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灵与凝重——解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合集下载

一曲民族生态挽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深层生态学解读

一曲民族生态挽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深层生态学解读

第37卷第2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7,N o .22021年3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r .2021ʌ收稿日期ɔ2020G06G02ʌ基金项目ɔ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 华莱士 史蒂文斯生态诗学的中国文化渊源研究 (20WW B 007);盐城师范学院青年科研项目 马克 吐温小说经典化的研究 (15Y C KWQ 007)ʌ作者简介ɔ刘岩(1980-),男,河北张家口人,盐城师范学院讲师,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一曲民族生态挽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深层生态学解读刘㊀岩(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盐城㊀224002)ʌ摘要ɔ东北籍作家迟子建在代表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深刻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一种深层生态学思想.在工业文明和城镇化的侵袭下,鄂温克民族所依赖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他们坚守自己的物质与精神家园,敬畏自然,尊重万物,试图建构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系统.该作品展现出深层生态学所倡导反对人类中心主义㊁生物平等以及实现生态自我的观念.ʌ关键词ɔ«额尔古纳河右岸»;深层生态学;生物平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自我ʌ中图分类号ɔI 206.7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1)02G0065G05O nD e e p E c o l o gi c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 T h eL a s t Q u a r t e r o f t h eM o o n L I U Y a n(S c h o o l o f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Y a n c h e n g T e a c h e r sU n i v e r s i t y ,Y a n c h e n g 224002,J i a n gs u ,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I nh e rm a s t e r p i e c e T h eL a s tQ u a r t e ro f th e M o o n ,C h i Z i j i a na n a l y z e s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h u m a nb e i n g s a n dn a t u r e t od i s p l a y ad e e p e c o l o gi c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U n d e r t h e i n v a s i o no fm o d e r n i n d u s t r i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u r b a n i z a Gt i o n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w h e r eE w e n k i p e o p l e l i v eh a sb e e nd e s t r o y e d .T h e y c h o o s e t o p r o t e c t t h e i r p h y s i c a l a n ds p i r i t u a l h o m e ,t o r e s p e c t n a t u r e a n do t h e r c r e a t u r e s ,t oc o n s t r u c t aw h o l e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i nw h i c hh u m a nb e i n gsa n dn a t u r e c o u l d c o e x i s t .H e rw o r k d e m o n s t r a t e s d e e p e c o l o g i c a l c o n c e p t s :a n t i Ga n t h r o p o c e n t r i s m ,b i o c e n t r i c e q u a l i t y a n d a n e c o l o g i Gc a l s e l f h o o d .K e y w o r d s :T h eL a s tQ u a r t e r o f t h eM o o n ;t h ed e e p e c o l o g y ;a n t h r o p o c e n t r i s m ;b i o c e n t r i c e q u a l i t y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e l f Gh o o d .㊀㊀东北籍作家迟子建常年来坚持以女性视角来书写自己家乡漠河地区的原始生态风貌,哀叹自然环境在人类文明进程下所遭受的侵袭.对于大自然,她本身有着一种关爱和亲近, 我对文学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1].在作品中以平淡的基调客观描述了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加以 荒野化 处理,将宇宙万物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强烈的深层生态意识.«额尔古纳河右岸»为迟子建的代表作,作者用一天的时间讲述了鄂温克民族百年间的沧桑历史,展现了民族整体的精神面貌,同时关注个体的命运与情感,以女性角度看待荒野与文明之间的冲突,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勾勒出鄂温克民族在工业文明到来后的复杂民族情感和消亡的历史,展现出独有的生态意识,唱响了弱小民族的一首生态挽歌.迟子建在该小说中构建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㊁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在此环境中,万物有灵,万物平等.树木㊁花草㊁麋鹿㊁棕熊与人类一样都是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曾明确提出了生态整体主义最为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 有助于维持生56命共同体的和谐㊁稳定和美丽的事,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2]93从鄂温克族与自然的关系来讲,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始终视自然为母亲,将民族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紧密相连,谴责人类欲望㊁人类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呼唤回归一种原生态之美,找回曾经的 真 善 美 的精神之魂,体现出一种生态之 野 .该小说中的 野化 有 原初 荒野 的意味,指涉所处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保持了原初的面貌,尚未沦为人类工业文明侵袭的牺牲品,原有的文化和精神信仰得以幸存,从而实现自然的 赋魅 .作者真实描绘了人类文明入侵下人类中心主义所导致的生态失衡,揭示深层生态主义在构建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一㊁生物中心主义平等观:万物有灵㊁万物平等㊀㊀生物中心主义平等观(b i o c e n t r i c e q u a l i t y)是深层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尊重个体生命,承认所有生物体的内在价值,将人类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万物处于平等的地位,而非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各种各类的动植物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更是人类所信任的伙伴,也是人类的精神支柱.