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接受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效果。
方法: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内选择48例,根据训练形式分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4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实验组接受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结果显示,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实验组手功能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实施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效果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镜像视觉反馈疗法;任务导向性训练;手功能障碍;康复护理人体上肢承担着多种精细的工作,在人们日常生活内存在十分重要的作用[1]。
当患者脑卒中发病后,患者的手功能恢复缓慢,不仅对患者的生理产生影响,还影响正常的生活,加大家庭负担[2]。
因此,本文针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接受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的效果展开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手功能障碍患者内选择48例,根据训练形式分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4例。
实验组年龄在20-65周岁,平均为(43.91±1.23)周岁,男12,女12。
对照组年龄在20-65周岁,平均为(43.92±1.21)周岁,男13,女11。
对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后,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且积极参与。
(2)因脑卒中偏瘫所致手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1)存在血液疾病。
(2)存在传染病变。
1.2方法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实验组接受镜像视觉反馈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训练时,患者需位于安静的环境内,将双手放入简易“镜箱”内,目光注视自己的双手影响,观察同时活动双手,根据影像反馈,让患者的大脑认为自己在控制双手,以此欺骗大脑。
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
短篇论 著・
下肢任务导 向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张 大威 叶祥 明 林 坚 谭 同才 孙德 标 , 。
1 资料 与 方 法
准 经颅 脑 C 或 MR 确诊 初次发 病 的脑 卒 中患 者 ; 1 , T I ②年 龄
3—6 岁 , 7 5 无严重 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 ; ③病程 6 4 ~2 个月 ;
④ 神志清楚 , 无高级脑功能 障碍 , 能按指令完成任务 ; 下肢 ⑤ 运动功能在 Bu nt ml期 以上 ; 自愿 签署知情 同意书。 rn s o l r I ⑥ 排除标准 : 活动性肝病 、 ① 肝功能不全 ; 严重心血管系统疾 ② 病; ③恶性肿瘤 患者 ; ④其他神经 系统疾病 , 尤其是前庭和小 脑功能障碍 ; ⑤单侧忽 略 、 严重本体感觉减退等并发症 ; ⑥既
步行 功能 障碍 是影 响脑 卒 中患者 E常生 活活动能力 的 t 20 年 3 08 月一 2 1 年 4 00 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康 复科参与 此研究项 目的脑卒中患者 3 例 ; 2 其中男性 2 例 , 0 女性 1 例 。 2 入选标准 : ①符合 19 年全 国第 四届脑 血管病的诊断标 95
保持双脚平行 站立 1s 站立 位下 , 0; 用手去碰超过 自己手臂 长 度 范 围 的不 同方 向上 的物 体 ; 持 前 后 脚成 一 直 线 站立 保
1s 0。②下肢 负重能 力减弱 的训练项 目: 从椅子上 完成坐 到
每次练 习的时 间持续 4 mi。为避免过高 的下肢肌 张力对步 5 n
浅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资料
TOT的训练模式
TOT 训练强调个体化治疗。 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制定任务时选择难度要适当. 制定 TOT 训练计划应增强任务的功能性及日常性
TOT的训练模式
分析整个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任务并给予 适当帮助 指导家长辅助患儿每天进行多次训练 脑瘫患儿应进行有趣和有效的运动训练 任务的设计应符合患儿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传播康复正能量 分享治疗新技术
脑性瘫痪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 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 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 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随感觉、知觉、认知、交 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 题
摘自《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
案例介绍
• 姓名:刘xx
• •
年龄 6 男孩 Ⅱ级:孩子可以在双手玩东西的时候在椅 子上坐稳,可以从地板上或者椅子上站起来,但是经常需要一个稳定 的平面供他们的双手拉着或者推着。可以在室内没有任何助行器的帮 助下行走,在室外的水平地面上也可以走上一小段距离。他可以扶着 扶手爬楼梯,但是不能跑和跳
• 运动障碍的类型 痉挛型 双瘫
体现“全人”的康复理念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 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的较新的康复治疗 方法之一;
什么是任务导向性训练
TOT是以个体、任务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 而制定的功能性任务,患者可通过主动尝试在适 应环境的改变的同时,解决功能性任务中所遇到 的问题,并帮助患者学到解决目标任务的方法。
• 粗大运动评级
案例介绍
