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教学设计 张金涨

合集下载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罪2023-11-08CATALOGUE目录•引言•不良行为概述•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案例分析•总结与建议01引言主题的重要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行为和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稳定。

在青少年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孩子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沾染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预防违法犯罪,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演讲的目的提高青少年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认识和警惕性。

帮助青少年掌握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02不良行为概述不良行为是指违反道德准则、法律法规或社会公德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损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等。

不良行为可能源于个人的不良习惯、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多种因素。

不良行为的定义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盗窃、欺诈行为:如偷窃、骗取他人财物等;恶意传播谣言、诽谤他人等;吸毒、酗酒等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

侵犯他人隐私、名誉权等;暴力行为:如打人、伤害他人等;可能导致个人形象受损、社会信誉降低,甚至面临法律制裁;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可能破坏家庭和睦、影响子女成长和教育;可能危害社会稳定、扰乱公共秩序,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03不良行为的影响020103杜绝不良行为学习和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

了解法律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不违反法律规定。

遵守法律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做有损法律形象的事情。

维护法律提高法律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情绪失控而做出冲动的行为。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管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不良行为,要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行为约束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

自我反思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勤俭节约,不浪费食物和水资源等。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12级鼎盛4班:刘保松班会目的: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班会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班会过程:一、导入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

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主要内容(一)你对法律知多少: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中学生不应当违反这些规定。

要自觉做到:不吸烟、酗酒、流浪、聚赌、吸毒,不弃学经商、从工,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看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书刊、录象,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

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

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

《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20 -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教学设计清水九年制学校张红艳【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能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独立思考、自我控制的能力,避免违法犯罪。

知识知道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教师:雷声轰鸣,大雨倾盆。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谁在哭泣? 是谁在流泪?让迟志强的歌声把我们带进今天的课堂。

(多媒体播放动画音乐《铁窗泪》)教师:改革开放的大潮催生了物质富足、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夹杂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诱惑。

有多少花季少年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经不住不良诱惑而心灵扭曲,行为失范,甚至走向罪恶的深渊。

我们必须明白,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做错事后就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同样违法行为也要承担责任,犯罪行为还要受到刑法的惩治。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抵制不良诱惑,远离违法犯罪”。

首先让我们进入今天学习的第一环节“特别报道”第一环节:特别报道(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青少年犯罪方面的资料)报道员甲乙丙报道(略)教师:同学们,以上这一组组惊心动魄的数据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学生回答(略)教师:是的,同学们,我们必须明白避免违法犯罪是行为的底线,也就是说我们的任何行为都要严格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之内。

当我们的行为触犯了法律的时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板书:〈一〉含义)让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二环节“热点追踪”。

第二环节:热点追踪(多媒体展示第一个◎第一个♦材料)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一下这则材料,找一找社会青年刘某违法的事实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刘某的违法事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违法行为” 我国法律规定,作为乘客有上车买票,保护车内环境,遵守车内秩序的义务;不得恶意辱骂他人,对他人进人身攻击,更不能在公共场合动手打人。

九年级安全教育课《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教案

九年级安全教育课《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教案

九年级安全教育课《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避免违法犯罪。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在人生的花季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认识到如果任其发展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教学过程】(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一些青少年由于长期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比如旷课、喝酒、吸毒、交损友、强拿硬要、贪小便宜、偷拿家中钱财、上网等,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一般来说,违法犯罪的前兆有如下几种: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青少年的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案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案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案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1、一般违法和犯罪的联系与区别。

2、一般违法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3、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1、一般违法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2、不良行为的严重后果,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拒绝诱惑,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少年犯》主题歌《心声》。

引导学生欣赏歌曲,自主感悟:师:同学们,这首来自高墙内,发自肺腑的血泪之声,唱出了少年犯的忏悔之情。

为了我们的母亲不用“泪水染白发”、为了我们不至于“跌入激流”而“不能自拔”,我们要牢记: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讨的主题“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为做起”。

二、开拓探究,明理导行环节一:以案说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2006年12月29日下午在京闭幕。

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并于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原鞍山市公安局内保分局局长林福久犯受贿罪、贪污罪和重婚罪被依法执行注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师:法律是有国家制定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多媒体出示:公安机关逮捕犯罪分子的图片,让生想一想这几幅图片说明了什么?生: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师总结:法律是有国家制定,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行为规范。

学生讨论回答对比《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师总结:法律同道德和纪律相比较具有特殊性,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使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2. 常见不良行为及其危害3. 法律法规的重要性4. 学生如何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5. 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3. 观看教育视频:播放相关教育视频,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4. 小组互动法:开展小组互动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思考。

2. 学习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讨论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原因。

