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思考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嬗变的保障——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口红利 ” “人才红利 ” 二、 我国从 向 的嬗变 “人口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红利 ”功不可没 。 我国自 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以来, 经历了三次人口生育高峰,随着 20 世纪 70 年代计划生 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少儿人口的出生率明显下降,进入 劳动年龄人口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 。 据统计, 20 世纪末, 到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从 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 少儿人口 ( 0 再到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14 岁 ) 比例 64 从 36. 3% 到 22. 9% 和 16. 6% , ,劳动年龄人口 ( 15
191
江西社会科学
2012. 6 历史经验表明,利用廉价劳动力和物质资源消耗, 只能换来粗放式的增长 。 只有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把 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才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 “两会 ” 上,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 发展 [ 3 ] ( P1 ) 。2012 年 告中着重强调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 他指出,要深 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 、 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 探求客观真理 、 为 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是认识未知世界 、 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 创新 、 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 量,大力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高校责无旁贷, 要更有担当 。 三、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口红利 ” “人才红利 ” 向 的顺利过渡, 关键是提高 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要着力改革不适用人才脱颖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出的体制和机制 。 要 ( 2010 ( 以下简称 《纲要 》 ) 中指出:“把改革 2020 年 ) 》 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 革 。 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 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 。 创新 人才培养体制 、 办学体制 、 教育管理体制, 改革质量评价 和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教学内容 、 方法 、 手段, 建设现代 “没有一所大 温总理多次提到钱学森之问, 学校制度 。 ” 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 , 说的就是体制性问题, 即创新人才贫乏的深层次原 学” 因在大学制度 [ 4 ] 。 总之, 政策和制度创新是人才战略的保 障,要从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为高校 培养创新人才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 快推进和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的各项改革 。 ( 一 ) 高考招生制度 高考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是 公正选拔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 《纲要 》 明确将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 革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体制的枢纽,系统阐释了教育 考试评价改革的目标 、任务和路径,提出要探索招生与 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 逐步形成分类考试 、 综合评价 、 多 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 。高考内容要实现考核对象从知 识点的掌握,向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变 上来,考试的科目一方面可以根据考生的专业兴趣,自 由组合和选择; 或者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
中国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的关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数量庞大所带来的劳动力和市场潜力,而人才红利则指的是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这两个红利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庞大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资源。
这使得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备了明显的优势。
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应,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同时,人口红利也推动了内需市场的扩大。
庞大的人口数量意味着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人口红利使得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这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广阔的基础。
在庞大的劳动力中,隐藏着大量的潜在人才,只要能够合理利用和培养这些人才,就能够形成人才红利。
通过教育培训和人才选拔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能够培养出大批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人才红利也进一步释放了人口红利的潜力。
人才红利的形成意味着人口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增强。
高素质的人才具备更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他们能够从事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附加值。
通过人才红利的释放,中国得以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然而,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挑战。
一方面,人口红利的消失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劳动力数量将逐渐减少,劳动力成本也会上升,这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国经济来说是一种挑战。
另一方面,人才红利的形成需要良好的教育体系和创新环境。
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等,这限制了人才红利的充分发挥。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人口要素对苏州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2019年第1期调研透视改革开放后人口红利成就了苏州的经济腾飞。
当前,人口红利消减的背景下,人才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第一资源,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过程中,苏州发展也面临如何突围。
人口和人才问题事关苏州城市竞争力走向,影响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王冬晨研究背景(一)“孔雀东南飞”,成就沿海城市辉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其主要特征就是全球资本与劳动力有效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由此带动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崛起,而苏州紧抓沿海开发开放机遇,得益于第一次人口红利和“外资、外贸、外企”腾飞,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苏州成为长三角经济副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在全国举足轻重,2017年苏州出口总额列全国第3位,仅次于深圳和上海。
(二)年轻人口急剧萎缩,人口红利消减随着人口发展和结构变化,人口红利消减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近十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不断增长,增速由2008年的3.0%增长至2017年的5.5%。
2017年老年人口进一步增长,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升至11.4%。
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80后、90后、00后的人口分别是2.19亿、1.88亿、1.47亿。
从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首次下降以来,连续五年下降。
据人社部测算,劳动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峰值,人口负债显现。
(三)政策产业趋同,人才成为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本是城市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
越来越多的城市都认识到,人才,特别是高端领军人才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第一资源。
“能人”能够带活一方经济,“贤才”激荡一片热土。
企业家人才助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优秀的企业家能够创造出一大批优秀企业让城市充满活力,他们是推动城市竞争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力量。
(四)消费需求走向前台,城市需要保持年轻从需求结构看,中国经济已经步入到消费为主导的时代,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由“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由“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作者:李光全来源:《商周刊》2018年第09期连绵不绝的“人才争夺战”,是中国发展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必然趋势,反映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下对城市发展竞争的焦虑和紧迫。
