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影响的社会学分析
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班主任工作研讨心得如何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班级建设中,如何找出班级中的问题根源呢?比如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问题,就是安全隐患的一种。
如能正确对待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班级中的安全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学校班级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的现象。
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校方规定,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
这种小群体同班集体(正式群体)共同决定着学生相互间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班级目标的实现。
因此,班主任必须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并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客观规律性,使班级内各种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
根据他们对集体的影响结果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消极型。
对班级有消极作用,但未越轨即未超出法律允许范围;二、正面型。
和集体荣辱与共;三、中间型。
介于上述两类之间;四、破坏型。
破坏型与班级要求相悖,破坏性强,学生称他们为“不法分子”。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是学生主动要求找回自己生存空间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增强的具体表现。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班级中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已达 80% 以上。
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如学习、体育、娱乐、文学等)而结成一个小团体,有的是因为相同的地缘关系(如邻居、同乡)而形成一个小圈子,也有的是因为感情因素(如老同学或投缘)而聚在一起等等。
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大概有如下一些原因:1.满足友谊。
人皆有友情的需要,寻求友谊,建立社会关系乃是人的通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最后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浅谈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建设的影响分析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建设的影响分析及对策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影响对策论文摘要:目前研究发现,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他们给班集体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因而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以认识和正确引导就显得非常必要。
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上,着重分析了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并进而阐述了如何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以引导的对策。
正确认识高校里存在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研究,掌握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的变化,有针对性的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最终推动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使之成为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内涵、特点20世纪初,梅奥在霍桑实验中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提出“非正式群体”概念。
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非正式群体,是自然或自发形成的,由个体在心理、动机、信仰、爱好、感情等一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无形联合体,依靠心理、情感的力量来维系,非正式群体体现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网络。
在大学生的各种正式群体内外,存在着大量非正式群体,并且无时无刻不对正式群体和个人产生着这样那样的影响。
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主要有如下特征:1.具有较强的自发性且情感密切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时,孤身一人,为了排遣远离家人的孤独,往往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需要、兴趣形成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所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都具有共同的利益、价值观和相同的社会背景及生活习惯。
因此,他们在感情上比较融洽,关系上很密切。
2.信息沟通迅速、内聚力强由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在兴趣爱好上的一致性,他们的交往比较频繁,相互之间彼此信任,能够灵活而迅速地沟通信息,形成了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因此,在形式上加强了非正式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而满足共同的心理需要使他们在实质上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
莫让非正式群体成为班级管理“绊脚石”论文
莫让非正式群体成为班级管理的“绊脚石”【摘要】在每一个班级中,总有那么几个由兴趣、情感维系的非正式群体。
引导得好,他们会成为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措施不当,他们会成为班级管理的阻碍。
我们作为班主任,要抓好这些非正式群体的首领、关键人物的思想教育,对于对抗纪律性质的非正式群体,要及时地瓦解。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瓦解成员班主任工作,教育工作中永恒的话题。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如何才能够培养好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班干部来担任教师的得力助手。
通过权力下放,让班干部来分担班主任的一部分工作,这的确是一种好的办法。
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再能干的班干部,也有一部分指挥不动的学生。
如何让政令畅通,这的确是个考验班主任教育智慧的难题。
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就不难发现,任何一个班级里面都有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不管是哪个学生,他都属于某个非正式群体的。
非正式群体是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自发产生的,它的权利基础是由下而上形成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并以此作为行为的依据。
非正式群体又称作非正式团体。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很著名的教育法——“平行影响教育法”。
马卡连柯一直致力于对大教育家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的研究、实践。
在马卡连柯的心中,班级集体在教育个体学生中起到的是“平行影响”的作用。
也就是说,利用先进学生带动后进学生,达到共同学好的目的。
