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育是特殊的传统文化教育
记住乡愁 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 优秀学术著作
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优秀学术著作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我国民俗文化优秀学术著作我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
民俗文化是一种乡土文化,是乡愁的象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消失和流失。
如何记住乡愁,保护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成为当代我国学者亟需探讨的课题。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学者通过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影响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学者杜学芳先生的《我国民间文学史稿》。
这部著作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对我国民间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民间故事、传说、谚语、谜语等形式的文学进行分析,杜学芳先生将我国民间文学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部著作不仅为我国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后人了解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而另一位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的《我国民间文化论丛》则从更广泛的角度对我国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通过对我国传统宗教、艺术、习俗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我国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特点。
在这部著作中,饶宗颐先生对我国传统节日、民间信仰、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为后人理解我国民俗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还有许多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和传承我国民俗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比如茅海建先生的《我国传统村落文化研究》,以及郑振铎先生的《我国传统村落社会史研究》,这两部著作通过对我国传统村落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们对我国民俗文化的根基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对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我们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乡愁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乡愁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乡愁文化是指人们对故乡或乡村生活的情感依恋和回忆,包括对乡村自然风景、人文历史、乡土传统等方面的情感认同和追忆。
乡村振兴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乡村经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保护乡村环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和政策。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乡愁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乡愁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支撑。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为了保护和传承乡村的历史文化,唤起人们对乡村的情感认同和乡愁之情。
乡愁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能够凝聚乡村人心,推动他们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
通过提升乡村文化价值、挖掘乡村特色和传统技艺等方式,乡愁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搭建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
其次,乡愁文化还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源泉。
乡愁文化中蕴含着对乡村生活的情感回忆和对乡村文化的独特理解,正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情感,乡愁文化具备了丰富的创造力和创新性。
通过挖掘乡愁文化中的创意和创新元素,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以乡村文化为创作素材,开展文化创意产业、设计创新产品等,有助于提升乡村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力。
最后,乡村振兴也会对乡愁文化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乡村振兴的实施,将会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民收入、优化乡村环境等,为乡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经济条件的改善下,人们对故乡的情感归属感与认同感也将得到提升。
乡村振兴将为乡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加宽广的舞台,推动乡愁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乡愁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乡愁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支撑和创新源泉,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独特的文化动力;而乡村振兴的实施也将为乡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机遇。
只有充分发挥乡愁文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与乡愁文化的双赢局面。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编写:首先,可以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
乡愁主要内容及主旨
乡愁主要内容及主旨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情感纽带,连接着我们与故乡的情感记忆。
它是乡土的气息,田野的景色,亲人的笑容,和那些似乎永远停留在时光里的美好回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乡愁的主要内容及其所传递的主旨。
一、家园的记忆乡愁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家园的记忆。
家园,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充满爱和温暖的场所。
每走一步,都散发着童年的笑声和家人的关怀。
乡愁承载了我们对家园的思念,对那片土地的眷恋。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乡愁总让我们心系家园,流连忘返。
