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思考

过去30年中,中国依靠人口红利优势不速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在未来10年至20年之间,我国将彻底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人口红利”优势亦不复存。因此必须提高人口素质,加大教育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各项人才保障制度,将“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标签:人口红利人才红利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依靠,“人口红利”优势快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生育率的不断下降,人口红利的优势将逐渐消失。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口素质尤其是劳动力的素质,从过去依靠低端劳动力的“人口红利”,转向高素质的“人才红利”上来,这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紅利”与“人才红利”

“人口红利”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由安德鲁·梅森于1997年在《亚洲—太平洋人口与政策》中提出来的,是指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较低,劳动力成本也较低,从而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力。与“人口红利”不同,“人才红利”注重的是人口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素质。“人才红利”的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劳动者劳动参与率的高创造性。劳动者素质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创造力,这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口智力素质和人力资本总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人才是劳动者中知识水平、素质和劳动技能比较突出的那部分人,他们的创造能力也相对地高于普通劳动者。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人才作为具备思维力、知识智力和想象力的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成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人口红利”。1978年,我国人口接近10亿,60岁以上老年人口0.8亿,占总人口的8%;劳动力年龄人口5.6亿,占57%,少儿人口3.5亿,占到了总人口的35%;而到了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1.7亿,总人口的13%;而劳动力年龄人口却上升到9.4亿,总人口的70%,少儿人口下降到2.2亿,只占到17%。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奇迹,就是在这样一个老龄化缓慢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在不断增加,少儿人口在急剧下降的背景下进行的。

根据有关专家对我国1978-1998年期间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分析,这20年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5%,其中来自于人口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贡献额为69%,而物质资本和其它方面的贡献只占31%。较为年轻的人口结构比例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使得我国能够凭借其劳动密集的比较优势,参与到全球的生产分工中,发展以加工为特色的劳动密集性产业,从而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

迹。

然而,“人口红利”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增长因素,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回避老龄化这一客观规律。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的结构发生正在深刻的变化。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快速且不可逆转。我国60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2016年为16.7%,2020年上升到18.7%,2050年则上升到33%。其次劳动年龄人口总量逐渐减少结构且不断老化。据统计,2011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达到最大峰值9.4亿后正在缓慢下行。在2020年之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年均减少155万人;2020-2030年将年均减少790万人,2030-2050年将年均减少835万人;总计到205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5亿。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的结构也在不断老化,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41岁左右,到2020年,将达到46.31岁,也就是说2020年后中老年劳动力将成为了主力军,后备劳动力将严重不足。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意味着经济增长可以利用的“人口红利”,即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优势将逐渐弱化直至最终消失。因此未来我国经济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就必须提高人口的素质,将过去所依靠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

三、化“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的路径与思考

1.大力提高我国出生人口的素质。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高达4-6%,全国每年新产生60-100万出生缺陷婴儿。因此,必须大力实施优生优育工程,努力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不断夯实我国人口的素质的基础。

2.重视教育在培养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是要加大投入,均衡教育资源,努力提高中小学教育水平。二是加大对教育改革的力度,激发各类学校办学的活力与动力,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技术性人才。

3.优化产业结构,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首先我国产业结构要从过去追求规模向创新的发展方式转变,从适应“人口红利”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适应“人才红利”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其次要把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大力发展更高形态的产业部门,发挥好“人才红利”。

4.建立和完善各项人才保障制度,保证人才的创造力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当前,人才培养、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等问题依然很突出。因此必须要必须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有成长、脱颖而出的通道。与此同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大幅增加财政性人才投入,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最后要不断完善和落实好人才政策,及时有效地帮助人才解决最直接、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对做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舍得给待遇、给荣誉、给地位,为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