“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外国专家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了聚集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力资源储备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是新动能培育的创新本源。
自去年武汉提出“5年内留住百万大学生”的口号后,许多新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纷纷跟进。
放眼全国,武汉、南京、郑州等20多个城市接连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连绵不绝的“人才争夺战”,是中国发展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必然趋势,反映了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下对城市发展竞争的焦虑和紧迫。
如何率先打赢新动能培育的人才争夺战,正在成为当下城市竞争的新领域、新重点。
人才争夺战背后是城市竞位发展的焦虑城市间竞争的致胜关键在于人才。
回顾过往、环顾全球,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竞争是国家间、城市间竞争白热化的新形态、新形式。
人才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
世界中心从欧洲转移到北美的背后,是罗斯福发起的“特殊战争”——人才战争。
二战时,美国攻入德国,把优秀的科学家请回美国,并劝服他们加入美国籍,为美国工作。
这场特殊的人才战争过后,美国成功地集聚了全世界最多的顶尖人才。
发达国家的最新实践也表明,以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创业、产业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崛起和发展复苏的关键环节。
人才引致下的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抓手,是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的关键之举。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下的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供给是原动力、是关键点,是决定性因素。
一方面大量年轻的高学历人才进入,既能优化城市的人口结构、延缓城市老龄化,又能增强城市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
中国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的关联
中国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的关联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长期以来一直享受着人口红利的好处。
人口红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人口数量显著大于非劳动力人口数量,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与此同时,人才红利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的人口红利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
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市场,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中国的崛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劳动力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人口红利的效应逐渐减弱。
与此同时,人才红利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人才红利是指人才资源的积极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人才的创新能力、创造力和创业精神对于现代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人才红利的释放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进步,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同时,中国还积极引进国际人才,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发展。
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人才红利的释放,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中国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数量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库。
其次,人口红利的减弱使得人才红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促使中国经济转向依靠技术创新和人才驱动的发展模式。
此外,人口红利的减弱也迫使中国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
然而,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并非完全互斥。
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的事例
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的事例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概念,并介绍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此外,还可以提及本文将通过引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展示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效应。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红利是指其人口结构年轻化、劳动力资源充沛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人口数量众多,其中劳动人口占比较高,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
人口红利可以通过提高就业率、推动工业化进程和促进经济增长来实现,为国家带来积极的影响。
而人才红利则强调的是人力资源的质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即人才红利。
这些人才能够为国家的创新和科技发展提供支持,进而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人才红利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吸引国际人才等方式来实现,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引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效应。
例如,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红利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而印度作为另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也利用人口红利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在人才红利方面,美国作为一个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吸引了大量的国际人才并培养了许多科技专业人才,从而取得了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优势。
而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家,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培养出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综上所述,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口众多的国家可以通过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来推动经济增长,而人力资源质量高的国家可以通过发挥人才红利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本文将通过引用一些实际的事例来展示这两种红利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具体效应。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讨论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的事例。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在正文部分的第2.1节,我们将以中国和印度为例,探讨人口红利的事例。
中国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关联
中国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关联文章标题:探讨中国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关联中国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红利如何与人才红利相互关联,已成为业内人士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一关系,以期能够为读者理清思路,深入理解这一课题。
一、人口红利的形成与特点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红利一直被认为是国家快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不仅劳动力规模大,而且年轻化程度高,这为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逐渐显现,人口红利的优势逐渐减弱,为此,人才红利开始成为引起关注的焦点。
二、人才红利的崛起与作用人才红利是指优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转型,人们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他们的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对于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的优化调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才红利也逐渐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三、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的内在联系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共同推动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坚实基础,人才的来源主要还是来源于广大的劳动者。
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使得人才资源的利用和培养更加重要,提高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素质将更有利于人才红利的释放。
如何充分释放人口人才红利成为当前国家相关部门极为关注的问题,大量工作正在进行。
人口的红利将逐渐减弱,人才的红利将更需要我们积极的开发和利用。
企业更需要以创新的方式来培养和吸引人才,政府更需要更加合理的政策和制度来引导和释放人才红利。
总结回顾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是国家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只有合理的引导和利用好这一“红利”,中国经济才能保持持续稳健增长,并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
