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与珠三角城市圈产业结构对比分析研究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浅谈外贸重心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西部城 市要 高,而由其 带动的武汉城市 圈的外 贸状况对其 产业结构的调 整也具有很强 的相 关性 ,近期 国家外贸重心的转移对武汉
城 市 圈产业结构 的调整影 响 巨大。武汉城市 圈在经济迅速发展 的 同时 ,其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 结构近年 来 出现 了趋 同倾 向 ,这 种趋 同在某方 面进一 步带动 了武汉城 市 囤的经济繁荣 ,在 另一 方面也产 生 了不少 负面效应 ,如重复建设 、恶性竞争 、资 源浪 费等 , 这些 负面效应会导致 经济发展 不协调 ,对武汉城市 圈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 产生许 多障碍 ,成为发展的 “ 瓶颈” 。国家贸易重心的转 移正好给武汉城 市圈产业 结构调整机会 ,贸 易转型主要在 引进 外资、技 术创新等方 面对武 汉城 市圈的产 业结构产生较 大的影响。 贸 易模式转 变能加快 引进 引资结构 ,改变优 化产业结构升级 ;贸易模 式转变促进技术创新 ,促进产 业结构升级 。武汉城 市圈的发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es 8@1 .r m9 6 c 5 6 o 3 n
时代人物论坛
基于武汉城市圈的研究浅谈外贸重心转型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汪长球 方齐 云 ( 中科技 大学经济 学院 华 湖 北武 明 ,经济发展 是在产业 结构的变动和调整 中实现 的 ,产业结构在整 个经 济结构 中处于主导地
方 齐云 :华中科技 大学经济学院经济 学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华 中科技 大学现代经济学研究 中心 ( 湖北省高校人 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 究基地 )常务 副主任 ,中华外 国经济 学说研 究会发展 经济学分会理事 ,湖北省 外国经济学说研 究会理 事 ,湖北省农业经济 学会常务理事 ,武汉市 内部 审计师协会副会长 ,武汉仲裁委 员会仲 裁 员。研 究方 向:发展 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农业经济学、产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分析摘要: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未来的城市竞争将不是个体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城市联动的竞争。
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非常适时的。
然而,通过区位商分析发现,武汉城市圈除了武汉以外,其他城市的优势产业大都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内部结构如农林牧渔、轻重工业等都在低水平上雷同,各城市产业分工不明确,整体竞争力弱。
武汉城市圈应该依托自身的产业优势建立具有集聚效应的产业链,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区位商;区域优势一、引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被誉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总体聚集能力呈下降趋势,城市竞争力也在日趋下降。
为此,2003年11月,湖北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又称“1+8”,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了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
武汉城市圈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资源条件、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的科教和人才资源等优势。
但也存在各个城市间产业缺乏明确的分工、联系不紧密、整体的竞争力较弱的问题。
如表1所示,2004年除武汉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外,其他城市均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说明现阶段圈内城市经济多处于工业化初期,在第二产业内部,又多以机电、纺织、食品、建材为主。
各城市现状主导产业由于受行政区划的限制,结构多有雷同,重复建设严重。
对于区域产业分工及产业比较优势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是通过对区域产业区位商的测算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区域的比较优势产业。
唐磊、曾国平通过区位商分析法,运用西南、西北地区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行业产值,与全国水平进行区位商测算,发现两个地区相对于全国水平在第一产业及建筑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则发展落后;并提出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注重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改造传统工业,发展地方特色;发展新型第三产业的政策建议。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级市 ( 石 、鄂 州、黄 冈 、仙 桃 、潜 江 、孝 感 、成 宁 ) 黄
和 1个 县 级市 ( 门)在 内 的城 市 密集 区。截 至 20 天 06
较弱 ,短期内还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地方 利益 的影响,使区域协调机制必须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表 1 武汉城市 圈三次产业产值 单位 :亿元
易背离比较优 势原则。本文以武汉市城 市圈产业 结构为例 ,发现从 20 02年 开始的产 业调整战略 并没有
使 城 市 圈 内部 摆 脱 三 次 产 业 比例 和轻 重工 业 比例 失 调 问题 。且 受宏 观 经 济 影 响 ,城 市 圈 内部 的 产 业 结 构
缺乏竞争效率现象有加剧 的趋 势。针对这些问题 ,本 文提 出建立统一市场环境 ,加速城市 圈内的产 业重
第2卷 8
2 9 第月期 0 年44 0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18 N. 总.. o 0 第 2 4
16期 8
武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构 调 整研 究
傅 莹 卫 ・ 平
(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407 ) 304
( 摘
( 浙江大学,杭州 305) 108
要] 城 市圈是 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的主要形 式,但是在政 府主导下 的城 市圈产业结 构调 整容
