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单元AB卷第十一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B卷 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冲关新人教版
第二部分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五)通常,底层海水pH高于表层海水,远海表层海水pH高于近海表层海水。
据海洋监测研究表明,表层海水pH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下图为2000年以来山东省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上升B.下降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2.造成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入海径流带来大量污染物B.陆风不断增强,导致海水上泛C.海水温度升高,浮游植物增多D.海风不断增强,远海海水流入近海解析:1.B 2.A [第1题,由图可知,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下降态势,总体呈下降趋势。
第2题,胶州湾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渤海地区,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随着入海径流流入胶州湾,导致海域内藻类大量死亡,藻类吸收的二氧化碳大幅减少,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造成表层海水pH下降,故A正确。
](导学号66636118)(2018·河南许昌二模)读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面积变化图(图1)和主要海湾自然岸线比例的变化图(图2),完成第3~4题。
3.关于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面积和自然岸线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海湾的面积均保持不变B.自然岸线长度存在先降低后增长的态势C.岸线总长度存在先增长后降低的态势D.自然岸线比例不断下降,近30年下降尤为显著4.关于中国大陆沿海主要海湾形态和岸线变化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海湾自然岸线长度和海湾面积的变化主要是自然因素影响的结果B.由于海湾沿岸土地资源丰富,沿海开发建设对海湾形态影响不大C.海湾自然岸线长度的减少速度不断加快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D.近几十年以围海造陆为主的人类活动成为海湾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解析:3.D 4.D [第3题,据图可知,渤海、东海海湾面积呈下降趋势。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A卷(含答案)
一轮单元训练卷·高三·地理卷(A)第十一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d曲线是()A.土地B.劳动力C.资本D.技术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A.数量B.质量C.类型D.区位《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读图,回答3~4题。
3.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①大量消耗资源②大量排放污染物③科教投入不足④人口增长缓慢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①社会保障建设②经济基础建设③农业基础建设④生态与环境建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2015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罕见干旱,洛杉矶市独辟蹊径,往水库里投放了近1亿个黑塑料球(如下图)以期高效节水。
下列关于黑塑料球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能有效阻止水分的蒸发②能防止污染物和雨水等进入水库③能净化水质④能有效阻止藻类过度繁殖引起的水质恶化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贝丁顿社区位于伦敦西南。
为减少建筑热损失,建筑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太阳能装置等,使这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
一轮复习课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5 -25-
④咸潮的防治 :建立预警机制;通过调节径流量以淡压咸是当前最有效 的办法;加强河道采沙管理;节约用水。 (2)次生盐碱化 ①次生盐碱化发生的自然原因有气候干旱,地表蒸发强烈;地势低平,排 水不畅;地下水位过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地表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壤毛细 管通道发达。人为原因有不合理的耕作灌溉,使地下水水位抬升,在当地蒸 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 ;灌溉不足以将可溶性盐淋 洗下渗至土壤底层;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排灌不畅;除盐防碱的养地 作物的播种面积大量减少。 ②次生盐碱化最容易出现的时间 :冬春季节。 ③次生盐碱化的危害 :降低土壤的生产能力,严重时土壤甚至完全失去 生产能力。 ④次生盐碱化的防治 :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使地下水深度保持在临界 深度以下;种植耐盐碱的树种特别是能固氮的耐盐树种和草木( 绿肥 ) 植物。
分布区域 两极 上空、 青藏高原 上空等地
成因
危害 危害人体健 康,对生态环 境和农林牧 渔造成破坏 明显降低大 气的能见度, 刺激人们的 眼睛、 喉、 鼻, 使人头痛呕 吐,并使植物 受到损害
防治措施 减少并逐步禁止 使用氟氯烃等消 耗臭氧的物质;积 极研制新型制冷 材料
制冷剂等释放含氟 氯烃的气体
一
二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4-
方法技巧几种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产生机理 (1)咸潮 ①②③④⑤咸潮发生的原因 :降水偏少是主要原因 ;河流下游地区无序 挖沙,尤其是过量滥采河沙造成河床严重下塌,引发咸潮上溯,助长了特大咸 潮的形成;海平面上升加剧了咸潮蔓延 ;生产、生活用水剧增,加剧了咸潮的 严重性。 ②咸潮最容易出现的时间 :从年份看,咸潮主要发生在降水较少的枯水 年;从季节上看,咸潮多发生在河流径流量较小的季节 ;从日期上看,咸潮多 发生在大潮期。 ③咸潮的危害 :导致饮用水质变坏;导致受害地区土壤盐渍化 ;威胁当 地植物生存。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三高考[可修改版ppt]
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
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
4.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
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过大
D.第三产业发达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不同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CO2排放量 的比较,考查我国可持续发展现状,同时考查学生对坐
[考情分析]
此考点常以图文材料为载体,以全球变暖、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等全球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可持续发 展的理解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同时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题印证]
1.(2012·浙江高考)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
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大会重点
a城市应对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
(2)请填表说明,发展旅游业对促进a城市持续发展的作用。
命题立意:本题借助多项背景材料,考查我国的主要环境 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考查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解析:第(1)题,由图中甲省是山西省,可知该省为全国能源基地, 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题干问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可推 知另一条原因和山西省经济水平低有关。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 ,旅游业的意义在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对 能源消耗和污染物质的排放,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 答案:(1)甲省是全国能源基地(多火电厂;重工业或耗能工业比 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甲省经济发展水平 较低(以传统产业部门为主),GDP相对较低。 (2)社会效益: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 的提高)。 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优化产业结构)。 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纲考点考题考情命题规律2019·全国Ⅰ卷,442019·全国Ⅱ卷,10~112019·某某卷,28 2018·某某卷,11~12 以图文资料为背景,结合重大的环境问题,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与治理措施。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2016·全国Ⅱ卷,37(3)以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2019·全国Ⅲ卷,1~22019·某某卷,1~22018·某某卷,72018·某某选考卷,19~20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数据材料为背景,结合典型案例,考查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的相关知识。