“人口红利”如何转变为“人才红利”
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经济增长奇迹其中,最重要的是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给经济增长带来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和高增长率的“三高”增长态势。
这种经济增长奇迹未能随着“亚洲四小龙”将“人口红利”的消退适时转化为“人才红利”。
进入21世纪初,“亚洲四小龙”的良好经济态势进入萎靡的状态,经济发展遭受一系列受挫。
基于此,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依靠“人口红利”快速的发展模式应该吸取“亚洲四小龙”经济衰落的教训,将我国“人口红利”消退及时转化为“人才红利”,使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人口红利的优势给整个国家带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由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任何一种资源都是稀缺的,“人口红利”作为一种资源也不例外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回避人口老龄化这不可逆转发展态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青壮年人口的比重下降以及“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社会抚养比加重,我国的人口红利呈现出消退的趋势。
二、改革开放成果离不开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高速的发展,也是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一)“人口红利”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中国在短时间里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由劳动生产率增长支撑,带动起一系列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岗位。
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迅速增长并且每年增长18%,少儿人口每年0.2%的速度下降,这种类似于剪刀差的人口结构就此形成。
人口劳动力供给丰富而且廉价;同时,每年又有新增的劳动力进入市场。
这二者使得人力资本得到较好的改善,为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思考
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思考过去30年中,中国依靠人口红利优势不速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未来10年至20年之间,我国将彻底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人口红利”优势亦不复存。
因此必须提高人口素质,加大教育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各项人才保障制度,将“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标签:人口红利人才红利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依靠,“人口红利”优势快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生育率的不断下降,人口红利的优势将逐渐消失。
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口素质尤其是劳动力的素质,从过去依靠低端劳动力的“人口红利”,转向高素质的“人才红利”上来,这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紅利”与“人才红利”“人口红利”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由安德鲁·梅森于1997年在《亚洲—太平洋人口与政策》中提出来的,是指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较低,劳动力成本也较低,从而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与“人口红利”不同,“人才红利”注重的是人口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人才红利”的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劳动者劳动参与率的高创造性。
劳动者素质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创造力,这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口智力素质和人力资本总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人才是劳动者中知识水平、素质和劳动技能比较突出的那部分人,他们的创造能力也相对地高于普通劳动者。
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人才作为具备思维力、知识智力和想象力的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成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人口红利”。
1978年,我国人口接近10亿,60岁以上老年人口0.8亿,占总人口的8%;劳动力年龄人口5.6亿,占57%,少儿人口3.5亿,占到了总人口的35%;而到了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1.7亿,总人口的13%;而劳动力年龄人口却上升到9.4亿,总人口的70%,少儿人口下降到2.2亿,只占到17%。
中国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具体事例
我国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具体事例一、人口红利的定义和影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
人口红利是指由于劳动芳龄人口比例的增加而带来的经济效益。
在人口红利的时代,我国曾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劳动力充沛,助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
二、人口红利的转变和挑战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弱。
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育率下降,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将逐渐减少,这意味着人口红利将转变为人口负担;由于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城市,城乡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和结构性失衡也使得人口红利的效应减弱。
三、人才红利的崛起和意义与此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科技的进步,人才红利逐渐凸显其重要性。
人才红利是指由于人才素质的提升、技术创新和知识产出带来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的人口红利相比,人才红利更注重人力资本的质量和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显著。
四、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的共生与转化在我国,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关联、共生共荣的。
人口红利提供了基础劳动力资源,而人才红利提供了高端技术和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人才需求的提高,人口红利正逐渐向人才红利转化。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我国需要善于发现和培育人才,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双重优势。
五、具体的事例分析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为例,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转化与传承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早期,我国的电子商务行业得益于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充沛的人口红利,大规模的订单处理和快速的物流配送成为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优势。
然而,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高端人才与创新能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人才红利逐渐成为电子商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研发和人才引进,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不断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了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化。
我国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中国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关联
我国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关联一、我国人口红利的历史与现状我国人口红利是指我国庞大的劳动力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动力。
在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我国的人口红利曾被视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劳动力,为制造业和其他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使我国成为全球工业制造的工厂。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开始转变成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这使得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演变成了矛盾:我国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另人口红利也带来了医疗、养老等社会问题。
二、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的转变我国人口红利的转变引发了人才红利的关注。
人才红利是指人才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资源效应。
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技术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成倍增长。
另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的质量和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对高素质的人才供给和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人才红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人才红利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才红利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在过去,我国经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资源已不能满足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需求。
