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评干部三种工作态度把工作当副业易砸饭碗
党报评干部三种工作态度把工作当副业易砸饭碗
党报评干部三种工作态度:把工作当副业易砸"饭碗"有这么一种说法,如今干部的工作态度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把工作当成事业,另一种是把工作当作职业,还有一种是把工作当成副业。
对这种说法,不妨当作一面镜子,揽镜自照,扪心自问,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
态度反映境界,态度决定状态。
三种不同的工作态度,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折射出高低分明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
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的人,不是为工作而工作,而是通过努力工作实现为国分忧、为民谋利的理想抱负。
把工作当作一份职业的人,则完全是为工作而工作,工作是为了糊口养家,上班是为了稻粱谋,在他们眼里工作只是谋生之道、安身之术、立命之所。
而把工作当作一门副业的人,工作仅仅是一个招牌、一个幌子,他们心不在焉,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本职之外,有的甚至利用公职、公权揽私活、谋私利。
态度折射品质,态度影响成败。
把工作当事业来对待的人,往往会激发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以苦为乐,甘于奉献,在工作岗位上肯钻研、立标杆、当旗帜。
把工作当职业来对待的人,往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求“无过”,不求“有功”,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满足于不出错、不出局,工作上难有大起色、大作为。
而把工作当副业来对待的人,公事“磨洋工”、私事“打冲锋”,工作中慵懒散漫,敷衍了事,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结果误己误事更误人。
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凡有大作为者都视工作为事业,甚至视工作胜于生命,他们的人生也因事业有成而精彩纷呈,富有意义和价值;而大凡平淡无为者多因只为工作而工作,结果工作完了,人生也到头了,退休便褪了色,退位便失了志;至于那些把工作当副业的,不但会因为“不务正业”而砸了“饭碗”,而且常常会因为一己私利而误入歧途。
有志者有为,有为者在于把一份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追求、创造和实现。
说到底是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强化三种意识 摒弃三种心态 提升三种能力推动作风能力全面提升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三种意识摒弃三种心态提升三种能力推动作风能力全面提升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推动作风能力的全面提升,有必要强化三种意识、摒弃三种心态并提升三种能力。
这样的做法将助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首先,我们要强化政治意识。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才能正确履行我们的职责,为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应该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自觉抵制各种形式的利益团团伙伙,而坚守真理、廉洁奉公。
其次,我们要强化法治意识。
在推动作风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法治的重要性。
法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也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遵守法律法规,并以法治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只有通过法治的约束,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实现公正与公平。
此外,我们要强化责任意识。
作为公职人员,我们的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
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对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利益的高度关注,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我们要自觉践行“为人民、依法执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关注个人利益,更要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
同时,为了推动作风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还需要摒弃三种心态。
首先,要摒弃骄傲自满的心态。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成绩而沾沾自喜,而应该时刻保持警醒,以更高的目标要求自己。
其次,要摒弃怨天尤人的心态。
只有摒弃消极的情绪,才能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最后,要摒弃官僚主义的心态。
官僚主义是阻碍作风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改变这种心态,更加注重问题的解决,更加关注群众的需求。
为了推动作风能力的全面提升,我们还需要提升三种能力。
首先,要提升专业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钻研,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要提高沟通能力。
青年干部常有的一些不良心态
青年干部常有的一些不良心态
青年干部在工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心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急功近利:青年干部往往希望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绩,这种心态可能导致他们忽视基础工作,只关注表面的成果。
2. 眼高手低:青年干部可能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对工作难度估计不足,导致实际工作效果不如预期。
3. 心浮气躁:青年干部可能缺乏耐心和定力,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容易感到沮丧和焦虑。
4. 自以为是:青年干部可能过于自信,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导致工作中出现失误。
5. 缺乏责任心:青年干部可能对工作不够认真负责,对自己的工作任务敷衍了事,影响工作质量。
6. 心态不平衡:青年干部可能在与同龄人或其他同事的比较中感到不公平,导致心态失衡,影响工作积极性。
这些不良心态可能会影响青年干部的工作表现和职业发展。
因此,青年干部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自己,以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的挑战。
