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包身工》教学设计6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包身工》教学设计6

人教必修一《包身工》教学设计――夏衍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三、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四、课时安排:三课时五、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这个单元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

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最新的资讯。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包身工》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二、作者简介: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乃熙,号端先。

现代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

曾写过许多作品,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参看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三、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

包身工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一、作者作品介绍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

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二、分析课文1、了解包身工的生活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

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五点上工中餐及午休一小时下午六点收工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预习、讨论、交流达到明确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文学常识
二、走进文本,个性化阅读展示
1、文本探究,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1)、文中用了哪些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这二者是如何有机地融化在一起的?
2)、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作者为了使人们对这一群体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选取了哪些典型人物和典型细节,请做出具体赏析。

3)、你认为报告文学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就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文本做出具体分析。

4)、结合文本分析文中使用大量数字的作用。

2、主题探究,教师引导共同探讨
1)、作者报告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工作情况,为什么还要穿插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等内容?
2)、作家为什么要写这篇报告文学?作者到底想揭露什么?(体会主题)
3)、诵读结尾三段,分析这三段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
3、比较探究,资料拓展
现代“包身工”现象思考,补充资料见后面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广西省平南县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 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 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 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教学过程1、文学体裁——什么是报告文学?2、作家作品介绍3、字词梳理4、整体把握——课文可以分成那两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其间穿插以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使文章内容丰富、线索清晰。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从“两粥一饭”到结尾),作者概括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并提出了自己的愤怒控诉。

5. 从课文中,我们看到包身工的遭遇有哪些?如社会背景,工作情况,待遇等等。

明确:家庭生活困难,被迫卖身给带工老板,带到上海的日本纱厂工作。

“一二·八”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工,于是“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劳动者”。

工作性质“清晨四点一刻,天还没有亮,睡在拥挤的工房里的人们已经被人吆喝着起身了。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劳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

包身契上写明三年期间,能够做满的大概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象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象弓一般的弯,面色象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高中语文 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高一)

高中语文 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高一)

包身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理清课文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4、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领会文章的主旨。

2、反复阅读,体会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反复阅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把握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黑暗制度的谴责。

【教学重难点】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学习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课文分析】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

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同时,通过文章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设想】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反映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也有些隔膜。

教师必须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了解背景知识,把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

2、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一、导语设计:本单元是新闻与报告文学单元,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短新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夏衍先生写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高中语文 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包身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二、预习导学1、疏通字词(1)给加黑字注音:衍(yǎn)汀(tīng)游说(shuì)辊(gǔn)栅(shān)趾(zhǐ)骷髅(kū)(2)解释下列词语和短语中的加点词:吆喝:(大声喊叫)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契据是实:(是,此)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这就是包身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

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起,一个伟大的剧作家一直向人们含泪诉说着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由学生简要讲述“包身工”的含义和“芦柴棒”的故事字端轩,浙江杭州人。

1932年进入电影界;创作了《狂流》、《自由神》、《赛金花》等多部电影剧本。

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

作品很多,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还有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改编的电影剧本。

作品收入《夏衍选集》。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简单了解作品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自答问题1、背景介绍在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

这个时候的中国: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具体内容为《包身工》。

课文详细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展现了旧社会底层工人的悲惨命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2. 通过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包身工苦难生活的同情,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课文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旧社会纺织厂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照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包身工的报告文学,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分析课文4. 例题讲解a. 针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分析其表达技巧和作用。

b.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如何从叙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

b.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文章。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

b. 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2. 答案:a. 包身工生活状况:衣、食、住、劳动条件极差,受到工厂主和包身工头的剥削和压迫。

b. 表达技巧:对比、讽刺、抒情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了解旧社会其他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横向对比。

b. 邀请历史老师讲解旧社会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14篇)高中语文《包身工》篇1一、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二、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四、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最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1—8(1—5)起床的情景(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9—17(9—11)早餐的情景(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18—25(18—23)上工的情景(24—25)在中国的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26—33总结全文。

概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四、在了解课文结构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包身工一天活动的段落,感受她们所受的非人待遇,并概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A)分别朗读1—4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D)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新闻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掌握《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的要素、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和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学习并掌握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包身工》所揭示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培养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包身工》的写作手法、新闻报告文学的特点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2.教学难点:运用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来表达现实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理解文本。

3.解决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学生实际操作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包身工》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新闻报告文学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背景介绍:讲解《包身工》的作者夏衍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讲解“包身工”制度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发展。

(3)阅读课文,分析《包身工》的篇章结构、表达手法和中心思想。

(4)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包身工》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4.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音频素材及相关背景资料等。

5.评估方法: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及作业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包身工教案(优秀7篇)

包身工教案(优秀7篇)

包身工教案(优秀7篇)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

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三、文章结构:1.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居住低劣四点半钟:早饭情景?饭食粗劣五点钟:劳动情况?条件恶劣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包身工》教案6篇

