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谢捷
马圈湾汉简“焦党陶圣”章释文、性质及人名互证研究
马圈湾汉简“焦党陶圣”章释文、性质及人名互证研究|121马圈湾汉简“焦党陶圣”章释文、性质及人名互证研究<白军鹏 东北师范大学摘要:自马圈湾汉简“焦党陶圣”章木觚发现以来,学者们对其释文进行过诸多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不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首先对此章释文进行了全面检视,改释“廋”为“雇”,对“缭”字也进行了阐释。
其次,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这枚木觚的性质,即其属于习字之作而非范本。
最后,通过与《汉书》、汉印以及汉简中的资料进行对比,将该 章中的三十个名字分为“汉人常用之名”“汉人不常用之名”“汉人稀用之名”及“其他”四类。
关键词:焦党陶圣习字人名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1979年所发掘的简牍中有一枚四棱觚,存六十字,基于其四字为 句以及用韵等情况,以往学术界一般认为其属于《苍颉篇》而名之以“焦党陶圣”章,并将其 与有可能同属于《苍颉篇》的写有姓名的相关简牍一起称作“姓名简”。
一、“焦党陶圣”章释文的基本情况整理者最初所作释文如下:®▲焦党陶圣,陈谷魏婴,程颀穋平,梁贤尹宽,荣雍尚 (639A)赣,岑廋露骞,彭绩秦参,涉競夏连,乐恢橄更,(639B)唐美耿醬,府沓堡饌,黄文慽山,肥赦楸脩,贾阑邓 (6390难,季偃田硯。
(639D)此释文存在的问题较多,已经有多位学者对相关文字进行过改释。
“赣”字,胡平生先生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简牍文献所见《仓颉篇》的综合整理与研究”(18CYY042)的阶段性成果。
①吴扔骧、李永良、马建华释校,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释文》,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 65页。
122|也土夂i t|2021/1释作鐘,®张传官先生释“籍”,®可从。
“度”字,胡先生怀疑当释“庠”,读为“应”;梁静先生释“进”。
“绩”字,于淼先生释为“缭”,可从。
®“橄”字,胡先生怀疑为“树”字之误;“肢”字,胡文改释“段”广慽”字,改释“戠”;“橄”字,改释“桃”;“競”字,改释“兢”。
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目录(作者音序排列)
中国文字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目录(作者音序排列)1.蔡英杰(云南大学):释“卐”2.蔡哲茂(台湾史语所):说殷卜辞中的“圭”字3.曹兆兰(深圳大学):《说文解字》引《诗》异文对理解诗意的价值4.陈秉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说文笺证》选录(三)5.陈家宁(天津师大):浅析《龙龛手鉴》对部首的改良6.陈剑(复旦大学):释上博竹书《昭王毀室》的“幸”字7.陈五云(上海师大):佛经音义文字研究的意义8.陈曦(北京语言大学)、党怀兴(陕西师大):宋元明六书学家引用古文字资料9.陈燕(天津师大):现代部首法的建立10.陈英杰(暨南大学):楚简札记五种11.陈远止(香港大学):论香港方言字及其规范12.单周尧(香港大学):说13.邓福禄(武汉大学)、韩小荆(湖北大学):疑难俗字考辨14.董莲池(天津师大):释孿15.樊俊利(河北师大):五代以来《说文》逸字研究16.方敏(湖北大学):从《说文》看扬雄、杜林的小学贡献17.费锦昌(教育部语用所)、松冈荣志(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日本“国字”的汉语读音18.冯良珍、阎华(山西大学):西及相关诸字演变之考查19.冯胜君(吉林大学):战国楚文字“黾”字用作“龟”字补议20.郭曙纶(上海交大)、方有林(上海商学院):网络汉字的大规模统计与分析21.韩琳(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形声字“省声”现象试析22.郝士宏(安徽大学):说悤及从悤的一组字23.何华珍(浙江财经学院):日本汉字研究导论24.何继军(上海师大):唐代“三书”俗字的心理分析25.何景成(吉林大学):史族铜器研究26.何琳仪(安徽大学)、胡长春(安徽美术出版社):释攀27.何瑞(华东师大):《玉篇》异部互见考28.黄德宽(安徽大学):从转型到建构:世纪之交的汉字研究与汉语文字学29.黄天树、方稚松(首都师大):甲骨缀合九例30.黄亚平(中国海洋大学):广义文字学刍议31.贾爱媛(青海师大):对异体字确定的几点看法32.江学旺(苏州大学):说文“厂”及“厂”部之字试说33.金鹤寿(延边国际汉字研究所):汉字规范化首先必须编纂出版《新世纪国际通用字典》34.黎传绪(南昌科技大学):《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争鸣35.黎广基(香港大学):上博楚竹書二《民之父母》“無體之禮,日逑月相”考36.李家浩(河北大学):说“峚”字37.李守奎(吉林大学):《曹沫之陈》之隶定与古文字隶定方法初探38.李小静(商务印书馆):几部汉语辞书中“作”和“做”用法的计量分析39.李义海(信阳师院):殷商甲骨刻辞妻考释40.李玉平(北师大):试析《干禄字书》中的异体字和易混字41.连登岗(南通大学):论简化汉字“约定俗成”方针的偏颇42.林宏明(台湾政治大学):殷墟甲骨文字缀合新例(五)43.林志强(福建师大):论传抄古文的形态变化及相关问题44.刘金荣(绍兴文理学院):试论汉字字义、字形义和字词义45.刘志基(华东师大):图形构件与甲骨文的构形系统46.陆锡兴(南昌大学):论异体字的名称和实质47.吕浩(上海大学):“转注”论略48.吕肖庆(北京大学)、尹江红(方正集团)、唐英敏(北京大学)、高玉军(北京大学)、张建国(方正集团):汉字结构信息与自动化出版49.麦淑仪(香港大学):试论香港地区繁简字的运用及其规范50.潘玉坤(华东师大):西周铜器铭文中连接分句的连词51.裴蓓(上海师大):从知觉的角度看战国文字的简化52.裴大泉(中山大学):繁体出版物中的用字问题53.彭泽润(湖南师大):“字”的构造和普通文字学的文字分类54.秦建文(曲靖师院):字源:字义的扩张55.沙宗元(安徽大学):再论汉字的分化56.商艳涛(中山大学):金文札记四则57.沈培(复旦大学):周原甲骨文里的“囟”和楚墓竹简里的“囟”或“思”58.师玉梅(暨南大学):释59.施谢捷(南京师大):古玺复姓杂考60.史建桥(商务印书馆):辞书用字的类推简化问题61.史杰鹏(北师大):读《郭店楚简》札记一则62.舒怀(湖北大学):殷商甲骨文形声字生成方式例说63.宋华强(北京大学):释甲骨文中的“今朝”和“来朝”64.苏培成(北京大学):谈“据形定部”65.孙华龙(辽东学院):管窥甲骨文中的形容词66.王长丰(郑州大学):“姓”字训义67.王丹(华南师大):《古文四声韵》重文间的关系试析68.王蕴智(郑州大学):古文字同源分化的三种方式69.吴良宝(吉林大学):包山楚简释地三篇70.肖惠兰、程继兵(湖北大学):《说文》“革”字考71.肖晓晖(中国传媒大学):古玺名字解诂72.肖毅(武汉大学):楚系成语玺辑略73.徐莉莉(华东师大):历史用字断代调查中异体字的认定标准74.徐时仪(上海师大):玄应《众经音义》所释俗字考75.徐在国(安徽大学):新蔡简中的二个地名76.许子滨(香港岭南大学):读上博简《仲弓》札记77.杨宝忠(河北大学):大型字书收录传世文献汉字存在的问题78.杨芙蓉(广东技术师院):从汉字看古代女性的社会审美地位79.杨宏(对外经贸大学):试论碑志文字的字体学研究价值80.杨琳(南开大学):释化81.杨涛、郑国民(北师大)、陈双新(河北大学):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字种字量研究(二)82.杨勇(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异体字概念的界定83.杨泽生(中山大学):甲骨文字研究的开端84.杨宗兵(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秦文字“草化”论析85.叶正渤、陈荣军(徐州师大):《殷虚书契前编集释》研究86.于智荣、王恩建(淮海工学院):从甲骨文和古籍用例看辞书对“率领”义“以”字词性的标注87.喻遂生(西南师大):《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的“疾”字88.詹绪左、俞晓红(安徽师大):《祖堂集》校读札记89.詹鄞鑫(华东师大):必须坚持《规范汉字表》研制工作的基本原则90.詹鄞鑫(华东师大):关于汉字性质的几个问题91.张光裕(香港中文大学)、陈伟武(中山大学):简帛医药文献考释拾遗92.张静(深圳大学):郭店楚简中的变形音化现象93.张世超(东北师大):“尺”的字源考察与语源问题94.张书岩(教育部语用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与姓名工作的滞后95.张通海(淮北煤师院):上博简(三)《中弓》散记96.张显成(西南师大)、余涛、苟晓燕:《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校核记97.张小艳(浙江大学):“庶”“鹿”相乱与汉语俗字考辨98.张玉金(华南师大):殷墟甲骨文“若”字释义99.张育泉(首都师大):有关《规范汉字表》的思考100.张再兴(华东师大):殷商西周金文中构字元素“宀”的形体演变101.张振林(中山大学):《说文》从辵之字皆为形声字说102.赵伯义(河北师大):《说文解字》传本述略103.赵立伟(聊城大学):新材料与三体石经古文合证104.赵学清(陕西师大):战国齐、燕、韩、赵、魏五国“文字异形”及成因概说105.赵铮(湖北大学):《说文》笔意推求体例概说106.郑贤章(湖南师大):可洪音义俗字札记107.郑振峰(河北师大):行楷字形的规范原则108.周宝宏(天津师大):沬司徒疑簋铭文“啚”字研究109.周晓文、李国英(北师大):汉字编码与汉字规范110.朱昌春(民政部地名所):商周传世地名的用字研究。
近现代古文字学参考书目及学者一览表
近现代古文字学参考书目及学者一览表本文隶属笔者旧日回答:如何系统地学习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笔者一直以来就想整理出一份反映当代古文字学研究现状的资料,使得对汉字有兴趣的朋友能够据此按图索骥,自行学习文字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即时跟进该学科的研究前沿(瑾昀按:古文字学面向的材料是出土文物,其研究进展与考古工作息息相关,如上个世纪的甲骨文研究,以及目前最火热的战国简牍研究。