对待工作的三种态度
对待工作的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把工作当成一份“差事”。
“差事”这个词,不难理解。
而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纯粹为了赚钱而做的工作,就是“差事”。
譬如,你想赚点零花钱,所以你去兼职了一些简单的事,一天六七十、七八十,或者过百。
譬如,你想多赚点钱补贴家用,所以你在工作之余,做了许多苦活用来多赚钱。
譬如,你不知道将来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你只是先找一份工作“干着”,先挣着钱“花着”。
这就是对待工作的一种态度——把它当作“差事”。
这种工作,很难会让人觉得“快乐”。
你只会瞪着眼,盼着时间快点过去,盼着早点下班…这种态度的人,通常会觉得工作十分枯燥,要么忍住继续做下去,要么忍不住了辞职,去找新的工作。
甚至,你心中会有一个非常想要做的事——可能是打游戏、可能是玩、可能是做别的什么事。
总之,工作会让你觉得十分枯燥,而你只能把“解除枯燥”的方法寄托在“那个非常想做的事”上。
第二种态度:把工作当成一份事业。
相比于第一种态度,把工作当成事业,就要好很多了。
如果你把你的工作当作事业,你就会希望“能更进一步”、能得到“提升”、能变得“更好”。
具体可以体现为:希望将来能升职、加薪、从中有所收获。
你把工作看为事业,那么它自然值得你去“花费许多精力”而努力拼搏。
你会十分努力的工作,甚至回到家之后也会自己加加班,争取再努力一些。
每当你有所收获的时候,你都会从中得到满足,并且十分高兴。
只是,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这么一直跑下去,究竟跑到何处才是头?这是一个持续困惑着你的问题,但它也不算问题。
因为你知道“自己只是想要变得更好、赚取更多”,但你并不会设置一个终点目标。
你大概会一直奔跑下去。
因为你也不知道——除此之外,你还应该做什么?第三种态度:把工作当成一种天职。
相对于前两种态度,第三种态度略显夸张,并且在当今时代有些难度。
如果你认为你的工作正在实现你的抱负,你经常会在工作中体验到“沉浸其中,回过神来已经过去好几小时”了的“心流感觉”。
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决定一切
工作中的工作态度决定一切工作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部分,我们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中。
然而,我们的工作态度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职业生涯和工作表现。
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取得成功,而一种消极的工作态度则会限制我们的发展。
因此,工作中的工作态度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首先,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工作表现。
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可以激励我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
相反,一个消极的态度会使我们对工作失去兴趣,工作效果自然就无法得到提升。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乐观积极的工作态度,始终保持专注和高效。
其次,工作态度也影响着我们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一个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带来良好的团队合作,增强协作能力。
在合作中,积极的态度会促使我们主动与同事分享资源,互相帮助,从而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
然而,一个消极的态度容易导致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这无疑会影响到我们在工作中的发展和成功。
另外,工作态度也直接影响着我们与上级的关系。
一个积极主动的态度会让上级对我们的表现印象深刻,并给予更多的信任和机会。
而一个消极的态度则会使上级对我们的工作产生怀疑,甚至会对我们的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与上级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最后,工作态度也会影响到我们自身的职业发展。
一个积极的工作态度会让我们不断充实自己的能力,通过学习和提升来不断进步。
相反,一个消极的态度会使我们止步不前,错失发展的机会。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不断追求卓越,才能在职业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综上所述,工作中的工作态度是决定一切的重要因素。
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工作表现,优化团队合作,与上级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工作,从而取得更好的职业成就。
尹恒斌:不能当“三手干部”
龙源期刊网
尹恒斌:不能当“三手干部”
作者:
来源:《决策探索》2013年第09期
作风建设,是一个地方最宝贵的发展环境,是一项永不竣工的长期工程。
干部只有为公众服务的义务,没有与百姓争利显威的权利。
信访工作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从群众不满的地方改起,把工作做实。
转作风不能只停在纸面上,留在口头上。
决不能当端着架子、脱离群众的“背手干部”,坚决不当走马观花、纸上谈兵的“挥手干部”,坚决不当贪图享受、工作推脱的“甩手干部”。
要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绥阳正处于发展加速期,不仅不能做“三手干部”,更要做好“三带干部”:思想解放、思路清晰“带领干”,坚决做到身先士卒、苦干实干“带头干”,坚决做到严于律己、一呼百应“带动干”。
对工作、对客商、对群众坚决不说“不能办”,要说“怎么办”。
唯其如此,作风建设才能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共贵州绥阳县委书记尹恒斌近日谈及干部工作作风时说。
根治基层干部作风简单粗暴的顽症
根治基层干部作风简单粗暴的顽症作者:邱炜煌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7期邱炜煌随着反腐败和党的作风建设的力度加大,近年来基层干部对群众简单粗暴的工作作风日益被“关注” ,从各级巡视巡察反馈的情况看,作风简单粗暴成了基层干部的“常见病” ,因此受到纪律处分的明显增多。
不可否认,经过群众路线、“两学一做” 等实践教育,基层干部的作风明显好转,但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的顽症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基层干部作风简单粗暴问题不容忽视从近年执纪部门通报和媒体曝光的案件看,基层干部作风简单粗暴问题主要有以下类型:折腾型。
由于没有解决好“我是谁” 、“为了谁” 的问题,“便民窗口” 往往不便民,甚至折腾人。
最近湖北某地一位 90 岁老人辗转证明“还活着” 成为媒体热点:为了社保年审,女儿带着他从武汉辗转回乡,然后又由家人们抬到三楼拍照核实。
尽管有关部门找出了“客观原因” ,但掩盖不了工作人员内心深处的傲慢与冷漠。
欺压型。
在征地拆迁、招商引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往往“三分道理七分蛮” ,滥用职权、强迫命令。
山东某地方镇政府在还没有与房屋所有者协商好的情况下,竟然组织四五十人强拆,引发房毁人亡的悲剧。
暴力型。
