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 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 参考教案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探究和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我国主要的地域文化类型及其特点。
3. 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4. 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5. 如何在生活中弘扬地域文化。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地域文化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实际场景,让学生体验地域文化,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情景模拟展示:评价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包括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料,包括书籍、文章、图片、视频等。
2. 设计好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情景模拟的案例。
3. 准备好课后作业,以便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具有地域特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
2. 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主题。
3. 分析我国主要的地域文化类型及其特点,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4. 讲解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地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
6. 选取几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
7. 讲解如何在生活中弘扬地域文化,引导学生将地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不同地域的特色和魅力;2. 培养学生对我国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特色和魅力;难点: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地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不同地域特色的兴趣;2. 讲授新课:分别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特色美食、旅游景点等,引导学生认识地域的永恒魅力;3. 案例分析:分析各地的文化传承与保护,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性;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自己所在地区的特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5. 总结拓展: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总结课程要点。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课后搜集其他地区的特色和文化,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地域特色和文化知识,以及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等。
八、评价方式:采用学生分享、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九、教学资源:1. 各地美景图片;2. 各地特色美食、旅游景点介绍;3. 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资料。
十、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分享内容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重点在于学生对地域特色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他们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也应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能力。
七、教学拓展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可以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某个地区的特色和文化。
活动可以包括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也可以安排与当地居民互动的交流活动,如品尝地方特色美食、参与当地的传统节庆等。
地域的永恒魅力 美术教案
高中美术湘美版美术鉴赏(选修)第三单元美术与自然、环境《第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南北方民居的介绍、欣赏,使学生了解因地域差异而形成中国民居的多样性,感受中国民居丰富而精彩的人文背景。
过程与方法:能对民居的外形、功能和装饰做出自己的欣赏评述,理解建筑特色于地域的关系,提高客观的全面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起尊重人民、尊重历史的观念,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2学情分析1、对象:本校为县级学校,教学的对象主要来自于县城或者是乡镇、村。
他们身边就有大量民居,但稍远点的民居建筑特色他们又比较陌生,贴进他们的生活又远于他们的生活,这是吸引他们兴趣的一大亮点。
2、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能通过观察和比较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养成了一定的创造想象和表达的能力及综合处理各种媒材的能力。
因此,本课学习,既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出发,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3、本课内容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和师生讨论、总结归纳来完成,所以不需要学生课前预习。
3重点难点本课教材主要包括民居与环境共相映衬、寺庙建筑、国内地域与美术流派、国外地域与美术流派四个方面,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本人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对本课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度的调整.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欣赏民居建筑的方法,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地域性因素对民居建筑特征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建筑的隐喻性特征。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师:大家暑假准备怎么安排啊?一份数据:每逢假期,安徽宏村的各大宾馆、旅店,都被来自各地的游客挤爆。
提问:是什么吸引这么多游客争相来旅游?(用学生身边的事让学生马上进入情境调动学习兴趣,为揭题奠定基础)揭题(分三次揭题、课件动作展示)⑴、地域魅力(回答上一问题)⑵、永恒(地域的魅力不是短暂的而是永恒的)⑶、小标题:中国民居(通过层层揭题来吸起学生的注意)活动2【讲授】新课展开1、乐中体验课件展示各地民居图片师朗读: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孕育五十六个古老民族,织就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中华民居展示着我国民居的源远流长和它的独特魅力。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概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理解地域文化的永恒魅力。
2.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2. 地域文化的永恒魅力所在。
教学难点:1. 地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区别与联系。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1. 课件:地域文化的图片、视频等。
2. 教材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特点。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地域文化案例,让学生理解地域文化的永恒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地域文化,并探讨其永恒魅力所在。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地域文化的永恒魅力,并引导学生热爱和传承地域文化。