鄂温克族人的兴衰荣辱与大自然的命运息息相关.迟子建的家乡在黑龙江畔,广袤的原始森林㊁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构成了作家宝贵的记忆.她曾讲过: 我一直以为,大自然是这个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它有呼吸㊁有灵性,往往会使你和它产生共鸣. [3]美国学者劳伦斯 布伊尔认为地方意识是个人难以摆脱的情怀,与之前相比,如今的地方更像是一连串的群岛,而非以家乡为中心的同心圆.作为东北作家,迟子建有着浓厚的地方感情,故乡赋予了她创作的源泉和灵感,构成了难以割舍的故乡情结.不论是在童年,还是青年时期读书的大兴安岭,作家所在环境是一派自然风光;与大城市的灯红酒绿相比,那里更是一片 荒野 ,充满着 野性 之美.对大自然的向往不仅仅是迟子建的一种情怀,更是其理想化的一种生态环境.荒野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它作为一个角色屹立在虚伪庸俗的社会之上,是自由㊁爱情㊁生命的象征,是摆脱社会文明制约的人的自然本性,是人的本能的激烈释放,是人性的呼啸.在荒野之中,没有对人的尊严的践踏,人们可以呼吸到清新自然的空气,过自由㊁野性和欢乐的生活. [4]荒野和文明之间的冲突始终伴随着鄂温克族的历史变迁.迟子建对荒野的关注反映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即敬畏自然,如同敬畏人类自己的生命一样.«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大自然恰是荒野的代表,仿佛是世外桃源,逃离了外界的纷争.迟子建在小说中为读者描绘了诗画般的荒野景色:湛蓝的天空㊁茂密的森林㊁绵延的山脉㊁白云㊁广袤的冰雪世界,荒野在这里不再令人恐惧,而是成为了远离俗世的世外桃源.勒拿河是一条蓝色的河流 在勒拿湖的上游,有一个拉穆湖,也就是贝加尔湖.有八条大河注入湖中,湖水也是碧蓝的.拉穆湖中生长着许多碧绿色的水草,太阳里湖水很近,湖面上终年漂浮着阳光,还有粉色和白色的荷花.拉穆湖的周围,是挺拔的高山. [5]13鄂温克人在这种湖光山色中,形成了自己朴素的生态观念,森林里的驯鹿㊁黑熊㊁ 堪达罕 ㊁灰鼠成为了人类的朋友.在皎洁的月光㊁点点繁星下,鄂温克族人搭起居住的 希楞柱 ,融为那荒野的一部分.人类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与万物平等的生物,回归生命的原初,遵循万物之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鄂温克人将自我置于宇宙万物之中,感受到了人类自我的渺小,由此对自然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认为万物有灵,要崇敬自然㊁爱护自然,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理念:打猎前要拜祭山神,敬奉烟酒,磕头祈福;不敬畏自然的孩子要受到死亡的惩罚;人吊死后,要连其一起吊死的树烧掉;萨满和族人要倾听驯鹿的的话,驯鹿与人心灵相通;当人类受到伤害时,马也会伤心落泪,拒绝进食;吃熊肉时,要学乌鸦的叫声,长唱赞美之歌;其对自然的情感还寄托在自然神的崇拜上,鄂温克人实行多神崇拜,敬畏火神㊁水神等,部落的火种象征着生命之源,酋长的女人要用一生来守候.迟子建主张人与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 由于敬畏生命,我们不仅与人,而且与一切存在于我们范围之内的生物发生了联系,与宇宙建立了一种精神关系 [1]92在自由的状态下,将世间万物以原汁原味地形式进行描写,使其保持自生自灭的状态,亦是一种生态之美,敬畏自然,则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摒弃.而对自然的占有,如美国学者梭罗所认为的一样,在艰苦的荒野中,鄂温66克人只索取生命所需的资源,且从未有过多的欲望.他们利用桦树皮来做桶等器具,因为桦树皮是再生资源;狩猎的范围限于山鸡㊁灰鼠㊁野兔等动物,而猎杀大型动物则要经过祭祀;所用的柴火不过是折断的树枝,不曾砍伐森林.自然成为了鄂温克人真正的家园㊁精神寄托,他们爱护自然这个万物之源.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 天㊁地㊁人㊁神 的合一境界,即诗意栖居.鄂温克人将居住的森林视为自己的生态家园,与自然构成了和谐的整体,敬畏生命,像保护子女一样爱护驯鹿等动物,实现了海德格尔所讲的人与自然之和谐相处.小说中达西为保护三只驯鹿而失去了一条腿;拉吉达则在寻找走失的驯鹿的途中被冻死.在荒野化的自然中,万物的生命与人类生命一样弥足珍贵.驯鹿成为了鄂温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家人 ,列那病重时,驯鹿一度失去了哺乳的能力;达西的猎鹰和主人一起在与灰狼的搏斗中死去;猎犬在主人去世时,用爪子刨地,具有灵性的生命同人类一起构成了迟子建笔下那和谐的自然世界.鄂温克人还会以动植物的名字来个孩子起名字,而 风能听出我的病,流水能听出我的病,月光也能听出我的病.病是埋藏在我胸口中的秘密之花.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 [5]135.敬畏自然,敬畏其原初的 野性 ,意味着对生命的万千感悟人不是自然的奴仆,也不是自然的主人,或许也称不上自然的朋友,本质上讲,我们即 荒野 ,如万物一般,只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我们即万物.迟子建在小说开头便讲到: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它们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 [5]1作者在时间的长河中,将自然和自身融为一体,慢慢地老去,自然成了记忆,而记忆中的荒野变成了永远的家园书写.二㊁人类中心主义的枷锁:工业文明下的生态失衡㊀㊀ 19世纪以来,人类的工业生产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然而,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并不都表现为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范围内适度地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在很多情况下,却表现为干扰自然进程㊁违背自然规律㊁破坏自然美和生态平衡㊁透支甚至耗尽自然资源. [2]229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也渐渐体现.人类将自我视为宇宙的中心,万物的主宰,肆意妄为,企图改造自然,宣扬人类的力量.永无止境的欲望和不断膨胀的野心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导致了人类的精神异化和迷失.作为一名鄂温克族作家,迟子建在该小说中始终表现出一种对工业文明侵袭下民族命运的担忧,谴责人类文明对 荒野 所谓的征服不过是对大自然资源的无尽掠夺.面对自然,鄂温克族人既感到亲近,又充满了畏惧,因此其文化保持了对自然的原始情感,生于自然,依赖自然;在人类工业文明所侵袭下,鄂温克人始终反对将自我视为大自然的主人,而是保持了天地人和的原初状态,浑然一体.出于对自然的情感,鄂温克人在生活中保留了大量的敬天祭神的风俗,他们的生活依旧和自然密切相连.打猎时,他们会在树木上刻下记号,使用原始的燧石枪㊁别力弹克枪㊁连珠枪,弓箭;渔猎时依靠桦树皮船;储存猎物使用 靠老宝 .鄂温克人喜欢躺在 希棱柱 中观看繁星.与工业文明不同,荒野中的鄂温克人的原始部落生活仍旧以自然为中心,这里没有烟囱丛立的工厂,狩猎和饲养构成了族人生活的主体.围着篝火,吃着烤鱼和烤肉,晒肉干,饮用桦树汁,采摘松子㊁蘑菇,自己染布,熟皮子,鄂温克人从自然那里索取,但自给自足的生活却仅限于生活所需,从未有无限攫取的欲望,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天人合一,这样的 荒野 生活充满了诗意,一派静谧.迟子建在小说中着力描写了鄂温克族的宗教信仰,以此来表达族人对自然的情感.鄂温克人供奉 玛鲁 神,喜欢跳 斡日切 舞,而萨满教则成为了鄂温克族人的精神寄托.萨满文化尊崇万物有灵论 ,实行自然和图腾崇拜,敬畏自然,敬畏祖先,体现出一种原初的生态意识.萨满从自然中寻找精神来源,采用鹿角的造型来制造神帽,袍子上布满各种动物的图案,将自我视为大自然的孩子.萨满似乎充满魔力,能够掌控生命,她的歌声可以让伤口愈合,也可以让战马死去;她的力量可以造就生命,她用驯鹿的孩子,挽救了列那的乌买;她以自身的力量抗拒瘟疫㊁疾病等灾难;面对狂妄的日本军官,萨满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当人类文明在科学技术面前渐渐失去魅力时,萨满文化恰是保留了那原始的神秘感和仪式感,让自然 赋魅 .