少数基层干部视百姓利益如草芥,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甚至拳脚相加。
河南某街道办主任在处理信访问题时,态度恶劣,不但辱骂群众,而且还发生肢体冲突。
粗口型。
有的基层干部“动口不动手“,虽然没有暴力行为,但爆粗口、说雷语现象并不少见。
广西某镇长在征迁工作中与群众发生语言冲突,竟然冒出一句“搞死你” ,活生生一个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官僚主义者形象。
生冷型。
有的基层干部工作方法上生搬硬套,态度麻木不仁,既不对你发脾气,也别指望他给你指点解决问题的方法。
江西李某在办准生证时,经办人员态度冷淡,不作任何解释提醒,以致她挺着大肚子来来回回补材料。
对待群众简单粗暴绝不是一般的个性问题,反映了一些基层干部严重的思想问题。
基层“50干部”需慎待三种“不良心态”
基层“50干部”需慎待三种“不良心态”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01期重庆市长寿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志宏:基层“50干部”,这里说的不是“50后”一代人概念,而是泛指基层官员年届“50岁”左右所产生的行为举止、心理状态变化。
如看到没有“前程”就筹划“钱程”,“有权不用、过期作废”……那么,如何才能让党员干部更好地警惕“50现象”?我认为,慎待三种“不良心态”至关重要。
其一,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一些即将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工作热情和进取心明显减退,对工作得过且过;对工作马马虎虎,不认真、不尽力,不讲工作质量和效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按时上下班,但只上班不做事;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五个工作日只上三两天班……类似这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不良心态”和行为,在“50岁”左右的领导干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其二,作风散漫,不守纪律。
一些“50岁”左右的领导干部,自感资格老、面子大,即将退居二线,于是对自己要求日渐放松,作风日渐散漫,对一些细节,再也没有以前那样注意,甚至以不拘小节为荣;有的嘴巴不紧,说话不注意场合,有失领导干部的身份;有的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出入高档宾馆、饭店、娱乐场所,搞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甚至去菜市场也要开公车;有的到基层单位指导工作时吃拿卡要,变研究为烟酒,化调查为调茶,甚至公然索要礼物……类似这些作风散漫、不守纪律的“不良心态”和言行,将导致基层干部的形象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大打折扣,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
其三,滥用职权,不重晚节。
一些重要部门、重要岗位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领导干部,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自己即将退居二线,手上的权力再不用就没有机会了;更有的心理不平衡,认为自己为革命、干事业一辈子,级别不如他人,待遇不如他人,组织上对不起自己。
这种心理变化,导致一些将要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不顾党纪国法,滥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疯狂捞一把。
管人的突击提拔干部,买官卖官,收受贿赂;管钱管工程的大肆贪污,侵占国家和集体财产;不管人管钱的,也要千方百计捞上一把,最终晚节不保,沦为腐败分子……类似这些滥用职权、不重晚节的“不良心态”和行为,一旦“成风”,将会对党和国家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害。
人民日报批评机关事业单位三大怪状
人民日报批评机关事业单位三大怪状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是形式主义人民日报发文怒批凡事要求“工作留痕”是形式主义。
对于各种各样的工作台账,不同的部门要求不一样,要应对上面的检查,基层干部不得不在工作中随时准备好几本台账。
不管工作做没做,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只要落在了纸上,只要留下了痕迹,也就算了交差。
只要是谁的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谁的资料做得扎实,环环相扣,图文并茂,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落实的过程”,也就会得高分。
虽然基层干部也深知这是一种弄虚作假,但迫于上级要求,也只能一假到底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上级干部或相关部门缺乏一种务实精神,上行下效,也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和惯例。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危害不小。
无论是对基层工作,还是对上级领导都会带来巨大危害。
对于基层干部而言,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成天搞一些“纸上谈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而且让基层干部身心疲惫,产生困惑。
一方面要面对诸多的矛盾问题,要推进各项具体工作;一方面却要抄抄写写,要落到纸上,搞得狼狈不堪,疲于奔命。
对于上级干部而言,如果只是注重纸面上的问题,而缺乏实际调研,就会空对空,在制定政策时就会悬空。
凡事要求“工作留痕”必须彻底根治。
首先要把这种形式主义变种揪出来,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带头进行整改落实,不必要的纸面检查必须要剔除,不能给基层干部增添负担。
其次要优化考核设置,在目标考核中注重基层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的参照,而不是在纸堆里搞考核。
过度加班真是害死人!有效加班能在一定时间内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但如果加班太多以致“过度”,造成的危害或许更大。
个人要钻研业务、提高效率,单位在安排工作时,也应统筹考虑,既压担子又减包袱,努力减少被动加班,避免无效加班。
一位朋友在出版社工作,以前,由于活儿多,约稿、组稿、审稿,上班时总也完不成,晚上加班成了常事,一周内难得回家吃一次晚饭,家里人意见很大。
最近,朋友改变了工作方式,提高效率,尽量在上班时间完成工作,几周下来,几乎每天都能按时回家,活儿也干得很出色。
不担当不作为干部表现
不担当不作为干部表现
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表现为:
1. 缺乏责任感:不承担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对工作缺乏积极性和动力,不愿意为团队和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推卸责任:遇到问题时不敢承担责任,喜欢将责任推给他人或外界因素,对于自己的错误或失误不敢面对和纠正。
3. 懈怠工作:对待工作漫不经心,对任务的完成不负责任,经常拖延或敷衍塞责,导致工作质量和效率下降。
4. 不关心下属:对下属的需求和问题漠不关心,缺乏关怀和支持,不给予下属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导致团队士气低下。