二、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域特色的形成原因,理解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2. 培养学生对地域特色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地域特色的形成原因。
2. 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相互作用。
2. 如何培养学生对地域特色的认识。
教学准备:1. 课件:地域特色的图片、视频等。
2. 教材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域特色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域特色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域特色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地域特色案例,让学生理解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相互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地域特色,并探讨其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域文化的传承。
三、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传统建筑与地域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理解传统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3.12《地域的永恒魅力》
3.12《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
2.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地域性因素是如何影响美术流派、建筑风格的。
三、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1.导入:教师提问:为什么山东的方言与上海的方言不同?2.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3.教师指出,二者的不同是由于一些地域性因素的差别造成的。
4.教师提问:在建筑方面会不会存在受地域性因素影响的现象?它会在哪些方面体现出来?5.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的住宅建筑如何受地域性因素影响的内容,并且进行分类总结。
(除教材的分析之外,教师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提示:北方因为日照时间短,所以住宅需要较多的阳光;南方雨水多,所以注重防雨;福建的圆形土楼主要是客家人修建的,有防御外人侵扰的功能;云南傣族住竹楼,既是因为那里竹子多,也是因为需要防潮。
)6.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宗教建筑如何受地域性因素影响的内容,并且进行分类总结。
(教师可以补充:基督教向往天国,所以尽量把教堂建得很高;泰姬陵四周的四个立柱,是沿用伊斯兰清真寺的形制;祈年殿是祭天的,从平面布局上可以看到四周的方形和中间的圆形的组合,这是表示“天圆地方”。
这些建筑都是一定的宗教观念和本土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7.教师就同学们的发现进行总结。
8.讨论并完成“活动建议一”:你见过的建筑,哪些能够体现出地域性因素的影响?同学们可以分小组讨论,可以从教材的其他章节来寻找资料或者讲述自己的各种见闻,比如自己旅游时所见,或者在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上见到的作品。
并且最好能够分析一下这些作品具体是受到了哪些地域性因素的影响。
9.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第2课时1.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课。
2.教师展示彩陶作品和黑陶作品,并且提问为什么二者会存在差别?3.学生可以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并且回答。
美术鉴赏《地域的永恒魅力》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个地域的美术作品,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撰写一篇鉴赏心得。
2.提醒学生注意作业的完成时间和要求,鼓励他们在作业中发挥创意,展现个人见解。
3.告知学生下节课将进行作业分享和点评,希望大家认真准备。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地域的美术作品。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讨论、分享,共同完成研究任务。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又能提高他们的美术鉴赏水平。
(四)反思与评价
在本节课的尾声,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帮助他们总结学习收获,发现自身不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首先,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地域美术作品的理解等方面。然后,我将组织学生互相评价,给予同伴意见和建议。最后,我将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美术鉴赏《地域的永恒魅力》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多元化的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地域的永恒魅力》这节美术鉴赏课,旨在引导学生探索不同地域的美术作品,领略其独特魅力。本案例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地域文化与美术”为主题,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各地域美术的风格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美术鉴赏能力。
5.联系实际,注重应用与创新
本案例将地域美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美术现象。这种教学方法让பைடு நூலகம்生认识到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作业的布置,鼓励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审美素养。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一、背景和介绍地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的总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之间的连接越来越紧密,各地的文化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对于教育者来说,将地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教育与普及,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利用地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了解地域文化,感受地域文化的美丽与魅力。
二、教学目标•了解地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初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通过地域文化交流,增进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三、教学内容1.地域文化介绍在本部分教学中,教师将就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介绍,着重强调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差异。
常见的地域文化介绍包括:•华北文化:介绍华北地区的古代文明、建筑、饮食等,带领学生了解华北地区的综合文化遗产。
•华南文化:介绍华南地区的海洋文化、工艺品、文学历史等,引导学生感受华南地区的多元文化呈现。
•西域文化:介绍新疆地区的古代历史、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异同。
•中部文化:介绍河南、湖北等地区的中原文化、文学和文化名人等,带领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深厚渊源。
2.地域文化比较在本部分教学中,教师将针对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地域文化。
具体比较案例如下:•东北黑龙江与南方广东的物产比较:介绍东北黑龙江的松花江、红松、竹鼠、香菇等,与南方广东的大兴安岭野生菌、牛蛙、鸭蛋等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对物产的影响。
•东部沿海城市与西部内陆城市的城市风貌比较:介绍东部沿海城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成果,与西部内陆城市的城市建设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比不同地区建设的不同背景和情况。