萨满文化所蕴含的是人与自然相融76的境界,萨满虽有改变生命的力量,却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作者通过对萨满的描写,挑战人类中心特权,谴责工业文明对于民族文化的侵袭,突破了事物间的空间维度,生命宛如一条大河,在不同 地点 间流动,完成了生命的循环.在鄂温克人看来,自然既是万物的生生之源,亦是死亡的终点;死亡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回归,回归自然的另一种方式.面对死亡,他们从容㊁镇定,坦然处之,因此鄂温克人选择树葬㊁火葬等方式来送别亲者,以自身经历来感悟生命,尊重自然.无论是追求未雕琢之物,还是 真情 展现,都是原生态文化之美的所在,原生态文化始终贯穿人类文明发展之中.一种文化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其根本在于其顽强的生命力,即自我震撼力㊁感染力的体现,无一不是原生态意识的产物.面对着科技至上㊁消费之上的工业时代,文化似乎丧失了魔力,走向终结.但正如庄子所言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6].文化的命运始终与人类历史紧密相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胞.鄂温克人淳朴的自然文化强烈回击了工业时代人类中心主义,谴责人类难以满足的物欲,从而形成了一种延异,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三㊁自我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深层生态学所最终倡导的是生态自我的实现,即人类的价值在大自然这个整体生态系统中的实现.人类要获取幸福,就要认同大自然,限制自我欲望,维护环境,找回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意,从而探寻人性深处的美.鄂温克族人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丑陋,选择了回归自然的精神救赎之旅,折射出现代社会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多重矛盾以及实现生态正义之任重道远.令人欣喜的是,鄂温克族人虽经历百年沧桑变化,但瘟疫㊁疾病㊁自然灾害㊁种种苦难却始终未能夺走鄂温克族的灵魂.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贴近自然,保护自己的生存家园和精神家园不受工业文明的侵袭,体现出一种善良㊁淳朴㊁真挚的精神本性;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如同那燃烧的火种,永不熄灭,与外界物质化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迟子建也深切地感觉到在历史的车轮下,弱小民族文化和精神面临着被吞噬的危险,族人虽竭力抗争,却难以逆转局面,产生了一种民族焦虑和感叹.小说中鄂温克族萨满为了救助他人,便要牺牲自己孩子的生命,在营救被鱼刺卡住的 马粪包 时,妮浩也献上了自己心爱女儿的生命,这便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人类应爱护自然,敬畏自然,而非破坏自然;自然一旦遭到毁坏,人类便要受到惩罚,或是被雷劈死,或是身体残疾.当人类文明一步步地踏入森林,破坏着原有生态系统时,鄂温克人深深地感觉到自然的力量.随着战争的到来,森林不再是美妙的 天国 ,而是人类利益争夺的战场.鄂温克人也卷入了世事纷争,命运由此改变.自然和鄂温克人共同经受着这场劫难, 荒野 随即被所谓的文明所取代.人类对于森林的大肆砍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得自然丧失了灵性,鄂温克人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家园. 对大兴安岭的大规模开发开始了,更多的伐木工人进驻山里,伐木声越来越响了,森里中灰鼠的数量减少了. [5]245生活资源的匮乏使得鄂温克人不得不面临着如此的困境:是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还是选择背叛,投入到工业文明的怀抱.在选择下山迁徙的投票过程中,只有 我 和安草儿愿意留下来守候火种, 那次搬迁是那么的沉闷,骑在驯鹿身上的人无精打采的,而走在地上的人也是垂头丧气的 [5]237.远离故土的鄂温克人,如同被圈养的驯鹿一样,没有了生气,艰难度日.驯鹿喜欢宽阔㊁开放一点的空间,而人类则向往自由㊁无拘无束的生活.选择移居的族人慢慢地又回到了故土,但灵魂却永远留在了远方.浸染了城市气息的鄂温克人,显得与世事格格不入,在回归和留守之间犹豫不决.在外服兵役的伊万回来了,但疲惫不堪;作为第一个上大学的鄂温克人,伊莲娜精神上依旧眷恋着故土, 她每次回来都是兴冲冲的,说是城市里到处都是人流,到处都是房屋,到处都是车辆,到处都是灰尘,实在是无聊.她说回到山上真好,能和驯鹿一起,晚上睡觉时能看到星星,听到风声,满眼看到的是山峦溪流㊁花朵飞鸟,实在是太清新了 [5]276.思恋故乡,描绘故乡,但作为城市文明的半个孩子,她有时也会骂自己的画是垃圾,返回城市.美国生态批评家劳伦斯 布伊尔曾指出: 地方自觉意识以及与地方的情感联系不仅涉及对空间的适应,还有对时间的适应.从空间层面上看,它至少涉及三种精神图谱,是最为传统并仍旧流行的意象 [7]然而在鄂温克人看来,大自然就是所依附的精神家园,世代与自然的亲近感使他们将自我视为宇86宙的子孙,始终要回到那魂绕梦牵的灵魂发源地,因而夹杂在焦虑和困惑中,丧失了民族精神㊁灵魂的伊莲娜只能选择以死亡的方式回归自然.美国生态作家梭罗指出文明和进步的主要标志是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利奥波德也认为人类只有在人口激增㊁城市化㊁工业化㊁商品经济化和自我评价高涨的过程中,获得真正解决污染㊁资源耗尽等难题的能力,进而真正重返与自然的和谐;那才是真正的文明与进步. [2]242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以自然为养育万物的母亲,不愿丢弃自我文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自然.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选择了以 清晨 正午 黄昏 和 半个月亮 四个时间段来展示鄂温克族和自然的变迁,再现了从 野性 自然到人类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其中不乏作者对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种种思考.人类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在生态危机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愈发急迫和重要.作者将深层生态学理念与鄂温克族人的命运相结合,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环境危机与精神危机,指出人类与自然间的隔离是社会危机的根本原因所在,人类应从重新认识自我开始,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平衡,再造绿色家园.人类只有勇于担负自身的生态责任,才能实现生态正义,达到生态自我的救赎.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 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 我看到了路,听到了隐约的鹿铃声,眼前是那模糊的灰白色影子. [5]305在这里,迟子建选择了鄂温克人精神回归,对于那理想诗意栖居的向往,对于 荒野 生活的坚持.大自然宛如小说中那一条条缓缓流动的大河,犹如万物生机勃勃的大地,如母亲般关爱着我们这些自然之子,吟唱着人与自然相互守望的生态之歌.ʌ参考文献ɔ[1]迟子建.寒冷的高纬度 我的梦开始的地方[J].小说评论,2002,(3):35G37.[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方守金,迟子建.自然化育文学精灵 迟子建访谈录[J].文艺评论,2001,(3):80G86.[4]洪娜.超越文化相对主义 加里 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67.[5]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6]王艺云.«庄子 齐物论» 方生方死 说新释 兼与惠施 方生方死 说比较[J].东南学术,2018,(5):198G203.[7]L a w r e n c eB u e l l.T h eF u t u r e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r i t iGc i s m[M].M a l d e n:B l a c k w e l l P u b l i s h i n g,2005:68.[责任编辑:王作华]96。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小说中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困境的关怀。

