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合集下载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就成为“十五”期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

总的判断是: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制约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为宜。

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一、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发展模式的判断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国家,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的基本判断。

《建议》指出:城镇化水平低,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那么,《建议》何以得出上述结论呢?根据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城镇化划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适度城镇化又称同步城镇化,即指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和相适应的城镇化模式,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如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日本等。

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镇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

第二种是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东等。

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镇化,是一种无工业化的城镇化。

第三种是滞后城镇化又称低度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镇化模式,如中国、朝鲜、贝宁等。

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见图1),它是城镇化的更高阶段。

[2-5]从中国目前城镇化发展模式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的城镇化属于低度城镇化国家。

2035年城镇化率发展目标

2035年城镇化率发展目标

2035年城镇化率发展目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成为全球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也将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

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城镇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机会。

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是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整体发展。

因此,实现2035年城镇化率发展目标,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

城市规划是城市化的基础,要合理规划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绿色低碳的城市,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化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支撑,如交通、能源、水务等。

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要加强农村改革和发展。

城镇化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和供应。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

同时,要加强农村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城镇化过程中,要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要完善城市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城市化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他们为城市化进程做出贡献。

2035年城镇化率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新力。

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广大市民要积极融入城市化进程,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2035年城镇化率发展目标的实现,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城镇化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经济发展“十五”计划发展重点规划

经济发展“十五”计划发展重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继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

本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的重点专题规划,是指导和组织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和未来形势的分析,“十五”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方针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主要的政策措施等内容。

一、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一) 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消除交通运输严重的“瓶颈”制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加投入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推进了交通运输的改革与发展,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落后被动的局面初步扭转。

综合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有:1、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运输能力不断增强。

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的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和装备技术水平,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和铁路提速成为九十年代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形象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到2000年末,铁路营业里程6.8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6000公里,其中复线里程2.16万公里,电气化里程1.5万公里,分别比1995年增加4700公里和53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1.27万公里,公路已通达99%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分别比1995年提高1.9和10个百分点;民航机场129个,比1995年增加11个,航线1120条,比1995年增加323条,航线里程151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39万公里;输油(气)管道2.5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7800公里;内河千吨级以上航道7855公里,比1995年增加1140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646个,比1995年增加164个。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目标一、“九五”发展成就二、“十五”发展环境三、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第二章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三、着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四、努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五、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第三章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一、形成功能协调的城市布局二、完善现代化枢纽型基础设施网络三、全面推进城市一体化进程第四章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经济一、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三、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第五章推进城市信息化,发展网络经济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三、拓展信息增值服务第六章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教育强市一、健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机制二、完善多元、开放的科技投入机制三、实施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四、建设教育强市第七章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生活质量一、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比较富裕的小康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三、推进社会事业社会化产业化,满足多样化服务需求四、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八章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完善人口增长调控管理机制二、实现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三、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和国际花园城市第九章构筑现代都市文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一、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二、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第十章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健全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五、健全高效规范的政府运作机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以来,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

第十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十五”计划)时期,是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地区的关键时期。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信息界》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全球信息化开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人类正迈向信息社会。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总页数】3页(P8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392
【相关文献】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上篇) [J],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下篇) [J],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 [J],
4.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 [J],
5.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史最完整整理(1997年-2010年)全解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史最完整整理(1997年-2010年)全解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史(1997年至2010年)目录(1)萌芽与酝酿期(1997-1999年): (1)(2)冰冻与调整期(2000-2002年): (2)(3)复苏与回暖期(2003-2005年): (3)(4)崛起与高速发展期(2006-2007年): (4)(5)转型与升级期(2008-2009年): (6)(6)电子商务新元年(2010年) (8)(1)萌芽与酝酿期(1997-1999年):1997年,中国化工信息网正式在互联网上提供服务,开拓了网络化工的先河,是全国第一个介入行业网站服务的国有机构。

1997年,“易贸通”推出B2B贸易入门网站。

1997年12月,中国化工网(英文版)上线,成为国内第一家垂直B2B电子商务商业网站。

1998年10月,美商网(又名“相逢中国”)获多家美国知名VC千万美金投资,是最早进入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的海外网站,首开全球B2B电子商务先河。

1998年2月,由焦点科技运营的中国制造网(英文版)在南京上线。

1998年12月,阿里巴巴正式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99年3月其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在我国杭州创建,同年6月在开曼群岛注册阿里巴巴集团。

1999年8月,邵亦波创办国内首家C2C电子商务平台“易趣网”。

1999年5月,“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王峻涛创办“8848”涉水电子商务,并在当年融资260万美元,标志着国内第一家B2C电子商务网站诞生。