•中部陆地与南部海洋地区的文化特点比较:介绍中部地区的中原文化、地理条件、文化名人等,与南部的海洋文化、历史遗迹等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地域差异性可能会因自然环境因素的不同产生的影响。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学设计教案
课题: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民族、宗教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文化现象。
在我国,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我国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1.2 课程目标(1)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掌握各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代表元素。
(3)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地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1 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包括历史传承、民间习俗、传统艺术、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2.2 地域文化的特点(1)地域性:地域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2)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多样性。
(3)历史性:地域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4)传承性:地域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三章:地域文化的代表元素3.1 物质文化代表元素(1)传统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四川的川西民居等。
(2)传统工艺:如江苏的刺绣、广东的陶瓷等。
(3)地域特产:如山东的大葱、云南的普洱茶等。
3.2 精神文化代表元素(1)民间习俗:如春节的春联、端午节的粽子等。
(2)传统艺术:如京剧、地方的戏曲、民乐等。
(3)地域精神:如山东的大蒜精神、四川的麻辣精神等。
第四章: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1 地域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的传承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进行。
4.2 地域文化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地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市化、全球化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积极参与。
4.3 地域文化的创新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艺术等元素,创新地域文化,使其更具活力。
《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案设计
大家思考一下问题:
1.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它的建筑模式体现了那些传统的居住观念?
2.这些居住观念,即所谓的“风水学”有何科学根据?
3.汉字博大精深,建筑如此讲究,起名为“合”又有什么深涵呢?
4.为什么“以北为正,以东为首”,座北朝南?为什么大门在东南角或西南角呢?
根据自学内容分组解答
总结:标准的北京四合院,有严格的建筑比例,构造样式,布局安排,独特的建筑风格包括建筑材料无一不体现出皇城跟下的民风民俗,浓缩着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当然也集中体现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气候特征等各种因素。总之,是极具京味的地域特色的建筑。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因气候,地形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不同而使住宅形式各异,下面我们就南北方的传统民居建筑来比较分析。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
四合院的营建是极为讲究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栋房屋的具体尺度,都有一套“风水”理论来指导进行。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生活的追求。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自古文人雅士厌倦程式的约束,悠然雅意的审美情趣,追求自然,人与自然的沟通与身临其境的幻感,更能运用独到的地域特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意识创造出了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顺延曲折多变的河道,白墙灰瓦自然呈现出一番雨后的清新景象,相对于北方的独家独院,这里似乎没有么多的秘密存在,远远看去难分其界。突破空间的建造,临水而局,微波粼粼的倒影愈发显得秀雅玲珑,在进退起伏中变化幽深。镂窗半敞,流水拱桥宛自家中,移步换景,画舫商船,或游玩,或商贩,自窗下而过,诗情画意,虚实夸张,景中有景,景中有情清高鄙俗,高雅格调,处处透露出文学趣味。比起北方深宅大院里端庄的大家闺秀,江南女子便多了秀雅蕙质。
地域的永恒魅力 教案
地域的永恒魅力——地域风貌与建筑的关系(一)教材分析《地域的永恒魅力》是湘教版高中《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地域是影响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认识这个因素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美术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教材中从不同角度、不同美术门类入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气候、地形、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是如何影响美术创作的。
在建筑方面,教材中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在住宅建筑方面,教材主要分析了中国的实例。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不同的气候、地形和各民族传统的差异产生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住宅建筑。
在这方面教材主要分析了北方住宅、南方住宅、闽、粤等地区的住宅形式并列举了大量的图片。
②在宗教建筑方面,教材分析了中国的寺庙、欧洲的教堂以及伊斯兰教建筑等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2.能力目标:了解在建筑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学会分析建筑的隐喻性特征。
3.情感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民居的鉴赏,增加学生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三)学生分析1.高一学生具备了较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理解有关地域文化、地理环境的有关知识点。
2.开放式的学习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激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法:播放不同地域性风格的而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与讲授法相结合:融欣赏、讲授为一体,使学生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比较鉴赏法:把本课图列分组,分别进行鉴赏、对比分析。
4.讨论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用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地理因素和宗教因素来分析各地建筑的隐喻性特征。
(六)教学过程。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不同地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传统特色;
3.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 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历程和传统特色;
3. 各地区代表性文化景观介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域文化吗?它有哪些特点?
