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美文赏析

合集下载

精选《前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

精选《前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

《前赤壁赋》赏析精选《前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精选《前赤壁赋》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前赤壁赋》赏析篇1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其间,他纵情山水,两赋赤壁。

世人称夏历七月十六所作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所作为《后赤壁赋》,是为一时名篇,千古力作。

《前赤壁赋》之所以深为人们所喜爱,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在于作者以充满诗意的笔致,描写了赤壁之下的大江月色;更在于作者在抒情写景之中,展开了深邃的哲理思考,用佛教“中观”说的眼光来观照宇宙人生,解脱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思想矛盾困扰。

历来游记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大多用记游写景抒情为常法。

苏轼游记赤壁,推陈出新。

首先,他记叙之体是虚拟的主客对答的结构形式。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在《前赤壁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

其次,辞赋行文多用排比、对偶,即所谓韵文,此亦是赋的主要特点。

但《前赤壁赋》每段首句或开头几句又多为散句。

如首段“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则以散句为主。

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

但是,既然是赋,则应该用骈句或近乎骈句为主。

《前赤壁赋》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

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自由。

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不为束缚。

最后,辞赋讲究声韵美。

《前赤壁赋》多处押韵,却换韵较快。

每段一韵或几韵不等,而且换韵处往往是文义的一个段落。

如第一段的“天”“然”“仙”,第二段的“慕”“诉”“缕”“妇”,第四段的“鹿”“属”、“粟”“穷”“终”“风”,以及末段的“主”“取”与“色”“竭”“适”等。

苏 轼:《前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苏 轼:《前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赏析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赏析】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由开封到了黄冈,直到元丰七年四月才离开。

前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这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贫困,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苏轼赤壁赋简短赏析

苏轼赤壁赋简短赏析

苏轼赤壁赋简短赏析苏轼赤壁赋简短赏析导语:》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

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

末有道上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简短赏析,供大家欣赏。

赤壁赋简短赏析(一):《赤壁赋》是苏轼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是苏轼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

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除了礼佛参禅,就去赤壁矶头欣赏自然,畅游长江。

佛道思想的影响、天地灵气的启迪与对历史人物的深思,使苏子逐渐走出心灵的阴霾。

而其重要的标志,就是这篇震烁古今的名篇──《赤壁赋》。

文章开篇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秋江美景: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微波,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

应对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情个自禁地“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他进人到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而正当“饮酒乐甚”的时候,箫声响起。

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其实正是苏轼心迹的折射。

作者忘情于月夜秋江,但没有忘身。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桂棹”“兰桨”是文人的自喻,“美人”是理想君主的象征。

苏轼“扣舷而歌”的喜悦背后隐藏着一抹哀愁──一个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的幽怨。

借客之箫声,他奏响了一支哀婉、凄切的心曲,“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潜蛟舞于幽壑,如嫠妇泣于孤舟,从而给原本优美的景色涂上一层淡淡的悲哀,为下文的主客问答奠定了基调。

值得注意的是,赋文中的主客未必是两人,问答本身兴许就是苏轼内心的自我剖白。

此时此景,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从眼前的赤壁,联想到三国的曹操,其用意颇深。

曹操“固一世之雄”,曾“破荆州”“下江陵”,曾“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结果不也有“困于周郎”之时?“而今安在哉?”两相比较,自己但是一个“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的`官宦小吏,曹公的身份、功业与自己可谓判若云泥。

文言文《赤壁赋》赏析

文言文《赤壁赋》赏析

文言文《赤壁赋》赏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赤壁赋》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赤壁赋》赏析篇1《赤壁赋》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赤壁赋》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前赤壁赋》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前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 文章解析

《前赤壁赋》 文章解析

《前赤壁赋》文章解析前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文言文作品,由东晋文学家、政治家曹操的儿子曹植所作。

通过这篇诗文,曹植借用了历史时期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以及其中的英雄、风景等元素,展现了他的写作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本篇文章将对《前赤壁赋》进行深入解析。

一、赋文背景和主题1. 赋文背景在西晋年间,曹植臣事司马师,曹髦即位后继位太子,时逢战乱时期。

曹植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创作了《前赤壁赋》。

2. 赋文主题《前赤壁赋》的主题是英雄豪情和对战争的思考。

通过运用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背景,曹植以豪放的笔墨表达了个人志向、人生观以及对时局的看法。

二、赋文结构和语言特点1. 赋文结构《前赤壁赋》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主要写赤壁之战起义成功,中篇以军事胜利为背景,刻画了英雄人物的形象,下篇则通过赞叹风景与描写战斗英勇气概相结合,展现了曹植的创作水平。