• 过去的治疗及疗效 • 2岁时诊断为脑性瘫痪(痉挛型 双瘫),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电 疗、水疗、普通针刺等康复治疗8个月后,患儿目前会爬,能扶住物 品从四点位转换到站立位,能独立行走,但行走距离很短,速度慢, 姿势异常,容易摔跤。 • • 2014年2月做了“FPSR”手术
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
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是一种针对身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特定的任务训练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主功能。
本文将从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定义、原理、应用领域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定义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任务,让患者进行特定的运动动作和功能训练,以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与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相比,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更加贴近患者的实际生活需求,使训练效果更加明显和实用。
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任务,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促进其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需要进行各种动作和动作组合,如坐下、站立、走路、抓握、抬举物品等,这些动作和动作组合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任务。
通过反复训练,患者的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能够逐渐适应和改善,提高其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三、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应用领域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适用于各种身体功能障碍的患者,特别适用于中风、脑损伤、脊髓损伤、关节置换术后等患者。
在中风康复中,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活动、平衡和步态功能;在脑损伤康复中,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在脊髓损伤康复中,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行走能力;在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运动范围和功能。
四、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的效果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任务,训练患者的肌肉协调性、平衡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提高患者的动作质量和运动效率。
研究表明,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步态功能、手部功能、平衡能力和行走能力,促进其康复效果。
此外,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增强其对康复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任务导向型康复训练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方法,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任务,让患者进行特定的运动动作和功能训练,以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任务导向性训练结合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站位平衡 、 步行训 练等 。 1 . 3 . 2 治疗组 采用 任务导 向性 训练 和肌力训 练相结合 的运 动治疗。上肢功能训练 : ①患者卧位 , 治疗师辅助患者上肢 , 要求 患者用患手摸对侧肩 、 口、 前 额等 , 上肢伸直 上举 向各个
脑卒 中是常 见病 、 多发病 , 存 活者 致残 率约 8 0 % 。脑卒
中可引起 多种功能 障碍 , 常见且对患者影响最大 的是运动功 能障碍 , 尤以偏瘫最常见 。目前提倡脑卒 中后康复治疗早期
介入 , 但因为各种原 因仍有很多偏瘫患 者未 能接受早期康 复
者入选标 准如下 : ①脑卒 中后遗症 期患者 , 病程 6 —2 4 个月 ; ②既往 主要病 灶为颈内动脉系统血管供血部位卒 中, 无加重 运动功能 障碍 的新 发病灶 ; ③ 年龄 3 5 —6 5 岁; ④一侧肢 体运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e h a b i l i t a t i o n Me d i c i n e ,J u 1 . 2 0 1 3 ,V o 1 . 2 8 , N o . 7
.
临床 研 究 ・
任务 导向性训练结合肌 力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 瘫患者 运动功能 的影响
血压 者 ; ⑥不能坚持治疗者。 1 . 2 病例分组
将4 2 例 患者 随机 分为治疗 组 ( 2 1 例) 和对照组 ( 2 1 例) 。
两组患 者在性别 、 年龄 、 病变性 质 、 偏 瘫侧 、 病程等一 般临床
选择 2 0 0 9 年1 月一2 O 1 1 年6 月, 在长治 医学院附属和平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阶段康复护理进展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阶段康复护理进展摘要脑卒中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康复护理技术在脑卒中肢体运动康复中的新应用及进展,旨在为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脑卒中;肢体障碍;康复;护理;研究进展脑卒中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世界第二大死亡原因,其每年新增病例在全球范围内超过1300万[1]。
中国是世界上脑卒中病例最多的国家,并呈现出低收入群体快速增长、性别和地域差异明显以及年轻化趋势[2]。
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运动功能障碍,约80%的患者会发生偏瘫或单侧偏瘫,其半数症状会伴随患者一生。
