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诗和赏析4篇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古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古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这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组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竹枝词九首》原文唐代:刘禹锡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释⑴岁正月: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
公元821年(长庆元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大约到任时已是次年正月。
⑵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参见《隋书·地理志》上巴东郡),今属重庆市。
此当指夔州。
⑶睢:仰视。
⑷激讦:激越清脆。
吴声:吴地的乐歌。
⑸伧儜不可分:听不太懂。
⑹淇、濮:周代卫国(今河南省内)的两条水名。
《诗经》多处咏及。
《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此以淇濮之艳代指情歌,意谓巴渝民歌亦多涉男女爱情。
⑺俾:使。
巴歈:巴即巴郡,约当现在重庆一带。
歈即民歌。
变风:《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后人对变风变雅的解说很多,大意是说太平盛世产生的风、雅之诗是正风正雅;而乱世产生的诗歌则失去了雅正平和之气,故称变风、变雅。
刘禹锡此处使用变风一词,似乎并非强调世事之治乱,而是侧重于体察民俗风情之意。
《陋室铭》刘禹锡-诗歌赏析及解读
《陋室铭》刘禹锡-诗歌赏析及解读《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讲述了他住在一间简陋且破旧的房子里,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和意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美好追求。
首先,诗人详细描绘了自己简陋的居所,其中用词朴素而有力,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审美和洞察力。
其次,诗人在表现自己居住环境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他认为,人生不是拥有富贵和华丽的家居物品,而是拥有一颗感悟美好生活的心灵。
在这间简陋的屋子里,诗人用自己的心灵去感知自然,去感悟生命的本质,同时也在寻找自己与世界的联系,从而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整首诗的意境以“陋室”表现出来,贯穿了“宅心”与“天地之性”这一主题。
诗歌中的“陋室”虽然简陋,但却体现了诗人心灵的丰富与高尚。
诗人的“宅心”表现在他不断地思考和探寻生命的真谛,在简陋的居所里寻找生命的意义。
而“天地之性”则体现在诗人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中,他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生命美好价值的追求。
总的来说,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首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诗歌,它通过对自己简陋的生活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探索和追求。
这首诗也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的丰富和妆饰的华丽,而在于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而这种认识和感悟是可以在简陋的环境中获得的。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中讲述了他所居住的陋室的破旧和简陋,但是他依然能够从中发现值得欣赏和领悟的东西。
这首诗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现实意义。
首先,《陋室铭》告诉人们,即使身处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可以寻找到美好和意义。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学会从中寻找到积极的一面,不要轻易放弃。
其次,《陋室铭》告诉人们,不要被物质所迷惑,而是要注重精神上的追求。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和内心的体验。
我们应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素质。
刘禹锡《秋词》赏析
刘禹锡《秋词》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刘禹锡《秋词》赏析刘禹锡《秋词》赏析《秋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城东闲游刘禹锡赏析
城东闲游刘禹锡赏析“城东闲游”这首诗,刘禹锡写得那叫一个妙啊!就像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他专属的悠闲世界。
诗里说“借问池台主,多居要路津。
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
”你看,他这是在感慨那些池台的主人啊,大多住在交通要道附近,花了千金买下这绝佳的境地,却让它常常属于闲人。
这就好比现在有些有钱人,买了豪华的别墅却没时间享受,倒是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有机会去欣赏周边的美景。
我有个朋友,他家附近有个很漂亮的公园,原本是开发商花了大价钱打造的,结果那些业主们忙得没时间去,我朋友就经常去那公园里闲逛,感受着那份宁静和美好,就有点像刘禹锡诗里说的这种感觉。
“竹径萦纡入,花林委曲巡。
斜阳众客散,空锁一园春。
”这几句把那种闲适的游玩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想象一下,沿着蜿蜒的竹径走进花林,慢慢巡视着周围的美景,多惬意啊!就像我上次去一个郊外的花园,那里面也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两边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
我就沿着小径走着,欣赏着那些五颜六色的花朵,阳光洒在身上,感觉特别舒服。
等到傍晚的时候,其他游客都渐渐散去了,整个花园就好像被我一个人“承包”了一样,那种宁静和美好,真的就像诗里说的“空锁一园春”。
这时候,我仿佛能体会到刘禹锡当时的心情,他在城东闲游,享受着这份独处的美好,同时也可能有点小小的感慨,这么美的景色,却只有他这样的闲人能好好欣赏。
从整首诗来看,刘禹锡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城东闲游的画卷。
他通过对池台、竹径、花林等景物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地方的宁静和美丽。
