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chapter07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第7章

变态心理学第7章

人格障碍的定义
(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 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 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 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 成恶果。
第二节 人格障碍的临床类型与诊断
CCMD-3将人格障碍分为8种类型:
偏执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焦虑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以高度的自我中心、过分情感化和 用夸张的言语和行为吸引注意为主 要特点的一种变态人格。
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1、情绪表达带有高度夸张色彩,引人注意。一件不 很特别的事也可以被描绘或表演得有声有色,非常 投入; 2、暗示性很强,很容易受别人或环境的影响; 3、感情表达虽然很热烈,但不持久,肤浅易变; 4、喜欢别人注意自己,围着自己转。有时言行还表 现一定的挑逗性; 5、受到小小的挫折就会大喊大叫; 6、常为了追求一时感情的满足而不惜牺牲或不择手 段。
4、冲动型人格障碍
定义: 又称暴发型或攻击型的人格 障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 显的冲动性为主要特点的一 种变态人格。
冲动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1、行为冲动,常不顾引起的严重或较严重的后果。 这种行为如果受到劝阻时甚至可产生攻击行为 或自我攻击(自伤); 2、常伴有情绪不稳,喜怒无常; 3、行为无计划,不可预测,不考虑后果,行为爆发 时不可遏制,心境反复无常; 4、易受挫折或做事不易成功,但不易接受教训; 5、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不容易建立较稳定的人 际关系。
[案例6]
李某,中年妇女,她只要一发脾气家中就会变 得一片狼藉,最倒霉的大概就是她丈夫(一个 老实的普通工人),丈夫不但挨她打,而且胳 膊和腿上到处有她用牙咬后留下的伤痕。在单 位里,她是女人群中的“头”儿,哪个女人也 不敢招惹她,否则,就会吃她的亏,在公众中 出尽洋相。

变态心理学耿文秀讲义

变态心理学耿文秀讲义

Jius Abnormal Psychology变态心理学学分 3 耿文秀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偏离常态的各类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对社会适应功能的损害及其干预、矫治和预防。