在小说中,主要人物们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比如贫困、身份认同、家庭问题等。

尤其是男主人公楚伊日嘎,他生活在边疆小镇上,面对着家庭的贫困和残疾的父亲,他不得不背负起沉重的家庭责任。

作者通过塑造楚伊日嘎这一形象,展现了对人性困境的深切关怀,同时也表现出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在小说中,楚伊日嘎并没有被困境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克服了各种困难,展现出了他的人性的坚强和善良。

小说中呈现了作者对人性纠葛的关怀。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纠葛和矛盾。

比如楚伊日嘎和小花之间的感情复杂,既有亲情又有爱情,充满了曲折和矛盾。

而楚伊日嘎与吉明之间的矛盾也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他们两人因为家庭、爱情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作者通过这些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同时也表现了对人性矛盾的理解和宽容。

小说并没有简单地对人物进行价值判断,而是通过对他们内心世界复杂的描写,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和理解。

小说中还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善良的关怀。

在小说中,即使是面对困境和矛盾,人物们内心深处依然有着善良的一面。

比如楚伊日嘎虽然生活贫困,但他对父亲仍然充满了孝心和体贴;小花尽管曾经受过伤害,但她对生活充满了崇高的信念和坚定的勇气。

在小说的结尾,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善良展现了对人性的希望和信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对人性善良的展现,小说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正能量和乐观情绪,激励人们面对困难保持善良和勇气。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充满了人性关怀的作品,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作者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小说不仅仅展现了生活在边疆的人们的艰辛与纠葛,更是通过对人性善良和困境的关怀,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迟子建通过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让我们在阅读之余,对生活中的困境和矛盾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关怀。

解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艺术境界

解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艺术境界

解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艺术境界作者:解非来源:《北极光》2011年第02期我以为伟大的方式就是“爱命运”:一切必然的命运,非但忍受她,并且热爱她。

——尼采迟子建小说的价值是有目共睹的。

她是当代一位用心血去写作的作家,她极其注重感情的审美追求,使得文学创作成为她生活情趣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日趋嘈杂粗俗、急功近利的当代文坛,她能够精细、巧妙、富有创意地拨弄生命的计时器,让她笔下的每一个片段都呈现出无比亮丽的色彩,以智慧的光芒驱散生活中的阴霾,追求生命的智性与诗性,对这个充满了声、色、香的世界总是那么充满激情,唤醒人们对现实的思考,且不为盛名所累自然张扬率性的生命个性,或闲适散淡,或热烈奔放,或俊逸潇洒的进行着创造性的精神工作,追求生命价值和情感取向,用真实的生活姿态守护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她笔下文字向来提倡真、善、美,批判假、丑、恶为主旨,她真诚地对待生活,对待艺术。

而这种真诚的品格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她是一个很具诗人气质和独特精神的作家,从她的成名作《沉睡的大固其固》(大固其固的意思是鄂伦春语:有大马哈鱼的地方)到《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百年史),虽说历时20年,但她的作品里源自于地域性的人文精神一直在她的血脉深处激荡着,且融进了她许多个人的经历,从而折射出她因自身生命的追求而进行的精神探索。

她的写作风格和艺术特色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可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她的作品里凝结着很明显的俄罗斯文学的情结,这也和大兴安岭的地域性分不开。

大兴安岭的北部与俄罗斯一水之隔,自古两岸人民就相互往来,在生活习性和人文精神上有很多相通之处。

如:普希金以“小人物”命运为题材表现同情人民命运的民主思想,朴素简洁的创作风格;屠格涅夫在艺术创作上忠于现实主义原则,以及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妇女形象的品味;陀思妥耶夫斯基洞察和刻画人们心理活动的才能,向往道德高尚的美好生活情怀。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笔记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笔记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笔记《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口吻,讲述了这个民族近百年的兴衰历史。

阅读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世界。

小说开篇,作者就将我们带入了那片广袤的森林,让我们看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壮丽景色。

这里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辽阔的草原,还有驯鹿在其间穿梭。

而生活在这里的鄂温克族人,他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依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

他们尊重自然、敬畏生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

主人公的父亲林克是一个勇敢而智慧的猎人,他总是能够在森林中找到猎物,为家人带来食物和温暖。

母亲达玛拉则是一个温柔而坚强的女人,她默默地操持着家务,照顾着家人。

主人公的姐姐列娜,在一次搬迁的途中因为太冷而睡在了弟弟的身旁,最终没能醒来。

还有鲁尼和妮浩这对夫妻,他们的爱情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彼此。

鄂温克族的爱情和婚姻也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这个民族中,爱情是纯粹而真挚的,没有太多的物质和利益的考量。

他们的婚姻往往是基于彼此的感情和对生活的共同追求。

妮浩在成为萨满后,每救一个人就要失去一个自己的孩子,但她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救人,这种无私的精神让人感动。

书中描绘的鄂温克族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他们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外界的侵扰和文化的冲击。

然而,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品质,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他们的住所“希楞柱”,虽然简陋,但却充满了温暖和亲情。

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却有着自己的快乐和满足。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鄂温克族文化的魅力。

他们的宗教信仰、歌舞、服饰、饮食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心。

他们的歌舞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能够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情感。

他们的服饰精美而独特,反映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同时,《额尔古纳河右岸》也让我思考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评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评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评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女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是一篇以鄂温克族人生活为题材的史诗性的优秀小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展现了人类“家园”的重要主题,揭示了处于茫然失其所在的当代入对于“诗意的栖居”的向往。

一、忧伤的生态灵魂与无奈的抗争小说《右岸》满含深情地描写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个鄂温克族人生活栖息的特定“场所”。

海德格尔对场所的阐释,“这种场所的先行揭示是由因缘整体性参与规定的,而上手事物之来照面就是向着这个因缘整体性开放的”。

《右岸》深情地描写了鄂温克族人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山山水水的须臾难离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特殊生活方式,一草一木都与他们的血肉、生命融合在一起,具有某种特定的不可取代性。

鄂温克族人特殊的“家园”有“场所”的独特性,甚至是不可代替性,是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学的重要内涵。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鄂温克族人特殊的生存“场所”,他们特有的生老病死与婚丧嫁娶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鄂温克族家园特有的生态存在之美,既有阴性的人与自然协调的安康之美,更多的是人与自然抗争的阳刚之美,集中表现在两代萨满为部族利益所进行的原始宗教仪式中的“生态崇高”。

《右岸》以反思游猎民族鄂温克族丧失其生存家园而不得不搬迁定居为题材。

迟子建在小说的“跋”中写到,触发她写这本书的原因是她作为大兴安岭的子女早就有感于持续30年的对茫茫原始森林的滥伐,造成了严重的原始森林老化与退化的现象,而首先受害的则是作为山林游猎民族的鄂温克族人。

作者从接到一位友人有关鄂温克族女画家柳芭走出森林,又回到森林,最后葬身河流的消息以及作者在澳大利亚与爱尔兰有关少数族裔以及人类精神失落的种种见闻中,深深地感受到原来“茫然失其所在”是当今人类的共同感受,具有某种普遍性,于是作者下决心写作这个重要题材。

而她在深入到鄂温克族定居点根河市时,猎民的一批批回归更加坚定了她写作的决心。

于是,作者开始了她的艰苦而细腻的创作历程。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具有深度和情感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深深吸引了我。

小说中,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陌生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感受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

开篇的第一句话“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虽然简洁,却饱含了深沉的情感。

这不仅是一个描述时间的句子,也是对生活、自然和历史的独特见解。

它告诉我们,这位酋长女人已经历尽了世间的沧桑,见证了太多的变迁,但她依然坚韧地活在世上,与雨雪共舞。

小说中的鄂温克族,是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他们狩猎、打鱼、养驯鹿,过着简单而纯朴的生活。

迟子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与大自然的关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现代文明的生存方式。

他们不是征服者,而是与大自然共生的伙伴。

他们的生活虽然艰辛,但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描述鄂温克人的生活时,迟子建并没有采用那种传教士或社会工作者的视角,教导我们要怎样去爱人、爱自然。

