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晚清中国人下南洋:那些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辜鸿铭 生在南洋 学在西洋 仕在北洋却成晚清遗老

历史趣谈:辜鸿铭 生在南洋 学在西洋 仕在北洋却成晚清遗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仕在北洋却成晚清遗

导语: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历经一百五十余年而至今未有明确的结果出来。

晚清怪杰辜鸿铭以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诠释了处于这种中西纠葛中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历经一百五十余年而至今未有明确的结果出来。

晚清怪杰辜鸿铭以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为,诠释了处于这种中西纠葛中的文化人于茫然之中抓住文明之根予以反戈一击的决心。

他是最了解西方的晚清遗老,也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保皇派,同时又是主张儒家文化只有在日本被继承下来的中华文化的卫道士。

悠然的外表下那矛盾的人生主张,怎么也不能掩盖他同我们当代人一样的内心紧张。

但是,辜鸿铭还是不至于搞到像我们这样病急乱投医的地步吧。

辜鸿铭了解西方,乃是源于其祖辈在南洋生活的经历。

他生于马来亚槟榔屿,十岁随义父英国人布朗赴欧。

他老年时曾总结四句话:“我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谓之东西南北老人。


之所以敢说辜鸿铭是晚清最了解西方的人,是因为在晚清只有他一个华人能够熟练运用九种欧洲语言与洋人交流。

诚如他自己所说:“只有能讲一个民族的语言并用它来思考,一个学者才能真正了解这个民族,否则只是纸上谈兵,痴人说梦。

”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有“三个半”英语人才,其一是辜鸿铭,其二是伍朝枢,其三是陈友仁。

还有半个他没说。

辜鸿铭说的不是大话,孙中山之论也基本属实。

这位拥有欧洲13个学位的怪杰,学贯中西,文理兼通,令20世纪所有的所谓大师们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晚清中国人下南洋 那些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历史趣谈晚清中国人下南洋 那些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清中国人下南洋那些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导语: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

早在秦汉时期,即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

唐宋时期,中国海商遍布
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

早在秦汉时期,即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

唐宋时期,中国海商遍布东南亚沿海地区,人口往来频繁。

15世纪初,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出现华人聚居区。

明中后期,政府多次发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前往东南亚的人口依然有增无减。

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并影响至今的移民活动,则是近代以来称为“下南洋”的移民潮。

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11国。

在中国文献中,这一地区先后被称为“南海”、“西南海”、“东西洋”,清代泛称“南洋”,后沿用至20世纪中期。

近代之所以出现“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17世纪以降,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远东地区,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东南亚开辟商埠,将远东地区纳入世界殖民贸易体系。

开发东南亚急需大量劳动力,而非洲黑奴贸易在18-19世纪之交已经衰落,西方殖民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华人前往东南亚。

就国内而言,闽粤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

鸦片战争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

“下南洋”的两次浪潮
晚清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生活常识分享。

《下南洋》观后感

《下南洋》观后感

《下南洋之南下之帆》观后感
从题目就可以大概知道,该部历史纪录片是关于过去中国人为什么到南洋去、去干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在两千多年里从中国沿海通往南洋的航路上穿梭的船舶从未停息。

有些华人的先辈因为黄巢知乱而逃到巨港避难,这可能是中国第一次有组织、大规模的下南洋。

第二次有组织,大规模的下南洋,是在南宋溃败后,很多人不得不选择逃到文莱、印尼等。

以前多数的土地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多数人的土地都在缩减,不得不决绝地下南洋,同时,殖民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了许多华人下南洋。

他们有做贸易的商人、破产的农民、勤劳的手艺人、逃亡的士兵和落第的士人,他们几乎与奴隶没有差别,保守“猪仔”略带虐待,被关在船舱里,没有水喝,瘟疫感染的存在,条件几位恶劣。

但他们更是怀着梦想的建设者,当他们踏上船的那一刻,命运已经注定发生不一样的改变,而南洋也因他们的到来发生不一样的改变。

大量的华人移居东南亚,极大地推动了南洋的经济发展,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南洋殖民地的开发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海棠血泪历史故事

