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

功能恢复的影响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肢体

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为常见和严重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

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如何有效地恢复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

能成为了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目前,临床上针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治疗方法种类繁多,其中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是一种获得较好临床效果的治疗方式。Rood技术结合了生理学、解剖学和神经肌肉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刺激神经系统、调节肌肉张力和促进运动学习,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

的肢体功能恢复。

目前对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机制研究还比较有限,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本研究旨在

通过临床试验设计,系统探讨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深入研究其影响机制。随着脑卒中患者数量

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肢体功能。Rood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物理疗法手段,通过刺激肌肉来促进神经系统的康复,而任务导向训练则通过训练任务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

的目的是探讨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研究还旨在揭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任务导向训练计划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任务导向训练计划

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任务导向训练计划

前言

步行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患者ADL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发病时间超过6个月的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会进入平台期,进展很缓慢或停止,肢体的运动障碍情况也趋于稳定。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 TOT)则能根据患者现有的功能障碍状况,客观地分析影响功能障碍的因素,以改善患者的ADL能力和提高生存质量为最终目标,使其在获得功能重组的同时能更好地将功能向实际的生活情景转移。

治疗前准备工作

首先需评估影响患者步行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坐位和立位下躯干的平衡控制能力、下肢负重能力、患侧下肢廓清障碍的能力和步行耐力,这里可以使用Fugl-Meyer下肢量表评估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Berg量表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6分钟步行试验评估患者的耐力等,然后根据患者主要的步行障碍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TOT步行方案。

早期可供选择的训练项目

①躯干肌和骨盆的训练:

患者仰卧,双手抱头,头和双足分别或同时离开床面上抬,加强躯干肌力量;患者仰卧位,进行双桥、单桥、动态桥式运动。每一运动均设定目标点,嘱患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如桥式运动时,治疗师将手置于患者腹部之上5-15cm 高度,要求患者骨盆抬高至腹部接触治疗师手掌,保持3-5s。患者可控制伸髋时,嘱患者伸髋位下骨盆向两侧运动接触位于其髋两侧5-10cm处治疗师的手,促进骨盆运动控制能力。

②坐位和立位下躯干平衡控制能力的训练:

坐在椅子上,向前、侧、后、上方够物活动,拾物训练等;站起后,保持双脚平行站立10s;站立位下,用手去碰超过自己手臂长度范围的不同方向上的物体;保持前后脚成一直线站立10s。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和上肢功能的影响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和上

肢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和上

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偏瘫型脑瘫患儿40例,按随机数字法

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

上增加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共治疗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FMFM量表对上肢及手功能进行评定,使用量角器对腕背伸和拇指伸展

主动活动度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MFM评分,腕背伸和拇指背伸

的主动活动度均高于训练前(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腕背伸和

拇指背伸的主动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手和上肢功能。

【关键词】偏瘫型脑瘫;功能性电刺激;任务导向性训练;手功能;上肢功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

伤所致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偏瘫型CP患儿上肢肌力,肌张力,感觉,协调及精细动作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使用患侧上肢减少,甚至不使用,形成“习得性废用”,从而影响患儿认知及运动

能力的发育。针对偏瘫型CP患儿上肢功能的治疗,经循证证实的较有效的方法

有限制性疗法,任务导向性治疗(task—oriented training,TOT),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imulation,FES )[1]等。目前国内应用于上肢的FES疗法多

任务导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

任务导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

任务导向的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的疗效观

杜滨红;马丽虹;翟霞;王润清;王依倩;崔滢;董戌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2(37)11

【摘要】不同程度的功能受损,影响患者的独立生存能力[1],大约85%的患者在卒中后存在上肢功能障碍,甚至在卒中3-6个月后仍有55%-75%的患者上肢功能难以恢复[2-3],上肢功能的精细化特点决定了它比下肢恢复更加缓慢,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任务导向训练是一种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干预措施,有研究表明,任务导向训练是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4]。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后肢体功能恢复的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将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进行任务导向训练来探讨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

【总页数】4页(P1551-1554)

【作者】杜滨红;马丽虹;翟霞;王润清;王依倩;崔滢;董戌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