同时,他又借景抒情,通过对池台主人和自己这个闲人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看到一些很美好的东西,但是却不一定能被所有人珍惜。
比如说一些古老的建筑,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很多人却匆匆路过,没有停下来欣赏。
而刘禹锡就像是那个会停下来,细细品味这些美好的人,他用诗歌把这些美好记录下来,让我们也能感受到。
这首诗里还透露出一种淡淡的闲适和自在。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最新
《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
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陋室铭》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赏析:篇一《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字梦得)所作。
《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
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
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
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
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
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
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
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古诗词原文及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小编带来的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陋室铭原文及赏析篇1原文: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赏析: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
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
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
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
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
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
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
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
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刘禹锡《乌衣巷》的翻译赏析篇1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文解释】朱雀桥畔长满了野草,到处盛开着一簇簇的野花。
黄昏时刻,夕阳西下,乌衣巷内一片幽暗。
那些曾经在王导和谢安的高楼华屋中筑巢的燕子,如今都飞到普通百姓家中去了。
【词语解释】朱雀桥:秦淮河上的桥名,离乌衣巷很近。
王谢:指东晋大臣王导和谢安。
寻常:平常,普通。
【诗文赏析】朱雀桥旁、乌衣巷里曾一度是高门望族的聚集之处,如今时过境迁,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了。
全诗抒发的是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诗人选用了意蕴深刻的意象:野草、斜阳,其中最具匠心的是「飞燕」的形象,燕子彼时飞入侯门,如今那侯门深宅已成了百姓家,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全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古诗今译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惟有夕阳斜挂。
当年豪门檐下的燕子啊,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里。
名句赏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这是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
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金陵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演出了无数历史故事,唐代诗人游览金陵,最易引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过去栖息在王、谢豪门雕梁画栋上的燕子,现在都飞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乌衣巷一带的萧条景象,只写野草、夕阳、燕子,唤起了读者的想象,从侧面暗示了乌衣巷的衰落,而历史兴亡之感也就在乌衣巷的今昔对比中表达出来,笔调含蓄蕴藉,使人读起来余味无穷。
刘禹锡诗词赏析4篇
刘禹锡诗词赏析4篇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刘禹锡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秋声赋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
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
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
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
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
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
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
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
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
如吟如啸,非竹非丝。
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
废井苔冷,荒园露滋。
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
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
