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最苦与最乐_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认识到生活中既有苦难也有快乐。
2.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苦难的态度,学会在苦难中寻求成长和进步。
3. 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分析课文中的实例,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3. 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如何在苦难中寻求快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分析课文中的实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培养积极的心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分析实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如何在苦难中寻求快乐。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分析实例。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如何在苦难中寻求快乐。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最苦与最乐》课文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最苦”与“最乐”的案例、故事或文章。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最苦”与“最乐”的思考。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内容,分析其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经历或了解的“最苦”与“最乐”的案例,互相交流感受和看法。
4. 课堂分享: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小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六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一、课题释疑理内容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苦与最乐>。
之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我想先问问大家,发现课文标题的特点没有?生1:是一个并列短语。
生2:前后两个词语之间意思相反。
师:像这样的标题大家还见过吗?生3:本册还有一篇课文《重复与变化》。
师:大家觉得这样的标题好吗?生4:很好!很引人注目。
生5: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我们将这个题目改为“乐从苦中来”,行不行?生6:不行,文章并不是写苦与乐的关系的。
师:那就改成“苦与乐”,可以巴?生7:也不行,改后的题目太宽泛了。
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和“最乐”的事。
生8: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最苦和最乐的事各是什么。
师:作者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到底是什么呢?生9‘: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最乐的事是尽了责任。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能找到证据吗?生10:第l段开头写到“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第3段开头写到“自然责任尽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师:看来最苦与最乐的事都与责任有关系。
(板书:未尽――责任――摄苦;尽一责任――最乐。
)看来题目不能改了,改了与文章内容不太相符。
那将题目改成“最乐与最苦”,总可以吧?生11:还是不能改,因为文章的顺序是先写最苦,后写最乐。
师:除了顺序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吗?生12:一般说先苦后甜,先写苦,再写乐,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生13:这种“最苦”,一般的人不容易体会,放在前面写引入注意些。
师:俗话说,快乐易写,痛苦难描,所以作者将“最苦”先写,重点写。
那文章到底哪些地方写“最苦”,哪些地方写“最乐”呢?生14:第l、2段写最苦,第3段写最乐。
师:第4、5两段是在写什么呢?(生概括不上来。
)请同学们一起将这两段文字再默读一遍吧!生15:进一步论述人应该勇于承担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了解造成人们痛苦和快乐的原因。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最苦与最乐”原则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面对苦难时应保持积极的心态。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最苦与最乐”原则的理解和运用。
造成痛苦和快乐的原因分析。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最苦与最乐”原则。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最苦与最乐”的原则及原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最苦与最乐”原则。
3.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最苦与最乐》相关内容。
4.2 辅助材料:案例分析、讨论题等。
4.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出“最苦与最乐”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5.2 讲解知识讲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分析造成痛苦和快乐的原因。
5.3 案例分析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如何运用“最苦与最乐”原则。
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5.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苦难时应保持积极的心态。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强调“最苦与最乐”原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最苦与最乐”原则,并将体会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拓展6.1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其他与“最苦与最乐”相关的哲学观点。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苦难和快乐的理解。
6.2 实践拓展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介绍课程主题:最苦与最乐。
解释课程目的:探讨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积极面对困难的态度。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苦和乐是什么?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并简要讨论。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二章:最苦的经历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享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苦的事情。
2. 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精神。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苦的事情。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以及从中得到的教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苦的经历。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第三章:最乐的经历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享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乐的事情。
2. 培养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珍惜它们。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并描述自己经历的最乐的事情。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经历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乐的经历。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分享和讨论质量。
第四章:从苦与乐中成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析并反思自己在最苦与最乐的经历中的成长。
2. 培养学生从困难中吸取教训,并用于个人成长。
教学内容:让学生分析自己在最苦与最乐的经历中的成长。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困难转化为个人成长的契机。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苦与最乐的经历。
2.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全班分享,并分享自己的成长和教训。
第五章:最苦与最乐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探讨最苦与最乐的经历对自己生活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的态度。
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最苦与最乐的经历对自己生活的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一个最苦与最乐的经历。
11、最苦与最乐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最苦与最乐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一、教学内容本课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最苦与最乐》。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与体验生活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认识人生的苦乐,并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2.掌握本文的关键词语和句型,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感悟、表达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文重点涉及人生的苦与乐,重点是如何感受、体验、认识并理解人生的苦与乐。