2.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

3.基于上肢康复机器人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急性期脑

卒中患者上肢本体感觉功能的影响4.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上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5.镜像治疗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的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资料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资料

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调整
在训练过程中每个月进行相关评定,根据评定结果调整任务难度,并 加大任务强度及重复数量。移动任务难度依次增加,有计划地确保患 儿每阶段的进步
语言提示
在完成任务中,治疗师充当“伙伴”的角色,给予患儿任务完成的提 示,不断跟踪动作的数量及质量,刺激和鼓励患儿做到最好。强调训 练过程中的主动性,鼓励孩子的勇气并且以积极的奖励开始建立自我 支持、自我激励和自我满足
案例介绍
• 姓名:刘xx
• •
年龄 6 男孩 Ⅱ级:孩子可以在双手玩东西的时候在椅 子上坐稳,可以从地板上或者椅子上站起来,但是经常需要一个稳定 的平面供他们的双手拉着或者推着。可以在室内没有任何助行器的帮 助下行走,在室外的水平地面上也可以走上一小段距离。他可以扶着 扶手爬楼梯,但是不能跑和跳
• 运动障碍的类型 痉挛型 双瘫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严国斌 主管治疗师 成都市康复协会儿童康复专委会委员 成都芒果儿童健康中心康复主管
此处添加节日的问候
脑瘫的定义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方法
任务导向性训练的疗效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脑瘫的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 由发育不成熟的大脑(产前、产时或产后)先天性发育缺陷(畸形、 宫内感染)或获得性(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核 黄疸、外伤、感染)等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患病率约为每1000活产 儿中有2.0—3.5个。 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伴或不伴有感知觉和智力缺陷。脑瘫的脑部病 理改变主要是脑白质损伤、脑部发育异常、颅内出血、脑部缺氧引起 的脑损伤等 摘自《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

任务导向性功能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

任务导向性功能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

任务导向性功能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

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任务导向性功能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改

善效果。方法:将院内近期内(2020.1-2022.8)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

对象,共4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训练后的FMA 评分。结果:训练前两组FMA评分无差异(P>0.05),训练后比较FMA评分可见,观察组更高,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在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

中对患者用任务导向性功能性训练可显著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任务导向;功能性训练;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

引言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后患者可见偏瘫等多种并发症,对

治疗后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需及时对患者采取肢体功能训练。任务导向性功

能性训练主要是强调以运动模式为主的神经生理疗法,以此提高患者提高患者肢

体功能改善效果,较常规训练措施更能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对此,本次研究分析

了任务导向性功能性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肢体改善效果,详见下文。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院内近期内(2020.1-2022.8)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对象,共44例,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入选标准:

均处于后遗症恢复期,病程为6月至2年,无精神、智力及意识障碍。按照随机

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

龄区间为46-81岁,平均61.29±2.13岁;对照组22例,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区间为43-85岁,平均61.31±2.15岁;两组患者年龄等资料比较无差异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

影响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患者的生活和身体造成

了严重影响。脑卒中后,患者往往会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和运动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患

者的生活质量。如何有效地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成为了治疗的重点之一。

一、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的基本原理

Rood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物理治疗学家Rood提出的一种治疗理论,它强调了感觉神经系统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刺激感觉神经系统,可以产生对肌肉张力和运动功能的

影响。Rood技术包括了大量的感觉刺激和动作训练,通过不同的刺激方式来调节肌肉张力,促进肌肉协调性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而任务导向训练则是一种康复训练的方式,通过对患者进行特定的功能性任务训练,

来提高其肢体功能和运动能力。任务导向训练注重患者的主动参与和功能性训练,让患者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其肢体功能和运动技能。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将Rood技术的感觉刺激和动作训练与任务导向训练相结合,通过对患者进行感觉刺激和功能性任务训练,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脑卒中患者往往伴随着肢体功能的障碍和运动功能的丧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

的生活质量。传统的康复训练主要以肌肉力量训练和 passitive movement 为主,虽然在

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患者恢复一定的肢体功能,但效果有限。

研究表明,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有明显的积极影响。Rood技术的感觉刺激可以有效地影响患者的肌肉张力,调节肌肉的松弛和紧张状态,提高肢体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偏瘫(中风)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

