律、物摆、安全课任教师检查:课上安全、纪律检查方式:每扣1分,随时公示(公示表张贴在办公室走廊上)一周一总评,一周一公示开展此活动的目的: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由监督变为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行为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方案和计划长沙市岳麓区学士中学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我校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大河西先导区开发的城乡结合部。

居民中部分人的土地随城市开发被征收,另一部分人的土地正等待被征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乡村迅速城市化,外来务工人员与日俱增。

我校学生基本来自这三部分人的家庭。

由于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外界的干扰,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些不稳定因素,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多头的生源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难度与挑战,也给学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抓好我校学生的行为规范,对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无疑将取得重大作用。

我校自七十年代创办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历史。

纷繁复杂的教学环境及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务之急,是重中之重。

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家长、教师和社会高度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关心的是学生升高一级学校的问题。

于是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逼学生补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单纯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学校教育的恶性循环。

这种对学生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培养的忽略,如果不大力加以纠正的话,必将导致学生成年后品德的缺失和人格的扭曲。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带来了冲击。

一方面广大青少年接受信息的能力在加强,网络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扩大知识面开辟了新的渠道,另一方面,黄色、下流及其他有害的信息也通过网络直接侵蚀青少年孩子的心灵,使得相当比例的中学生特别是其中的初中生精神空虚、行为扭曲、道德失范,对事物、事件缺乏必要的道德辨别能力,致使目前青少年中存在冷漠、任性、懒惰、自私等普遍问题,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高,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目前国家三大公害之一。

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现状(一)、特定的生活环境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家庭条件好、学生条件好的学生基本上都选择城内学校就读,而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招收的只能是本学区各方面相对较差的学生。

他们中大多数人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看着。

由于溺爱,一些孩子行为欠佳,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

(二)、家庭教育氛围差结合部地区的农村既缺乏城市中的文化底蕴,又缺乏远离城市农村的那种淳朴的民风。

这种地区一般民情复杂,人际关系淡薄。

个人利益先于集体利益,家族利益高于公共利益。

赌风较盛,不少村民聚赌时间长于工作时间,赌博投资大于生产投资。

功利心强,关心生意多于关心教育,关心物业创收多于关心儿女成才。

不少家长对教育子女冷漠,对孩子的学习、思想表现、为人处事、道德品质等问题懒于过问。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 无能力辅导孩子,他们常常将教育儿女的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

不少家长缺乏与老师的合作意识,对孩子教育简单粗暴,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放任不管,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

(三)、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抱负由于衣食无忧,部分孩子不思进取,自由散漫,心理脆弱,好逸恶劳,自暴自弃。

如何使这些特殊环境下的孩子们在一种宽松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怎样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本文要探讨,要实践的课题。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理论价值开展这项研究,有利于新形势下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创新德育新形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和初中生道德发展和形成的理论研究,为实施素质教育架起新的支点。

为学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并在操作层面上,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二)实践价值未成年人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一个国家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的重任 , 承接着建设和发展民族事业的重要使命。

在经济高速发展,传统道德文化逐渐丢失及社会消极因素影响下,部分初中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从而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临许多全新的问题和挑战。

尤其是不少家境比较富裕的学生经常炫耀自家的财富,生活上时有挥霍,学习上不用功,还时常惹是生非,不仅给他们自身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危害,也对其他的学生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进而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此时,学校管理者与任课教师如果不主动站出来,帮助他们正确分析形势,看清社会主流,明确人生目标,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这他们就很有可能被社会不良风气所腐蚀。

所以说,帮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是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

同时也是丰富《岳麓区青少年健康生活守则》及《岳麓区青少年健康生活手册》的内涵。

四、本课题研究现状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有关行为规范的研究已日臻深入,不仅产生了一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而且积极地引导了孩子们生活和学习。

从国内外现有研究看,青少年行为习惯方面的专门研究为数不多。

学者们往往将行为规范置于青少年道德的研究之中。

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青少年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这些理论重点研究青少年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其研究成果已经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

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青少年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青少年心理的研究等。

这些已有的研究基本侧重于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而对于青少年行为规范的研究却明显不足。

我国现行教育对青少年习惯的培养这一块还相当欠缺,人们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对青少年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

“知、情、意、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统一的整体,“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青少年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关注。

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 例青少年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的关于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研究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有关“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最为著名。

这些研究对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纠正坏习惯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正面的指导作用。

五、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由于受到原来生活小环境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水平和行为习惯大相径庭:他们懂礼尊师,朴实厚道,珍视友谊、热爱劳动,认真学习,但是普遍有不良行为习惯。

最为明显的是,他们的公共卫生习惯不好。

乱倒脏水,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随时可见。

他们的饮食习惯也不好:三、五成群蹲在凳子上吃饭,乱吐乱倒残羹剩饭,浪费水电,践踏草坪,涂刻课桌、乱画墙壁,高声喧哗,购买饭菜不自觉排队,上下楼道左冲右撞等等。

生活行为习惯上的陋习,不仅损坏了学生的健康,损毁了学生的文明形象,降低了人格,而且污染了公共环境,玷污了学校的形象。

这无疑给我校的德育工作和教学秩序正常的开展增添了困难,严重地阻碍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六、课题的界定(一)、良好行为习惯包括日常生活习惯,如就寝起居、就餐等;学习习惯,如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家庭作业等;劳动习惯,如晨扫、保洁及其它大型劳动等;体育与健康习惯,如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课外锻炼等;卫生习惯,如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等;文明礼仪习惯,如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公共意识习惯,如公共环境意识、公共秩序意识等。

(二)、“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七、理论依据(一)《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诚信教育》。

(二)教育学家、学者对“习惯养成教育”重要性的阐述: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习惯。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要归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于自己的习惯。

”( 三)现代教学论认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

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青少年道德认知,丰富青少年道德情感,坚定青少年意志和毅力。

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既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也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道德行为,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

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

八、研究目标( 一)、探索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

(二)、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不足,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构建有效而积极的德育教育评价模式。

(三)、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形成我校优良校风,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九、研究内容(一)、探索农村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特征及其成因。

(二)、探索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三)、探索农村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科学评价体系十、研究假设(一)、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我校构建全新的养成教育的实现途径和模式。

(二)、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所有学生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得到健康成长和良性发展。

(三)、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校办学品味。

十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学士中学七、八、九年级全体学生(二)、研究方法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访谈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自我反思法、讨论与总结。

以建立制度,抓好宣传等作为研究手段,采用观察、问卷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对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多轮回研究。

(一)、调查法、观察法主要利用问卷、谈话、评价分析等手段收集资料,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再现我校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的培养研究情况,得出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

(二)、文献法运用文献法对国内外省市地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策略进行分析、概括,揭示理论与本课题研究以及本课题发展趋势的联系,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三)、行动研究法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通过预诊提出问题,收集讲座信息,拟定具体计划、行动实施方案,评价总结和再诊断,以探索出一套新型的学习方法。

(四)、访谈法:由参研教师采访调查对象,提出问题;由访谈对象作答并将意见和表现详细记录下来,进行汇总分析,并得出结论。

(五)、讲授法:聘请专家和兄弟学校在该领域的资深教师对参研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介绍关于远程教育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以改变教师不正确的观念,建构有意义的知识体系,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六)、案例分析法:教师和学生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后,对学习方法及模式的转变进行呈现、描述与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