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阅读中欣赏《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合集下载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作者:张子会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这三篇小说都入木三分地揭露和针砭了生活中的荒谬与丑陋,显示了讽刺的力量。

都是通过一些社会的小人物来描写这个社会的一些弊端。

可以说是一种社会的病态。

这三篇讽刺小说来自古今中外,无论从作品的内容还是形式上看,它们均有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而且同中显异。

关键词:《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异同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乌申斯基语)比较是发展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的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其中《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三篇课文,文质兼美,主题深刻,思想性、艺术性强。

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亦或是对其他读者,这三篇都是阅读学习的经典范文。

在《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先生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一生的描写,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更着重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麻木冷漠,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通过刻画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情形,和他周围各色人物趋炎附势的嘴脸,也尖锐地讽刺了用功名利禄扭曲读书人心灵的科举制度,进一步批判了腐朽黑暗的封建社会。

《变色龙》则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文中刻画了一个为俄国沙皇政府豢养了狡诈多变、见风使舵的奴才形象——奥楚蔑洛夫,揭露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统治。

在教读、赏析《范进中举》《孔乙己》与《变色龙》这三篇文章的过程中,发现三者有诸多相同与相异之处,现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思想内容、人物性格、主题性质(一)都是通过一个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进而揭示作品主题,但是组织材料各异。

《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与酒客等人发生的故事,分片段式组材,可以依次概括为:酒客笑孔乙己偷东西,酒客笑孔乙己没有“进学”,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小孩吃,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和孔乙己最后到酒店喝酒。

分析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异同

分析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异同

分析比较《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异同摘要】通过分析比较可知,两文的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孔乙己》以咸亨酒店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叙述了孔乙己后半生的不幸遭遇,刻画了孔乙己热衷功名、自命清高的迂腐性格;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冷酷的社会现实。

《范进中举》则是集中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心理、地位、生活的变化,采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重点描写了范进中举后欢喜得发疯的丑态,刻画了范进热衷功名的性格,反映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两文虽然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关键词】比较孔乙己范进性格意义风格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3-094-01我虽然教《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文章已有三十多年,但每一次教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的心情特别沉重。

觉得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太残酷了。

致使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读书人的灵魂都被扭曲了。

下列作分析比较。

一、鲜明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情感外露,说话满口之乎者也,也有“跌断,跌,跌……”之类自欺欺人的言语,间或还有“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的抗辩之词,但更有热情善良的言行。

从他的双重品行里,我们可能窥见封建文化教育对他的至深毒害和他尚未完全泯灭的一点良知。

孔乙己身材高大终日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自诩“君子固穷”,对短衣帮的嘲问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有一股自视清高、孤芳自赏的傲气和不向周围人轻易屈服的倔强。

但他“不会营生”,又“好喝懒做”,以至“便免不了偶然偷窃的事”。

他从科场失意地回到了咸亨酒店,似乎要在酒中追寻那久已流逝的年华和快乐。

他不会发疯,但从此醉生梦死,无所作为。

范进性格内向,不善言词。

科场的落第、苦难的生活早已销蚀了他作为一个他的知识分子应有的锐气,变得猥琐渺小、腐弱不堪,但也因此炼就了他的耐力与城府。

他毫无读书人的特殊身份和清高之气,安然承受着世人的欺凌,无可奈何地固守着家庭的贫困,而内心却似的一盆火,对举业有着与日俱增的强烈欲望。

孔乙己分析 孔乙己范进中举对比阅读分析及试题

孔乙己分析 孔乙己范进中举对比阅读分析及试题
孔乙己分析 孔乙己范进中举对比阅读分析及试题.txt跌倒了,爬起来再哭~~~低调!才是最牛B的炫耀!!不吃饱哪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减肥啊?真不好意思,让您贱笑了。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老子不但有车,还是自行的……
编辑本段作品分析
1.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偶尔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教学反思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教学反思

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有效方式。

通过对于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和比较,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本,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从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和《变色龙》三部作品入手,对比其叙事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意义等方面的差异与相似之处,从而获得对教学反思的启示。

一、叙事结构比较首先,我们来比较这三部小说的叙事结构。

《孔乙己》是鲁迅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整个故事压缩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自身的观察和思考。

故事开头即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通过丰富的描写和言语的运用,展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范进中举》则是由老舍所写,采用了书信的形式进行叙述,通过范进的回忆和朋友之间的通信交流,逐渐揭示出范进的奋发向上与不屈精神。

