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课件——湘教版地理必修一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5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5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

(4)分析材料二中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原因。 【答案】①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发生垂直变化,形 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 垂直地带分化。 ②北半球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阳坡由于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于 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度一般是 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区域图文资料,了解不同土壤分布地区
的自然地理特征。 通过野外观察 或 运 用 土 壤 标 [综合思维]通过图文资料,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形成因
素,并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本,说明土壤
[地理实践力]观察土壤剖面,并根据观察结果思考土壤 的主要形成因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图解如 下。
(5)时间与土壤。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 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 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则 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 等。图解如下。
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由生活常识可知,土壤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 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其中最直观也是最容易观察到的是土壤 颜色,A项正确。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微生 物分解动植物残体,因此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生物,C 项正确。

新湘教版(2019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新湘教版(2019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响着土壤的形成。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
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
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
用于土壤的。
答案:A
探究
当堂检测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 第2~3题。 2.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 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④⑤ 3.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A.差异性
B.整体性 C.有限性 D.无序性
解析:第4题,该裸露土层物理性状特点是土层沙粒较大,成因主要归
结为成土母质。沙粒是岩层风化后形成的碎屑物质,即成土母质。
气候、生物、人类活动改造成土母质,使其颗粒变得细小,不是沙
粒大的原因。第5题,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
又发展了经济,取得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
A.甲 B.乙 C.丙 D.丁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解析: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 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 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 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 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3)题,图 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探究
当堂检测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 图所示:

土壤的形成(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土壤的形成(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微生物
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
成土因素
2.成土因素 (4)地形
成土因素
2.成土因素 (5)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 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
厚的耕作土壤一般需要 100——1000年。
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 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 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 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 长,土壤就越成熟。
黑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属于耕作性和生产性较好的一种土壤。下图为黑土形成过程 示意图。据此完成3~5小题。
3.下列不属于我国东北黑土形成条件的 是( )
A.冻土广布 B.冬季湿冷 C.夏季湿热 D.植被茂盛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冻土广布与东北黑土的形成关系不大 ,A符合题意;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湿热),植 被茂盛,秋冬季节进入土壤的枯枝落叶多,且因纬度较高,冬季寒冷 ,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分解慢,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有机质),形成黑 土,故夏季湿热、植被茂盛、冬季冷湿均是我国东北黑土的形成条件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土壤剖面
2.土层的主要类型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 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土壤剖面
2.土层的主要类型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 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 低,色泽较淡。
土壤剖面
2.土层的主要类型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 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土壤剖面
2.土层的主要类型
母质层 母岩层
01 成 土 因 素
CONTENTS
02 土 壤 剖 面
03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 型
成土因素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件(共51张PPT)—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件(共51张PPT)—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为什么东北地区会形成肥沃的黑土?
东北地区夏秋高温多雨,黑土地带 草本植物生长量大,进入土壤上部的植 物残体多,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分解 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积累。
温度与土壤有机质
气温!
东北黑土(腐殖质含量多, 海南砖红壤(腐殖质含量少,
土壤呈暗黑色)
呈暗红棕色)
(三)生物 生物与土壤的关系: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
强度。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生物 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
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
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生物可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
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地形 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
的垂直分化;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不容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 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 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提示:当地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携带周围山地中的 硒元素运送至地势较低的山间盆地,最终形成了富硒土壤。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 时间、人类活动等。
导学问题:
1.什么是土壤?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成土母质?它对土壤有什么影 响? 4.气候如何影响土壤的形成? 5.生物对土壤的形成有何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有何影响?
1. 有人认为,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 区的要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要丰富。这种说法 有道理吗?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提示:没有道理。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 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 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 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但少雨干旱的热带地区,风 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另外在常年温暖湿 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 有机质,这将降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5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87张)

高中地理新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5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件(87张)

1.判断正误。 (1)土壤的形成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 (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 )
2.下列有关气候与土壤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少 B.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较快 C.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解析 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氧化分解作用弱,不利于有机质分解,土 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可能较多;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氧化和对岩石的破 坏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质较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多呈酸 性。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 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热点链接】 2019 年 12 月 5 日是“世界土壤日”,主题为“阻止土 壤侵蚀,拯救我们的未来”。土壤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指 出,地球表面形成 2~3 cm 厚的土壤需要长达 1 000 年的时间;土壤面临的 头号威胁是侵蚀,每 5 秒钟可以侵蚀一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土壤。设立“世 界土壤日”的目的是什么?
3.土壤的组成与结构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 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 越厚。图一是不同气候下(湿润、 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 意图,图二是不同植被(森林、草 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 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完成 (1)~(2)题。
(1)土壤矿物主要来源于( )
A.有机层
B.腐殖质层
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表为黑河中游的湿地植被类型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
土层深度(cm)
土壤有机碳(g/kg)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0
10.35
10~20
11.93
8.23