5. 不作为不主动: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对工作进展不主动追求和推动,消极应付和避免责任。
6. 不积极参与团队合作:缺乏与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和协作,不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和讨论,对于团队的共同目标不关心和付诸行动。
7. 不关注业务发展:对于组织的战略和业务发展不关注和了解,缺乏对行业动态和竞争态势的敏锐感知,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
以上是不担当不作为干部的一些表现,这种行为会给组织和团
队带来负面影响,降低工作效率和绩效,损害组织形象和声誉。
干部应当时刻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团队和组织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对躺平干部反面事例的认识体会
对躺平干部反面事例的认识体会
“躺平干部”是指一些在工作中不主动担当作为,缺乏进取心和责任心的干部。
他们对工作任务敷衍塞责,不愿意付出努力,甚至消极怠工、推卸责任。
对于“躺平干部”的反面事例,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以下认识体会:
1. 工作态度的重要性:“躺平干部”对待工作的消极态度,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也给团队和组织带来了负面影响。
这让我们认识到积极的工作态度对于个人和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2. 担当和责任心的缺失:“躺平干部”往往缺乏担当和责任心,对工作任务不负责,甚至逃避责任。
这让我们明白担当和责任心是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勇于担当、对工作负责,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3. 影响工作环境和团队氛围:“躺平干部”的存在会对工作环境和团队氛围产生消极影响,破坏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精神。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工作环
境对于个人和团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4. 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阻碍:“躺平干部”不追求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放弃了提升自己的机会。
这让我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实现个人的职业目标。
总之,“躺平干部”的反面事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警示的机会。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增强担当和责任心,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不断提升自己,为个人和组织的发展贡献力量。
批评员干部中的懒政现象
批评员干部中的懒政现象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干部队伍的建设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作为干部的骨干群体,批评员干部承载着许多期望和责任。
然而,近年来,一些懒政现象在批评员干部中逐渐浮现,给社会治理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不良影响。
本文将就批评员干部中的懒政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对策,以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和社会进步。
一、懒政现象的表现1.1 避重就轻批评员干部中的懒政现象主要表现在他们工作中避重就轻。
他们在工作中只顾应付表面的问题,不敢触及实质性的难题,怕出风头、怕得罪人。
他们不思进取,也缺乏创新意识,只会推卸责任,不愿意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1.2 懒政敷衍另外,批评员干部中的懒政现象还体现在他们工作中的敷衍态度。
他们只顾着完成任务,不注重过程,只做表面功夫。
他们对待公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无视群众利益,只是凭空应对,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行动。
1.3 缺乏奉献精神懒政现象的另一个表现是批评员干部缺乏奉献精神。
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缺乏对社会的贡献意识。
他们不愿意加班加点,只追求权力和地位的利益,对于群众的需求和期待漠不关心。
二、懒政现象产生的原因2.1 体制问题懒政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体制原因。
部分批评员干部所处的体制限制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一些官僚主义的做法,过重的法规,繁琐的程序让他们感到沮丧和压力。
此外,权力滥用和体制腐败也为懒政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2.2 缺乏监督和考核机制批评员干部中的懒政现象还与监督和考核机制不完善相关。
一些管控机制的缺失导致了干部过多的自由度,缺乏外部监督,容易滋生懒政现象。
而且,一些干部考核的重点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工作的实质内容,从而降低了批评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应对批评员干部中的懒政现象的对策3.1 加强制度建设为解决批评员干部中的懒政现象,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以规范和引导他们的工作行为。
应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对批评员干部的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建立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督促他们依法履职,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浅淡不称职书记表现
浅淡不称职书记表现
“错位式”干部:不具备现岗位的任职能力,其能力与承担的岗位有严重“错位”的干部。
“鸵鸟式”干部:对问题不过问、不解决、视而不见、一拖再拖,直到问题无法解决,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或事故的干部。
“肉电话式”干部:思想不积极、工作不主动,充当“传话筒”、“复读机”的干部。
“兼职式”干部:经常或长期请假忙于其他工作,或工作时间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耗费大量精力干工作以外的事情的干部。
“不犯错式”干部:因怕做错而不做工作、不履职的干部。
“马后炮式”干部:事前不发表意见或建议,事后指贵、嘲讽其他人员工作失误的干部。
“事不关己式”干部:无大局观、无集体意识,对其他部门的问题有能力协调或解决却冷眼旁观、漠不关心的干部。
“部门墙式”干部:小团体主义、无协作精神的干部。
“三拍式”干部:不调查研究、不科学分析,做事武断,拍脑袋决定、拍胸脯保证、拍屈股走人的干部。