目录第一章研究和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进程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第三章研究方法、伦理与临床评估第四章生活应激与应对第五章焦虑障碍第六章心境障碍第七章与发展相关的障碍第八章老化与认知障碍第九章精神分裂症第十章进食与睡眠障碍第十一章化学物质成瘾障碍第十二章同性恋、性别认同障碍与性变态第一章研究和对待“异常”行为的历史演变进程History of Abnormal Psychology第一节对“异常”行为的界定一.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认定+ 理想模式标准1. 特立独行/非“中庸之道” 1. 官方提倡2. 跨文化/跨时空差异 2. 社会主流文化的赞赏/认可3. 性别差异 3. 绝大多数人接受/模仿4.“异常”行为遭遇的羞辱/诋毁/排斥 4. 自我认同/遵从二.统计学标准1.心理测量/标准差2.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发作频率3.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的持续时间4.所谓障碍/困惑/痛苦症状的项目多少三.功能标准1.生理功能:生理检测指标2.心理功能:心理测量指标3.社会适应功能:社会操作标准第二节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蒙昧与黑暗一.人类早期对“异常者”的敬畏1.“魔鬼附身”——Demonic Possession2.“通灵”——沟通上天/凡世间/地府古代人认为月亮、星辰、潮汐、山川精灵、地狱魔鬼等都可能使人“发疯”二.黑暗中世纪与文艺复兴1.驱魔——残酷的人身折磨2.贫民收容所—→“疯人院”3.《巫之锤(降妖锤)》(《The Witches’Hammer 》),质疑巫/魔作祟第三节近现代的变革与挑战一.皮内尔(1745-1826)的法国精神病院改革1796年皮内尔获得批准在巴黎解除了49个精神疾病患者的锁链二.艰难而漫长的进步1.对心理疾患的迷信/偏见仍普遍存在2.心理疾病患者仍然是个人、家庭以及社区的污点和耻辱3.并不人道的治疗方法进步:紧身衣,“心理外科手术”,电击……4.新药物的研制——大剂量镇静药三.催眠与精神分析1.安东.麦斯麦(1734-1815),麦斯麦术2. James Braid ( 1795 –1860 ), an English physician, hypnotism, mesmerizedAmbrose-Auguste Liébault ( 1823 –1904 ), a French doctor, Nacy,FranceHippolyte-Marie Bernheim ( 1837 –1919 ),3.沙可Jean-Martin Charcot ( 1825 –1893 ), an esteemed neurologist in Paris, testing hypnosis in La Salpêtrière hospital4.Sigmund Freud ( 1856 –1939 )四.行为主义的崛起五.“反精神病学”运动1.Thomas Szasz (1920-- )沙茨2.“神志健全者置身于非神志健全者之地”,备受批评的实验激发社会的反思六.“非住院”运动De-institutionalization Movement1.“中途站”Halfway House2.家庭接纳和支持3.社区防治,社区康复第四节新千年曙光一.人道主义的新千年1.“以人为本”原则的重新定义2.“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共识a)个人空间的扩展b)更加尊重个人隐私权二.新药物的研制/开发1.积极利用生命科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2.强调人类功能的康复,重归主流社会3.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4.普通人群经济上能够承受三.心理健康服务面的扩展1.老人世纪对老人心理健康的特别关怀2.关注新千年儿童的特别问题:虐待、忽视、抑郁、性骚扰……3.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妇女、少数族裔、同性恋者、AIDS……4.信息社会新问题:网络成瘾、信息垃圾泛滥、社会退缩……四.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1.重在预防,以公众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2.整合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文化,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3. 发展积极的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网络,广泛应用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群体参与的治疗技术第二章心理异常、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的病因学研究Aetiology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第一节生物学因素研究一.遗传因素1. 发生学的遗传2. 基因研究3.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二.神经系统与行为1.大脑功能研究——大脑皮质,边缘系统,皮质下结构2.自主神经系统3. 内分泌系统4. 社会心理因素影响着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三.神经生化研究1. Neurotransmitter,第一信使:激素把信息由内分泌腺传递到被作用的细胞2.Neurotransmitter运行过程第二节环境因素研究一.家庭功能1.家庭氛围/家庭关系2.家庭交流模式3.父母榜样/亲子交流二.社会文化1.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压力2.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塑造3.社会地位/经济收入4.街区/群体亚文化三.生态环境第三节文化、社会与人际关系的互动一.所有的环境条件都是通过在其中形成的文化、社会以及该社会文化的人际关系而作用于人类个体二.社会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和压力,社会习俗、舆论对人的濡染塑造三.人际关系是作用于个体的最直接的影响力1. 文化与社会濡染、侵润、发展着人际关系2.人际关系创造、改变着社会文化,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动中变革第四节人类个体的自我塑造一.个体的人格特征1.认知习惯2.情绪表达与调控3.意志品质二.个体的自我教育1.善于学习,紧跟时代前进步伐2.善于自我总结反思,主动把握人生目标3.勇于自我分析自我矫正4.自尊自信,乐观豁达,勇敢坚韧三.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人际关系自我塑造人格,性格决定命运1.个体的社会支持资源储备2.个体的社会资源利用度3.人际关系对个体的支撑和制约四.个体的应激应付方式1.不逃避、正面迎战,动员自身全部潜能2.积极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主动求助3.自觉学习多种应付策略4.不怕失败,对抗挫折,坚持努力五.一生发展,终身学习1. 现代人类成熟前趋,老化后移2.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3. 学会学习,自我教育4. 使学习成为人生的重要支撑5. 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第三章研究方法、伦理与临床评估及诊断Methodology, Assessment and Diagnosis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概念假设——基于理论和经验推出的观点或命题,期望通过研究数据和材料获得支持、验证或拒绝、否定研究设计——检验假设的方案,受提出的问题、假设以及操作实践的影响自变量——其值在原则上独立于其它变量值而变化的变量因变量——其值在原则上依据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值变化之结果的变量二. 个案研究深入研究一个或多个个体,研究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生理、心理模式。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本学期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第三章心理过程变态第四章人格病理学第五章心身疾病;第六章神经症;第七章精神分裂症;第八章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第九章智力障碍;第十章药物滥用和药物依赖;第十一章迷信行为和特殊状态第十二章违法犯罪与自杀;第十三章儿童少年期特种症状第十四章环境应激和老年期心理障碍;第十五章心理障碍的治疗和预防第一章绪论(一)定义:变态心理学(Abnormal Psycho1ogy)也称病理心理(PathologicalPsychology),是心理学科中研究行为异常的一个分支。