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
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
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
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
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秋声赋》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赋。
此赋首段写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迁谪之后带来的人生体验;次段集中描写秋天景色,展开联想,扩大境界,结合历史人物典故,使主题意义显得更加深远;末段显示出作者不愿屈服于邪恶黑暗力量的信念。
全赋通过采取铺垫烘托、正反对比的手法,以一组鲜明的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老当益壮的情怀。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 玄都观桃花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此诗在《全唐诗》题作《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此诗通过人们在长安一座道士庙──玄都观中看花这样一件生活琐事,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
由于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为远州刺史。
官是升了,政治环境却无改善。
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
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山水诗:刘禹锡《望洞庭》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4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刘禹锡的诗词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的诗词原文及赏析刘禹锡的原文及赏析篇一《昏镜词》唐·刘禹锡昏镜非美金,漠然丧其晶。
陋容多自欺,谓若他镜明。
瑕疵自不见,妍态随意生。
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饰带以纹绣,装匣以琼瑛。
秦宫岂不重,非适乃为轻。
译文:昏镜不是用优质的青铜所制,它模糊不清,光泽已经消失。
容貌丑陋的人往往自欺欺人,说这昏镜竟与其他明镜无异。
在昏镜中既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就可以随心想象自己是如何美丽。
陋容者一日照它四五次,自以为漂亮得全城人都倾慕不已。
他用有花纹的锦绣制成这镜带,又用美玉做的匣子来盛放这镜子。
像秦宫宝镜那样的明镜难道不贵重吗?但因它不合心意,反而被陋容者所弃。
赏析:此诗以明镜喻贤良,指宪宗弃绝的革新派人士;昏镜喻邪僻,指宪宗亲信的宦官佞臣;那个喜欢昏镜的陋容之人便指宪宗。
诗前引子记述制镜工匠谈投合人们爱憎好恶心理的生意经,揭示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人们挑选镜子,并不讲求镜子质量的优劣,而务在“求与己宜”——选择与自己容貌相宜者,明镜“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故喜昏镜者十居其九,而喜明镜者十难有一。
用这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实来比况君主用人,即是说君主用人,同人们挑选镜子一样,亦在“求与己宜”,因而,贤良之才不遇英明之君,便不合而遭弃置。
用意在为革新派人士辩冤,说他们遭贬被杀,并不是他们真有什么罪,而在于宪宗不是英明之君,是宪宗的爱憎好恶所至。
引子重在阐明明镜何以遭弃置,为革新派人士辩冤,诗则重在揭示昏镜何以受重视,讽刺宪宗君臣。
诗的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明快,意旨明白易了。
头二句写昏镜的制作材料和透明度差,徒有镜子之形而无镜子之实,揭示其丑陋本质。
古时镜子以精铜磨制而成,“美金”即指精铜。
“非美金”,是说镜子本要用“美金”——精铜制成,而昏镜则不然。
“丧其晶”,是说制镜本要讲求晶莹明亮,透明度高,而“非美金”制成的昏镜则丧失了这个特征。
二语仅用否定修辞手段,便构成美丑的强烈对比,造语简练之极而表现效果鲜明突出,颇为精妙。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
刘禹锡的诗词赏析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
关于刘禹锡的诗词你会鉴赏几首呢?刘禹锡《庭竹》赏析《庭竹》——刘禹锡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这是刘禹锡写的一篇无言绝句。
刘禹锡,字梦得,号庐山人,又称“刘宾客”、“刘梦得”洛阳人,早年间支持革新,和王叔文、柳宗元一派支持永贞革新,但是革新失败后,便被贬,刘禹锡本身性格刚毅,面对被贬后的生活,还是积极乐观,向上。
所以,刘禹锡写的诗大多都是豪气风爽,精炼含蓄,能够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独到的见解。
被白居易成为“诗豪”。
这首诗,便是用清新自然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感悟。
首先,这首诗是描写竹子的,前两句写出竹子的环境,虽然环境不是很美好,但是仍然挡不住竹子自身的高洁,清高。
竹子的枝节高高挺立,就像君子之风,没有能困住他的地方,所以,竹子的清高自立也是随处都能展现的。
这首诗也是以“竹子”自比,将竹子比作自己,不仅赞美了竹子的清高之情,也暗指自己也是清高独立的,不管在哪里都不会改变的。
这可能也是刘禹锡自己内心的.独白。
浪淘沙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边。
现在直上河汉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是刘禹锡写的《浪淘沙》九首中的第一首。
首先,古诗第一句提到“九曲黄河”,指的是现在的黄河,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域东西长一千九百千米,南北宽一千一百千米,主要刘静了九个省区,中游穿越了黄土高坡,带有大量的泥沙,所以,黄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所以有“九曲黄河万里沙”之称。
这首诗,前两句采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黄河奔流不止,流经万里的气势,并且,将黄河奔腾、颠簸、咆哮的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本诗的后两句则是运用联想的手法,把黄河奔流比作是去山上和牛郎织女相会,想法比较独特,构思比较新颖,不仅能使大家感受到黄河的不凡气势,与此同时,也将黄河不认输、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拼搏的精神,其实这也是在写刘禹锡自己,表明自己也是不怕前路的艰难险阻,敢于坚持自己的梦想,与理念,不放弃的精神。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
