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诗歌研究
《陋室铭》刘禹锡-诗歌赏析及解读
《陋室铭》刘禹锡-诗歌赏析及解读《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讲述了他住在一间简陋且破旧的房子里,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美好追求。
首先,诗人详细描绘了自己简陋的居所,其中用词朴素而有力,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审美和洞察力。
其次,诗人在表现自己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他认为,人生不是拥有富贵和华丽的家居物品,而是拥有一颗感悟美好生活的心灵。
在这间简陋的屋子里,诗人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自然,去感悟生命的本质,同时也在寻找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从而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整首诗的意境以“陋室”表现出来,贯穿了“宅心”与“天地之性”这一主题。
诗歌中的“陋室”虽然简陋,但却体现了诗人心灵的丰富与高尚。
诗人的“宅心”表现在他不断地思考和探寻生命的真谛,在简陋的居所里寻找生命的意义。
而“天地之性”则体现在诗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中,他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生命美好价值的追求。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首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诗歌,它通过对自己简陋的生活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探索和追求。
这首诗也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和妆饰的华丽,而在于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而这种认识和感悟是可以在简陋的环境中获得的。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中讲述了他所居住的陋室的破旧和简陋,但是他依然能够从中发现值得欣赏和领悟的东西。
这首诗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现实意义。
首先,《陋室铭》告诉人们,即使身处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可以寻找到美好和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学会从中寻找到积极的一面,不要轻易放弃。
其次,《陋室铭》告诉人们,不要被物质所迷惑,而是要注重精神上的追求。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和内心的体验。
我们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素质。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色有哪些呢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色有哪些呢刘禹锡是唐代诗人中的佼佼者,其诗歌成就在唐代倘若不是首屈一指,也绝对是排在前列的。
其诗歌特色,除了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感情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一、优美的词藻刘禹锡的诗歌在词藻上非常优美,词汇量广泛丰富,擅长运用寓意深刻、字义独特的词语,例如《陋室铭》中的“破壁灯高挂,卧看牛初酉”,形象地表现出一位目中无人的牛,同时又提示出刘禹锡对目光短浅的批判。
另外,在表达情感上,刘禹锡也常以柔情温婉、细腻感人的词语让人怀念。
例如《题都城南庄》中的“平野千峰外,西风乱鸦哀”,写出了刘禹锡对故乡的思念和孤寂,又表达了对于人生磨难的感慨,以及他深挚的生命情感。
二、深刻的思想刘禹锡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的情感,而且更常常寄托了他深刻的思想。
例如,他在《竹枝词·重九》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短促、物尽其用的感慨,并通过“感”、“恨”的词汇烘托出了世间万物的悲欢离合,以及人们在命运轮回中的无奈。
此外,他在许多诗中也表达了对于政治现实的观察和批判,例如《陋室铭》“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等,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巧妙地表达了他对于人性的认识。
三、多样的题材刘禹锡的诗作无论从题材上,还是从形式上,都非常多样化。
他的诗歌不仅有美景描写如《陋室铭》,也有怀古抒怀如《陌上桑》,更有咏物写人如《马嵬道士塔》,另外,还有一些诗作则是以面面俱到的方式,全面表现出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憧憬、批判、思考等。
在形式上,他的诗作也以四言、七言、律诗等各种形式亮相,清新婉丽常见于其豪放清逸的白体诗,多样而不失大气的诗风让人欣喜。
综上,刘禹锡的诗歌遣词造句甚至于斟酌每个字词,切实保持了传统诗歌的优美和文化底蕴,并通过独具匠心的思想和多样化的题材展现出了他自身的风骨和人格。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唐代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珍贵的瑰宝。
刘禹锡谷雨诗词赏析
刘禹锡谷雨诗词赏析刘禹锡是唐朝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一首名为《谷雨》的诗,描写了春天的细雨滋润着大地,给人以希望和活力的启示。
现在,让我们来一起欣赏并深入解析刘禹锡的《谷雨》这首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谷雨》诗歌的开头两句:“轻风细雨润春韭,新绿初看翠色柔。
”道出了春天带来的清新和治生的气息。
刘禹锡用“轻风细雨”来形容细雨的柔和轻盈,配合“润春韭”一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厚重和生机。
他在描绘“新绿初看翠色柔”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春天初现的嫩绿与翠色巧妙地搭配,给人以清新而饱满的视觉感受。
整个开篇,刘禹锡通过字句的精练和形象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来临和自然的变化。
接下来几句诗,“穿杨曲径藏行客,入竹深窗含落砌。
”刘禹锡将注意力转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交融和共生。
他以“穿杨曲径”来形容行人的穿行,强调人在大自然中只是微小的存在,而大自然却容纳了许多行人的足迹。
然后,“入竹深窗含落砌”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景象,房屋与竹林交相辉映,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通过这几句,刘禹锡传达了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渴望与赞美。
接下来的几句诗,“健笔初题天上字,贤心自爱世间人。
”刘禹锡将目光聚焦于文化和人情。