二、乡亲的情谊乡愁的内容还涉及乡亲的情谊。
在乡村,乡亲们彼此熟悉,相互扶持。
他们把信仰、信任和友谊传递给我们。
乡亲们的温暖和亲情,让我们心中始终有个乡村的家。
乡愁让我们思念乡亲们的淳朴和善良,也让我们对乡村的风景和安宁产生无尽眷恋。
三、自然的美丽乡愁的内容还涉及乡村的自然美丽。
乡村的山川湖海、田园和草木,都是乡愁的元素。
在那里,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感受到大自然的宏伟与美丽。
无论是流淌的小河,还是金黄的稻田,在我们心中都种下了乡愁的种子。
乡愁让我们珍惜自然资源,呼唤我们保护土地和环境。
四、文化的传承乡愁的内容还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乡村,我们接受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代表着我们的独特身份和精神风貌。
乡愁让我们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它继续在我们心中发酵,驱动着我们朝着更美好的未来迈进。
乡愁的主旨在于唤醒我们对家园的思念,对乡情乡愁的珍视。
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保持对家园的热爱和回忆。
乡愁教会我们珍惜眼前的一切,传承乡村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激励我们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总之,乡愁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记忆,它蕴含着对家园、乡亲、自然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
乡愁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家园的记忆、乡亲的情谊、自然的美丽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乡愁的主旨在于唤醒我们对家园的思念,并激励我们为乡村振兴努力奋斗。
只有珍视乡愁,我们才能更好地坚守自己的根,让乡村的美好在我们心中永不消逝。
乡愁教育教案: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对乡村的情感与认同感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向城市涌入,乡村的人口逐渐减少,甚至有些地方已经成了一片荒芜。
而在这个背景下,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我们需要在教育中注重乡愁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对乡村的情感和认同感。
一、了解乡村文化,传承乡土文明要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了解,让学生了解乡村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了解乡土风俗、民俗和传统工艺等,进而传承乡土文明。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对乡村的情感。
可以在历史课和地理课等多种学科中增加有关乡村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在艺术、音乐等方面介绍乡村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走进乡村,参与乡村建设要鼓励学生亲身体验乡村生活,走进乡村,参与乡村建设,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对乡村的情感和认同感有很大帮助。
可以组织学生到乡村中参与农耕、采摘等活动,或者是到乡村学校、图书馆等进行交流。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乡村的生活与发展,感受到乡村的美好,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乡村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激发学生对乡村发展的热情。
三、开展特色活动,丰富乡村教育除了加强课程的介绍和组织学生参与乡村生活,还要开展一系列特色活动,丰富乡村教育。
可以在校园内举办乡村美食节、乡村文化展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乡村文化与特色,提高学生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品味。
同时,可以邀请乡村老师来教授学生乡村手工艺等技能,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村的生活与发展。
四、创新教育模式,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要鼓励教育创新,采用新的教育模式和手段,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可以开设以乡村为主题的课程,如乡村体验、乡村创业等,让学生了解乡村的生活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将乡村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通过网络课程、在线学习等方式开展乡村教育,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乡村教育中来,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乡愁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重要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分析余光中《乡愁》的艺术特色
分析余光中《乡愁》的艺术特色 余光中 的《乡愁 》以其精巧的形式,深刻的主题成为流传较广一首,也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 作品。
乡愁, 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特殊情结, 它包含着复杂的情感, 有对亲人的思念、 对故土的爱,对祖国的祝愿等,也包含着对自己成长的一段时光、一处空间的怀 念与留恋, 从古到今成为许多文人骚客咏叹的主题, 也出现大量有关乡愁的篇章。
一、巧选意象,体现别样的韵味 诗歌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 样式, 在形式表现上有别于其他的文学形式, 它通过选定的意象来表达特定 的思想情感,突出诗歌的含蓄特点。
《乡愁》这首诗歌在意象的选取上非常有新 意,学习中加强引导,突出意象选择的特点,这样设计效果较为理想: 师: “写乡愁的诗歌非常多, 同学们调动思维, 看谁说的最多。
” 生:“唐代李白 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生:“唐代孟郊的《游子吟 》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师:“同学们列举的诗句 中都依托特定意象抒发感情, 本文意象的选取独具匠心, 成为诗歌中的经典, 一起来分析其中的微妙吧!” 生:“文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这些意象都非 常的细小,非常具有新意。
”1/6生:“作者选取的意象不仅非常小,而且又都加了特定的修饰词语 ,如邮票是‘小小的’、船票是‘窄窄的’、坟墓是 ‘矮矮的’、 海峡是‘浅浅的’, 这样就使本来就比较小 的意象好似又小了许多。
《乡愁》的意境和韵味
《乡愁》的意境和韵味
《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认为中国人的情操都是从屈原来的,从《离骚》来的。
他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
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在岳麓书院世纪论坛上,当余光中被问及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他说,我写诗,写散文或搞翻译用了不少文言。
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话文多样化,如同平面中出现了浮雕,引我们产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种追忆、回忆的情感。