海棠血泪历史故事

海棠血泪历史故事海棠血泪的历史故事,描绘了沙俄对中国侵略和外蒙古独立的心酸历程。

1911年7月10日,库伦活佛在沙皇俄国的庇护下首次宣布外蒙独立,这一刻,中国的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1911年12月1日,外蒙古王公在沙俄的支持下,调集各旗蒙兵,与俄军联手攻占了库伦,解除了清军的武装,正式宣告外蒙独立,这一事件犹如一道晴天霹雳,震撼了中国人的心灵。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政府曾试图派兵收复外蒙,然而却遭到了沙俄的强烈反对。

面对这样的强权,中国政府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

1913年9月18日,沙俄当局迫使袁世凯政府签署了《中俄声明文件》,中国在压力下让步,承认外蒙自治。

这一文件的签署,象征着中国对蒙权力已经从主权沦为宗主权,这是一个国家弱小的无奈,也是历史的悲哀。

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沙俄在近代中国的侵略行为是导致中国部分领土丢失和外蒙古独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国家的强大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从中吸取教训,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必须坚决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安全。

在面对外部势力的干涉和挑衅时,我们必须采取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和干涉,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和平、促进发展。

我们应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深化互利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在祖国的繁荣发展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铭记海棠血泪的历史教训,增强国家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屈辱历史事件简介

中国屈辱历史事件简介

中国屈辱历史事件简介中国屈辱历史事件是指主要指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外来列强遭受的一系列不公平、无理的耻辱性处境。

历史令人痛心,最著名的屈辱历史事件如下:一、《马关条约》1842年中国就清末第一次鸦片战争接受英法的压力,只好让出香港,在马关条约中宣布外国贸易船只可在全国各港口自由进出;外国客商可以在中国各城市自由居住,外国人被赋予的特权比中国人高出许多;中国政府还被迫承认外国使、商在中国境内具有独立的管辖权。

二、《照宪条约》1858年,清朝迅速接受了英法联军的威胁,不得不签订《照宪条约》,将长江三角洲和广东省完全开放,并建立外国商场;另外,中国政府还被迫承认其他五国在中国境内的银行,承认他国当地法律及领土上的管辖权。

三、《天津条约》1860年,在照宪条约大破坏中国领土的基础上,又签订了《天津条约》,中国被迫让出海南岛,容许英法等四国平均分列海南岛,英法还被赋予在沿海闰地建立领土的权利;此外,中国还被迫给予英法等国永久的宗教自由权,以及免除其在中国境内的关税。

四、《伪满洲野史》1898年,英俄联军在南沙群岛强行侵占;最终被迫签订《伪满洲野史》,把中国北方以及海内外的18个省份拱手相交给满洲,把中国青藏铁路的铁路线也拱手把持;另外,在不利的经济条款中,中国被迫承认外国企业在中国永久的宗教和经济特权。

五、《九·一八条约》1915年,日本迫使中国签订《九·一八条约》,这是对中国实施“21条要求”中最有影响力的条约,包括放弃宣扬“民国”,中国政府向日本让出了台湾,并在若干有关台湾主权争端问题上签订了无效条款;中国被迫拆除主权抵押地,并允许日本在中国境内各地建立军事基地,允许日本永久的宗教自由权。

六、《华盛顿条约》1922年,中国被迫在《华盛顿条约》中,签署不平等的经济条款,其中包括:放弃限制外国人在华居留的义务、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自由居住、自由结婚、经商,并免税出口各种产品到外国;此外,中国还被迫采取大补贴等措施。

过番——浅谈清末至民国时期闽南人下南洋

过番——浅谈清末至民国时期闽南人下南洋

清朝末至 民国年 间,中国历 经了百 年的衰落史 。在这样一个 大的 背景之下 ,在帝国的东南沿海的那个角落又是怎样的?小地方也是在 大背景的影响下 ,是无法逃脱大背景 的出晚归 ,女的在家 ,日间照顾