变态心理学就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行为异常的一门科学。

它致力于研究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研究行为异常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二)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在传统心理学上,冯特(Wundt,1897)的看法强调精神病人身上的心理障碍。

德国心理学家斯托林(G.Storring)把变态心理学的范围扩大到一切临界状态与人格特征,并提出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分工,强调心理学着重研究不正常的心理过程。

变态心理学不仅要对行为异常的各种表现加以描述,分类和解释,而且要尽量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同时必须重视两者(脑和客观现实)的意义,而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三)现状1.并不十分成熟的科学2.得益于相关学科的发展.二正常和异常的判别标准判别心理活动的正常和异常是相当困难的1.异常心理活动和正常心理活动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2.异常心理活动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以经验作为标准其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其二是指研究者根据自身的活动体验来判别正常和异常美国心理学家斯可特(Scott,1968)乃是重视这种判别标准者之一。

(二)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在社会常模的基础上来衡量行为顺应是否完善。

当代美国的柯尔曼(Co1ernan J,C,1980)就是社会适应标准的推崇者(三)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若在某人身上发现致病因素或疾病的症状则被判别为异常。

《变态心理学》课件

《变态心理学》课件

结语
未来变态心理学的应用前景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在家庭和社会中需要的正确认知
正确认知变态心理现象,促进社会对变态行为的更好理解和关怀。
物理治疗
研究物理治疗手段对特定变 态行为的引导和干预效果。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认知心理学的应用
将认知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变态 行为的理解和治疗,提供新思 路和方法。
脑功能研究的贡献
通过脑功能研究,揭示变态行 为与大脑结构、功能之间的关 系。
未来变态行为预测技 术的发展
利用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 技术,开发变态行为的预测工 具和方法。
暴力变态心理学
1 神经质暴力
研究神经质人群的暴力倾向,寻找背后的心理原因和治疗方法。
2 精神疾病暴力
探讨精神疾病与暴力行为之间的关联,改善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关怀。
3 犯罪心理暴力
研究罪犯心理,了解其背后的心理驱动力,为犯罪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行为变态心理学
1 文创领域的变态
研究奇特、创新的文化艺术形式,探索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影响。
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
进阶期
2
二战后,人们开始关注暴力和行为方面
的变态心理,研究逐渐深入。
3
早期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开创了对性心理 学的研究,为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
现代期
现代变态心理学涉及文化、社会和先进 的科技,推动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变态行为的分类
性别方面
如异性装扮偏好、肛门取乐、 性虐待等。
暴力方面
如神经质暴力、精神疾病暴力、 犯罪心理暴力等。
行为方面
如文创变态、网络世界内的变 态、恋物癖等。

变态心理学 [可修改版ppt]

变态心理学 [可修改版ppt]