相反,她以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鄂温克人的真实生活。

例如,他们常常守着火塘喝茶,那种场景不仅让人感到温暖,而且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一边是热茶,一边是火塘,周围是一圈知根知底的同生共死的人。

这是怎样的情感交流和生活体验?这种场景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种围着火炉取暖、聊天的日子。

迟子建的描述让我感同身受,仿佛我也成为了那个火塘旁边的一员。

而在描述冬天狩猎的场景时,迟子建的笔触更为生动。

“猎民在大雪中守护家园”,仅仅一句话,就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寒冷、艰辛和坚韧。

这种坚韧不仅是身体的,更是精神的。

他们面对着严寒和大雪,却依然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和信仰。

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除了对生活的描述,小说中还穿插了许多感人的爱情故事。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额尔古纳河为背景,描绘了在边疆环境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涉及到人性、生存、命运等重要议题。

作品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关怀,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叙述,传达出了作者对人性的共情与思考。

下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人性关怀。

作品中展现了对边疆人民的人性关怀。

额尔古纳河流经的地区是中国东北边疆地区,这里的人民生活环境恶劣,面临着种种困难。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们的生活遭遇,展现了他对边疆人民的深刻关怀。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因交通不便、气候恶劣、资源匮乏等原因,生活在较为贫困的环境中,他们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边疆地区的生存现状。

作者并未以悲观的视角去描绘这些人民,而是通过对他们的生动刻画,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理解与关怀。

正是通过这种对边疆人民的人性关怀,使得作品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感染力。

作品中展现了对生存困境中的人性关怀。

小说中的人物大多处于生存的边缘,他们时刻面临着生存的困境和命运的挑战。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刻画了他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韧与顽强。

小说中的一些人物身处险境,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仰。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动刻画,表现了他对生存困境中人性的深刻关怀。

他并未停留在对困境的描绘,而是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呈现,传达了对生存困境中人性的理解与关怀。

作品中还展现了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关怀。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对人性的多层次理解。

小说中描写了一些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各种情感和行为反应,有的表现出顽强、勇敢,有的表现出自私、懦弱,有的表现出善良、宽容。

这种多样性的人性形象,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真实感和丰富性。

通过对人性的多样性的关怀,作者传达了对人性的包容与理解。

作品中还展现了对人性的积极关怀。

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困境时,往往能够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信仰。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设置与生命内涵的诠释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死亡设置与生命内涵的诠释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给予了大自然不同于往日作品中的定义,大自然不仅是人类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朋友,而且它也成了人们苦难的见证者,它目睹着一幕幕的死亡。作品中的鄂温克人被誉为“自然之子”,终年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这个大自然了静静的上演着,因此,鄂温克民族的近百年的历史可以说都是和大自然大森林息息相关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不仅通过自然来彰显对生命的热爱,也通过大量的死亡书写来体现着作者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额尔古纳河右岸》也可以称为一部“爱”的百科全书,这部作品里的爱是包罗万象的,它包含了亲情之爱、男女之爱、友情之爱以及对大自然和芸芸众生的博大之爱。
列娜的死是对驯鹿的生的循环而尼浩的孩子果格力同样用死来延续了何宝林的儿子的生命,他的死亡在汉族人儿子身上再次得到了延续。而交拖库次则是用死亡来延续了马粪包的生命。耶尔尼斯涅用死亡延续了尼浩的生命,尼浩最后一个未出世的孩子延续了一个汉族少年的生命,尼浩延续了额尔克族人的生命…
《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死亡是另一种类型的书写,它以死亡反衬活着,又以活着体验死亡,这里的死亡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的开始。作品的人物在经历亲人离去的巨大痛苦后,并不是彻底的枯萎泯灭,而是以温情、博爱、信念等来冲淡、缓和死亡所带来的阴霾,带着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豁达乐观地对待人生。
中曾回忆道:“我从来没有想到同龄人的死去,她的头发是如此漆黑、浓密和油亮。她总是把刘海剪到齐眉的位置,而且她的眼睛也很秀气。以后每逢除夕,她家的人为她在大门口烧纸的时候,我便总能想起她发病前的最后一夜和我同睡一铺炕的情景。那夜我们睡得是那么香甜。”“从那时起,我便知道人活着有多么糟糕,因为死亡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它同人吃饭一样简单。”[1]童年的经历深刻在了迟子建的脑海中,因此在创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时,就有有大量的人物是属于意外死亡的,生命瞬间就消失了。例如交库托坎因玩耍时不小心碰到了马蜂窝,活活地被马蜂折死了;林克在森林中被突降的雷电劈死了;列娜因为太困,在驯鹿背上睡熟了,被冻死了…这一连串的因为意外而失去生命的人物,让我们感叹生命的无常,也让我们感到生命很多时候都是很脆弱的不堪一击的。但正是因为它如此脆弱,更显得它美丽而珍贵。人生中一切美好、欢乐的东西因为短暂而显得弥足珍贵,一切痛苦而庄严的情感因为死亡才见出诚。

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田滢含读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散文诗式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回忆了自己部落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在平和的叙述和缓慢的节奏中展示了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风情。

作品以较悲凉的基调描绘了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少数民族文化的逐渐消逝,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阅读;感悟作为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以诗意叙述方式创作而成的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通过描绘一位九旬老人眼中本民族历史与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为读者呈现出一副鄂温克民族风情画卷。

另一方面,通过灵活运用倒叙、插叙等手法,作者将原始文明在现代文明持续性的侵蚀和包围中不断挣扎求存但日渐式微的严峻现实进行了非常形象却又不动声色的展示,使作品在舒缓的节奏与细腻的笔墨中反衬、营造出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效果。

1《额尔古纳河右岸》梗概小说开始得非常诗意,作为女主人公,“我”是鄂温克最后一任酋长的妻子。

被孙子“安草儿”称为“阿贴”的我已经九十岁,当其他族人通过表决陆续离开世代生活的大山后,只有“我”和“安草儿”留了下来。

从对族人离开大山前的“表决”过程的回忆开始,小说的女主人公讲述了自己所在部落的生存、迁徙、劳作等诸多方面的点点滴滴。

既有依靠放牧驯鹿维生的游牧民族生活中日逐水草、夜宿帐篷的生活细节,也有部落中的祭司“萨满”通过“跳神”为族人祈福、袪病、求雨等神奇灵异的场面,还有在传统民族节日中以物易物、歌唱舞蹈的民俗民风等等。

这部小说并没有其他更典型的故事性文学作品那样存在着相当强烈的情节变化和矛盾冲突,女主人公的讲述中充满了对族人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细节内容的回忆,整体风格十分质朴、平易近人。