他写道自己“健笔初题天上字”,表达了对自己才情的自信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而尤以“贤心自爱世间人”一句,他以自省的态度呼唤人们应该爱护他人、关怀社会,体现了他对人文精神的崇高追求。
最后的几句诗,“遥知一雨满巴蜀,飞入湘南落碧旻。
”刘禹锡用“遥知一雨满巴蜀”来表现雨水的丰沛和覆盖范围的广大。
他以“飞入湘南落碧旻”来形容雨水的落地,美丽的意象仿佛给人以一幅湖光山色的美景。
整个诗篇通过描绘雨水的广袤和滋润,进一步诠释了刘禹锡对春天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通过对《谷雨》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刘禹锡深深热爱春天、热爱自然。
他通过准确细致的描绘,将大自然的美景和人们情感的交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刘禹锡最狂的诗句
刘禹锡最狂的诗句1. 引言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他的诗作中,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狂放不羁的诗句。
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刘禹锡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还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对刘禹锡最狂的诗句展开探讨,分析其背后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2. 刘禹锡诗歌风格的特点在探讨刘禹锡最狂的诗句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他的诗歌风格的特点。
刘禹锡的诗歌以豪放洒脱、形象鲜明和意境深远为特点。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生的复杂性。
同时,他的诗作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具有深邃的内涵和启迪人心的力量。
3. 琢磨半盏杯中事,你便见得曹刘之心诗句:“琢磨半盏杯中事,你便见得曹刘之心。
”这一诗句展示了刘禹锡狂放不羁的艺术风格和对人心的深刻洞察力。
通过琢磨一个小小的杯中事,他能够抓住曹刘两个人物的心理,并以此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虚伪。
这一诗句不仅显示了刘禹锡的独特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3.1 曹刘之心的多面性在这一诗句中,刘禹锡通过琢磨半盏杯中的事情,揭示了曹刘两个人物的心理。
曹刘是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历史上有各自的地位和形象,但他们的内心却是复杂而矛盾的。
刘禹锡通过这个小小的杯中事情,来展示曹刘之心的多面性,以此来反映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性。
3.2 社会的虚伪与人性的复杂性这一诗句还揭示了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
刘禹锡通过观察杯中的事情,看清了曹刘两个人物的内心,暗示了社会中人们隐藏着的真实和虚伪。
他用这一诗句来批判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复杂性,呼吁人们勇敢面对内心的真实和社会的虚伪。
4. 从春江花月夜中看刘禹锡的狂妄之处诗句:“风卷江湖波浩渺,雷洞府中人爱嗔。
”这是刘禹锡在《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的两句,展示了他狂放不羁的诗歌风格和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4.1 “风卷江湖波浩渺”这一句描绘了春江之景如风卷江湖波浩渺的壮丽景象。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有哪些特点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有哪些特点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博大精深,风格独特,极具艺术价值。
刘禹锡的诗歌有着许多特点,本文将从文学特点、主题内涵、表达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刘禹锡的诗歌。
一、文学特点1.字正腔圆,语言清丽。
刘禹锡的诗歌语言非常清丽动人,字正腔圆,富有音乐美感,让人不由得陶醉其中。
例如《竹里馆》中“东篱菊葩已三催,又是清秋佳节来。
”“怅望千秋万代,为余著述一篇。
”这些语言清新脱俗,堪称经典。
2.情趣丰富,描写细腻。
刘禹锡的诗歌能够细致入微的描写人与自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
例如《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刘禹锡通过描写苔藓,树木,以及江山秀丽的自然景色,将自己独特的情感溶入其中,表现出了他对人生,自然以及社会的深刻思考。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刘禹锡的诗歌常常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篇更加生动形象,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
例如《竹枝词二首·其一》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以及《陋室铭》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刘禹锡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将诗句升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主题内涵1.描绘生活中的琐事。
刘禹锡的诗歌中经常描绘一些生活变幻的琐事,譬如花鸟少年、处事不羁、爱情思念,以及宦官与士人的冲突等等。
刘禹锡的诗歌充满了温情,给人以深刻共鸣。
2.抒发个人思想、情感、哲理。
刘禹锡的诗歌中透露着家国情怀、豪迈丈夫的气概,甚至包含了对人生,时光,岁月等久远主题的思考。
例如《秋夜寄邱员外》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白发搔更短,浑欠几多时。
”揭示了他对苦难的承受以及对社会的不满。
3.反映社会风尚,社会变革的历史背景。
刘禹锡的诗歌蕴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气息,例如《陋室铭》中,“士无长足者,静以修身;可以去言多讹,恶语\诛暴乱。
别有用心,而后成\大功于斯民矣。
”这些言辞深刻反映了唐代的士人风范以及国家状况,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刘禹锡的诗歌成就
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著名诗人,他的诗匠心独运,立意深远,在当时已享有盛名,白居易就曾称赞他诗风的豪迈、语言的犀利,很少有人能出其右,并与元稹开玩笑说:“由于你的缘故使我不能在吴越一枝独秀,这已经很不幸了;而我年老以后又遇到刘禹锡,是不是更不幸呢?”刘禹锡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怀古诗。
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一向被推为怀古的名作。
其中如《乌衣巷》已成为千古诵咏的绝唱。