刘禹锡《浪淘沙》赏析刘禹锡《浪淘沙》赏析《浪淘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著作,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刘禹锡《浪淘沙》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浪淘沙九首其一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1,同到牵牛织女家。
其二洛水桥边春日斜2,碧流清浅见琼砂3。
无端陌上狂风疾4,惊起鸳鸯出浪花。
其三汴水东流虎眼文5,清淮晓色鸭头春6。
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
其四鹦鹉洲头浪飐沙7,青楼春望日将斜8。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9。
其五濯锦江边两岸花10,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11,将向中流匹晚霞12。
其六日照澄洲江雾开13,淘金女伴满江隈14。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其七八月涛声吼地来15,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其八莫道谗言如浪深16,莫言迁客似沙沉17。
千淘万漉虽辛苦18,吹尽狂沙始到金。
其九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19,回唱迎神三两声20。
词句注释1.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
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
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
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
骞还。
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
自从嫁了牛郎,就中断了织锦。
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
2.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奉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
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
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
3.琼砂:美玉般的砂砾。
4.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5.汴水:起于今河南省荥阳县,东流经安徽,至江苏入淮河。
虎眼文:文通纹。
形容水波纹很细。
6.鸭头春:唐时称一种颜色为鸭头绿,这里形容春水之色。
此诗言及汴水、清淮,刘禹锡曾于长庆年间任和州刺史,和州北临淮河流域。
7.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
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刘禹锡的诗词7篇
刘禹锡的诗词7篇刘禹锡的诗词11 「团扇歌」刘禹锡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秋风入庭树,从今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
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2 「宜城歌」刘禹锡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
荒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
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
3 「顺阳歌」刘禹锡朝辞官军驿,前望顺阳路。
野水啮荒坟,秋虫镂宫树。
曾闻天宝末,胡马西南骛。
城守鲁将军,拔城从今去。
4 「莫瑶歌」刘禹锡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
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
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
夜渡千仞溪,含沙不能射。
5 「度桂岭歌」刘禹锡桂阳岭,下下复高高。
人稀鸟兽骇,地远草木豪。
寄言迁金子,知余歌者劳。
6 「插田歌」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7 「葡萄歌〔一作蒲桃〕」刘禹锡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
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
分岐浩繁缛,修蔓蟠诘曲。
扬翘向庭柯,意思如有属。
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
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
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
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
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
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酿之成美酒,令人饮缺乏。
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
8 「蛮子歌」刘禹锡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
熏狸掘沙鼠,时节祠盘瓠。
忽逢乘马客,恍若惊麏顾。
腰斧上高山,意行无旧路。
9 「马嵬行」刘禹锡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驿。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
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
军家诛戚族,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
低回转美目,风日为无晖。
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
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属车尘已远,里巷来窥觑。
乌衣巷刘禹锡阅读及赏析
乌衣巷刘禹锡阅读及赏析第一篇 1 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有“诗豪”之称,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世存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主题此诗为刘禹锡著名的咏史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