2. 讲授(30分钟)
(1)讲解地域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2)介绍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历程和传统特色,例如:华北平原、江南水乡、西南山区、东北冰雪等。
(3)通过图片等形式介绍各地区代表性文化景观,例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重庆洪崖洞等。
3. 活动(40分钟)
(1)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省份或城市,了解其历史背景、民俗风情、特色文化等,并制作展板进行展示。
(2)全班分享: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所选的省份或城市,并分享制作的展板。
4.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尊重
和欣赏不同地域文化。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分组活动和展示,了解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全班分享,评价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教师观察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域的永恒魅力”的含义和意义。
2.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了解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魅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地域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学生对地域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魅力。
2.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地域的永恒魅力”的定义和意义。
2. 课堂讨论法:让学生就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魅力进行讨论和交流。
3. 阅读和写作法:让学生读相关文章并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地域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具准备:1. 相关文章。
2. 课件。
3. 笔记本电脑或手写笔记本。
六、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 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美丽的地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方的魅力所在。
2. 通过这个引导,让学生了解地域的魅力概念。
Step 2: 讲授1. 将“地域的永恒魅力”定义为一种自然和人文的魅力,是一个地方所特有的吸引力,它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生活。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永恒魅力可以传承和延伸至今?3. 着重强调地域的永恒魅力不仅是地方的自然景观,更包括各种人文景观和文化内涵。
Step 3: 课堂讨论1. 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地方,让学生对这些地方的特点和魅力展开讨论。
2. 让学生就他们所熟知的城市或地方进行分享,了解更多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魅力。
Step 4: 阅读和写作1. 让学生阅读与地域魅力有关的文章,鼓励他们发表阅读笔记或感想。
2. 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的感受和理解,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感受地域的永恒魅力。
3. 引导学生考虑以下问题:(1)有哪些方面可以代表一个地方的魅力?(2)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永恒魅力可以实现代代相传?(3)你认为地域的永恒魅力有何作用?七、课堂总结:1. 确认学生对地域的永恒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高中美术_第12课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域的永恒魅力—绘画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理解因地域的原因对美术流派的重要影响2.了解在绘画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学重点】地域因素是如何影响美术流派的。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美术作品的分析让学生很形象的理解影响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对比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陶器作品,蛋壳黑陶杯和人头性器口彩陶瓶,问:这是什么?从外形上看更喜欢哪个?视频播放:感受黑桃杯和彩陶瓶的魅力。
具体分析得出结论,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陶器,进而引入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美术流派。
二、新授分析一:1.不同地域的差异会导致不同流派的形成。
五代时期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黄派和徐派。
作品:黄荃《写生珍禽图》与徐熙《雪竹图》黄派代表人物:黄荃,五代,成都人《写生珍禽图》观察分析:生活环境:。