利用新的材料即时更新观念,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裘锡圭先生也指出,一些出版比较早的论著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陈旧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它,但是又不能过份依赖。
),最终将兴趣转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
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书(可能是因为自身没有学术辨别能力,又没有专业人士引导,所以买书时容易被诸如《汉字密码》之类的「故事书」的情节所打动),将各种市面上的快餐读物奉为《圣经》,往后必会走火入魔(在此不详述,可参如何评价唐汉、流沙河关于汉字的作品?和许慎的有什么不同?)。
目前笔者整理的资料大致包括相关参考书目、活跃在研究前沿的古文字学者一览表(可据此搜索各位学者单独的著作、论文集。
没有出现在这份列表上但又出了关于「汉字形义」方面读物的作者,一般都是学术界外的「民间科学家」,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引用其观点要格外慎重。
)以及相关网站介绍(这一部分请参考汉字科普网站推荐(一)——小学堂、汉字科普网站推荐(四)等专栏文章)。
参考书目这一部分笔者主要转载来自人人网公共主页古文字與先秦史的日志,并且略作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附上该公共主页的地址。
为了防止原日志被删,本文在此将其全文转载如下:一直以来,想编写一本小型工具书——《古文字学工具书解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章,资料截至到2011年,目的是给入门者一个学习的阶梯,现在把计划草拟出来,请各位同行予以批评指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古文字学的概念、范围第二节二十世纪古文字学的学科定位第三节古文字学工具书概况第二章通论篇第一节古文字专著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中国文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林沄《古文字研究简论》、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梦家《中国文字学》、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台)林尹《文字学概说》、刘钊《古文字构形学》、汤余惠《古文字学概要》、陈炜湛《古文字学纲要》、姚孝遂《中国文字学史》、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曾宪通、林志强《汉字源流》、林沄《古文字学简论》、黄德宽《古文字学》等。
西泠印社社员名录
西泠印社社员名录社长:饶宗颐执行社长:刘江副社长:朱关田韩天衡陈振濂李刚田童衍方杨志毅秘书长:陈振濂(兼)副秘书长:汪华瑛(常务)黄镇中金鉴才孙慰祖理事:丁茂鲁王义骅王丹王冬龄王佩智王家新毛昭晰孔仲起叶三宝包正彦吕国璋朱关田朱妙根朱培尔刘一闻刘江江吟许雄志孙其峰孙家潭孙慰祖苏士澍李早李刚田李明杨志毅吴山明吴莹吴静初何水法何奇耶徒余正谷松章汪华瑛沈浩宋涛张戈张耕源张索陈大中陈佩秋陈振濂陈浩星陈墨范正红茅大容林公武林剑丹金鉴才周国城赵熊饶宗颐祝遂之骆芃芃徐利明徐畅高式熊高庆春郭学焕郭超英郭强唐存才容铁桑建华黄惇黄镇中崔志强梁章凯蒋北耿韩天衡韩焕峰童亚辉童衍方翟万益熊伯齐薛平南鞠稚儒魏皓奔名誉副社长:吕国璋高式熊名誉理事:权昌伦新井光风中岛兰川关正人高木圣雨山下方亭尾崎苍石篆刻创作研究室主任:余正熊伯齐印学理论与社史研究室主任:黄镇中孙慰祖书法研究室主任:祝遂之国画研究室主任:孙其峰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暂缺)古典诗文研究室主任:金鉴才肖形印研究室主任:张耕源社员:(按姓氏笔划为序)浙江:丁茂鲁于良子马亦钊马其宽马锋辉孔仲起方广强方国梁方爱龙毛昭晰王勋王臻王义骅王方呈王水法王冬龄王佩智王敏建王翼奇包正彦包根满卢心东叶三宝叶尚青白砥石君一乔中石刘江刘滨吕迈吕国璋吕金柱孙晓泉孙群豪朱关田朱妙根朱昆明朱恒吉朱炳仁朱颖人江吟江继甚何水法何涤非何国门余正余成余晖吴莹吴山明吴永良吴宪生吴振华吴新如吴静初宋涛宋开智寿勤泽张宏张尤栋张如元张明珠张奕辰张留中张耕源李早李明李文采李明桓李建国李德忠杜高杰来一石杨西湖杨志毅杨建新杨晓光汪华瑛汪永江沈浩沈乐平沈正宏沈定庵沈金加沈继良沈慧兴沈颖丽闵庚灿陆镜清陈民陈峰陈墨陈大中陈仲芳陈振濂周律之季关泉官明尚天潇林如林剑丹林乾良茅大为郁重今郑频金铮金恩楠金鉴才俞建华俞剑明南剑峰姚建杭施晓峰柳晓康祝遂之胡小罕胡天羽胡效琦胡绥民赵雁君钮利钢骆恒光贺维豪倪伟林夏一鹏夏法起徐家昌徐银森桑建华莫恩来袁纲平袁建初袁道厚郭学焕郭超英钱路钱大礼钱伟强曹锦炎阎大海黄镇中傅一平傅其伦童亚辉蒋频蒋北耿韩天雍鲍贤伦鲍复兴管凌蔡毅蔡树农戴家妙魏皓奔上海:丁利年丁羲元方传鑫王军王琪森王德之王晓光冯磊卢康华仲威刘一闻刘创新吕少华孙慰祖庄新兴汤兆基劳继雄吴瓯吴超吴越吴天祥吴承斌吴颐人张索张锐张用博张炜羽张遴骏张伟然李昊李文骏杨永久杨祖柏沈鼎雍陆康陈波陈辉陈身道陈佩秋陈茗屋陈穆之周建国周慧珺茅子良金良良施元亮施谢捷费名瑶赵彦良唐存才徐镕徐之麾徐云叔徐正濂徐庆华徐谷甫徐梦嘉涂建共袁慧敏诸毓顾振乐高申杰高式熊曹用平矫健黄连萍黄教奇童衍方舒文扬董宏之韩天衡韩回之蔡国声蔡毅强北京:尹海龙王镛王友谊王家新刘恒刘新惠朱天曙朱培尔吴民先张鹏张公者张永强张呈君张建平张道兴李刚田杨涛杨臣彬沙更世苏士澍谷溪邱振中陆明君陈中浙罗随祖金煜洪亮骆芃芃唐吟方容铁顾工高庆春崔志强逯国平蒋启韶熊伯齐潘云鹤江苏:归之春刘云鹤孙向群孙洵朱寿友朱琪张郁明李彤李夏荣杜志强宋聪苏金海陈道义辛尘周新月林尔金丹祝竹费加龙徐畅徐利明崔祖菁黄惇蒋永义蒋瑾琦湖北:叶青峰刘欣耕杨坤炳陈行健程迟生铸公雷志雄樊中岳黎伏生魏晓伟广东:王跃庆宁树恒邝以明李平李俊沈永泰连登陈浩吴智勇周国城徐学毅郭莽园梁晓庄廖富翔蔡照波鞠稚儒黑龙江:王立民刘银鹏汤忠辉张戈张学斌张跃飞沈沉芦海娇胡志平赵隽明贾振祥曹文武内蒙古:王云山艺如乐图何奇耶徒李智野高延青朝洛蒙廉信靳秉岩河南:王晨冯立许雄志张永乐谷松章周斌郑超顾建全曹有福安徽:邵晨董建戴武福建:张军陈兆育林健林公武傅永强重庆:张一农李健徐海东傅舟戴文四川:王道义汪黎特陈明德郭强曾杲山东:马子恺张君张志鸿苏剑君陈靖陈左黄陈威光范正红郑志群段玉鹏倪和军贾鹏程少彦蒯宪燕守谷山西:张颔林鹏陕西:岐岖张哲郑朝阳赵熊董扬魏杰天津:石双樑刘斌刘洪洋孙其峰孙家潭曹志宏吉林:丛文俊刘乃中吴振武谢吉昌辽宁:王丹冷旭陈国成栾传益宁夏:杨华柴建方河北:冯宝麟张明君李泽成韩焕峰湖南:安多民李莹波吴贤军张建明罗光磊敖甫安甘肃:翟万益薛虎峻江西:毛国典杨剑新疆:孙朝军张鸿林贵州:戴明贤香港:邓昌成叶民任陈礼源茅大容饶宗颐唐锦腾萧晖荣澳门:何斌陆康陈浩星曹西强萧春源台湾:陈宏勉周澄林文彦徐梦嘉黄尝铭简英智薛平南日本:久米雅雄小朴圃山下方亭川合东皋中岛兰川中岛春绿丰散山井谷五云今村光甫内藤富卿古浩兴平田兰石关正人吕军多田龙渊师村妙石西岛慎一尾崎苍石杉村邦彦李中华远藤疆邹涛陈茗屋松丸道雄奈良始和中简堂河内利治河野隆青山庆示鱼住和晃晋鸥真锅井蛙高木圣雨梁章凯笠原圣云黄教奇喜多芳邑萩信雄新井光风静慈圆韩国:吕元九朴赞奕权昌伦闵庚灿金洋东金荣培新加坡:陈建坡赖瑞龙马来西亚:刘创新法国:龙乐恒瑞典:马悦然史美德。
古玺文字考释四篇
古玺文字考释四篇刘洪涛【摘要】本文由考释古玺文字的四个短篇组成。
第一篇根据古文字“又”的不同写法,考释《玺汇》0434、1525、2018等号用作人名的“度”字和《玺汇》1316号用作人名的“曼”字。
第二篇通过考察古文字“朿”的不同写法,考释《玺汇》0511号用作人名的“迹”字。
第三篇运用延伸笔画等形体特点,考释《玺汇》3479、3755号的“ ”字。
第四篇运用省写特点,考释《玺汇》2193、2194号及《珍秦斋古印展》23号的“”字和《玺汇》4120号的“浟”字。
【关键词】古玺;考释一、释两个从“又”之字古文字“又”象侧面的手形,由两笔组成:表示两侧手指的部分写作一笔,表示中间手指和手臂的部分写作一笔。
这两笔本来都作曲笔,但由于改变笔势等原因,战国文字中的“又”可以变化出以下几种写法:a、表示两侧手指的笔画作曲笔或V字形折笔,表示中间手指和手臂的笔画或作曲笔,或作直笔。
例如:清华《保训》8“又”a1郭店《成之闻之》27“及”《货系》2193“皮”a2b、表示两侧手指的笔画拉直变作一长横,或又变作一短横,表示中间手指和手臂的笔画或作曲笔,或作直笔。
例如:b郭店《语丛二》11“静”上博《武王践阼》2“曼”1上博《天子建州》乙本6“”①《货系》4209“爯”《玺汇》0152“”b2【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2011年度博士生学术新人奖的资助。
【作者简介】刘洪涛,男,1983年2月生,黑龙江省望奎县人,201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古文字学家李家浩先生。
现为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与古文献学。
(江苏徐州 221007)①这种写法的“又”字,看赵平安:《上博简释字四篇》,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第四辑,第206-2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上博《鲍叔牙与隰朋之谏》3“亩”c 、表示两侧手指的笔画由一短横变作一点,表示中间手指和手臂的笔画或作曲笔,或作直笔。
南师大文字学老师介绍
※教学成果
1.《语文的觉醒》《小学生语文学习》2002年第6期
2.《敦煌书法精品选(一)》西泠印社出版社2002年10月黄征、江吟编著
返回顶端
※科研成果
※※主持项目
1.《敦煌大字典》国家社科基金2005年一般项目主持,进行中;
2.《敦煌文献合集》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项目,批准号:9619,
4.《<后汉书>拾零》《文教资料》1997年第5期
5.《“裘”的文化定位考察》《古汉语研究》1998年第3期
6.《<庄子>疑难词语考释》《南京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
7.《从现代大型辞书的编纂看运用古代训诂材料的误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8.《<大戴礼记>释诂》《南京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
2005年第2期
12.《南师大文学院藏敦煌写本<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的鉴定与断
