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 儿 道 德 启 蒙 教 育 探 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道德启蒙教育探析
摘要】幼儿道德启蒙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最基本的思想行为习惯,使幼儿的品
德和性格形成有个良好的开端;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出发,并体现幼儿期
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它是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是由社会、幼儿园、家庭
三方面共同参与并协调的过程。
但是幼儿德育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诸如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幼儿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等,影响着幼儿
德育工作的开展。
本文采用举例论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幼儿德育中存在的问题进
行对策探,并浅要地提出了几点解决策略。
【关键词】幼儿道德启蒙教育探析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
道德的、政治的教育。
而在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的观念已随
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的同时,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倾斜,理想信念淡化,过分注重实惠,只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质享受,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把
物质待遇的优劣作为衡量一个人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从而出现了“拜金主义”、“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等不良思想,而把人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
置于脑后。
孔子曰:“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说的就是从小培养什么样的习惯,习久
成性,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品性。
古希腊的哲人也认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
”幼儿正属于身心发育成长的过程,是个性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萌芽时期其思想品德往往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格教育端赖于6岁
前之培养。
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继续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
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
易变。
这些幼儿升入小学,教师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经成了的坏
习惯,坏倾向,坏态度。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抓好他们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对当前他们良好道德行为的固化,还是对今后漫漫人生高尚品行的形成,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而学前幼儿的德育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个性。
一、当代国内外对幼儿德育问题的研究。
当代国内外对幼儿德育问题的研究比较成熟,也比较重视。
如:在2004年2
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
意见》中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党中央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和寄予希望;青少年犯罪和法律教育心理学家罗新安教授的《请重视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向
人们阐述了道德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
也明确指出了对幼儿德育的要求,并把德育放在了智育、体育、美育的首位;还
有诸多文献都强调了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
在国外,97年初美国《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等杂志介绍了哈佛大学教授、精神病专家罗
伯特科尔斯的《孩童的道德智商》一书,此书向我们明了地谈论了培养儿童道德
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儿童的道德观,从此除了“智商”、“情商”之外,“德商”
进入了专家学者们的视野。
台湾教育家高霞东先生对幼儿德育更是这样定位:“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
体育没有道德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
的前卫。
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
美育就是腐败的催化剂。
”可见,幼儿道德启蒙教育在幼儿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不
可忽视的。
二、当前影响幼儿良好品德养成的因素。
虽然专家学者对于幼儿道德的研究比较成熟,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好的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和幼儿发展水平的特征等原因,从而导致在培
养幼儿品德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因此,认识和了解影响幼儿品德养成的因素
对道德启蒙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2—7、8岁的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
著名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者皮亚杰在研究幼儿道德、判断发展规律方面的问
题时,研究得出结论:幼儿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的连续过程,2~7、8岁是他律的道德阶段,此时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单向的,不
可逆的,在道德判断上表现为对规则的单向理解,对权威的绝对崇拜和服从。
充
分认识幼儿的道德发展特点是对幼儿进行道德启蒙教育的前提。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品德养成教育的起始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道德启蒙教师。
怎
样教孩子做人?这是家庭教育的中心话题。
然而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
许多家长考虑孩子如何做人,往往注重的是做“有用”的人,在知识和技能上下功夫,要求孩子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而却忽视了对孩子品质和性格的培养。
如今
我们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
及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等)对幼儿的意识、行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如:许多家长不能正确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认为“爱”就是处处为孩子着想,包
办一切,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累。
久而久之,不仅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
而且养成了一些自私任性,蛮横霸道的坏毛病。
他们要求父母与别人对自己的服
务越来越多,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
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重
大的影响。
(三)幼儿园教育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幼儿园教育促进幼儿品德的养成和发展,而幼儿园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室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对培养幼儿良
好的道德品质相当重要。
正确、恰当的幼儿园教育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起着重
要的作用,不合理、不恰当的幼儿园教育将阻碍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
例如:在
教育中教师尊重幼儿,能鼓励孩子同样学习去尊重别人,看重别人的权利、别人
的感情,这就奠定了避免暴力、不公正和仇恨的基础。
又如:教师给幼儿以好的
榜样示范,幼儿在模仿过程中,自身的良好品质也得到了很多培养。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幼儿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因此,社会中的积极和
消极因素同样也会影响着幼儿。
积极的,好的社会因素对幼儿的良好品德养成具
有推进作用。
相反,腐败、消极的社会因素会使幼儿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因此,我们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下,通过对幼儿生活、学习、
游戏等多方面的指导,塑造幼儿爱集体,爱祖国,懂得分享,遵守集体秩序和规
则等“社会”知识情感,使得幼儿向着独立自强、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方向发展,
同时抑制和排斥周围不文明言行和不良生活习惯与社会风气,建立健康、科学、
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正确把握和实施幼儿道德启蒙教育。
(一)以家庭德育为基础,为幼儿道德启蒙教育构建平台。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慢慢意识到,一个没有道德的人,就是有再多的学问,
也难成才。
而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家庭教育的重心就必须放在培养孩
子树立自己健康人格的角度上。
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呢?
