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词(刘禹锡)》古诗词赏析、译文及考点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秋词(刘禹锡)》古诗词赏析、译文及考点分析【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
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
一生经历坎坷。
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
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
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
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主题】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法】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
“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

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篇1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文解释】朱雀桥畔长满了野草,到处盛开着一簇簇的野花。
黄昏时刻,夕阳西下,乌衣巷内一片幽暗。
那些曾经在王导和谢安的高楼华屋中筑巢的燕子,如今都飞到普通百姓家中去了。
【词语解释】朱雀桥:秦淮河上的桥名,离乌衣巷很近。
王谢:指东晋大臣王导和谢安。
寻常:平常,普通。
【诗文赏析】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了。
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全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古诗今译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名句赏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
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金陵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演出了无数历史故事,唐代诗人游览金陵,最易引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古典诗词鉴赏:刘禹锡《始闻秋风》赏析

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译文】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注释】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玄蝉:即秋蝉,黑褐色。
我:秋风自称。
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
飕飗(sōuliú):风声。
颜状:容貌。
拳毛:攀曲的马毛。
雕:猛禽。
眄(miàn):斜视,一作“盼”。
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扶病:带病。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公元836—842年之间。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禹锡作《秋声赋》。
这篇赋的末尾说:“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耩而有情。
聆朔风而心动,盼天籁而神惊。
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与《秋声赋》颇为一致,可见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会与《秋声赋》的写作年代太远。
公元836年秋天,作者刘禹锡患了足疾,此后一直疾病缠身。
这首诗中有“为君扶病上高台”之句,明写诗人有病,与这个时期诗人的健康状况颇符,说明这首诗断不会作于公元836年之前。
【鉴赏】这首《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开头两句“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
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
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
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
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古诗金陵五题翻译赏析

古诗金陵五题翻译赏析古诗金陵五题翻译赏析《金陵五题》作者为唐朝诗人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金陵五题》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这组诗以大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之变相比衬,抒发怀古叹今之感慨。
全诗形象地表明,随着历史的演变,六朝王宫贵族的富贵荣华已成为陈迹,对于图谋权势的帝王将相的沦亡既有悲悯之情,又暗含讽喻之意。
诗作借古喻今,情、景、事、理融为一体,场景阔远,寓意深邃,堪称唐诗中的艺术珍品。
第一首《石头城》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前言】《石头城》,作者刘禹锡,写于826年,诗人随手拈来山、城、水、月等常见的意象,别具匠心组合成“意象之城”,进行了城与人之间探究历史奥秘的对话。
【翻译】山围绕旧国都一一全还在,潮水打着空城寂寞又折回。
秦淮河的东边从前的月亮,夜深时还过那城上短墙来。
【鉴赏】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
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
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
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
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
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
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
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
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
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
石头城即金陵城。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
刘禹锡的诗词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的诗词原文及赏析刘禹锡的原文及赏析篇一《昏镜词》唐·刘禹锡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自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译文:昏镜不是用优质的青铜所制,它模糊不清,光泽已经消失。
容貌丑陋的人往往自欺欺人,说这昏镜竟与其他明镜无异。
在昏镜中既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就可以随心想象自己是如何美丽。
陋容者一日照它四五次,自以为漂亮得全城人都倾慕不已。
他用有花纹的锦绣制成这镜带,又用美玉做的匣子来盛放这镜子。
像秦宫宝镜那样的明镜难道不贵重吗?但因它不合心意,反而被陋容者所弃。
赏析:此诗以明镜喻贤良,指宪宗弃绝的革新派人士;昏镜喻邪僻,指宪宗亲信的宦官佞臣;那个喜欢昏镜的陋容之人便指宪宗。
诗前引子记述制镜工匠谈投合人们爱憎好恶心理的生意经,揭示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人们挑选镜子,并不讲求镜子质量的优劣,而务在“求与己宜”——选择与自己容貌相宜者,明镜“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故喜昏镜者十居其九,而喜明镜者十难有一。
用这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来比况君主用人,即是说君主用人,同人们挑选镜子一样,亦在“求与己宜”,因而,贤良之才不遇英明之君,便不合而遭弃置。
用意在为革新派人士辩冤,说他们遭贬被杀,并不是他们真有什么罪,而在于宪宗不是英明之君,是宪宗的爱憎好恶所至。
引子重在阐明明镜何以遭弃置,为革新派人士辩冤,诗则重在揭示昏镜何以受重视,讽刺宪宗君臣。
诗的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明快,意旨明白易了。
头二句写昏镜的制作材料和透明度差,徒有镜子之形而无镜子之实,揭示其丑陋本质。
古时镜子以精铜磨制而成,“美金”即指精铜。
“非美金”,是说镜子本要用“美金”——精铜制成,而昏镜则不然。
“丧其晶”,是说制镜本要讲求晶莹明亮,透明度高,而“非美金”制成的昏镜则丧失了这个特征。
二语仅用否定修辞手段,便构成美丑的强烈对比,造语简练之极而表现效果鲜明突出,颇为精妙。
刘禹锡《春词》古诗词赏析