难点培养学生深刻理解人生意义的能力,并掌握运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型。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注重学生自我发现和解释。
五、教学准备本节课需要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苦与乐的事例,如一些图片、故事等。
六、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以下问答来导入本节课:你认为人生中最苦的事情是什么?人生中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你们都经历过哪些最苦和最乐的事情?请举例说明。
步骤二:阅读请学生们认真阅读文章《最苦与最乐》。
步骤三:了解与体验生活中的苦与乐现场播放一些事例录音,直观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苦与乐。
步骤四:小组讨论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成员互相分享生活中的苦与乐,自己如何面对,通过讨论来发掘人生乐的难忘瞬间和苦难中的正向价值。
步骤五:理解人生意义请学生就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回答以下问题:人生中“最苦”,可以带来什么样的力量?人生中“最乐”,又有何种特殊的意义?步骤六:总结通过总结,豁发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堂作业请学生把今天的思考和感悟写在笔记中,并展开思考:“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更好地面对人生中的苦与乐?”八、教学反馈教师通过观察、笔记、评估等方式来反馈学生的表现和收获,及时纠正不足,回馈教学效果。
九、教学注意事项•教师需要清楚分析和解读本文,以便扎实教学。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发现本课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应该注重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使教学过程更为高效和专业。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掌握生字词。
2. 难点: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生活中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从而引出课文题目。
2. 整体感知: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然后,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深入探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最苦与最乐”的句子,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面对苦难和担当责任。
5. 小结作业: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并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记录自己生活中最苦或最乐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通过提问、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和感受。
2. 作业:布置一篇短文写作作业,让学生记录自己生活中最苦或最乐的事情,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同时,让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大意。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回答和短文进行点评和反馈,了解学生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程度。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
教学内容:1. 介绍“最苦与最乐”的主题含义。
2. 分享生活中个人的苦与乐经历。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你们认为生活中什么是最苦的?什么是最乐的?2. 分享个人的苦与乐经历。
3. 引导学生思考苦与乐的关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苦与乐的理解。
2. 收集学生的个人经历,分析他们对苦与乐的态度。
第二章:理解苦难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苦难是人生的一部分。
2. 引导学生理解苦难的价值。
教学内容:1. 讨论苦难的普遍性。
2. 分享名人的苦难经历及他们如何从中成长。
1. 讨论:你们是否经历过苦难?苦难给你们带来了什么?2. 分享名人苦难经历及成长的故事。
3. 引导学生思考苦难的价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苦难的认识。
2. 收集学生的感悟,分析他们对苦难的态度。
第三章:面对苦难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面对苦难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教学内容:1. 讨论面对苦难的心态。
2. 分享应对苦难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活动:1. 讨论:你们在面对苦难时,通常会有怎样的心态?2. 分享应对苦难的方法和技巧。
3. 引导学生练习积极应对困难。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面对苦难的心态。
2. 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分析他们应对苦难的能力。
第四章:享受快乐1. 让学生认识到快乐是可以追求的。
2. 引导学生学会享受生活中的快乐。
教学内容:1. 讨论快乐的追求。
2. 分享享受快乐的方法。
教学活动:1. 讨论:你们认为怎样才能追求到快乐?2. 分享享受快乐的方法。
3. 引导学生练习享受快乐。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快乐的理解。
2. 收集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分析他们享受快乐的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加深对苦与乐的理解。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篇1一、总体构思《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二、过程设计1、教法学法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2、教学流程(1)导入课题:①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
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②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最苦与最乐》是一篇描写生活中苦难与快乐并存的优秀课文,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读者深刻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思考,学会分析人生中的苦难与快乐。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珍惜眼前的快乐。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简要介绍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作者、背景及课文主题。
2.2 课文内容解析2.2.1 分析课文中的苦难与快乐描写,理解苦难与快乐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2.2.2 探讨作者对待苦难与快乐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人生的影响。
第三章:课堂讨论与思考3.1 问题设置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悟。
3.3 总结讨论成果引导学生从讨论中总结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四章:实践活动4.1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编写关于自己生活中苦难与快乐的作文,或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面对苦难与快乐的情景。
4.2 活动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内心感受。
4.3 活动总结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第五章:课程评价5.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5.2 评价内容5.2.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2.2 学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和树立。
5.2.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第六章:课后作业设计6.1 作业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堂讨论,布置相关的思考性问题,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6.2 作业要求1. 阐述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以及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最苦与最乐(教案)
最苦与最乐一、教学目标1.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认识到人生中的苦与乐是相对的,如何在面对苦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1.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
1.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学会在面对苦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方法3.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内涵。
3.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感悟,共同探讨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3.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从而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四、教学内容4.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最苦”与“最乐”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
4.2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生活中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苦与乐,并思考如何面对。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保持积极的心态。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5.2 学生作业: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过程6.1 课程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点。