另一首《石头城》中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以后的诗人,虽然也写过一些金陵怀古的诗篇,但都受刘禹锡的影响,化用了他诗中的词语和意境。
二、民歌体诗。
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为人又耿直,不谄权贵,所以数次被贬到边远之地。
在这期间,他努力学习民歌,从民间汲取营养进行诗歌创作,他在文学上的革新为唐诗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体裁——民歌体。
以《竹枝词》为名的一系列作品是其代表作。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中的一种,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曾写过十余首,最有名的是《竹枝词二首》之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及《竹枝词九道》之二:“山桃江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依愁。
”新颖独到,不落窠臼,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三、感时诗。
这类诗篇虽然不多,但集中体现了刘禹锡倔强坚韧的性格和从不屈服的勇气。
关于玄都观的两首诗最典型地表现了他的这种性格和精神。
元和十年(815),他在遭贬斥十年后回到长安,看到政治上投机取巧、青云直上的新贵们,便作《元和十年自郎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中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句,触怒了权贵,再次被贬。
十四年后,刘禹锡又回到长安,作《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
”直接向权贵们挑战,表达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高洁的品格。
刘禹锡的诗歌技巧高超,又极富生活气息,善于将比喻与写实结合应用,且能融化无迹,流利自然,是中唐诗歌的优秀代表。
刘禹锡诗文特点
刘禹锡诗文特点
刘禹锡诗文的特点如下:
一、文学思想内涵丰富
1、具有豪迈雄壮的气势:刘禹锡在创作中把心中丰富的文学思想倾注
于诗文之中,表达出豪迈、雄壮、宏大、恢弘的场面,彰显出他的大
气和慷慨;
2、富有哲理性深刻的学问:从刘禹锡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丰富的学问,也可以发现其诗中的哲理思想,赞颂政治、责罚腐败,充满了智慧和
深刻的思想意蕴;
二、表现形式绚丽多彩
1、娓娓芳香的抒情:刘禹锡的诗文有着浓重的抒情色彩,叙述细腻而
深入,从诗人对爱情和友情的向往,到对故乡的思念,都表达出了无
限的美好;
2、诗性壮阔的见解:刘禹锡的诗歌有着强烈的阐释和现实性,既体现
了诗人坚毅的态度,又在形式上给予了一定的虚构,以情趣柔软的诗
词升华了激情的思想;
三、韵味风格独特
1、艺术风格细节加工精细:刘禹锡的诗文主要以以咏物诗、写景诗为主,他注重艺术风格的表现,从细节处处精雕细琢,别有一番情趣;
2、运用修辞组效极强:刘禹锡运用了元韵、绰韵、尣韵,字句精确,
句式严谨,交融动静,使用修辞手法深入人心,彰显着他辩论的高低、妙趣横生,使得其诗文增色不少。
以下对刘禹锡的评论正确
以下对刘禹锡的评论正确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对于他的作品评价,历史上出现过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从刘禹锡的诗歌特点、时代背景与文学价值三个方面探讨他的作品,以证明以下对刘禹锡的评论正确。
一、刘禹锡的诗歌特点刘禹锡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婉约而著称。
他的诗歌充满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深刻把握了人生哲理和人情世态。
例如《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简洁明了,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理解。
刘禹锡的诗歌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情感真挚,感人肺腑。
例如《竹枝词》中写道:“桃花扇底桃花仙,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句话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过去的怀念,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二、刘禹锡的时代背景刘禹锡生活在唐朝中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时代。
当时的社会风气积极向上,文化交流频繁。
这种时代背景对刘禹锡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诗歌在表现人生哲理和人情世态方面,更具有深邃的思考和广阔的视野。
例如《陋室铭》中写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达了对学习和自我修养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三、刘禹锡的文学价值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例如《浪淘沙·北岛》中写道:“万里浮云千山雪,北风吹雁荡寒碧。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景观的感悟,而且通过运用雁和碧等形象,展现了自然的生命力和美感。
刘禹锡的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他的诗歌开创了“婉约派”的诗歌风格,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具有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的特点,同时又深刻把握了人生哲理和人情世态。
他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时代,这种时代背景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刘禹锡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点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点刘禹锡,唐朝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在唐朝文坛上,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广受赞誉,尤其是他的《陋室铭》被誉为唐代甚至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刘禹锡的生平背景出发,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生平背景刘禹锡出生于唐朝宪宗年间,是福建福州人。
早年曾在京城进士考试中获得第二名的成绩,后来历官华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
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历任节度使期间,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二、诗歌特点1.清新脱俗刘禹锡的诗歌主题多为山水、花鸟、田园等自然景观,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描绘,表达了他对世事的超脱和疏远,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如《竹枝词》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些诗句都表现了刘禹锡清新脱俗的诗歌风格,让人耳目一新。