代》《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主要著作与译作
1.《敦煌语言文字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2.《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返回顶端
※获奖情况
1.《敦煌变文校注》(黄征、张涌泉合著),1999年9月获国家社科基金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0年8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
9.《<文选>与胡克家<考异>校议(上、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2、4期
10.《<水经注>词语举隅》《语文研究》2002年第4期
11.《<札迻>诂正(二)》《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5期
2020年公共事务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备注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115 公共事务学院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035200
专业名称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
考试编号
102880500011110 102880500011420 102880500014323 102880500013079 102880500015036 102880500014172 102880500013080 102880500011932 102880500009274 102880500013425 102880500011790 102880500013081 102880500011874 102880100002324 102880500011419 102880500013099 102880500011421 102880100002323 102880500013510 102880500012097 102880100000283 102880500009366 102880100000260 102880100000280 102880500014916
古文字研究16-24
古文字研究16-24《古文字研究》总目(16-24辑)16、《古研究》第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高明:《从甲骨文中所见王与帝的实质看商代社会》张永山:《试析“锡多女贝朋”》朱凤翰:《论殷墟卜辞中的“大示”及其相关问题》连劭名:《甲骨刻辞中的血祭》刘钊:《卜辞所见殷代的军事活动》柯昌济:《〈殷墟卜辞综类〉例证考释》饶宗颐:《由〈尚书〉“余弗子”论殷代为妇子卜名之礼俗》刘启益:《读〈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后记》张颔:《孳方鼎铭文考释——谨以此纪念于老》陈公柔:《说媿氏即怀姓九宗》李学勤:《令方尊、方彝新释》刘宗汉:《〈()方彝〉考释》刘雨:《跋考古研究所藏彩绘本〈西清古鑑〉》17、《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曹锦炎:《吴越青铜器铭文述编》曾宪通:《吴王钟铭考释——薛氏〈款识〉商钟四新解》李家浩:《攻五王光韩剑与王光戈》何琳仪:《者钟铭校注》陈振裕:《湖北出土战国秦汉漆器文字初探》朱德熙:《望山楚简里的“ ”和“ ”》林沄:《说戚、我》裘锡圭:《释“建”》罗琨:《释家》汤余惠:《关于字的再探讨》徐兆仁:《释》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吴振武:《古玺合文考(十八篇)》李零:《古文字杂识(六篇)》黄锡全:《古文字考释数则》[美]夏含夷:《试论周原卜辞字——兼论周代贞卜之性质》姚孝遂:《再论古汉字的性质》赵诚:《甲骨文行为动词探索(一)》[日]高岛谦一:《甲骨文中的并联名词仂语》戴家祥:《斟点〈名原〉书后》单周尧:《读王筠〈说文释例•同部重文篇〉札记》史树青:《麟为夷兽说——兼论有关麒麟的问题》王恒杰:《“耒”“力”一器考》18、《古文字研究》第十八辑沈之瑜、濮茅左:《卜辞的辞式与辞序》李学勤:《殷墟甲骨分期的两分说》裘锡圭:《甲骨缀合拾遗》陈炜湛:《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连劭名:《甲骨刻辞丛考》彭裕商:《组卜辞分类研究及其它》方述鑫:《论“非王卜辞”》晁福林:《从甲骨卜辞看姬周族的国号及其相关诸问题》[加]许进雄:《第五期五种祭祀祀谱的复原——兼谈晚商的历法》张亚初:《殷周青铜鼎器名、用途研究》陶正刚:《灵石商墓亚羌铭试析》刘启益:《西周穆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刘雨:《南阳仲爯父簋不是宣王标准器》李仲操:《西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19、《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辑,[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战国玺印陶文释读七则
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第1期(总第13期)战国玺印陶文释读七则麦 茵 茵(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提 要战国玺印陶文材料丰富,著录、考释玺印文字和陶文的书籍、文章也不在少数,其中有很多字已经被考释出来,但是尚有部分玺印文字、陶文需要进行重新考虑。
《古玺汇编》2880当释读为“恭谨”;《陶文图录》5·49·4-5当释为“廩陶蔡”,5·28·1当释为“张质”;《新出古陶文图录》韩051当重新释读为“家慎”,韩076及韩076当释为“上侜”等。
关键词玺印陶文恭谨质侜1.共(恭)(谨)《古玺汇编》(下文简称《玺汇》)2880著录一方晋系古玺,作:《玺汇》将该玺归入姓名私玺之下,二字均当未识字处理。
《古玺文编》(下文简称《玺文》)将首字归入“共”字头下。
汤志彪师(2013:2258)将二字均作未识字处理。
按,此玺有界格,首字当从《玺文》隶定为“共”字,第二字则为“堇”字。
此玺玺文应隶定为“共堇”,读为“恭谨”,是一方吉语玺。
先来看字形方面。
“共”从“廿”从“廾”,古文字一般作“”(《合集》14795反)、“”(《集成》4285.2,谏簋)、“”(《集成》10158.1,楚王酓盘)、“”(《集成》10158.2,楚王酓盘)、“”(《货系》4046)、“”(《玺汇》1880)、“”(《玺汇》5131)等形A。
A上引“共”诸字形,参看刘钊主编(2014:149);董莲池编著(2011:297);汤余惠主编(2015:165-166);汤志彪编著(2013:350)。
·14·汉字汉语研究古文字中有“”(《集成》5199.1,亚且乙父己卣)、“”(《集成》5199.2,亚且乙父己卣)、“”(《集成》3651,牧作父丁簋)等形的字,旧释“共”(容庚,1985:164),但此类形体与上面我们列出的“共”字形不甚相似,且缺乏辞例为证。
因此,徐中舒、林沄、董莲池、李守奎等均认为释“共”无据A。
20世纪战国文字研究述要
20世纪战国文字研究述要我们所谓的战国文字,是指春秋末年至秦统一以前的时期内各国使用的古文字。
战国文字是古文字学中形成较晚的分支,但发展迅速,在20世纪初逐渐兴起,到20世纪末臻于成熟,论著繁多,本文仅从铜器、玺印、简帛、陶器、玉石、货币等方面总结一些主要情况。
一、战国金文研究20世纪20年代末出土了魏国铜器骉羌钟,刘节、唐兰、郭沫若、徐中舒、朱德熙等诸多学者先后有专文进行考释。
30年代于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有铭楚国铜器30多件,唐兰、郭沫若、胡光炜、刘节、朱德熙等学者先后有专文进行考释。
这一时期编纂的金文总集有刘体智的《小校经阁金文拓本》、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收录的战国铭文相当丰富。
建国出土的战国金文资料更为丰富,一是50年代安徽寿县出土蔡侯墓铜器,经过陈梦家、于省吾、朱德熙、李学勤、裘锡圭等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是1957年和1960发现的楚五件鄂君启节,引起了学术界极大重视,有数十学者进行研究考释,郭沫若、于省吾、朱德熙、李家浩、黄盛璋等学者创获较大。
三是1971年在河南新郑的一批有铭韩国兵器,郝本性、黄盛璋等学者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
四是1977年在河北平县山中山王墓出土的一批有铭铜器,其中较著名的“平山三器”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张政烺、朱德熙、裘锡圭、李学勤、于豪亮、李零等学者的考释较为详备。
张守中编撰的《中山王臖器文字编》摹写精美,查找方便。
五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许多有铭的青铜器,其中64个编钟均有关于乐律方面的铭文,合计2800字左右,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尤其是裘锡圭、李家浩对其中疑难字的考释,解决了多处释读方面的问题。
收录战国铜器铭文资料较为重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殷周金文集成》、日本白川静的《金文通释》、马承源主编的《商周青铜器铭文选》等。
二、战国玺印文字研究20年代丁佛言编撰《说文古籀补补》收录大量古玺文字,并释出不少难字。
30年代罗福颐编《古玺文字征》,专收古玺文千余字,标志古玺文研究成为独立课题。
别有狂言谢时望_但开风气不为师——《心·印·境
书法家鲁大东◆李宪文(山东 烟台)别有狂言谢时望 但开风气不为师——《心·印·境:鲁大东篆刻》读后2021年9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鲁大东先生的第一部印谱——《心·印·境:鲁大东篆刻》(以下简称《心印境》)。
这是一套以《心经》为主题的组印印谱,共收篆刻作品55件,书法作品1件。
篆刻作品内容为唐代高僧玄奘译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字句印53方,肖形印(观世音菩萨造像)1方,供养人信息印1方。