所以要注意多读古、诗、词、曲。
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你还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
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
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
《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
这就是民族的遗产。
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
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愁(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教案教学设计【总述】这节课教育目标:通过分析陈村物欲哲学和“乡愁”,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生活的局限性和思考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促进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视频(1分钟)播放陈村物欲哲学感人的视频,引起学生共鸣,感悟生命的真正意义,找寻幸福的不同方向。
2、提问(4分钟)提问:你们对乡愁是什么样的感觉?它给你们带来什么体验?二、正片:(25分钟)1、引言(5分钟)陈述乡愁和物欲哲学的关系:都是人对自己文化和价值感的关注,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是生活中的哲学问题。
2、图文并茂(15分钟)PPT放映,介绍一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图片和文字。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经历和感悟,促进理解和交流。
3、阅读(5分钟)给学生分发一篇文章《寻找乡愁》,让学生先自己阅读,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归纳提取对乡愁的理解和文化认同感。
三、深度思考:(20分钟)1、角色扮演(10分钟)把学生分成两组,演绎生活在海外的留学生和在国内生活的农民工的对话和冲突,考察跨文化交流的困境和文化价值观的碰撞。
2、思考题(10分钟)提出几个思考题,比如:什么是“乡愁”?它如何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它对个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何?四、总结:(5分钟)1、小结(2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今天的课程,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2、展示(3分钟)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看法和感悟,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进行讨论。
【延伸阅读】1、《物欲、人生和世界的之路》2、《乡愁与失落》3、《重新建立乡愁的价值观》【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感受到乡愁的复杂性和对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陈村物欲哲学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追求。
在这个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问题,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乡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承。
“谜”香校园:让孩子记住乡愁
“谜”香校园:让孩子记住乡愁乡愁,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一种对于故乡的思念和情感的寄托。
而对于现代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大多是在城市中长大,对故乡的记忆只能依靠父母的讲述和偶尔的回乡探亲来维持。
如何让孩子们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到故乡的情怀,记住乡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很多学校里,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弘扬故乡文化,让孩子们记住家乡。
较为常见的是举办乡村游学活动和组织“文化节”,但是这些活动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触动孩子们的内心。
而“谜”香校园则通过独特的方式,让乡愁真正融入孩子们的生活,成为他们回忆中重要的一部分。
“谜”香校园是一所位于乡村的小学,学校坐落在一片优美的山水之中。
每年夏天,学校都会组织一次特殊的活动,那就是“谜”香节。
这个节日源于当地的传统文化,每年都会举行。
“谜”香节的核心是通过谜语来展现和传播乡土文化。
学校会邀请当地的老一辈人来给孩子们出谜题,而孩子们则需要通过回答问题来猜测谜底。
这一过程就像是一场思维的游戏,一次对乡土文化的探索。
而最有趣的是,每个谜底都与当地的特色食物、传统手工艺品等紧密相关。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听取老一辈的教诲和学习,不仅能够增加知识,还能够感受到故乡的温暖和乡愁的情怀。
他们会了解到故乡的历史、传统风俗和当地的特色,同时也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独特味道和独特的技艺。
除了谜语之外,学校还会组织一些其他的活动,例如手工制作、传统舞蹈和美食展示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还让他们能够更加亲近和了解故乡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谜”香校园的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够记住故乡的特色,更能够通过内心感受到这些特色所包含的丰富乡愁。
当他们回想起学校时,会想起那些温暖的夏日,还有来自故乡的独特味道和在乡土文化中度过的美好时光。
“谜”香校园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想要让孩子们记住乡愁并将其融入到生活中,并不需要过多的繁杂的教育活动,而是要通过一种亲近和了解的方式,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接触和感受到故乡的文化和情怀。
乡愁文化传统
乡愁文化传统
乡愁,是一种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是对家乡的记忆和情感的深沉体验。
乡愁
文化传统,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它承载着家乡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乡愁情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乡愁都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主题。
古诗词中常常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孟郊的“故乡三千里,深宫二十年”,都是对故乡的深情表达。
乡愁文化传统也体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中。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
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是中国人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的集中表达。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怀念过去的时光,感受家乡的温暖和乡愁的情感。
乡愁文化传统还体现在中国的乡村文化中。