《变色龙》则是刘绍铭所写的小说,采用了多角度的叙述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发展和主题的深化。

尽管这三部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通过巧妙的布局和运用技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故事的张力和情节的发展。

这对于教学来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叙事结构对于故事效果和情感表达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二、人物形象比较其次,我们比较一下这三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的命运不幸,性情沉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而在《范进中举》中,范进是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年轻人,他在不屈不挠的坚持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变色龙》中的主人公则是一个反差鲜明的形象,他能够随机应变,变成不同的角色来迎合社会的需求,但内心深处却一直有一片迷失和孤独。

这三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命运。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物在不同故事中的形象塑造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思考自身价值观的建立和坚守。

三、主题意义比较最后,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三部小说的主题意义。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范进和孔乙己都是受封建科举毒害的读书人,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对社会的摆布同样软弱无力,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都没有一个正常人应有的感性自我;所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着”。

——但这只是对两个人物必要的浅层次的理解,他们的性格内涵究竟有何差异,两文在写法上又有什么不同呢?一、范进在遭胡屠户训斥后,还诺诺连声说“岳父见教的是”,而孔乙己在酒客嘲笑他有偷窃行为时,为什么硬撑着作“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的无力强辩?为何范进能“手里插个草标”在大庭广众之下“东张西望”寻人卖鸡;孔乙己尽管饿得“脸色青白”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范进懦弱猥琐,甘受屈辱,一脸自卑相;孔乙己虽穷困落魄,却自称什么“君子固穷”,有一股自视甚高的傲气。

二、范进中举后,张乡绅忙来拜访。

为什么范进明知他无稽的攀附之词,还连称“却幸得老先生门下”?而孔乙己当人们问他“你当真识字么”,明明是戏弄之词,却“认真地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孔乙己浑身透出一股迂阔的腐儒之风;而范进的心灵却熏染着世故圆滑的污浊之气。

三、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为何还把自己少得可怜的一点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范进在胡屠户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从此再也不会要他接济,为什么还说“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着用”?范进是世故虚伪,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孔乙己被扭曲的灵魂中还留存些许善良的因子。

两篇作品除主要人物外,还以人与人的关系无情剖析了社会的病态。

范进家的众邻居,在他中举的消息传开后,送鸡送米送酒,出主意想办法为他治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态度也有一个强烈的反差;孔乙己周围的酒客不过是把他作为一个笑料,何哉?从范进的众邻居和胡屠户的态度变化中,如果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整个社会热衷功名富贵、趋炎附势、庸俗市侩的世态人情,我们也就不难明白范进为什么三十多年醉心于科举考试,一朝侥幸中举竟至于发疯。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阅读教案(详)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和吴敬梓这两位文学家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分析《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部作品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1.2 教学内容鲁迅和吴敬梓的生平简介《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情节概述作品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分析第二章:鲁迅与《孔乙己》2.1 鲁迅生平简介出生背景:1881年,浙江绍兴文学成就: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代表作有《呐喊》、《彷徨》等。

社会地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2 《孔乙己》情节概述故事背景: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主要人物:孔乙己,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故事情节:孔乙己在酒店的种种经历,以及他与周围人的关系2.3 《孔乙己》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文学特色:讽刺手法,幽默与悲凉的交织主题思想: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批判第三章:吴敬梓与《范进中举》3.1 吴敬梓生平简介出生背景:1701年,江苏南京文学成就:代表作《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的高峰之作。

社会地位: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3.2 《范进中举》情节概述故事背景:清代,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主要人物:范进,一个贫寒家庭的读书人故事情节:范进中举前后的一系列变化和他的人生经历3.3 《范进中举》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文学特色:讽刺与现实主义的结合,细腻的描写和夸张的手法主题思想: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对人性的深刻揭示第四章:比较阅读《孔乙己》与《范进中举》4.1 比较两篇作品的文学特色鲁迅的讽刺手法与吴敬梓的现实主义描写幽默与悲凉的交织与讽刺与现实主义的结合4.2 比较两篇作品的主题思想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批判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揭示4.3 学生小组讨论与分享分组讨论两篇作品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比较阅读的重要性总结两篇作品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5.2 拓展活动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比较阅读心得推荐相关阅读材料:鲁迅的其他作品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鲁迅和吴敬梓的生平图片,引发学生对两位文学家的兴趣。