“人身依附式”干部:无真才实学、无实际工作业绩,不忠诚于企业、溜须拍马、依附个人上位的干部。
“精致的利己主义式”干部:把个人利益置于企业利益之上,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损害企业利益的干部。
“骑驴找马式”干部:对公司发展没有信心。
一边占据现岗位却
不作为、不履职,一边寻找其他工作的干部。
干工作不能把“做了”当“做成了”
干工作不能把“做了”当“做成了”上级有部署,干部就要有落实。
而落实,决不只是发发文件、开开会议、填填报表,而是实实在在的成绩。
俗话说得好,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对于贯彻落实情况,也决不能把“做了”当成“做成了”。
近日,半月谈网刊发了一篇名为《应付式落实,基层耍出“三件套”》的文章,文章指出,把“做了”当“做成了”也是部分干部应付工作的套路之一,实际工作中有3种表现,第一种,把“任务分解了”当成“工作完成了”;第二种,把“开会研究了”当成“问题解决了”;第三种,把“发文了”当成“落实了”。
仔细看以上三种表现,不难发现,都是日常工作中极为常见的“通病”,虽然体现为作风不实,但是根子在于政绩观不正。
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在干部队伍中,也是这个理。
因为众所周知,在大力提倡实干的良好政治生态背景下,能不能干出成绩,组织看在眼里、领导看在眼里、群众看在眼里,这也决定着干部能否得到提拔重用的重要参考。
但是,在一些干部看来,干不干出成绩都是一样的,更有甚者错误地认为,工作成绩不是干出来的,是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吹出来的,或者是靠着总结材料打磨出来的。
凡事都要实事求是,干了就是干了,这是态度问题,至于有没有干出成绩,就是能力问题。
但是,如果明明没有干出成绩,却偏偏要把“做了”当“做成了”,这就涉及到干部是否忠诚老实的问题。
干事创业,人人都想出成绩,都想有拿得出手的骄人战绩,这种思想是积极的、向上的、正确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干部就可以在工作成绩上文过饰非、夸夸其谈。
必须清醒认识到,贯彻执行的过程,既是政策落地见效的过程,也是检验政策是否符合实际需要的过程,既要脚踏实地执行,也要实事求是地谈成绩,因为这里面不仅涉及到局部利益,更涉及到整体利益,所以如果夸大成绩,或者虚报成绩,那么就会对后期的政策调整完善提供不实信息。
想出成绩的追求没有错,但是同时也要提高思想认识和站位,从全局和整体利益出发,为制定更完善更符合需要的政策提供真实参考。
村干部的工作态度
村干部的工作态度一、引言村干部是农村基层组织中的重要角色,他们负责着农村基层组织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在村干部中,工作态度是影响他们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对村干部的工作态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什么是工作态度工作态度是指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及其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
它包括个人对待工作本身、同事、客户以及上级领导等方面的情感和行为表现。
良好的工作态度能够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协同合作,提高服务质量。
三、村干部应该具备怎样的工作态度1.热情周到热情周到是指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与群众沟通交流,关心群众生活,并尽可能地为群众提供帮助。
在具体实践中,热情周到表现为主动走访慰问困难户、耐心解答群众问题、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等。
2.勤勉敬业勤勉敬业是指村干部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不断学习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在具体实践中,勤勉敬业表现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方式等。
3.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指村干部在工作中遵纪守法,言行一致,做到言出必行。
在具体实践中,诚实守信表现为坚决反对不正之风、严格遵守组织纪律、保密工作秘密等。
4.团结协作团结协作是指村干部与同事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在具体实践中,团结协作表现为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互相尊重理解、共同解决问题等。
四、影响村干部工作态度的因素1.个人素质个人素质是影响村干部工作态度的重要因素。
一个有良好素质的村干部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更好地服务群众。
2.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影响村干部工作态度的重要因素。
如果工作压力过大,村干部可能会出现疲惫、焦虑等情绪,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服务质量。
3.组织管理组织管理是影响村干部工作态度的重要因素。
如果组织管理不严格、不规范,可能会导致村干部出现懒散、敷衍等问题。
五、如何提高村干部的工作态度1.加强培训加强培训是提高村干部工作态度的重要途径。
三大工作作风问题社论
三大工作作风问题社论作风建设问题是党的三大建设问题之一,事关党的生死存亡。
如何建设廉洁高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机关工作作风应是党政机关部门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通过这次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结合我镇干部作风整顿专项活动的要求,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就要抓好“十治”。
一治懒。
懒是懒惰,表现为身子发懒、消极怠工,进而精神松懈、工作懒散、行动散漫、无精打采、不思进取。
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习惯于单凭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习惯于凭主观意志去办事,工作毫无主动性和创造性。
治懒首先要从思想上开刀,切实解决懒于学习、懒于思考、懒于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问题,树立学习深钻细研、工作脚踏实地、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的作风;其次要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顽疾,树立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良好风气,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
二治空。
空的本质是空想、空谈、空话连篇,在做人上空口说白话,在工作上空喊口号,在改革上摆空架子,在调查研究上坐而论道,在作风上玩“空手道”。
空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必然是官僚主义,表现在思想方法上必然是主观主义,表现在工作实际中必然是本本主义,表现在处理问题上必然是形式主义。
所以,要治空就必须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为人实实在在,工作苦干实干,改革注重实效,调研真情实据,作风脚踏实地。
三治浮。