而对鄂温克族游牧社会结构与传统文化等的描绘则透露出原始氏族社会古老文明特有的神秘感与历史的厚重感。

[1]不过在女主人公平和舒缓的回忆叙事中,部落传统文明在现代工业社会无法逆转的强大浸蚀力量作用下不断遭到蚕食。

“右岸”的力量——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右岸”的力量——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亮。
下的 自然充满诗情画意 的重要因素 ,因为 只有虔 诚崇 拜 自然 的心灵 ,才 能真 正触 摸到 自然 的神 韵 。在 狩 猎 文 化 中 ,最 突 出 的 便 是 “ 物 有 灵 ” 万
文史哲研究
■薯‘■ :
‘ ‘ 右 岸 ' 的 力 量 '
— —
读迟 子建 的 《 尔古纳河右岸》 额
姜 珊
沈 阳师 范大 学 ( 阳 1 0 0 ) 沈 1 0 0
【 摘
关键 词
要 】《 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记载着鄂 温克 民族 百年来遭 受苦难 和文 化变迁 的宏 大史 诗 ,让读者感 额
个鄂温克女人 ,在一天内讲述故事 的形式把历史
浓 缩 在 一 天 ,把 小 说 结 构 分 为 四个 部 分 :清 晨 、
正 午 、黄 昏和半 个 月亮 。在一 天 内 ,“ ”讲述 了 我
是 迟 子 建 小 说 的风 格 特 征 ,在 张 与 弛 、 内敛 与 喷
发 之 间 , 她 总 是 能 很 好 地 把 握 那 个 不 可 言 说 的
温 克 民 族 百 年 来 遭 受 苦 难 和 文 化 变 迁 的 宏 大 史
来 ,跟 我 一 起 看 着 那 条路 。那 上 面卡 车 留下 的车 辙 在我 眼里 就 像 一 道 道 伤 痕 。 忽然 ,那 条 路 的尽 头 闪现 出一 团 模 糊 的 灰 白影 子 ,跟 着 我 听见 了 隐 隐 约 约 的鹿 铃 声 ,那 团灰 白 的影 子 离 我 们 的 营地
“ ” 度 。
“ ”所 在 的鄂 温 克族 乌力 楞 一个 小 族群 近 百 年 的 我
历 史 变 迁 ,即从 晚 清 到本 世 纪初 。接 着 ,迟 子 建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著名作家迟子建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额尔古纳河为背景,以人性关怀为核心,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性的多面性。

小说以丰富的文学语言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关怀。

本文从作品中的人性关怀角度出发,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分析和探讨。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关怀。

作品中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每个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命运。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孟丽子,她性格坚毅,不畏艰险,为了家庭和事业一直努力着。

在困难面前,她展现出坚强的一面,同时也暴露了她内心深处的柔情和脆弱。

而孟丽子的丈夫陈干,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表现出了矛盾、自私、纠结的一面,但也有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爱情的执着。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折射,作者呈现出了对人性多样性的理解和包容,进而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刻关怀。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刻画,表现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命运的关怀。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作者用文字细腻地描绘了人物的命运起伏和生活的坎坷,通过这些生活片段的叙述,呈现出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坎坷命运的感悟。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孟丽子丈夫陈干的命运,呈现了一个普通小人物的坎坷命运,展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怀和对低层社会人物的关注。

作者通过对命运的细腻描写,传递了对于人生的敬畏和对人生的留恋之情,展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生命运的关怀。

小说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呈现了对人性感情的关怀。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呈现了人性的丰富和感情的复杂。

作者通过对孟丽子的内心世界的描写,表现了她对家庭、事业、爱情的执着和渴望,呈现了对人性感情的体察和体验。

通过对情感的深入描写,作者表现出了对人性感情的关怀和理解,呈现出了对人性内心的深刻关怀。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关怀,通过对人性、生命、情感的刻画和表达,呈现了对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呈现,体现了对人类的深刻关怀。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精选8篇)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精选8篇)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精选8篇)《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著名作家迟子建一部描述东北鄂温克族历史变迁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浅析《额尔古纳河右岸》篇1一、纯净的世界额尔古纳河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我国与俄罗斯的一条界河。

河的右岸属于巾国,而右岸则是俄罗斯境地。

居住在这里的鄂温克人,几乎与外部世界隔绝,充满了神秘色彩。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依然单纯而快乐地生活着:信奉萨满,感激地享受着神灵赐予的一切;喂养驯鹿,视之为自己的亲密伙伴;喝桦树汁,乘桦皮船,热爱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住在术头搭建的“希楞柱”里,透过顶部孔隙看夜空中的星星:集体狩猎,集体参与部落事务,在相互扶持中坚强地生存。

他们与许多游牧民族一样,勇敢、坚强而又乐观。

萨满崇拜足贯穿全书的一条重要线索,其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尼都萨满,一个是妮浩。

他们肩负着沟通神界与人界的重任,充盈着神的力量。

自愿成为萨满的妮浩,一次又一次以自己孩子的生命为代价,挽救了他人的生命。

每当她披着神衣神帽,击打神鼓,载歌载舞,进入到那种迷醉癫狂的状态,便构成了一幅苍凉而又震撼人心的图景。

鄂温克族女人善良而令人敬佩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妮浩所救的人中,既有人品卑劣的“马粪包”,也有曾经偷走驯鹿的汉族少年,但这位伟大的萨满――一位柔弱而坚强的母亲,依然选择了牺牲自我。

作者通过对这种神秘文化的呈示,表达了对这一古老民族崇高而纯粹的民族精神深深的敬意。

二、民族性的衰落生活在山林之中的鄂温克人,生存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他们曾被瘟疫侵袭,失去了大批心爱的驯鹿:他们曾在日寇的铁蹄F,被迫与亲人的分离;他们曾因为各种矛盾,伤害了彼此的情感……他们有大爱,有大痛,但依然坚强地在命运面前进行着殊死的抗争。

然而,刺耳的伐木声彻底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深爱着这片土地的鄂温克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万般无奈。

自然的退化,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阅读——迟子建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阅读——迟子建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阅读——迟子建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和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

作品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

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之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人口式微。

严酷的自然,与猛兽争命,在瘟疫和日寇的铁蹄下挣扎,在“文革”的阴云和所谓的现代文明的挤压里,生存在无望中繁衍,生命在期待里延续。

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

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

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描绘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象征,其文学主题具有诗史品格与世界意义。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对其的授奖辞:“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柔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

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

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

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部落里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诉说着感天动地的民族故事!通灵萨满的旷世大爱,为疲惫的人们点燃归航的明灯!作者说:“我非常喜欢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评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评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评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作者:罗先华来源:《求知导刊》2014年第07期女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下简称《右岸》)是一篇以鄂温克族人生活为题材的史诗性的优秀小说,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展现了人类“家园”的重要主题,揭示了处于茫然失其所在的当代入对于“诗意的栖居”的向往。

一、忧伤的生态灵魂与无奈的抗争小说《右岸》满含深情地描写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这个鄂温克族人生活栖息的特定“场所”。

海德格尔对场所的阐释,“这种场所的先行揭示是由因缘整体性参与规定的,而上手事物之来照面就是向着这个因缘整体性开放的”。

《右岸》深情地描写了鄂温克族人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山山水水的须臾难离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特殊生活方式,一草一木都与他们的血肉、生命融合在一起,具有某种特定的不可取代性。

鄂温克族人特殊的“家园”有“场所”的独特性,甚至是不可代替性,是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学的重要内涵。

小说形象地描绘了鄂温克族人特殊的生存“场所”,他们特有的生老病死与婚丧嫁娶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鄂温克族家园特有的生态存在之美,既有阴性的人与自然协调的安康之美,更多的是人与自然抗争的阳刚之美,集中表现在两代萨满为部族利益所进行的原始宗教仪式中的“生态崇高”。