在比较阅读中欣赏《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在比较阅读中欣赏《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文/唐晓燕《范进中举》是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节选部分,《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经典的短篇小说。

但凡涉猎过这两篇文章的人,都对范进中举之后“噫!好了!我中了!”的疯痴癫狂的形象以及孔乙己那“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的迂腐钝昧的形象记忆深刻。

尽管历来对这两篇文章的评价很多,甚至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但笔者还是想对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再进行一番比较与探究,再次重温大师的风采与佳作的艺术魅力。

一、都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地揭露《范进中举》是通过描写社会的冷暖炎凉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的。

范进中举前,连他的丈人都瞧不起范进一家,胡屠户动辄教训范进,在他眼里,范进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卑怯畏缩的“现世宝”,是自己的德行好才带挈范进中了相公;当范进向胡屠户借钱参加乡试时,他更是把范进骂得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但是在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称范进为“贤婿”,夸赞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再来看范进的邻居,出榜那日,范进家里已穷得揭不开锅,他的老娘“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但在范进中举后,邻居中有送鸡蛋的,有送白酒的,有送大米的,甚至还有送鸡的,范进前后境遇的巨变让人目不暇接,吴敬梓正是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态度的变化来揭露当时的世态炎凉的。

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缩影,在那里充满了愚昧与贪婪,欺诈与压迫,有钱人可以慢慢踱进酒店里要酒要菜坐喝,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短衣帮只能靠着柜台站着喝。

掌柜的是酒店的最高统治者,他精明贪婪,唯财是图,他嫌“我”“样子太傻,怕伺候不了长衫主顾”,就让我在外面做点事。

当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酒店,“已经不成样子了”,即使面对这样一个即将走向人生终点的末路人,掌柜心里唯一惦记的还是钱。

但是在咸亨酒店,最令人心痛的还是短衣帮,他们与孔乙己一样,都处在社会的最下层,政治上毫无地位,受着丁举人之流的压迫,经济上层层受剥削,连掌柜的都想着法子在他们的酒里偷偷羼水,但是由于他们愚昧麻木,他们已变相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特别是他们面对处在同一阶层的苦命人孔乙己,不仅不表示任何同情,反而以孔乙己的痛苦为最大乐事,在孔乙己喝完人生的最后一碗酒后,他们以“笑”来为孔乙己送葬,这是何等的悲哀啊!难怪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阅读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

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

因此,这两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肉体的毒害、摧残。

2)作者的态度。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

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的描绘是嘲讽而带有温情的。

3)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段,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比较阅读(孔乙己

比较阅读(孔乙己

写作方法不同
《孔乙己》:对比 孔乙己》 范进中举》 对比、 《范进中举》:对比、 夸张
孔乙己
一生未进学 备受冷落、嘲 备受冷落、 笑,常挨打 无家无业, 无家无业,孤 身无助
范进
先中秀才, 先中秀才,后中 举人 只受胡屠户的训 辱骂, 斥、辱骂,中举 后众人热情帮助 有房有地, 有房有地,有人 接济
命运结局
孔乙己最后悲惨地死去 范进最后中举,中举后, 范进最后中举,中举后, 有人送钱、 有人送钱、送房
思想性格
孔乙己比范进自尊、 孔乙己比范进自尊、正直 孔乙己比范进迂腐、 孔乙己比范进迂腐、热情 范进比孔乙己圆滑
孔乙己令人同情, 孔乙己令人同情, 进令人反感。 范 进令人反感。
比较阅读
《孔乙己》 孔乙己》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相似: 题材相似: 主题相似: 主题相似:揭露封建 科举制度的罪恶
不同点
选材角度不同: 选材角度不同: 写作方法不同: 写作方法不同:
人物形象
相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不同点:
不同点
生活经历不同 命运结局不同 思想性格不同
题材相似
环境描写上: 环境描写上:写作背景基本相 时代特点相似, 似,时代特点相似,次要人物 构成的风气相似; 构成的风气相似; 人物上: 人物上:都是封建社会的读书 都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 人,都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 都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都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选材角度不同
《孔乙己》:典型的 孔乙己》 生活片段。 生活片段。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连续 性的故事。 性的故事。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对比阅读