第二节 正常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与异常心理及 其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概念 第二单元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区分
第一单元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
的概念
正常的心理活动,具有三大功 能
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 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 人际交往,正常地肩负责任
能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 识和改造世界
会使其发展受到挫折
【答案】ABCD
真题训练
3.行为主义理论包括( )。 多选 A.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B.桑代克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C.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D.体液条件反射学说
【答案】ABC
真题训练
4.下列说法中符合弗洛伊德关于“力比多”的看法的是( )。 单选
A、自出生起到发展结束有不确定的发展阶段。 B、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C、不一定是人类的生物本能。 D、是人格结构的核心。
【答案】D
真题训练
7.自然科学诞生后,人们对变态心理学的新见解有( )。单选 A.把心理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起来 B.变态心理学比精神病学更为活跃 C.变态心理学更为独立了 D.更倾向于用唯心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答案】A
第二节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 其区分
思考: 1、什么是正常心理? 2、什么是异常心理? 3、它们怎么区分?
肯定之处 o 人的生物本能可以是人类心理的动力之一
行为主义的解释
传统行为主义
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 刺激——行为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研究可观察的 行为
新的新行为主义
班杜拉——社会学习论 强调学习的作用,重视社 会环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异常解释: 兴奋和抑制的冲突造成的

变态心理学完整ppt课件

变态心理学完整ppt课件

认知行为疗法在变态心理学中的实践
03
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的治疗中,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跨学科合作在变态心理学中应用前景
神经科学与变态心理学的 交叉研究
神经科学的发展为变态心理学提供了更深入 的理解大脑机制的机会,有助于揭示心理障 碍的本质。
计算机科学与变态心理学的 结合
计算机科学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等方面的优势, 可以为变态心理学提供更高效、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

抑郁症诊断与治疗方法
1 2 3
抑郁症诊断标准
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等症状,持 续时间长达2周以上,且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抑郁症治疗方法
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药物如抗抑郁 药、情感稳定剂等,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动力学治疗等。
患者日常管理与教育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心态、规律作息、适当锻炼等 。
变态心理学特点
关注异常心理现象,探究其原因、机 制和干预方法;具有交叉性,与多学 科相互渗透;实践性强,旨在帮助人 们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
变态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分类
研究对象
包括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如认知 、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
分类
根据症状表现、病程、严重程度 等,心理异常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分 裂症等。
人工智能在心理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建议,帮助患者更好 地应对心理障碍。
人工智能在预防心理障碍中的潜力
通过对大量人群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人工智能可以发现潜在的心理障碍风险因素, 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THANK YOU

2024版钱铭怡《变态心理学》

2024版钱铭怡《变态心理学》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contents •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的分类与症状•变态心理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变态心理的诊断与评估•变态心理的治疗与干预•变态心理学的未来展望与挑战目录变态心理学概述变态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旨在揭示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为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异常心理的矫治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异常心理行为,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

变态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对异常心理的认识在古代,人们往往将异常心理现象与神秘力量、超自然因素联系在一起,如认为鬼神作祟、中邪等。

近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发展随着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异常心理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因素有关。

近现代变态心理学经历了从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到认知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演变。

变态心理学的学科地位与意义学科地位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密切相关。

同时,它也与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有广泛的交叉和合作。

学科意义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促进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变态心理的分类与症状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特定恐惧症表现为过度担忧、紧张、害怕,且无法控制。

在社交场合中感到显著而持久的害怕和焦虑,担心被他人审视或评价。

突然出现的强烈恐惧感,伴随身体症状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

对特定物体或情境产生过度恐惧,如恐高症、恐蛇症等。

持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活力减退,可能伴随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症状。