偏瘫(中风)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

偏瘫(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

本人研究生期间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一位中风患者进行行走能力的训练,该患者目前从刚来时需要做轮椅在家人陪伴家到达训练室到现在已经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并且回到工作岗位。中风后大多数患者选择在康复中心进行恢复训练一段时间然后回家,但是在康复中心恢复价格昂贵,在回家之后如果不继续进行训练,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日渐减退,下面是设计的一些简易动作,患者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在家进行训练。

脑卒中可发生在大脑、小脑或脑干的左侧或右侧.可在脑实质内或脑实质外而引起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障碍。根据脑血管损害的性质不同常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某支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相应部位脑组织坏死。患者以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老年人以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患者,多在情绪激动、疲劳或体力活动时突发。偏瘫治疗主要的方法有:促通技术、生物反馈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物理疗法等,任务导向性训练方法是基于新的运动控制理论上的,是临床重新训练治疗方法中较新的方法之一。这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是以运动控制、运动学习以及康复科学领域出现的内容为基础的。临床实践是动态的,是根据出现的证据变化着的。运动控制是调节或者管理动作所必需机制的能力。

目前典型的偏瘫步态常表现为摆动期足下垂、内翻、髋关节外展外旋之划圈步态。脑卒中足下垂主要是由于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得

不到牵伸而导致跟腱挛缩,此外,由于患者长期制动,小腿前肌群 (胫前肌 )及外侧肌群 (腓骨长短肌 )激活不足,出现废用性肌萎缩,也可导致足背伸困难。另外患侧屈髋、屈膝不充分是划圈步产生的主要原因,足底压力传感器能采集到患者患侧足趾在传感器上拖行的压力信号。小腿三头肌和胫后肌的过度活动可引起足内翻,跖屈肌痉挛和足内翻在首次着地时妨碍了足跟着地从而影响了步态的稳定性,痉挛的跖屈肌也限制了膝关节的伸展,摆动相末期可造成不充分的足趾离地。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上的表现为垂直压力曲线没有“双峰”特征,足的接触点和压力中心轨迹从足前掌的外缘开始]。膝关节的屈曲还受到股四头肌、腘绳肌、屈髋肌的影响,股四头肌痉挛可导致在迈步时膝关节过度屈曲,继之股四头肌被拉长,从而引发牵张反射,限制膝关节屈曲,导致膝过伸。在迈步末期,腘绳肌过度活动阻止膝的完全伸展,而导致在首次着地时膝屈曲,过多的膝屈曲贯穿于整个站立相,需要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阻止因过多的屈曲而导致的突然倒地。屈髋肌无力导致髋屈曲不够,主要影响摆动相。在迈步开始时髋关节屈曲的运动帮助身体向前。在迈步时髋屈曲不足,髋关节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引起膝关节屈曲,可导致膝关节屈曲不够,因此,足趾离地受限。足下垂拖步及足内翻在步行过程中极易造成绊倒,同时由于承受压力角度的改变,对踝关节、膝关节也造成了异常的磨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险。

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国内临床应用进展

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国内临床应用进展

2019年,第34卷,第1

·综述·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国内临床应用进展*

梁碧莹1唐强2,3

脑卒中也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性的功能障碍,会持续24h以上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病症。脑卒中患者可表现为偏瘫,出现运动、感觉、认知、吞咽等功能障碍,这些障碍使患者减少或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进行工作、娱乐的能力。身体和心理上功能障碍剥夺了患者活动与参与的权力,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也增加了患者家属的负担[1]。其中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影响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完成,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尤为突出[2]。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不仅要使用运动疗法,还要着重进行作业治疗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本文综述强制性运动疗法、运动想象、镜像治疗等作业疗法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情况和康复效果,以证实对于上肢功能障碍,作业治疗是可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广泛普及。

