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竹构_实验建筑与景观_从博览会建筑与景观看竹材料的设计应用_季正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竹藤通讯
WORLD BAMBOO AND RATTAN
“竹构”实验建筑与景观
——从博览会建筑与景观看竹材料的设计应用
季 正 嵘 赵 月
g 上海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 海 200092
摘 要 : 从概括介绍竹材料作为一种生态材料以及当代竹的生态建筑与景观设计实践现状入手,以日 本静冈花博会和日本爱知世博会为例,用“竹构”一词概括了从概念设计到细部研究,直至实施完成的 过程。探寻设计师使用竹材料的设计概念,探讨利用竹材料的设计方法和进行“竹构”实验的意义。 关 键 词 : 竹; “竹构” ; 实验建筑; 景观
BambooTectonicExperimentalConstructionandLandscape
Ji Zhengrong; Zhao Yue Abstrac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bamboo as a kind of ecological materials and of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cture design,the paper takes the Shizuoka international garden and horticulture exhibition Pacific-Flora 2004 and the EXPO 2005 AICHI JAPAN as examples to borrow the word “Bamboo-Tectonic”to cover the whole process from the design concept and detail research to the completion of construction.The paper explores the creative mind of using bamboo material, and researches design methods with bamboo materials as well as experimental significance for “Bamboo-Tectonic”. Key Words: bamboo; bamboo-tectonic; experimental construction; landscape
用竹子来构筑房屋和创造景观是历史悠久的事 情,宋《营造法式》中有“竹作”一项,分 为苫盖芭席、隔截编道、竹篾隔网、竹席铺地和 庭院围篱等等。可是到了现在,我们在造景中如 何用竹子构筑来表达自身的特性。由于生态设计 概念的提出,人们更期待竹材料作为可持续的材 料在设计中加以应用。关于竹材料作为生态材料 可以从环境生命周期分析( L C A ) 的方面论述,但 材料生态意义的体现更重要的还是基于材料的生态 设计应用。但这样的情况在逐渐改变,目前已有 相当一部分设计师,包括许多著名的设计师,开 始关注竹材料并凭借他们对设计本身的理解,以 独到的生态思维从材料和结构入手,实践了具有 实验性质的建筑与景观作品,为竹材的生态设计 实践提供了优秀的范例。2004 年日本静冈花博会 和 2005 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产生的一些使用竹材料 构筑的建筑与景观,很好地体现了生态设计的原
则,并且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应,充分体现了竹 材料作为生态材料进行生态设计的意义。这些设 计中并非以传统的方式使用竹材料,这些创造性 的使用方式为我们对竹材料的研究带来了更多的理 解 。
1 造 园
2004 年在日本静冈县滨名湖畔拉开帷幕的世 界园艺博览会上展示了来自22个国家的园艺庭园。 这次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是“花・绿・水 - [1] 创造新生活” 。 园区占地面积约 56 hm 2 ,展期从 4 月 8 日至 10 月 11 日,共 187 d。展区种植花草 6 000 种,共 500 万株,树木 800 万棵,建造庭 园 230个, 其中有主要介绍日本传统园艺的园艺文 化馆。据统计,有 544 万人次参观了这次博览会, 本次展览会中大量的竹构筑物和竹制景观设施, 成为强烈的视觉元素给整个会场带来了突特的气
8 2 0 0 6 年 第 4 卷 第 1 期

ACADEMIC XUESHUYUANDI FIELD 学 术 园 地
氛。另外,在博览会期间举行的国际园艺竞赛 中, 来自日本富士市的生活空间计划室设计的 “与 竹林谈心” 获得了Pacific Flora名誉赏。
薄弱, 另一方面是设计者没能充分认识竹材料, 并 且缺乏使用意识和手段。 花博会和世博会是向我们 展现如何利用竹材料进行设计并且实践竹建筑和竹