论也得到 了很大 发展 ,如董 晓峰等 (05 20 )对相关 理论
三产业 构 成为 :l.6 ;4 .3 25 % 0 6 %;4 .1 ,仍存 在 着 68 %
一
产 比重较高 ,二产 比重偏低 ,即农业 比重过 高 ,工 业
比重过低 的问题 ,进 而说 明工 业对 农业 支持 力度 不够 、 带动作用不强 ,则 城 乡二 元结 构 矛盾 较 为突 出。另 外 ,
"两型社会"视角下中部地区三大城市圈(群)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 两型社会” 视角下中部地区三大城市圈 ( 群) 产业结构比较研究
栾明 月 朱雪 洁
( 武汉 工程 大 学法 商 学院 ,湖 北 武汉 4 3 0 2 0 0 )
【 摘 要 】随着中央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中部地 区在全 国经济社会发展 大局 中的独特地位 日益 凸显,而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 圈因三者独特 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优势,在 中部崛起中起着 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成为中部地 区最具活力与潜 力的增长极。在研究 中原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 群和武汉城市 圈产业结构的基础上 ,将三个城市群 的产业结构进行比较研究 ,对加快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 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中部地区;城市圈;产业结构 ;比较研 究
一
、Leabharlann 引 言 城 市 群 是 区域 空 间 组 织 的重 要 载 体 ,随 着经 济 全 球 化 的加 速 和 城 市 化 的 高速 发 展 ,城 市群 在 区域 经 济 发 展 中越 来 越 居 于主 导 地位 , 日益成 为 区域 核心 竞争 力和 形 象 的代表 。 中 部 作 为 东 部 发 达 地 区 到 西 部 大 开 发 地 区 的 过 渡 地 带 , 是 东 引 西 联 的 桥 梁 , 中 部 的 崛 起 是 国 家 经 济 全 面 发 展 的 重 要 支 撑 。 由 于 区 域工 业 化和 城 市化进 程 的不 断推 进 ,在 区域 中心城 市 的带 动和辐 射 下 , 同时 出于发 展战 略 的需 要 ,国家 先后 成立 了 “ 武 汉 城 市 圈 ” 和 “ 长 株 潭 城 市 群 ”两 个 “ 两 型社会 ”改革 试验 区 。 目前各城 市群 之 间 己形成 了 “ 争 王 夺 位 ” 的 竞 争 局 面 。 由 于 各 自选 取 的 年 份 和 参 照 对 比的数 据存 在 差异 ,分 析得 出 的结 论就有 所 不 同,也 就无 法通 过 对 比 发 现 各 个 城 市 群 的 优 劣 势 。 因 此 , 通 过 选 取 统 一 的 年 份 和 统 一 的 参 照 对 比 数 据 样 本 , 对 中 部 各 个 城 市 群 的 经 济 和 产 业 结 构 进 行 整 体 性 比 较 分 析 , 可 以找 出 各 自 的 优 劣 势 ,并 就 此 各 自制 定 相 关 政 策 来 调 整 和 实 现 资 源 在 各 产 业 间 的 优 化 配 置 , 优 化 区 域 产 业 结 构 , 努 力 提升城 市群 的产业素 质和 市场竞争 力 。 二 、中部三大城市 群的界定 城 市 群 作 为 特 定 区 域 内 城 市 的 集 合 体 , 其 形 成 必 须 满 足 一 定 的 条 件 按 照 苗 长 虹 关 于 城 市 群 的 界 定 标 准 , 目前 在 中 部 地 区 己 经 形 成 了三大 城 市群 ,分 别为 武汉 城市 群 、中 原城 市群和 长 株潭 城 市群 。 其 中 , 武 汉 城 市 群 以 武 汉 为 中 心 , 包 括 武 汉 、 鄂 州 、黄 石 、 黄 冈 、 孝 感 、 咸 宁 、 天 门 、仙 桃 和 潜 江 等 9 个 城 市 ; 中原 城 市 群 以郑 州 为 中 心 , 洛 阳 为 副 中 心 , 包 括 郑 州 、 洛 阳 、 开 封 、 许 昌 、新 乡 、 漯 河 、 焦作 、平顶 山、济源等 在 内的9 个 省 辖 市 ; 长 株 潭 城 市 群 以长 沙 为 中 心 ,包 括 长 沙 、株 洲 、湘 潭 三 个 呈 “ 品 ”字 型 分 布 的城 市 。 中 部 三 大 城 市 群 虽 然 在 中 部 地 区 占有 重 要 的 地 位 , 但 是 其 经 济 发 展 质 量 受 区 域 总 体 发 展 状 况 的 影 响 , 在 全 国 所 处 的地 位 不 高 。 按 照 城 市 群 等 级 的 划 分 标 准 ,武 汉 城 市 群 和 中 原 城 市 群 的主 要 指 标 接 近 于 中 型 城 市 群 的 要 求 , 而 长 株 潭 城 市 群 则 属 于 典 型 的 小 型 城 市 群 , 中 部 地 区 目前 还 没 有 形 成 像 长 三 角和 京 津 唐 那 样 的大 型 城 市 群 。 三 、实 证分 析 根 据数 据 的可 得 性 , 本文 对 中部 地 区 三大 城 市 群 进 行研 究 。 本 文 选 取2 0 0 4 — 2 0 0 9 年 全 国 以及 中部地 区三 大 城 市群 的G D P 和 三 次 产 业 总产 值 数 据 , 以2 0 0 4 年为 基 期 , 2 0 0 9 年 为末 期 , 以全 国数 据 为 参照 样本 ,进行 偏离 一份 额 分析 。 ( 一 )中部城 市群 区域经 济 的总 体 比较 分析 从 份 额 偏 离和 总 增 长 方 面 看 ,}  ̄2 0 0 4 — 2 0 0 9  ̄ , 武 汉 城 市 圈 实 际经 济 增 量 ( G ) 比按 全 国增 长 率 计算 得 出 的增 量 ( N ) 少i 8 5 . 3 l 亿 元 ,增 长 速 度 也 低 于全 国水 平4 . 8 7 个 百分 点 ,这 主 要 是 因其 竞 争 力份 量 负推 动 效应 造 成 的 , 同时 ,2 0 0 3 - 2 0 07 年 湖 北 的 经 济 增 长 率 在 中 部 地 区 也 是 处 于 倒 数 位 置 。 而 其 余 两 个 城 市 群 的 区 域 经 济 增 量 和 增 率 均 高 于 全 国 水 平 ,其 中 中 原 城 市 群 以 高 出 全 国水 平 l 2 8 7 . 6 2 亿 元 居 增量 首 位 ,长 株 潭 城 市群 则 以高 出 全 国水 平 4 9 . 8 2 个 百 分 点 居 增 率 第 一 位 。 在 结 构 偏 离 方 面 , 中 原 城 市 群 以7 O . 6 3 亿 元 的偏 离 量 独 占鳌头 ,武 汉 城 市 圈和 长 株 潭城 市群 紧 跟 其 后 ,说 明这 三 个城 市群 的产 业 结 构 效益 较 好 ,在 全 国 范 围 内具 有 比较 优 势 。从 竞 争 力偏 离 看 ,除 武 汉城 市 圈 外 , 其余 区域 的偏 离量 都 为 正 值 ,表 明这 些 区域具 有 较强 的竞 争优 势 。 ( 二 )中部城 市 群三 次产 业 结构 的 比较 分析 从 份 额 偏 离 和 总 增 长方 面 看 ,三 个城 市群 的第 一产 业 的实 际 增 量均 低 于 按 全 国规 模 增长 率 计 算 得 出 的增 量 ,说 明三 个 城 市 群 第 一产 业 发 展 缓 慢 , 低 于全 国水 平 ; 第二 产 业 除 武 汉城 市 圈外 , 其 他城 市群 实 际 增 量 均 高于 按 全 国规模 增 长 率 计 算 得 出 的增 量 , 其 中 中原 城市 群 增量 最 大 , 比全 国规 模增 量 水平 高 1 1 9 3 . 4 9 亿元; 第 三 产 业 , 所 有 城 市 群 实 际 增 量 均 高 于 全 国 规 模 增 量 水 平 。 从 结 构偏 离 看 ,三 个 城 市群 出现 “ 一 高 两 低 ” 局 面 , 即 第 二 产 业 偏 离 量 高 , 第 一 和 第 三 产 业 偏 离 量 出 现 负 值 , 说 明 各 个 城 市 群 的 经 济 增 长 主 要 靠 第 二 产 业 拉 动 , 第 一 和 第 三 产 业 制 约 了 其 经 济 总 量 增 长 。从 竞 争 力 偏 离 看 ,武 汉 城 市 圈在 第 二 产 业 方面 竞 争 力 偏 低 ,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