1999年6月,《数字化经济》一书在8848首发,成为中国网上首发图书第一例。

1999年9月6日,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博览会在北京举行,是中国第一次全面推出的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成果大型汇报会。

1999年9月,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全面启动“一网通”网上银行服务,建立了由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支付、网上证券及网上商城为核心的网络银行服务体系,并经央行批准成为国内首家开展网上个人银行业务的商业银行。

1999年12月,建设银行在京宣布推出网上支付业务,成为国内首家开通网银的国有银行。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
3.明确内容范围
三大规划,各自有各自规划的侧重点:“发展规划”强调对
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城乡规划”侧重对城乡建设。 “三规合一”后的规划内容, 可全面涵盖三大规划的侧重点,同时又可避免规划内容重叠,减少 三者间的矛盾。
4.构建机制体系
充分发挥“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等的指 导作用,形成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构建 一个协作、 均衡、稳定、 和谐的 “三规合一”管理体系。
三规合一
主讲:邓 焱 成员:黄良超 万乐兴
一、什么是“三规合一”
1.“三规合一”是哪“三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 (简称“三规”).
2.“三规合一”提出的背景:
2.1 政策背景
2004年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 2008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均提出了“三规 合一”的相关要求。《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条对城乡规划与土地 利用规划的衔接关系作出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 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 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 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城乡规划法》第五条提出:城市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
实现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还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但是对 具体城市而言,一个城市只有一个空间,一个空间应该统一规划,这 是统筹指导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探索“三规合一”的意义所在。
三、 “三规合一”实现途径
1.明确法律地位 首先要从法律地位上对于 “三规合一” 进行肯定和支持。国家
层面形成 “发展规划”为主导、城镇体系规划和国土资源规划为补 充的战略层面规划,强调规划的引导性、 政策性和时效性。地方层 面的 “发展规划” 属战略规划, 发挥弹性引导作用“城乡规划” 和“土地规划”是法定规划,强调其刚性地位。在法律层面,明确 “三规合一”的法律地位,保障“三规合一”的顺利发展。

2002年~2003年互联网大事记

2002年~2003年互联网大事记

1. 2002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254万台,上网用户数约3370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7319个,WWW站点约277100个,国际出口带宽7597.5M。

2. 2002年3月14日,信息产业部第9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自2002年9月30日起施行。

3. 2002年3月26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在北京发布《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该公约的推出为建立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提供了保证。

4. 2002年5月17日,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

5. 2002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在广州启动"互联星空"计划,标志着ISP 和ICP开始联合打造宽带互联网产业链。

6.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GPRS业务。

11月18日,中国移动通信与美国AT&T Wireless公司联合宣布,两公司GPRS国际漫游业务正式开通。

7. 2002年6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出台《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将于200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8. 2002年7月3日,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9. 2002年9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域名争议解决办法》、《域名注册服务机构认证办法》等文件。

10.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63号令,公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于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

11. 2002年9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12. 2002年10月26日-31日,全球互联网地址、域名管理机构国际互联网络名字与编号分配公司(ICANN)在上海举办会议,这是ICANN会议第一次在中国举行。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文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能源及能源工业综合规定正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能源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国家计委2001年)前言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继续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

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面对新世纪,如何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本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调整能源结构的重点专项规划,是指导“十五”能源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内容包括发展现状和未来形势的分析、“十五”发展战略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政策措施。

一、能源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一)能源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过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源“瓶颈”制约大大缓解,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基本适应了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能源产量迅速增加。

2000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量预计为10.89亿吨标准煤,居世界第三位。

原煤产量1996年曾达到13.97亿吨,国家对小煤窑进行压产后,2000年的产量为9.98亿吨;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由1990年的1.38亿吨和153亿立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1.63亿吨和270亿立方米;发电量由1990年的6212亿千瓦时上升到2000年的13500亿千瓦时,其中水电由1990年的1267亿千瓦时上升到2000年的2400亿千瓦时。

核电从无到有,2000年核电发电量164亿千瓦时;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的生产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前言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全球信息化开创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人类正迈向信息社会。

信息化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初期。

信息化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使中华民族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全球信息化加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也使我国面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社会加快信息化建设进行规范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本规划所指的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产业为支撑,信息人才为依托,法规、政策、标准为保障的综合体系。

一、现状与形势(一)“九五”回顾“九五”以来,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显著。

各级政府对信息化工作不断重视和加强。

信息技术应用不断普及,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规模跃居世界前列,基础电信市场已由垄断经营向多家经营转变。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关键领域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传统产业,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新的增长点。

2000年电信运营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电信业务总量达到4560亿元,年均增长3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超过32%,电子产品出口额552亿美元,年均增长27%;全国电话用户数(包括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29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0.1%左右;互联网用户达225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达到980万台。