作品特点:黄荃《写生珍禽图》总结:形成如此画风的原因:。
徐派代表人物:徐熙,五代,南京人《雪竹图》观察分析:生活环境:。
作品特点:徐熙《雪竹图》总结:形成如此画风的原因:。
2.相近的地域由于政治经济上差别而产生不同的美术流派。
明代的以戴进为代表人物的浙派和以沈周为代表人物的吴门画派。
戴进材料分析:右图:戴进《罗汉图》杭州人,明代,生活于南京,他的山水比南宋人措景丰富,大多构图剪裁精当而境象恢弘,造型明快而富于质感,笔墨劲健而法度谨严,格调洒脱而清爽隽逸。
南京当时的政治中心,生活着许多王公贵族和皇室后裔,加之朱元璋喜欢南宋的绘画风格,以致浙派绘画风格在当时流行于世。
沈周材料分析:右图《庐山高》苏州人,明代,绘画风格淡雅沉静,用笔缜密,苏州兴盛的经济使有钱的商人也对本地的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苏州在文化环境上更是得天独厚,既是众多文化产业的中心,又是文人荟萃之地,有利于集中各地优势,继承和恢复江南文人画传统。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对浙派与吴门画派进行对比:代表作品罗汉图庐山高作者戴进沈周作者身份宫廷画家文人画家作者画派浙派吴门画派取法南宋院体宋元文人画传统画风雄劲简逸文雅蕴籍用笔轻快犀利缜密编码衣纹、树石借用南宋院体描法与皴法融合王蒙的解索皴与董源披麻皴合作探究:相同地域的美术流派:(引用近现代及当下美术流派),与学生生活相近的画派。
美术鉴赏《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教学设计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行创新性美术创作。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地域文化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章节的学习内容。
-新课导入:介绍地域文化背景,分析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地域文化的魅力。
4.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地域文化传承与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在鉴赏地域文化美术作品时的收获和感悟。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提出改进建议,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和研究。
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地域文化美术鉴赏方法。
-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情感态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2.教学过程: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在美术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结合课本内容,讲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
-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域文化主题,收集相关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案一、探究地域魅力的定义和特点地域的永恒魅力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地球上的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无论是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人文特色还是经济发展。
探究地域魅力的定义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吸引力和吸引游客的原因。
1.1 定义地域魅力地域魅力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地方吸引人们的特定特征或素质。
它可以是自然环境中的美景,也可以是人文历史上的名胜古迹。
一个地方的地域魅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现,包括景点风景、文化传承、当地特色等等。
1.2 地域魅力的特点地域魅力的特点是多样的。
不同地方的魅力来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点。
•自然美景:自然景观是地域魅力中最常见和直观的特点。
比如壮丽的山脉、绵延的原野、湍急的河流等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是地域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老的建筑、民间工艺、节日庆典等都是展示一个地方魅力的重要因素。
•特色产业:地域魅力还可以通过当地特色产业来展现。
比如美食、手工艺品、特色产品等都能吸引游客体验和购买。
二、地域魅力的发展和保护地域魅力的发展和保护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个地方的魅力能否持久存在,不仅需要不断开发,还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
2.1 地域魅力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地域魅力,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旅游开发: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文化传承:对于有着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之成为地域魅力的一部分。