2. 语言特点《前赤壁赋》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典型的夸张和比喻,突出了赤壁之战的激烈和英雄的豪情。

同时,文章运用了明快流畅的句子结构和诗意的写作风格,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三、赋文意义和影响1. 价值意义《前赤壁赋》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时代背景下人物情感和思想的作品。

通过描绘历史战争和英雄形象,赋文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崇尚英雄主义和崇高精神的价值观。

2. 影响力《前赤壁赋》在后世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言文艺术的瑰宝,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同时,赋文中描绘的赤壁风景也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文化符号,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前赤壁赋》作为一部优秀的文言文作品,通过讲述历史背景下的战争和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看法和对英雄豪情的赞美。

赋文的结构合理,语言风格优美,对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体现中国人民智慧和情感的杰出代表。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整理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整理

《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整理《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译文及赏析导语:壁赋》和《后赤壁赋》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下面是我整理的这两篇文章的原文及译文,盼望大家学习。

《前赤壁赋》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

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白濛濛的雾气覆盖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

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果的神仙。

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非常欢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

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涯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哽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

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瘦长的丝缕延绵不断。

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我有些悲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光明星星稀有,一只只乌鸦向南飞行,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密青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战胜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挡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相互劝酒;寄予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艳羡长江的无穷无尽。

愿与神仙相伴而游览,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

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予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是唐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辞章,以写赤壁之战为题材,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自然景色的描绘。

这篇赋被广泛认为是苏轼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下面是对《前赤壁赋》的赏析:
1. 情节描写:《前赤壁赋》描绘了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通过详细描绘战争场面、士兵英勇的形象和战争的残酷性质,展现了壮烈的战争景象。

2. 自然描写:苏轼巧妙地利用自然景色来对比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主人公的豪情壮志。

他通过描绘江水的波涛汹涌、山川的秀美景色以及白鹭飞翔的场景,展示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3. 情感表达:《前赤壁赋》中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

苏轼以自身亲历和感悟为基础,深刻表达了他对人生、志向和忠诚的思考和愿望。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4. 文学技巧: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比喻等,使赋文更加生动有趣。

他巧妙地将诗词元素融入赋作中,使这篇赋具有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总体来说,《前赤壁赋》是一篇描写战争和自然景色的壮丽诗篇,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情感,展示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广阔的文学才华。

这篇赋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的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的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的赏析(2)苏轼前赤壁赋的赏析苏轼《前赤壁赋》赏析(3)在《赤壁赋》中,主客望着朦胧、淡雅的江月,举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在他们的眼里,月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女子,款款而深情,主客因之而欢愉;而月亮却是如此的遥不可即,主客因之而生悲情。

牵动主客情绪的便是这多情的“美人”。

“美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的故事,抒发的是男性最原始的情愫,苏轼望月吟《月出》,摄取了《月出》的“月亮”的原始意象,同时也拓展了其思想内蕴,空间距离的错觉,让月亮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用她的魅力撩拨着作者的心弦。

作者把“月亮”意象和“美人”意象合而为一,取“美人”之形,摹月亮之美。

文中的抒情、义理是苏轼望“美人”而不得的情绪的释放。

“美人”寄寓作者的忠君之情。

“美人”是诗家们常吟咏的主题,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屈原。

屈原常在他的诗歌里取“美人”为意象,以对“美人”的追慕寄寓他“忠君”的思想。

《赤壁赋》第二段引用的歌词几乎全部化《楚辞》而来,苏轼不只是从形式上继承屈老先生的笔法,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寓意。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屈原虽然被流放,仍然不忘思君报国,苏轼身处“野外”,但并未泯灭拥护朝廷的心。

可见,苏轼也继承了屈原“美人”的意蕴,即借对“美人”的思念表达对国君的忠心。

正是“忠君”的理念支撑苏轼积极“用世”,下文“哀吾生之须臾”的感叹以及于“无尽藏”的江山风月里的超脱情怀,都由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生发出来。

忠君用世的一贯精神引导着苏轼当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力求胸襟豁达,始终不放弃等待国君、朝廷对自己的召唤。

这也是苏轼的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

“美人”象征作者美好的理想。

“美人”意象的另一意蕴来源于《诗经·秦风·蒹葭》,诗中“伊人”被追寻者苦苦的追寻而终不可得,“伊人”即象征了“理想”,追寻“伊人”不可得,实质是追求理想而不可得。

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赏析壬(rén)戌(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án]而歌之。

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ǎo],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i)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

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

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

《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

《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赏析(通用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赤壁赋》赏析篇1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这篇赋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全文共分五段。