书法作品为篆书唐代高僧玄奘译本《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咒语部分为梵文)。
这本书从预售推广到正式发行,短短时间内,受到众多书法篆刻家、爱好者和鲁大东先生粉丝的欢迎,具体销售数据并不知道,但以笔者和周边朋友反响来看,估计印数和销量都不会低,可以说这套印谱无论从创作、策划、发行销售都非常成功。
在书法界,鲁大东先生应该不用过多介绍,他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均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是当代多个艺术领域的明星和多面手,也是70后书法篆刻家的杰出代表,具有出众的艺术天赋,同时经过比较专业和系统的学院书法篆刻技法训练又具有深厚的文字学背景。
而且非常可贵的,他是当代能将文字学修养和艺术才情很好地融合到书法篆刻创作中、并长时间保持超常人勤奋、进行大量实践的极少数艺术家之一。
这一点在《心印境》印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信大多数读过这本印谱的朋友应该能认可笔者的观点。
以《心经》为主题进行组印创作,代不乏人,流传最广的当属清末篆刻家黄士陵(牧甫)和现代篆刻家方岩(介堪)二人的心经印谱,当代也有相当数量的篆刻名家创作出版过多种形式的《心经》印谱,比如上世纪40年代的书法篆刻家刘一闻,以及同为70年代书法篆刻家的尹海龙、黄文斌等先生,其印谱同样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不过,若将包括鲁大东在内的这些新老《心经》印谱放在一起稍作浏览,读者便能看出《心印境》一书与其他所有《心经》印谱的不同来。
这包括纸上看得见的和纸背看不见的两个层面:纸上看得见的是篆法、章法和刀法,纸背却是跳出书法篆刻之外的创作逻辑和理念。
读《中国封泥大系》札记(一)
读《中国封泥大系》札记(一)聂 菲【摘 要】本文结合秦汉出土和传世文字资料,对《中国封泥大系》收录的封泥进行释文考订和研究。
具体有“息壤”“骊成塞尉”“要阳长印”等三十条。
【关键词】中国封泥大系;释文;校订【作者简介】聂菲,女,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
(上海 200433)任红雨先生编著的《中国封泥大系》(以下简称“大系”),已于2018年11月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①该书对目前所能见到的战国至唐代封泥资料作了全面搜集整理,共引用封泥谱录六十多种,收录战国秦汉封泥拓本一万五千余件,其中还包含了不少此前未曾发表过的新品,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汇集中国古代封泥最为完备的著作,为古代历史、文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大系》在每件封泥拓本下写出释文并标录原始出处,体例科学,便于读者利用。
但是美中不足,在《大系》万余条释文中,个别条目还存在一些错误。
这些错误有些承袭自封泥所从出的旧著录书,《大系》收入时未加改正;有些则是《大系》中新出现的。
下面就把我们在使用此书时发现的这类问题条列于下,并略加讨论,供使用此书的读者参考。
不当之处,敬请编者、读者指正。
需要说明的是,为节省篇幅,本文在征引印谱时一般采用简称,具体可看文末所附征引印谱及简称表。
(1)03470—03475息□池印以上六件封泥“息”下一字皆有残损,原未释出。
综合各泥残留笔画来看,此字当释为“■”。
“■”即“襄”的声符,秦文字中“■”或“襄”字所从之“■”,常写作与上揭印文相似之形②;郭店楚简《语丛四》简23中“■”字作③,亦与此相近。
封泥“息■”即传世文献中的“息壤”,战国时为秦邑。
《战国策·秦策》《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等文献记载,秦武王曾“迎甘茂于息壤”,并与甘茂盟于此地。
“息■(壤)池印”应该就是设于息壤的主掌池泽之事的官吏所用之印。
此外,《大系》05096前两字缺释,亦当为“息壤”。
近五年战国古玺印研究综述
082《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战国古玺印是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其他东方国家的官私玺印,是研究战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前人研究的积累下,近年来古玺研究获得了十足的进步,围绕著录、文字的考释与形体研究、分域研究、综合研究等主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对2017—2021年这五年间的古玺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评介研究得失,便研究者全面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研究水平和动向,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古文字研究;战国古玺印;近五年研究近五年战国古玺印研究综述董春妤战国古玺印指的是战国时期秦国之外其他东方国家的官私玺印(秦印较为特殊,可延及汉初),对于考察先秦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均具有很高的价值。
宋元以降,古玺研究已走过数百年的历程,近年来古玺研究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大量的优质论著,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以下从古玺著录、文字考释与形体研究、古玺分域以及其他研究等方面,对2017—2021年这五年间的古玺研究作一扼要概述,总结研究得失,以便学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古玺的著录近五年的研究成果首推莫小不、江吟主编的玺文字书《玺文印典》。
该书篇幅宏大,共收入9909方古玺,同时附有考订较为完善的释文,反映了古玺文字考释与文献著录的最新进展。
《晋系玺印汇编》是近五年分域谱录的代表,全书分为印谱、文字编和异体字表三部分,共收录三晋玺印6000余方,文字字形1.8万余个,是研究晋系文字的重要资料。
另一部重要的分域谱录是胡长春主编的《战国玺印(分域音序)》,全书以拼音为序,按照区系将9371方古玺分为齐、燕、晋、楚、秦及分域待考六系,书后附有所录玺印的逐字索引表,可以兼做“古玺文编”之用。
白於蓝主编《先秦玺印陶文货币石玉文字汇纂》首次集中统一整理了先秦时代的玺印(含封泥)、陶文、货币和石玉四类古文字字形材料,全书按照《说文解字》体例编纂,每一字头下分别标注各字形的出处、辞例、时代和国别等,为战国古文字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综合性材料。
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辑考
第43卷第2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3No.22023年3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r.2023收稿日期:2022-06-2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西北屯戍汉简分类集成及简册复原研究 ,项目编号:19CZS008㊂作者简介:1.黄艳萍(1986 ㊀),女,湖北省利川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2.黄晨洲(2000 ㊀),男,江西省抚州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出土文献研究㊂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辑考黄艳萍1,黄晨洲2(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㊀㊀摘要:西北屯戍汉简绝大多数是文书性质的简牍,姓名资料非常丰富,是研究汉代姓名学的重要史料㊂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姓氏以单姓为主,目前所见复姓34个㊂通过结合秦汉印章㊁封泥中的复姓资料,对西北屯戍汉简中的复姓进行辑考与统计㊂关键词:西北屯戍汉简;汉代姓氏;复姓中图分类号:K23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3)02-0001-08㊀㊀一㊁前言姓氏研究以往主要集中于玺印㊁封泥材料,赵平安㊁吴良宝㊁刘乐贤㊁石继承等学者对汉印中复姓有较为细致的统计与考辨;吴振武㊁施谢捷㊁陈光田等学者对先秦时期的玺印复姓有诸多考释㊂近年来,简帛材料中姓名资料也逐渐得到关注,如白显凤‘出土楚文献所见人名研究“㊁李世持‘秦简人名整理与命名研究“等博士论文对楚简和秦简中姓名做了研究,此外还有些硕士学位论文对吴简㊁碑刻文献中的姓名也有一定的讨论㊂西北屯戍汉简百分之八十左右的简牍是文书性质,是边境屯戍人员日常生产生活等屯戍活动的详细记录,其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姓名资料,是研究汉代姓名学最直接最客观的统计材料㊂早前有李振宏㊁孙英民‘居延汉简人名编年“人名研究专著,以及日本学者所著的‘居延汉简索引“中也有人名索引等,但都只局限于居延汉简材料㊂随着整理后的简牍陆续批量出版,西北屯戍汉简人名资料的系统研究也十分必要㊂我们在编纂‘西北屯戍汉简人名索引“过程中从敦煌汉简㊁悬泉汉简㊁居延汉简㊁居延新简㊁肩水金关汉简㊁额济纳汉简㊁地湾汉简㊁玉门关汉简等简牍中进行统计,一共得32个复姓㊂由于悬泉汉简尚未完全出版,有的姓氏我们还无法统计到,根据张俊民的统计悬泉汉简的复姓有:司马㊁车成㊁佰皇㊁索卢㊁成功㊁西郭㊁西门㊁夏侯㊁淳于㊁阳成㊁第五㊁工师㊁阳武㊁公伯㊁公孙㊁阳垣㊁业阳㊁叶阳㊁游于㊁豫成㊁周生㊁功孙㊁功师㊁古成㊁闾丘㊁綦毋26个[1]194-196㊂这些复姓中只有少数几个复姓是悬泉汉简所特有的,其他的复姓均见于别的西北屯戍汉简㊂㊀㊀二㊁西北汉简所见复姓1. 北宫北宫遂并山隧卒(‘居延汉简“387.5)西北屯戍汉简中仅见此1例㊂‘元和姓纂“: 出自姬姓㊂卫成公曾孙括,世为上卿,别以所居为北宫氏㊂ [2]472‘万姓统谱“: 北宫,姬姓,卫之公族也㊂ [3]798‘后汉书“: 后汉灵帝时,湟中义从胡有北宫氏㊂ [4]350 北宫 氏亦或出自少数民族姓氏㊂此外,春秋时卫有北宫佗,汉代有北宫伯子㊂‘左传㊃昭公二十年“中有 卫有北宫喜 [5],南都学坛2023年第2期‘庄子㊃山木“中有 北宫奢 [6]㊂‘尹湾汉简“YM6D5简中有 司吾丞北宫意 ,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北宫晏印 [7]727私印㊂2. 