《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对比阅读

两个人物性格的差异:
孔乙己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读书人,身 上存在着种种恶习,如好喝懒做等, 但他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教小伙计认 字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善良的一面。 而范进对胡屠夫前称“岳父”,后称 “老爹”,面对张静斋的拉拢,则表 现得世故、虚伪。
人物的命运不同:
孔乙己和范进同是读书人,他们在 科举制度下,孔乙己“连个秀才也 没捞到”,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 丁举人打折了腿,凄凉地死去。
《孔己乙》和《范进中举》 两篇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 上有什么不同?
两文的艺术表现手 法有何不同?
《孔乙己》用冷峻 的白描手法,通过 对人物的外貌、语 言、动作的描写, 以“笑”写“悲”, 沉郁含蓄。《范进 中举》则通过变形 的夸张、对比,用 漫画的笔调,诙谐 幽默的语言,活画 出一闹剧。
通过比较,我们 可以看到,《孔 乙己》和《范进 中举》就是通过 多种艺术手法, 给我们的文学画 廊增添了不朽的 艺术形象,发人 深思,令人回味。
反映社会生活深度不同:
《孔己乙》和《范进中举》 但
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有所不同。孔乙己的活动场 景在咸亨酒店这个特定的环境,小说通过酒客对 孔乙己步步紧逼的发问,反映了,更 是突出地反映了孔乙己在人们心中地位的卑微, 反映了世态的凉薄。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不同:
翠,笼定个百花魁。
——汤显祖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潦倒的书生 落魄的举人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和欣 赏小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小说的能力。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课的比较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课的比较
對讀書人/士人
諷刺他們虛耗精力追求功名和無用的學問,並且死護著讀書人的身份和面子,以致出現許多虛偽的行為。
諷刺讀書人對功名利祿的迷戀
對人性
諷刺社會大眾的冷酷無情,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上卻又對權高位重者則敬若神明。
諷刺了社會上唯利是視、趨炎附勢的風氣




次序
在順敘中加上了兩段插敘(間接敘述)。
用順敘法。
《孔乙己》與《范進中舉》兩課的比較:
《孔乙己》
《范進中舉》
體裁
短篇小說
章回小說的節錄片段
結構
這是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說,一般可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朿四個部分。
由於這篇只是節錄片段,所以結構不如短篇小說般嚴謹。
主角的性格
孔乙已好吃懶做
范進對家庭尚能負起責任,在母親央求下,願意到市集賣雞維生。
孔乙己死要維護讀書人的面子,但禁不住窮困而屢犯偷竊,言行不一,頗為虛偽。
相異之處
孔乙己是科舉制度下的失敗者,考不到任何功名,一生受盡人的揶揄取笑,最後窮途潦倒。
范進花二十年時間才考得秀才,並能成為舉人,甚至開心至發瘋,他是科舉制度下的成功者。
小說
主題
對制度
諷刺在封建的教育制度下,讀書人產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
諷刺科舉制度製造了一批只懂考試而無任何謀生技能的人
范進尚能守禮,未有因生活而犯法,亦未有高舉讀書人這身份,在丈人面前頗為謙恭,較孔乙己少了一份虛偽。
孔乙己死要維護自己讀書人的身份,常常穿著那套又破又舊的長衫又滿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范進並沒有維護自己讀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身份。





相似之處

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有感作文(初中初三600字).doc

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有感作文(初中初三600字).doc

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有感作文(初中初三600字)《孔乙己》描写封建文人的悲惨生活,《范进忠居》描写封建文人成名的过程。

虽然两篇文章的内容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是一样的。

它们都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毒害。

孔乙己死了。

当他活着的时候,他是一个会说“这取决于别人”的笑话。

死亡只是一件小事。

对他周围的人来说,这只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金范出名了。

他突然从岳父的出气筒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成了乡绅的家庭朋友,因为他疯了。

两者有不同的结局,但都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孔乙己最怕人们说他没有获得学者的地位。

金范一直认为自古以来就没有异地举人。

可以看出,他们都想到了中产阶级。

他们认为科举考试是往上爬的生命线。

然而,像金范这样的人,即使身体还活着,精神也已经死了。

他的名声正从一个泥潭陷入另一个泥潭。

我们也在学习和参加考试,但是它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的学习是为了追求名利,但我们有伟大的目标。

我们为祖国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学习。

旧的科举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追求学历的想法仍然存在。

难道这不是一些人进入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唯一目标吗?事实上,这是逆向思维。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年轻人,他把自己局限在“进大学”的小圈子里。