中国的乡村文化历史悠久,充满着
浓厚的乡愁情感。
乡村的建筑、风俗、民间艺术等都是乡愁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在当代社会,乡愁文化传统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
愁文化传统正在逐渐消失。
因此,保护和传承乡愁文化传统,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强化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传承乡愁文化传统,我们应该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传统
节日和习俗的传承和弘扬,加强对乡愁情感的培育和传递。
只有如此,才能使乡愁文化传统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乡愁文化传统,让乡愁情感永远在我们心中生生不息。
幼儿园中班家乡主题活动:感受乡愁与传承文化
【幼儿园中班家乡主题活动:感受乡愁与传承文化】幼儿园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而家乡主题活动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之一。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有机会感受乡愁并传承家乡的文化,从而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中班家乡主题活动的意义和实践,以及我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1. 活动的背景和意义家乡主题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孩子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形成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中班阶段,孩子们正处在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参与家乡主题活动,他们可以在情感和认知上更深刻的认识家乡,激发对家乡的浓厚乡愁情感,并且在活动中通过感性的体验,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2. 活动的实施家乡主题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比如家乡风情展示、家乡美食品尝、家乡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书、音乐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家乡的历史、地理、特色等知识,引导他们关注家乡的美丽山川、乡村田园、传统风俗等。
孩子们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美术创作等形式,亲身体验家乡文化,并且积极参与活动,感受家乡的魅力。
3. 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家乡主题活动是一项非常有益的教育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快乐的氛围中,感受家乡的美丽与传统,培养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同时也传承和弘扬家乡的优秀文化。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家乡主题活动在幼儿园中的实施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快乐中感受乡愁,传承文化,同时也增进对家乡的认同和热爱。
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是对幼儿园中班家乡主题活动的深入探讨和个人观点的共享。
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家乡主题活动是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重要方式,对幼儿园中班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乡主题活动中,幼儿园教师需要根据孩子们的芳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活动中感受乡愁,传承家乡文化。
《乡愁》余光中
乡愁乡愁的定义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来源于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
乡愁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情感,它常常让人在身体和心灵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乡愁的味道乡愁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它可以是故乡的土地上特有的气味,也可以是童年时代的味道,让人有一种回到过去的感觉。
乡愁的味道如此清晰而真实,让人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乡愁的影响正如余光中在《乡愁》中所述,乡愁是一种让人无法抹去的情感,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思考力。
乡愁可以让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寻找归属感,并且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乡愁的表达方式乡愁可以通过文字、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
许多作家和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乡愁的感悟,让读者和观众能够感受到乡愁的力量和美丽。
乡愁的普遍存在乡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可能会感受到乡愁的存在。
乡愁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它让人们在异乡他国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切。
乡愁的意义乡愁是一种宝贵的情感,它能够让人们珍惜和回忆起过去的经历和美好的时光。
乡愁是一种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纽带,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乡愁的延续尽管人们身在异乡,但乡愁却是一种永恒存在的情感。
乡愁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乡间风俗等途径得到传承和延续,让后代能够感受到乡愁的美好和力量。
乡愁的魅力乡愁是一种美丽而神秘的情感,它可以让人们对家乡和过去的回忆永远保持热忱和感动。
乡愁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体验。
乡愁是一种让人不由自主沉浸其中的情感,它将家乡和过去的时光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永远无法忘怀。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珍惜并感受到乡愁的美好,让它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课堂笔记
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课堂笔记一、课堂内容概述本节课是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的第七课,主要内容是围绕着“乡愁”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老师首先以一首古诗《登鹳雀楼》为入口,引出了乡愁这一情感,接着带领学生分析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对乡愁的理解。
二、乡愁的内涵1. 家乡美好的回忆乡愁,是对家乡美好回忆的怀念和思念。