我们可以根据“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兴趣、爱好和情感是自发产生的,它的权利基础是由上而上形成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这一特点,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这一优势,抓住有利契机,对非正式群体成员进行有效的教育,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班级管理。
1.“擒贼先擒王”——抓好群体首领的教育,使之产生正确的舆论导向两年前,我刚接手一个五年级的班级,工作伊始,发现全班几乎四分之一的学生都非常调皮捣蛋,严重干扰了班级正常的学习活动。
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分析与管理
对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分析与管理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同样,在一个班级中,由于一些学生的爱好、兴趣、地位、家庭状况或居住区域的一致性,自然而然的形成一些非正式的群体,我们称之为“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以爱好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情投意合。
一、控制作用。
非正式群体中有一种巨大的、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体现在群体成员行动上的规范性。
每一个成员都必须遵守一些不成文的规定,都必须与群体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受到被孤立、被抛弃的惩罚。
这种约束对群体成员有相当的控制作用。
二、改造作用。
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将按照本群体的行为模式、处世态度受到改造。
这种改造多通过控制作用进行,更多的则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
非正式群体可以把许多的价值观念传递给成员。
而成员则会很快的接受。
三、激励作用。
非正式群体的群体观念是很强,其成员可能在正式群体中甘心落后,而在非正式群体中则不肯示弱。
对某件工作教师百般号召,他可能无动于衷,但非正式群体一声令下,他会立刻行动。
四、影响作用。
由于非正式群体行为的一致性,使他们的行为往往带有很重的分量。
调动的好,非正式群体会成为一支可贵的生力军,在班级管理中起到坚实有效的作用;反之,就会成为一股严重的消极力量,妨碍正常的班级管理。
正因为如此,正确对待和引导非正式群体为班级管理服务,确实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班级管理中,应如何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呢?一棍子打死和任由其自由发展都是不对的。
铲除非正式群体,使其在班级中消失是不可能的;班主任应该正确引导,为自己管理班级所用。
使之成为管理班级的生力军。
一、合理利用非正式群体为班级管理服务,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老师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某些特点做到正式组织所不能做到的事情。
(1)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情感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取长补短,互帮互学。
先进生帮助后进生共同提高学习成绩。
帮者尽心,学者尽力。
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2)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信任、说话投机的特点,开展批评自我批评教育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意识到了换位思考,也指导他们换位思考,达成一个共识,就是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虽然有的措施得不到学生的支持,但是班主任的出发点是好的,就是一切为了班级而不是自己的私欲,也不是对某些人有偏见。最终,我还是没让他们坐在一起,但得到了他们的认可,而他们也在今后的班级管理中减少了许多难度,同时还提供了许多的帮助。
于是,我开始寻找接触他们、打入他们内部的机会,特别是与“核心人物”的接触。所谓“擒贼先擒王”,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里“擒”的是“核心人物”的心。学生B虽然不是班干部,甚至连小组长都不是,但他在这个“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胜过父母的评价、老师的赞赏、同学的认可。因而,他的作用很大,可能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于是,我就从B入手,与其接触,交流沟通。我以朋友的身份,真诚地与他交往,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让其发挥“领袖”的作用;并让其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之中,希望通过他带领他的团体为班级的目标前进,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俗话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之中会发现,有一些学生经常走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过生日……他们三人一圈、五人一伙,非常要好。这种自发形成的小团体,我们称之为“非正式群体”。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在许多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中,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班级也不例外。
非正式群体通常由一群人自发形成,与正式组织或官方机构无关。
这些群体通常具有特定的目标、文化和行为规范。
然而,当班级中出现过多的非正式群体时,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将探讨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的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一、非正式群体的定义和危害1. 定义非正式群体是由一些同学自发组成的团体,由于共享相同的兴趣、价值观或社交关系而形成。
这些群体通常缺乏官方授权或领导,并选择自己的领袖。
在一些情况下,这些群体可能与正式组织或官方机构相竞争或甚至相抵触。
2. 危害当非正式群体数量太多或定位不当时,它们可能对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非正式群体可能产生的危害:(1)分裂班级:非正式群体通常都有自己的固定人员构成,形成了小团体,如果数量过多,可能会导致班级分裂和人际关系紧张,形成对立面。
(2)削弱班级凝聚力:非正式群体通常会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有的非正式群体可能会形成自己的文化,如果这些文化与班级的主流文化相悖,会削弱班级凝聚力,影响班级文化建设。
(3)不利于学生发展:非正式群体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自己的世界里,影响学习和成长。
(4)负面影响思想和行为:一些非正式群体会有负面的影响,如影响思想、行为和价值观等。
二、如何处理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的情况班级中出现一些小的非正式群体是正常的,但如果数量过多,对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为了遏制非正式群体的蔓延,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管理效率,下面是一些建议:1.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班级规章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的重要依据,通过明确班级的行为规范和底线,可以防止非正式群体滋生,保持班级的秩序。
2.加强班级管理班主任和班干部应及时发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情况,加强班级管理和引导,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动态,防止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蔓延。
3.组织集体活动为了提高班级凝聚力和群体认同感,学校或班级可以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比如户外拓展、文体比赛等,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