这是什么?孔乙己、金范等等都死了,他们带来的老文人气质也不复存在了。

我们不仅要活在物质上,还要活在精神上,并且要更加充实。

旧的科举制度毒害了无数的老学者。

我们今天要自己戴上“新科举制度”的枷锁吗?不,绝不!.x62xh 6 vuaoqphkfwecu3n{显示:无;}精彩内容,全在策略中:。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赏析《范进中举》与《孔乙己》这两篇小说都是悲剧性的作品。

从艺术上说,它们的成就有很大的不同。

我们可以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在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范进中举》塑造了一个迂腐可笑、欺世盗名的儒生形象。

胡屠户、王屠夫等人的世俗、鄙陋的丑态,自命不凡的架子,众乡邻的可憎,无不通过种种滑稽可笑的情节表现出来。

这些人物是典型的市侩形象,虽属世俗之人,却沾染上许多封建的习气。

他们追求功名利禄,好谈是非曲直,崇尚有才无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透顶,却又不识时务,轻信盲从。

正是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愚昧和腐朽,造成了一群具有麻木、愚昧、落后的普通百姓的堕落。

另一方面,小说在艺术结构上也是匠心独运。

其间通过两次参加乡试、屡遭冷遇等情节的铺叙,将主人公范进放在由中举前后到中举期间的特定环境中展开故事情节,把众乡邻及其周围的空虚迂腐的世风和下层士人中趋炎附势、尖酸刻薄的流俗,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鲁迅所说:“那里面确凿只是作者意想的现实,而实际的作用,则是借‘中举’的一事,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社会的底层人物,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淡淡几笔便将其凄凉的境遇刻画得栩栩如生。

全篇没有任何激烈的矛盾冲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朴实的外衣下完全显示出来,人物的内心活动也仅靠动作和神态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余地。

从艺术方面看,《范进中举》的思想深度与感染力均不及《孔乙己》。

《孔乙己》同样取材于生活的真实,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针砭了封建教育的毒害。

作者没有任何“我”的抒发,而是把笔触深入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上去,让人们看清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侵蚀,使人们意识到读书做官是地地道道的剥削阶级行为。

这部小说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懑,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整个腐朽的封建制度。

范进中举是作者的着力描写,他不是偶然的幸运儿,而是含辛茹苦、积劳成疾的“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这场悲喜剧的讽刺效果最为强烈。

比较阅读中的“对比点” (2)

比较阅读中的“对比点” (2)

比较阅读中的“对比点”考查比较阅读,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查到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那么怎样进行比较阅读训练呢?笔者认为,选准对比点是比较阅读的关键所在。

一、从文章的内容上去选取对比点即从文章的思想内容上去比较有什么异同。

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文主题思想相同的是: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范进和孔乙己都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但两个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范进有幸而中举,荣华富贵唾手可得,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孔乙己则屡试不中,穷困潦倒,好吃懒做,迂腐善良,自命清高。

尽管他们的命运迥然不同,但他们却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二、从语言的运用上去选择对比点如《孔乙己》中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与《范进中举》中人们对范进中举而疯的“笑”是不尽相同的。

孔乙己言行迂腐可笑,人们把孔乙己当作笑料,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而范进的疯笑,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

小说中旁人对范进疯态的讥笑,不乏阿谀奉承的色彩。

三、从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去选取对比点文章都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从记叙文的种类来看,可以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

从表达方式来区分,又可以分为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等。

如,倒叙的作用在于引起悬念;顺叙的作用在于使文章脉络清楚,条理性强;而插叙的好处在于补充有关事情,使人对叙述的事情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使文章曲折有致。

再如,可以通过比较记叙文中的描写和说明文中的描写,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记叙文中的描写,作用在于增强写人叙事的形象性;而说明文中的描写,作用却在于更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样的表达方式,作者使用的目的和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显然,如能从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去比较阅读,不仅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还能掌握所揭示的知识规律,拓展思维能力。

四、从写作的技法上去选择对比点例如,文章使用“照应”这一写作技法,每篇文章是不尽相同的。

从照应的位置来看,可以有头尾呼应,段落间的照应,过渡段(句)的照应。

孔乙己和范进的比较

孔乙己和范进的比较

病态人生的性格亮点——孔乙己、范进艺术形象的美学思考一《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病态人生。