但是,我国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2010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用工荒与农民工就业专题

2010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用工荒与农民工就业专题

2010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用工荒与农民工就业专题资料来源:中政申论在线备考平台【材料1】上世纪80年代末,珠三角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吸引了众多外来劳动力,大量农民工南下务工,形成了“民工潮”。

自1989年第一次出现“民工潮”以来,“民工潮”已成为中国社会一种常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民工潮”折射出中国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的社会流动轨迹,折射出传统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化迈进的历程。

1998年以后,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涌现出大批的下岗工人,这一阶段实施再就业工程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省市出于优先保证城镇职工就业的考虑,出台了各种限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规定和政策,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地方性法规、政策,显然有失公平。

2000年7月20日,原国家劳动保障部等7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开展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

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要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的机制,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有序流动。

当年5月,原国家计委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指出,要打破垄断和地区保护,除个别特大城市外,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取消各地区针对农民和外来人口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

自2000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方向由上一个时期的“规范流动”向“公平流动”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稳步加快。

从此,“农民工”这个字眼在媒体上出现的频率逐渐多起来,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农民工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2002-2003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2002-2003

中国互联网大事记2002年~2003年1. 2002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1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254万台,上网用户数约3370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7319个,WWW站点约277100个,国际出口带宽7597.5M。

2. 2002年3月14日,信息产业部第9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自2002年9月30日起施行。

3. 2002年3月26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在北京发布《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该公约的推出为建立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提供了保证。

4. 2002年5月17日,文化部下发《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通知》。

5. 2002年5月17日,中国电信在广州启动"互联星空"计划,标志着ISP 和ICP开始联合打造宽带互联网产业链。

6. 2002年5月17日,中国移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GPRS业务。

11月18日,中国移动通信与美国AT&T Wireless公司联合宣布,两公司GPRS国际漫游业务正式开通。

7. 2002年6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出台《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将于2002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

8. 2002年7月3日,召开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9. 2002年9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域名注册实施细则》、《域名争议解决办法》、《域名注册服务机构认证办法》等文件。

10.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363号令,公布《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于2002年11月15日起施行。

11. 2002年9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开始实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专项规划与前九个五年计划相比,“十五”期间我国发展环境所面临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这意味着我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和领域参与全球经济,我国产业、企业运行的市场环境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认真分析加入WTO对我国带来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十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特制定本规划。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平稳过渡(一)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已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

下一步的发展,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间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世界经济结构正在加快调整和重组。

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这种国内外新的形势,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创新机制,按照国际规则调控经济运行;扩大开放,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加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民经济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

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上了一个大台阶,部分产业已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更重要的是,国家积累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经验,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

加入WTO,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基本具备。

──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未来五至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

加入WTO,履行对外承诺,客观上要求我们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逐步与国际规范和标准接轨,从而进一步清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激发创新力,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

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

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我国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一、准备阶段(1982——1993年)这一时期,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LSI)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线,从过去的以研制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转向以普遍应用为重点,带动研发、生产、销售、应用、服务等全生产链发展。

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作好了思想与认识准备、技术与产业准备。

二、启动阶段(1993——1997年)这一时期,以“三金工程”(“金桥”、“金卡”、“金关”)的启动为标志,正式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随即确立了“推动信息化工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各领域、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形成了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浪潮。

三、展开阶段(1997——2000年)这一时期,以“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界定了国家信息化的含义和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提出了符合国情的信息化发展总体思路,充实和丰富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会上通过的《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里程碑。

全国的信息化工作从解决应急性的热点问题,步入有组织、有计划的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正常轨道。

四、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建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举措,成为引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国家发展计划委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信息化规划,是规划和指导全国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专项规划》全面分析了信息化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回顾和总结了我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和问题,提出了“十五”推进信息化的发展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信息化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2023)

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2023)

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2023)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国务院,国务院,国务院•【公布日期】2023.08.28•【分类】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正文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2023年8月28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受国务院委托,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审议。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执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议要求,落实全国人大财经委的审查意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服务业较快增长,新动能加快壮大,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加强,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

前7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以人民币计价货物进出口额同比增长0.4%,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去年同期下降0.1个百分点,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主要情况和亮点,有9个方面。

(一)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持续显现。

本届政府成立以来,全力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有序推出“三个一批”,即延续优化一批阶段性政策、研究出台一批针对性强的新举措、积极谋划一批储备政策,系统打出一套“组合拳”,形成了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全文)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全文)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2006(全文)序*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目前,许多国家都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抓住世界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