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怎么办班级中出现“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可能会给班级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对班级秩序和学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班级出现“非正式群体”,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解决,以维护班级的正常秩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需要了解“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在班级中,学生之间会因为兴趣、年龄、性别、友谊等因素,自发地聚集成小团体或群体。
这些群体往往有着自己的明确目标、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他们之间的互动也更为密切和频繁。
一些“非正式群体”可能存在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排斥他人、对外展现偏见、搞帮派之类的问题。
这些行为的出现可能会对班级的整体秩序和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班主任和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不断强调班级的整体团结和每位学生的平等地位。
教师在任课过程中,应当积极创设各种场景,让学生有机会融入到不同的小组中,并且要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
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或矛盾时要持公正态度,不要偏袒任何一方。
班主任和教师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课堂等形式,对“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和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对待群体间的关系。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或课外活动,来促进班级中学生的整体团结。
比如可以组织班级集体游玩、户外拓展、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从而降低了一些群体间的矛盾,并且更好地融入到整体班级中。
学校以及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情感引导,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和规范。
一些不良行为可能是因为学生内心的焦虑或者对自己的不满而导致的,此时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可以主动地与相关学生进行谈话和倾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积极面对问题,并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及教育管理问题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及教育管理问题摘要:除了学生班集体这样的正式群体外,学校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学生非正式群体。
有些非正式群体就存在于学生班集体之中。
这些非正式群体大多是为了满足同学之间相互交往、交流思想、交流情感等需要,而由一些兴趣、爱好、习惯、观点、志向、态度一致的学生自发结合而成的。
和学生正式群体如班集体相比,非正式群体有自己的特征,它对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往往是同时进行、交互影响的。
积极的亲社会型的非正式群体可以推动班级建设的良好发展,然而一个反班级型的非正式群体又会使班级管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为此,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转化,加强教育管理,使之扬长避短,促进班集体、校风的建设。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教育;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E. Mayo)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1924-1932)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如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团体、小团伙等。
而学校中存在的学生少先队、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班委会等则不属于非正式群体,而是正式群体。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正式群体往往很难一一满足他们丰富复杂的需要,而通过组成一些非正式群体的途径可以获得一定满足,于是各种各样公开或不公开的非正式群体就自然生成。
在学校里,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始终客观存在着,不容否定,也毋需否定。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特别是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正式群体如班集体、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等建设,而对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忽视和否定他们的存在与作用,或者加以粗暴干涉和強行取缔,结果导致了教育管理上的许多失误偏差,并使班集体等正式群体的建设受到损害。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浅谈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班主任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班级建设中,有众多的影响其形成和运转的因素,如班主任的性格、管理方式和理念等特点以及学生的各种构成结构等。
很多班主任都能注意到以上的因素,并按照各种情况的不同,采取各种相应的、合适的原则、方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消除各种消极因素,想尽办法,把班集体引向正轨,建设优秀的班集体。
但在众多的因素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了一个因素。
这个因素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个因素便是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
因此,如何对待这种因素,便会起着迥然不同的效果。
在学校班级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圈”“五人一伙”的现象。
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校方规定,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
这种小群体同班集体(正式群体)共同决定着学生相互间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班级目标的实现。
因此,班主任必须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并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客观规律性,使班级内各种非正式群体与班集体的发展协调一致。
(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社会交往所导致的,是学生主动要求找回自己生存空间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需要,是学生主体性增强的具体表现。
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班级中参加非正式群体的学生已达80% 以上。
在这些非正式群体中,有的是因为共同的兴趣(如学习、体育、娱乐、文学等)而结成一个小团体,有的是因为相同的地缘关系(如邻居、同乡)而形成一个小圈子,也有的是因为感情因素(如老同学或投缘)而聚在一起等等。
学生加入非正式群体,大概有如下一些原因:1.满足友谊。
人皆有友情的需要,寻求友谊,建立社会关系乃是人的通性,学生在生活和交往中,发现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最后就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班集体中有由班主任组织起来的活动小组,如值日组等,属正式群体,还有一些由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非正式群体。