【新教材】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课件(56张)

【新教材】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课件(56张)
(3)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 的 物理 和 化学 性质。
(4)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 ①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 质地 关系密切。 ②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 化 学元素 和 养分 。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2.气候 (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 水热状况 和土壤中物理、化学 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温度、 降水 和风对土壤形成有重要 影响。 (2)温度与土壤有机质。 ①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 表层 ,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 部分,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② 腐殖质 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③低温有利于土壤中 有机质 的保存。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目标素养
随堂训练
1.通过对成土因素的学习,掌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理解各 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能力
2.通过对成土因素的学习,增强对土壤形成的认识,培养学生 树立科学的资源观,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3.通过对土壤剖面的学习,了解不同类型土层的差异,通过对 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的分析,了解在不同环境下土壤形
3.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
角度 森林土壤
草原土壤
含义
是指 草原植被 下发 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
育的土壤
分布
一般分布于 湿润和半湿润 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 泛分布
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 的大陆 内部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堂训练
角度 森林土壤
草原土壤
主要以地表 枯枝落叶 的 主要以 根系 的形式

新湘教版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共35张PPT)

新湘教版必修一第五单元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共35张PPT)

苔藓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观察:生物循环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循环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有机质
腐殖质
吸收
岩石风化
淋失
植物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营 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 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物质在土 壤表层富集。
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 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 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
阅读P126: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消极方面: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 土壤污染等。
土壤形成过程示意图
土壤的形成过程 是多种因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2
土壤剖面
土壤剖面
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
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 形态特征 各异的、大 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 层所构成。
微生物则主要通过对 有机残体的分解、转 化以及 腐殖质的合 成,来促进成土过程
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 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 差异的。木本植物以枯枝 落叶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 草本植物以枯残根系进入 土体上部。
仅从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
木本植物: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草本植物:草甸植物>草甸草原植物>草 原植物>荒漠草原植物>荒漠植物
生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关系植物与土植物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地动物与土动物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等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等微生物则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仅从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必备知识
思考感悟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 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土壤中 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必备知识
三、土壤剖面 1.概念: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 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等自然要素及
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
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成熟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
A.甲 B.乙 C.丙 D.丁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必备知识
解析: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 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 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 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3)题, 图中甲地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 厚。 答案:(1)B (2)C (3)A
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必备知识
(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 多亿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平方米的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 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 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
课前篇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2.选择题
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
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1-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课程 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 或运用土壤标 本,说出土壤的 主要形成因素。
课标导引
知识建构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出影响土壤形
目标 导引
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综合思 维)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出土壤剖面各
土层的特点及在土壤剖面中的位置。(区域认知)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课堂篇探究学习
结合材料探究: (1)说出东北黑土形成的气候条件。 提示:该地纬度高,气候冷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聚。 (2)分析东北黑土土层变薄的主要原因。 提示:人类过度垦殖;夏季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关键能力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课前篇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时间及人类活动的 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完成第(4)~(5)题。 (4)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5)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含量的调 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C.②③ D.①④
所示:
探究
素养培优
(3)气候与土壤
当堂检测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
素养培优
母质层和 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
母岩层 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必备知识
1.判断题 (1)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多是天然土壤。( )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无关。( ) (3)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植被茂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 (4)生物对土壤肥力影响小。( ) (5)陡峭的山坡不利于深厚土壤的发育。( ) 答案:(1)× (2)× (3)× (4)× (5)√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必备知识
2.土层的主要类型
名称
特点
有机层
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 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 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必备知识
一、土壤 1.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 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课前篇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二、成土因素
因素 作 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粒度影响土
成土母质 壤质地,其化学成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
化学元素和养分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 性质与强度。温度、降水和风影响显著
生物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地形
土壤随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分化;坡度不同,土壤厚度不 同
时间
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人类活动
①积极影响:能培育出肥沃的耕作土壤;②消极影响:会导 致土壤退化
必备知识
自主检测
课前篇必备知识
解析:第(4)题,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的成分和养分,影响土壤质地。 第(5)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 因素。生物对土壤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生物积累过程,二是养 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答案:(4)C (5)B
探究
素养培优
当堂检测
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问题探究 黑土是大自然给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 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因黑土层厚 度为30~100厘米,人们总用“一两土二两油”来形容它 的肥沃与珍贵。研究表明,东北黑土层的形成过程十 分漫长,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400年。由于过度 垦殖,近年来黑土出现了肥力退化、土层变薄的问题, 拯救东北黑土刻不容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