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提高患者满意度,加速卒中康复进程[3]。
然而,只有15%~20%的患者能够恢复其正常活动功能,其余在不同程度上仍然残疾,需要医疗服务和社会支持[4]。
传统的康复疗法,如肢体功能训练、推拿、针灸、Rood技术、Bobath技术、PNF技术、电刺激治疗等在临床已经获得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种有潜力的神经康复新技术陆续被开发用来恢复神经相关运动缺陷患者的运动功能,本文对国内外在脑卒中康复中有潜力的新方法和新应用作一综述,旨在为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提供参考。
1 小组循环训练法小组循环治疗(circuit class therapy,CCT)是一种基于活动的康复治疗过程,旨在设置小组集中为患者提供密集的康复运动练习[5]。
大量研究表明,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助于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其目标是实现基于运动学习理论的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恢复,强调功能任务的目的性、重复性以及强化活动。
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以探讨基于任务为导向的循环训练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外多项研究也表明,CCT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转移、步态、步态相关活动(如爬楼梯)和上肢功能方面是有效的,尤其是在脑卒中后的前6个月内应用。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偏瘫等后遗症。
针对这些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肌力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旨在帮助他们实现有效康复。
一、目标设定康复训练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一定程度的运动功能。
具体目标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进展情况而定,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恢复平衡能力:通过训练,使患者能够在站立和行走时保持姿势稳定。
2. 改善肢体活动能力:通过特定运动以及物理疗法,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3.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4. 促进神经再生:通过康复训练,刺激患者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恢复。
二、训练计划1. 基础训练a. 平衡训练:患者坐在平稳的座椅上,尽量保持坐姿平衡,逐渐延长训练时间。
b. 肢体运动训练:包括肌肉拉伸、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以增强患者肢体的力量和柔韧性。
c. 康复器械训练:利用康复器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例如步态训练机、肌肉力量训练仪等。
2. 日常功能训练a. 空间定向训练:使用视觉和听觉刺激帮助患者提高空间定向能力,如指向物体、找东西等。
b. 日常动作训练: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场景,训练患者完成自理、进食、穿衣等基本动作。
c. 手部功能训练:针对上肢功能障碍,进行手部灵活性和力量的训练。
3. 社交参与训练a. 患者之间互动:组织患者参与小组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b. 社会参与:鼓励患者参与社区活动或志愿者工作,增加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参与感。
三、训练注意事项1. 个性化定制:针对每个患者的症状和康复需求,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确保个性化康复效果。
2. 渐进式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渐进式地进行训练,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3. 专业指导:由专业康复医师或理疗师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训练动作正确、安全。
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训练(1)
软组织牵伸种类
短暂牵伸:在训练之前进行短暂的被动牵伸 可以降低肌肉张力,每次保持20秒,然后放 松,重复4-5次
持续牵伸:持续维持至少20—30分钟
肱骨内旋、内收肌、屈肘肌牵伸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任务导向训练:练习特异运动任务,并接受 某种形式的反馈
侧重于功能,而非损伤 任务导向训练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变化,这
联合反应发生在不同肢体,而共同运动发生 在一侧肢体
联合反应是不随意的,而共同运动是半随意 的
目前沿用的神经发育技术有
Bobath疗法 Brunnstrom疗法
PNF疗法 Rood疗法 以前三种应用较多
神经发育技术(NDT)
一级A类证据表明神经发育技术并不优于其 它治疗技术
一级B类证据表明运动再学习技术在短期内 运动功能恢复较Bobath治疗疗效好,但长期 疗效无差异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脑卒中后前几周的恢复主要是自然恢复,而 不是康复训练的效果
发病3个月之内的康复疗效与自然恢复相混 杂
上肢功能恢复机制
在发病数小时至数天,大脑阻止可逆性半暗 带脑组织损伤,通过上调一些蛋白质来促进 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带的神经可塑性
远隔机能障碍恢复也是皮层功能重组的机制 之一
运动障碍原因:肌肉无力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Reinforce:强化 任务导向训练需要定时进行正向强化 但是反馈应该逐渐减少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Repetitive:重复性
上肢任务导向训练
用于轻度上肢瘫痪的患者 以任务或作业为导向:如够物和抓握(不同
方向、不同大小物体) 重复训练 任务要有一定难度 要有操作的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或目标
低功能患者的入选标准
能满足上述标准的患者只占慢性CVA患者的 20-25%.