他们三五成群,志趣相投,交往频繁,关系融洽,或同村同行或共同学习或谈笑游戏,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获得了友谊和快乐。
可见非正式群体活动是正式群体活动的一个有益而必要的补充,对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管理好正式群体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和管理好班级内的非正式群体。
一、态度要公正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攻击非正式群体,特别是不要对某些表现欠佳的非正式群体横加指责、挖苦讽刺或强行解散,也不要对其视而不见,漠然置之。
因为这样会挫伤其成员自尊心,打击其积极性,有时还会促使其走向消极的一面,与班主任班集体产生隔阂甚至形成对立,以致拜把结盟形成团伙进行违法乱纪活动。
这不仅使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难度增加,也对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极为不利。
所以对班内的非正式群体特别是较后进的群体,更应尊重和关怀,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二、管理要及时对班内的各种群体应多观察勤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要多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正面引导,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其与班集体目标一致,以为集体争光为荣。
发现苗头,应及时了解情况,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对于下列现象,如非正式群体成员学习成绩普遍下降;比吃比穿;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一起旷课等,应引起足够重视。
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对症下药,纠正错误行为,促其步入正轨。
千万不可麻痹大意,很可能一时疏忽就会错过最佳教育时机,等到出现了大问题再去处理,工作就很被动了。
三、要讲究方法有的班主任见几个学生常在一起不思学习屡犯校纪,便失去理智对其大声怒斥:“真是臭味相投,说!你们都干了些什么?”这样一来,结果也许只能是事与愿违。
管理非正式群体切忌简单粗暴,而应采用疏导方法,要在了解情况,充分分析其需要与活动动机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从而使管理行之有效。
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影响及管理策略
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影响及管理策略摘要:任何一个班级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群体。
根据班级内部结构,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老师同学都能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生成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任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组织,如团支部、班级委员会。
非正式群体,则是在学生中兴趣爱好相同、家庭背景相似、等因素自然形成的群体。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正式群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历来为班主任及科任老师所重视。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虽然是一种“组织”,但其在班级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关键词:班级管理;策略Abstract: any a class there are all kinds of groups. According to class internal stru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formal group and informal groups. Formal group is to point to the teacher students can recognition, to complete the task given class generated, have a clear right and task that has defined responsibility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youth corps committee, class. Informal groups, it is in the interest of the students love the same, family background, similar factors such as the natural form groups. In everyday classroom management, formal group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has been for the teacher in charge teacher and had the attention. In class’s and grade’s informal groups though is a kind of “organization”, but its influence in the class is not ignored.Keywords: class management; strategy一、非正式群体的成因1、心理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这个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
非正式群体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非正式群体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研究一、引言在初中的班级管理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之间会自发形成一些非正式群体。
这些群体往往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因素而形成的。
非正式群体在初中班级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对学生的个体发展、班级氛围、甚至教学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非正式群体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形成原因非正式群体是指在没有明确组织状态下,由学生自发形成的群体。
这些群体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自发性:非正式群体是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基于共同的兴趣、需求和情感需要而自然形成的。
2.结构松散: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关系较为松散,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
3.凝聚力强:由于成员间存在共同的兴趣和情感联系,非正式群体往往具有较强的凝聚力。
4.互动频繁: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互动频繁,容易形成稳定的社交网络。
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兴趣和需求:学生因共同的兴趣和需求而走到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
2.相似的性格特点:具有相似性格特点的学生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如开朗、外向的学生更倾向于聚集在一起。
3.地理位置的接近:在座位安排、活动组织等方面,地理位置的接近也会促使学生形成非正式群体。
4.学习环境的改变:如分班、升学等学习环境的改变,会促使学生重新形成非正式群体。
三、非正式群体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作用1.促进学生个体发展:非正式群体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增强归属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同时,通过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往,学生可以拓宽视野,提高社交能力。
2.营造积极的班级氛围:非正式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班级的整体氛围。