2.古雅含蓄刘禹锡的诗风古雅含蓄,不失深沉内涵。
他的诗歌语言精美,措辞严谨,讲究于音韵、节奏和平仄的和谐。
如《陋室铭》中写到:"士无比其忧,世无博其论。
乐有丧乱亡,哀矜不避身。
”通过用婉约的词藻和丰富的比喻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思维,让人感到古代风韵与现代哲思的巧妙结合。
3.崇尚奇异刘禹锡的诗歌也常常体现出对于奇异异象的崇尚和追求,如《竹枝词》中的“红鸟无心双飞翼,黄龙寻路一带烟”,《竹枝词五首》中的“山水自西北,烟波共东流”,《丹青引》中的“画得谁家妇,红裙绿袖曳苍茫”,这些奇异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歌创作的冲动,也表现了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诗歌的深刻理解。
4.哲理思辨除了以文章平民化的口吻为民众讲解理念,刘禹锡的诗歌也常常引入了哲学性的思考。
如《浣溪沙》中写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这句诗与传统爱情诗歌不同,不仅表达了离别时的情感悲苦,更蕴含了对于人生的反思和对于命运的嘲讽。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古雅含蓄,并崇尚奇异、哲理思辨。
他的诗歌成为了唐代文学中的珍品,延续至今被学者们广为讨论研究。
刘禹锡诗歌艺术特色研析
刘禹锡诗歌艺术特色研析刘禹锡的一生坚持改革社会的理想,蔑视和嘲笑那些攀龙附凤的权贵,而遭到权贵们的压抑贬斥。
刘禹锡一生坎坷,但也风骨凛然、志向远大,从未妥协与屈服。
他不仅用行动,而且用诗歌,留下了光辉印记。
他的诗歌主要有三类:政治诗寓意深刻,辛辣犀利;怀古诗吊古伤今,沉郁苍凉,感慨无限;乐府诗清新活泼,自然流畅。
从他各类诗作来看,一般表现出如下几点特色:一、骨力豪劲刘禹锡被白居易誉为“诗豪”,他的诗迥异于他人风格的主要特征是豪劲的骨力。
一反过去封建文人贬谪后的忧愁悲伤,歌出了一曲正气凛然的壮歌。
文人遭贬后或饮泣无穷,或凄楚惨然,或哀婉欲绝,或自甘沉沦。
相形之下,刘禹锡贬谪时期的一些诗作,却能够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对现实。
如:《浪淘沙九首》之八: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诗人以真金自况,对那些“浮谤如川”的谗言,“喧腾鼓舞”的小人以极度的蔑视,并且在自我慰勉中透露出砥砺志节,保持雄心的信念,暗示出那些进谗言者,终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黄沙”而被淘尽,留得的只有纯金。
全诗情词慷慨,掷地有声。
刘禹锡虽备受打击,长期谪居,却坚强不屈,直面现实,勤奋进取。
又如《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一反世人年老志哀的处世态度,唱出了朝气蓬勃的暮歌。
《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意气奋发、豪迈的秋的高歌。
他的气质豪犷、豁达、秉性刚强,敢于坚持真理,勇往直前。
这种气质使他不会因受打击迫害而降心辱志,改弦易辙,落入困境也不沮丧悲观。
二、立意警拔刘禹锡具有进步的政治主张和卓绝史识,对现实社会的洞察力比较深邃。
他的诗注重立意,在选材构思,塑造形象上,都能从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出发,所以刘震亨《唐间癸签》中说:“刘禹锡诗以意为主。
”他的不少诗或针砭时弊,讽刺权贵;或讴歌平藩战争,抒发渴望统一的热望;或描述自己的政治生涯,表现刚直不屈的精神面貌,立意大都深刻警拔。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点是
刘禹锡的简介诗歌特点是刘禹锡,唐朝初年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依旧被人们所喜爱。
刘禹锡的诗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真挚刘禹锡的诗歌作品情感真挚,奋发有为。
他的诗歌展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深沉的思想感情。
例如,他的《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使人产生强烈共鸣。
他的诗歌表达了激情和情感,这也是他诗歌作品的灵魂所在。
二、笔力雄健刘禹锡的诗歌作品笔力雄健,句式秀逸。
他的诗歌处处表现出优美的词汇、准确的表达和精准的描述。
例如,他的《陋室铭》中写道:“潜龙已古,猛兽且彪。
华灯照夜,春酒满堂。
福为祖烈,寿为先猷。
”词语间的余音悠绕,给人以印象深刻的美感。
三、富有人文思想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充满了人文思想,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展现了自己的理想和宏伟的人生观。
例如,他的《陋室铭》中表现了他对实干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追求,对中国著名哲学思想的解读也是其刻意让人看到了“仙道”的精神遗产。
四、风格独特刘禹锡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文学派别的独特风格,也体现出个人的特色。
他经常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创作,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当中。
例如他的《陋室铭》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和对民生重要问题的关注。
总之,刘禹锡的诗歌具有情感真挚、笔力雄健、富有人文精神、风格独特的特点。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流传广泛,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人们审美志趣的重要源泉。
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特色
刘禹锡诗歌的艺术特色刘禹锡长期流贬巴渝、湘沅等当时少数民族丛居的边远地区,他有意识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写下了大量反映少数民族劳作婚嫁、狩猎竞渡、语言物产,风情民俗的诗歌。
如《莫徭歌》,反映古代瑶族的生活习俗。
《竞渡曲》反映湖南武陵地区五月龙舟竞渡、为屈原招魂的动人场景。
这些诗犹如一幅幅形象的风俗画,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这样大量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西南边远地区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诗歌,前此尚不多。
刘禹锡还多采集民歌民谣,并采用民歌的曲调进行创作,题材相当广泛。
描写爱情的如《竹枝词二首》其一云:“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借助民歌常用的谐音双关,把少女既喜又忧,既期待又疑虑的微妙复杂心情委婉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并不止是学习仿作民歌,而是拓展题材,丰富内涵,开掘意蕴,这是他政治上的革新精神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