学生们在课堂上阐述了自己的家乡之美,有的说起了家乡的绿水青山,有的谈到了家乡的特色美食,而更多的同学则将目光投向了家乡的亲人和朋友,讲述了在家乡生活的愉快时光。
2. 对离别的不舍与留恋在课堂共享环节中,许多学生都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和留恋。
他们说起了离别前的背影,想起了亲人的叮嘱和朋友的告别,这些情感都成为了乡愁的一部分。
3. 对家乡的骄傲和自豪除了怀念和不舍,乡愁还包含着对家乡的骄傲和自豪。
学生们谈起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表达了他们作为家乡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乡愁的情感体验1. 心灵共鸣的瞬间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诗歌、音乐等艺术作品中的乡愁表达,感受到了心灵的共鸣。
有同学表示,在欣赏乡愁相关的作品时,仿佛回到了家乡,那种深沉的情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2. 情感的抒发与宣泄乡愁课堂上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的舞台,许多同学在共享自己的乡愁时,情感都得到了宣泄和抒发。
有的同学眼眶含泪,有的同学声音哽咽,这些都是对家乡深情的真实表达。
3. 激发对家乡的向往与回归通过课堂的讨论,许多学生对家乡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向往和回归之情。
他们表示要好好学习,将来回到家乡为家乡做贡献,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
四、乡愁的启示和意义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乡愁课堂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情怀,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学习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这有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 培养家国情怀乡愁课堂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让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为家乡和祖国做出贡献。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与反思1. 引言乡愁,是一种情感,它代表着对家乡的思念和怀念。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在外地生活工作。
然而,无论身在何处,乡愁都会在某个时刻袭来,让人们陷入对家乡的思念之中。
乡愁是一种独特的情感,它既寄托着个人对家乡的情感,又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因此,乡愁教学设计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2. 乡愁教学设计的目标乡愁教学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学习和探索乡愁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具体来说,乡愁教学设计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了解乡愁的概念和特点;•探索乡愁的表达方式;•分析乡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传统文化的珍视。
3. 乡愁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乡愁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下是一个乡愁教学设计的示例,具体内容和方法如下:3.1 学习乡愁的概念和特点•内容:介绍乡愁的定义和内涵,探讨乡愁与家乡、文化传承的关系。
•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乡愁的概念和特点。
3.2 探索乡愁的表达方式•内容:了解乡愁的表达方式,包括文字、音乐、绘画、摄影等。
•方法:组织学生参观乡愁相关的文化展览或艺术作品展,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乡愁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乡愁。
3.3 分析乡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内容:探讨乡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传统文化对乡愁的塑造和表达方式的影响。
•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团队讨论和研究,引导学生分析乡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4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内容:通过乡愁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传统文化的珍视,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方法:组织学生开展乡土调查和家乡文化展示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和家乡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传统文化的珍视。
传统文化乡愁情怀
传统文化乡愁情怀乡愁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深植于人们对于家乡的记忆和情感之中。
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常常会怀念起传统文化所带给我们的美好时光。
传统文化乡愁情怀是一种对老家的怀恋、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珍视之情。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乡愁情怀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重要性,并探究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以满足人们对乡愁的渴望。
一、乡愁情怀的背景与意义乡愁情怀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情感,它源自于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向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人们常常受到现代化生活的冲击,渴望找到一种情感寄托来满足内心的需求。
传统文化乡愁情怀便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
乡愁情怀体现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故乡是每个人成长的地方,拥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底蕴。
当人们离开故乡,远离家乡时,常常会对故乡怀有特殊的情感,希望能够回到那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乡愁情怀是对故乡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它使人们更珍视并向往着传统文化所带给他们的那份家的感觉。
此外,传统文化乡愁情怀具有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符号和独特标识,拥有着丰富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存在,我们才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与尊严,不被外来文化同化。
乡愁情怀让我们更加自豪地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