刘禹锡《春词》古诗词赏析春词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诗文解释】梳妆打扮一新走下红楼,深锁的院门锁住了庭院的春光。
走到庭院中查数开放的花朵,蜻蜓飞到了玉簪上面停下来。
【词语解释】宜面:面妆均匀得体。
⑴春词:春怨之词。
“春词”为白居易原诗题目。
⑵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一作“粉面”。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⑶蜻蜓:暗指头上之香。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1-2]译文浓妆艳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
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赏析】《和乐天春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友人白居易的《春词》创作的一首和诗。
此诗抒写宫怨闺情,但与其他同类诗迥然不同,描写一————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位宫女扮好新妆却无人赏识,只能百无聊赖地独自数花朵解闷,引得蜻蜓飞上头来的别致情景。
诗人通过对宫女神态的传神刻画,表现了她不胜幽怨之情。
诗意别出心裁,富有韵味。
这首宫怨词写得别致有味。
春光烂漫,满园春色,妆扮一新的女子走下楼来却倍感孤独忧愁。
人与春光一样美好,却深锁空院无人欣赏,她闲数花朵以遣愁闷,不料无知的蜻蜓却偏爱美人新妆,竟然飞上玉搔头。
这位宫人为谁装饰为谁妍的幽怨虽不曾正面写出,却已了然可见。
全诗细腻含蓄,新颖独特,韵味深厚。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清楚,它是和白居易《春词》一诗的。
白居易的《春词》:“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杆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白居易诗先描绘一个斜倚栏杆、背向鹦鹉、眉目含愁的青年女子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
而刘禹锡的和诗,也写闺中女子之愁,然而却写得更为婉曲新颖,别出蹊径。
白诗开头是以“低花树映小妆楼”来暗示青年女子,而刘诗“新妆宜面下朱楼”说得十分明确,而且顺带把人物的心情也点出来了。
诗中女主人公梳妆一新,急忙下楼。
“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妆扮得相当认真、讲究。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古诗词鉴赏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古诗词鉴赏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3] 。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诗人刘禹锡的古诗词,方便大家学习。
《缺题》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
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
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
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
《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汉寿城春望》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路津。
《伤桃源薛道士》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浪淘沙》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视刀环歌》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莫道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的诗句1.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
——刘禹锡《杨枝词二首》2.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刘禹锡《聚蚊谣》3.巫峡巫山杨柳多,朝云暮雨远相和。
——刘禹锡《杨枝词二首》4.因想阳台无限事,来君回唱竹枝歌。
——刘禹锡《杨枝词二首》5.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
——刘禹锡《寄赠小樊》6.酒后人倒狂,花时天似醉。
——刘禹锡《曲江春望》7.何事独伤怀,少年曾得意。
——刘禹锡《曲江春望》8.千里江蓠春,故人今不见。
——刘禹锡《重至衡阳伤柳仪曹》9.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
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刘禹锡10.帘前疑小雪,墙外丽行尘。
【诗歌鉴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2、王?: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3、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4、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5、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6、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7、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8、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
今逢:一作“从今”。
9、故垒:旧时的壁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翻译王?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律诗。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
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
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此诗怀古伤今。
《八月十五夜玩月》翻译赏析