黄庭坚称刘禹锡的《竹枝》九首“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词意高妙”。
其实他的民歌体诗都有意境优美、含思宛转、词句清丽、音节谐美的特色,不仅《竹枝》九章而已。
咏史怀古是刘禹锡文集中另一类很有特色的诗歌。
如《西塞山怀古》,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以古喻今,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
全诗“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
又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再如《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独辟蹊径,避开了和金陵、六朝有关的所有史实,将感情线编织在貌似无关的周边景物中,以一种内在的对比结构暗连出六朝古都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荒凉,虚实相生,极富张力。
简析刘禹锡的诗歌特点
简析刘禹锡的诗歌特点刘禹锡啊,这位唐朝的大诗人,他的诗啊,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一碗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他写诗,不光是在纸上写字儿,更是在心里头跟咱们这些读者对话呢。
刘禹锡的诗,第一个特点就是“直抒胸臆”,有啥说啥,不含糊。
就像咱们村里的二大爷,喝上两口小酒,就开始跟大伙儿掏心窝子。
他的《秋词》里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话说得多敞亮!人家都说秋天凄凉,他偏说秋天比春天还好,这不就是典型的“不走寻常路”嘛!再者,刘禹锡的诗里,总爱藏着点“小倔强”,跟命运较较劲,跟生活斗斗法。
比如他被贬到巴山楚水那些个偏远地方,一般人早就唉声叹气了,他倒好,写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你看,沉船边上还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还是万木争春,这得多乐观,多坚强啊!这就像是咱们遇到困难时,心里头的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对吧?还有啊,他的诗还特别有画面感,就像是一幅画儿在咱们眼前徐徐展开。
比如《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读着读着,咱们就好像真的站在湖边,看着月亮和湖水在一块儿跳舞,湖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远处的洞庭山就像是一颗青螺镶嵌在白银盘里,美得让人心醉。
刘禹锡的诗啊,还特别喜欢借景抒情,借物言志。
他看到竹子,就能想到坚韧不拔;看到菊花,就能想到淡泊名利。
就像咱们平时看到个啥,心里头也会有点小感慨一样。
他的这种写法啊,让咱们读起来特别有共鸣,感觉就像是他在替咱们说出了心里话。
最值得一提的是啊,刘禹锡的诗里总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哪怕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啊,他也能从生活中找到那么一点点美好和光亮然后把它放大再放大写成诗让咱们看到。
这种精神啊就像是咱们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突然看到了一束光那种温暖和力量是让人无法抗拒的。
所以啊我说刘禹锡的诗啊就像是咱们生活中的一碗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论刘禹锡的古体诗
论刘禹锡的古体诗
刘禹锡(772年-842年)是一位著名的唐代诗人。
他是唐代古体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并且在宋代也很受欢迎。
古体诗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使用五言或七言体式,并遵循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刘禹锡的古体诗作品被认为是典型的唐代古体诗,他在这一风格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包括《长干行》、《野望》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刘禹锡的古体诗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出色的描写能力而闻名。
刘禹锡的古体诗作品通常围绕着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悟展开。
他的诗歌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对自然的情感,并表达了对人生、友情和爱情的思考。
例如,在《长干行》中,刘禹锡描写了一位老人在经历了艰难岁月之后回到故土的感受。
他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老人看到的美丽风景,并表达了老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另一首著名的作品《野望》中,刘禹锡描写了一位离家出走的年轻人在荒野中独自徘徊的情景。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荒野中的自然风光,并表达了年轻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古体诗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出色的描写能力而闻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探析
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探析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探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确定都不生疏吧,诗歌节奏上鲜亮有序,音谐韵美。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探析,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刘禹锡在《竹枝词·序》中说:“虽伧伫不行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
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
”沈德潜说:“大历后诗,梦得高于文房,与白傅唱和,故称刘白。
夫刘以风格胜,白以近情胜,各自成家,不相肖也。
”(《唐诗别裁》)其文也别具特色,柳宗元称其“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
”(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刘禹锡在诗歌创作论和观赏论方面,提出了几个颇具审美价值的理论观点:一是认为“文章与时高下”;二是提出“遭罹世故,益感其言之至”;三是认为“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四是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着名论断;五是认为“义与言”的关系是“义得言丧”。