以任务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疗效观察
【 要 】 目 的 : 讨 以 任 务 为 导 向 的 康 复 治 疗 对 脑 卒 中 患 者 平 衡 及 步 行 功 能 的 影 响 。方 法 : 卒 中 偏 瘫 患 者 2 摘 探 脑 0 例, 随机 分 为 2 。第 1组 1 组 O例 , 用 以 神 经 发 育 学 疗 法 为 原则 的平 衡 及 步 态 训 练 。第 2组 1 采 O例 采 用 “ 以任 务 为
导 向” 康 复 治 疗 , 的 即按 照 第 1组 训 练 方 法 进 行 循 环 训 练 , 调 患 者 的注 意 力 集 中 到 动 作 的 目标 上 。 治疗 前 后 均 采 强
用 B r 衡 量 表 ( B )起 立一 走 计 时 测 试 ( UG) 5n步 行 测 试 ( m wT) 定 2组 患 者 平 衡 能 力 及 步 行 功 能 。 eg平 B S、 行 T 及 - i 5— 评 结 果 : 疗 4周后 , 治 2组 B S评 分 及 5 w T 与治 疗 前 比较 均 有 明 显 提 高 , B ” TUG所 用 时 间 明 显 降 低 ( P 0 0 ) 2 均 < . 5 ;
【 图分类号】 R 9R 4. ;43 中 4 ; 7 3 3 R 9 【 ( 】 1 . 8 0 zk. 0 l 0 .0 D) I 0 3 7 / g f2 1 _ 4 0 8
Ef e t s o intd Tr ni n Baa eFun to a d W a ngA blt n S r k te s fc sofTa k- re e ai ng o lnc c in n ki iiy i t o e Pa int
组 间 比较 , 2 各项 指 标 改 变 值 明显 高 于第 l ( P< O0 ) 第 组 组 均 . 5 。结 论 : 以 任 务 为 导 向 ” 康 复 治 疗 更 有 针 对 性 , “ 的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脑卒中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阻塞造成的脑部损伤,导致肢体运动功能受损。
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康复措施。
下面将介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原则。
一、个体化定制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病情各异,因此肢体运动功能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定制。
根据患者的瘫痪程度、受损部位和功能恢复情况,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和目标。
二、循序渐进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初期可以从简单的肢体动作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复杂性。
这样可以避免患者在训练中过于困难和挫败,提高训练效果。
三、功能导向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功能,因此训练内容应该与功能需求紧密相关。
例如,训练患者握笔写字的能力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患者练习书写常用词语。
四、重复性训练肢体运动功能训练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
通过反复练习同一动作,可以加强患侧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和重建。
因此,训练应该坚持长期进行,每天进行多次的训练。
五、功能整合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注重整体功能的恢复和整合。
不仅要训练患侧肌肉的力量和协调能力,还要注重肢体运动的整体协调与平衡。
同时,还需要结合认知和感觉的训练,促进大脑功能的全面恢复。
六、积极性和主动性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
患者要有良好的训练态度和积极性,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师的指导和训练要求。
只有患者主动参与并坚持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七、综合性康复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与其他康复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性康复。
例如,可以结合物理疗法、理疗、语言训练等,全方位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合性康复可以提高康复效果,加速患者的功能恢复。
八、定期评估和调整肢体运动功能训练应该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根据患者的康复进展和训练效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目标。
评估可以帮助康复治疗师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和内容,提高康复效果。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针灸推拿联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时间资料(2022年6月到2023年6月),收集7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资料,以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处理。
对照组36例患者采取康复治疗,观察组37例患者联合针灸、推拿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97.30%明显更高(P <0.05),观察组NIHSS(5.34±1.05)分,FMA(78.84±8.67)分评分更优(P<0.05),观察组6MWT(409.79±36.94)m,BBS评分(48.96±7.08)分,评分更优(P<0.05)。
结论:针灸、推拿、康复训练等治疗手段应用优势明显,通过应用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借助针对性治疗,可优化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提升患者6min步行距离,优化患者平衡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后偏瘫;针灸;推拿引言: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病,高发于老年人群,患者残疾率、病死率较高。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使该疾病患者患病率显著提升,虽然在医疗技术发展的情况下,患者致死率明显下降,但是患者仍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
相关研究显示,即使脑卒中患者在诊治成功后,仍伴随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其中,偏瘫属于最为常见的症状,将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
当前临床研究显示,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通过采取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优化运动能力,进而提升患者训练效果,保障康复质量。
但是在后续临床研究中,发现在单纯应用早期康复训练的情况下,部分患者仍然效果仍然不理想。
因此,要求临床应在实施康复治疗基础上,积极配合其他有效方法,进而有效提升患者康复效果。
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偏瘫属于中风返修,认为该疾病主要与年老气虚密切相关,导致气血瘀滞,进而引发疾病。
同时,受到肝肾不足影响,加之阴液亏损,也会导致疾病出现。
临床认为气血瘀滞是该疾病的病机。