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野草丛生的朱雀桥、在夕阳映照下的乌衣巷、由“王谢堂前”“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无一不表达出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赏析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与乌衣巷相邻。
桥边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
“草花”前面按上一个“野”字,这就给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气象。
但是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当年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这就使我们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这样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今天已经荒凉冷落了吗!第二句“乌衣巷口夕阳斜”,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但是如今的乌衣巷却映衬在败落凄12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诗句中“夕阳斜”的“斜”字,同上句中“野草花”的“花”字相对应,全用作动词,它们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
西下的落日,再点上一个“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
而现在,作者却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作者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笔触转向了乌衣巷上空正在筑巢的飞燕,“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韵译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千寻:古时八尺降幡:降旗。
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故垒:指西塞出,也包含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秋词原文翻译赏析实用四篇
秋词原文翻译赏析实用四篇秋词原文翻译赏析 1秋词二首・其一唐朝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二首・其一》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__,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秋词二首・其一》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秋词二首・其一》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禹锡的诗和赏析4篇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刘禹锡的诗和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这首《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载于《全唐诗》卷三六一。
开头一、二两句,寥寥几笔,就把刘柳二人屡遭挫折的经历勾画出来了。
对起述事,句稳而意深,为下文的展开,创造了条件,可谓工于发端。
三、四句承上抒感,而用典入妙。
刘禹锡初次遭贬,即谪为连州刺史,途中追贬为朗州司马。
此时再贬连州,所以叫做“重临”。
关于这次“重临”州政的状况,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
西汉时有个贤相黄霸,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而刘的“重临”,则是背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带着八旬老母流徙南荒。
这是积毁销骨的迫害。
诗人通过“事异”两字把互相矛盾的情况扭合到一起,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下一句,诗人又用了春秋时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这里用以比作同样“三黜”过的柳宗元。
同时也暗示他们都是因坚持正确的政见而遭打击的。
用典姓切、事切,可谓天衣无缝。
“名惭”,是对刘柳齐名自愧不如的谦词,表示了对柳的敬重之意。
第三联五、六两句,将笔锋从往事的萦回折入眼前的别况。
“归目并随回雁尽”句,把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分手时的情景描绘得多么有情有致:两位迁客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他们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北回的大雁,一直到雁影在天际消失。
一个“并”字,一个“尽”字,写得十分传神,把他们共同的望乡之情极为凄惋地传达出来了。
“愁肠”句,从张说“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诗中化出。
心已伤楚,更不堪断断续续催人泪下的哀猿悲啼。
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
这等地方,正是作者大力经营处,真足以摇荡人心。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间实,笔姿灵活。
“桂江”和“连山”并无相连之处,因此这里并不是实说桂水东过连山。
下一句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把这东西远隔的两地联系起来。
原来连接双方的,正是山水相望、长吟远慕的无限相思呵。
“有所思”,也是古乐府篇名,这里出现,语意双关。
最后两句,一纵一收,转折于空际,挽合十分有力。
其技法与杜甫的“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秋兴八首》之六)相似。
不过杜诗抒发的是个人对云山万里的故国的怀念,这里则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生死不渝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与杜诗不尽相同,而有袭故弥新之妙。
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既深稳又绵渺,不愧大家笔墨。
刘禹锡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夏初。
十年前他和他的挚友柳宗元因参与王叔x新活动,被贬放湖湘远郡。
是年正月刚得召还长安,时仅一月,因游玄都观,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权贵,又被排挤到更加荒远的岭南州郡去。