二、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为了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乡愁情怀的渴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首先,传统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校应当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包括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起对乡愁情怀的深厚情感。
其次,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比如举办传统文化节、戏曲演出等,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传统文化,感受到乡愁情怀的美好。
另外,传媒和互联网的力量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利用传媒和互联网传播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更多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探究与应用
初中语文乡愁教案探究与应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乡愁是一个常见的话题。
乡愁作为情感的体现,它源于生活,直面生命,牵动灵魂。
乡愁内容广泛,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思考、感悟、表达的重要媒介,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探究初中语文乡愁教案的设计与应用,探讨如何将乡愁教学贯彻到语文教育的每个环节,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思维的启迪、文化的积淀。
一、乡愁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重要性1. 具有情感化、生活化、个性化的特点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在不断塑造中。
学生由少年逐渐成长为青年,这个阶段的人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情感冲突。
乡愁作为情感化的话题,能够打动学生的心弦,引发他们共鸣。
学生具有强烈的情感和思维能力,看到每一个人或事物背后的情感和思想,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共鸣,唤起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价值的追求。
2. 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乡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岁月,见证着民族的历史和变迁。
学生通过学习乡愁,能够了解和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中感悟人生哲理和生命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
3. 帮助学生发现和发掘自己的价值乡愁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感悟乡土、回忆过往,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具体的情感事件,激发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价值的意识。
二、初中语文乡愁教学的设计与应用1. 教学目标的阐释和制定初中语文乡愁教学的目标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针对不同年级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课程标准、教育规划和学校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2. 乡愁教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乡愁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例如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想象和体验,加深对乡愁情感的理解和领悟;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激励、引发、启示等方式,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和表达的技巧;采用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交流、合作、反思等方式,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优秀教师讲乡愁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我深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
在这繁花似锦的教育之路上,我遇到了许多学生,他们如同春天的花朵,各有各的芬芳。
然而,在我心中,总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那就是乡愁。
这份乡愁,是我心中永恒的牵挂,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乡愁,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是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遇到了许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他们中有的来自繁华的城市,有的来自遥远的农村。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乡愁,而我的乡愁则源于我那遥远的故乡。
我的故乡位于一个美丽的山区,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
小时候,我总是无忧无虑地在山间奔跑,采摘野果,与小伙伴们嬉戏。
每当夜幕降临,我总是躺在草地上,仰望星空,聆听虫鸣,感受那份宁静与祥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离开了故乡,来到了繁华的城市,开始了我的求学之路。
作为一名教师,我常常思考如何将这份乡愁转化为教育力量,传递给我的学生们。
我发现,乡愁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
在一次语文课上,我给学生讲述了我的故乡故事,描述了那里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
学生们听后,纷纷分享了自己的家乡故事,有的说起了家乡的美食,有的说起了家乡的风景。
那一刻,我看到了学生们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尝试将乡愁融入课堂。
例如,在教学《离骚》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乡愁之情,让他们感受那份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家国的忧虑。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让学生们思考陶渊明为何向往那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进而引导他们思考家乡的美好与社会的现实。
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乡愁的力量。
它能够让学生们更加关注家乡,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同时,乡愁也是培养学生们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它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担当。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继续挖掘乡愁的教育价值,让学生们在乡愁中汲取力量,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记住乡愁 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 优秀学术著作