当成样板 ,会适 当的夸夸南洋 比周内的 日子要好 过的。这样便 吸引 了
些人又去 了。后来去的人又 回来探亲 ,他的家人见 大哥在南洋过 的
山 ,十七 岁时,必须种 田、担盐 、做小牛意来度 日。我又两个 哥哥 先
孩子 ,做厝 内工作 ,晚上纺纱织布 ,做到j更半夜 。我的祖先早时做 农夫 ,住在 山边种五谷 ,本身有十多亩地 ,一年有两季收成 ,通常在 六月才有收获 ;一亩 田大约出产二至 坦谷 ,要是肥 田_ 来说有五担 ,
起 来 ,女人就要在家里照看他们。男人在地里干到很晚 了才打着农具 返 回到 自己的家 。每天 的伙食都是腌菜头加稀饭 。有节 日 时大家就高
兴 了,太别是 孩子 。有肉可 以吃 ,当然 不敢 买什么瘦 肉 ,都抢 着买 肥 肉,因为肥 肉可 以弄猪油 ,猪油可 以炒菜 ,可 以多擦几次锅 ,到后
法满足年轻人 的爱拼精神时 ,而 出现 的一条好 的出路 。从大 的方面来 说, “ 这些移民对减轻广东和福建 的人 E l 压力 ,具有意义。”[ 1 】 总之,
过 番无论对 于个人 , 对 于当时的社会都是有着某种重要 的意义 。本 文 并不是想去探讨这个有多大的意义的问题 , 只想就对 当时这些一直被束 缚 在土地 上 ,就像 我们所 知道 的很多农村里 的人一 辈子都很 少有机会 走 出那个 他们生活的小 天地 ,而此刻他 们却要 踏上 海路 ,到一个那 么 遥远 的番地讨生活。他们是如何这样一步步的走到番地的。

下南洋纪录片观后感

下南洋纪录片观后感

下南洋纪录片观后感《下南洋》是一部由周兵、祝捷和张华等主演的历史纪录片,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一起来看看吧!01每一帧都可见拍摄制作的用心,非常值得一看!历史资料收集得扎实,史料和数据的支撑让故事呈现得更真实;情景构建完整,讲述方式结合采访、史料、情景模拟,有代入感;画面语言生动精良,解说词精炼。

总的呈现,有纪录片的真实美,也有艺术美!梳理一下收获表示支持。

血泪南下历史在历代封建王朝末年,总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一部分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官员迫于生存发展等问题选择移居海外,东南亚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首选。

而在当时(19世纪以前),还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东西方都处于传统帝国或王国形态,只存在“朝代”和“臣民”的说法。

“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是基于共同认同感形成的体制,与此不同传统帝国的臣民被要求效忠的对象仅仅是朝代君主。

因此,在中国大陆帝国道德伦理的长久历史中,南洋华人被当做背弃当朝统治教化的叛民。

前去南洋经商的百姓在封建王朝统治者眼里更是地位低下的贱民,生命安危不值一提,若是潜逃海外的前朝官员,朝廷还会联合国外当局者斩尽杀绝。

至殖民时代始,华人百姓由于身份特殊和数量庞大,在南洋接连遭到当地殖民者大规模屠杀,菲律宾、印尼在明清朝时期有几万华人在当地华人街被洗劫,而明清当朝统治者对此事的态度是漠然的,更别提追责的可能;一部分发迹后志在衣锦还乡抱献赤子之心的归国华人,朝廷官员对其的处置是发配边疆,没收全部财产,妻儿遣返南洋。

南洋华人北望之心在当地孤立无援艰难求生,回国又是凄惨下场,这就是封建王朝和殖民时期华人的命运。

殖民时代终于结束,南洋华人又遭遇了新的挑战,部分国家(如印尼)立足于本土的民族主义政客发布排华法案,限制华人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权利地位。