而柳宗元这时也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
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柳宗元作《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赠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则是对柳宗元诗所作的回答。
插田歌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连州城下,俯接村墟。
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罢,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插田歌》是唐代刘禹锡的诗作。
这首乐府体诗歌写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期间。
《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
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
然后以四句写景承上启下,使场景由水田转到村路,展现农民归来时村落宁静和平而微带骚动的气氛,引出计吏的登场。
通过农民与计吏的对答,揭示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和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也揭露了大官僚贪贿卖官的弊政。
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庭竹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庭竹》此乃唐代名诗人刘禹锡之作,诗句虽短,诗意甚高。
诗面写竹,竹之直节挺立,犹君子之风,千村万陌,无处不有。
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样的君子,无论到那里都可以清高自立。
台城朝代:唐朝|作者:刘禹锡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台城是六朝的宫城,也是一时繁华的六朝金粉所在地——金陵(今江苏南京)。
六朝一代比一代奢华侈靡,奢华的生活,淫靡的享乐消磨了六朝帝王的进取之心。
他们在这金迷纸醉、灯红酒绿的销金之地享尽了世间一切富贵荣华,但也耗空了国力民财与雄心意志,而陈后主则为奢华侈靡之尤。
终以隋朝大军攻取了南朝最后一个偏安的朝廷——陈朝国都金陵而结束了六朝浮艳。
南朝的最后一名皇帝在他自谱的新曲《玉树后庭花》的歌舞声中做了亡国之君。
刘禹锡以巧妙的方式表达了他复杂的情怀,其中既有怀古伤今之情,亦有以古劝今之意。
此诗似写于宝历年间,诗人离和州游健康之时,当时诗人已经年过半百,经历过两次贬谪,历尽宦海浮沉,写下金陵五题组诗,《台城》就是其中一首。
在大唐帝国如日落西斜时,统治集团内部党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折腾着这个经历过致命打击而元气大伤的王朝。
所以,诗人在这多事之秋写下了这首诗,以六朝的灭亡,繁华景象的转瞬即逝,抒发回顾历史的感伤情怀,并且表达了诗人在国势衰微之际对于高层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一开始诗人就将一幅繁华竞喧、富丽堂皇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台城六代竞豪华”,是一种大笔铺叙概括性的总体描述。
作为首句,气势雄阔,用词用句却十分简朴,没有任何生僻的字眼,似乎是漫不经心的一笔,将整整一段历史从纵贯和横断两方面浓缩于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中,在开篇就使如此美轮美奂的六朝繁华气象如临眼前,宛如海市蜃景般的幻化出来。
此情此景使读者再也不能无视那种扑面而来的奢华景象,也无法再无视那段尘封了的历史。
六朝的奢侈之风日益加深,到了南朝陈后主的时候,其奢侈程度达到了那个时代无以复加的地位。
他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极尽奢华之高楼。
诗中以“结绮”“临春”这两座典型的建筑物名称来形容陈后主这位亡国之君的挥霍无度。
在这些富丽堂皇、燃尽民脂民膏的辉煌建筑群中,陈后主过的是怎样一种穷奢极欲的生活,那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说首句是从总体上描述了整个六朝时代的豪华胜景,那么诗的第二句则是抓住了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将这种豪华推了出来,并且是推向顶峰。
带有举例说明以使其抒写的内容更进一层的意味。
这样不吝笔墨的极度描写刻画在引起读者无数联想的同时,更为诗人点出此诗的主旨做了充分的铺垫。
第三句“千门万户成野草”,急转直下,一个“成”字成为全诗思想情感的转折点。
承上启下,将前度的繁华热闹推翻,却引发了突如其来的繁华成空,万事成空的无限感慨。
从六朝故旧到诗人所面对的往昔遗址,几百年的历史更迭,风烟变幻,沉重的附在这样一个“成”字上,沧桑与负重集千钧于一发。
诗人的悲怆传达给了读者,成为千万人的悲怆。
当日的“万户千门”早已不复存在。
诗人是在遗址面前演发出了对往昔的憧憬和想象,他想象到这今日生满野草的荒凉旷野也曾是六朝繁华的一部分。
以实景引出虚事,以虚像来反衬实际景物的荒凉。
诚如后世辛弃疾在《永遇乐》中所写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吊古伤今之情,在虚实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中自然流露。
同时,“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前四字,与“结绮临春事最奢”紧紧地衔接在一起,后三字写出了结绮、临春两座楼的变化。
这句本身用“千门万户”和“野草”作比照,把陈朝的灭亡和台城的今昔写得一清二楚。
最后一句,图穷而匕首现,“一曲后庭花”交代了结绮、临春之所以成了野草的原因,总结了陈朝亡国的教训,抨击了陈后主的荒淫,全诗的意义几乎全部凝聚在这五个字之中,此诗的主旨在千呼万唤中姗姗而出。
然而刘禹锡的怀古诗是十分含蓄的,他并不直接指斥昏庸帝王的荒淫误国,而是以一个典型的意象婉转地表达悲愤之情。
自从陈后主亡国之后,在文人的笔下,《后庭花》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亡国之音”。
在刘禹锡之后也有一些以后庭花指代亡国的名句,如李商隐“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刘禹锡在这里指出,六朝的覆灭,南陈的亡国,都只因为那曲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
这里的后庭花已不再是一首曲子的名称,而是帝王为一己之享乐,以致国破身亡的代名词。
这一句较之前句讽喻的意味更加浓厚。
这是诗人对于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的劝谏,其苦心历历可见。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启,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
全诗承转分明而又环环紧扣,“亦不孤乐天之言。
”此诗不空发议论,而是寓怀古论今于人事景物的沧桑巨变的描写中。
既有厚重的历史感,也有诗歌应有的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