《八月十五夜玩月》翻译赏析第1篇:《八月十五夜玩月》翻译赏析《八月十五夜玩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前言】《八月十五夜玩月》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主要描绘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的内涵。
【翻译】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清洗整个天宇人世。
暑气已退,天空明净;而秋*澄明,万物清丽。
满天繁星的光*都让给月*占了先,连金风玉露都透发出耀人的光芒。
经常变换的是人间,而月亮依然是恒久的。
【鉴赏】这首词题为玩月,主要描绘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赏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时写出了富于哲理*的内涵。
首二句描写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一次就浣洗了整个尘世,手法形象。
颔联两句点出了酷暑初退凉秋即至,九霄清净,万景澄明,一派开阔之象。
颈联中的“让”字可谓神来之笔,点出明月的光*远非星辰可比,使星辰甘心相让。
尾联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
人间尘世变迁往复不断,然而天上玉京依然是这般闲适从容。
“玉京”在这里代指明月,诗人全诗气象万千,将玩月之情洗炼而出,飘飘然毫无俗尘气,读来令人神往。
这首词虽是“玩月”,但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八月十五夜月》翻译赏析《八月十五夜月》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前言】《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组诗共两首,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翻译】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在心头乱割!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陋室铭诗词鉴赏

陋室铭诗词鉴赏《陋室铭》是唐代文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诗,叙述了他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无论环境如何贫瘠,他仍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追求内心的素养和精神的追求。
以下是《陋室铭》的赏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是诗中的第一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山的看法,他认为山并不一定要特别高大,只要有仙人居住,即使不起眼的山也会有名气。
这句话将山作为修仙的象征,传达了作者对精神追求的理解。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诗中的第二句。
这句话比喻水并不一定要很深,只要有龙居住,即使不起眼的水也会变得神奇。
这句话也是将水作为神灵之物,暗喻人心的高尚和智慧。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诗中的第三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陋室环境的接受和满足,他认为虽然住的地方简陋,但他的品德和心灵的馨香才是真正重要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诗中的第四句。
这句话描绘了作者住所内的景象,环境虽然简陋,但不乏自然景色,反映出作者内心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诗中的第五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人脉和朋友圈,尽管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但他常有鸿儒(指高人)相伴,无白丁(指滥竽充数的人)的打扰。
这句话传递了作者对精神交流和知识分享的重视。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是诗中的第六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陋室之中可以修习琴艺,阅读金经(指佛经),追求雅趣和精神修养。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诗中的第七句。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陋室之中没有琐碎的琴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琐细的文件劳累身体,可以感受内心的宁静和舒适。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诗中的第八句。
这句话比较了作者这个陋室与历史上的名人的住所,南阳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诸葛亮的故里,而西蜀是诗人李白的故乡。
通过与这些历史名人的地方进行对比,突显出作者对陋室的满足和珍视。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诗中的最后一句。
这句话引用了孔子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陋室的反问。
孔子认为生活在简朴的环境之中,并不一定会感到陋,关键是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追求。
【诗歌鉴赏】刘禹锡《竹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禹锡《竹枝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注释、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
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
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刘禹锡《竹枝词》翻译译文一: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
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
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译文二: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
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
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
这真好象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还是有“情”呢?刘禹锡《竹枝词》赏析《竹枝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
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
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
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
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
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
古诗江雪全文赏析

古诗江雪全文赏析诗歌简介古诗《江雪》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全名为《江雪》诗,全文只有八句。
这首诗丰富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景色的赞美,在唐代广受欢迎,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岁月的感慨。
诗词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歌翻译千山之中,雪花已铺满,万里小径,人迹罕至。
一个老翁,蓑衣裹体,独自乘坐渔舟,独自垂钓江中,临江而坐,眼前满是大雪飘落,高山望不到顶,深渊看不到底,感慨万千,心神荡漾,回味无穷。
诗歌分析深刻的意境这首诗歌以垂钓江中的老翁为主角,描绘了江边雪景的深刻意境。
诗中的老翁孤身一人,在满山的白雪覆盖下,难以找到自己的路,而在寒江中钓鱼。
这种孤独、无助的场景直接打动读者的心弦,让人为老翁的寂寞不禁感慨。
朴素的语言作者运用了非常朴实自然的语言来描绘飘雪场景,没有使用华丽的文字,既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
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情感和老翁的境遇。
点点滴滴的细节和朴素典雅的语言,让这首诗显得尤为深刻和高妙。
常人见江雪定会惊叹,在诗歌的描绘中,读者不但能够看到江雪的美丽,更能够感受到江雪中的孤独和肃杀的气氛。
翔实的描绘刘禹锡用翔实的描绘,将江雪这一自然界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时而形容江雪满山,万物皆白,时而形描垂钓老翁孤独寂寥的场景,透过描绘让人不禁感叹,江雪之美。
深刻的意蕴《江雪》直接反应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和深沉的热爱,以致于在诗中描出来的景象就如现实中一样让人痴迷。
小船在江湖上行驶,周围的景色如白画帷,雪光中仿若隐约出现了远方的无垠山林。
更重要的意义是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和现实状况不满的情感。
江雪遥应人在江雪之中见到的不仅是美好的风景,更是一种对命数不由人的感动。
总结这首《江雪》诗言简意赅,字字珠玑,描写了雪中孤独老翁以及雪中江景,充满着深意,诗歌的意境和格调崇高,不愧是唐代诗歌经典作品之一。
诗正经地暗示了人生的沧桑不惶和自然的神奇不测,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关注。
【诗歌鉴赏】刘禹锡《秋词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禹锡《秋词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刘禹锡《秋词二首》原文秋词?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秋词二首》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2、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3、晴:一作“横”。
排云:推开白云。
排: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4、诗情: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青天。
5、深红:指红叶。
浅黄:指枯叶。
6、入骨:犹刺骨。
7、嗾:使唤狗。
这里是“使”的意思。
刘禹锡《秋词二首》翻译秋词?其一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秋词?其二秋天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浇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登上高楼,四望清秋入骨;才不会象春色那样使人发狂。
刘禹锡《秋词二首》赏析《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组诗。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是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却被赶出了朝廷,其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秋词二首》就是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
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
刘禹锡《秋词二首》赏析