《右岸》以反思游猎民族鄂温克族丧失其生存家园而不得不搬迁定居为题材。

迟子建在小说的“跋”中写到,触发她写这本书的原因是她作为大兴安岭的子女早就有感于持续30年的对茫茫原始森林的滥伐,造成了严重的原始森林老化与退化的现象,而首先受害的则是作为山林游猎民族的鄂温克族人。

作者从接到一位友人有关鄂温克族女画家柳芭走出森林,又回到森林,最后葬身河流的消息以及作者在澳大利亚与爱尔兰有关少数族裔以及人类精神失落的种种见闻中,深深地感受到原来“茫然失其所在”是当今人类的共同感受,具有某种普遍性,于是作者下决心写作这个重要题材。

而她在深入到鄂温克族定居点根河市时,猎民的一批批回归更加坚定了她写作的决心。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笔记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笔记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笔记《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展开,讲述了这个民族的百年沧桑。

这部作品宛如一首悠缓而沉重的史诗,让我沉浸其中,感触良多。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里是鄂温克族的聚居地。

作者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这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他们与大自然相依为命,狩猎为生,驯鹿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他们感受着四季的更替,敬畏着神灵的力量。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生动。

主人公“我”,经历了无数的生离死别,却始终坚守着民族的根和对生活的热爱。

“我”的丈夫拉吉达,勇敢而善良,在暴风雪中为了寻找驯鹿而失去了生命。

还有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他们以神秘的力量为族人消灾解难,却也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画卷。

鄂温克族的生活充满了原始的魅力和艰辛。

他们住在希楞柱里,夜晚能看到星星透过顶棚的缝隙闪烁。

他们的食物来自大自然,野果、蘑菇、野兽的肉,都是生存的依靠。

然而,这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严寒、疾病、猛兽的袭击,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

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乐观而坚韧地生活着,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和感激。

书中描绘的爱情也令人动容。

“我”与拉吉达之间的爱情,简单而纯粹,充满了力量。

而鲁尼和妮浩的爱情,则在责任和牺牲中显得更加深沉。

他们的爱情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在艰难生活中的相互扶持和理解。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珍贵。

鄂温克族的歌舞、宗教仪式、语言,都是他们独特的精神标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文明的冲击让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式微。

他们被迫离开山林,放弃了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

这让我不禁思考,在文明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那些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同时,小说也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鄂温克族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他们从不过度索取,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论迟子建小说的个性、灵性与智性——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论迟子建小说的个性、灵性与智性——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

014《名家名作》·评论[摘 要]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富有个性特色的小说,它以东北鄂温克族的文明变迁为线索,将民族生活的特点、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以及文明进化的现代性问题联系融合,谱写着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迟子建用温情的笔触,全方位地呈现着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百年沧桑变迁历程。

瑰丽的山川风貌与丰富的民族文化,使作品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同时表达着作者对故乡文化的归属与认同。

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探索迟子建小说中的个性表达,感受充满灵性的民族文化以及彰显文明多样性的理性思考。

[关 键 词] 写作个性;自然敬畏;文明思考论迟子建小说的个性、灵性与智性——以《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例吴雪婷《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以鄂温克最后一位女酋长的自述口吻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力量。

书中呈现出鄂温克族人的纯粹与勇敢以及一段民族变迁史,表现出鄂温克族人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以厚重的史诗品格和文明进程中的辩证思考令人称道,对鄂温克等民族生存状态和萨满文化的关注更构成了小说的内在肌理。

一、个性艺术的写作风格作家的作品展现着特有的地域风情,对于作家而言,地域文化积淀尤其具有珍贵的价值。

迟子建对鄂温克族写作的思路,也是来自独特的地域文化。

作品中的鄂温克人是从游牧发展到定居的,从事着畜牧的生产方式。

鄂温克人在山林中牧养和经营的驯鹿是他们的生存来源。

人们要随着驯鹿生存习惯和食物来源决定是否居住,所以随着驯鹿搬迁是常有的事情。

在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就谱写了一曲关于鄂温克人的艺术挽歌。

美国乡土小说家赫姆林·加兰说过:“艺术的地方色彩是文学生命的源泉。

”这句话印证着迟子建的创作个人特色。

迟子建出生在我国最北端美丽的北极村,那里多种多样的植物和活泼可爱的动物陪伴她度过了愉快的童年时光。

她总是可以感受到自然中生灵的原始气息和本真魅力,得到关于生命最初的理解。

从一朵花的春天发芽到秋天的掉落可以看到自然规律的不可违背,但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从容与释然。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人性关怀为核心,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与个人命运的逆转,对社会现实中的人性弱点和深层次的内心挣扎进行了深入思考。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以农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少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憧憬、失去和奋斗的故事。

小说以少年额尔古纳为中心,通过对他的塑造展示了作者对人性关怀的思考和表达。

迟子建通过刻画主人公额尔古纳的命运颠沛起伏、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挣扎,呈现了对人性脆弱和对命运无奈的关怀。

额尔古纳的父亲在他小时候去世,母亲再嫁,留下了一个熟人刘学启收养额尔古纳。

刘学启却因被当地的官员耍弄而家破人亡。

额尔古纳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饥饿、疲惫和辛酸,他被迫离开家乡,到城市谋生。

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传递出对那些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的同理心和关怀,呼唤社会的温暖和公平。

通过对额尔古纳与其他人的情感交流和人性冲突的描写,迟子建表达了对个体内心挣扎的关注。

小说中,额尔古纳和姚锦铭这两个角色的关系就体现了作者在人性关怀方面的思考。

姚锦铭是额尔古纳的好友,他成绩优秀、家境优越,与额尔古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迟子建通过对姚锦铭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他内心的脆弱和挣扎。

正因为对比,更凸显了额尔古纳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一面。

通过这种情感交流和对比,迟子建呈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每个个体都有内心战斗的事实。

迟子建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状态的描写,反映了对社会经济现实的思考和人性关怀。

小说中,城市和乡村的残酷现实逼迫着额尔古纳要面对人性的软弱和可塑性。

作者描述了额尔古纳在城市努力谋生的艰辛,他在面对城市的险恶环境时始终保持着善良和坚毅的本性。

在额尔古纳的成长过程中,迟子建用小人物的生命历程展示了底层人民的社会存在和现实困境,并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无声地展现了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担忧和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作家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额尔古纳河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发生在边疆小镇上的故事。

小说中展现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情节曲折推进,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关怀。

本文将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创作,探讨其对人性的关怀。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展开来表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多尔衮、乌西文、格日欣,以及麦麦提等,每个人物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展现了他对人性的关怀和理解。

作者对人性的关怀表现在对每个人物的平等对待上。

在小说中,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作者都给予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多尔衮是一个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普通人,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生活的渴望;而乌西文则是一个为了信仰和梦想而坚持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和对宗教的虔诚。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展现了对普通人的尊重和关怀,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生价值和情感体验。

作者对人性的关怀还表现在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上。

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多舛,有的人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惨的命运,比如格日欣;有的人物则在磨砺中逐渐成长,比如麦麦提。