6.2 案例分享:教师分享更多关于“最苦”与“最乐”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苦与乐的相对性。
6.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苦与乐,并思考如何面对。
七、课堂互动7.1 问题解答: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7.2 小组竞赛:教师组织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点。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理解课文的基本意义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苦与乐,培养学生挑战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难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引入课文:你认为什么是最苦的事情?你认为什么是最乐的事情?请举例说明。
Step 2 阅读课文(25分钟)1. 教师放映教学课件,让学生跟读课文。
2. 分组朗读:将课文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分组朗读。
3.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 班级活动:读一读,告诉同学们主人公经历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 小组活动:为什么说最苦和最乐是相互联系的?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文理解题目。
1. 阅读下面的故事,回答问题。
- 主人公在家庭中遇到了哪些苦和乐?- 为什么说苦和乐是相互联系的?2. 学生尝试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写一篇文章概括。
Step 4 情感交流(10分钟)学生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苦和乐?- 你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的?- 你有什么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方法?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和复习,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
- 本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这节课你做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五、板书设计课文标题: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家庭苦与乐相互联系让苦带来力量,让乐带来希望六、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阅读课文和讨论生活中的苦与乐,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
教学内容:1. 解释“最苦与最乐”的概念。
2. 分享个人经历,让学生分享他们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时刻是什么?2. 学生分享个人经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经历对他们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分享的质量。
第二章:理解最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最苦的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最苦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解释什么是最苦的经历。
2. 分享一些常见的最苦经历,如失败、失落、痛苦等。
教学活动:1. 讨论最苦的定义,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最苦经历的理解。
2. 分析一些常见的最苦经历,探讨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最苦经历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理解最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最乐的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最乐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解释什么是最乐的经历。
2. 分享一些常见的最乐经历,如成功、幸福、喜悦等。
教学活动:1. 讨论最乐的定义,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最乐经历的理解。
2. 分析一些常见的最乐经历,探讨这些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最乐经历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最苦与最乐的关系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最苦与最乐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最苦经历中寻找最乐。
教学内容:1. 讨论最苦与最乐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分享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从最苦经历中寻找最乐。
1. 引导学生思考最苦与最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点。
2. 分享一些方法,如积极思考、寻求支持、改变态度等,帮助学生从最苦经历中寻找最乐。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最苦与最乐关系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最苦与最乐的关系。
《最苦与最乐》课文教案
《最苦与最乐》优秀课文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最苦与最乐》是一篇关于人生哲理的课文,通过分析人生中的苦难和快乐,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担当责任,体验人生的苦乐。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最苦与最乐》,使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最苦与最乐》一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人生的最苦,第二部分论述人生的最乐。
作者通过对比,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担当责任,体验人生的苦乐。
2.2 课文重点词汇解析(1)苦难: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痛苦;(2)快乐:生活中感受到的幸福和愉悦;(3)担当:承担责任,面对挑战;(4)价值: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讲解,阐述课文中的哲理和论证方法;3.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哲理;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2 讲解课文:详细解析课文内容,阐述人生的苦乐哲理;4.3 分析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论证过程,提高思维能力;4.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4.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案例,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哲理;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5.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5.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5.4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心得体会,检查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文相关背景资料和案例,制作PPT;6.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苦乐,激发学习兴趣;6.3 课文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人生哲理;6.4 互动环节: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讨论;6.5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案例中的哲理;第七章:教学资源7.1 课文原文:提供《最苦与最乐》的原文,方便学生查阅;7.2 相关文献: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献,拓展学生视野;7.3 案例库: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7.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7.5 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辅助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教案:最苦与最乐
初中语文教案:最苦与最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提高语感。
(3)学会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最苦与最乐的深入思考,认识到面对困境时积极乐观的态度的重要性。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3)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2. 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内容。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 体会作者对人生最苦与最乐的深入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最苦与最乐》文本。
2.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相关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发学生对“最苦与最乐”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对比分析(1)引导学生对比课文中的不同观点,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
(2)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论点,进行深入分析,分享自己的见解。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反驳,锻炼思维能力。
6. 创造性思维训练(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苦与最乐》年级语文教案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警句或图片,让学生感受责 任的重要性,并引出课文主题。