重性抑郁障碍长期感到沮丧或忧郁,但症状较重性抑郁障碍轻。

持续性抑郁障碍在特定季节(通常是冬季)出现抑郁症状,而在其他季节症状缓解。

变态心理学知识ppt课件

变态心理学知识ppt课件

(二)行为主义的解释
从总体上来说,巴甫洛夫先是通过动物试验,并由此判断出高 级神经系统(即大脑两半球皮质)功能的病理生理机制之后, 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 心理现象。
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他认为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 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他说:
“……引起机能性神经障碍的两个条件。一个是兴奋过程和抑 制过程的艰难相遇,即这两个过程的冲突;另一个是强有力的、 异乎寻常的刺激。这两个条件,也正是构成人类神经症和精神 病的原因。”
自我随时随地的学习外部世界,处理“本我”与 “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防止、抵御和消除焦虑,我们必须克制、压抑非 理性冲动 ,导致两种后果:压制不住就产生异常 心理和行为;压制得住会导致潜意识中冲突的变 形
4、简评
不合理之处: 当年弗洛伊德解释和判断问题时,无论如何,
在方法论上存在原则上的失误。 心理学界的批评,主要在方法论方面 :当时
3、内感性不适: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 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 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后综合征。
2、知觉障碍
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正常人 偶有错觉发生,但经现实验证后,可加以 纠正。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 检验,在意识障碍的谵妄状态时,错觉常 带有恐怖性质。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公元前400年“心理是脑的功能”的判断已 显雏形
中世纪,禁闭、水淹、火烧 17世纪以后,打破神学统治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急剧发展,一直延
续至今(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
学科简史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 (Hippocrates) 体液学说
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Broca) 布罗卡失语

变态心理学ppt演示课件

变态心理学ppt演示课件
引导患者顺应自然、接受现实, 减轻症状带来的困扰。
其他疗法
根据患者需求和治疗师建议,选 择其他适合的心理治疗方法。
06
预防措施和康复支持体系 构建
预防措施制定思路
基于风险评估
通过评估个体和群体的变 态心理风险,制定针对性 的预防措施。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公众对变态心理的认 识和理解,增强自我防范 意识。
注意事项与误区提示
避免主观臆断
重视患者主诉
谨慎使用标签
评估过程中要保持客观、 中立的态度,避免主观
臆断和偏见。
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 关注其内心体验和需求。
避免随意给患者贴上 “精神病”等标签,以 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遵循伦理原则
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隐 私权,保护其合法权益
不受侵犯。
05
变态心理治疗原则和方法
焦虑障碍类型、特点及临床表现
广泛性焦虑障碍
持续感到紧张和不安,无法控制担忧, 常伴随躯体症状如头痛、心悸等。
惊恐障碍
突然发作的强烈恐惧感,伴随濒死感或 失控感,常出现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 症状。
社交焦虑障碍
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强烈不安和害怕被负 面评价,常导致回避社交场合。
特定恐惧障碍
对特定物体或情境产生强烈恐惧,如恐 高、恐蛇等,常导致回避行为。
的风险。
认知偏差
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如过度概括、选择性注意等,可 能导致其对自身和他人产生不准 确的认知和评价,进而引发变态
心理。
社会支持不足
缺乏社会支持、孤独感强烈等社 会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个体出现 变态心理。同时,社会支持不足 还可能影响个体的应对能力和心
理健康水平。
03
常见类型变态心理及其表 现

变态心理学(05626)---精品管理资料

变态心理学(05626)---精品管理资料

《变态心理学》(代码5626)第一章诸论名词解释(P2)心理障碍: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有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P10)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名词识记p2 )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7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识记P3 )定义心理障碍的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有必要考虑个体的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

(P3) 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

对变态心理的认识:早期的认识中包含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现在的观点则强调的是系统综合;2。

对变态心理的治疗:从对精神病病人的隔离到人本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领会p6-9)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变态心理学》课件

《变态心理学》课件

在人群中永远并存
2021/2/26
3
第一单元 变态心理学的对象
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正 常心理与异常之间的差异。
1、对象:研究各类形式的变态心理和行为。 具体内容:
变态心理的定义? 是如何发生的? 自身有哪些种类? 不同种类的异常心理与行为有哪些性质与特点? 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 对人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怎样的破坏? 造成怎样的痛苦?
步骤
1、通过动物实验,由 此判断高级神经系统 (大脑皮质)功能的病 理生理机制,比如兴奋、 抑制、兴奋与抑制的集 中与扩散过程、互相正 负诱导过程等;
2021/2/26
22
2021/2/26
2、再通过对临床病人的观察; 3、最后用类比的方法来解释人的异常心 理现象,如生活事件使人兴奋,同时又 必须努力克制自己,大脑皮质兴奋与抑 制过程产生冲突,冲突一旦持久不消除 并打破神经过程的平衡,人的神经功能 便会紊乱,产生神经症或精神病。
2021/2/26
4
变态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区别
变态心理学
学科性质
心理学
研究目的 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
个体心理差异
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 展影响
精神病学 临床医学 精神病的诊断、治疗 精神病的转归和预后 精神病的预防与康复
2021/2/26
5
第二单元 学科简史
一、对心理异常现象 的早期关注
1、公元前400年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提出天 才的推论、体液学说 2、公元5世纪到17世纪 宗教神秘主义占绝对优势
变态心理学
2021/2/26
1
概述
人群中存在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 动;