长孙长孙子仲(‘居延汉简“564.11B)长孙ѲѲ(‘肩水金关汉简“72EJD:282A)长孙中君(‘居延汉简“274.35A/B)长孙Ѳ㊀Ѳ塞尉(‘肩水金关汉简“73EJT1: 203)长孙 氏,汉代常见复姓,西北汉简中有9例㊂‘魏书官氏志“云 拓跋氏后改为长孙氏 [8],‘元和姓纂“‘通志㊃氏族略“等均认为 长孙氏 是由 拓跋氏 改称而得㊂但在‘古今姓氏书辩证“的第37卷中又称 后魏献帝次兄为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 [9]586㊂‘通鉴“卷140‘齐纪“建武三年条云 魏主改拔拔氏为长孙氏 [10]1694,同书119卷‘宋纪“永初三年条云: (长孙)嵩实姓拔拔㊂ [10]1434‘汉书㊃艺文志“: ‘孝经“一篇㊂十八章㊂长孙氏㊁江氏㊁后氏㊁翼氏四家㊂ [11]387‘汉书㊃儒林传“: 吉授淄川长孙顺㊂顺为博士,丰部刺史㊂由是‘韩诗“有王㊁食㊁长孙之学㊂ [11]1014‘姓氏考略“注引‘姓氏寻源“则称: 汉‘艺文志㊃孝经“有‘长孙氏说“二篇;‘儒林传“: 王吉授‘韩诗“于长孙顺 ,是长孙氏不始拓跋氏也㊂ [12]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长孙广成 [7]857等私印㊂3. 成功成功彭祖㊀觻得骑士敬老里(‘居延汉简“564.6)成功直㊀戍卒魏郡贝丘成乐里(‘居延新简“EPT56.97)成功恭㊀右前骑士全稽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F3:362)成功并㊀删丹令史(‘肩水金关汉简“73EJT30:30A)简文中见8例㊂‘姓氏考略“: 禹治水告成功,后人以为氏㊂ [12]75‘万姓统谱“亦云: 禹治水告成功,少子遂以为氏㊂ [3]755东汉熹平三年‘繁阳令杨君碑“碑阴题名上有:成功豫㊁成功宜㊁成功速,繁阳人(今河南内黄东北)㊂西汉有成功恢,营陵令㊂秦汉印章里有 成功偃 [7]1251㊁ 成功豫印 [7]1252等私印㊂4. 淳于淳于子游㊀建始三年二月己未㊀甲渠尉史㊀(‘居延汉简“283.54)淳于乐㊀本始元年三月丁酉除甲渠执胡隧长㊀(‘居延新简“EPT57.71)淳于遂成㊀大河郡任城河阳里㊀年卅四㊀(‘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968)淳于光㊀Ѳ年十七(‘肩水金关汉简“73EJT33:60)淳于湖㊀塞秩候长张掖居延甲渠公乘年卅六岁㊀(‘居延新简“EPT50.14)西北屯戍汉简中见42例,另有1例写作 淳於 ,应与复姓 淳于 同㊂另据张俊民指出‘悬泉汉简“中还有 谆于赏(ⅡT0115ʻ3:9) ㊁ 享于中倩(ⅡT0113ʻ3:206) ,即同 淳于 氏, 谆 享 均是 淳 字的通假字,是人名中比较常见的用字问题[1]198㊂‘古今姓氏书辩证“: 淳于,故州国一名淳于,其地城阳淳于县是也㊂春秋时,杞灭之,淳于公如曹,子孙以国氏㊂ [9]96史书记载西汉有淳于意㊁东汉有淳于恭等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较多 淳于 复姓的私印,如: 淳于达 淳于心 淳于起 [7]1005等㊂5. 东郭东郭护㊀居延守尉史(‘肩水金关汉简“73EJF3:270)东郭歆㊀延新隧卒(‘肩水金关汉简“73EJF3:377)东郭昌终古隧长(‘居延新简“EPT59.188)东郭章第十桼隧长东(‘居延新简“EPW.20)东郭利㊀戍卒(‘居延汉简“45.24)简文中见13例㊂‘郑通志㊃氏族略“云: 姜氏,齐公族,桓公之后也㊂ [13]124‘姓氏考略“注引‘姓谱“亦云: 出姜氏㊂齐公族大夫居东郭㊁南郭㊁西郭㊁北郭者,以地为氏㊂ [12]124‘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姓氏书中均收录了此姓㊂春秋时齐有东郭偃,战国时魏国有东郭顺子;东汉有东郭延年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东郭成 [7]500私印㊂6. 东门东门辅㊀千人令史氐池昌乐里公乘㊀年卅三(‘肩水金关汉简“73EJD:27)㊃2㊃2023年第2期黄艳萍,等: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辑考东门子Ѳ㊀㊀㊀㊀(‘肩水金关汉简“73EJT21:253)东门贤㊀候长张掖氐池昌乐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29:4)东门建㊀候长贤子男氐池昌乐里年廿二岁㊀(‘肩水金关汉简“73EJT29:4)简文中有9例㊂73EJT29:4简实际包含了两个人名, 候长贤 是 东门建 的父亲,简文中反映出秦汉的姓氏制度是子随父姓,因此, 贤 的全名应该是 东门贤 ㊂‘广韵㊃东韵“: 东门,汉复姓㊂十三氏,‘左传“鲁郷东门襄仲,后因氏焉㊂ [14]5‘郑通志㊃氏族略“注云: 姬姓,鲁庄公子公子遂字襄仲,居东门,号东门襄仲,因氏焉㊂ [13]100此当以地为氏㊂春秋时鲁有东门归父,汉代有东门京,东门云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东门去病 东门好印 [7]500等私印㊂7. 公孙公孙谭㊀第卅三 卒(‘居延汉简“4.4B)公孙福㊀卪临桐卒(‘居延新简“EPT51.737)公孙益㊀宜禾里(‘悬泉汉简“Ⅰ0109②:18)公孙世㊀万富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 1047)公孙放㊀居延长乐里年十九(‘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814)简文里有22例,汉简里比较常见的复姓㊂‘通志㊃氏族略“云 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者之称 [13]167,此乃以王父字为氏㊂‘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 轩辕黄帝初姓公孙,后改姬㊂ [12]195‘广韵“亦云: 古封公之后,自皆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㊂ [14]6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大量的公孙姓私印,如: 公孙从 公孙禹印 公孙宽印 [7]95-96等㊂另外,在已公布的简文中还有3例 功孙 复姓,如下:功孙乐㊀囗长修车父(‘居延新简“EPT5. 108)功孙定㊀戍卒赵国邯郸东召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834)功孙辟非㊀卒五凤五年正月丙子(‘居延汉简“311.34)字词典㊁姓氏书不见 功孙 复姓,此或为 公孙 氏的异写㊂8. 功师功师卷㊀戍卒㊀巨鹿郡曲周孝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1:130)功师疐㊀觻得诚信里㊀年廿四岁(‘肩水金关汉简“73EJT29:135)功师圣㊀觻得成信里大夫㊀年十八(‘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1582)简文中 功师 复姓有6例,字词典㊁姓氏书未收录此复姓,秦汉印章封泥中也未见 功师 复姓㊂另外,‘悬泉汉简“中见8例 工师 复姓, 工师 ‘古今姓氏书辩证“: 其先出自古官治木者,以官为氏㊂ [9]27‘汉书㊃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 工师喜 [11]192㊂‘姓氏考略“: 掌工匠之官㊂鲁有郈工师驷赤,其子孙以官为氏㊂ [12]190文献记载还有 公师 复姓,‘姓氏考略“引‘世本“: 晋穆公之子桓叔成师之后㊂ [12]194晋有公师彧㊁南梁有公师蕃㊂‘广韵㊃公韵“: 公师,复姓㊂ [14]6 工 公 功 同音通假,因此,我们认为 公师 功师 可能都是 工师 的异写㊂9. 邯郸邯郸伥占地节二年五月张掖大守客大原中都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28:12)简文中2例㊂‘郑通志㊃氏族略“注云: 嬴姓,晋赵盾从父昆弟子曰赵穿,食邑邯郸㊂因以为氏㊂ [13]84此以邑为氏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邯郸去病 邯郸恩印 邯郸憙 [7]554等私印㊂10. 陶朱陶朱周顺(‘玉门关汉简“Ⅱ98DYT4:24)西北屯戍汉简中仅见1例此姓㊂‘史记㊃越世家“: 范蠡归相印,尽散其家财,以分与知交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㊂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㊁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㊂ [15]350‘续文献通考五㊃改易姓氏“记载: 范蠡居于陶,为陶朱氏㊂ [16]陶朱或来自范氏,范蠡其始也㊂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未见复姓 陶朱 的私印㊂11. 九百九百诩㊀第八隧长(‘居延新简“EPT8.6)九百诩㊀更始二年五月辛未第八隧长(‘居延新简“EPT48.135A)九百诩㊀隧长(‘居延新简“EPF22.461)九百诩㊀隧长(‘居延新简“EPF22.708)九百同㊀葆㊀卅井里(‘肩水金关汉简“㊃3㊃南都学坛2023年第2期73EJT37:1509)西北汉简中复姓 九百 有6例,但其中5例中的 九百诩 应该是同名多次出现,实际上西北汉简中姓 九百 的人只有2人㊂‘郑通志㊃氏族略“收载㊂‘广韵㊃有韵“: 汉复姓二氏,‘何氏姓苑“云:昔岱县人,姓九百名里,为县小吏,而功曹姓万县中语曰:九百小吏万功曹列子,秦穆公时,九方皐一名甄善相马也㊂ [14]219此以里数为氏㊂12. 马适马适常㊀就人酒泉泺官力田里年廿(‘肩水金关汉简“73EJD:7)马适强㊀亭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D:288)马适中㊀隧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 365A)马适敞㊀隧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 365B)西北屯戍汉简中 马适 复姓有4例㊂‘姓氏考略“注: 马氏之适子,别其族为马适氏㊂ [12]387‘姓纂“卷七: 赵将赵奢号马适君,因氏焉㊂ [2]1056陈光田认为: 古玺中的马适氏从风格看均属于晋系,这说明马适氏早在战国时期就生活在晋地㊂ [17]143‘汉书㊃功臣表“中有马适育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马适士 马适诩 [7]867等私印㊂汉代有马适求㊁马适建㊁马适育等㊂13. 