武汉市城市圈发展战略研究作者:陈秉元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空间发展历史证明,城市群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形态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手段。
本文分析了大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世界各国城市圈发展的特点,对武汉城市圈的定位、发展和空间政策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要从区域发展角度,构建中部大三角,强化武汉核心城市的建设,优化、扁平化城镇群的空间网络,重点发展门户交通枢纽,打破产业的同质性布局,实施生态可持续战略,协调区域管理机制,才能立足武汉,崛起中部,放眼世界,促进武汉城市圈协调、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中部大三角0前言自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了城市群和城市圈的概念以后,很多人认为21世纪将是城市圈的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自于城市圈,世界发展的单元将由更大地域内的分工明确、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群集合体构成。
步入新世纪,面临严峻的中部塌陷现象,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国家战略直接促进了大武汉城市圈计划的实施。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包含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共9个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 面积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但是集中了全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
现在,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对推动湖北经济的发展和中部崛起的战略的实现都有重大意义。
1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武汉城市圈在我国15个主要城市群中竞争力排名第9,已落在长株潭之后,处于中下水平,难以实现中部支撑的作用。
目前,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城际联系、产业发展与城市群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
从圈层体系来看,武汉城市圈内5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仅有武汉一个,并且60%以上武汉人口居住在主城区内,其他城市城市化水平普遍处于中期阶段,呈现低密度蔓延式的空间扩张。
【免费下载】浅谈武汉城市圈发展规划
1.2“中部之中”的区位优势。地处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和长江流域的中游, 在中部地区五省中居中心位置。为今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3在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处在国家二级城市群前列的战略地位。武汉 城市圈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明显低于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 京津冀、辽中南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但在中西部地区各城市群中则处于前列。
2.1.4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长期作为国家粮棉油主产区而形成的较坚实的 农业基础;初步建成了门类较齐全,以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 纺 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以物流、现代商贸、信息通信、房地产、旅游和文化产 业 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已初具规模。
2.1.5科技教育与智力资源优势。武汉市科教综合实力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 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地区,其 中 武汉东湖地区是我国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开发利用潜力较大;矿产资源中,非金属矿资源丰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 好;农副产品资源量大质优;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2.1.3优越的交通通讯区位。武汉历史上是“九省通衢”,现为全国四大铁 路枢纽之一,高等级公路主枢纽,长江中游最大的航运中心,全国第三大通信 业 务指挥调度中心、电信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配,料置不试技仅卷术可要是以求指解,机决对组吊电在顶气进层设行配备继置进电不行保规空护范载高与中带资负料荷试下卷高总问中体题资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5写交卷、重底保电要。护气设管装设备线置备4高敷动调、中设作试电资技,高气料术并中课3试中且资件、卷包拒料中管试含绝试调路验线动卷试敷方槽作技设案、,术技以管来术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迅速崛起。
本文从武汉城市圈的基本概况入手,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可行性分析一、武汉城市圈基本概况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千米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以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中小城市,面积6万平方千米,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
从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来看,结合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考虑,9个城市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武汉。
在“1+8”城市圈中,武汉“鹤立鸡群”,其中心城市龙头老大地位突出,这是有别于国内其他城市圈的一个显著特征。