健康的非正式群体可以营造出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提高班级的凝聚力。
3.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非正式群体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某些具有学习优势的非正式群体进行正确引导,达到“以优带差”的目的,推动整个班级的教学水平的提高。
浅谈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在学校班级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三人一圈”“五人一伙”的现象。
他们放学一起走,作业一起做,生日一起过……这种不是校方规定,自发形成的联合体,就是所谓的“非正式群体”。
而非正式群体是相对正式群体而言的。
美国教育家马克汉森说:“非正式集体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计划而出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
”但班级中的非正式学生群体是管理者最应当重视而又恰恰最易被忽视的要素。
因此,对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是不容小看的任务,如何对待这种因素,便会起着迥然不同的效果。
基于这一点认识,作为班主任在对待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学生,可以采用以下几点做法进行对其管理和转化。
一、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情动人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有效恰当地开展学生的管理活动,从而使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崇高的境界。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充分尊重学生感情需要,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位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活动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我们那些被轻视、被遗忘、被厌恶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班里难以有知心朋友,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其他同学交往,但常受到冷遇。
他们希望在班级里取得地位,有的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的注意,有的则因不满自己的处境而结伴逃学,有的则时常表现出无理取闹、借故起哄、逃避集体活动等反社会倾向,被社会、学校、家庭称之为“难以管教”的学生。
这一类的学生如果由于不走正道而形成群体,极易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时班主任应不让他们过从甚密,以松散型为宜,即使出现问题也便于各个击破。
同时,要设法把他们吸引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需要。
要知道,这些有反集体倾向的学生虽然是少数,但其影响极大,应与家庭、社会配合,关注其交往群体,督促他们远离不良群体。
对于那些家庭造成不幸的学生,应帮助他们走出那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分散自己过多沉湎于痛苦中的精力,多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交往与接触,把家庭的不幸,用勤奋的学习和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来替代,走出阴影,走向阳光。
浅谈如何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及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教育社会学认为:正确对待并实施有效的教育是建设良好班集体的重要环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心理年龄特征。
并且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和作用都是不一样,因此在对待和管理中要认真分析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管理。
(一)认清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本质非正式群体学生的管理指在班级内部恰当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从而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
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应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从心底里去爱护关心每位学生,对学生平等相待,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老师的用心良苦。
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激发学生对班级的凝聚力,为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那些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老师要尽量多听一些他们的意见,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展现才能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那些与班级偏移型的群体,老师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把其中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的转化为正面影响,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那些与把集体冲突型的,要坚决予以分化瓦解,但特别注意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不能将整个群体当作小集团加以处理。
(二)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方法前面已经提到:非正式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一致型、偏移型、冲突型。
对于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教师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开展管理工作。
例如,与班级相冲突的群体,毫无疑问,教师要刻不容缓的分解掉。
但是,对于与班级一致型的群体,教师也不能一问地放手不管,任其发展。
如果这样的话,势必会导致一些负面、消极的小团体产生,班级的凝聚受到冲击,因而教师要做好协调管理工作。
1. 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班级氛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舆论就是班上同学经常生活的主要氛围,有利于班集体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反之,不但会造成非正式群体负面作用的扩大。
而且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给班级建设带来很大的阻碍作用。
班级中会存在一些“弱势群体”。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一些被轻视的非正式群体,其成员主要是由后进生组成的,他们在班级里遭受到其他同学的厌恶。
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影响探析
[ 收稿 5期 ] 20 — 4 0 1 02 0 —1 [ 作者 简 介] 祁海 琴(9 5 , , 15 一) 女 辽宁新 宾人 , 阳师范 学院高 职院 学前 系主任 , 沈 高级讲 师 。
维普资讯
辽 宁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O O 2年 第 8期
维普资讯
第1 9卷 第 8期
辽 宁教 育学 院学 报
Ju n lo io ig E u ain lIsi t o ra fLa nn d c to a n tue t
20 0 2年 8 月
非 正 式 群 体 对 班 级 管 理 影 响探 析
一
个 寝 室 通 常 可 以 丢 弃 l 2人 , 然 组 成 一 个 非 正 任和 义务 。强 化集 体 观念 , 一 自 即强化学 生 在班 级 中的 角
式群体, 有的 寝 室 甚 至 可 以 出 现 2 3个 。这 些 小 团 色和 地 位 , _ 使学 生时 刻 想 到 自己是 班 级 的 一员 , 须 必 体 直 接影 响着班 级 的管 理 。
分 析 如下 。
一
.