最新《变态心理学》课件ppt大纲

最新《变态心理学》课件ppt大纲

建立心理干预机制
针对高危人群,建立心理 干预机制,提供及时有效 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 度运动等,以预防心理问 题的发生。
康复辅助手段论述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药物, 以缓解症状和改善心理功能。
心理治疗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 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调 整心理状态,增强自我认知和自
我调控能力。
社会支持
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包括 家庭、朋友、社区等的支持和关
爱,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回归社会后支持体系构建
建立跟踪随访机制
对患者进行定期跟踪随访,了解康复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 持。
提供就业援助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就业援助和职业培训,帮助他们重新融 入社会。
加强社区关爱
加强社区对患者的关爱和支持,组织社区活动,增进患者与社区 的联系和互动。
与其他精神疾病的鉴别
如神经症、应激相关障碍等,需要根 据症状特点和病程进行区分。
2023
PART 03
病因学探讨及影响因素分 析
REPORTING
遗传因素作用机制
基因遗传
研究表明,某些变态心理特征与 遗传基因有一定关联,如精神分 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具有家族
聚集性。
遗传表达
遗传因素在变态心理的发生过程中 并非唯一因素,还需与其他因素相 互作用才能度和范围, 如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等。
个案分析示例
案例一
案例二
焦虑症患者,通过SAS自评量表得分高,表 现为持续紧张和担忧,经心理治疗和药物治 疗后症状缓解。
抑郁症患者,HAMD他评量表得分高,情绪 低落且兴趣丧失,经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 治疗后逐渐恢复。

变态心理学第章PPT课件

变态心理学第章PPT课件
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 国台湾地区为0.3% ;
在美国,男性有3%,女性有1%,在押犯 人其发生率甚至可高达75%。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1、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2、这种人感情冷淡,对人缺乏同情,漠不关心,
缺乏正常的人间爱; 3、易激惹,常发生冲动性行为; 4、无羞耻感,即使给别人造成痛苦,也很少感内
精神检查发现,其意识清晰,智能正常,表情 淡然,反应迟钝,接触被动,未检查出知觉和 思维障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定义:
指个体在社会行为上具有违反社会规 范的倾向,具有为利己目的而伤害别 人时永不感到愧疚的异常性格,是变 态人格的一种,又称悖德型人格障碍、 社交不良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

概述
第一节
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personality):指一 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和持续的精 神活动模式或行为模式。
人格障碍的定义
(Psychopathic Personality)
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 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 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 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 造成恶果。
偏执型人格障碍 的 特征 1、敏感多疑,不信任或者怀疑他人忠诚,过分警
惕与防卫;
2、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有将周围发生 的事件解释为“阴谋”、不符合现实的先占观念;
3、过分自负,认为自己正确,将挫折和失败归 咎于他人;
4、容易产生病理性嫉妒;
5、对挫折和拒绝特别敏感,不能谅解别人,长 期耿耿于怀,常与人发生争执或沉湎于诉讼,人 际关系不良。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 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变态与健康第七节