浮的本质是“官本位意识浓厚”,工作漂浮图虚名,瞒上欺下瞎指挥,把群众的利益抛之于脑后。
浮的表现有:成天停留在听汇报、看材料、要数字、催报表上,满足于当“收发员、留声机”,说话办事豪言壮语一串一串,官话一套一套;表面上忙忙碌碌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实际上这些工程都是拴在羊角上的鲜嫩青草——政治商标,群众看得见却得不到实惠;下基层不沉到底,不愿多调查,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即使偶尔沉下去,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达不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的目的;形成了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的怪圈。
政绩观下的工作态度问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政绩观下的工作态度问题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政绩观下的工作态度问题是一个在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个问题涉及到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普通员工等各个层面。
在这种政绩观下,人们更加注重表面的成绩,而忽视了过程中的诚信、责任、奉献等基本工作态度。
这种政绩观下的工作态度问题,对个人、组织和社会都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来看政府官员层面。
在政府工作中,官员们普遍存在政绩观念偏向。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他们更加注重表面的政绩,而忽视了工作过程中的廉洁、公正和公平。
一些官员为了达到一些表面的政绩,会采取一些不择手段的手段,比如贪污腐败、严重滥用职权等,这些都是政绩观下的工作态度问题所造成的现象。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使得政府机构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其次来看企业管理者层面。
在企业中,一些管理者也存在政绩观念偏向的问题。
他们为了追求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会采取一些不择手段的手段,比如拖欠员工工资、违法环境污染等。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员工的权益,而且也使得企业的社会形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一些企业为了完成一些政府的产值目标,也可能采取一些违法规定的行为。
这些都是政绩观下的工作态度问题所造成的。
再来看普通员工层面。
在普通员工中,一些人也存在政绩观念偏向的问题。
他们会追求个人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工作中的责任和奉献。
一些员工可能存在偷懒、敷衍、虚报等行为。
这些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而且也影响了整个工作环境。
这种政绩观下的工作态度问题,给个人、组织和社会都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对个人来说,这种政绩观下的工作态度问题,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表面的成绩,而忽视了基本的工作态度。
这种态度将导致个人逐渐丧失了诚信、责任和奉献等优秀的品质。
其次对于组织来说,政绩观下的工作态度问题也会造成企业形象受损,员工士气低落,生产效率下降,最终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
最后对于社会来说,政绩观下的工作态度问题也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从而使得社会整体的发展受到了一些负面影响。
算盘式工作态度
算盘式工作态度莫做“算盘”式干部工作当中,或许会遇见些“算盘”式的干部——开展工作不思考、工作方法不创新、经手项目不深究、落实任务不尽力。
这类干部看似是四平八稳地执行工作,但却恰恰同为人民服务的初衷背道而驰。
为人民服务,应当是积极的谋划、主动的作为、尽责的担当,而绝非是消极应付、只求差不多了事。
对于年轻干部来说,要带着属于这个年龄的蓬勃朝气,绝不能做“算盘”式干部,而应当有血有肉,真正做到乐于动脑思考、勤于干事创业、勇于责任担当。
乐于动脑思考,就是要将这份思考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终。
古语有云:“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倘若没有时时刻刻的思考,开展工作的成本必然会直线上升,而这无疑会令党政部门契合公共价值的努力大打折扣。
行始于思毁于随,工作也是一样。
弄清楚一项政策的出台原因,才能解答好老百姓心中的疑惑;做好工作执行前的基层调研,才能减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汇聚政策落地的合力;做好工作执行中同各方利益相关者交集的思考,才能为以后的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做好工作收尾后的总结提升,才有可能将工作中的规律性深化为今后的工作制度,推动同类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勤于干事创业,就是要将这份勤奋镌刻进主动作为的行动。
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孺子牛,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倘若每天仅仅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想一出是一出”,很快就会陷入无所事事的虚空当中。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不经风雨、不受锤炼是难以成大器的。
工作中的勤勉踏实恰恰可以充实锻炼自己、惠及广大群众。
只有在工作中做到勤,才能更全面地掌握自身所处部门、所处地区的真实情况,才能掌握好一项具体工作的落地步骤,将天马行空的空想转化为有的放矢的深沉思考,真正用自己的“勤奋指数”换来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
勇于责任担当,就是要将这份担当融入进人生价值的追求。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这是期许,但更多的是责任。
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断向前,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不断实现,都离不开每一名干部的责任担当。
只有深刻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所在,才能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考虑好一个念头、一个方案、一项工作给国家、社会和他人可能带来的影响,才能在工作中做到谨慎明智,更好地履行好本职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不当躺平式干部心得体会精选
不当躺平式干部心得体会精选作为一名干部,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躺平式"干部的不当行为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的消极影响。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和警醒。