作者通过这些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对命运的关注和对命运造成影响的因素的思考。

作者通过人物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现实的残酷,由此引起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迟子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展开,展现了对人性的关怀和深刻理解。

作者在小说中对每个人物给予了平等的关注和尊重,关注了人物命运所受的影响,同时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和表现。

这种对人性的关怀和理解不仅体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更通过小说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引起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额尔古纳河右岸》正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的作品,它通过对人物命运和内心世界的关注,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引起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件 、 历史人物 , 而是借 用隐喻手法娓娓道来 : 时间上 , 叙述者 是一位九十高龄的老者 , 自己出生讲起 , 从 一直讲到 自己九十
岁 为 止 , 个 时 间段 是 个 人 的历 史 , 时 又 是 鄂 温 克 民 族 的 历 这 同
说 :在我看来 , “ 一个细小生 活事 件 , 能打断历史 波流 , 就 也可
给读者 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 我没有告 的描述或高大全 的英雄 ,而只是 日常化 生活的描述与实实在 种设计是耐人寻味 的 ,
诗性 ’ 的作品 , 这是对史诗的曲解 , 是荒谬的 。 能够不动声色地
把时代的悲痛融人老百姓 的喜怒哀乐之 中 ,通过整个人物 的
描述而令人感动 , 这才叫真正的史 诗。” 作者始终关注 E常性 t
在 的小人物。 作者曾说 :我不喜欢英雄传记式的历史小说 。 “ 仅
仅 因为 描 写 波澜 壮 阔 的历 史 事 件 和 生 活 场 景 , 被 冠 之 以 ‘ 就 史
和经得起 咀嚼。《 中, 额》 迟始终未告知我们叙述者的名字 , 这
诉你们我 的名字 ,因为我不想 留下名字 了。我 已经 嘱咐安草 儿, 阿帖走 的时候 , 一定 不要 埋在土里 , 要葬 在树上 , 葬在风 中。 又说“ ” 故事 总有结束 的时候 ,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 的” 。 “ 这种看似絮絮叨叨的叙 述中夹杂大量关于 白桦林 、河流 、 山 脉、 阳光和驯鹿 等美好轻盈 的意象 , 而实 际上却是对于逝去历 史无可奈何的沉重叹息。 作者试 图从历史表象背后探测 出人 ”
能 加速 历 史 的前 进 。 ”
作者如此温情细琐 的表达 , 对于历史题材 的小说来讲 , 似 乎显得柔弱 , 没有力度 。现实 的残酷被诗意所遮蔽 , 对于历史 题材 的小说来说 , 若不能揭露或批判什么 的话 , 就会被人误解 为缠绵和没有力量 。迟与方守金在 《 自然化育文学精灵》 中说 过 :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是没有错 的 ,只不过 表达温情 时 “ 有时 ‘ 火候 ’ 掌握 的不好 , 我想年龄 的增长会弥补这一 缺憾 。”
错误’ 也在所不惜 。” 长篇 近作《 尔古纳河右岸 》 以下简称 额 (
《 ) 额》也不例外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虽是历史小说 , 额》 却不 见以往历 史小说的模式 。它不
忆 准确 与否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 ” 我 的感受是否真实 , 有耐力
是一部充满神圣感 和崇 高感 的恢宏史诗 ,没有壮阔历史背景
百年历史。 本文拟从其独特历史观 、 独语体的叙述方式及 隐喻手 法的运用几个方面 , 探讨这部小说 的主
题 所在 。
关键词 : 轻灵与凝 重; 迟子建;额 尔古纳河右岸》 独语体 《 ;
中图分类号 : 6 1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0 5 5 1 (0 0 1 — 0 9 0 1 0 — 3 22 1 )9 0 1 - 1
过 去 的交 叉 口, 过 时 空切 换 来 表 达 历 史 的 有 限 陛。 我 ” 回 通 “ 的
迟子建 。 这位来 自祖 国最北端 的土著作家 , 仿佛天生就是

个温情主义者 ,她总是能在生活的边界和存在 的缝隙捕捉
到有价值 的情境。 对人 间的温情一往情 深 , “ 即使犯下 ‘ 美丽 的
类生存 的价值所在 。生活 中总会有大大小小 的困境等着人们 三 、 喻 性 隐
隐喻性 的特征也 凸显 了长篇小 说《 的主题——“ 额》 轻灵 与凝重” 。她不 以常规 的历史 时间为线索 , 不是直接陈述历史
去 去解决 、 去走出 , 之后又是一个新 的轮回。 的柳莎 , 而玛克辛姆 “ 看到大地旱得 出现弯 曲的裂缝就会蒙 面 去 陷入 、 面对 、
的东西并试 图通 过这些 E常性 的东 西展示其 背后 的大背 景 。 l
《 》 额 中对 于形形 色色的小人物 , 到 了月 圆的 E子会哭 泣” 如“ t 大哭。” 善于捕鱼的哈谢 , 瘸腿达西等 , 他们 身上有一种气场 , 汇集了很多信息 , 能够感染和渲染时代 的气 氛。 这些小人物 让 尽情表演 , 而不过多着 墨于背景 , 从他们 的表演 中便能看 出时 代的痕迹 。即使写大人物也要通过 日常性的生活来表现 。迟
轻 灵 还 表 现 在 她 的文 笔 上 , 向是 不 慌 不 忙 , 温 不 火 , 一 不
因此 , 额》 迟《 虽是 一部历史小 说 , 又是 不 同于以往 的 性 , 却 善于从卑微 的个 体和灵魂 中找寻历史遗迹 , 通过 常被忽 略 “ 新历史小说 ” 她试图 以温情 的笔触 , E常生 活的琐细 中见 从l


独 特 历 史 观

“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 , 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 , 我也把它们 给看 老了。 整个鄂温克民族 的历史通过“ — — ” 我” 个九十岁 的老者之 口娓 娓道出 ,使个 人历史与民族 历史 相 交融。历史本是一个众声 喧哗的客体 , 而作者将其归于一端 , 必是有 独特 的个人感受 。历史 的叙述者 “ ” 我 始终 站在 当下 与
LTER l ARY THE oRY
文 艺 理 论

学 新

轻灵 与凝 重

解读迟子建 的《 尔古纳河 右岸》 额
姚 书平
( 山东师 范大学 文 学院, 山东 济南 20 1 ) 50 4
摘 要: 作为迟子建又一力作 《 尔古纳 河右岸》 以独语体 的叙 述方式 , 额 , 讲述 了鄂 温克这个古老民族 的
史。 个人历史的轻灵与民族历史 的凝重水乳交融 , 从小人物命 运反观历史走 向 , 这也是 隐喻手法之 巧妙所在 ; 结构上 , 者 作
又把历史浓缩为 一天 , 用“ 并 清晨 、 午 、 昏” 正 黄 分别 隐喻 了历
史发展由盛到衰 的历程 。 周景雷 曾给轻灵与凝重做过 阐述 :轻 灵是 指她 的写作带 “ 有较强 的抒情性 。但她 的抒情着 眼与 日常细节 和生 活的广泛 的底层场景 的描述达到认识历史全貌 的 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