人才红利催生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人才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高素质人才的增加,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提升了整体社会的文化和科技水平。
再次,人才红利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决之道。
由于人才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发展,人才红利的释放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镇化建设。
四、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我国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
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高素质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
为了更好地释放人才红利,我国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鼓励创新创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导人才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流动,促进全国范围内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具体事例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广受关注的话题。
人口红利指的是人口结构中劳动芳龄人口比重高,而人才红利则是指的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
在实际发展中,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加深了解。
1.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变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我国拥有庞大的年轻劳动力人口,形成了人口红利,为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市场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这时,人才红利的作用就愈发凸显出来。
我国政府通过实施人才引进政策,着力提升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可以看到,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变迁中相互交织,共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2. 芬兰的教育体系与人才红利芬兰被誉为全球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教育体系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最成功的之一,其成功经验也为我们展示了人才红利的重要性。
芬兰教育系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这样的教育理念为芬兰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为国家的创新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可以看到,芬兰的教育体系为人才红利的形成和发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美国科技创新与人才红利美国一直被认为是全球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国家,这与其强大的人才红利密不可分。
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批国际顶尖人才的涌入。
这些高素质的人才为美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持,推动了美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
可以看到,美国的科技创新与人才红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才红利为美国的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结语:通过以上三个具体事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人口红利如何助力人才培养
人口红利如何助力人才培养在当今社会,人口红利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口红利不仅仅意味着劳动力数量的优势,更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庞大的人口基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想象一下,在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或地区,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和挑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努力学习、提升自我的动力。
众多的人口意味着有更多的潜在人才可供选拔和培养。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每一个教育阶段都有大量的学生参与竞争,这种竞争环境促使学生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同时,人口众多也使得教育资源的投入更加丰富。
为了满足众多学生的教育需求,政府和社会会加大对教育领域的资金、师资等方面的投入。
更多的学校得以建立,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也在逐步提高。
这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再者,多样化的人口构成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土壤。
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汇聚在一起,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和经验。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够接触到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且,人口红利带来了更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活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教育体系也会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另外,人口红利也促进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
在庞大的人口中,不乏有创新思维和实践经验的教育工作者。
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在线教育的兴起,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然而,要想充分发挥人口红利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此外,人口红利也可能带来就业压力,如果不能合理地引导和培养人才,可能会导致人才浪费和就业市场的混乱。
人口红利时期企业如何抓住人才红利机遇
人口红利时期企业如何抓住人才红利机遇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我们正处于人口红利时期,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阶段。
所谓人口红利,不仅仅是指人口数量的优势,更是人才资源丰富所带来的发展潜力。
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若能敏锐地洞察并有效地抓住人才红利的机遇,将为自身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人才红利,简而言之,就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与传统的人口红利侧重于劳动力数量不同,人才红利更关注劳动力的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人口红利时期,人才的供给相对充足,企业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更容易地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各类人才。
那么,企业如何在这一时期抓住人才红利的机遇呢?首先,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
这就如同在大海中航行,只有明确了目的地,才能知道需要什么样的船员。
企业应当对自身的业务方向、市场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有清晰的认识,从而确定所需人才的类型、数量和能力要求。
例如,一家致力于科技创新的企业,可能更需要具备研发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而一家以服务为主的企业,则可能更看重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
其次,企业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招聘渠道。
在人口红利时期,人才分布广泛,传统的招聘方式可能无法覆盖到所有潜在的优秀人才。
因此,企业除了在主流招聘网站发布信息外,还应积极利用社交媒体、专业论坛、校园招聘等多种途径,扩大招聘的覆盖面。
同时,可以与人才中介机构合作,借助其专业的筛选和推荐能力,提高招聘效率和质量。
再者,企业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发展。
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人才在企业中不断成长和发挥更大的价值才是关键。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持续学习和提升的机会。
这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的培训,还应涵盖职业规划、领导力培养等方面。
通过培训,员工能够不断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重视和支持,从而增强归属感和忠诚度。
此外,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一个积极向上、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能够让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和价值。
人口红利时期如何加强人才培养
人口红利时期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在当今的人口红利时期,人力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然而,要将庞大的人口优势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优势,加强人才培养是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人口红利。
简单来说,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
在这个时期,若能有效地培养人才,将极大地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石。
在人口红利时期,我们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仅要普及基础教育,更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学校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吸引优秀的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对于基础教育,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的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