将两篇小说放在一起对读,就会发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亮点。

如孔乙己单纯善良而又不乏热情。

当别人问他“当真识字么?”,竟然分辨不出此中的嘲讽意味,依然恳切地教他“回”字的四样写法。

除却朝代造成的于迂腐外,剩下的便是难能可贵的单纯和热情。

他多排出几文大钱换来一碟下酒的茴香豆,又“一人一颗”地发给孩子们吃。

这是多么善良,多么富有人情味啊!在那个世故污浊的时代里,孔乙己甚至有些特立独行的品质:无力挤身于“踱进店内”“慢慢坐喝”的长衫人物中,又不愿苟同麻木冷漠、平庸世故的短衣帮。

总想歆力保持一个读书人的清高和孤傲,于是,便“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可以想见,在那个世俗语凉薄的鲁镇街头,孔乙己的出现无疑构成一种别样的风景。

和孔乙己相比较,范进能以冷静的现实态度对待人生。

中举前,面对无米下锅的窘况,便抱鸡去卖。

且“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丝毫也没有难为情之态。

换了孔乙已就怎么也不会去卖鸡。

范进性格中很少尖酸刻薄的因子。

中举前曾抱尝岳丈胡屠户的羞辱谩骂;中举后不计前嫌仍赠银十两,这真是少有的大度和大方。

在科瘵考试中,孔乙已“终于没有进学”便罢了。

范进却连考三十年,终在 55 岁而中举。

这种百折不回夭志难移的“奋斗”精神不也是一种性格亮点吗?可见,细加推究,这两个长期遭人聚讼的人物身上的性格亮点还真不少。

二读过这两篇小说的人都知道,孔乙已和范进的人生是病态和丑恶的人生。

但是,既然作家要在作品中着力展示人物性格的病态和丑恶,为何又在展示之余显露出人物性格的亮点呢?要是不显露这些亮点,不就使人物显得更“病态”、更“丑恶”吗?其实,在文学大师的笔下出现病态人生中的性格亮点是必然的,也是符合文学艺术创作美学原则的。

因为,作家总是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即“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为原则来表现生活(引文见高尔基《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

在比较阅渎中欣赏《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在比较阅渎中欣赏《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在比较阅渎中欣赏《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唐晓燕
【期刊名称】《文理导航》
【年(卷),期】2012(000)034
【摘要】《范进中举》是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节选部分,《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经典的短篇小说。

但凡涉猎过这两篇文章的人,都对范进中举之后“噫!好了!我中了!”的疯痴癫狂的形象以及孔乙已那“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的迂腐钝昧的形象记忆深刻。

尽管历来对这两篇文章的评价很多,甚至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但笔者还是想对两篇文章的丰题思想冉进行一番比较与探究,再次重温大师的风采与佳作的艺术魅力。

【总页数】1页(P6-6)
【作者】唐晓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同中寻异深层探析——也谈《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之比较 [J], 阮班莲
2.《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比较教学 [J], 刘建国;
3.在比较阅读中欣赏《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J], 唐晓燕
4.“悲”“丑”人生“讽”“谐”笔法——小说《孔乙己》与《范进中举》比较
鉴赏 [J], 李笋
5.比较阅读之同中见异——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教学反思 [J], 张子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有感

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有感

读《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有感
《孔乙己》描写了一个封建文人悲惨的一生,《范进中举》写了一个封建文人获得功名的经过,虽然两篇文章的内容不同,但思想都是一致的,都是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旧社会知识分子的毒害。

孔乙己死了,他活着的时候是一个会说“之乎者也”的笑料,死了也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对周围的人来说,只不过是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

范进成了名,他一下子从岳父的出气筒变成了天上的星宿,成了乡绅的世交,因为这他竟然疯过。

两人结局不同,但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孔乙己最怕别人说他没中秀才,范进也总想着自古无场外举人,可见他们想的都是中榜,他们把科举看成是向上爬的救命绳。

然而,像范进这样的人,即使肉体还活着,精神却早死了,他的成名只不过是从一个泥潭陷进另一个泥潭。

我们也在学习,也要考试,但与他们有着天壤之别。

他们的学习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我们却有着远大的目标,我们是为祖国而学,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学。

旧的科举制度不存在了,但追求学历的思想仍然存在,有的人不就是把进重点中学、考大学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吗?其实这是倒退的思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却把自己束缚在一味“进大学”的小圈子里,这算什么呢?孔乙己、范进等等都已经全部死去,他们身上所带的旧文人的气质也
不再复存。