因此,应坚持益气活血、疏经通络的原则,对患者进行治疗,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偏瘫训练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偏瘫,即半身不遂,是脑卒中的常见后遗症之一,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康复训练是改善偏瘫患者功能状态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康复训练方法,观察并评估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情况。
二、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康复训练方法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
2. 评估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感觉功能的改善作用。
3. 观察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3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45-70岁之间,病程在1-6个月之间。
所有患者均符合偏瘫的诊断标准,且无其他严重并发症。
2. 分组将30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
3. 实验方法(1)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以下康复训练方法:- 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抗阻运动和平衡训练。
患者每天进行1小时的训练,每周5天。
- 感觉功能训练:包括本体感觉训练、触觉训练和深感觉训练。
患者每天进行30分钟的训练,每周5天。
-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床上用品整理、穿衣、进食、如厕等。
患者每天进行30分钟的训练,每周5天。
(2)对照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每天1小时,每周5天。
4. 观察指标- 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评估。
- 感觉功能:采用感觉功能评分量表评估。
-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评估。
四、实验结果1. 运动功能实验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在实验结束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运动功能训练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效果。
2. 感觉功能实验组患者的感知功能评分在实验结束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感觉功能训练对偏瘫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效果。
3. 日常生活能力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在实验结束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显著效果。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Chinese Journal o f R ehabilitation Medicine,Mar. 2020, Vol. 35, No.3•综迷•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进展刘四维'关敏1高强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中国每年发病人 数超过200万,其中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较长时间内,因脑 卒中所导致的偏身运动功能障碍,需要依赖他人协助才能完 成各种日常生活活动[11<针对脑卒中所导致的偏瘫,国内外 康复治疗从业者提出了为数众多的治疗方法,其中任务导向 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 O T)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报 道,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T O T对脑卒中 后偏瘫的恢复训练更具疗效T O T还能加速偏瘫患者总 体恢复进程|:|,脑卒中急性期、亚急性期与慢性期的康复治疗患 者均可从中获益131。
美国和加拿大均在其近年出版的脑卒中治 疗指南中对T O T有极高证据水平的推荐本文将对T O T 在偏瘫康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及相关延伸应用进行综述。
1任务导向性训练简介1.1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偏瘫治疗的起源Janet H.C a r r和 R o b e r t a B.S h e p h e r d于 1987 年发表著作,推出了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训练的运动再学习理论 (m o t o r relearning p r o g r a m,M R P)M R P是把中枢神经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学习过程,综合应用生物 力学、运动科学、神经科学、行为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或 任务为导向,强调病人主动参与的一种训练方式;近年来 “运动再学习理论”被更直接地改称为"运动学习(m o t o r l e a rning,M L)理论”[h i.T O T被应用于脑卒中偏瘫的康复 治疗,正是由当初的M R P最先推荐使用,并被设计成为运动 学习四大步骤中至关重要的一步|71。
脑卒中患者坐到站的动作分析与干预策略
脑卒中患者坐到站的动作分析与干预策略一、坐位到站位从坐位到立位的转移通常分为两个阶段:伸展前阶段和伸展阶段,伸展前阶段涉及重心的向前或水平转移,伸展阶段涉及重心的垂直转移。
•图A由坐位转为站立位前的初始坐姿。
需要注意的是上部躯干直立,骨盆处于中立位。
•图B.在预备伸展阶段,当躯干在髋关节处向前旋转,下肢在踝关节处向前旋转时,身体重心水平移动。
保持躯干伸展和骨盆中立,对于身体重心在双足间水平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图C.大腿离开座位表面时开始伸展阶段。
•图D.在伸展阶段,髋关节和膝关节伸展,使身体直立。
二、坐位到站位的动作分析动作分析通常可以分为4个阶段:初始条件、启动、执行和终止,如下表:1初始条件初始条件包括患者的姿势和执行运动任务的环境。
•常见的影响由坐到站的异常姿势如下:脑卒中患者(左侧偏瘫)坐着时,重心主要在健侧(右侧)。
脑卒中患者(右侧偏瘫)坐着时胸椎后凸加重,骨盆后倾。
当患者伸展身体试图站起来时,大部分的重心都会过度靠后。
这使得患者在尝试站立的时候可能失衡向后摔倒,或者患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力量才可以站起来。
患者左足后伸不够。
这将使伸展前阶段的身体重心难以水平转移,在伸展时难以有效利用左侧下肢向上产生推力。
腓肠肌-比目鱼肌复合体挛缩或腘绳肌无力可能是导致足部后伸不足的原因。
•转移的环境包括座位表面(坚硬或有坐垫)座位高度、地面(瓷砖或地毯) 照明条件、座位扶手和有无靠背以及其他环境干扰因素,如噪声。
2运动启动在起始阶段,应注意起始运动的时间(如患者是否需要多次尝试才能开始运动)和方向。
由坐到站转移的启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包括延迟启动和错误方向的启动。
3运动执行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以及平衡和重心转移能力都是影响患者表现的因素,在运动执行阶段应进行严格分析。