同时,不能忽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我们应当根据市场需求,设立实用的职业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价值。
再者,创新教育模式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人口红利时期,我们需要鼓励学校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通过组织小组项目、科研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成长。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更灵活的学习方式。
除了学校教育,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最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员工提供培训和晋升的机会。
新员工入职时,可以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入职培训,使其尽快熟悉企业文化和工作流程。
对于在职员工,要根据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提升课程。
同时,鼓励员工内部创业和创新,为有想法、有能力的员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关系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成为了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人口结构合理、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增长可以为国家带来经济发展的机遇。
而人才红利则强调了人力资源的质量,即高素质的劳动者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人口红利的形成需要有足够的劳动力来支撑经济的发展,而这些劳动力将成为人才红利的主要来源。
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的数量相对较多,国家可以通过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进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人才红利可以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的潜力。
人口红利时期,如果国家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将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高素质的劳动者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并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而这些经济效益的提升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人才红利可以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的潜力,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关系还体现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上。
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较为宽松,劳动者的选择余地较大。
而人才红利时期,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逐渐变紧张,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
因此,企业需要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待遇,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同时,政府也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人才的创新创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以提升人才红利的贡献度。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是国家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而人才红利又可以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的潜力。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人口红利时期,国家应该加大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在人才红利时期,国家应该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的关系
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的关系人口红利是指人口数量的增加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优势。
而人才红利则是指由于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而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人口红利意味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人才储备。
人口数量多,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才资源可供挖掘和开发。
例如,印度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因此有更多的人才储备,这为其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提升经济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相互促进。
人口红利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则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人口红利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为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才红利的形成也就成为了必然。
人才红利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升了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关系也体现在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上。
人口红利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具备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升人才的素质。
通过对人口红利的合理利用,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提升人才红利。
例如,中国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使得人才红利逐渐显现出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人口红利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可能会逐渐减弱,这可能会对人才红利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此外,人才红利的释放也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机制的支持,否则高素质人才可能流失或得不到充分发展。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人口红利,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才红利,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关联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关联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显著增加,从而带来劳动力资源的丰富。
人才红利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科技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动力。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
人口红利是人才红利的基础。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多,并不代表就能够享受到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机遇。
只有当这些人口具备一定的教育程度和技能,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劳动力资源。
因此,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密不可分,人口红利是实现人才红利的基础条件。
人口红利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在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资源充足,这为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发展经济、培养人才的机遇。
通过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国家和地区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人口红利为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人才红利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机遇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追求发展。
这些人才的加入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相互促进,使得国家和地区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渐减弱,而人才红利则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地区需要调整发展策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以保持经济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机遇,而人才红利则是人口红利的延伸和发展。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红利的作用逐渐减弱,人才红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因此,国家和地区应当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实现人才红利持续释放提供有力支撑。
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的关联
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之间的关联近年来,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成为了经济领域研究和政策制定的热门话题。
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多、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高的优势,而人才红利则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力人口所带来的发展红利。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相互促进。