首先,我想谈谈"躺平式"干部在工作中的消极懈怠和不负责任的态度。
"躺平式"干部往往只图享受高薪和各种福利待遇,却对工作精益求精、尽职尽责的要求视而不见。
他们对待工作时常常敷衍了事,不思进取,只求安逸。
他们不愿意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图过好个人生活。
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他们总是推给别人处理,不思考、不动脑筋,行动力差、拖延症严重,对部门的工作进展给予负面影响。
其次,"躺平式"干部往往以个人利益为重,忽视了党和人民的利益。
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待遇和收入,不愿意主动为党和人民服务。
他们缺乏远见和使命感,只关注眼前的小利,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不择手段。
甚至在工作中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政治资本。
这样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干部的职责和使命,而且有损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党纪国法不允许的。
再次,"躺平式"干部缺乏自我提升和学习的意愿。
他们对待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态度非常消极,总是以各种理由推卸责任,不愿意独立学习和思考。
这种"躺平式"的学习态度不仅会导致个人的能力水平停滞不前,还会束缚整个部门的发展潜力。
一个没有学习精神的干部,很难在工作中发挥出主动性和创造力,更难以适应和引领时代的发展。
因此,"躺平式"干部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躺平式"干部缺少奉献精神和责任心。
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缺少热情和责任心,认为工作只是为了挣钱生活而已。
在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他们常常推卸责任,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这样的态度不仅对工作效果有负面影响,也会破坏部门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的人,不是为工作而工作,而是通过努力工作实现为国分忧、为民谋利的理想抱负。把工作当作一份职业的人,则完全是为工作而工作,工作是为了糊口养家,上班是为了稻粱谋,在他们眼里工作只是谋生之道、安身之术、立命之所。而把工作当作一门副业的人,工作仅仅是一个招牌、一个幌子,他们心不在焉,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本职之外,有的甚至利用公职、公权揽私活、谋私利。
中国的情况又怎样呢?没有市场经济的引入,很难想象人们所看到的财富。一些人现在看到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就开始怀疑市场经济,这并不公平。中国的问题并不处在市场机制的引入,而是在于缺乏社会保护机制。市场经济发展了,但诸多社会政策包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教育、房地产等等要不建设力度不够,要不没有建立起来。更为严重的是,因为GDP主义的盛行,中国各级政府往往和资本结合,通过破坏社会来完成GDP增长的任务或获取暴利。诸多社会领域例如医疗、教育和房地产,需要政府大量投入,但在中国往往成为暴富领域。
改革之初,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政策目标。之后,很快就形成了“小康社会”的概念。1990年代以来,在一部分人首先进入小康社会之后,执政党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和政策。“全面小康社会”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中国执政党的中产阶级观。人们目前所看到的中间力量就是这些连续政策目标的产物。
谋事干事重平实。为官岂可无政绩?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浑浑噩噩守摊子,疲疲沓沓过日子,必会贻误发展、损害事业。然而,急功近利易坏大事,“虚头巴脑”干不了事,好大喜功干不成事。惟以平实的态度去谋事干事,既志存高远,又不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事情才能一桩一件干出来,业绩才能一点一滴聚起来。“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
用经济力量来“维稳”,比较具有软性,但不可持续。“维稳”的经济学逻辑就是会鼓励和激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通过“不稳定”状态而获得经济利益。政府作为掌握国家暴力唯一合法的组织,暴力在“维稳”过程中也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经济手段不能发挥作用时,暴力就变得不可避免。但历史经验说明,使用暴力会导致更多的暴力。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着的形形色色的、针对政府的社会暴力行为,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党报评干部三种工作态度:把工作当副业易砸"饭碗"
有这么一种说法,如今干部的工作态度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把工作当成事业,另一种是把工作当作职业,还有一种是把工作当成副业。对这种说法,不妨当作一面镜子,揽镜自照,扪心自问,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
态度反映境界,态度决定状态。三种不同的工作态度,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折射出高低分明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
态度折射品质,态度影响成败。把工作当事业来对待的人,往往会激发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变“要我干”为“我要干”,以苦为乐,甘于奉献,在工作岗位上肯钻研、立标杆、当旗帜。把工作当职业来对待的人,往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求“无过”,不求“有功”,斤斤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满足于不出错、不出局,工作上难有大起色、大作为。而把工作当副业来对待的人,公事“磨洋工”、私事“打冲锋”,工作中慵懒散漫,敷衍了事,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结果误己误事更误人。
一句话,一个被保护的中产阶级的存在,是发达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实际上,保护中产阶级始终是市场经济社会政府的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任务。如上所说,因为选举政治的存在,所有政府也必须采取有效的举措来保护中产阶级。同样重要的是,资本者也认同这一点,因为一旦社会失衡,社会秩序遭破坏,资本的正常活动就会成为问题。