綦毋綦毋小㊀隧卒(‘肩水金关汉简“73EJT10: 019)綦毋君(‘肩水金关汉简“72EJC:599B)綦毋故(‘肩水金关汉简“73EJT26:038)綦毋丰(‘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312)期毋伯㊀戍卒河池上里年三十八(‘敦煌汉简“272)西北汉简中复姓 綦毋 氏见8例㊂‘姓氏考略“注: 春秋晋大夫綦毋张之后㊂望出会稽㊂ [12]475匈奴也有綦毋氏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綦毋忠印 綦毋胜 綦毋信印 [7]1140,此外还有 其毋齿 期毋安官 綦毋隆 [7]1089-1090等姓名印, 期毋 其毋 乃 綦毋 的异写㊂陈光田还指出 亓毋 即文献中的 綦毋 [17]143㊂14. 令狐令狐虞㊀㊀河东猗氏宜秋里(‘居延新简“EPT51.380)令狐赏㊀㊀肩水都尉属(‘肩水金关汉简“73EJT14:003)西北汉简中见2例 令狐 姓㊂‘郑通志㊃氏族略“郑樵注: 姬姓㊂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有毕万,仕晋,其子犨,封于魏;犨之子颗,以获秦将杜回功,别封于令狐,故为令狐颗㊂ [13]85此当 以邑为氏 ㊂令狐之邑,春秋晋地,在今山西之临猗西㊂‘姓氏考略“注: 唐时狐氏有改为令狐者㊂ [12]366则令狐氏不独出自姬姓㊂‘广韵㊃青韵“: 汉复姓有令狐氏,本自毕万之后,‘国语“云:晋大夫令狐文子,即魏颗也,自汉已后丗本太原至迈为王莽所诛,迈少子始居墩(敦)煌也㊂ [14]129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令狐寅 令狐椎 [7]793等私印㊂15. 闾丘闾丘护㊀卒(‘居延汉简“479.4)闾丘勲㊀第十四卒闾丘勲以来(‘居延新简“EPT59.376)闾丘横㊀觻得富里不更年卌五(‘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992)闾丘囗㊀富昌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 740)西北汉简中见5例 闾丘 姓㊂另‘悬泉汉简“ⅠT0309③:219简: 效谷益寿里问丘时之,牛车一两,四石 ,其中的 问丘 ,应该是 闾丘 的讹写㊂‘姓氏考略“据‘世本“云: 齐闾丘婴之后㊂ [12]379其据‘从征记“云: 闾丘本邾地,食邑㊂于此,因以为氏㊂ [12]379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闾丘寿 闾丘少孺 [7]1038等私印㊂16. 上官上官宏㊀㊀候长(‘居延汉简“458.2)上官隆㊀㊀士吏(‘居延汉简“59.1)上官凤㊀㊀尉史(‘居延汉简“76.47)上官出㊀㊀库啬夫(‘居延汉简“90.86)上官武㊀㊀隧长(‘居延新简“EPT10.3)简文中见24例 上官 复姓,是西北汉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复姓㊂‘郑通志㊃氏族略“: 楚王子兰为上官邑大夫,因以为氏㊂秦灭楚,徙陇西之上邽㊂ [13]91此以邑为氏,系出芈姓,望出天水㊂‘广韵㊃桓韵“: 楚庄王少子为上官大夫,以上官为氏㊂ [14]76西汉有上官桀,武帝时太仆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不少秦汉时期 上官 氏姓名印,如㊃4㊃2023年第2期黄艳萍,等: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辑考上官翁孙 上官未央 等[7]3-4㊂另外,简文中见2例 尚官 复姓,如下:戍卒,故道故道里,上官宏,年二十五㊂上㊂步昌㊂步昌㊂同尚官宏代樊歆㊂(‘敦煌汉简“269)戍卒尚官弘,二月食用粟三石二斗二升㊂自取㊂㊀(‘敦煌汉简“694)尚官 氏,字典㊁姓氏书未见此复姓㊂源出不详,今四川中江有此姓㊂但在上述的269简中前半部分里有 上官宏 ,后部分写作 尚官宏 ,同一简中,同一名字的不同写法,由此可见 尚官 是 上官 姓的异写㊂17. 申屠申屠安世(‘肩水金关汉简“73EJT21:194)简文中仅此1例㊂‘广韵㊃真韵“: 申屠,复姓㊂汉丞相申屠嘉㊂ [14]60‘通志㊃氏族略“注: 或为申徒氏所改㊂ 一说申徒狄,夏贤人,后音转改为申屠氏,又有作胜屠者或 以地为氏 ,系出姜姓: 申屠氏,姜姓,周幽王申后兄申侯之后,支子居安定屠原,因以为氏㊂ 或以官为氏, 或云:申屠,楚官号 [13]100㊂‘古今姓氏书辩证“引‘风俗通“云: 张敖尚鲁元公主,封浴信都,因氏焉㊂一云本申屠氏,古者信㊁申通用,故为信都氏㊂ [9]485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申屠昌 [7]1272私印㊂此外,出土文献和传世古书中还有 胜屠 ,与 信屠 皆为 申屠 ㊁复姓的异写①㊂18. 司马司马章㊀夷胡隧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777)司马君㊀仓长(‘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 558)司马君㊀仓长居延(‘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737)司马章㊀利里㊀公乘(‘肩水金关汉简“73EJT30:195)简文中见28例 司马 姓,是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复姓㊂‘广韵㊃之韵“: 司马,复姓㊂ [14]28‘古今姓氏书辩证“: 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失其官守,以诸侯入为王司马,故以邑为程氏,其族别为司马氏㊂ [9]236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司马戎 司马岸 司马仆 [7]788等私印㊂19. 索卢索卢Ѳ(‘居延汉简“19.33B)索卢Ѳ㊀㊀羌王(‘悬泉汉简“Ⅱ0113①:4)目前只在简文中见2例 索卢 复姓,两例中均只有姓氏,名字均残损,从‘悬泉汉简“这简中保留下来的信息看, 索卢 姓氏或出自少数民族姓氏㊂‘姓氏考略“据‘吕氏春秋“注: 以地为氏㊂禽滑厘弟子有索卢参㊂ [12]587其据‘魏书㊃官氏志“注: 后魏奚斗(一作 计 )卢氏改为索卢氏㊂ [12]又作 索罗 ㊂20. 王孙王孙庆(‘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878)王孙庆(‘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889)西北汉简中见4例 王孙 复姓㊂‘郑通志㊃氏族略“郑樵注: 姬姓㊂周大夫王孙满之后㊂满,顷王孙也㊂ [13]167此以爵系为氏,系出姬姓㊂‘姓氏考略“引‘通志㊃氏族略“注: 出自周王之孙仕诸侯者,别为王孙氏㊂吴有王孙雒㊁齐有王孙挥,而顷王之后王孙贾之子王孙齐,谥昭子,皆以为氏㊂ [12]631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王孙侵印 [7]23私印㊂21. 毋丘毋丘孙(‘肩水金关汉简“73EJT24:414)毋丘囗(‘居延汉简“168.19)西北汉简中见2例 毋丘 姓㊂‘正字通“云: 毋丘,地名,象人冠形而名,遂有毋丘氏,后讹为毋,诸家复姓毋丘音无㊂杨慎曰: 当音贯㊂ [18]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毋丘得 毋丘调 毋丘翁君 [7]1088-1089等印文㊂22. 吾丘吾丘㊀卒(‘居延汉简“145.33)吾丘定㊀㊀日益里(‘肩水金关汉简“72EJC: 42)西北简中见2例此姓㊂‘中文大辞典“: 一作虞丘(又作 吴丘 ),春秋有虞丘子,为楚庄相,后荐孙叔敖以为己代㊂战国有吾丘鴪,中山人,以勇力闻;汉有吾丘寿王,赵人,武帝时为侍中,累官光禄大夫㊂ [19]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吾丘延㊃5㊃①参看吴振武‘战国玺印中的 申屠 氏“,载‘文史“第35辑,第48页;吴良宝‘古玺复姓统计与相关比较“,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第4期,第43页;石继承‘<汉印复姓的考辨与统计>三补“,载‘文史“第4辑,2015年,第273页㊂南都学坛2023年第2期年 吾丘常 [7]107等印文㊂23. 古成古成昌㊀骊轩苑监侍郎(‘悬泉汉简“Ⅳ0317③:68)古成迁㊀守部千人(‘悬泉汉简“Ⅰ90DXT0114①:50)已有简文中仅见2例㊂‘郑通志㊃氏族略“收载㊂其注引‘风俗通“云: 苦成之后,后随音改焉㊂ [13]172郑樵将其归入 以邑谥为氏 之列㊂春秋时晋宗室有郄犨,别封于苦邑,号苦成叔,其后或以为氏,后音变改为古成,亦作 库成 ㊂秦汉印章中有 苦成乐 苦成胡伤 [7]54等私印㊂24. 西方西方级㊀㊀㊀临泽候史(‘肩水金关汉简“73EJF3:348A)西北汉简中见1例此姓㊂‘郑通志㊃氏族略“引‘姓苑“云: 少昊金天氏位主西方金,因氏焉㊂ [13]102归 以地为氏 之列㊂‘姓氏考略“据‘元和姓纂“注: 少昊金天氏,位主西方,子孙以为氏㊂ [12]663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西方中谒 [7]1032等姓名印㊂25. 西门西门乐㊀㊀卒(‘居延汉简“191.11)西门赤㊀㊀ѲѲѲ完城旦徒(‘悬泉汉简“I90DXT0205S:3)西北简中仅见2例此姓㊂‘郑通志㊃氏族略“: 郑大夫居西门,因氏焉㊂ [13]100以地为氏㊂秦汉印章封泥中有 西门舍 [7]1037印㊂26. 夏侯夏侯长戍卒年卅(‘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 1106)夏侯忠(‘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1260)西北汉简中见24例此姓㊂‘郑通志㊃氏族略“: 夏侯氏,姒姓,夏禹之后㊂至东楼公,封为杞侯㊂至简公,为楚惠王所灭㊂弟他奔鲁㊂悼公以他夏后,受爵为侯,因为氏焉㊂汉有太僕夏侯婴,又有夏侯始昌,生胜㊂ [20]‘秦汉印章封泥文字编“收录 夏侯赏印 夏侯登印 [7]437等印文㊂27. 鲜于鲜于恽㊀尉史(‘居延汉简“168.14)鲜于曲(‘居延新简“EPT59.839)鲜于长史(‘肩水金关汉简“73EJT23:344)西北简中见6例此姓,其中4简中 鲜于恽 是同人同名㊂‘广韵㊃仙韵“: 汉复姓鲜于氏㊂ [14]85‘古今姓氏书辩证“云: 系出子姓㊂殷后㊂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支子食采于于,子孙因合 鲜 于 为氏㊂ [9]138‘元和姓纂“‘万姓统谱“等姓氏书均收录此姓㊂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鲜于何 鲜于富昌 [7]1024等印文㊂陈田光认为:鲜于文献一般写作 鲜虞 , 鲜虞 为春秋时国名,属以国为氏,同时也指出 鲜于 或以邑为氏,二者并不矛盾,或系出两个不同的来源[17]141㊂28. 