3. 分析典型案例: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不良行为的发展过程,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4. 强调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教师讲解法律法规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法规的必要性。

5. 学习如何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6. 分享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与技巧。

9. 课后跟进: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及时了解他们在抵制不良行为、遵守法律法规方面的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跟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范文(通用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教案篇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识记违法行为的类别,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能力目标在学习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一般违法行为如何制裁的过程中,提高辨别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的知识,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观看投影片:(投影一):初中学生孙某,不懂法,看到本村常丢东西,居民意见很大,孙某认为是租房的外地菜贩子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曾多次结伙拦劫、打伤过往的外地菜贩子,共抢人民币几千元。

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孙某有期徒刑8年。

(投影二):1998年1月20日,临时工刘某下夜班后,到某歌厅玩,吃了水果,喝了一瓶洋酒,服务小姐催他结账,刘某却说“我没钱!”被保安人员拖出歌厅。

刘某对此不满,早7时,他拨打110称:“有4名男青年持刀抢走我人民币7000元、手机一部。

”公安机关查明事实后,以拨打110取乐,滋扰公安机关工作秩序,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将其拘留。

(投影三):课本P93页第二个案例。

提问:(1)上述三个案例中的当事人孙某、刘某、朱某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2)朱某认为:“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

”这种看法有什么不对?(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使学生在发现共同点的过程中,引起对本节课要学习内容的思考;(2)从学生认识上的困惑点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扩散性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体结构上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学设计

《预防违法犯罪 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学设计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二)能力:提高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三)知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杜绝不良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自觉遵纪守法。

2、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有关法规,了解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实施哪8种犯罪会受到刑事制裁。

2、教师准备:了解班级学生对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的认识,以做到有的放矢;准备声相材料,制作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环节一:自主感悟(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一:播放视频《我爸是李刚》师: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对李刚之子有什么想说的?请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这一环节学生可能会说到以下几个方面“你爸是李刚有什么了不起,不能因为你爸爸当官就可以撞人后不管不问”,“喝酒不开车,不能因为他有个当官的爸爸,他就可以醉酒开车”,“他开车撞人致死,应该会坐牢……”师:同学们用最朴实的话说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感受,看得出来同学们对富家子弟李启铭狂妄行为极为愤恨。

是呀,相比我们来说,他的成长环境是多么的优越,可是优越的条件却使他身上滋生出种种不良行为,酗酒滋事、蔑视他人、辱骂他人、甚至做出对他人生命的漠视的行为,以至最终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试想如果当时他的法律意识能再强一些,如果他的家教能够再严格一些、,也许他身上的这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就有可能及时得到发现、约束、改正,他就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个事件也给我们青少年一些启示:预防违法犯罪必须从杜绝这些不良行为做起。

同学们,就让我们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二: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本环节的设计主要为顺利导入新课而服务,希望通过这段视频的观看,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既能顺利自然的导入新课,同时也能让这一段富有实时性的热点事件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学设计-预防违法犯罪杜绝不良行为 全国通用

六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学设计-预防违法犯罪杜绝不良行为 全国通用

六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学设计——预防违法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全国通用)一、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容易受到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诱惑。

因此,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预防违法犯罪,杜绝不良行为,显得尤为重要。

本次班会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提高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健康成长。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体系,增强法制观念。

2.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防范违法犯罪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杜绝不良行为。

4.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教学内容1. 法律基本知识:介绍我国法律体系和法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 预防违法犯罪:讲解违法犯罪的概念、特点及危害,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3. 杜绝不良行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

4. 自我保护: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法律基本知识和预防违法犯罪的相关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违法犯罪的原因和危害。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杜绝不良行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违法犯罪场景,亲身体验法律制裁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违法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关注。

2. 法律知识讲解:介绍我国法律体系和法律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3. 预防违法犯罪:讲解违法犯罪的概念、特点及危害,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4. 杜绝不良行为: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

5. 自我保护: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演变为违法犯罪行为。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3. 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如何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演变为违法犯罪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如何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

五、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可能演变为违法犯罪的过程,认识到不良行为的严重性。

3. 远离违法犯罪的策略:教育学生提高法制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远离违法犯罪。

4. 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5. 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强调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努力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案例分析:介绍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可能演变为违法犯罪的过程。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4. 情境教学: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性。

2. 案例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了解其对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关系的认识。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表现,检验其是否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

《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 》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 》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一、引言本次主题班会的主题为《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通过这次班会,我们希望能够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法律意识,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为自己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b. 掌握一些常见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案例;c. 学会正确应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方法和途径。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b. 运用多媒体和图片等辅助教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c.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b.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c. 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学会正确应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意识。