开头一段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是“苏子与客”,于是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

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

作了这样的交代之后,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扣着“七月既望”再写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一边举起酒杯,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诗篇。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里《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前赤壁赋》 文章解读

《前赤壁赋》 文章解读

《前赤壁赋》文章解读《前赤壁赋》文章解读《前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是东晋文学家苏轼所撰,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前赤壁赋》的主题,艺术手法以及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一、主题《前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主要描绘了周瑜、刘备、诸葛亮与曹操等历史人物之间的斗争情景。

它表达了作者对于英雄人物的赞颂,同时也道出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反思和对于和平的渴望。

二、艺术手法1. 描写手法:苏轼巧用细腻的描写手法,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例如,“江南可采莲,蓬莱已无花”,这样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赤壁战场的苍凉之美。

2. 对比手法:苏轼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历史人物的伟大和世事的无常。

例如,“三江口,二乔去,烟波微茫,楚山青楼,锦城丽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样的对比描写,展现了周瑜临危不乱的品质。

三、文化内涵1. 文人情怀:《前赤壁赋》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们对于政治乱世的思考和关切。

苏轼通过描写历史人物的丰富内心世界,表达了文人们对于和平的追求和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

2. 儒家思想:《前赤壁赋》展示了苏轼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他通过赞颂周瑜和诸葛亮的智勇才能,强调了仁义道德在英雄人物身上的体现。

3. 自然美学:《前赤壁赋》中融入了丰富的自然景观描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苏轼以自然之景来烘托战争中人物的悲壮和英雄气概,使得整篇文章更加饱满。

总结:《前赤壁赋》是一部富有深意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历史人物的伟大,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和平的思考。

通过描绘细腻的战场景景和展示文人的情怀,苏轼成功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字数:500)。

北宋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北宋苏轼《前赤壁赋》赏析

北宋苏轼《前赤壁赋》赏析北宋苏轼《前赤壁赋》赏析引导语:《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是作者在被贬谪黄州期间。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前赤壁赋》原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前赤壁赋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

《前赤壁赋》原文赏析

《前赤壁赋》原文赏析

《前赤壁赋》原文赏析引导语: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下面由yjbys小编与您一起分享《前》原文赏析,希望您能喜欢!前赤壁赋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前赤壁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作者介绍: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

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

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

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

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

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

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

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观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

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他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苏轼散文还在《孟子》、《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作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

他的论政、论史的散文,大多笔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势,因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2)苏轼《前赤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

苏轼所游得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元丰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赏析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人到中年的苏轼,流落黄州,与好友两游赤壁,极目渺渺苍穹,感慨人生短促,多少壮志随风消逝,多少期许转头成空,他却未言失意沮丧,反以豁达胸怀写成前后《赤壁赋》,纾解胸臆苦闷,重寻人生快乐之源……清风明月,水光接天,本就是用来赋闲邀客的,箫歌奏和,诗酒相发,原也是借以寄情抒傲的,前两段写眼前美景自是实况真事,为全篇渲染气氛、酝酿情绪。

一乐一悲,后先相应,人生之无常难测、世路之乖舛多戾不正如此吗!苏轼说的“多难畏事”似乎在眼前景物中叠印出了深微隐曲的文脉和心迹。

文吧,“其赋事也,则于事有触;其赋物也,则于物有况”(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睹物兴情,情以物兴”(刘勰语),两段叙事、写景、引情,意在铺陈,提起下文,是本赋的基础。

前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前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前赤壁赋原文及赏析前赤壁赋原文及赏析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1]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丛刊》本),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此之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

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

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苏轼《前赤壁赋》鉴赏

苏轼《前赤壁赋》鉴赏

导读: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前赤壁赋宋代: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

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①。

《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在他的赤壁词中,即有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而现实中的我却只能“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

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但如果仅是“入乎其内”地感叹人类的沧桑,这就不能产生我们今天对他的文采及人品的钦佩。

东坡之所以成为“白首忘机”的“东坡老”②,更有他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另一面(这一面至关重要)。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

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

钦之(傅尧偷的字)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

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这段跋语,对于了解作者当时深受压抑的心境提供了帮助。

苏轼不得不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寄托,黄州的山水,勾起了他对古人的怀念,于是触景生情地倾吐了自己对前辈英雄的钦慕,同时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业的壮志。

总之,苏轼当时的心境极其复杂:消极隐退与积极进取,疾世忿懑与逍遥山水的双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思想背后,却流露出对世道不平的满腔愤怒,不甘妥协的积极进取精神,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本文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充满了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