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人口红利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大量的劳动力人口,这为其培养和吸引人才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大量的劳动力人口可以形成规模经济,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从而带动经济发展。
而这种经济发展又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来推动和支撑,从而形成了人才红利。
人才红利进一步激发了人口红利的潜力。
人才红利的形成需要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吸引人才的环境。
在人才红利的推动下,国家或地区会加大对教育、科研等领域的投入,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
这将进一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人口。
这些高素质的劳动力人口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动力,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关联还体现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供应之间的平衡。
人口红利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充足,而人才红利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旺盛。
当供给和需求之间达到平衡时,劳动力市场将更加稳定和繁荣。
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劳动力数量多,为各行各业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而人才红利则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进一步提升了劳动力的质量和效率。
然而,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的关联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人口红利可能会导致劳动力过剩,造成就业压力和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人才红利可能会造成人才流失和人才断层问题,使得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国家或地区需要制定合理的人口和人才政策,合理调控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利用和发展。
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形成提供了基础,而人才红利进一步激发了人口红利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思考
作者:王越英
来源:《中文信息》2018年第01期
摘要:过去30年中,中国依靠人口红利优势不速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未来10年至20年之间,我国将彻底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人口红利”优势亦不复存。
因此必须提高人口素质,加大教育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各项人才保障制度,将“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关键词:人口红利人才红利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1-0-01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依靠,“人口红利”优势快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生育率的不断下降,人口红利的优势将逐渐消失。
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口素质尤其是劳动力的素质,从过去依靠低端劳动力的“人口红利”,转向高素质的“人才红利”上来,这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
“人口红利”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由安德鲁·梅森于1997年在《亚洲—太平洋人口与政策》中提出来的,是指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较低,劳动力成本也较低,从而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力。
与“人口红利”不同,“人才红利”注重的是人口的質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人才红利”的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劳动者劳动参与率的高创造性。
劳动者素质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创造力,这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口智力素质和人力资本总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人才是劳动者中知识水平、素质和劳动技能比较突出的那部分人,他们的创造能力也相对地高于普通劳动者。
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人才作为具备思维力、知识智力和想象力的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成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人口红利”。
1978年,我国人口接近10亿,60岁以上老年人口0.8亿,占总人口的8%;劳动力年龄人口5.6亿,占57%,少儿人口3.5亿,占到了总人口的35%;而到了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1.7亿,总人口的13%;而劳动力年龄人口却上升到9.4亿,总人口的70%,少儿人口下降到2.2亿,只占到17%。
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奇迹,就是在这样一个老龄化缓慢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在不断增加,少儿人口在急剧下降的背景下进行的。
根据有关专家对我国1978-1998年期间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分析,这20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5%,其中来自于人口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贡献额为69%,而物质资本和其它方面的贡献只占31%。
较为年轻的人口结构比例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使得我国能够凭借其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全球的生产分工中,发展以加工为特色的劳动密集性产业,从而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
然而,“人口红利”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增长因素,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回避老龄化这一客观规律。
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的结构发生正在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快速且不可逆转。
我国60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2016年为16.7%,2020年上升到18.7%,2050年则上升到33%。
其次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逐渐减少结构且不断老化。
据统计,2011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达到最大峰值9.4亿后正在缓慢下行。
在2020年之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年均减少155万人;2020-2030年将年均减少790万人,2030-2050年将年均减少835万人;总计到205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5亿。
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的结构也在不断老化,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41岁左右,到2020年,将达到46.31岁,也就是说2020年后中老年劳动力将成为了主力军,后备劳动力将严重不足。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可以利用的“人口红利”,即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优势将逐渐弱化直至最终消失。
因此未来我国经济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就必须提高人口的素质,将过去所依靠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
三、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路径与思考
1.大力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的素质。
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达4-6%,全国每年新产生60-100万出生缺陷婴儿。
因此,必须大力实施优生优育工程,努力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不断夯实我国人口的素质的基础。
2.重视教育在培养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要加大投入,均衡教育资源,努力提高中小学教育水平。
二是加大对教育改革的力度,激发各类学校办学的活力与动力,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大力发展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技术性人才。
3.优化产业结构,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首先我国产业结构要从过去追求规模向创新的发展方式转变,从适应“人口红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适应“人才红利”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其次要把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更高形态的产业部门,发挥好“人才红利”。
4.建立和完善各项人才保障制度,保证人才的创造力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当前,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等问题依然很突出。
因此必须要必须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有成长、脱颖而出的通道。
与此同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大幅增加财政性人才投入,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最后要不断完善和落实好人才政策,及时有效地
帮助人才解决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对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舍得给待遇、给荣誉、给地位,为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