阳成阳成利(‘悬泉汉简“ⅡT0111①:440)阳成蒙㊀㊀啬夫(‘悬泉汉简“ⅡT0111②: 118)阳成未央㊀广地卒赵国邯郸邑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T37:767)阳城隆㊀右前骑士广都里(‘肩水金关汉简“73EJF2:42)阳成 ,西北屯戍汉简中有9例,另有1例 阳城 复姓㊂‘姓氏考略“注: 以地为氏,河东有此姓㊂ [12]723同时‘姓氏考略“也收了 阳城 复姓,注云: 以所封邑为氏,汉世多此姓㊂ [12]723‘姓氏词典“注: 春秋时楚国贵公子封邑,在今河南汝南县境内㊂ [21]435‘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 阳成延,西汉人,封梧侯 阳成修,新莽时人 [22]㊂‘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例举作 阳成修 阳城延 [23];‘中国姓氏大全“则例举作 阳成延 阳城修 [24]㊂‘风俗通“例举 阳成胥梁 [25],‘姓氏词典“引作 阳成胥 [21]434,春秋时晋隐士;汉代有阳成公衡,谏议大夫㊂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阳成信印 阳成友印 [7]1226等 阳成 复姓印㊂我们认为 阳城 或为 阳成 异写㊂29. 车成车成中伯(‘悬泉汉简“Ⅰ90DXT0205②: 30B)车成辅(‘悬泉汉简“Ⅱ0114②:294)车成囗(‘悬泉汉简“I90DXT0111②:115) 车成 ,‘悬泉汉简“中见8例 车成 复姓㊂‘姓氏考略“引‘潜夫论“云: 郄犨食采于苦,曰苦成,齐人改曰车成,后遂有车成氏㊂ [12]71郄犨为春秋时晋景公大夫,为公族,此姓当系出姬姓㊂秦㊃6㊃2023年第2期黄艳萍,等: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辑考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车成 复姓[7]1206㊂30. 公乘公乘氏㊀五凤二年八月甲申公乘效谷高议里年廿九岁㊂(‘玉门关汉简“90DXC:114)公乘聂良㊀肩水候官斥竟隧长初元年功劳案(‘地湾汉简“86EDT1:2A)公乘 ,罕见复姓,除‘地湾汉简“2例外,‘悬泉汉简“还有2例,一共4例㊂‘郑通志㊃氏族略“注: 公乘,古爵也,久居是爵者,子孙氏焉㊂ [13]157公乘,乘位名,秦爵二十,八曰公乘㊂朱绍侯通过整理居延汉简中拥有公乘爵位的人所担任的职务情况,指出他们多为斗食小吏或百食小吏,且已失去免役特权[26]㊂战国时魏有公乘不仁;汉代有公乘阳庆,医家;唐代有公乘亿,咸通进士;宋代有公乘良弼㊂秦汉印章封泥资料中有 公乘沮印 公乘舜印 [7]98等公乘氏私印㊂31. 续相续相㊀如(‘敦煌汉简“1927)续相 ,罕见复姓㊂简文中只有1例㊂字书㊁姓氏书未见此姓㊂‘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其源不详㊂32. 公伯(佰)公佰庆㊀渊泉斗食令史宜王里公乘,年廿五(‘悬泉汉简“Ⅰ90DXT0109②:45)公佰御印(‘悬泉汉简“ⅡT0112④:10)公佰君(‘居延汉简“15.7A)公佰 氏,简文中仅3例,或为 公伯 氏㊂‘广韵㊃东韵“: 公伯,复姓㊂鲁大夫公伯寮,何氏‘姓苑“云:彭城人㊂ [14]6‘史记㊃仲尼弟子列传“作 公伯缭 [15]518㊂‘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 公伯氏,姬姓,春秋鲁公族㊂汉印有公伯光(‘玺印姓氏征“)㊂ [27]15633. 成阳ѲѲ长成阳禹马(‘悬泉汉简“ⅡT0113①: 60)成阳 氏,‘通志㊃氏族略“: 成阳氏,见‘姓苑“,汉有安阳护军成阳恢㊂ [13]103‘姓氏急就篇“: 阳城氏,又阳成氏,又成阳氏㊂ [28]‘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 阳成,即阳城氏㊂阳成公衡,汉谏议大夫(‘风俗通义“)㊂汉印有阳成平㊁阳成遂㊁阳成安(‘集古印谱“)㊂ [27]646㊀㊀三、小结已出版的西北屯戍汉简中有人名2万余个,结合张俊民对悬泉汉简里复姓人数的统计,目前西北屯戍汉简里有复姓人名327个,涉及复姓43个㊂各复姓的具体频次如下表1㊂表1㊀西北屯戍汉简所见复姓表姓氏频次姓氏频次姓氏频次姓氏频次淳于43长孙9公佰3北宫1司马40车成9九百2西郭1上官26工师8令狐2陶朱1公孙25闾丘8邯郸2申屠1夏侯25成功8毋丘2西方1綦毋14阳垣7吾丘2游于1功师14索卢6古成2续相1东郭13鲜于4西门2佰道1周生13王孙4叶阳2第五1东门11马适4阳武2豫成1阳成10公乘4成阳1㊀㊀由此可见,西北屯戍汉简中出现10次以上的复姓有11个,人数为211人,占简牍中总复姓人数的64.5%,其中淳于㊁司马㊁上官㊁公孙㊁夏侯五个复姓人数都在20人以上㊂据不完全统计,秦汉印章封泥中 淳于 姓私印有37个㊁ 司马 姓私印41个㊁ 上官 姓21个㊁ 公孙 姓52个㊁ 夏侯 姓8个,说明这几个姓氏在秦汉时期属于常见复姓㊂只有1到2次的低频次复姓,在秦汉封泥印章中频次也比较低,有的甚至仅西北屯戍汉简中有记载,比如陶朱㊁索卢㊁九百㊁续相㊁豫成㊁佰道㊁游于等㊂吴良宝统计汉印中复姓至少在220种以上[29],汉代盛行用印,玺印封泥中私印资料㊃7㊃南都学坛2023年第2期丰富,西北屯戍汉简也有私印记载,但这些私印简中复姓不多见㊂总之,西北屯戍汉简中的复姓大多承袭前代复姓,极少数复姓比如 续相 第五 等是汉代才产生的㊂‘悬泉汉简“还有六卷尚未出版,这批简文中还有很多姓名资料值得研究㊂姓名学涉及历史学㊁社会学㊁民俗学㊁古文字学等诸多学科,西北屯戍汉简姓名资料丰富,疑难姓氏的考证㊁取名用字特征都有待深入研究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张俊民.悬泉汉简所见汉代复姓资料辑考:敦煌悬泉置出土汉简所见人名综述(三)[J].秦汉研究,2008:194-204.[2]林宝.元和姓纂[M].北京:中华书局,2008.[3]凌迪知.万姓统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350.[5]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6:1884.[6]庄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12.[7]赵平安,李婧,石小力.秦汉印章封泥文字编[M].上海:中西书局,2019.[8]魏收.魏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754.[9]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M].王力平,点校.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10]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班固.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2009.[12]窦学田.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13]郑樵.通志㊃氏族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14]陈彭年.钜宋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5]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8.[16]王圻.续文献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3173.[17]陈光田.战国私玺中所见古代复姓及其源流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40-144.[18]张自烈,廖文英.正字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33.[19]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中文大辞典[M].台北:中国文化研究所,1962-1968:587.[20]郑樵.郑通志㊃氏族略[M].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171.[21]王万邦.姓氏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22]张之,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58-759.[23]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236.[24]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大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07:368.[25]应劭.风俗通姓氏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5:31.[26]朱绍侯.从居延汉简看汉代民爵八级的政治地位[J].南都学坛,2012(4):1-9.[27]徐铁生.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4.[28]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卷下[M].‘古今图书集成“刊本:25.[29]吴良宝.