2010年,武汉的面积不到城市圈的15%,人口不到城市圈30%,但主要经济指标占城市圈的50%以上。
第二层次是黄石、黄冈、鄂州、孝感、咸宁,这一层次的地区较具发展活力,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第三层次是仙桃、潜江、天门,发展较为迟缓。
9个城市中有5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通过撤县(地)建市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的历史积累还不够深厚。
二、武汉城市圈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来看,城市圈内部差异性较大,周边城市实力较弱,短期内难以与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协作关系。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城市圈内产业结构偏重工业。
2009年,武汉重工业产值4737.94亿元,轻工业产值1580亿元,重轻工业比达3∶1。
从2000年至2009年,城市圈内重工业比重上升了11.2个百分点。
由于重工业对资源、能源消耗较大,因而城市圈偏重的工业结构会使得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城市圈内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功能单一、商贸、交通运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过大,金融、信息、咨询、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同时,服务业的行业分布、企业层次还不够合理。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研究(上)
《城市发展论坛》(网络刊物)2010年卷山东省城市发展研究基地“城市发展论坛”征文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解洪涛1金荣学2(1.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60)摘要:城市圈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形式,但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容易背离比较优势原则。
本文以武汉市城市圈产业结构为例,发现从2002年开始的产业调整战略并没有使城市圈内部摆脱三次产业比例和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
且受宏观经济影响,城市圈内部的产业同构企业缺乏竞争效率现象有加剧的趋势。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建立统一市场环境,加速城市圈内的产业重组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调整;统一市场1.引言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地方经济盲目扩张、城乡二元经济对立以及区域间的资源和环保合作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促使城市圈经济概念在中国的提出。
其相关理论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董晓峰等(2005)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
在实际操作上,如武汉市经济圈在2002年首次提出,其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其周边的7个地级市(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咸宁)和1个县级市(天门)在内的城市密集区。
截至2006年,武汉城市圈人口占湖北省的51.5%,面积占31.2%,GDP占61.3%,地方财政收入占52.1%,固定资产投资占60.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占63.5%。
其已成为湖北省的经济重心和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密度最大的区域。
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是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继续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定位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的关系,将产业链条在空间上合理分布,通过重新布局实现资源节约和规模经济。
城乡统筹的财政政策如何实施。
其中,产业调整是关系城市圈内形成合理产业结构的核心问题。
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即涉及产业本身的规模经济状况也涉及城市间的比较优势。
城市圈的产业调整往往会在短期内有损当地的财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在政绩压力下对产业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并不持积极态度。
从武汉城市圈建设看产业结构调整
费水平和结构 、 消费和投资 的比例 、 资水平与结构 等 ;2 投 () 资源供给结构 , 有劳动力和资本的拥有状况和它们之间的相
对价格 , 国 自然 资源的秉赋状况 ;3 科学技术 因素 , 括 一 () 包
科技水平 和科 技创新发展 的能力 、 速度 ,以及创新方 向等 ; () 4 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有进 出口贸易 、 引进外
类 : 1需求结 构 , 括 中间需求 与最终需求 的比例 , 会消 () 包 社
收稿 日期 :0 8 0 — 7 20 — 9 2
作者简介 : 彭晓睛(9 4 )女, 17 一 , 湖北武汉人 , 会计 师, 事审计学研 究。 从
中图分类号 :17 文献标 志码 : 文章编号:6 3 2 1 20 )8 07 — 3 F 2 A 17 — 9 X(0 8 1— 12 0
20 0 2年 6月 1 0日,湖北省委书记俞 正声在 中国共产党 湖北 省第八 次代表 大会 所作报告 《 全面贯彻“ 三个代表 ” 重要 思想为加 快湖北 现代化建设 而努力奋 斗》 上第一次 明确提 出 了“ 武汉经济圈” 。报告 中指出 :武汉作 为全 国特大中心城市 “
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任务 , 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能力和 产业的 国际竞争力为根本 目标 , 以提 高产业的创新 能 力为核心环节 , 以体 制改革和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 市场 经济要 求的政 府管理体制为基本保证 , 应作 为武 汉城 市圈
产 业 结 构优 化 、 级 的 内容 。 升 关键词 : 武汉 市 ; 市 圈 ; 业 结构 城 产
中游最大、 最密集的城 市群 。武汉城 市圈的获批 , 无疑会给 圈 内城 市的经 济发展 带来极 大的机遇 , 同时也 面临着 但
武汉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
