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欧洲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

其是指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希腊等欧盟国家所发生的债务危机。

主权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

中国难以臵身度外,或加快政策转变
做为第一大贸易体的中国,将不可避免的感受到海外市场的压力,当然目前的形势较2008年还是有很大不同,不太可能出现疾风骤雨式的外部冲击,欧债危机的负面影响将会逐渐缓释,而这一影响过程将在2012年上半年达到高峰。

中国的外贸顺差已经开始自年内高点回落,我们预期还将进一步的回落,进出口的增幅也将出现较为明显的放缓。

实际上,在11月结束的秋季广交会上,来自欧美客商的订单已经出现了超过两成的降幅,而广交会对中国外贸具有晴雨表的作用,因此外贸将出现一段紧日子已不可避免。

三、对中国的影响
1、对汇率以及进出口:欧元持续疲弱,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这将对中国的对欧出口造成压力,汇率升值会吃掉本来就不多的出口利润。

如果今后中国继续调减出口退税政策,估计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做不下去了。

对于中国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之下的众多出口加工业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欧洲国家为应对债务危机,降低赤字,大力推行紧缩政策,主要做法一是增税,二是削减政府支出,打压了民众消费力和经济活力,对经济的负面效果开始逐渐显现。

欧盟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欧盟消费市场的疲弱将继续降低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不利于中国对欧出口。

随着债务危机的深化,中国对欧出口还将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即欧盟贸易保护主义。

在紧缩政策大行其道的情况下,指望消费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已不现实,更多国家重拾重商主义政策,将出口看作摆脱危机的最主要手段。

经济持续增长、市场日益庞大的中国既被欧盟视为主要的市场竞争者,又被看作出口的希望所在。

所以欧盟一方面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试图减少中国产品对本地产业的冲击。

双方贸易纷争也在增多②
2、外汇储备:欧元持续疲弱,欧元资产出现不同幅度的缩水。

尽管不清楚欧元和英镑资产在我国外汇资产中所占比例有多高,但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

最近国家外汇管理局就外电报道“中国外管局正在评估所持欧元债券”予以否定,表示对欧本区克服债务危机充满信心,也是对欧元货币的一种支持。

但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外汇资产时管理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3、随着人民币对非美货币升值,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实际上,以前我们关心的是人民币对美元有升位预期,美元投机资本流入赌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琳加。

但笔者认为.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4: 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和宏观经济政策退出影响较大。

尽管希猎、西班牙等“欧洲五猪”在欧洲的经济影响力不大,但目前来看,这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二欧盟各国不仅提出了巨顶的援助计划,还勒紧腰带准备缩减本国的财政赤字。

欧债危机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由于主权债务风险仍然存在蔓延的可能性,笔者认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退出也将面临挑战。


5、大宗商品市场。

和欧美经济相比,中国经济中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比重较大,因此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对中国工业的销售收入和盈利水平有较大影响。

6、投资信心。

主要是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

这点在出口制造业和地产业的影响尤其明显。

欧债危机会通过贸易和资本市场两个途径影响到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

资本市场方面:1、欧洲主权债务的违约风险使得资本抛弃欧洲主权债,转而购买美国国债,尽管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已经非常低。

不断买入美国债使美元走强,美元走强进而压低大宗商品价格,有利于输入性通胀压力的缓解。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发资本市场动荡,存在溢出效应。

未来经济的高度不确定性,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信心和企业的投资信心,进而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

贸易方面的影响:1、欧洲未来势必要进行更严厉财政整固,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都将大规模削减政府债务,降低公共部门雇员的收入水平,减少政府支出。

这将显著的降低欧洲的消费水平,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出口。

最严重的地步就是海外部分媒体所认为的“主权违约,欧元解体”。

目前从公开信息看,欧洲相关国家对维持欧元区的统一的意向还是比较坚定的。

因此,欧债危机的发展,从目前看有多种选项。

如果最坏的情况发生,对于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会比较大,是真正的系统性风险,A股和欧债危机是相关的。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欧债危机对外需的中击由于我国政府和金融部门对欧债的直接涉入不深,本次危机对我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外需下滑,出口受到抑制。