课文解析
01
02
03
课文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 ,了解文章的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 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 文内容。
句子解析
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 行深入解析,引导学生理 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课堂活动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中的 观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 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 通过表演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思想 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
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习题,帮助学 生巩固所学知识。
读后感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总结自己在课 文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03
THANK YOU
感谢聆听
重点
重点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
《最苦与最乐》不仅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更是一篇充 满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应该能 够培养起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形成积极向上 的情感态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 和思想,通过讨论、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和情感态度。同时,教师还需要将文章的主题与学 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01
1. 《中国现代文学史》
03
02
详细描述
04
2. 《最苦与最乐》原著
3. 《最苦与最乐》研究论文集
05
06
4. 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06
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
周计划
02
01
03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概述《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十个章节,本教案为前五个章节的教学设计。
本课程以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经历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苦与乐,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
本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五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经历,认识人生的困境,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面对人生困境的应对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人生苦乐的认知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经历人生的困境及其原因2. 第二章:面对人生的困境困境的应对方法调整心态,积极面对3. 第三章:心理困境的突破心理困境的类型及表现心理困境的解决办法4. 第四章: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快乐的来源创造快乐的方法5. 第五章: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的培养途径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经历,阐述人生的困境及其原因。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困境的应对方法和心理困境的突破策略。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和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4. 情景模拟法:设计情景,让学生模拟应对人生困境的场景,提高应对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出的观点。
4. 情景模拟表演:评价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和应对能力。
5.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 第六章:家庭与人生的关系家庭对人生的影响如何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7. 第七章:职场与人生的挑战职场困境的应对策略职场成功的要素8. 第八章:人际关系与人生体验人际关系的种类及重要性改善人际关系的技巧9. 第九章:终身学习与人生发展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终身学习的方法与技巧10. 第十章:人生目标的设定与实现设定人生目标的意义实现人生目标的策略与步骤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家庭对人生的影响,阐述职场困境的应对策略和职场成功的要素。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最苦与最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最苦与最乐》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作者背景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3.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懂部分,解答学生疑问。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讲解与解答: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1. 课文《最苦与最乐》文本。
2. 作者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
4. 参考书籍或文章。
3.2 教学材料1. 学生笔记本和笔。
2. 课文阅读理解题目和答案。
3. 分组讨论问题和相关资料。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学生讨论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2 教学反馈1. 课堂及时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其学习方法和思路。
2. 阅读理解题目答案反馈:教师应及时批改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其纠正错误和提高。
3. 学生讨论表现反馈: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其积极参与和表达。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文章或书籍,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主题。
2. 组织相关实践活动,如辩论赛或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九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最苦与最乐》一文。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评价一篇散文的特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苦乐的独特见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面对人生的苦难,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最苦与最乐》一文。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2)如何评价一篇散文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梁实秋及其作品《最苦与最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最苦”与“最乐”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2)重点讲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最苦与最乐》一文。
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苦与最乐教案9篇
最苦与最乐教案9篇最苦与最乐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__的结构,感受__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__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清__思路,从论述中理解__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责任的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学习__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__的脉络.2.理解__所运用的论证方法.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四、学习课文,整体把握(一)我是课堂小主人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__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思考:1.用自己的话说说__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五、总结课文,梳理结构(课件出示)六、巩固练习(课件出示)__的题目叫《最苦与最乐》,齐读最后一段,看哪些句子分别照应了“最苦”和“最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最乐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最苦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乐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最苦七、思维拓展:(一)我说你说明责任我看到很多同学的父母每天等在校门口,接自己的孩子回家,我想他们把这种等待化为了一种责任;晚上放学回家,他们必然会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这是把对孩子的服务当成了一种责任:每天早上,他们又把洗净的衣服放在孩子的床头,这是把对孩子的关爱当成了一种责任。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
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