在运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可能会导致转移困难或无法成功转移,包括肌力降低、无法完成重心前移运动模式中的顺序错误、速度慢、重心分布不均匀,以及移动过程中无法保持平衡。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专家论坛·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项育枝1陈逸浩2毕照东2刘兰兰1王鹤玮2(1.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重症康复科上海 200436;2.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 200040)摘要脑卒中属高致残率疾病,患者遗留的上肢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其质量。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 TOT)是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的前沿治疗技术,它以运动控制和运动学习为基础,将任务融入特定情境中,梯度式调整训练难度,通过反馈和重复激发患者的内部动机,从而产生内驱力,加速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在脑卒中早期,TOT可用于上肢功能轻中度损伤患者,预防废用性上肢功能衰退;在脑卒中恢复期,TOT基于任务导向的作业活动训练可促进患者脑功能重组,加速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后遗症期,TOT可强化患者上肢相关的作业活动和作业技能表现,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度,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梯度式TOT与三级康复模式相匹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残疾。
本文围绕TOT在脑卒中恢复不同阶段的康复应用,对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要介绍。
关键词任务导向性训练脑卒中上肢功能中图分类号:R493; R7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24)03-0003-06引用本文 项育枝, 陈逸浩, 毕照东, 等.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上海医药, 2024, 45(3): 3-8; 15.Progress of application of task-oriented training in upper limb function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XIANG Yuzhi1, CHEN Yihao2, BI Zhaodong2, LIU Lanlan1, WANG Hewei2(1. Department of Intensive Care Rehabilitation, Shanghai Third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Shanghai 200436, China;2.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ABSTRACT Stroke is a disease with high disability rate, and the residual upper limb dysfunc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patient’s ability and quality of daily life. Task-oriented training (TOT) is a cutting-edge treatment technology for upper limb functional rehabilitation in stroke. It is based on motor control and motor learning, integrating tasks into specific environments, adjusting training difficulty in a stepped manner, stimulating the patient’s self-efficacy through feedback and repetition, and accelerating the patient’s limb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e early stages of stroke, TOT can be used for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upper limb function impairments to prevent disuse-related functional decline;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of stroke, based on task-oriented activity training, TOT can promote the reorganization of brain function in patients and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upper limb function; during the sequelae of stroke, TOT can enhance the daily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upper limbs of patients, improve their functional independence, and help them return to their families and society. The stepped TOT training is matched with a three-level rehabilitation mode, which can minimize the disability in patient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2102665);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扬帆计划”项目(21Y1404600、21YF1404600);上海市静安区卫生科研课题面上项目(2021MS17);上海市静安区卫生系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21PY04)作者简介:项育枝,主管治疗师。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即刻影响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脑功能网络的即刻影响陈园月;李加斌;蒯凤;彭丽丽;项洁【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24(30)4【摘要】目的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观察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诱导下的脑功能网络变化。
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10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通过掷币决定阳性刺激和阴性刺激的顺序。
阳性刺激在多通道FES下行任务导向训练,阴性刺激在伪刺激下行任务导向训练,间隔1 d。
每次训练时,采用fNIRS测量患者双侧前额叶皮质(PFC)、前运动皮质(PMC)、辅助运动区(SMA)、感觉运动皮质(SMC)的氧合血红蛋白的浓度,计算总体功能连接强度和感兴趣区的功能连接强度差异。
结果与阴性刺激相比,阳性刺激下,大脑皮质总体功能连接强度降低(t=-2.735,P<0.05),损伤对侧PFC-损伤同侧PFC和损伤对侧PFC-损伤对侧PMC的功能连接降低(P<0.05)。
结论多通道FES结合任务导向训练可以优化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的皮质功能连接。