•产业发展:挖掘和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能够提升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是地域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地域魅力的保护保护地域魅力是确保其永恒魅力的重要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得地域魅力能够持续存在。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维护地域魅力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旅游管理:合理规划和管理旅游业,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拥挤,保护地域魅力的原始性。
地域的永恒魅力
《地域的永恒魅力---中国民居》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分析以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知识的建构主体。
在网络资源的协助下,采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二)教学任务分析一、教学目标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了解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较有代表性的建筑样式。
二、教材分析在住宅建筑方面教材主要分析了中国的实例。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不同的气候、地形和各民族传统的差异产生了各具特色的传统住宅建筑。
在这方面教材主要分析了北方住宅,南方住宅、闽、粤等地区的住宅形式并列举了大量的图片。
三、教学基本思路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1、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总结出要点,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2、采用比较式鉴赏以及图表归纳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3、打破“讲授法”教学的惯例,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通过研究和讨论来理解教学思路,加深印象;4、请同学对自己生活地区的建筑形式进行一个调查,了解,分析它们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5、提供录象资料给学生观看,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
四、教学重点1、初步掌握欣赏民居建筑的方法,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地域性因素对民居建筑特征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通过直观的建筑实体,分析建筑的隐喻性特征。
(三)学生特点分析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90年代的高一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有新的体会和认识,综合能力较好,且富有朝气。
2、学习习惯:高一学生知识面还是比较狭隘,虽然经历过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但个性活跃的他们很快适应在新课程要求下,在老师引导下,完成课堂讨论。
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共3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
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
我主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科书《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十二课
型的重要影响,并进行公众展示。
与小组协作学习。
术,珍视本土建筑文化。
单元,其中第三单元主要包括美术与自我、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联系;本课选自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
美术创作的影响这一主题而展开,课标中建议本课用2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分析建筑与地域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筑鉴赏”。
宗教对建筑造型的影响,第二个活动相对普通高中学生难度较大。
握了基础的美术常识和基本的美术技法,有美术鉴赏的基础,前一课学习了《变幻的自然万象》,了解中外艺术家方面存在问题,从地域性来关注建筑艺术也是全新视角。
教——以学定教;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然后根据(出于依靠教师的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
三是温故而知新——学
参与美术学习活动,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通行快速阅读、归纳资料、小组讨论、公众展示等活动,体会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和宗教等因素对建筑造型产生的重要
2
3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参考教案发布者:牛牛创作者:牛牛来源:原创点击:131 时间:2007-09-28 10:35:14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绘画流派和建筑风格产生的重要影响。
2.了解在绘画、建筑等领域由于地域因素而产生的一些流派和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地域性因素是如何影响美术流派、建筑风格的。
