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学案2017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第11课 劝学 2(清风语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 11《师说》教案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
2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并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领悟。
2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1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要以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主,适当的加以点拨总结,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认真思考,质疑问难,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可见对老师的尊敬。
然而,在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针对这种情况,韩愈写下了千古名篇《师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美文。
【出示课题并板书】(幻灯1)二.展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幻灯2)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反复诵读,疏通文意并理清文章思路。
这节课,我们着重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线索。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提问:你觉得课文写了什么?(学生对照检查预习时字音、停顿是否正确)(由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引出对“说”这种文体的介绍)“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四文本内容研习探究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课文,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在研讨的过程中感受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要抒发的情感)【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文中有没有信息?(幻灯3)明确:李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11课《师说》教学设计.doc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和及其思想意义。
2. 学习借鉴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贝I」、于、乎、所以” 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习古今异义词语。
4.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良好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 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学生朗读一一教师启发引导一一学生自主探究一一教师总结【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文章虽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以古文宣传儒家思想,反对当时盛行的佛老学说,反对“饰其词而遗其意”的骈文,使千年儒风得以发扬光大。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师说》的意思就是“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一篇文章。
二、作家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在当时士大夫中存在着遵“家法”而鄙从师的恶习,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正音:愚(yu )句读(dbu)谀(yu )经传(zhuQn)炎K (tan)萇(chang)聃(d和)蟠(p^n)巫(wu )2.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重点:1.找出作者的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2.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
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1.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2.认识到本文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
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
“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
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
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二、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
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
师说教学目的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
2.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第2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从全篇布局来看,作者先“立”(第1段)后“破”(第2段),“立”是为了“破”;“破”后再“立”(第3段),乃其“余事”,可见“破”是要害。
这所谓“破”,实质上是对砭时弊,即批判“耻学于师”的恶劣风尚。
这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透彻的理解。
对这个方面存在的困难,不能不估计到。
这一段笔锋犀利,汪洋恣肆,充分体现了“说”这种体裁“炜晔而谲诳”(陆机《文赋》)的特点。
学生此前已学过《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等篇,对这个特点已有所认识,在此基础上着重体会一下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对学生今后阅读同类作品必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学方法。
诵读教法和讨论法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2课时。
四、学情分析1)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对于文言文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得可怜。
2)高一年的学生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较贫乏。
而对于经典篇章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
3)小乡村学生文言文基础差,朗诵能力不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大家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知道韩愈因写此文而被当时人视为“狂人”。
请大家说说韩愈究竟“狂”不“狂”;如果说他“狂”,这又意味着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要求是:结合文中的某些句子说明韩愈有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有坚持真理的精神,敢于发人之所未发,敢于尖锐地指责坏习俗。
) 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重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1课《师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山东省乐陵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辛勤的栽培。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
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
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
这个人是谁呢?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解题。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这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课程教学设计
《师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3.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重难点1.理解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2.体会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恣意的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由《马说》导入2.“说”,古代一种议论文体。
二、韩愈与古文运动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
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
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
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
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
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
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