【总页数】6页(P462-467)【作者】陈园月;李加斌;蒯凤;彭丽丽;项洁【作者单位】徐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盐城德馨医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相关文献】1.振动结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2.脑-计算机接口结合功能性电刺激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和认知的疗效观察3.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4.功能性电刺激联合体感模拟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5.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中的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机式访谈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病人上肢功能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动机式访谈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病人上肢功能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杜滨红;马丽虹;王润清;王依倩;崔滢;董戌【期刊名称】《循证护理》【年(卷),期】2022(8)18【摘要】目的:探讨动机式访谈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脑卒中病人上肢功能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方法:选取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2020年9月—2021年7月住院的6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
观察组在动机式访谈的基础上给予任务导向训练,对照组仅给予任务导向训练。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价两组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效能感及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FMA-UE、MBI和GSE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动机式访谈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可以提高脑卒中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促进病人康复。
【总页数】5页(P2489-2493)【作者】杜滨红;马丽虹;王润清;王依倩;崔滢;董戌【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相关文献】1.任务导向训练联合镜像视觉反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2.生物反馈联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3.生物反馈联合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4.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上肢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5.基于作业分析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对青年脑卒中偏瘫病人重塑上肢运动功能及下肢三维步态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视觉反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Pusher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视觉反馈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Pusher综合征的临床观察陈国平;亢连茹;王艳;裴飞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6(031)004
【总页数】2页(P467-468)
【作者】陈国平;亢连茹;王艳;裴飞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市,15000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市,15000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市,15000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市,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视觉反馈结合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J], 王丹丹;林坚;刘晓林;章睿;黄雄昂;李江茹;汤洋
2.经络导平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偏瘫60例临床观察 [J], 祖玉帆;张建;孙婧
3.针刺结合意向性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J], 詹海兰;汤清平;周权;谭俊杰;唐涛
4.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J], 张志强
5.头针结合视觉反馈平衡仪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平衡功能障碍42例临床观察 [J], 王建文;寄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2-24T14:48:29.283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蒋为1陈勇2[导读] 江苏省荣军医院神经康复科江苏省荣军医院康复治疗中心脑卒中是临床当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者坏死。
蒋为1陈勇21.江苏省荣军医院神经康复科江苏214035;2.江苏省荣军医院康复治疗中心江苏214035【摘
要】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7例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37例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身体移动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BI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任务导向性训练; 运动功能【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02-01脑卒中是临床当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者坏死,导致患者出现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1].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且易复发,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一直以来,脑卒中造成的神经系统损伤修复备受关注.临床研究证实[2],给予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整体功能,促进感觉、运动等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本研究中,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笔者将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到了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脑卒中偏瘫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3],并经MRI或头颅CT确诊.