首先,在孩子的品行形成中,家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坚持以言教和身教并施,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前提。
孩子就像父母背后的影子,当父母以良好的言行(即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去影响孩子时,那么他们收获的
是良好的道德品质,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孩子言语上的老师,行动上的朋友,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引导,实实在在的示范,给孩子以人格
力量的影响。
其次,家长还要严格要求孩子,对于孩子的事情不包办,不过分溺爱,对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与此同时,家长们还要
善于配合学校对孩子实行因材施教。
从而使孩子能在一个温馨、安宁、上进的氛
围中,养成良好的品行,做个品行端正的人。
(二)以幼儿园道德启蒙教育为主体,促进幼儿道德的发展。
那么在幼儿园中,教师如何正确把握和实施幼儿道德启蒙教育呢?
1.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幼儿德育观。
新《纲要》明确指出要使幼儿“能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
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
行为规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这些都规定了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换言之,幼儿园就要把幼儿培养成具有这些优良品质的人。
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增强对德育的研究意识,加强学习和
研究科学的幼儿德育理论,掌握品德形成的规律,善于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贯彻
新《纲要》精神,选择符合幼儿心里特点和年龄特征的德育准则和价值规范,有
目的、有计划地融入各种实践活动,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并促进幼儿
品德的发展。
2.改变传统灌输式德育,注重幼儿对道德知识的接纳与实践。
传统道德教学存在严重弊端,这种灌输式教育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教师重在通
过道德知识的灌输,把幼儿作为一个接纳道德规范与道德知识的“美德袋”,使他
们知道了什么是谦让,什么是诚实等有关道德的观念,但并不关心他们是否真正
内化了这些道德,形成了道德观念。
如:课堂上老师在非常生动地向幼儿讲述
《孔融让梨》的故事。
故事结束后,老师问:“小朋友,如果家里有三个苹果,最大的该给谁吃呢?”有的说给妈妈,有的说给奶奶,给爷爷……总之几乎没有人说给自己。
但事后根据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回到家后,却为爸爸多吃了他的几片薯片而
撅起嘴,甚至还要爸爸还他薯片。
可见,幼儿道德的形成不是被“告知”就能形成的,它是主体选择,接纳和实践的结果。
我们在激发幼儿道德情感的同时,必须给幼
儿主动体验、观察、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体验和感受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如面对以上的情况教师可在讲完故事后,让幼儿回家为爸爸妈妈做点事情,
把好吃的留给爸爸妈妈等,从观察和体会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回到幼儿园再
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德育的内容应转向幼儿的生活实际。
不少专家提倡体验的道德教育,即脱离单纯的课堂文本知识的传授,面向丰富
多彩的社会生活的道德教育。
因此平时我们应以幼儿在生活中存在或遭遇的、体
验的社会性和道德性问题为切入点,善于捕捉生活实际,将幼儿关注的或与幼儿
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纳入道德教育范围,使德育内容更适合幼儿的生活实际,
从而更好的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
如:我班上的图书经常
有被撕破的迹象针对这件事情我生成了一次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我故意拿起一本
被撕破的图书给小朋友讲起故事来,正当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我突然中断
了故事,我告诉他们因为图书的一页不知道被谁撕掉了而无法继续讲下去,请小
朋友们讨论该怎么办?在共同的讨论中,他们懂得了爱惜图书的道理,并开展了
修补图书的活动,从此,我们班撕图书的迹象减少了。
又如:在四川发生高达八
级的大地震后,孩子们都通过了电视、网络等不同渠道了解到了四川灾情的严重,伤亡惨大。
课堂上、课后总能听到孩子们在议论,四川灾情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幼
小心灵。
为此,我班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的活动。
活动上,我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可是孩子们都纷纷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和心爱的图书,因