“ 知音 ” 。这 样 能够 联 络 感 情 、 流 思 想 、 交 加强 理 解 的 非 正式 群体 就 自然 而然地 形成 了。 而我 院学 生住 校 ,
、
非 正 式 群 体 的 形 成
学 生 中之所 以能形成 非 正式群 体 , 就是 因为成 员 朝 夕相处 , 吃住 在一 起 , 习在 一起 , 之学 前 专 业 几 学 加 间相 同 、 似 和互 补的 因素 多 , 相 在一 起 接 触 的机 会多 , 乎都 是女 孩 , 孩 特有 的 情 感需 求 丰富 , 女 好结 伴 而行 情感 上 产成 共 鸣 的结 果 。究 其形 成 的原 因大 体 有 以 更加 剧 了非 正 式 群 体 的组 合 。 通常 这 种 非 正 式 群 体 下 几个方 面 : 1 ( )由于某 种利 益 观点 的一致 性 ;2 ( )共 是 由寝室 这 个 正 式 群 体演 变而 来 。虽 然 班 主任 老 师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指的是那些未经组织形成的、松散的、不受限制的群体。
这些群体往往是由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系组成,比如同学之间的共同爱好或者生活背景相同等,形成自发性的小社区。
但是,这些小社区虽然带来了诸多好处,却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比如排他性、歧视性、孤立性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发展。
一、正确看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对于非正式群体,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也不能任其发展。
我们应该正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同时注意其可能导致的问题。
非正式群体往往是由同学们自主形成的,反映了同学们自由选择的意愿和主动性。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支持这种自发型的小社区,同时注重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
二、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非正式群体可以为班级带来很多好处:1. 提高班级凝聚力。
在非正式群体中,同学们可以放下紧张与戒备,真正相互沟通和交流,建立友谊的纽带,推动班级凝聚。
2. 促进班级多元发展。
非正式群体往往是由同学们的共同爱好、兴趣等因素而形成,可以促成同学们的多元化发展。
3. 培养领导才能。
非正式群体往往需要其成员互相协作、沟通、探索等,可以培养同学们的领导才能。
4. 有利于调解冲突。
在非正式群体中,同学们可以开放地交流,更好地识别和解决彼此之间的问题与分歧。
斯尽好处,但是,我们需要注意,非正式群体也会对班级带来一些不利影响:1. 很多非正式群体都有较强的排他性特质,这容易导致同学之间的矛盾甚至冲突。
2. 过多地参与非正式群体,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3. 非正式群体可能会形成对某些同学的歧视,引发学校和家长的不满。
基于以上观察,我们可以发现,非正式群体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存在问题和不利影响。
因此,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对待非正式群体,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引导和管理非正式群体在引导和管理非正式群体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1. 重视班级管理的作用。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学分析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学分析引言在学校的班级中,既存在着正式的组织结构和关系,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又存在着非正式的群体关系,即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社交关系。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班级整体的氛围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在社会学的角度对班级非正式群体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学生的作用。
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学生在进入新的班级之前,往往会感到陌生和孤独,因此更倾向于与同样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建立联系,并寻求归属感。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还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有关。
相似的兴趣和价值观念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形成共同的群体认同。
最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还受到班级内部的社会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方针、班级的组织方式以及社会的价值取向都会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二、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班级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建立在学生自发组织的基础上,没有明确的领导和权威性,因此更加平等和民主。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是一个开放的社交网络,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与的对象和活动。
这种自由的社交网络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社会支持。
此外,班级非正式群体还具有情感上的亲密和认同感。
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情感纽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互助关系。
三、班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作用班级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作用多方面。
首先,班级非正式群体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
在这个不确定和竞争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其次,班级非正式群体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和交流学习上的问题,共同进步。
此外,班级非正式群体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机理与管理对策分析
但却是必需的。 正如前文所述 , 非正式群体 力、 品格 、 识或者社会背 景等被成员们 所公认而 外部的 , 学
成为“ 头头 ”在非 正式群体 中 , 。 这些小 “ 头 ” 头 一般 具有交往频 繁 、 系融洽的特点 。 关 这要求群体 成员
受人拥戴 , 召力 大 、 号 威望 高 、 权威性强 。 他能代表 之间必须有相 同或相似的时空条件 。 时间条件是指
提高劳动生产率 。 这一惊 人发现使管理学产生 了翻
理学从 以物 为 中心带入 了以人为 中心的新发展 阶
就 中学生 而言 ,非正式群 体一般 具有 以下 特
( ) 成 的 自发 性 一 形
天覆地的变化 , 以梅奥为代表 的人 际管理学派把管 点 : 段 。梅奥第一次提 出了组织 中存在非正式群体 , 他
冲突时 , 他们 宁可 自己挨批 , 也不损 害本 群体或群 即产生‘ ‘ ”其行为是 : 反应 , 把情感和注意力移 向非正
式群体 , 从而满足“ 归属”安全” “ 等心理需要 。 ( ) 二 外在条件 : 中学生具有共 同的时空 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来 说 , 时空条件完全是
在 自然交往过程 中 ,有些人会 由于个 人的能
率产生很大的影 响。