1作业疗法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1.1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限制健侧肢体活动,增加患侧肢体的使用,以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魏小利等[3]在临床研究中限制患者健手的使用,每天患肢强化训练6h,每周5d,连续3周,并进行日常生活期间的任务训练。结果显示这样可以促进患者积极使用患侧上肢,有效地克服了脑卒中患者在功能恢复时形成的习得性废用。张东旭等[4]的研究表明强制性运动治疗能明显促进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他们对观察组进行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之后进行2周的强制性运动疗法。而对照组只进行为期6周的常规康复训练。此次研究运用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以及上肢功能测验(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UEFT)四项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FMA、MBI、UEFT、STEF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张朝霞等[5]对观察组30例患者限制健侧肢体,并进行6h/d,每周训练5d,持续训练4周的重塑训练。结果表明,对于采取每天2次,每次40min,每周5d传统上肢功能训练的对照组而言,治疗后观察组的FMA评分和MBI评分显著提高。强制性运动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上肢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可使患者早日康复。近年来,郝静等[6]认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较常规康复疗法好,能有效促进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他们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疗法,每天2h。对于观察组,他们保证健侧手在患者清醒时90%以上的时间内是固定的,患侧手每天进行强化训练1h,完成2—3个塑形动作。而且日常生活活动不少于2h/d。每周5d,持续8周。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的FMA、STEF、MBI评分高于对照组。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

影响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它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在肢体运

动功能上。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恢复肢体功能是治疗的重点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针对

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将从Rood技术和任务导向训练的角度探讨它们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Rood技术是一种运动神经生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刺激体表感觉器官和肌肉性质来改善肌肉的功能。Rood技术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触觉、视觉、声音等刺激,来调整肌肉的张力和活动度,从而改善肌肉的功能。而任务导向训练是指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任务来促进患者

的运动能力和功能恢复。这些任务可以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如走路、梳头、穿衣等,

也可以包括特定的运动训练,如平衡训练、手部功能训练等。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则是将Rood技术与任务导向训练相结合,来促进脑卒中

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在这种治疗方法中,Rood技术用来调整肌肉张力和活动度,同时任务导向训练则用来巩固和应用这些改善后的肌肉功能。这样一来,患者不仅能够通过Rood 技术改善肌肉的功能,还能够通过任务导向训练将这些改善后的肌肉功能转化为日常生活

中的实际动作。

在临床实践中,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也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通过这种治疗方法,许多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改善。特别是对于那

些在传统物理治疗中效果不佳的患者来说,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为他们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

影响

脑卒中(Stroke)是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残疾人数暴增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世

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有1700万人患脑卒中,持续残疾的脑卒中幸存者约为5000万人。现在,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一直是全球的热点问题,其中以肢体功能恢复最为关键。如何

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成为了康复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Rood技术在康复医学领域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手段。Rood技术是美国物理治疗师Margaret Rood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治疗技术,通过对肌肉进行触觉、肌张力和肌肉活动的刺激,增强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促进康复。该技

术在肢体功能康复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很多医疗机构开始重视 Rood技术对脑卒中

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了更深入地了解Rood技术在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的研究,以下是该研究的详细报告。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Rood技术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康复治疗手段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效果,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更科学

的依据。

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了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在脑卒中后6个月至1年内发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为45-75岁,平均年龄为60岁。入组标准为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肢体功能呈不同程度的障碍,能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郭丽 云 田泽丽 王潞 萍 许 海 霞
摘 要
目的 : 探讨 任务导向性训 练结合 肌力训 练对脑卒 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
方法 : 将4 2 例脑卒 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 随机分 为治疗组 ( 2 1 例) 和对照组 ( 2 1 例) , 两组患 者均 接受 常规药物治疗 和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方法 : 治疗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 练和肌力训练相结合 的运动治疗 , 对照组采用 易化技 术。两组 患者均于治疗 前 、 治疗 6 周后进行偏瘫肢体运 动功 能 、 A D L 能力和移动能力评价。
动障碍 ; ⑤意识清醒 , 可配合运动治疗 ; ⑥ 患者及其家属知情
同意 。
治疗 , 或虽然接受 了康复治疗 , 其肢体功能仍恢复不佳 , 致 使
患者长期 日常生活不能 自理 , 给其家庭带来深重负担 。近年 来, 我科收治 了 4 2 例脑 卒 中后遗症 期 ( 脑卒 中发病 6 个月 以 上 为后遗症 期1 2 1 ) 患者 , 我 们采用 任务导 向性 训练 ( t a s k o r i — e n t e d t r a i n i n g ,T O T ) 结 合肌 力训 练 的方法对 其 中部分 患者 进行 了康复治疗并观察其疗效 ,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Me d i c i n e ,J u 1 . 2 0 1 3 ,V o 1 . 2 8 , N o . 7