刘禹锡论诗,将创作和观赏、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作统一观照,主见内容与形式并重,明显地有别于“意为先”或“气为主”的传统说法,彰显了其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
一、文章与时高下“文章与时高下”是刘禹锡从文学与时代、文学与当时政策的角度,对文学进展外部客观环境的探讨。
他在《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中说:“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
三代之文至战国而病,涉秦汉复起;汉之文至列国而病,唐兴复起。
夫政庞而土裂,三光五岳之气分,大音不完,故必混一,而后大振。
”刘禹锡以为文学的富强与衰落是受社会兴衰制约的,并以三代之文至南北朝而衰,至唐又复兴为例,证明“文章与时高下”的规律。
他尤以唐德宗贞元年间文学富强的现状,从时代政策的角度探究文学的进展。
他说:“贞元中,上方向文章。
赏析刘禹锡的诗作
赏析刘禹锡的诗作刘禹锡是唐代文人中备受瞩目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结构优美,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被广泛赏析和传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刘禹锡的诗作进行赏析,欣赏他在诗词创作中的独特魅力。
首先,刘禹锡的诗作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感悟。
他以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融入诗歌之中。
如《陋巷重门小桥墩》一诗,他以平凡的生活场景为背景,表达了对尘世间喧嚣的厌恶和向往宁静自在的态度。
他的诗作往往是对现实的审视和思考,给人以启示和深思。
其次,刘禹锡的诗作中展现了他对于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美丽意象,使人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它们的美妙。
如《秋夕》一诗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将秋夕夜晚的幽静与繁星点点、萤火闪烁的景象娓娓道来,给人以美好的视听享受。
他的诗作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让人沉浸在其中,感受到自然之美。
此外,刘禹锡的诗作中也透露出他对人生、时光流转的思考。
他常以岁月的更迭、物事的变化为题材,表达了对光阴易逝和人事无常的感慨。
如《陋室铭》一诗中的“六朝如梦鸟,万里尽沙鸥”以及《陈情表》中的“无论如何,只要真心相待,获取感情的认同,好与坏都不再重要。
”让人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离别。
他的诗作中蕴含着对时光的思考,使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
最后,刘禹锡的诗作中抒发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和民族精神的追求。
他的诗歌中常常渗透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他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祖国的山川大地、细腻的民情风貌,热爱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如《秋夕》一诗中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展现了祖国的秋天景色和民族特色,令人为之动容。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诗作以其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对美的追求而备受赏析。
他的诗作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思考和感悟,也寄托了对祖国和时代的热爱与关怀。
刘禹锡的诗作犹如一扇窗户,让我们透过它看到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怀,也为我们的生活、思考和创作带来了启示与启发。
刘禹锡诗歌赏析
刘禹锡诗歌赏析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 《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 《浪淘沙·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6. 《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7. 《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8. 《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9.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10. 《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11. 《秋词二首·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2. 《竹枝词二首·其二》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13. 《蜀先主庙》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14.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15. 《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研究报告
刘禹锡研究报告
刘禹锡是唐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官员,被尊称为“骚客之祖”。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唐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
以下是对刘禹锡的研究报告的概述。
一、生平概述:
刘禹锡生于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卒于唐宪宗大中二年(819年)。
他曾担任过各级政府官职,包括秘书省校书郎,太府卿,太子左庶子等。
他的政治生涯丰富多样,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有过交往和合作。
二、文学成就:
刘禹锡以他的诗歌才华而闻名,他的作品以抒情为主,诗风沉郁含蓄,意境深远。
他的诗作受到了后世文人的广泛赞赏和模仿,被称为“刘氏体”,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他的代表作品有《竹枝词》、《陋室铭》等。
三、政治思想:
刘禹锡在政治上持有进取的态度,他提倡改革和求贤政策,在唐朝的政治改革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积极主张反对贪污腐败,提倡减轻赋税,关注民生福利等问题。
四、后世影响:
刘禹锡的文学成就和政治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被广泛传唱和学习,对于唐代以及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他的政治思想也为后来的政治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综上所述,刘禹锡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他的诗歌才华和政治思想成就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具有深远的文学影响力,他的政治思想也对后来的政治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研究唐代文学和政治思想,刘禹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论刘禹锡诗歌的精神美个性美及其成因