教具与学具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教学过程第1课时1.导入:教师提问:为什么山东的方言与上海的方言不同?2.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3.教师指出,二者的不同是由于一些地域性因素的差别造成的。
4.教师提问:在建筑方面会不会存在受地域性因素影响的现象?它会在哪些方面体现出来?5.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的住宅建筑如何受地域性因素影响的内容,并且进行分类总结。
(除教材的分析之外,教师也可以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提示:北方因为日照时间短,所以住宅需要较多的阳光;南方雨水多,所以注重防雨;福建的圆形土楼主要是客家人修建的,有防御外人侵扰的功能;云南傣族住竹楼,既是因为那里竹子多,也是因为需要防潮。
)6.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宗教建筑如何受地域性因素影响的内容,并且进行分类总结。
(教师可以补充:基督教向往天国,所以尽量把教堂建得很高;泰姬陵四周的四个立柱,是沿用伊斯兰清真寺的形制;祈年殿是祭天的,从平面布局上可以看到四周的方形和中间的圆形的组合,这是表示“天圆地方”。
这些建筑都是一定的宗教观念和本土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7.教师就同学们的发现进行总结。
8.讨论,完成“活动建议一”:你见过的建筑,哪些能够体现出地域性因素的影响?同学们可以分小组讨论,可以从教材的其他章节来寻找资料或者讲述自己的各种见闻,比如自己旅游时所见,或者在电影、电视、报纸、杂志上见到的作品。
并且最好能够分析一下这些作品具体是受到了哪些地域性因素的影响。
9.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
第2课时1.简单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课。
2.教师展示彩陶作品和黑陶作品,并且提问为什么二者会存在差别?3.学生可以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并且回答。
4.教师指出,在绘画和其他美术门类中,地域性因素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5.教师展示《庐山高图》以及《钟馗出山图》,请一些同学参考教材中对“浙派”以及“吴门画派”的分析和图表,来分析这两件作品的不同。
(可以发表一些自己观察的心得和个人意见。
)6.教师展示黄山的照片以及《黄海松石图》,请同学们观察《黄海松石图》表现了什么内容?7.教师请同学们进一步阅读并且分析教材中关于“新安派”的分析,归纳这一流派产生的原因。
8.教师进行总结。
9.完成“活动建议二”: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所了解的内容,并且参考教材中对“浙派”以及“吴门画派”的分析和图表,来列表分析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的差别。
10.教师总结。
1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今天分析的内容中,对绘画流派的出现产生影响的地域性因素包括哪几个方面?12.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13.时间允许的话,让学生就教材第98页“思考与交流”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讨论。
教学资料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意大利)提香从15世纪上半叶起,威尼斯共和国已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是意大利境内拥有世界市场最大的经济基地,它很快就成为欧洲商业的中心。
到16世纪,威尼斯的文化也进入最繁荣的时期。
财富的大量积累,使威尼斯的贵族能够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即使一般的市民,也较其他地区的人民富裕。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想很快影响了那里的文学艺术,从15世纪中叶起,许多宗教题材的美术作品出现了浓郁的世俗化色彩,画面上追求欢快、激情和狂热的调子。
威尼斯画家笔下的圣母和天使,往往是一些穿着华丽、肌肤圆润的上层妇女形象。
这种追求享乐的思想,在艺术上表现得相当突出,从而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绘画风格,称之为“威尼斯画派”,这一画派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提香。
提香对于欧洲后来的绘画有很大影响,他像米开朗基罗那样长寿,又像拉斐尔那样幸运和受宠。
在上层社会里,他的作品是最有威望的,同时他与威尼斯进步的人文主义学者,又有广泛的交谊。
他反对教会专权,在最反动的年代,他坚决维护民族尊严,无论是他前期还是后期的作品,都通过对人的活动与性格的表现,来实现现实主义艺术的意义。
威尼斯画派崇尚色彩,而提香的色彩表现力已达这一画派的顶峰。
在威尼斯人看来,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并没有被线条分割着,一切都是雾一般地融合在一起的,这正是水城风光的特色。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是其前期的作品,用它说明提香的画风颇有典型意义,画上两个象征着天上与人间的妇女似乎在谈心,她们的区别是:穿衣的代表人间的妇女,裸体的代表天上的女神。
这种表现手法,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中司空见惯,而威尼斯的绘画,似乎更喜欢用裸女来表现。
在这幅狭长宁静的画面上,充满着一种古代牧歌式的情调,中间那个象征爱神的小天使,竟是一个淘气的孩童,他在专注地玩弄着池子里的水,传达了人间的生活气息。
在威尼斯的绘画风格中,风景备受注意,画家们往往要用很大的力量去描绘威尼斯的美丽风光来作为画面的背景。
在这里,画家是在肯定生活的美感,用象征的手法表达自己对人间幸福与天上乐园和谐共存的理想。
他通过人物在恬静地休憩的状态,与略有沉思的精神气质,赞颂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