应对“花・绿・水 - 创造新生活”的主题, 景观的最好案例。对于这种在设计中运用生态思 此届园艺博览会特别强调了设计的创新, 但同时也 维, 创新使用竹材料、 表现竹材料特性同时构筑新 不忘表现日本本土的文化特点, 日本庭院的各种典 型特征都可以在整个博览会强烈地体会到, 但还有 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整个博览会中见到许多创新的形 式,而非日本传统的形式。因为国土面积有限,日 本是一个相当强调使用自然材料的国家, 他们对自 然材料使用的研究具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方式, 从日 本的木构建筑就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自然材料的态 度。 因为资源的缺乏, 竹材料在资源替代上和可以 解决一定问题, 所以竹材料在日本受到重视的程度 不低于木材料, 并且竹在日本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 地位,虽说日本的竹文化和中国的竹文化同出一 辙, 但从竹材料在这次博览会上的运用方式更展现 了日本人对竹材料的深刻理解。 加之设计师运用各 种设计手法对竹材料的特性独到表述, 使得在这次 园艺博览会成为竹的景观博览会。 2005年3 ̄9月日本爱知县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 办, 为关注人类生境的人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本次 [2] 世博会的主题是 “自然的睿智” , 整个展览从各个 方面阐述了这个主题, 虽然避免不了缺憾, 但从整 的形式的方式,我们将它称为: “竹构” 。本文将分 析花博会和世博会的中运用竹材料的实验性案例, 提出“竹构”的几种方式,探讨利用竹材料的设计 方法和进行“竹构”实验的意义。
2 “竹构”的含义
“竹构”一词来源建筑学中经典的“建构” 理论, 它概括了从概念设计到细部研究直至实施完 成的整个设计过程。说到“建构”的理论,在这里 引用 Frampton 在《建构文化研究》中表达的观点: 建构无法与技术问题分离, 但又决不仅仅是一个建 造技术的问题。建构应称之为“诗意的建造”!关 于“竹构”中竹与构的两重释义,可以表达为:在 竹材料的使用范畴中建造和构筑[ 3 ] 。对“竹构” 这一足够新的词汇的解释, 一方面建构的理论充实 了“竹构”的内涵, 并且如果要解释“竹构” , 必须 和解释建构理论一样, 需要设计实践的例证;另一 方面, 这个新词与竹材料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 当
下缺少运用竹材料的实践, 于是这种实践就有很大 体上看展会对这个独特主题的把握显得十分到位。 的实验性。 所以, 当我们在当前生态设计的背景下 这里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爱知世博会的日本长久手主 实践应用竹材料的设计时, 可以明显地发现 “竹构” 题馆的建造,它整体“竹茧”的造型以及所运用的 带有的双重属性, 一是生态的意义, 二是实验的性 “竹尺” 给人留下特别的印象: “长久手会场日本政 质。 府馆用 100%的新能源供电,采用了光触媒钢板房 檐以及灌水冷却效果、 通过使用竹栏减少日光照射 2 . 1 关 于 “ 竹 构 ” 的 生 态 意 义 竹材的本身是一种具有极强生态意义的材料。 量, 成为一个可以感受到新材料和新环境技术 “茧” 的形象作为建筑的造型。 在这个展馆的设计中, 主 但仅仅在设计中使用生态材料并不是生态设计的全 爱知世博会长久手日本馆在构思的过程中选取 体结构也基本为全竹结构, 而且竹并不仅仅作为结 部。 构而存在, 竹材料同时以各异的方式组合而应用于 各种场合,如顶棚、屋檐、隔墙等等,这充分展示 了利用竹材料多变的方式。 长久手日本馆把日本的 竹文化演绎的十分到位, 紧扣展览会的主题 “自然 的睿智” ,一方面把竹子作为显示自然的载体,另 一方面通过独特的构筑方式展示着设计师们的 “睿 智” 。 单独的每一片竹尺, 十分自然平常, 而被组合 在这样的一个巨型结构中, 便展现出竹材料的特殊 意义。 对比其他建筑材料而言,在我们目前的日常 生活中以竹为材料的建筑或者景观设计的作品并不 常见。 一方面是因为关于竹材料的探索和研究相对 竹作为生态构筑材料并不是偶然的。 爱知县所处的 大分市(Oita) 是日本盛产竹子的地方, 在当地有制 造竹建筑, 加工竹产品的传统;竹材料本身具有不 可回避的耐久性问题在博览会建筑中正好被取长补 短了, 因为竹子的生长迅速并且也极易腐蚀, 但博 览会建筑并没有对材料的永久性提出很高要求, 而 且正是由于这样的因素使其用在用过就拆的博览会 建筑上, 更能体现生态材料的意义。 日本馆运用的 是 Double covers 双层表皮的设计概念(见 图 1 ), 目的是为了将众多生态技术的设备和支撑在同一个 屋檐下融合展示,将“竹尺”编织的外表皮包附 在最外层能形成统一的建筑形象,同时也创造了
2 0 0 6 Vol.4 No.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