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中学语文《最苦与最乐》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学目标:⒈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⒉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⒊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
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⒋“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⒈学习略读的方法。
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⒉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课前准备:⒈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⒉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⒊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
(ppt显示课题)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ppt显示)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⒈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⒉读准字音。
达(dá)观安分(fèn)恩惠(huì)赔(péi)礼纵(zòng)然契(qì)约循(xún)环悲天悯(mǐn)人⒊理解词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5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1 最苦与最乐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 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三)读完全文后,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 样的责任?
(学生自由发言)
六、文章主旨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这篇文章从 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本文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 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论证了一对姊妹命题: 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1 最苦与最乐
11.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为人处世态度。 2.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谈谈他们眼中最苦与最乐的事情,由此导入到梁启超眼中的“最苦与 最乐”。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 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 年中举人。1891 年至 1894 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 木草堂。1895 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 《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 等。1897 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 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结束语
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 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 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 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 呢?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今天,读了这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 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 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2. 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 再与上题重复。
3. 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 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 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 “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 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 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 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 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 5 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6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1 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 乐。
四、了解语言特色
1. 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 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 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 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 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 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确:1、2 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 1 段提出观点,第 2 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二、讨论第二部分:
7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1 最苦与最乐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 述得有条不紊,令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 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4. 句型练习——仿写:学生可以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喜欢的 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虽
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讨论第一部分:
第 1 自然段: 1. 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 上、观念上去排解。
2. 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 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
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就其中一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 文章。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3.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8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1 最苦与最乐
三、检查预习
1.听写
2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1 最苦与最乐
2.学生朗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请学生说出课文中印象最深的句子、段落,并简要分析,引导其他学生思考, 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合作探究
(课前学生自愿分组,每组 4 人,上课时,按照小组做好。) (一)教师出示探究题目,明确要求: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 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答疑) 明确: 第 1 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 2 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 3 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 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 4 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 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 5 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 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 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二)“价值观”探究 梁启超在本文中列举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的事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
通读课文,疏通文字。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及词义,课上听写。 1.字音
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1 最苦与最乐恩惠(h来自ì)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
2.词义 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悯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4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11 最苦与最乐
3. 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第 2 自然段: 1. 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
3. 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