刘禹锡《秋词⼆⾸》赏析《秋词⼆⾸》刘禹锡其⼀“⾃古逢秋悲寂寥,我⾔秋⽇胜春朝。
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名《秋词⼆⾸》,“秋词”,那么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吗?简单地说,合于⾳乐的为词,不合于⾳乐的为诗。
或者更加简单地说,词就是歌词,为⾳乐填的词,可以唱的。
据说这⾸两⾸秋词是刘禹锡刚刚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写的,来看原词:其⼀“⾃古逢秋悲寂寥,我⾔秋⽇胜春朝。
”赏析刘禹锡说,⾃古以来,很多⼈遭逢秋天,就会发悲伤寂寥之感叹。
⽽我说秋⽇啊,胜过春天的早晨。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太⼦即位,是为唐宪宗“李纯”。
然后就发⽣了“⼋司马事件”,卷⼊其中的刘禹锡被贬到了朗州。
此时,刘禹锡34岁,正好是⼀个秋天,他被贬的境遇就如同遭遇秋天⼀般,然⽽刘禹锡是⼀个乐天派,也是⼀个不屈不挠的⼈。
下⾯两句,他就来解释为什么“秋⽇胜春朝”:“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字词典故 “碧霄”:天空,青天。
(道教中,天有九霄,乃是: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霄,琅霄,紫霄,⼤霄。
)赏析刘禹锡说,万⾥晴空中,有⼀只⽩鹤排云⽽上,于是便把诗情带到了碧霄。
此时的刘禹锡从京城长安来到朗州,可能是感觉⾃⼰到了更加⼴阔的天地,将会有更多的诗情画意,任⼰发挥。
所以便有了引着⾃⼰的诗情飞上万⾥碧空的情怀。
“排云上”,排除杂云⽽上,带着迎难⽽上的勇⽓,开辟出新的天地,新的世界。
⽽这样的新世界,对于刘禹锡来说就是诗歌创作的世界,他在朗州的⼗年,创作了⼤量的诗词和⽂学作品。
其⼀“⾃古逢秋悲寂寥,我⾔秋⽇胜春朝。
晴空⼀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明⽔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楼清⼊⾻,岂如春⾊嗾⼈狂。
”其⼆“⼭明⽔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赏析刘禹锡说,这⾥的⼭如此明朗,⽔如此⼲净,夜⾥来了秋霜,⼀眼望去,有那么⼏棵树,深红的树冠⾥,透出了些许浅浅的黄。
“试上⾼楼清⼊⾻,岂如春⾊嗾⼈狂。
”字词典故 “清”:清凉,清爽。
乌衣巷 诗词鉴赏

乌衣巷诗词鉴赏乌衣巷诗词赏析如下:《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
第一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桥边丛生的野草和野花。
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再加上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开花”解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夕阳”,这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最后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没有正面转入描写乌衣巷的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
而是继续借助对景物的描绘,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飞燕,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为了使读者明白无误地领会诗人的意图,作者特地指出,而今这些飞入普通老百姓家筑巢的燕子,以往却是栖息在王导、谢安两家权门高大厅堂的檐檩之上的旧燕。
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飞燕形象的设计,好像信手拈来,实际上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