古玺复姓统计及相关比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4):43.A Textual Study on the Series of Compound Surnames Seen on the Bamboo andWooden Slips from Northwest Garrison Sites of the Han DynastyHUANG Yanping1,HUANG Chenzhou2(School of Humanities,Jiangnan University,Wuxi Jiangsu214122,China)㊀㊀Abstract: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wooden and bamboo slips discovered in the northwest garrison sites of the Han Dynasty are mainly documents whose abundant records regarding ancient Chinese names are of important historical value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names and the naming science of the Han Dynasty.The surnames seen on the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from northwest garrison sites of the Han Dynasty are mainly one-character surnames,with the exception of34two-character surnames having been discovered so far.By combining the data of compound surnames in the seals and seal prints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 present paper conducts a textual research 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ound surnames on the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from northwest garrison sites of the Han Dynasty.Key words:bamboo and wooden slips from northwest garrison sites;surname culture of the Han Dynasty; compound surname[责任编辑:孔永红]㊃8㊃。
战国官印考释两篇
战国官印考释两篇(首發)刘洪涛北京大學摘要:本文由考释战国官印的两篇短文组成。
第一篇考释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楚国二合官印,把印文过去误认作两个字的字改释为“”,读为“虞”,是掌管山泽之官。
第二篇考释《玺汇》0198号齐国官印,把印文第四字改释为“”,认为是伺察之“伺”的异体。
把印文读为“阳都邑伺选矿之玺”,指出此印为阳都邑主管探察选矿之事的职官所用的印。
关键词:官印;虞;伺;选矿一、释刘正成先生主编《中国书法全集92·篆刻编·先秦玺印》著录的105号印是一纽楚系二合印,现藏上海博物馆。
我们把印文揭示于下:孙慰祖先生把印文释写为“州”二字,读为“泸州”(刘正成主编2003:41、206)。
我们认为印文只有一个字,应释为“”。
古文字“”字一般作下引之形:《集成》10174或在“鱼”旁左右加对称的羡笔,又在竖画上加一点或一横,使下部变作“火”字形:《集成》271 《集成》9715有的则加两横画,如下引古玺“鱼”字:《玺汇》0563 《玺汇》0564这两个“鱼”字下部所从的“火”已经同上面的笔画写断开。
“”所从的“鱼”也有这种情况:《集成》2840 《古钱大辞典》302根据我的理解,印文的这个字应该原作如下之形:上部从“虍”,下部跟上引诸字所从之“鱼”的写法相近,可见应该释为“”。
这个字所从的“鱼”跟常见的“鱼”字有三点不同。
第一,省掉“鱼”字外部所从表示鱼形外廓的弧形笔画,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借用“虍”字的笔画来表示。
请看:徐王粮鼎铭(《集成》2675)“鱼”字作:写法与此相近。
古文字“”有借用笔画的例子,如:侯马盟书96:3可证我们的看法是有根据的。
第二,弧形笔画内的U字形笔画两侧有两对对称的笔画,其中上面一对借用边框表示。
我们上面所作的摹本就是按照这种理解摹写的。
古文字“鱼”所从的这对对称的笔画有时连笔写作一横,例如下引“鲁”字:《集成》2815上引徐王粮鼎铭的“鱼”字,是这类写法的中间环节,对称的笔画已经连接,只要再把笔画拉直就变作一横了。
齐玺中所见齐仓廪制度初探
战国玺印中有大量铭“”(《古玺汇编》5526)、“”(《古玺汇编》0327)字形齐玺,该字从㐭从木①或繁增攴。
旧《玺汇》将“齐稟”玺(《古玺汇编》5526)归于私玺,后吴振武先生纠正其说,指出“齐稟”玺中“稟”字当作仓廪之“廪”字解,该玺当为齐地仓廪所用玺印。
②后学术界多从吴先生之说。
学术界有疑玺印上所铭“廪”为官名者③,然齐玺中有见“君之廪”玺(《古玺汇编》0327),就文法言将“廪”作为仓廪机构解释更为合宜。
…《管子》中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④,仓、廪的充实是国家安定富足的保障。
战国时期,各国均设仓、廪,秦汉时有仓而无廪。
秦律中有《仓律》篇,规定官员俸禄、谷物播种、仓库管理等事项,包含了大量秦仓机构设置信息,秦的仓廪制度因而得以了解。
而六国的仓廪制度却少文献记载,仅能够通过玺印材料做出梳理。
本文通过辑录与整理齐玺中所见铭廪字的玺印,以对齐国仓廪制度进行初步的研究。
1 齐仓廪玺辑录本文辑录齐仓廪用玺共十二方,可分为四类:单铭廪字者、铭左廪或右廪者、铭地名加廪者、铭封君名加廪者,现将四类玺印与各家释读以表格形式辑录如表1所示。
通过对表1中十二方齐玺的整理可知学术界对于铭“廪”字玺印的释读鲜有异议,均将该类玺印作齐国仓廪用玺解。
由表1可知,齐仓廪用玺有铭仓者,有铭廪者,有称齐廪者,亦有前缀地名及封君名者。
通过对仓廪玺印的综合考量,可管窥齐国仓廪机构的建置。
2 齐仓廪机构的建置齐官玺中有见铭“仓”和“廪”字的玺印,《地【作者简介】朱可(1994—),女,江苏扬州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史。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战国时期齐国玺印研究集释”,项目批准号SWU1709422。
①从木与从禾从米,无别。
②吴振武:《战国廪字考察》,《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4期。
③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上)》,《文物》1959年第7期,第50-54页。
齐国古玺陶文杂释二则_陆德富(1)
112齐国古玺陶文杂释二则陆德富(杭州师范大学历史系)一《中国玺印类编》卷五竹部“节”字条下著录如下一方齐国陶质古玺[1]:传世的齐国陶文也有与此玺同文的戳印:《古陶文汇编》3.391文曰“节墨之亓市工”。
节墨,读为即墨,是齐国地名,见于《战国策・・齐策一》“张仪为秦连横齐王”章、《史记・・田齐世家》等,其治在今山东平度市东南[2]。
末一字一般释为“工”[3],董珊则释为“士”[4],施谢捷也认为:“工字直画上端穿过横画,宜释为‘士’。
”[5]我认为末一字仍应释“工”。
从布局上看,“工”字下方仍有空间,如果是“士”字,完全可以把它往下放一放,使直画上行。
至于其文曰“平者工”。
“平者”读为平都,平都也见于齐国陶文(参看《古陶文汇编》3・703),当为齐国的县邑名[7]。
“ (司)工”读为司空,是主管水土之事的职官。
把印文末尾二字释为“市士”,还有不太好讲的地方。
《周礼・・地官・・司市》记载,官府对市的治理和监管很严,有胥师察其诈伪,贾师定其物价,司虣禁其斗嚣,司稽执其盗贼,胥掌其坐作出入之禁令,肆长掌其货贿之陈列,最终由司市总其成:“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
若有犯禁获罚,待以刑罚:“市刑,小刑宪罚,中刑循罚,大刑扑罚。
其附于刑者,归于士。
”孙诒让《周礼正义》阐关键词:齐国,古玺,陶文,手工业摘要:本文认为齐国“节墨之亓市工”古玺的末字应该释为“工”。
齐国陶文“句华门陈棱再鄗廩坸亭釜节”中的“坸”训治,是攻治之意。
由此可见,齐国的官市、官廪经营着手工业。
KEY WORDS: Qi State, Seals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scribed pottery, HandicraftABSTRACT: This paper offers two new explanations for the pottery inscriptions discovered in the Qi States. First, the author argues the last character in the seal inscription ‘Jiamo zi Qi Shigong’ should be transcribed as ‘gong’. Second, the term ‘gou’ (坸) in the ceramic inscription ‘guhuameng dangling zaihaolin Gouting fujie’ (句华门陈棱再鄗廩坸亭釜节) means ‘gongzhi’ (management). The two cases demonstrate that craft industry was managed by the of fi cial markets and warehouses of the Qi state.中“工”字上端稍出,恐怕和此方印文中“其”字上面一横的中间部分类似,都是泐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谢捷
教授,1965年11月生于江苏海门。
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9月入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习,1986年7月毕业。
1986年8月至2007年5月在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任教,兼任中国文字学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理事。
2005年6月任教授。
2000年9月至2006年6月在职攻读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
2007年6月起至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任教授,2008年起任博导,招收“古文字学”方向博士。
主要从事先秦秦汉文字及出土文献(含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2008年加入西泠印社。
已出版著作一种(《吴越文字汇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发表论文70余篇,独自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五项。
现主要致力于战国秦汉玺印的重新整理和研究工作。
另出版博士论文《古玺汇考》。
词条标签:
古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