而我们不但肉体还活着,精神也要活着,而且要更充实。

旧的科举制度已毒死了不计其数的旧文人,难道在今天,我们还要自己给自己戴上“新科举制”的枷锁吗?不,决不能!。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谈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谈

《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谈《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比较谈《范进中举》与《孔乙己》是抨击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不朽之作。

两文虽出于不同时代的吴敬梓和鲁迅两位文学巨匠之手,却收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现将两文的异同比较如下:一、两文写作时代不同,但其主题相同。

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出现于18世纪中期,清王朝正由盛转衰,延续2000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日趋最后崩溃,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清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一方面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以“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思想诱惑、毒害读书人;一方面又施行残酷的文字狱,迫害读书人。

而鲁迅的《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正值辛亥革命之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前夜,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尽管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两个世纪,但因两位巨匠对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有深刻认识,并深恶痛绝之,所以他们各自在文中塑造了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典型形象,描述他们的不同遭遇,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二、两文主人公的遭遇不同,但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必然结果。

范进从20岁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直到54岁才中举,才彻底改变了家道贫寒的窘境,才使乡邻和丈人胡屠户刮目相看;而孔乙己也是很早就参加了科举考试的,但至死连半四、两文的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孔乙己》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咸亨酒店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叙述了孔乙己后半生的不幸遭遇,刻画了孔乙己热衷功名、自命清高的迂腐性格;揭示了辛亥革命前中国封建社会冷酷的社会现实;《范进中举》则是集中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心理、地位、生活的变化,采用夸张与讽刺的手法,着力描写了范进中举后欢喜得发疯的情状,刻划了范进热衷功名的性格,反映了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两文尽管表现方法不同,但都有力地抨击了科举制度,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罪恶。

课文《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人物浅析

课文《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人物浅析

语文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小说《孔乙己》时,把它同吴敬梓写的揭露和抨击封建科举制度的小说《范进中举》中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进行了比较。

1 孔乙己与范进比较1、相同点:所处的时代相同:他们都处在封建社会。

塑造形象相同:塑造的都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地位相同:孔乙己与范进中举前同处于社会的最低层。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却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寒冷的冬天,“我”一个打工的都穿上了棉袄,而孔乙己还是“穿件破夹袄”。

范进中举前,家里住的是“茅草棚”,“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

他准备到城里去乡试,向岳父大人借盘缠,被骂得个狗血喷头。

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出榜那天,家里没有早饭米,母亲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才去卖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

孔乙己与范进中举前在经济上都处于穷困潦倒的地步。

2、不同点:结局不同:孔乙己苦苦奋斗了一生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最后被封建等级制度摧残致死;范进通过大半生的折磨和折腾,终于叩开了通向封建仕途的大门。

(1)形象差异:迂腐孤傲的童生与萎缩卑微的举人。

孔乙己穷困潦倒,尽管饿得“脸色清白”,宁可偶而去偷,也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硬要摆出一幅“读书人”的臭架子。

当别人戏弄他“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他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当别人对他继续戏弄时,他“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明明是偷,他却极力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用此来掩饰自己的错误。

虽然穷困落魄,却自诩“君子固穷”来自视清高,有一种孤芳自赏的傲气。

孔乙己要教“我”识字,并卖弄着“回字有四种写法”,当“我”不耐烦要离开时,孔乙己“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一方面孔乙己想要展现自己的才华,找回自尊,另一方面又反映出他受封建文化毒害之深,表现出迂腐的性格。

范进进学回家,被胡屠户一顿辱骂:“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个现世宝”,骂范进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比较阅读中欣赏《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主题思想
作者:唐晓燕
来源:《文理导航》2012年第34期
《范进中举》是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节选部分,《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经典的短篇小说。

但凡涉猎过这两篇文章的人,都对范进中举之后“噫!好了!我中了!”的疯痴癫狂的形象以及孔乙己那“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的迂腐钝昧的形象记忆深刻。

尽管历来对这两篇文章的评价很多,甚至可以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但笔者还是想对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再进行一番比较与探究,再次重温大师的风采与佳作的艺术魅力。

一、都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地揭露
《范进中举》是通过描写社会的冷暖炎凉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的。