由于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对欧出口约占出口总量的2o%,因此这一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事实上,自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兑欧元已累计升值15%。

研究显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这一汇率因素就会使对欧出口减少约10%(见姚枝仲等人(2010)) 。

此外,欧债危机给世界经济蒙上阴影,从而间接地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这种机制主要表现在危机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日本的影响。

现在看来,欧元贬值使得美目的出口竞争力受到削弱,不利于其经济的恢复。

但鉴于上文中以美国为例的论述,我们认为这种问接影ur~,q十分有限,不会造成过大的损害。

最后还应指出,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复苏,以及中国与之日益紧密的贸易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对欧出口份额的减少。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仍然是中国最大的顺差来源。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达到620亿美元,高于全部顺差总额的553{L美元。

而对东盟国家的贸易出现逆差7s{g美元,对其它3个“金砖”国家(即巴西、印度、俄罗斯)的总贸易量也为逆差14{L美元。

由此判断,我国出口的形势依然严峻。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影响的综合判断从短期看,无论是金融渠道还是贸易渠道,欧债危机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复苏带来阻碍。

但综合各种因素,这种负面作用是有限的,可控的。

正如上文表1、表2所示,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约而同地提高了对2010年中国及世界经济增速的预期。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尚在进行中的欧债危机绝非短期问题。

未来的潜在风险在于:首先,如果危机进一步传染,导致其它国家,特别是法德等欧洲核心国家的主权债务出现问题,那么债务风险的敞口会急剧扩大。

如果出现政府债务违约,将使银行以及其它债权人因为蒙受损失而连锁性地违约,甚至破产。

其次,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本已步履蹒跚的欧洲经济复苏会更加艰难。

这将使银行对私人部门的风险敞口也大幅提高。

而这两种风险的相互加强,必然给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挑战。

因此,危机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密切观察,不排除外部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从中长期看,由于欧盟的政治体制与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欧元区的复苏会相当缓慢,甚至出现反复。

这使得我们在出口多元化以及储备货币多元化方面要有新的准备和举措。

在出口方面,由于欧元走弱,外需下降等局面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问,过度倚重对欧出口将会给我国经济的长期走势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中国应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新
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以分散市场风险,优化贸易结构。

在储备货币方面,从全球外汇储备构成来看,尽管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的比重从2007年一季度8"065.3%,下降到今年一季度8961.5%。

同期欧元的占比由25.2%上升到27.2%。

但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欧元的占比将小幅下滑。

总体上讲,全球储备货币的存量调整将是较为缓慢的过程,短期内欧元作为第二储备货币的地位将不会动摇。

因此,中国在储备货币多元化方面,还是以审慎为主,可以做适当调整,但不宜大动。

五、启示
应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问题,必须未雨绸缪,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目前,中国的主权债务规模相对来说并不太大,国债余额总量约为10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不足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安全标准。

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坚持将解决本国问题置于制定货币政策的中心环节。

从表面上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完全的独立性。

但其实不然,在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剧烈时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往往容易被国外的政策动向所左右。

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年底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过多考虑国外经济危机的程度和对本国经济的冲击,致使过于庞大的刺激计划至今后遗症难消。

不仅如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还应该尽量减少行政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干预,尽快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使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能够得到正常和充分的发挥。

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注意避免走福利国家的老路。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提前到来的老龄化浪潮,再加上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

与此相适应,财政收入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快速增加,据统计,早在2006年,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就首次超过10%,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从世界范围看,保障水平和标准大多只能涨不能跌,否则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所以社会保障的改革应秉承循序渐进的策略,注重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努力消除保障水平和标准的不公平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