一、人地关系思想历史回顾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三、可持续发展实践(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1)我国基本国情:面积广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发展中的大国,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重任。
(2)面临严峻挑战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相对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考点一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2019·全国Ⅰ卷,44)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
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可修改版ppt]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例2] (2011·天津高考节选)结合图文材料,回 答问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乙省人口总数超过了甲省, 居全国首位。
甲省
乙省
人口自然 2003年 2009年 2003年 2009年
增长率(%) 5.64 4.99
B.印度 居民环护意识弱
C.美国 工业发达,能源消耗量大
D.俄罗斯 经济总量大
(2)若图中某国家退出《京都议定书》,从可持续发
展的角度分析,其违背了
(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获取和解读信息]———————— 由图可知人均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是 美国 ,其次是
(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 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 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 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 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适度消费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 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 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
[例3] 2011 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南非 德班闭幕,会议最终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绿 色气候基金等方面达成多项协议。下图为“2005年世界 部分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图”。读图回 答(1)~(2)题。
(1)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及其原因是 ( )
A.中国 经济水平高
手段 核心 方式 目的
2019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1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31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见学生用书P136)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 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__环境空间__,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活动的__废弃物__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向环境__索取__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__自净能力__。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4)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①全球性的:已危及__人类__的生存。
②局域性的:已成为__社会公害__,并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__发展__问题。
(2)可持续发展①概念:既满足__当代__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②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__基础__,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__持续性__原则、共同性原则。
4.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1)手段:__环境__无害技术。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4)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意义: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6)实践①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__清洁生产__。
②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行__生态__农业。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实例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1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训练24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2015 •安徽联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采猎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
读图,完成1〜2题。
1 •下列选项中,对图中含义解读正确的是()A. A表示环境,B表示人类社会B. 在阶段①,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 在阶段④,人地矛盾最尖锐D. 箭头b表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2.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发展阶段对应组合正确的是()A. ①一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 ②一节能减排,植树造林C. ③一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 ④一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答案】 1.A 2.C【解析】第1题,在阶段①,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没有认识;到阶段②,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此时人们受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支配,所以只认识到自然对人的作用;到了阶段③,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人们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到了阶段④,人类体会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
第2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阶段①显然是不具备的;“竭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节能减排、植树造林”是人地伙伴论思想。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3〜4题。
3.左图中的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 海平面上升B.酸雨危害C.全球变暖D.草原退化4. 人类文明进入到右图所示阶段所产生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①人生天注定②自然主宰人类③人定胜天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A. 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3.D 4.B【解析】第 3 题,左图所示为畜牧业生产,过度放牧对环境的影响是导致草原退化和荒漠化;海平面上升、酸雨危害、全球变暖等现象与工业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有关。
第4 题,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本领增强,产生的思想为人定胜天,造成环境的破坏,进而思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单元A卷