武汉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三大经济圈的空间范围,通过建立经济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法,在统计软件SPSS的支持下,计算出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得分。
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武汉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的特征,为促进武汉经济圈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武汉经济圈工业投资环境竞争力水平,提出建议对策。
关键词:经济圈;投资环境竞争力;工业一、三大经济圈空间范围的界定世界经济空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均衡的特点,而经济圈是由中心城市(或大城市)和周围广大的农村地区、相邻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镇)共同构成的一个在各种要素之间以市场经济关系为基础,以城市网络为纽带而紧密联系的区域经济发展有机体。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泰州、镇江、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约10.96万平方公里;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覆盖的空间地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惠州共9个城市,土地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
2002年6月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界定的武汉经济圈的空间范围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包括武汉、黄石、鄂州、孝感、咸宁、黄冈、仙桃、天门、潜江共9个城市。
该区域虽然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无法比拟,但其历来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的区域,更是湖北省城市分布最为集中和工业较为密集的核心地带。
二、评价方法(一)评价工业投资环境指标体系的选取根据指标选取的系统性、显著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可比性以及国际惯例等原则,首先选取6大类14小类共67个具体指标;然后,采取相关分析法,选取与第二产业产值关联度大于0.55的指标作为评价工业投资环境的指标体系,包括:(1)城市规模,主要反映城市的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等;(2)基础设施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交通通讯、公共设施服务等城市总体建设状况;(3)经济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与效益、经济外向度等;(4)市场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市场容量、金融服务水平等;(5)信用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政府信用、社会信用等;(6)社会环境,主要反映城市的科技发展状况、社会稳定性、人居环境等。
优化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催生中部“增长极”
4 ・ 0
2 1 年 第 2期 01
石 立 哲 : 化 武 汉 城 市 圈产 业 布局 , 生 中 部 “ 长极 , 优 催 增 ,
2
2
1
l
咖
湖
渤
所 占比重急速 上 升 , 表 现 为 以生产 要 素 投 入 推 动 但
其增 长 的特点 , 时以重 化工业 迅速 发展 为 主 ; 此 第三
优化武汉城 市圈产业布局 , 催生 中部 “ 增长极 ”
i 趣
( 汉大学文理学院 商学部 , 汉 405 ) 江 武 3 06
摘 要 : 武汉 城 市 圈在 产 业 发 展 和 布 局 上 形 成 了几 个新 兴 的 产 业 集群 , 也 存 在 着城 市 间极 差很 大 、 济 联 系 但 经
武 汉城 市 圈 2 0 0 8年 G P为 6 7 . 6亿 元 , D 92 0 人
从 表 1数 据 的变 化 可 以看 出 , 武汉 城 市 圈产 业 变化所 经 历 的阶段 , 大体 可 以归 纳 为 “ 工业 化 ” 前 阶
段 、 工业 化前期 ” “ 阶段和 “ 工业 化 中期 ” 阶段 。在此 期 间, 产业 结 构 通 常 表 现 为 : 一 产 业 所 占 比重 最 第
个稳 定 的提 升 , 且 已 与 第 二 产 业 产 值 比重 非 常 并
接 近
降; 同时 , 二产 业 发 展较 快 , 结 构 类 型 还 未达 到 第 但 高度化 , 时 以轻 工 业 迅 速发 展 为 主 。2 0 此 0 5—2 0 08 年间 , 汉 城 市 圈 产 业 结 构 状 况 大 体 处 于 “ 业 化 武 工
、
武 汉城 市 圈 的产 业 建 设现 状
武汉城市圈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的经 济 联 系 日益 紧密 . 镇 体 系 的 城
空 间形态 也 发生 重 构 . 特 定 区 域 在
为 我 国最具 活 力 的 经 济 区域 . 日 并 益 成 为 我 国经 济 增 长 的 主要 推 动 力 武 汉市 作 为华 中地 区的特大 城 市 . 湖 北 省乃 至 整 个 华 中地 区 的 在
城 市密 度 分别 为 京 津唐 、 长三 角 和 珠 三 角 的 06 、. .0 05 6和 03 .7倍 。 城
市 化 水 平 也 只 为 沿 海 城 市 圈 O 6倍 。 . 、. 2 o . o 从 要素 作 用 强 度看 . 汉城 市 武 圈 的 货 运 强 度 与 沿 海 城 市 圈 是 相
合 体— — 城 市 圈 城 市 信 息 化 、 工 经 济 发 展 中 起 到重 要 的 带 动 和 推
城 市 圈外 . 汉 城 市 圈 的空 间 面积 武 和 人 口规 模 大 于沿 海 的 京 津 唐 和 则 小 于京 津 唐 、 三 角和 珠 三 角城 长 市 圈 , 别 只 是 它 们 的 08 、 .7 分 .1 06 和 06 .3倍 从 城市 化 程度来 分 析 . 无论 是 城 市密 度 、 成 区面积 还 是 建 城市 化 水 平 . 武汉 城 市 圈都 远 远 不 及其 他 三 个城 市 圈 . 汉 城市 圈 的 武
进 作 用 目前 , 汉 城 市 圈正 处 于 武 由初 级 阶 段 向 中级 阶段 演 进 的 关
采 用 城 市 规 模 、 济 发 展 水 经
平 、 素 作 用 强度 和信 息 化程 度 4 要
个 要 素 层 面 反 映武 汉 城 市 圈 与 京 津 唐 、 三 角 、 三 角 城 市 圈 的基 长 珠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收稿 日期 :2 0 —0 -l 07 I 2
基金项 目: 孝感 市土地规划( 【 9 9 1 4 【 11 ) )0 j
作者 简 介 :张 丹 (9 4一 )女 , 士 生 17 , 硕
表 1 武 汉 城 市 圈 与 国 内主 要 城 市 群 主 要 经济 指标 比较 项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 三 角 市群
( 0 3年 ) 20
珠 三 角 城 市 群
( 0 3年 ) 20
ll453 O .1 3 97 00 67 .