范进中举前,连他的丈人都瞧不起范进一家,胡屠户动辄教训范进,在他眼里,范进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卑怯畏缩的“现世宝”,是自己的德行好才带挈范进中了相公;当范进向胡屠户借钱参加乡试时,他更是把范进骂得狗血喷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但是在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称范进为“贤婿”,夸赞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再来看范进的邻居,出榜那日,范进家里已穷得揭不开锅,他的老娘“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但在范进中举后,邻居中有送鸡蛋的,有送白酒的,有送大米的,甚至还有送鸡的,范进前后境遇的巨变让人目不暇接,吴敬梓正是通过范进中举前后人们对他态度的变化来揭露当时的世态炎凉的。

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缩影,在那里充满了愚昧与贪婪,欺诈与压迫,有钱人可以慢慢踱进酒店里要酒要菜坐喝,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短衣帮只能靠着柜台站着喝。

掌柜的是酒店的最高统治者,他精明贪婪,唯财是图,他嫌“我”“样子太傻,怕伺候不了长衫主顾”,就让我在外面做点事。

当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酒店,“已经不成样子了”,即使面对这样一个即将走向人生终点的末路人,掌柜心里唯一惦记的还是钱。

但是在咸亨酒店,最令人心痛的还是短衣帮,他们与孔乙己一样,都处在社会的最下层,政治上毫无地位,受着丁举人之流的压迫,经济上层层受剥削,连掌柜的都想着法子在他们的酒里偷偷羼水,但是由于他们愚昧麻木,他们已变相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特别是他们面对处在同一阶层的苦命人孔乙己,不仅不表示任何同情,反而以孔乙己的痛苦为最大乐事,在孔乙己喝完人生的最后一碗酒后,他们以“笑”来为孔乙己送葬,这是何等的悲哀啊!难怪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其实鲁迅先生所要做的,就是要改变短衣帮这些人的精神面貌,唤醒他们的觉醒意识,唤醒他们砸碎旧社会的意识。

二、都对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进行了深刻地批判
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做官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一旦实现这一目标,不仅经济、政治地位迅速提升,而且还可以颐指气使,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

在《范进中举》中,范进在中举前,他在丈人面前胆小如鼠,但还是“瞒着丈人,到城里乡试”。

而一旦中举,他竟疯癫得不省人事,范进“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范进为何如此疯癫,张乡绅拜会为我们揭开了全部秘密。

范进中举后,张乡绅不仅与范进称兄道弟,而且“谨具贺仪五十两”,送上“东门大街上”房屋“三进三间”,所有这些都是范进此前不敢想象的,都是他梦寐以求的。

同样在《孔乙己》中,孔乙己对科举考试的痴迷程度绝不亚于范进,这一点从丁举人对下层百姓的态度上就能窥得全貌。

丁举人是沿着科举制度爬上去的成功者之一,他在鲁镇的凶残毒辣妇孺皆知,“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表明以前有人偷过丁举人家的东西,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这一次孔乙己同样也不会有好下场,“先写服辩” ,“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再后来许是打死了”。

在丁举人看来,他就是法,衙门就是为他们这些人开的,而丁举人的所作所为正印证了孔乙己不肯脱去“似乎穿了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的长衫的原因。

三、都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范进中举》主要围绕范进中举前后范进及胡屠户相互态度的变化来进行对比。

中举前,范进卑怯畏缩,逆来顺受,在丈人面前大气不敢出一声,而中举后,范进立马活灵活现,官腔十足,对胡屠户的称呼也从“岳丈”变成“老爹”;再来看胡屠户,范进中举前,他骄纵蛮横,不可一世,跟范进讲话,要么吩咐,要么训斥,而范进中举后,他竭尽谄媚拍马之能事,不仅夸范进长相好、才学高,而且当“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其趋炎附势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品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让人们看清了当时社会的病状及本质。

《孔乙己》中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众人对孔乙己的百般嘲弄与孔乙己的极度无奈、难堪进行对比。

在作品,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的笑料,当众人嘲笑孔乙己没有进学时,“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当众人嘲笑孔乙己偷东西时,“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在“笑”与“难堪”的对比中,短衣帮的愚昧麻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是将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和成功者进行对比,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造就了两类人,一类是像丁举人这样的成功者,他们一旦爬上去,便成为为富不仁的凶残的统治者,而绝大多数像孔乙己这样没落的读书人,只能任人欺凌宰割。

文章将丁举人与孔乙己进行对比,从本质上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吃人的本质。

当然,《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文章可以比较的地方还很多,这需要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并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附属初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