( ) 二 有不成文 的行为准则 在非正式群体中 , 起支配作用的价值标 准是 感
梅奥认为 , 非正式群体是指企业成员之间 由于 组织 。 社会学 家 、 心理 学家戴维 斯 ( D v ) 为 : K.ai 认 s
共 同的价值标 准而 自然形成 的无 固定形式 的社会 情逻辑 , 他们 以特有的精神导向和共同的感情制 约
口 沈 林 林
( 海 市新 光 中学 , 海 203 ) 上 上 03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影响的社会学分析作者:高莉娟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5年第10期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高莉娟摘要:自班级授课制以来,学校班级中就始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各班级中普遍存在且不容忽视的力量,对班级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运用社会学中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和科赛的社会冲突功能论分析班级中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的影响,以期为班级管理工作带来启示。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社会学分析班级是学校组织中的重要细胞,是学校组织教学和落实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组织,是对学生的发展变化影响最大的生活空间。
“班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活生生的有机体,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它自身矛盾运动和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班级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在不断产生、演化着。
它们一经形成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群体,就会体现出新的特征、活动与行为方式,这些新的特征、活动与行为方式必然会对班集体建设产生影响,两者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一种必然。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一旦形成,就会成为班级中不容忽视的存在,对班级管理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使得班级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多样。
班级非正式群体形成之后,在班级中就构成了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不同非正式群体之间等的多重关系。
这些错综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对整个班级的人际关系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对整个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亦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活动是班级中后台生活的呈现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重要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运用戏剧学的术语分析了个体和群体的各种情况,提出了社会生活中的“前台”与“后台”的概念。
以特定表演为参照点,戈夫曼将作出表演的场所称为前台区域,与之相对的场所称为后台区域。
按照这种观点,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可以划分为前台区域和后台区域。
戈夫曼指出,“个体”在前台区域的表演可看成是他在该区域的活动维持和体现某些标准的外观努力,而在后台区域中,“表演者能够获得松弛,他能放下他的面具,不讲台词,摆脱角色”。
在班级的正式群体和正式交往中,不管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还是师生之间的交往都更多地体现了“前台特征”。
在这些交往中,由于班级组织文化的制度性要求,个体极有可能“隐瞒或掩饰与表演者自己及其后果的理想化表演的不一致的活动,事实和动机。
”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对学生个体而言,仅仅有“前台”的表演是不够的,他们有着太多的喜怒哀乐,有着太多的属于规范外的东西。
非正式群体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后台”的天地,在这里,学生们尝试开拓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
现在中学生的各种口头禅,如“好逊哟”、“酷耶”、“天才”(天生的蠢材)等就是他们自己“文化”的表现,在这个空间里,他们以对规范文化的不顺从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无法想象,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只有前台的生活而没有后台的经历。
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构成了学生真实的生活。
二、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及其影响班级中普遍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非正式群体,这些非正式群体是由学生个体因兴趣、爱好等的相似与同一而自发形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而班级中的正式群体主要是在班主任的组织领导下的规范化群体,并以班级的班委会为核心,为班级管理服务。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按照两类群体间的一致性程度可以把它们的关系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高度一致型。
此类班级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的正式群体在群体目标上保持高度一致,遵守班级规范,服从班级正式群体的管理与领导;二是部分一致型。
此类班级非正式群体拥有自身的行为规范,部分目标与规范与正式群体保持一致;三是对抗型。
此类班级非正式群体与班级正式群体的关系最为紧张,冲突对抗较多,完全不认同班级目标与规范。
此三类关系可以看出,当两者一致时,会形成合力为班级建设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这是理想的状态;而大多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是需要重点探究的关系。
本部分将主要介绍两者之间的冲突及冲突对班级管理的影响,结合科赛的社会冲突功能理论重点强调冲突对班级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群体目标的冲突、群体文化的冲突和群体地位的冲突。
1、群体目标的冲突。
班级中的正式群体主要是在班主任组织领导下的以班委会为核心的班级管理群体,群体目标主要是维护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维持班级的正常运行,以班级的整体利益为群体的行为出发点。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学生个体根据相同的兴趣、爱好或相似的个性等而自发形成的班级小群体,群体目标主要是以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以维护小群体的利益为群体中各个体的行为准则,必要时会选择不顾班级的利益。
2、群体文化的冲突。
班级中的正式群体是班级正统文化的代表,其群体文化主要以班级的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表现形式。
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学校、班主任以及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角色期待和评价标准。