京 津 冀城 市群
( 0 3年 ) 20
的 层 次 性 . m武 汉 城市 圈 产业 结 构 优 化 战 略. 提 关 键 词 : 汉 城 市 圈 ;产 业 结 构 ; 武 产业 转 移
中图 分 类 号 : 17 P 2 文献标志码 : A
l 引言
城 市群是 区域经 济发展 的一个 实体 , 是区域经 济空 间组织 的重要 载体_. 1 随着全球 化 的加速 和城 市 j
分析 , 出武汉 城市 圈产业结 构优化 战略 . 提
2 武 汉 城 市 圈产 业 结构 现 状 分 析
2 1 武 汉城 市圈概 况 . 武汉 城市 圈位 于湖北省东 部 , 在武汉 10k 0 m半 径 内集 中了黄石 、 州 、 鄂 孝感 、 咸
宁、 冈、 黄 仙桃 、 门、 江等 8个 中小城市 , 天 潜 已经形 成 湖北 乃 至 长江 中游 最 大 、 密集 城 市群 , 是 湖北 最 也 产 业 和经 济实 力最集 中的核 心区. 在建 设中 的武汉城市 圈是 我 国中部 地 区区域经 济发展 重要 的“ 长 正 增 极 ” 其 经济发 展不仅 关 系到湖北一 省 , , 而且 关 系到与 东 部三 大城 市 群 ( 长江 三 角洲 城市 群 、 珠江 三 角洲
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
按照 工 业 化 演进 阶段 分析 , 当工 业 化进 人 中期
以后 , 合理 的产业 结 构 应 该 呈 现 出“ 、 、 ” 二 三 一 的趋
针 对 如何 实 现武 汉 城 市 圈产 业 一 体化 发 展 , 中 势 ; 当工业 化进 人后 期 以后 , 理 的产业 结构应 该呈 合
产业结构相似度和规模以上行业 区位商 的分析表 明 , 武汉城 市圈产业结 构问题 主要在 于 : 次产业结 构相似 度 三
太 高 ; 模 以上 工 业 行 业 虽 已基 本 形 成 地 域 专 业 化 , 优 势 地 位 不 明 显 ; 业 集 聚 规 模 小 , 业 链 延 伸 不 充 分 。 规 但 产 产
发 展观 为指 导 , 以建 设 资 源节 约 型和 环 境 友 好 型社 第 三 产业 比重 最 高 , 到 5 . , 说 明武 汉 市 已 达 02 这
会 为发展 方 向 , 着政府 引 导 、 场主 导 、 挥优 势 、 处 在工 业化 中、 期 加速发 展 阶段 。在 9个城 市 中 , 本 市 发 后
18 1
华 中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8期) 总 6
鄂州 与黄石 的第 二产业 比重 最高 , 别达 f 5 . 、 分 J l4 9
在宏 观层 面 , 性 研 究 较 多 而定 量研 究 较 少 。本 文 定
孝 感 黄 冈 咸 宁 仙 桃 潜 江 天 门
城 市 圈
通 过对武 汉城 市 圈 9 城市 近几 年来 各细 分行 业 的 个 数据 进行 实证分 析 , 微 观 层 面 找 出其 产 业 一 体 化 从 发展 中存 在 的问题 , 并提 出相 关政 策建 议 。
借鉴四大城市群发展经验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关于中原、长株潭、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考察报告
人 均 G P达 到 1 4 元 ; D 4 l 城 7
镇化率达到 3. 其“ 95 %。 十一 五”时期的发展 目标是 : 郑 州 市的核 心 地位 要显 著提 升, 九市功能和主 导产业定 位基本 明晰 , 展的整体 实 发
力明显增强 , 四大产业带初 具雏形 , 奠定 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的基础。区域生产总值 年增 长 1%,0 0 突破 1 2 21 年
期乃至更长时期内 , 借鉴外 省经验 , 举全省之力 , 着力打 造武汉城市圈品牌 ,做大做 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 , 是 湖北 面临 的 十分紧 迫 的任 务。 今年 3 月中下旬 , 我们赴
豫、 、 、 、 、 湘 沪 浙 苏 粤等六省 市先后对 中原城市群 、 长株
焦作 、 昌 、 许 平顶 山 、 漯河 、 济源共 9 个省辖市 ,4个县 1
四大城市群 发展 的基本经验 1见事早 , 、 行动快 , 有一种抢 占
先机的机遇意识。 四大城市群的领导
上海 市第 三产业 比重 达 5 . 南 0 %, 2
京、 杭州 、 山 3 舟 个城市的比重均超
充分认识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 快, 围际间的经济竞争已演变为区域
2/ 第5 ) 冬 饩. 1 1 ∞6 2期碡 , 冬 6总 9 l 己
维普资讯
本 刊 专稿
快 ,区域问的经济竞争 己演 变为城市群问的竞争 。面对 这种挑战 ,加快城市群发展 成为各地经济发展战略的必
然选择 。如何在“ 十一五 ” 时
进行 r考察 。 四大城 市群基本 情况 中原城 市群以郑州 为中
心, 包括 洛 阳 、 开封 、 乡、 新
人 口 8 万 人 )20 年 完 成 0 ;05
谈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产业结构的影响
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产业结构的影响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扮演着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角色。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建设已成为湖北省的重要发展战略。
本文将探讨武汉城市圈建设对湖北产业结构的影响。
1. 基础设施的改善作为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城市,武汉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升级。
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加强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人员流动和物流运输。
这为湖北省各个地区的产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利于优化湖北省的产业布局。
2. 产业集聚效应的增强武汉城市圈建设带来的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了产业集聚效应的增强。
作为湖北省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市聚集了大量的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众多的企业总部和创新企业。
这为湖北省各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湖北省各地的企业可以通过与武汉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共享资源和创新成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1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推进,湖北省的制造业也在加速转型升级。
传统的重工业正在向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
武汉市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和兵工产业基地,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上具有优势。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湖北省的制造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2.2 服务业的发展除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武汉城市圈建设也推动了湖北省服务业的发展。
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武汉市拥有完善的金融、科技、文化等服务业体系。