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优秀学术著作《记住乡愁留给孩子们的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心血。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传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民俗文化,让孩子们能够从小接触、了解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从生活中学习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包括节日习俗、传统医药、宗教信仰、民间故事等等。
其中,传统节日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例如除夕夜的贴春联、走亲戚、吃年夜饭,元宵节的猜灯谜和放天灯,端午节的划龙舟和吃粽子等等。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彰显了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另外,中国的传统医药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自然观察。
中医药注重身体的整体性和平衡,强调个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许多中药材和治疗方法已经被世界所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了解和学习中医药,不仅有利于保养身体和预防疾病,更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医学传统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宗教信仰也占有重要地位。
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伊斯兰教,每一种宗教信仰都有其独特的仪式和礼仪。
参与宗教活动和学习宗教文化,不仅能够加深对宗教信仰的理解,更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宽容与包容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一体化发展。
此外,民间故事也是传承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这些故事丰富多彩,教育智慧,传达着许多道德和价值观。
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牛郎织女》等故事都是我们成长中耳熟能详的。
这些故事既有励志的,也有爱情的,能够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和道德意识。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和传承中国的民俗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可以给孩子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知识,组织家庭一起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包饺子、放烟花、赏花灯等。
《乡愁》课程设计
《乡愁》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乡愁》,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背诵《乡愁》全文,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文化背景。
2.分析并欣赏《乡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就诗歌内容进行讨论和表达个人见解。
4.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围绕《乡愁》这首诗展开,包括:1.诗歌的背景知识介绍,包括诗人余光生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诗歌文本分析,包括词语、句子、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讲解和讨论。
3.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乡愁》所传达的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4.诗歌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仿写或创作自己的诗歌,从而提升文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诗歌的背景知识、文本分析和主题进行系统的讲解。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诗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乡愁》及相关阅读材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著作,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3.多媒体资料:包括与诗歌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以及在线诗歌库。
4.实验设备:如投影仪、音响设备等,用于课堂演示和播放多媒体资料。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乡愁》的读后感、分析某个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等,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考试:安排一次期中和一次期末考试,以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考试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和作文等题型。
乡愁乡韵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实施方案
乡愁乡韵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实施方案一、引言乡愁乡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乡愁乡韵逐渐被遗忘和淡化。
为了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实施方案,重拾乡愁乡韵,让它们成为我们文化传统的永恒瑰宝。
二、加强教育和宣传1. 在学校教育中加入乡愁乡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通过组织诗词比赛、民俗展览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增强对乡愁乡韵的认同感。
2. 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宣传乡愁乡韵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公众关注和传承乡村文化。
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建立乡愁乡韵网站等,不断推送相关文章和资讯,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
三、培养传承人才1. 设立乡愁乡韵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吸引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参与研究和保护乡愁乡韵。
通过开展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提高传承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研究水平。
2. 在乡村中设立传统文化学习基地,吸引年轻人前往学习和体验传统手工艺、民俗习惯等。