邓小平同志早在20年前就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

”胡锦涛同志在许多重要讲话中都要求,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为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2001年中央决定重新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先后召开了四次重要会议,在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推行电子政务、发展软件产业、保障信息安全、发展电子商务、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和战略部署。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各地区、各部门和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信息技术不断得到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信息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

信息立法、标准、培训等基础工作也不断得到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和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初步建立。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对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行政管理考题

行政管理考题

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___A____和电子信息设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由于利用了信息资源而创造的劳动价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上升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A) 信息技术(B) 数码技术 (C) 光电技术 (D) 多媒体技术2.“十五"期间中国信息化的具体战略目标之一是发展信息产业,到“十五”末期,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___B_。

(A) 5% (B) 7% (C) 8%(D) 9%3.电子政务的简称为__C____.(A) E-Commerce (B) E—Business (C) E-Government (D) E—Shopping4.__C___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办公人员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化办公用品等先进设备结合起来构成人机信息处理系统。

C办公自动化5.一个单位要完全实现办公自动化,可以不必具备的前提条件是_D___。

(A)办公网络(B) 办公人员应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C) 单位领导应使用计算机进行办公 (D) 高级打印机和服务器6.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提供各种服务。

如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服务及公民电子税务等。

这称为__C______。

(A) G2G (B) B2G (C)G2C (D) G2B7.要开展协同办公业务,必须做到__B___。

(A)使用同一软件 (B)建立数据交换系统 (C) 开通网上论坛(D)设立服务器8.电子政务最重要的内涵是_D_____。

(A)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B) 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政府(C) 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D) 以上都是9.“数字化城市”就其概念可以理解为“基于_D___的城市”。

(A)地理信息 (B)数字化技术 (C)信息技术(D)信息描述___B_是指政府部门根据社会公众的服务需求,通过互联网技术等不同渠道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的系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目录
一、基本情况
二、总体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城镇体系
(二)发展城镇经济
(三)健全城镇功能
(四)改善城镇环境
(五)加强城镇管理
四、政策措施
(一)改革户籍制度
(二)培育劳动力市场
(三)完善用地制度
(四)建立投融资新体制
(五)调整行政区划
城镇化发展规划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关于实施城镇化战略的精神编制的重点专项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国城镇化进程进行宏观指导的规划。

编制本规划的目的是:阐明我国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明确“十五”期间推进城镇化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提出推进城镇化的体制改革方向和政策调整方向。

本规划的规划期为2001〜2005年。

一、基本情况
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全国工业总产出的50%、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

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及各种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 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由1.7 亿人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

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改善,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

建制镇平均规模扩大,小城镇开始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

城市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进一步完善,一些多年滞后的领域得到加强。

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经济体制正在形成。

城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但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仍然较慢,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城乡结构不协调。

城镇体系的宏观布局和规模结构不尽合理。

部分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要素集聚、辐射和带动力不强。

城镇的集约化程度不高,部分城镇建设中占用耕地较多,城镇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推进城镇化,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增强国家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推进城镇化,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也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分析我国城镇化现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及发展趋势,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增长迅速,城镇经济实力增强,城镇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推进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具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城镇住宅、投融资及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推进城镇化的体制环境已渐形成。

总之,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总体要求
推进城镇化要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结果,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避免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和盲目扩大城镇规模。

——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不能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违背农民意愿。

既要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又要防止人口过度聚集的“城市病”;既要支持农村面向城镇调整结构,开辟市场,又要鼓励城镇加强对农村的辐射。

要形成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间有序流动的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进步。

——科学规划,调整和优化城镇体系。

推进城镇化必须统揽全局,因地制宜,优化布局。

要完善各类城镇规划及相关规划,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

防止城镇建设中不切实际,形式主义和盲目攀比。

——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

根据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

——发挥潜力,走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

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充分挖掘城镇现有潜力,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创新体制,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

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逐步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逐步形成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着眼未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城镇化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搞好环境建设。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促进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城镇体系
完善城镇体系的基本任务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走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

1.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发展小城镇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注重实效。

小城镇建设要规模适度、增强特色、强化功能。

发展小城镇要与引导乡镇企业集聚、市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繁荣经济、集聚人口。

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

各地区要根据本地实际,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城镇密集区和中心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镇,要纳入所属区域城镇体系的总体规划,以组团式布局形态与中心城市或其他城市形成合理的功能分工,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形成为中心城市服务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小城镇。

距中心城市较远的小城镇,要强化为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服务功能,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和文化教育中心,带动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的发展要挖掘潜力、夯实基础、提高质量、合理扩大规模、适当增加数量。

东部地区要适当控制中小城市的数量增加,重点提高现有城市的质量,壮大规模,增强辐射力;中西部地区可在壮大现有城市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城市数量。

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