力反馈的手部康复机器人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 瘫患者手指粗大抓握功能的影响

力反馈的手部康复机器人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 瘫患者手指粗大抓握功能的影响

力反馈的手部康复机器人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

患者手指粗大抓握功能的影响

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脑卒中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脑卒中偏瘫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软弱、无力、协调性下降、感觉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手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尤其是手指粗大抓握功能的恢复,是手部康复的重要目标。

手部康复机器人是一种新型的康复设备,利用电子技术、声学技术、机械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力反馈和任务导向性训练,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多维度、个性化的手部康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手部康复机器人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部功能,尤其是手指粗大抓握功能。

力反馈是手部康复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功能。它可以根据患者的手部运动情况实时调节机器人的力度,使机器人在患者手部受到适当的阻力和压力,有效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抓握动作,从而增强患者手部的肌肉力量、协调性和感觉等方面的康复效果,促进手指粗细抓握和因手指粗大抓握而导致的手部不稳定等问题的缓解和改善。

任务导向性训练是一种面向任务的训练方式,将训练与实际生活所需任务相结合,让康复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手部功能的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例如,训练康复者完成拧开瓶盖、夹碎纸张、拆卸小零件等实用任务,通过不断重复练习,提高康复者的手部力量和协调性。

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项关于手部康复机器人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指粗大抓握功能的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康复者手指粗大抓握功能,缩短康复时间,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任务的认知和执行能力。研究还发现,任务导向性训练不仅可以增加康复者完成任务的成功率,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任务完成速度。而且,手部康复机器人具有难度逐步加大、难度可调、训练方式多样化等优点,可以满足不同康复者的康复需求,取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疗效观察
粗大运动功能评定
足印分析法
10m步行测试 1min步行测试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疗效观察 用功能性肌力和肌耐力的评定方法,从动作的功能性角度
来评定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康复疗效; 研究结果表明,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这一康
复治疗模式更加有利于提高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 功能; 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改善脑瘫儿童步行功能的参与及适 应 性,更好地参与学校和社会生活。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案例介绍
• 姓名:刘xx
• 年龄 6 • 男孩
• 运动障碍的类型 痉挛型 双瘫
• 粗大运动评级 Ⅱ级:孩子可以在双手玩东西的时候在椅
子上坐稳,可以从地板上或者椅子上站起来,但是经常需要一个稳定 的平面供他们的双手拉着或者推着。可以在室内没有任何助行器的帮 助下行走,在室外的水平地面上也可以走上一小段距离。他可以扶着 扶手爬楼梯,但是不能跑和跳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 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较新的康复治疗 方法之一;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偏瘫(中风)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1

偏瘫(中风)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1

偏瘫(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简易训练方法本人研究生期间两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一位中风患者进行行走能力的训练,该患者目前从刚来时需要做轮椅在家人陪伴家到达训练室到现在已经恢复独立行走能力,并且回到工作岗位。中风后大多数患者选择在康复中心进行恢复训练一段时间然后回家,但是在康复中心恢复价格昂贵,在回家之后如果不继续进行训练,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日渐减退,下面是设计的一些简易动作,患者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在家进行训练。

脑卒中可发生在大脑、小脑或脑干的左侧或右侧.可在脑实质内或脑实质外而引起运动、感觉、语言、认知及心理障碍。根据脑血管损害的性质不同常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某支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相应部位脑组织坏死。患者以头痛、呕吐、偏瘫、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常见于老年人以及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患者,多在情绪激动、疲劳或体力活动时突发。偏瘫治疗主要的方法有:促通技术、生物反馈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物理疗法等,任务导向性训练方法是基于新的运动控制理论上的,是临床重新训练治疗方法中较新的方法之一。这种新的临床治疗方法是以运动控制、运动学习以及康复科学领域出现的内容为基础的。临床实践是动态的,是根据出现的证据变化着的。运动控制是调节或者管理动作所必需机制的能力。