又因死后谥“文”,称韩文公。
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2.骈体文起源于汉魏,盛行于南北朝。
讲求对偶和声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3.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以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词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载道。
4.唐宋八大散文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三、研读课文(一)第一段1.疏通文意2.第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3.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从师的重要性?你觉得老师重要吗?从教师的职能作用来正面论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作者认为择师的标准是什么?道之有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新授课教案
师说【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学设计(2)
《师说》教学设计利辛一中语文组闫玲教学目标:1.了解文化经典中尊师重道的内涵;2.学习文化经典,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弘扬传统美德。
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阐释论证的。
难点:把握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古人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
“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元.关汉卿),老师的地位又上升了一级,今人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赞美老师,这些都说明老师的重要,我们应该从师学习。
可韩愈的《师说》却反映了一种与之相反的现象,那么韩愈通过这种相反的现象想告诉我们什么哪?今天我们走进《师说》,去领会其思想内涵吧。
上节课我们主要从“言”(文章的言语形式)的角度来理解文章,这节课我们重点从“文“(文章的内涵)的角度加以赏析。
(板书)二,整体把握,鉴赏分析说是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一种,以前学习过《马说》《捕蛇者说》等,“师说”就是“说师”,说说从师的道理。
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当时社会上从师的现状是什么样的?(用文中语句回答)(一生回答)1、从师的现状:(学习第二段)【明确】“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了突出师道不传的时间之长,作者采用了三组对比,大家找出这三组对比,思考作者如此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小组讨论交流注意其行文语气,代表发言)明确: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板书)今之众人古之圣人圣益圣,愚益愚疑问语气(纵比)为子择师自身耻师小学而大遗肯定语气(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讽刺语气(横比)(老师小结的时候把“纵比自比横比”板书一下)“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意是谁?请说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
(从每一组对比的语气思考,学生品读语气的不同)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学设计
走进《师说》【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导学案。
牢记:不精读课文,不做导学案。
2、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导学案完成的质量。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2、反复诵读,积极参与,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鼓励打破流俗不盲从的精神和勇气。
诵读导入✧梳理·积累一、助读资料1、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应该像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名言警句韩愈名言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②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③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尊师名言①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②事师之犹事父也。
《吕氏春秋·劝学》③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④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3、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寒门和高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可见一斑,“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严正不屈)而为师。
”韩愈写《师说》并赠给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1课 ×师 说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导学设计: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第11课*师说从师勤学为圣,且圣益圣;耻师懒学为愚,将愚愈愚。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但到了唐朝,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顾流俗的韩愈出现了,他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
居里夫人尊师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
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
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
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总是那么渺茫。
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
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
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
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
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感动,热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文本名句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优秀教学设计.doc
第11课师说主备人:钟晓英次备人:付勇忠【教学目标】1.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 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知识与能力)2.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会反复论证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能力。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
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2.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导入新课,明确课时目标。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11课师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11课师说一、学习目的:A 知识目的:1.掌握文中基本虚词、虚词的意义、词类活用、语法、写作手法。
2.正确看法文中论述的教员的职能作用以及从师的意义等观念。
B 才干目的:1.培育先生自读注解,疏浚浅易白话文的才干。
2.锻炼先生自查资料、找出学习重难点的才干。
C 德育目的:1.扑灭先生承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培育先生尊重师长、谦逊讨教的美德。
2.学习韩愈勇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肉体,勇于提出自己观念的勇气。
二、学习重点:1.掌握〝说〞这种文体2.掌握文中重点白话字词及句子。
三、学习难点:1.掌握文中对比说理的方法啊。
2.体会从师重道的基本含义。
四、教学方法:1.导读法:率领指点先生阅读文章。
2.点拨法:对先生课前预习时留下的效果停止点拨启示。
3.探求法:对本文结层次及中心效果停止探求。
4.分组讨论法:分小组对文中触及重点效果停止讨论。
五、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探求学习法。
六、课时布置:2课时七、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反省预习1、新课导入:效果导入法:问:你以为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你的教员?谈谈在现代同窗眼中教员的社会位置如何?明白:依据先生的回答作出必要应对,谈谈教员自己都将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员,总结我们每团体的生长都离不开教员辛勤的栽培,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
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越来越不被注重,这种习尚不时延续到唐代。
事先仍因循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发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习尚,求师学道往往会招去路人的讪笑。