第十一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d曲线是()A.土地B.劳动力C.资本D.技术2.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A.数量B.质量C.类型D.区位《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下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读图,回答3~4题。
3.1995—2010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①大量消耗资源②大量排放污染物③科教投入不足④人口增长缓慢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4.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①社会保障建设②经济基础建设③农业基础建设④生态与环境建设A.①②B.②③ C.③④ D.①④5.2015年8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罕见干旱,洛杉矶市独辟蹊径,往水库里投放了近1亿个黑塑料球(如下图)以期高效节水。
下列关于黑塑料球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能有效阻止水分的蒸发②能防止污染物和雨水等进入水库③能净化水质④能有效阻止藻类过度繁殖引起的水质恶化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贝丁顿社区位于伦敦西南。
为减少建筑热损失,建筑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太阳能装置等,使这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区。
精校版高考地理一轮专题(1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AB卷(含答案)
精品地理资料·精校版第十三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A卷全国卷环境问题(2013·大纲文综,7~9)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
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A.重金属盐B.氮、磷营养物C.固体废弃物D.泄漏的石油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A.赤道附近B.大洋中部C.中、低纬近海D.高纬近海解析第1题,以赤潮为背景,考查了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
赤潮的成因是温暖海水的富营养化,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氮、磷营养物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B项正确。
第2题,考查赤潮形成的水温条件和气象条件。
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同时,风力偏小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的暴发,C项正确。
第3题,考查赤潮多发的海域位置。
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大且氮、磷污染物排放量有限,A 项错误;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B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既有温度条件,又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赤潮多发,C项正确;高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D项错误。
答案 1.B 2.C 3.C可持续发展(2016·新课标全国Ⅱ,1~2)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
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
据此完成4~5题。
4.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5.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D.投入更少,生产成品更低解析第4题,当地庄园经济是以“茶”为主题的“现代茶庄园”,其发展前提是优质品牌铁观音茶。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单元卷:第十一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B卷(含答案)
一轮单元训练卷·高三·地理卷(B)第十一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
据此回答1~2题。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④深刻的环境危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A.发展问题B.贫困问题C.生态问题D.人口问题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据此完成3~4题。
3.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地关系是()A.基本协调B.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C.环境污染严重D.生态破坏4.现代社会,长江中下游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是()①河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②经济发达,农业不受重视③人均耕地少④酸性土壤,单产量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天仙配》中唱到“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据此回答5~7题。
5.区域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
唱词描绘的劳动场景处于()A.采集和狩猎阶段B.传统农业发展阶段C.工业化发展阶段D.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6.该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依赖环境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可持续发展7.我国耕地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
2019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测控导航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要求的)(2017·安徽阜阳联考)废油排入海洋形成的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
同时又减少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据此回答1~2题:1.以下最不可能是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污染物主要来源的是( )A.人类生活污染B.海洋石油的开采B.近海石油的加工 D.海洋石油运输2.对海洋沙漠化产生的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海洋生物因为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B.使沿岸地区干旱程度加剧C.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D.更易诱发当地沿海的赤潮解析:1.A 2.D 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洋沙漠化效应”是海面油膜覆盖造成的,人类生活污染排放的油污较少,故选A。
第2题,赤潮是人类大量排放含N、P等营养废弃物造成的,油污不会导致浮游生物的爆发性繁殖,进而引发赤潮,故选D。
(2017·河北石家庄二模)木里煤田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由于大面积露天采煤,当地绿色的高山草甸变成了大片黑色和灰白色的深坑,生态环境修复困难。
如图示意木里煤田位置。
据此回答3~4题:3.木里煤田露天开采导致当地( )A.冰川面积快速萎缩B.地表涵养水源功能减弱C.河流年径流量增加D.草甸生态系统趋于复杂4.木里煤田生态环境修复困难,是由于当地( )A.资金不足B.交通不便C.气候恶劣D.氧气缺乏解析:3.B 4.C 第3题,露天煤炭开采,会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选项B正确。
冰川面积萎缩是气温升高,冰雪大量消融造成的,选项A错误;河流年径流量受河流补给状况影响,选项C错误;草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其结果趋向简单,选项D错误。
第4题,由材料可知,木里煤田位于祁连山附近,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修复困难,故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现了“氢气—甲烷—风电”清洁能源生产
.是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的一体化设计.图中化工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禁止进口“洋垃圾”体现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分析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产.读我国南方某丘陵山区人地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⑤⑥
)从图中看出,造成当地农民不断开垦荒地的根本原因是。
,
(1)依据图中序号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位置上:①、②A.饲料加工B.生产过程废弃物C.肥料
(2)该园区循环经济模式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