其价值取向多倾向于社会的规范性文化,力求对班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强调对学生的正向引导。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各式各样,群体文化也是各具特色,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群体中成员的个性化需求。
其价值取向与班级正统的规范性文化往往不一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相悖。
3、群体地位的冲突。
班级中的正式群体是在班主任组织领导下逐步形成和发展,其在班级中的领导地位是得到班主任与其他任课老师认可的,因而在班级学生群体中也拥有较高威信。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中的学生个体以情感为依托而自发形成,追求群体的个性化发展,其在班级管理中处于从属地位,要服从班级正式群体的领导,否则会受到惩罚。
(二)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对班级管理的影响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冲突,对班级管理的影响不仅有显而易见的消极影响,还对班级建设和管理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科赛在其著作《社会冲突的功能》中指出,冲突绝不仅是一种破坏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因素,冲突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和整合同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冲突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班级中的正式群体是在班主任领导下进行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必定会阻碍班级正式群体的功能发挥,削弱了班级管理力量。
首先,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间的群体目标冲突,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其次,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间的群体文化冲突,使班级难以形成统一的价值规范来指导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不利于班级的规范化管理,分散管理者的精力;最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间的群体地位冲突,使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间的摩擦对抗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班级管理的事务和难度。
2、冲突的积极影响。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为班级管理工作增添活力。
班级中的正式群体代表着班级规范化的要求,有严肃的纪律和统一的章程;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代表着群体中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以感情为依托,最为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更能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可以使班级管理者看到丰富的班级生活,在班级管理中注重方法的创新,灵活处理班级管理事务。
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有助于提高正式群体的班级管理水平和能力,增强其作用力。
班级中以班委会为核心的正式群体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力量,其群体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对班级管理有直接影响。
在与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冲突中,正式群体能够直接感受其班级管理的不足之处,在冲突中更快地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正式群体的吸引力号召,增强其在班级管理方面的作用力。
三、班级中不同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班级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非正式群体,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对班级人际关系的调查情况和分析表明,班级中的学生可以根据其受欢迎程度或交往范围分为三类:一是人缘型。
此类学生在班级中的交往范围最为广泛,得到大家的欢迎和肯定,常常作为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而存在;二是中间型。
班级内的大多数学生属于此类,在班级中各自分属不同的非正式群体,有时会一身分属不同的无利益冲突的非正式群体;三是孤独型。
此类学生在班级中很少有朋友。
由此可以看出,班级中的大多数同学都会参与到班级非正式群体,不同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对整个班级的人际关系协调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类似。
当不同非正式群体间能保持着高度一致时,能够在班级正式群体的管理之下和谐共处,为班级建设共同努力;当不同非正式群体之间保持着部分一致时,在必要的时候仍会有冲突存在;当不同非正式群体间处于对抗状态时,冲突时时都有可能激发。
本部分的研究重点是不同非正式群体间的冲突关系,并结合科赛的社会冲突功能论探讨冲突关系对班级管理的影响,重点突出冲突的积极影响。
(一)班级中不同的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冲突班级中不同非正式群体代表着不同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利益,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在一些方面与其他非正式群体存在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间利益、目标、价值观念的冲突;同一类型的不同非正式群体间竞争关系所带来的冲突。
(二)班级中不同非正式群体间的冲突对班级管理的影响1、冲突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不同非正式群体中的个体间冲突易演变成群体间的冲突,对班级人际关系的和谐造成一定的冲击,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起伏多变,易冲动,自尊心强,好胜,这样的学生个体分属于班级的不同非正式群体中,个体间的冲突极易造成群体间的冲突,特别是不同非正式群体里的“核心人物”间的冲突,由于“核心人物”在群体里都极具威信,有一定的号召力,群体成员极易受到他的鼓动。
“当两者在群体活动中发生冲突时,会使正式群体的活动难以正常进行,当双方领导成员发生冲突时,少数人的矛盾会波及双方群体成员,从而造成大范围的‘内耗’”,并且这种矛盾与冲突往往是以隐性的方式出现,教师不易察觉,因此很难加以调控,易演变成群体间的冲突,这对班级管理无疑是一大挑战。
班级的发展建设需要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班级中非正式群体之间的矛盾有可能打破这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氛围。
2、冲突的积极影响。
因为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都是生活在班级这个环境中,群体间矛盾的产生固然与班级生活有一定的联系,甚至有一些则是伴随着班级建设的过程而产生的。
或是对班级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亦或是对教育者的某些教育措施有意见等,这些分歧久而久之就演变成群体间的矛盾冲突。
通过对不同非正式群体矛盾冲突的认识,一方面可以了解到班级个体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察觉班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各种意见分歧,挖掘其中潜藏的问题,进而采取措施,这对班级的管理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