但偏偏有一团体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育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倡议师道,写下了中国文明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员效果的不朽之作——«师说»,事先被人视为〝狂人〞。
这团体是谁呢?2、预习检测:〔1〕找先生阅读全文,后找先生指出读错或许不准确的字词读音。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设想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五、教学准备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制作成配合课堂讲解的演示文稿。
2、课前完成导学案的批阅,总结学生自主学习部分的疑难知识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成语故事《程门立雪》的视频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3单元第11课教案2 精品
《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2.反复诵读,积极参与,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鼓励打破流俗不盲从的精神和勇气。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古人对老师的尊重,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作辛勤的园丁,把教师职业比作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老师的尊重。
然而,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所以,他们以从师学习为耻,社会尊师重道的风气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韩愈站了出来,批驳这样的形象,著《师说》大力宣扬从师学习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对此有很好的记录:“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二、认识韩愈韩愈(768-824),唐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
自谓郡望昌黎,也称韩昌黎。
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博士、刑部付郎等职。
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
卒谥文,世称韩文公。
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跬:guǐ,半步。
这里“跬”与“步”属同义复用
B.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驽:nǔ,低劣
C.锲而不舍.舍:shě,遗弃
D.金石可镂.镂:lòu,雕刻
[答案]D(A读音应为kuǐ;B读音应为nú;C解释应为“放弃”)
2.下列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寒于水于:介词,比
B.吾尝终日而思矣而:助词,表递进
C.善假于物也也:助词,表判断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兼词,从这里
[答案]B(而:助词,表修饰)
3.下列对句子中“绝”字的意义的判断,最准确的一组是( )。
①断绝,绝交。
②停止,消失。
③绝命,断气。
④横渡。
⑤超越。
⑥极,最,非常。
⑦隔绝,阻绝
(1)则请早立太子,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
(3)曹操智计,殊绝于人。
(《后出师表》)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5)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
A.①⑤③⑦②⑥④
B.①③⑤④⑥⑦②
C.②④①⑤⑦⑥③
D.②①⑥③⑤⑦④
[答案]B(可分别代入各句验证)
4.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1)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 。
(2)假舆马者,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
[答案](1)而青于蓝而寒于水(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
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所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之闻:听说
B.年与时驰.驰:流逝
C.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衣:衣服
D.男则堕.于修德堕:通“惰”,懈怠
[答案]C(衣:使……有衣服穿)
6.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B(介词,用,拿。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D介词,与……比/介词,从)
7.下列对三段选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通过晋平公与师旷的对话,阐述师旷对学习的见解,告诫人们学无止境,这正应合了《劝学》中所说的“学不可以已”。
B.选文二,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需要静,学习需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C.选文三,讲述的是孟子小时候不喜欢学习,孟母通过剪断织丝来教诲孟子的故事。
D.在表达方式上,选文一运用比喻说理,选文二运用对比说理,选文三运用了类比说理。
[答案]C(“孟子小时候不喜欢学习”错,原文中没有相关表述)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文: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
(3)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
译文:
[答案](1)点燃蜡烛照明与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2)如果不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成就学业。
(3)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好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居家才能安宁稳妥,外出才可以避开祸害。
【参考译文】
一
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还想读书学习,恐怕已经太迟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国君的呢?”师旷说:“我这个眼盲的臣子怎敢开主上的玩笑!我听说:少年好学,好像
日出时的阳光;壮年好学,如同中午时的阳光;老年好学,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
点燃蜡烛照明与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对极啦!”
二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高尚的思想境界。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如果
不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成就学业。
纵欲放荡,放纵懈怠就不能振作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时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败叶般落魄,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只有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三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好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居家才能安宁稳妥,外出才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假如中途废弃不做,哪能使她的丈夫和子女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9.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句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儒学是一个起源于东周春秋,崇奉孔子学说,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的学派。
答:
[答案]儒学是一个学派,它起源于东周春秋,崇奉孔子学说,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
10.李松同学缺乏人生理想,没有学习热情,总觉得能够拿到毕业证就可以了。
作为好朋友,你想给他发则短信劝劝他。
请你将下面这句名句作为短信开头,拟写短信。
要求:衔接合理,语言得体,120字左右。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答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两千多年前古人的追悔,难道不能让现在的你我为之震撼吗?十五六岁,正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我们思想活跃,热情澎湃,体力充沛,充满勇气,正是对未来充满幻想并为之努力的时候。
我不明白为什么你会抱着那样一种暮气沉沉的心态。
让我们一起为未来奋斗好吗?
11.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字。
我坚信读书界常说的一句话:阅读养气。
“养气”之“气”,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作风习气。
养气的过程,
①。
“养气”当然贵在于“养”,而②。
唯有学习,才会让我们不断地得到和提升“气”,进而实现立德修身的目标。
古人云:“气者,人之根本也。
”这说明③。
这种作用,既指表现在生理机能上的“气”,④。
这两者⑤,更多的是具有互通互化而相得益彰的神奇关系。
①
②
③
④
⑤
[答案]①实际上是一个立德修身的过程②“养”的根本途径就是“学习”③“气”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④也指表现在精神层面上的“气”⑤并非独立存在相互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