变态与健康第七节
� 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 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 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 � 情绪低落 � 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 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 与患者建立心理治疗关系 � 对疾病治愈的理解,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这三方面着眼躯体疾病中的精神状态改变 � 长期住院治疗时,患者人格可发生暂时改变
� 躯体疾病引起心理变化的原因
� 病情 � 疾病的发展过程和严重程度
小结
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
第七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第一单元
� 工作领域
概述
� 借助现代医学模式,主动介入医学领域的结果
� 躯体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 促进和维护健康的心理学问题 � 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心理学问题 � 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学问题 � 促进健康服务和健康服务政策的制定
第二单元 常见的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4th Edition, David H. Barlow Chapter 7: Mood Disorders and Suicide
Dysthymia: An Overview
Overview and Defining Features Milder symptoms of depression than major depression Persists for at least 2 years Can persist unchanged over long periods – > 20 years Facts and Statistics Late onset – Typically in the early 20s Early onset – Before age 21 Greater chronicity, poorer prognosis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4th Edition, David H. Barlow Chapter 7: Mood Disorders and Suicide
Barbara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4th Edition, David H. Barlow Chapter 7: Mood Disorders and Suicide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4th Edition, David H. Barlow Chapter 7: Mood Disorders and Suicide
Major Depression: An Overview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Overview and Defining Features Extremely depressed mood – Lasting at least 2 weeks Cognitive symptoms (e.g., feeling worthless or indecisive) Disturbed physical functioning Anhedonia – Loss of pleasure/interest in usual activities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Single episode – Highly unusual Recurrent episodes – More common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4th Edition, David H. Barlow Chapter 7: Mood Disorders and Suicide
Additional Defining Criteria for Mood Disorders: Course Specifiers
Worldwide Lifetime Prevalence 16.1% for Major Depression 3.6% for Dysthymia 1.3% for Bipolar Sex Differences Females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major depression Difference in depression disappear at age 65 Bipolar disorders equally affect males and females Fundamentally Similar in Children and Adults 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Does not Vary Across Subcultures Relation Betwee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ost depressed persons are anxious Not all anxious persons are depressed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4th Edition, David H. Barlow Chapter 7: Mood Disorders and Suicide
Double Depression: An Overview
Overview and Defining Features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s and dysthymic disorder Dysthymic disorder often develops first Facts and Statistics Associated with severe psychopathology Associated with a problematic future course High recurrence rates when dysthymia is left untreated
Course Specifiers Longitudinal course Past history of mood disturbance History of recovery from depression and/or mania Rapid cycling pattern – For Bipolar I and II disorder only Seasonal pattern Depressive symptoms likely during a certain seasons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4th Edition, David H. Barlow Chapter 7: Mood Disorders and Suicide
Figure 7.2 Mood disorders and specifiers for the most recent episode of the disorder.
Additional Defining Criteria for Mood Disorders: Symptom Specifiers
Symptom Specifiers Atypical – Oversleep, overeat, weight gain, anxiety Melancholic – Severe depressive and somatic symptoms Chronic – Major depression only, lasting 2 years Catatonic – Absence of movement, very serious Psychotic – Mood congruent hallucinations/delusions Mood incongruent features possible, but rare Postpartum – Manic or depressive episodes after childbirth
Cyclothymic Disorder: An Overview
Overview and Defining Features More chronic version of bipolar disorder Manic and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s are less severe Manic or depressive mood states persist for long periods Pattern must last for at least 2 years for adults Must last at least 1 year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acts and Statistics Average age of onset is about 12 or 14 years Cyclothymia tends to be chronic and lifelong Most are female High risk for developing Bipolar I or II disorder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4th Edition, David H. Barlow Chapter 7: Mood Disorders and Suicide
Mood Disorders: Additional Facts and Statistics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4th Edition, David H. Barlow Chapter 7: Mood Disorders and Suicide
Bipolar I Disorder: An Overview
Overview and Defining Features Alternating full major depressive and manic episodes Facts and Statistics Average age on onset is 18 years Can begin in childhood Tends to be chronic Suicide is a common consequence
Bipolar II Disorder: An Overview
Overview and Defining Features Alternating major depressive and hypomanic episodes Facts and Statistics Average age of onset is 22 years Can begin in childhood 10 to 13% of cases progress to full Bipolar I disorder Tends to be chron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