湖北省各地的服务业企业可以通过与武汉市的合作,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实现共同发展。
3. 人才流动的促进武汉城市圈的建设使得人员流动更加便捷。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员选择在武汉市工作和生活,湖北省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这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湖北省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同时,人员流动也促进了湖北省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
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研究一、引言二、武汉城市圈的概述三、武汉城市圈的核心竞争力1、区位优势2、产业基础3、人才优势4、开放程度5、政策环境四、武汉城市圈核心竞争力案例1、武昌鱼2、东湖高新区3、武汉电子商务产业园4、汉口北江国际商务区5、武汉智慧城市五、结论引言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广阔的经济区域,由武汉市及其周边10余个城市组成。
近年来,该城市圈发展迅速,走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前沿,成为了一个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区域。
本论文从武汉城市圈的概述入手,探究了城市圈的核心竞争力,结合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大家带来有益的启示,并推动武汉经济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武汉城市圈的概述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中国陆地交通枢纽之一,其城市圈横跨湖北省,并辐射周边省份。
武汉城市圈由武汉市及其周边的十个城市组成,面积达到4.4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2300万。
武汉城市圈在交通、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是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有望超越广州和深圳,成为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三、武汉城市圈的核心竞争力1、区位优势武汉地处中部地区,是承东启西、南北贯通的交通枢纽,也是"五湖四海"的中心。
区位优势是城市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武汉在这方面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明显优势。
2、产业基础武汉在国内具有较高的产业基础,涵盖了汽车制造、武器制造、化工等多个领域,在产业结构上相对较为均衡。
同时,武汉还在不断深化产业转型,打造了"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型产业,提升了产业转型能力和竞争力。
3、人才优势武汉拥有众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量的高端人才,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人才来到这里发展。
这样的人才优势,提高了武汉城市圈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
4、开放程度武汉在开放方面具有较高的度,与全球众多经济体建立了紧密的关系。
通过贸易、金融、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武汉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外向型经济优势。
国内外产业转移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对接
珠三角地 区今后产业调整的重点是重化取向, 重工业将
主要分布在东西两翼 的沿海带 , 山区已成为 当前珠三角产 而 业梯次转移 、 低成本扩张 的主战场 ; 三角地 区的主要着眼 长 点是苏北和安徽 。 同时 , 逐渐 向河南 、 山西、 陕西等省进行产 业转移 ; 环渤海地 区的产业转移中 , 京津产业转移 的首选地 就是河北 , 并辐射带动内蒙古、 山西、 辽宁等周边省份的快速 发展。 另外 , 跳跃式点对点的产业转移的情况也比较多 , 如浙 江纺织业西进新疆 , 同时带动了当地房地产业和制造业的发
其在全球市场 的竞争力 , 开始将 国内已经或 即将 陷入 比较劣
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向其他次发达 国家或地 区, 尤其是向发 展中国家或地 区转移, 由此可 以看到一 幅清晰的世界产业 转 移“ 路线图” 1 。[ 1 上世纪 6 0年代 , 国把钢铁 、 美 纺织等传统工业转移到 日 本、 加拿大、 西德等 国家, 自身则重点发展计算机、 医药、 通讯 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日本 、 西德等国家 和地区有效承接了产 业转移 , 迅速从二战伤痛中恢复经济实力。 到了上世纪 6 o年代至 8 年代 , 0 日本 、 西德等 国也加 快
一
、
国 内外 产 业 转 移 的 历 史 沿 革
转移 , 并呈现加速之势。
二 、 国产 业 转 移 的 发 展 趋 势 我
世界发达 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在经历 了 2 0世纪 5 年 代 0 至6 0年代 的战后恢复 以及 7 0年代 至 8 0年代 的快速发 展 后 , 了加快国内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 为 巩固并维持
展。
了产业结构调整 , 国内产业定位于 电子集成电路 、 把 机械制
造、 精细加工 、 家电、 汽车等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少 而附加值高 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 同时把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 中国家和地区。 这次产业转移 ,亚洲四小龙” “ 随之腾 飞 , 一度
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分析研究
国家级十大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分析研究发布时间:2022-05-26T07:38:29.923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3期作者:乔标1 蔡云超2 侯兰功2 [导读] 通过研究国家级产业聚集度,以期为城市群的合理发展提供参考乔标1 蔡云超2 侯兰功2(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1000482.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绵阳 621000)摘要:通过研究国家级产业聚集度,以期为城市群的合理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2009—2016年国家级十大城市群的板面数据,运用单位面积产值计算得出各城市群产业聚集度,并对各城市群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发现:各个城市群聚集度普遍呈增长趋势,山东半岛城市群聚集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余城市群聚集度指数均有所增加,聚集程度也有不同程度改变。