有志者有为,有为者在于把一份工作当作一种事业来追求、创造和实现。说到底是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人为什么而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工作当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更应该是有志者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舞台,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把有限的工作时间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这样的工作意义深远,这样的人生价值非凡。把工作当事业,就是对工作始终保持热情、充满感情、怀有激情,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工作成为自己割舍不下的一份牵挂,让事业成为人生风景中最绚丽多彩的部分。
目前的中国社会表现形式比较特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间力量如果从收入和财富来看在成长,但还没有成为主流社会。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成长中的中间阶层在思想意识上没有能够确立自身的话语。同时,中国社会的富裕阶层和贫穷阶层在收入和财富方面高度分化,在思想意识方面表现为高度的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稳定就是一个大问题。社会本身没有整合自身的能力,只有依靠政治力量。这样就出现了上面所说的“维稳”局面。
为何中国的稳定需要大力扶持社会中间力量
2010年11月03日 08:00:53 来源: 参考消息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日发表题为:中国的稳定需要大力扶持社会中间力量的文章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为什么中国要大力扶持社会中间力量?道理很简单,中国目前的社会中间力量过小、过弱,社会发展长期以来处于一个失衡状态,社会稳定缺少社会基础。培植和扶持中间力量就是要追求社会的平衡发展,为社会创造一个自主稳定基础。这一点也已经为越来越多人所认识到,包括决策者。这表现在人们对中国的“包容性”发展模式和建设“橄榄型”社会的诸多讨论中。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风下矣”。究竟把工作是当成事业,还是权当职业,甚至是只当副业,检验着我们的人生状态、生命质量。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属于哪一种?应该成为哪一种?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切思之、好自为之。
领导干部要有“五平”之心:平等 平实 平稳 平衡 平和
2010年10月27日 07:27:17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大量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告诉我们,大凡有大作为者都视工作为事业,甚至视工作胜于生命,他们的人生也因事业有成而精彩纷呈,富有意义和价值;而大凡平淡无为者多因只为工作而工作,结果工作完了,人生也到头了,退休便褪了色,退位便失了志;至于那些把工作当副业的,不但会因为“不务正业”而砸了“饭碗”,而且常常会因为一己私利而误入歧途。
因为缺少社会保护,中间力量不仅不能像经济增长本身那样得到成长,而且没有任何生存和发展的制度保障。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轻易使得今天的中产阶级在明天就演变成为贫穷阶层。同样,已经脱贫的阶层也容易重新沦落为贫穷。实际上,除了体系内部占据重大战略地位的少数阶层之外,任何阶层都随时可以演变为贫穷阶层。正是因为对自己前途的不确定性,中国中产阶级的中上层开始选择“退出”,即移民海外,寻求保护。不过,可以确定地说,无论是基于知识的中产阶层还是基于财富的中产阶层,他们的“退出”会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社会稳定。在全球化时代,如果他们在内部不能得到保护机制,不能得到确定感和安全感,他们的“退出”很难阻止。
“维稳”的这个困局对维稳者本身也是一样的。对中央政府来说,稳定当然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但对维稳者或者维稳政策的执行者就不见得了。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庞大的、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维稳体系,并且被赋予了超出想象的政治重要性和与之相适应的公权力使用权。但是人们看不到这套体系本身如何可能被监督。这套体系本身就有可能滥用权力,从而导致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再者,这套体系本身的利益就是社会的“不稳定”状态。一旦社会趋于一个稳定状态,那么这套体系的利益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威胁。就是说,对这套体系来说,“不稳定”状态是符合本身的利益的。“维稳”因此有可能演变成维持不稳定状态。
政府应扮演积极角色
如果这样的“维稳”局面不可持续,那么就要寻找另外的方法。怎么办?从长远来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政府扮演一个积极的角色来建设中间力量,从而为社会的自觉的秩序创造条件。一旦社会出现自觉秩序的条件,那么政府维稳的任务只是“法律和秩序”的问题,而不会出现像现在这样的“维稳”困局了。在这方面,中国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已经为人们提供了不少很宝贵的经验。
尽管政策方向很明确,但诸多原因使得中国离一个“全面小康社会”还很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政策改革进步缓慢,缺少有效的社会保护机制。改革开放政策培养出了一个中产阶层,也使得数亿人口脱离贫穷,但很显然,国家既没有保护中产阶级的有效机制,也不存在防止已经脱贫人口重返贫穷的有效机制。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创造财富的最有效的机制。市场机制可以产生一个中产阶级,但市场机制不能保护这个自己培养出来的中产阶级。在欧洲社会,保护中产阶级是社会主义的任务。社会保障、医疗服务、教育、公共住房等等公共政策是欧洲社会主义的产物。从马克思所分析的原始资本主义过渡,到现在人们所看到比较符合人性的资本主义,不是资本本身的逻辑,而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社会主义保护了资本主义。不难发现,在西方,一个比较理想的社会,往往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结合得好的社会。市场经济为社会创造财富,而社会主义保护社会。
相反,在中间力量弱小的社会,无论是民主政体还是权威政体,社会稳定没有任何基础。在中间力量弱小的社会,一般的情形是,各社会群体,经济上(收入和财富)高度分化,思想意识上高度对立,少有妥协的空间。如果存在民主政体,那么各派政治力量不仅没有能力整合社会,反而使得社会更为分化,它们各自动员自己的支持力量和其它反对自身的社会力量进行斗争。无政府而非秩序往往是这些社会的常态。如果存在权威政体,那么社会秩序往往是通过强权甚至暴力来维系的,就是说,社会秩序依赖的不是社会自身,而是外在于社会的政治权力。这样一个社会秩序的可持续性随时都可以成为问题。
成为领导干部,就站在了聚光灯下。组织有要求,群众有期待,社会有评说,舆论有监督。同时,位置变了、权力变了、眼界变了,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保持一颗“五平”之心至关重要。
为人处世讲平等。有的人“官升脾气长”,自以为高人一等,觉得什么事都比别人高明,结果连邻里乡亲、昔日同僚也认不出,或能赢得敬畏式的尊重,却得不到发自内心的敬佩。作为领导干部,不论权有多大级别多高,都来自百姓,终其一生,最后还是要回归百姓。不耻下问、当小学生,方能汲取智慧,博采众长。处事公道、秉公用权,才有去后的政声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