论刘禹锡诗歌的精神美个性美及其成因文章,与遭遇有关,然与性格更有关。
同时代,同遭遇,而文章判然有别,性格实左右之。
柳(宗元),先世显赫,少年好胜,偶遇挫折,几乎一蹶不振,陷于绝望之境。
他的性格脆弱,文章多反省之言,虽亦成家,其风格乃大不相同。
"刘禹锡与柳宗元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同朝为官,一起共事,后又因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最终聊宗元以47岁之壮年病死他乡,而刘禹锡终于高唱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笑到最后。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一言以蔽之:性格使然。
首先,饱经磨难的少年生活锻炼了刘禹锡的意志和毅力。
刘禹锡小时候身子虚弱,家里的人常常要抱着他四处求医问巫,服石吞药。
而稍值年长,便能自读医书,琢磨处方、磨炼体质,并经过多年积累,编成《传信方》一书。
这种特殊的经历,不但没有养成他的娇气,相反成为了他战胜宿命和软弱的契机,培养了他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特别倔强的性格。
作为匈奴族的后裔,他豪爽的性格也许还有着遗传基因的先天秉赋。
他在诗中屡屡说自己:"我本山东人,生平多感慨"、"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在《上杜司徒书》中也说自己"少年气粗"。
少年生活赋予的这种豪扩气质、刚强秉性,使他在以后的坎坷人生中不轻易屈服于困厄与穷愁。
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他后来在《天论》中表述的世界观都应是有着深刻影响的。
第二,是刘禹锡心理调节能力强,能主动地应付逆境适应新环境。
中国古代的谪臣常常会面临生活环境的巨变,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自然很难把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调整过来,不是忧郁生病就是愤懑而死。
一般用来调节心理和生活的方法多是寄情山水,傲啸林泉;或流连诗酒,倚红偎翠;或折节读书,红袖添香;或吃斋念佛,访僧问道……这些方法,刘禹锡在遭贬乃至贬后的整个人生中都试用过,但他不偏执一端,溺于一法。
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与众不同的调节方法是,尽可能地把自己融进当地的百姓与民俗中去。
刘禹锡的诗思想感情总结
刘禹锡的诗思想感情总结刘禹锡是唐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是唐代诗坛上的杰出代表。
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作品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自然景观、历史事件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的诗思想感情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刘禹锡的诗歌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道德修养。
例如他的诗篇《陋室铭》中写道:“众芳摇落独暄妍,千草无人百草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一句表达了他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
他还写过许多关于家国情怀的作品,如《山中杂诗》中的“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寒光生又灭”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和和平的期盼。
其次,刘禹锡的诗歌作品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描写。
他多次以山水自然景观作为写作题材,在作品中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例如他的《陋室铭》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
刘禹锡的描写手法流畅而精细,常常以平实的语言表达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身临其境,能够引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共鸣和热爱。
第三,刘禹锡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感慨。
作为一位政治家,他目睹了唐朝的兴衰和社会的变迁,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的作品中常常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例如他的《金陵五题·金陵晚望》中写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刘禹锡对盛唐时期的兴盛和衰落的深刻触动的反思,表达了对于逝去年华的感慨与无奈。
最后,刘禹锡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浓厚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思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并以此为主题,以悲壮和深沉的笔调表达了对光阴易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例如他的《陋室铭》中提到“灌园复几回,提壶更几回。
拔剑四顾心茫然,四围皆昧旦。
”这一句描述了他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诗歌研究综述
摘要:中唐诗人刘禹锡以其独特的诗歌风貌,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从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诗歌艺术研究,诗歌内容研究,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一梳理,指出刘禹锡诗歌研究的得失利弊。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创新艺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刘禹锡的研究有以前的偏重哲学和思想转变到了全方位,多元化的研究,诗歌研究也不断细致和深入,领域不断拓宽。
纵观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一、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