关键词:产业;聚集度;城市群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升,城市群的建设也随之提高,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群发展,对各个城市群地区并作出重要指示,先后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建设等重大决策部署,城市群的良好发展对解决城市问题、提升城市发展和形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建设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群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主要包括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国伦敦—利物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国内外不少学者基于多个维度对世界各国城市群发展进行研究,戈特曼于1976年根据人口密度和规模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列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1];Tabuchi T在基于交通成本和福利等的视角下研究了城市群分散问题[2],孙久文通过对京津冀城市群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探究后提出,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从空间上相比,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创新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应进一步提高城市群质量[3];吴俊、何荟军研究了创新协同、产业协调与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问题,指出了长三角产业协调存在的三个问题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 ( 万人)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武汉城市圈 l8 6 1 珠三角城市圈
5 l 5 4 ∞ 1 1 0 6 l
2 7 m lo 2 3
3 l 舶 镐 鼬
48 QD 3 8 ∞
资料来源: 湖北省统计年鉴21; 00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21 00 ( 对 外依存度对比 三) 20 年 , 09 武汉 城市 圈出口额约为 7 亿美元 , 5 出口依赖度约为 6 .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里为半径的城市群 , 包括黄石 、 鄂州 、 冈、 黄 孝感 、 咸宁 、 仙桃 、 门、 天 潜江等八市。土地 面积 约 5 万平方公里 , - 8 占全 国总面积 的 0 % , . 6 常住人 口29 万人 , 99 占全 国总人 口的 2 % ,09年圈 内 ) . 20 2 P约为 8O 亿元 , 均 ④ P为 268元 。武 汉城 市 圈承 东启 西 , O0 人 69 连接 南 北 , 湖北省人 口、 是 产业最为密集 的地 区, 也是我 国 中部最具 发展 潜力和活力 的地区 , 是我 国中部崛起战略最重要 的支撑点 。 珠三角城市圈包括广州、 深圳 、 珠海 、 山、 门、 莞、 山、 佛 江 东 中 肇庆 、 惠州 9 个城市 ; 土地面积约 5 5万平方公里 , 占全国总面积 的 07 , 5 % 常住 人 口 48 76万人 , 占全 国总 人 口的 3 % ,09年 圈 内 . 20 5 ④ P约为 317 24 亿元 , 人均 ④ P为 647 70 元。珠 三角城市 圈是我 国 目前 区域联动发展势 头最为迅猛 、 经济发展速度最 快的先行地 区 之一 , 具有沟通 大陆和海外市 场的 良好 区位 条件 。特别 是经过改 革 开放三十年来 的飞速发展 , 已成为我 国经济发展 的重要增 长 现
( 亿元)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一 第二 第三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产业
武汉垌 圈 沛 珠三角城市圈
全 国 3 蜘 箍 ∞ 5 4 0 1
【 关键词】 武汉城 市圈; 珠三角城市圈; 产业结构 ; 优化升级 城市圈的建设对地 区产业结构 的优化升级具有促进 作用 。实 践方面 , 发达 国家通过城市圈建设促进了产业 结构优化 升级 , 如美 国波士顿一纽约一 华盛顿通过城市 圈建设改变 了城市之间产业结 构 同质竞争的格局 , 形成 了错位竞争的 良好态势 , 国鲁尔区通过 德 城市圈的建设 , 实现 了资源型城市 成功转 型。理 论方面 , 和今 , 古 魏龙论证 了产业结 构演进 与区域 经济发 展的高 度关联 性 [ ] 王 1; 飞麟 , 汪超 提出武汉城 市圈应 落实 “ 错位发 展” 战略 , 推动形 成合 理产业布局 。[ ] 2 上述成功实例和理论分析均说 明区域经济结构 的优化升级 与 城市 圈建设密切相关 。从我 国现实分析 中发现 , 珠三角 城市 圈建 设起步早 , 较成熟 , 产业结构 优化 ; 而武汉城 市圈起 步晚 , 成熟 , 欠 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因此 , 文通过武汉 城市 圈与 珠三角 城 本 市圈产业结构发 展现状对 比, 分析两大城市 圈产业结构差 异的原 因, 为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 化升级提 出相应 的政策建议 。 武汉城市圈与珠三角城市圈基本情况 武汉 城市 圈 又称 “ +8 城 市 圈 , 指 以 武汉 为 中心 , 10公 1 ” 是 以 0
业 总数 的比重基本持平 。对 比可知 , 从就业人员分布情 况来看 , 武 汉城 市圈 的就业结 构不合理 , 主要表现在第 一产业就业人员 比重
过大 , 而第二产业就业 比例过小 。 表 2 两大城 市圈就业人员分布情况 比较(20 年 ) (O9
就业 就业^ 万人) 在 、 员( 裁业总人数中 所占比 %) 重(
武汉城市 圈与珠三角城 市圈产业结构对 比分析研究
刘 天权 夏 楠
( 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4 0 7 ) 华 30 9
【 摘 要】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人 1、 2 产业最为密集的地 区, " 也是我 国
中部 最具发展 潜 力和活 力的城 市密 集区域 。珠 三 角城 市圈是我 国 目前
区域联 动发展 势 头最为迅 猛 、 经济发展 速度 最快的 先行地 区之 一 , 是我 国南方经济 发展 的增长极 。本 文通过 对两 大城 市圈的产 业结构 现状进
入工业化后期 , 现出由传统产业 向现代产业升级换代 的趋 势。 呈
( 就业人 员分布情况对比 二) 表2 显示 , 武汉城市 圈第一产业 就业人 员 占就 业总人 数 的 比
值 为 2A% , 70 远高于珠 三角 的 1.% ; 二产业 就业 人员 占就 业 2O 第 3 总人数 的 3. % , 10 比珠三角城市 圈低 l 个 百分点 ; 三产业 占就 8 7 第
Q] P
业 占 ④ P的比重 比珠三角城市圈低 6 2 3 个百分点。 表 1两大城市圈产值情况 比较 (09年) 20
产值( 亿元)
在G P中 D 所占比 %) 重(
行对 比 , 分析 两 大城 市 圈产业 结构差异 的成 因 , 结合武 汉城 市圈的特 并
点, 为武 汉城 市圈产业 结构优化 升级提 出相 应的政 策建议 。
一
6 3 翌 l 4 奄 4 0 蕊 6 盈 & lZ 7
l 4
25 2
4 7 田
躬 舯
lD 4 0 0 6 3 3
资料来源: 湖北省统计年鉴 21; 0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l 0 0 通过三大产业 产值 比重对 比 , 可知武汉 城市 圈第 一产 业 比重 过高 , 三产业发展相对滞 后 , 第 产业 体系表 现为二三一 结构 , 尚处 于工业化 中期 ; 而珠三角城市圈产业体系表现为三二一结构 , 已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