目前典型的偏瘫步态常表现为摆动期足下垂、内翻、髋关节外展外旋之划圈步态。脑卒中足下垂主要是由于小腿三头肌持续痉挛得不到牵伸而导致跟腱挛缩,此外,由于患者长期制动,小腿前肌群(胫前肌)及外侧肌群(腓骨长短肌)激活不足,出现废用性肌萎缩,也可导致足背伸困难。另外患侧屈髋、屈膝不充分是划圈步产生的主要原因,足底压力传感器能采集到患者患侧足趾在传感器上拖行的压力信号。小腿三头肌和胫后肌的过度活动可引起足内翻,跖屈肌痉挛和足内翻在首次着地时妨碍了足跟着地从而影响了步态的稳定性,痉挛的跖屈肌也限制了膝关节的伸展,摆动相末期可造成不充分的足趾离地。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上的表现为垂直压力曲线没有“双峰”特征,足的接触点和压力中心轨迹从足前掌的外缘开始]。膝关节的屈曲还受到股四头肌、腘绳肌、屈髋肌的影响,股四头肌痉挛可导致在迈步时膝关节过度屈曲,继之股四头肌被拉长,从而引发牵张反射,限制膝关节屈曲,导致膝过伸。在迈步末期,腘绳肌过度活动阻止膝的完全伸展,而导致在首次着地时膝屈曲,过多的膝屈曲贯穿于整个站立相,需要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阻止因过多的屈曲而导致的突然倒地。屈髋肌无力导致髋屈曲不够,主要影响摆动相。在迈步开始时髋关节屈曲的运动帮助身体向前。在迈步时髋屈曲不足,髋关节不能产生足够的动力引起膝关节屈曲,可导致膝关

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有 着 重要 意义 , 在患 者 的康 复 训 练 中 日益 显 示 其重 要 性 。我 们 自20 0 7年 1 0月 开 始 对 4 9例 脑 卒 中 偏 瘫 患 者 进 行 试 验
观察 , 探讨 作 业疗 法 对 脑 卒 中偏 瘫 患者 日常 生 活 活 动 能 力
的 影 响
两组 患 者入 院 时给 予常 规 药物 治疗 , 神经 学 表 现不 再 待
非 司酮 配 合 聚维 酮 碘 液介 入 治 疗 , 近期 疗 效 明 显 , 其 副作 用
性 释放 以及 水溶 性 强 等 特点 , 以降 解 微 生物 , 广 谱 杀 菌 可 是 剂。 其作 用 机 制 为碘 是 一 种活 性 很 强 的 卤族 元 素 , 有 较 强 具 的 杀微 生 物 作用 , 菌 作用 主要 为 碘 元 素本 身 , 直 接 卤化 杀 可 菌体 蛋 白质 , 蛋 白质 的 氨基 酸 结 合 , 使 菌 体 的 蛋 白质 和 与 而 酶 受 到破 坏 . 生物 因代谢 机能 发 生 障碍 而死 亡 。 微 向囊 腔 内
注 入 聚维 酮碘 液 , 可使 子 宫 内膜 细胞 变 性 坏 死 , 之 , 于 加 由 内皮 细 胞 萎缩 、 落及 吸收 , 肿缩 小 , 脱 囊 以至 消失 。 位 子 宫 异 内膜 和 在位 子 宫 内膜 一 样 ,都受 卵 巢 周 期 性 分 泌 的巢 体 激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2-24T14:48:29.283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蒋为1陈勇2[导读] 江苏省荣军医院神经康复科江苏省荣军医院康复治疗中心脑卒中是临床当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者坏死。蒋为1陈勇21.江苏省荣军医院神经康复科江苏214035;2.江苏省荣军医院康复治疗中心江苏214035【摘