通过实践和亲身参与,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
四、保护乡愁乡韵的物质文化遗产1. 加强对乡村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乡愁乡韵的物质载体得到有效保存。
可以通过建立乡村文物保护基金、设立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等方式,加强保护力度。
2. 鼓励乡村居民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提高他们对乡愁乡韵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保护志愿者组织、开展文物保护教育等方式,动员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
五、开展乡愁乡韵的活动和节庆1. 组织乡愁乡韵艺术节、民俗节等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和体验。
可以邀请乡村艺人、表演团体等进行演出,展示乡愁乡韵的魅力。
2. 在传统节庆活动中加入乡愁乡韵的元素,让活动更具传统特色和文化内涵。
可以通过举办传统婚礼、农耕祭祀等形式,让公众亲身感受乡愁乡韵带来的情感和记忆。
六、加强乡愁乡韵与现代生活的融合1. 引导年轻人将乡愁乡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乡村文化产品。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人生如梦,岁月如歌。
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城市化的脚步愈发迅猛,人们对乡愁的思念却愈发深沉。
乡愁,是一种情感的沉淀,是一种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而要留住根,守护好乡愁,成为当下人们心头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的洪流中,守护好乡愁是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情感归宿的根本途径。
乡愁是人们对故土情感的抒发,是一种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而要守护好乡愁,首先要认识到乡愁的珍贵。
故乡的土地、人文风情、独特的历史底蕴,都是乡愁的组成部分。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人们常常会放弃这些,而乡愁也就因此而逐渐淡去。
然而,乡愁正是我们心灵的根,是我们在纷繁世界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的向导。
只有深刻认识到乡愁的价值,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它。
守护好乡愁需要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乡愁的根基。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融合,传统文化往往面临着被冲淡甚至遗忘的危险。
守护好乡愁,就要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入手,让乡愁在文化的庇护下得以生生不息。
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入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传承。
在守护好乡愁的过程中,保护好自然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乡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更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许多乡村的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而这种破坏往往导致了乡愁的减弱和消失。
要守护好乡愁,就要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让那片土地保持原有的风貌,让人们在回到故乡时,仍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情感。
守护好乡愁,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都要加入到守护乡愁的行列中来。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乡村的文化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企业可以通过扶持当地产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乡愁的热爱。
家庭则是乡愁最初的温床,父母要以身作则,将对乡愁的热爱传递给下一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教育是特殊的传统文化教育
乡愁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词,在当代中国较早受到追捧的,是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这首诗表达了被政治分隔多年的台湾游子对于祖国大陆故土风情的深深眷恋。
这样的深情眷恋,恰恰是乡愁的核心要素。
乡愁一般发生在18 岁成人之后,集中表现在对于青少年18周岁以
前生活情景的深刻而又美好的记忆和缅怀。
但本文讨论的乡愁, 是指当今工业化、信息化时代, 国人对于急剧消失的传统时代记忆载体的怀念和眷恋。
这样的乡愁既符合十八岁个体生活经验的回顾, 亦是民族整体对于传统消失的积极性心理焦虑。
乡愁具有抗拒遗忘,珍惜传统,不违初心的文化价值。
乡愁本质上是精神活动,是曾经的物化生活的当下“反刍”。
著名哲学家涂又光先生的教育哲学强调, 教育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生活、精神智慧的反刍, 就是像老牛一样把吃过的草慢慢的转化为牛体的营养。
乡愁亦是如此, 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往往因乡愁形成历史的民间记忆。
在相对封闭、质朴的民族, 乡愁往往是口耳相传的神话、歌谣、图腾等。
而对于当代中国,乡愁的特征,有相对固定的表现,亦有与时俱进的发展。
在当代,乡愁往往表现为个人对于往昔生活的诗意幻化。
乡愁有精神过滤或者美化的特点。
比如, 少年时代奶奶用农家肥种出的甜瓜, 具体的味道是不是好过今天多元化的香瓜?这个并不重要, 那种纯洁的记忆, 才是最重要的乡愁。
偷吃生产队豌豆角的记忆、光着身子泥塘里捉鱼的快乐、旁听高年级历史老师用纯正的普通话讲玄武门之变的忘情、跟漂亮的团支书路遇打招呼的脸红,, 在足够长的岁月长河中, 酿成美好的乡愁记忆。
至于参拜陈景润先生故居
的震撼、师生公祭陆象山墓的崇敬等,更是乡愁的升华,教育的自觉,
具有一种美丽的感动。
在当代,乡愁折射出亿万游子现实困境的心理慰藉。
在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的时代, 亿万被冠以农民工身份的农家子弟背井离乡, 各地谋生, 是乡愁在民间催生
的社会共境。
当代农民工为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而这个群体遭遇
了诸多社会歧视和不公。
无疑地,曾经的家乡记忆、尚存的家园气息给他们提供了工作的动力、生活的勇气和心理的慰藉。
同样的, 80 后一代打拼的知识人,面对压力山大的现实困境,亦有乡愁的浩叹。
可以说,乡愁本质上是文化自觉、文化反思行为。
人皆可以乡愁, 然而乡愁不能够仅仅限于奶奶的豆瓣酱、爷爷的木匠箱、塘边的皂角树、故乡的油菜花。
乡愁的质量决定着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度和高度。
乡愁的传统文化特征,成为乡愁教育开展的前提。
乡愁教育是特殊的民间传统文化教育。
需要说明的是,乡愁教育不等于“乡愁”加“教育”不,等于乡土教育, 也不单纯等于传统文化教育。
乡愁教育, 旨在恢复民间文化记忆, 昭示文化共同体不违初心,不忘初心,温情家国,敬重传统,共创未来的教育。
乡愁教育是既新且旧的教育。
它是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化传统时代的教育新产品,又是文化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共建未来的教育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