这方面的文章主要研究了刘禹锡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超越,有对屈原的接受,目前学界研究较多,如韦燕宁《论屈原骚怨情感对刘禹锡的影响》认为屈原的骚怨情感,对刘禹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禹锡把这种精神融进了对自身遭遇的忧怨感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也融进了他对巴楚风物的现实观察和表现,对巴山楚水自然风物的自觉关注,在意象的描写中寄托和表现自己的骚怨愁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原的骚怨表达,使之更具有现实性。
王建梅《刘禹锡贬谪诗对屈骚的继承和超越》认为刘禹锡在贬谪时期继承了屈骚精神,并且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
刘梦初认为刘禹锡接受屈原的契机是贬谪朗州,相同的环境和相似的禀赋才能是刘禹锡接受屈骚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
有对李白的接受,如闫伟哲《“诗仙”“诗豪”之诗的豪情——论刘禹锡对李白诗歌精神的承袭与发展》一文认为刘禹锡在追求建功立业和独立的人格、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恢宏壮大的景物描写等方面都承袭了李白的诗风,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认为刘禹锡继承了“视风骚,宗盛唐”的传统,在豪情中融入了理性精神和沧桑之感,把李白青年式行侠的豪情转化为中年式成熟的豪情,为北宋苏轼、辛弃疾气象雄壮的诗篇开辟了新路。
对皎然的接受,金燕《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认为刘禹锡的语言艺术继承了皎然以情兴为出发点,经过人工雕琢的,与艺术规律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同时也在接受客观生活感召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剥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词总华实,语语可歌,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张振萍《论刘禹锡诗歌中的创新意义》认为刘禹锡的创新在于使诗歌题材领域得到拓展和发掘:把劳动场面写入诗,以开朗豁达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中体现出豪放不羁、倔强不屈的品格。
他创作的民歌体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使诗歌体式更加完善。
冯权书认为刘禹锡创新诗歌创新的成就表现三方面: 对题材领域
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诗歌艺术研究
(一)艺术特色研究。
如肖瑞峰《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用“豪
健雄奇”来概括刘禹锡诗的风格。
韦永霞认为刘禹锡诗歌的“三美”特征是意境美、意志美、哲理美。
罗筱玉认为刘诗语言合气骨、情致、韵律于一体,熔豪健、含蓄、明快于一炉。
崔桂萍认为刘禹锡诗歌是思想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个性主要表现在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理性沉思和感性思维的结合。
还有一些论其“诗豪”风格的文章,如宋恪震、刘梦初有些文章都对刘禹锡诗歌风格进行解读,认为其具有豪迈的风格。
孙琴安指出刘禹锡的怀古五律独占鳌头,且五律中的妙句很多,他晚年的五律成就很高,认为其五律在唐代五律诗中有较高的地位。
(二)诗论研究。
对刘禹锡的诗论进行研究,刘欢认为刘禹锡说的“境生于象外”这句著名的话中的“境”字,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旨。
一层是作者在作品中要表达的旨意;另一层是由文字刻划的种种物象。
两者结构关系是“境生于象外”,刘禹锡有不少作品都能给人提供这样的艺术美。
认为刘禹锡用入念息定,主体致悟方法解决意境创作中的构思问题,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朱学东指出了刘禹锡构建以境生象外为中心的意境理论,包括因地乘气的主体心性论、因定得境的审美虚静论和至言无辩的言意论。
刘氏对意境理论的探讨是最具有理论深度的,对古代诗论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陈允锋认为刘禹锡在创作诗歌时也非常注意对地理历史沿革、地域民风以及地方歌谣的重视,并充分运用到文学创作中,这也是他诗学思想的一个特点。
三、诗歌内容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其咏史怀古诗,政治讽喻诗,乐府民歌的具体分类研究。
(一)咏史怀古诗研究。
林心治认为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在题材范围特别是思想深度方面较前人有进一步拓展,在艺术创造上也多有建树,对晚唐咏古诗的兴盛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尚永亮认为刘禹锡此类诗作可分为咏史和怀古两类,认为其具有意悲境远,感慨无端,调响词练,高华深稳的特点。
江枰把刘禹锡咏史诗分为朗州十年为前期;夔、和二州的五年为后期。
前期内容主要为被贬谪的悲苦,愤怒,矢志不移的坚贞,向往被起用信心。
后期内容主要为对统治者的批判,警示以及与先贤自比。
刘欢、萧瑞峰有些文章分别对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生成,价值,地位和影响进行了研究。
(二)政治讽喻诗研究。
文章主要研究刘禹锡讽喻诗的的创作特点﹑艺术成就﹑形成原因﹑历史贡献。
有何正力认为刘禹锡讽刺诗形成有三方面原因,政治因素:藩镇势强,宦官受宠,朝臣不睦;文坛因素:元和文坛重功利的文学思想;个人因素:刚直之性,怨愤之情。
贡献有思想贡献:忧国不谋身的思想对底层民众的同情,执著的信念,不屈的反抗。
和艺术贡献:体式和语言的创新。
江云认为刘禹锡的讽刺诗,鞭挞社会丑恶,表现出旷达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
(三)乐府民歌研究。
文章主要是对刘禹锡以《竹枝词》为代表的民歌进行研究。
萧瑞峰、李申有些文章对刘禹锡民歌艺术以及《竹
枝词》《踏歌词》等进行研究。
金艳有些文章集中于研究刘禹锡向民歌的学习。
张福清、吴倩有些文章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刘禹锡民歌。
唱和诗研究,付瑶、刘小年分别研究了其唱和诗的创作原因,思想主题等,对于了解刘禹锡的思想,交友都有很大意义。
贬谪诗、咏秋诗、咏物诗等也进入到了研究者的视野。
反映了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刘诗研究的细化和深化。
四、诗歌影响和流变研究。
洪迎华、何正力有些文章研究了苏轼对刘禹锡讽刺诗的接受。
关于刘禹锡诗歌的研究还是比较全面的。
但还是有许多受冷落的地方,给后世学者的研究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诗歌继承和创新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屈原,皎然的继承和超越,并未涉及对其他作家的接受。
诗歌艺术研究方面集中于刘诗的豪迈风格,侧重于对诗歌背后的诗人思想精神的关注,对于其他艺术手法研究较少。
诗论研究的文章集中于研究其意境论,对刘的其他诗论主张,如诗歌用典等方面的研究欠缺。
关于乐府民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竹枝词》,《踏歌词》这几篇。
影响研究只涉及到了苏轼等少数人。
参考文献:
[1]刘欢.刘禹锡意境理论新探[j].西北大学学报,1994,(4)
[2]陈允锋.论刘禹锡的诗道观商丘师范学院学报[j].2008,(24) 作者简介:罗丽娜,女,汉,青海省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