要】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7例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37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身体移动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BI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任务导向性训练; 运动功能【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02-01脑卒中是临床当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者坏死,导致患者出现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1].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且易复发,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一直以来,脑卒中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备受关注.临床研究证实[2],给予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功能,促进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本研究中,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笔者将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到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脑卒中偏瘫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并经MRI或头颅CT确诊.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1.2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锻炼,处于恢复期后给予体位摆放,肢体主动、被动训练,肌力练习,站立、坐、站、行走以及站立重心转移训练拧毛巾、刷牙、如厕、进餐、穿脱衣服等照日常生活能力练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治疗师协助下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上肢训练:患者取卧位,治疗师指导患者用患侧手去触摸前额部、口部及健侧肩部,嘱患者尽量伸直上肢上举,然后去触摸治疗师的手;患者取坐位,将患侧上肢放在桌面上,指导患者用拇指、前臂、手背等部位将积木推至提前设定的位置,然后用手抓住积木放在另一个提前设定的位置,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增加移动距离、抓握力度及物品重量,以患者能耐受为主.(2)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分别进行动态桥式运动、单桥运动及双桥运动,患病下肢进行俯卧屈膝、侧卧屈膝、骨盆运动、直腿抬高、下肢内收及下肢外展等运动.根据患者病情设定运动的目标点,指导患者尽量达到所设定的目标点.(3)身体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身体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坐位平衡练习:患者取坐位,进行躯干侧屈、躯干前倾、坐位触摸、拾物、接球等活动;进行蹲起训练、低凳起坐、坐下训练、站起训练、双足交替踏板、抛接球训练、向不同方向伸手够物等练习;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手部可触摸到的距离、物体重量,并指导患者病肢与健肢同时进行训练.2组患者康复治疗每天进行1-2次,每次30-45min,每周训练5d,练习训练8周. 1.3评价标准日常生活能力采用采用Barthel指数法(BI)进行评价[4],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5],FMA 由17个项目组成,采取3级(0~2分)评分法,总分为3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身体移动能力采用老年人移动量表(EMS)进行评价[6],满分为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身体移动能力越好. 1.4观察指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2组患者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干预8周后,2组患者患侧上肢、下肢FMA 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上肢、下肢FMA 评分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比较干预8周后,2组患者BI、EM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BI、EMS评分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2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X±s,分)

3讨论

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造成极大制约.尽管目前在脑卒中临床治疗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神经细胞再生等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治疗难度较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临床效果欠佳,严重者日常生活能力几乎完全丧失,无法行走站立,大小便失禁,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既往研究显示[7],脑卒中偏瘫患者受损的脑部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8],反复多次的强化主动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大鼠脑皮质重组,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因此,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要尽快使其脑部神经组织改善或恢复,而恰当的康复治疗手段则是关键环节.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发现,虽然下肢肌力对偏瘫患者移动动作能力有明显影响,但对偏瘫患者移动动作能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机体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越好,其移动动作能力越高[9].因此,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坐位及站位平衡功能的任务导向性训练,首先进行躯干侧屈、躯干前倾等训练, 随着患者恢复逐渐开展抛接球训练、向不同方向伸手够物等训练,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重点训练.同时,随着患者恢复并通过弹力带、沙袋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阻力运动,增加患者小腿胫前肌、屈膝肌、伸髋肌、伸膝肌、屈髋肌等肌群肌力,在增强肌力的过程中,改善了肌群之间整体协调控制力,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8周后,观察组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BI 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 参考文献[1] 巩天玲,于红燕,吴树辉,等.三级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C):12-14. [2] DeguchiI,HoriuchiY,HayashiT,etal.EffectsofrosuvastatinonserumlipidsandarteriosclerosisindyslipidemicpatientswithcerebralinG[ farction[J].JStrokeCerebrovascDis,2014,23(8):2007-2011.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任惠明,袁海,王小同,等.脑的可塑性与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相关研究的[ Meta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2):182-184.5] 王灵芝,符雅屏,田瑛.分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297-299. [6] 李瑞,王翔,顾则娟,等.基于功能状态的护理方案在恢复期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3):72-75. [7] 朱美红,顾旭东,时美芳,等.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7):[ 525-527.8] 王艳,唐强,朱路文,等.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19-323. [9] 陈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5):702-7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