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年纪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 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 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 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 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 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
• 原指岁始,第一天称为元未旦,也叫元日、 正旦、元辰、端日,俗称大年初一。 • 「年」的最初概念,是与作物生长的周期 性和人类生产的劳动的周期性相关系的。 • 「元旦」期间,人们喜欢燃点爆竹,增添 节日气氛。 • 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同时把阴 历的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
干支纪年法
• 干支纪年法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 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 搭配起来,从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对,叫 做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 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 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 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 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 戌 癸亥
• 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往复,在宏观 的时间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乱,古人 就常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 •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古代纪月法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 月三月等,作为岁首的月份叫正月。 古人纪月,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古 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 “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 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 仲冬、季冬。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 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 灯为戏,所以又称灯 节。宋欧阳修《生查 子· 元夕》:“去年 元夜时,花市灯如 昼。”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 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绵 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下令放火烧 山。介之推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念他, 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 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古人纪年 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
干支纪年法
• 干支就字面意义来说,就相当于树干和 枝叶。我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 天和干相连叫天干,地和支相连叫地支, 合起来叫天干地支,简称干支。
• 天干有十个,就是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
• 地支有十二个,依次是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帝王纪年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在 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 最长,为1662—1722年,历61年;其次是 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年号的 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 像康熙、乾隆时期史称“康乾盛世”。又 如唐玄宗用“开元”为年号历28年 (713—740),史称“开元盛世”。
古人纪日
•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 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十五日叫望, 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 前后”。
古人纪时
1、天色纪时法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 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 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 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 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故有了 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 朝廷有赏赐。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 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 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 星 祈 求智 巧 , 称 为 “ 乞 巧 ”。 和 凝 《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 宫嫔乞巧忙。”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 上。除是除旧布新。一 年的最后一天叫“岁 除”,那天晚上叫“除 夕”。除夕人们往往通 宵不眠,叫守岁。苏轼 有《守岁》:“儿童强 不睡,相守夜欢哗。”
2、地支纪时法 3、五更报夜
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天序数纪时对应关系
天 色 纪 时 地 支 纪 时 现 代 纪 时 夜 半 鸡 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平 明 日 出 食 时 隅 中 日 中 日 昳 晡 时 日 入 黄 昏 人 定












23 -1 点
13 点
35 点
57 点
79 点
911 点
11 13 点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 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 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 《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 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 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 认为此日带上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 就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 酒的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一人。”
13 15 点
15 17 点
17 19 点
19 21 点
21 23 点
天色纪时、五更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
夜间时辰
五更
黄昏
一更
人定
二更
夜半
三更
鸡鸣
四更
平明
五更 3-5点
现代时间 19-21点 21-23点 23-1点 1-3点
古诗文与纪时
平明(3-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 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11-1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 中。”(《陈太丘与友期》)
人定(21-23):“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 初。”(《孔雀东南飞》) 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 愁。”(崔颢《黄鹤楼》) 更定:“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张岱 《湖心亭看雪》)
古诗文与节日
从广义上说,节日也是一种纪时方 式。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 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 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 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 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 很多。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 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纪年纪时
自古至今,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轨 迹,是我们人类最大的表盘,寒来暑往 ,春秋更替,社会生活在日月的轮动中 渐进。中国古代对时间的划分非常细致 ,富有生活情趣,也富有文化内涵。
年、月、日的基本概念
•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 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
• 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 成“月”的概念; • 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 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 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 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 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 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 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 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