四、学情分析本次班会的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案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危害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学生的思维活跃,愿意参与讨论和互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利用幻灯片或视频展示一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b. 提出问题:你们身边是否有人曾经或正在从事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视频,呈现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案例)教师:同学们,你们是否曾经在生活中目睹过或听说过一些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案例呢?请你们思考一下,身边是否有人曾经或正在从事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你们对此有何看法?(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2. 讲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a. 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概念和危害,以及常见的案例。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3. 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2. 如何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3. 讲座法:邀请法制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五、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介绍不良行为的概念、特点,以及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

2. 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讲解法律、法规的作用,以及遵守法律、法规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讲座等方式,检验学生对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关系的理解,以及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

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其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享一些真实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历,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5. 讲座环节:邀请法制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6. 总结发言: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远离违法犯罪。

七、课堂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如何自觉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的作文。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种类和危害,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远离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明确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和危害。

(2)帮助学生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

(2)如何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识别和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实际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讲授新课1、不良行为的种类(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2、不良行为的危害(1)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身体受伤、心理压力增加,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2)影响学业和未来发展。

旷课、夜不归宿等行为会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3)损害人际关系。

打架斗殴、辱骂他人等行为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导致孤立无援。

(4)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逐渐演变的。

3、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1)不良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前兆。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一、背景在当今社会,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给社会秩序和个人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决抵制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特制定该教案。

二、教育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道德观念;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明白法律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1. 深入剖析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不良行为的定义、种类及危害;•违法犯罪的定义、分类及处罚;•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案例背后的原因和后果。

2. 拓展学生视野,引导正确选择•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多样性和残酷性;•名人事迹:介绍正能量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上向善;•视听教育:影视作品、音乐等多媒体形式的教育,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接受正确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视听教学法通过播放相关影视作品、音乐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引发共鸣,达到警示和教育的效果。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审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引发深刻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观念。

3. 讨论互动法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表达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加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五、评估方式1. 学生表现评估•以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互动讨论等为评估依据;•每位学生根据个人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并提出合理引导意见。

2. 期末考核•设计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认识及态度变化;•考核内容包括选择题、问答题和案例分析等形式。

六、教学效果通过本教案的有效实施,期望学生能够深刻认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法治观念,自觉远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特殊应用场合1. 社区教育机构增加条款:•社区实践项目:增加社区实践项目的内容,在社区中进行实地教学,深入了解社会问题和不良行为对社区的危害。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设计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设计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增强法律意识。

2、帮助学生辨别常见的不良行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不良行为的表现及其危害。

(2)明确违法犯罪的概念和法律后果。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2)怎样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抵制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与合作。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相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新闻视频或讲述一个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讲解不良行为的概念和表现1、向学生解释不良行为的定义,即那些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有不良影响,但尚未构成违法犯罪的行为。

2、列举常见的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沉迷网络游戏、打架斗殴、逃学旷课、偷窃等,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对不良行为有更直观的认识。

(三)分析不良行为的危害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良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

2、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个人身心健康、学业前途、家庭关系、社会秩序等方面深入分析不良行为的危害,让学生明白不良行为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还会给他人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四)讲解违法犯罪的概念和法律后果1、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违法犯罪的定义,即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2、介绍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如盗窃、抢劫、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贩毒等,并说明相应的法律后果,让学生对违法犯罪行为有清晰的认识和敬畏之心。

(五)探讨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联系,例如,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会逐渐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主题班会课教案南丹中学兰启伟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目标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

逐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3、知识目标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遵纪守法,防微杜渐。

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调查周围同学存在那些不良行为,搜集不良行为走向违法犯罪的案例。

预习本课内容,了解相关链接等辅助教学内容提供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准备: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学生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搜集有关案例。

教学方法:讨论式、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

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

二、授新课名词解释: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

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一)不良行为类型及形成原因请同学们思考:问题1.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毒、注射毒品;(9)其它危害社会行为。

四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四年级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自觉遵纪守法。

2、能力:提高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学难点:遵纪守法、防微杜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活是美好的,但生活也是复杂的。

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不良诱惑。

个别同学由于抵制不住这些不良的诱惑,出现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而遗憾终生。

为了我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让我们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

只有这样,我们每一位同学才会有一个灿烂、光明、美好的明天。

本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二.授新课1.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2)提高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3)提高品德修养,加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2.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与道德﹑纪律等规则相比较,法律具有什么样的特征?(2)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3.案例分析,分组讨论。

中学生陈某,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实了社会上结识了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

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豺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他仍不悔改。

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问题:(1)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哪些区别与联系?(2)从陈某的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师点评:一般违法行为是指违法行为比较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还没有触犯刑法,只是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行为。

五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

五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全国通用

五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前言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是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文明行为习惯。