《包身工》教案6篇

《包身工》教案6篇《包身工》教案篇1【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教学设想】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

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__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二、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三、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授课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简介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

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__),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了解作者写作时间;了解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一)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

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作的意义、工作内容以及所需技能。

2.掌握包身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践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包身的制作方法。

2.包身的困难点在于操作,需要学生们耐心细致地进行操作。

三、教学准备1.PPT课件。

2.黑板、彩笔。

3.短绒毛巾、棉布、针线等工具。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向学生们介绍包身工这一职业,包身工是制作珠宝肖像的专业技术人员,包身工通过观察顾客的眉眼、身材和身份等特征,用粘土、蜡和金属粉末等材料制作肖像。

包身工在包身工作中需要有良好的审美眼光、精湛的手艺和耐心的精神。

2.讲解包身工作的内容教师介绍包身工作的内容,由于包身肖像需要反复制作,所以包身工作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细致地完成,否则就会影响肖像的质量。

包身工作的每个步骤都很重要,要求学生们严格执行。

3.讲解包身的制作方法教师向学生们讲解包身的制作方法,包身的制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准备工具和材料。

包身的制作需要准备棉布、短绒毛巾、针线等工具。

制作过程中,还需要使用黄蜡、石膏、粘土等材料。

第二步:制作模板。

包身工需要根据顾客的形象特征,制作出一个模板,用来制作肖像。

第三步:涂上脱模剂。

在模板上涂上脱模剂,以便于在后期将制作好的肖像脱模。

第四步:制作肖像。

用粘土等材料,根据模板将肖像进行制作。

第五步:烘干。

将制作好的肖像放到烤箱中烘干。

第六步:脱模。

用特制的工具将肖像从模板上脱下来。

第七步:打磨。

将制作好的肖像进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

第八步:上色。

根据客户要求,给肖像进行上色处理。

4.制作包身教师向学生们演示制作包身的具体步骤,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制作包身。

5.检查包身教师检查学生们的包身,在包身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只有规范的操作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包身肖像。

6.总结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们反思并总结每一步的操作方法。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既以问题为中心,又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写法 2.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本质,激发学生憎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热爱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趋向为副线;重点人物:芦柴棒、小福子 2.难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安排三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看看这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心能黑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人能惨到什么程度上节课,同学们和薛老师一起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今天咱们要回顾的这段往事,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制度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夏衍,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原名沈端先,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作品有《夏衍剧作集》等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曾写过许多作品,著名的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参看夏衍《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 【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个时期国统区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地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三、【体裁:关于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 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四、感知文章内容,划分文章结构。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6 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力)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力)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①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①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

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老师小结:第1段三个要点:(1)体裁:报告文学。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夏衍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解读,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夏衍及其作品《包身工》的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组织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包身工悲惨遭遇的同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整理课文《包身工》的笔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笔记整理和课后思考题的完成情况。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掌握作者夏衍的相关背景知识。

(3)了解《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同情。

(2)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作者夏衍的相关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1. 对《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

2. 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包身工》的文本。

2. 作者夏衍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必修课中的相关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介作者夏衍和他的作品《包身工》。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包身工》,理解课文内容。

(2)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要求学生在读后感中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同情。

5. 总结:(1)对课文《包身工》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2)强调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同情的重要性。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包身工》与其他相关作品,如鲁迅的《阿Q 正传》、茅盾的《子夜》等,探讨作家们对劳动人民的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时代背景。

2. 实地考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当地的历史文物、纪念馆等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加深对《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夏衍及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表现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同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情怀。

(3)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夏衍及作品背景。

2. 分析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方言的理解。

2. 课文中所表现的深刻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夏衍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找寻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于劳动人民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 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当前劳动人民的现状,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2. 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包身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3)提高阅读和分析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认识劳动者的权益,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3)激发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夏衍及其作品《包身工》。

(2)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分析课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课文主题思想和价值意义。

(2)提出拓展阅读建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成绩:评估学生在单元测试中的成绩,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课时安排本教案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具体安排如下: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背景,自主学习课文内容。

第2课时:合作讨论课文中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第3课时:分析与鉴赏课文的文学手法和艺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①给课文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力)②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思考和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③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力)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① 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② 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③ 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④ 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⑤ 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目的:①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②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预习提示”,理解提示的要点。

提问:“预习提示”有哪些要点?老师小结:第1段三个要点:(1)体裁: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要求有真实性和典型性,能迅速及时反映现实生活。

我们学过的报告文学有《谁是最可爱的人》、《地质之光》等。

(2)写作年代:1935年。

作者经过两个多月起早摸黑深入工厂观察调查了解才写成这样真实的文章。

(3)中心思想:(见“预习提示”第1段第二句话)。

第2段的要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以记叙包身工一天生活为组织材料的线索,以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作为配合。

第3段要点,本文写作特点:(1)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2)点面结合,既介绍面上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又对“芦柴棒”、“小福子”这两个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二、提问:《包身工》全文可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些什么内容?同学讨论后,老师小结:课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8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