为他们彼此都明白:“灾区的小朋友有困难,我们要去帮助他们。
”。
这不正是一
次联系实际、有意义有价值的爱的教育吗?可见,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并及时抓住
时机进行教育,必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教师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
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教师,对教师
的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深,而且不加选择的模仿教师的言行。
我们经常
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
”为了给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要求孩子
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
如:今天体育活动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去接水喝,秩序
可想而知。
我也端起杯子往水桶走去。
蓦地,我停下脚步:我要求孩子排队,自
己却享用老师的特权随到随喝,这又怎能教育好孩子呢?于是,我走到队伍最后
排起了队。
孩子们纷纷议论起来:“快看快看,老师也排队了。
”“我们快快排好队。
”顿时,队伍变得井然有序。
可见,“身教”的魅力就是如此神奇,它体现在点
点滴滴中,我们如果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行,和孩子平等相处,那么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行为一定会感染孩子,取得“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5.关注幼儿道德发展的差异性,实施家园共育原则。
孩子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同时,还会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由于幼儿生活所处
的环境不同,尤其是不同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职业,文化素养和教养方式有差异。
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之间成长环境和道德发展水平的差异,做到家园
共育,给予幼儿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
如在角色游戏中,洋洋扮演“爸爸”,思语扮演“宝宝”,他们玩得很开心。
可不一会儿,不知怎的洋洋却把思语打
哭了,事后,当问起洋洋为什么打人时,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我是爸爸,他不听话我就打她了。
平时我不听话我爸爸也是这样打我的。
”于是,放学后我把事情告诉了洋洋的爸爸,并与他进行了沟通,洋洋的爸爸也逐渐意识到自己教育方法的
错误,并表示今后改正自己错误的教育方法努力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好孩子,从此
以后洋洋打人的行为逐渐变少了。
可见,只有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时并行,
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促进德育实效。
美国实用主义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
最著名的论点。
活教育的课程伦认为,传统教育把学校与社会、课堂与自然隔离
开来,把学校变成了“知识的牢狱”。
这种做法就像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了
幼儿的两只眼睛,幼儿所看见的世界则只是一本6寸高8寸宽的书本世界而已。
幼儿并非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会做我们的活教材,幼儿的德育内容和途径必须开放,要把幼儿带到大
自然、大社会中去接受教育。
为此,我们要从狭义的园内教育的局限中跳出来,
充分利用社会中的教育资源,设计、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让幼儿的德育又回
归到社会中去。
总之,幼儿道德启蒙教育是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是由社会、幼儿园、家
庭三方面共同参与并协调的过程。
我们应充分发挥幼儿道德启蒙教育的整体功能,在关注幼儿道德发展的同时,构建以幼儿园道德启蒙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主体化德育网络,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幼
儿道德启蒙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9月。
2.李小邕、莫源秋:《新时期幼儿教师的角色与扮演》(M),广西人民出
版社,2004年版、125。
3.柯爱萍:《身教重于言传》(J),《幼儿教育》,2006年12月版、45。
4.《重新审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hppt:\\\91weixiao,06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