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同意,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见表1.1.2方法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基础治疗和常规康复锻炼,处于恢复期后给予体位摆放,肢体主动、被动训练,肌力练习,站立、坐、站、行走以及站立重心转移训练拧毛巾、刷牙、如厕、进餐、穿脱衣服等照日常生活能力练习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干预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在治疗师协助下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上肢训练:患者取卧位,治疗师指导患者用患侧手去触摸前额部、口部及健侧肩部,嘱患者尽量伸直上肢上举,然后去触摸治疗师的手;患者取坐位,将患侧上肢放在桌面上,指导患者用拇指、前臂、手背等部位将积木推至提前设定的位置,然后用手抓住积木放在另一个提前设定的位置,在练习过程中,逐渐增加移动距离、抓握力度及物品重量,以患者能耐受为主.(2)下肢任务导向性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分别进行动态桥式运动、单桥运动及双桥运动,患病下肢进行俯卧屈膝、侧卧屈膝、骨盆运动、直腿抬高、下肢内收及下肢外展等运动.根据患者病情设定运动的目标点,指导患者尽量达到所设定的目标点.(3)身体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身体平衡任务导向性训练:坐位平衡练习:患者取坐位,进行躯干侧屈、躯干前倾、坐位触摸、拾物、接球等活动;进行蹲起训练、低凳起坐、坐下训练、站起训练、双足交替踏板、抛接球训练、向不同方向伸手够物等练习;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手部可触摸到的距离、物体重量,并指导患者病肢与健肢同时进行训练.2组患者康复治疗每天进行1-2次,每次30-45min,每周训练5d,练习训练8周. 1.3评价标准日常生活能力采用采用Barthel指数法(BI)进行评价[4],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5],FMA 由17个项目组成,采取3级(0~2分)评分法,总分为3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身体移动能力采用老年人移动量表(EMS)进行评价[6],满分为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身体移动能力越好. 1.4观察指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2组患者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干预8周后,2组患者患侧上肢、下肢FMA 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上肢、下肢FMA 评分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比较干预8周后,2组患者BI、EM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BI、EMS评分升高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2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X±s,分)
3讨论
脑卒中有较高的致残率,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造成极大制约.尽管目前在脑卒中临床治疗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由于神经细胞再生等神经功能改善方面治疗难度较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临床效果欠佳,严重者日常生活能力几乎完全丧失,无法行走站立,大小便失禁,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既往研究显示[7],脑卒中偏瘫患者受损的脑部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一项动物实验研究发现[8],反复多次的强化主动训练可促进脑梗死大鼠脑皮质重组,有助于运动功能恢复.因此,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要尽快使其脑部神经组织改善或恢复,而恰当的康复治疗手段则是关键环节.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发现,虽然下肢肌力对偏瘫患者移动动作能力有明显影响,但对偏瘫患者移动动作能力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机体平衡功能,平衡功能越好,其移动动作能力越高[9].因此,本研究中对患者进行了坐位及站位平衡功能的任务导向性训练,首先进行躯干侧屈、躯干前倾等训练, 随着患者恢复逐渐开展抛接球训练、向不同方向伸手够物等训练,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重点训练.同时,随着患者恢复并通过弹力带、沙袋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阻力运动,增加患者小腿胫前肌、屈膝肌、伸髋肌、伸膝肌、屈髋肌等肌群肌力,在增强肌力的过程中,改善了肌群之间整体协调控制力,有助于患者运动功能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8周后,观察组上肢FMA 评分、下肢FMA 评分、BI 评分及EMS评分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身体移动能力. 参考文献[1] 巩天玲,于红燕,吴树辉,等.三级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9C):12-14. [2] DeguchiI,HoriuchiY,HayashiT,etal.EffectsofrosuvastatinonserumlipidsandarteriosclerosisindyslipidemicpatientswithcerebralinG[ farction[J].JStrokeCerebrovascDis,2014,23(8):2007-2011.3]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 任惠明,袁海,王小同,等.脑的可塑性与卒中后运动功能康复相关研究的[ Meta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2):182-184.5] 王灵芝,符雅屏,田瑛.分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2):297-299. [6] 李瑞,王翔,顾则娟,等.基于功能状态的护理方案在恢复期偏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4,29(3):72-75. [7] 朱美红,顾旭东,时美芳,等.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7):[ 525-527.8] 王艳,唐强,朱路文,等.任务导向性训练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缺血区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4):319-323. [9] 陈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能力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5):7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