本次班会的主题是“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旨在通过讲述案例和法律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

主要内容一、案例分析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指的是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不正常、不道德、或不符合行为规范的行为;违法犯罪行为则是违反法律的规定,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别和后果。

案例一小明和小张在街上遇到一位老人摔倒了,小明马上跑去帮助老人,而小张却站在原地看热闹并且用手机拍下这个场景并上传到网上。

这样的行为算不算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呢?对于小明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并表扬他的好品质和道德风范,因为这是一个积极向上、有责任心的行为,也是符合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标准的。

而对于小张的行为,则应该给予批评和教育,因为他没有承担应有的道德责任,反而在拍照上网上面展示老人的隐私,有侵犯他人权益的嫌疑,因此算是不良行为的一种。

案例二小明和小李在放学路上遇到贫困家庭的父亲,向他伸手要钱,父亲把口袋里的2元钱给了他们。

但是小明认为这样太少了,于是和小李一起围着这个父亲固执地要求他再给一些。

小明和小李的行为是否属于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呢?在这个案例中,小明和小李属于不良行为的范畴。

因为他们的行为不正常、不道德,也不符合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标准。

他们应该明白,贫富之间的差异是社会性问题,并非可以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解决的,这样一来只会激化社会矛盾,引发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二、法律知识介绍明白了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别之后,我们就要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免无意间犯法或者是对不良行为不加以约束。

下面是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四条法律知识:1. 我国法律禁止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法律中,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课——教学设计
萩芦中心小学张金涨教学目标:
1、不良行为的认识。

2、不良行为的表现。

3、不良行为的分类。

4、如何杜绝不良行为,怎样与法律渗透。

重点:哪些是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难点:如何杜绝不良行为,怎样与法律渗透。

教学方法:讲解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学生早退,迟到是什么行为?出示图片,分析图片的内容。

二、授主题活动
1、出示主题: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2、让学生了解现在中国违法犯罪的记载,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犯罪总人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青少年犯罪人数高达15万人数。

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数的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

3、分析违法和犯罪的内涵,并加以区别。

违法:是公民个人或者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它表现为行为人不履行守法义务,超越法定行使权利的界限,对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造成破坏和侵害。

社会危害性是一切违法行为的根本特征。

犯罪:是指严重违反国家法律、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根据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
三、师生互动交流
1、大家谈:问题 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2、对不良行为进行分类,讲解。

严重不良行: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非法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吸食、注射毒品;
(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中度不良行为: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未成年人不得有以下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成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的行为;
•(10)吸烟、酗酒
4、轻度不良行为:
•轻度不良行为是泛指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公众道德规范相背的一些行为以及心理障碍的总和。

•轻度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对其相关群体及其个人的危害上。

如:迟到、早退、讲粗话脏话、穿奇装异服、染发、戴首饰、男生留长发、光头、参加不良活动,不按时就寝、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等。

5 、问题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
答:第一、青少年由儿童向成年人过度时期,正是青春期发育的变化时期,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生理发育迅速,身体开始趋向成熟,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追求欲望,表现过分固执,缺乏自控能力。

一旦感情冲动,便会不顾一切,铤而走险。

第二、青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在动机的形成方面是有区别的。

年轻人感到最重要的问题是他们的地位不稳定。

因此,他们要全力争取得到承认,争取得到象征声望和地位的东西,在成人的浅意识中,不承认青少年是一种独立的群体,更不承认他们的文化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而青少年人却总希望与成年人不分高低,并驾齐驱。

出于这个动机,他们的举止行为便带有骄傲自大,喜欢表现的倾向,目的无非是引起成人世界的注意。

他们会以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引人注目的方式表现他们的集体,证明他们已经“成人”,为了吸引他人注意,或者为了表示自己的这一特殊动机,他们就可以对任何人干出违法犯罪的蠢事,或者说这也是对成人世界的报复。

第三、青少年最苦恼的莫过于感到自己无所事事。

因此,他们之间也互相制造矛盾、摩擦,以次消遣度日。

他们入世不深,妄想在犯罪的实践中探求其行为所能达到的极限。

6 、自我预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学习,增强守法意识,做事多动脑筋,多请教家长、老师。

四、列举案例,让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未成年人对犯罪如何进行自我防范?
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是指个人为减少被害可能性,进行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未成年人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②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③增强辨别和自我保护的能力;④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六、法律知识连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七、用图片总结,放《少年犯》的主题曲《心声》给学生听,让学生更深的理解犯罪多可怕。

八、让学生跟着自己一起宣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彻底告别不良行为,提高法律意识,远离违法犯罪,做一个文明的中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九、作业:让学生写一份学习心得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