第二部分(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第三部分(18-25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

第四部分(26-33段)总结全文。

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三、请同学口头讲述包身工的生活、劳动情况。

(参考“思考和练习”五的要求) 四、提问:让同学根据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明确: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2)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用包身工?明确:三个原因:可靠(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安全(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日本纱厂的发展看,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由一个厂,不到两万锭子,发展到有六个纱厂、五个布厂,25万个锭子。

从包身工人数看,上海三十间日本厂,包身工人数按最少占50%算,也有二万四千人以上。

五、布置作业 :“思考和练习”一、二题。

板书设计 (可用投影机逐部分显示出来)一、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廉价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二、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论及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原因。

三、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

四、全文总结,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指出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重点分析:(1)1-4自然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2)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3)21-23段“小福子”受到“文明的惩罚”这一段的叙述。

目的: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写法和选材的典型性,并赏析语言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全班同学朗读1-4段。

老师提出下面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可用投影机显示,或用小黑板列出)(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A 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B 先写地下再写楼上C 先写群体再写个人D 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答案:D)(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凶恶)(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地方狭窄、空气污浊)(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 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

(乱哄哄)b 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住的地方太狭窄)c 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 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

(狼狈不堪)b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 “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正确答案应是:害怕。

)d 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2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 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7)1-4段和第5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

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

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

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技巧的熟练。

)二、请一个同学朗读13-15段,大家一齐思考讨论下边的问题:(1)作者在这里写“芦柴棒”受虐待是为了说明什么?(目的在说明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表现她们受残酷的压迫。

)(2)场面描写着笔有轻重,表现有主次,14、15段的场面描写表达的重点是“芦柴棒”的惨,“打杂的”凶,还是老板娘的奸?(“打杂的”凶)(3)分析打杂的怎样给“芦柴棒”“医”病,把15段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中描写打杂的虐待“芦柴棒”的主要动词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摔、踢、泼三个词表现了“打杂的”凶狠。

)老师小结:这一段场面描写用词准确,文字紧凑,主次配合很好。

摔、踢、泼三个动作,一个凶似一个。

“芦柴棒”突然的跳,衬托了“打杂的”凶,突出了“芦柴棒”受虐待的惨,最后老板娘的笑和她的话既与上文“假病!老子给你医!”照应,又表现了她的残酷,无人性,更显出“芦柴棒”遭遇的悲惨。

短短的一段文字读来催人泪下,使人发指。

这一段“点”的描写与“面”的描写相配合,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三、老师提示:选材要选有典型性的材料。

21-23段是点的描写,写“小福子”受惩罚,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材料很有典型性,大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思考、讨论:(1)小福子为什么受惩罚?(2)小福子受到什么惩罚?(3)小福子受到哪些人惩罚?(4)小福子受惩罚的时间有多长?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听这三段文字的表情朗读录音。

(放录音)同学议论、回答问题后老师小结:包身工是“人人得而欺之”的,这话很能表现出她们悲惨的处境。

文章对小福子受罚的叙述与描写正体现了这一点。

她只因为整好了烂纱没有装起这一点小事就遭打,“拿摩温”打她,东洋婆罚她头顶皮带盘心子,向着墙壁站立,罚了两小时,赶不出一天的活,带工老板又打她。

此外还会被饿饭、吊起、关黑房间等惩罚。

小福子受罚的描写表现了包身工受罚的随意性、残酷性、多样性和时间长等特点,典型地表现了她们受压迫的惨重。

四、布置作业 :[思考和练习]四。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即26-33段)理解作者如何用形象的语言作面上的概括,用典型的事例作点的刻画,表现包身工悲惨的命运,揭露带工老板剥削的狠,剥削的深,以总结全文。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联想进行抒情、议论,愤怒控诉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深化主题。

2.赏析文章中形象语言的特色。

3.总结全文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一、全班同学朗读26-33段。

二、分析26段,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一段是写什么的?(是写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2)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各从什么角度去表达这一段的中心?(第一句从面上作概括的叙述,第二句是作形象的描写,第三句举典型人物作点上的描写。

)(3)第一句开头有六个短语,表述了丰富的内容,试指出每一个短语所指的内容:“两粥一饭”指:(恶劣的饮食)“十二小时工作”指:(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化”指:(沉重的工作)“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指:(超经济剥削)“猪一般的生活”指:(生活条件恶劣)“泥土一般地被践踏”指:(受压迫的惨重)(4)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表达作用?(排比:加强了语势,增强了感情色彩。

反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比喻: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使读者更形象地感受到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 三、提问:27、28段主要写什么?(写老板剥削包身工的狠心。

)四、提问:29、30段主要写什么?(以“芦柴棒”为例,具体地揭露包身工受剥削的深。

)五、老师小结:26-30段是课文第四部分的一个层次,作者从总体(面)、从个体(点),又从反面写老板的狠作反衬,揭示包身工命运的悲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