天坛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最初是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进行的,后来逐渐发展为用土筑坛。
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每岁冬至日祭天的场所,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经嘉靖年间改建得以完善,形成一组形制严谨、井然有序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中国古代各种坛的建筑形制各有不同,但总的形式还是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的。
天坛的主体建筑采用圆形,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因为古人有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建立初期,天地合祀于此,所以又叫“天地坛”。
嘉靖年间,建立四郊分祀制,增建圜丘坛、皇穹宇,此坛遂改名为“天坛”。
清乾隆年间又对天坛进行了扩建和改建,形成现在天坛的面貌。
解放以后,国家曾多次拨款维修天坛,其中,1971年翻修了祈年殿和皇穹宇以及圜丘坛内外墙,1979年至1982年,又全面维修了斋宫,翻修了长廊、宰牲亭等多处建筑。
天坛内外有两重围墙,坛内主要建筑有两组,即祭天的圜丘和祈谷的祈年殿,中间有359米长的砖砌高甬道即“丹陛桥”相连。
圜丘在天坛南半部,是祭天时设祭场的地方,也称“祭台”、“祭天台”、“拜天台”。
圜丘共三层,每层四面出阶各九级,上层台面中央是一块圆形的中心石,外铺扇形石块九圈,最内一圈九块,每向外一圈递增九块,中、下层皆如此。
祈年殿的前身是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建造的天地合祭的大祀殿。
嘉靖十九年(1540)在大祀殿原址建成大享殿(即祈年殿),用于祈谷。
开始,三重檐分别覆以三种颜色的琉璃飞檐,有不同的含义: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
到乾隆十六年(1751)改为三层均用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现在看到的祈年殿是由青色的琉璃圆顶、朱红油漆柱子、色彩绚丽的额枋构成,外观视觉效果富丽堂皇。
黄海松石图(清代)弘仁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人。
于青年时期,便发誓永不婚娶,永不为官,终日埋头于读书习画。
清兵入关,进逼徽州时,弘仁身背累累画轴,投奔南明隆武政权,矢志抗清。
斗争失败后,于武夷山落发为僧,取法名弘仁,字渐江。
弘仁的作品,以孤高冷逸的风骨独步清初画坛。
其萧索清旷之致,一如冬日清晨的空气,凛冽清新,荡涤肺腑,令心灵为之澄清。
观《黄海松石图》,似有一股灵气充盈于整个画面。
一平直的石壁,占据了画面二分之一的篇幅,顶天立地,冷峭挺拔,呈现出横空出世的雄姿。
其侧两座石峰突兀而起,与石壁相呼应,高低跌宕,虽显得独立无依,却更具刚劲的气势。
几株古松或挺立于峰巅,或倒悬于崖顶,或横斜于峭壁,虬枝盘曲恣肆、奇矫如龙,棵棵都显示着各自的生命和个性,它们错杂布列,穿插有致,打破了构图上三座巨石构成的垂直线的单调感,亦为画面增添了倔强的生命气息。
画中山石以浓墨枯笔勾写,多侧锋逆转,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表现出黄山坚实硬挺的石质。
石之皴法以斧劈皴与披麻皴结合,并辅以淡淡的渲染,而于极细微处,如石隙间的劲草,远山上的枯枝,则用笔细劲,一丝不苟。
局部的刻画极为细腻,而整体观之,却似惜墨如金,染迹无痕,简劲清旷,已臻静谧、空灵之境。
《黄海松石图》左上自题款识“黄海松石,为文翁先生写,弘仁”,左下有庚子年款,为画家去世前四年的作品。
福建永定下洋镇圆形土楼土楼有方形和圆形两种。
方形土楼又有五凤楼和普通方形土楼之分。
五凤楼一般由“三堂两落”组成,“三堂”就是位于中部南北中轴线上的下堂、中堂和主楼,“两落”是分别位于两侧的纵方形建筑。
方形土楼采取左右对称、前低后高的布局方法,整个建筑群呈现古朴、庄重、壮观的艺术风格。
按照客家人的“风水”说,建宅相地首先要寻龙,寻到龙后就要“点穴”。
根据穴位,所谓“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山口有凹煞”,当方形土楼的角碰到“煞”时,一定要把这个角抹圆,寓煞气将顺圆滑走之意。
圆形土楼就是这样诞生的,再加上中国人至亲骨肉欢聚一堂的“团圆”观,土楼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尤以福建发展最大。
福建现存的圆形土楼,直径超过70米的有六座,其中最大的是平和县九峰乡的龙见楼,直径达80米,最小的是永定县的如兴楼,直径仅11米。
圆形土楼有单元式和内通廊式两种。
单元式圆楼分成若干个单元,各单元之间有防火墙分隔。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说,具有冬暖夏凉、经济耐用以及防风、防火、防震等优点;从建筑艺术角度看,土木结合具有古朴、端庄的特色,并且内檐木装修十分讲究,有线条优美、出檐很深的瓦屋顶。
客家人在注重科学与艺术的同时,也赋予土楼一种非常美好的愿望:“团圆宝寨台星护,轩豁鸿门福祉临。
”云南景洪傣族竹楼群相传傣族先民从只席地而坐的淋雨的狗身上得到启示,构建了草顶窝铺,这种草顶窝铺前高后低,雨水顺屋顶坡面流淌而下似雨水顺着狗背流到地上,显然这是傣族人从穴居向干栏建筑时期迈出的第一步。
但是,这种窝铺不能抵挡狂风暴雨。
有一天,一只美丽的凤凰冒雨飞到草顶窝铺前,一会儿低头拖尾,暗示“人”字形两侧应垒墙挡风,一会儿直立耸身,暗示建房要先立柱,以避潮防兽。
凤凰飞走以后,傣族人用竹木草排盖起了竹楼,至此,干栏式建筑便完全形成。
虽然民间传说带有某些神话的色彩,但它也说明了傣族民居竹楼与傣族聚居地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傣族居于温暖湿润的热带气候地区,雨水丰富,植被茂密。
傣族的历史很悠久,在汉代被称为“滇越”。
元明时期,竹楼发展不仅完全成熟,而且越来越普及,规模也越来越大,正如史书记载的那样:“傣民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以草覆之,无陶瓦之设,头目小民皆以竹为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