为了消除他们的共同身份文化认同,不允许使用华文,不允许使用祖先延续的姓氏和名字,不允许过华人传统节日,违者逮捕入狱。

南洋华侨的血泪

南洋华侨的血泪

初到解放区,就见到墙壁上写了很多标语,其中的一个,是“天下穷人是一家”。

我看了这标语,就想起南洋穷苦华侨的斗争。

我是从南洋来的,就谈谈南洋穷苦华侨的故事吧。

在南洋,六个国家中(印尼、马来亚、暹罗、缅甸、越南、菲列滨)一共有一万万五千万人口。

而华侨却占有七百多万。

有的国家里,如马来亚,五百多万人口中,华侨要占二百六七十万,在一半以上。

华侨在南洋的散布,又是非常广泛而深入的。

如果你到印尼或马来亚去旅行,即使走到了极偏僻的乡村,在那里如果你看不到一家华侨的小杂货铺子,那只能说是特殊的例外。

如果你迷了路。

踏上荒港或草原,到处听不到鸡声,看不到炊烟,但你会拨开草来,突然发现一间极小的茅屋。

你走上去问路,出来招呼你的,常常会是你的同胞。

我是曾经为这样的际遇吃惊过的。

我常想,中国人民的性格:是坚强的,它有如一粒松树的子,即使掉在岩缝里,只要那里有一撮土,它还是要生根下去,长大起来,稳稳实实的站住。

这性格,无疑是经受了二千多年残酷剥削的劳动人民自卫本能的发展。

固然,华侨之间,不全都是这样的劳动者。

还有的是中小商人,近有少数拥有几千万家产,而把他们的商业高利贷资本,直插入到乡村中当地民族人民的血管上去的。

所以大体说来,在南洋是:“帝国主义的统治,华侨商人的城市。

当地民族人民的乡村。

”而南洋又大都是农业国,那么这情况,是说明一些什么意义,也可以想见的了。

华侨大商人的商业高利贷资本和商业资本转化的土地资本(如马来亚),已经变做了帝国主义者剥削殖民地人民的一个工具。

不过这里所谓殖民地人民,不仅是当地民族的农民,且包括华侨中广大的劳动者——他们在大农场里,在锡广场里,在蔬菜栽培的小农园里,终年不息的劳动着,他们也一样受自己民族的商人、高利贷者所剥削。

他们的运命,他们的苦难是和当地民族的劳动者并没有什么分别的。

帝国主义侵略了南洋,接着也就来侵略了中国。

南洋各民族的殖民地化,也就使中国半殖民地化了。

从十六世纪开始,帝国主义国家在印度和南洋,争夺厮杀分制,有了三个半世纪以上。

中国血泪史的十次大迁移

中国血泪史的十次大迁移

今天的中国人从哪里来,祖居地在哪里,根在何方,为什么呈现在的布状态,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从哪里来,这是个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主要有两种说法: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从非洲迁过来的。

由于中国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字比较相像,由于中国的仰韶大发现彩陶的彩绘和以色列比较近似,且由于中国秦汉以前出土的古墓中和田玉比较多,很多人倾向于中国人种西来说。

二是中国人种本地说,说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现代人有几个发源地,中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中国的仰韶文化和最近发现的许昌人作证据。

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到是肯定的: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发源于黄河中上游,逐渐东移南迁的,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状况。

1000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下,不断的东移南迁;元代以后,主要是东西向的迁徙,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桩: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和湖广填四川;在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移民方向主要是“下南洋”、“ 闯关东”和“走西口”,主要的移民路线就是:中国的三个人口大省河南、山东和四川,河南向西北、山东向东北、四川向西南迁移,而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人则是下南洋;建国后,先是组建兵团,接着知青支边,继而三线建设,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则是前往东南沿海和出国潮,有的已经移民欧美等世界五大洲。

根据我听到、看到和想到的,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十次。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

下南洋的历史记忆

下南洋的历史记忆

下南洋的历史记忆下南洋是指位于南洋地区的华人移民,大约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涌向东南亚一带,主要是马来亚、新加坡、印尼和菲律宾等地,成为当地华人社群的组成部分。

下南洋华人移民的历史记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移民启程:大部分下南洋华人移民主要是自愿的,但也有少数迫于家族或生计压力,被迫离开家乡。

在登船前,许多人要接受长辈、师傅和亲友的祝福与嘱托,留下了无尽的感伤和眷恋。

2.海上艰辛:下南洋华人移民的航程往往漫长而危险,船只常常遇到海上风暴和海盗袭击,移民们遭受了许多艰难困苦,甚至失去生命。

同时,船上的饮食和住宿条件也很差,许多人因此患上了疾病,甚至死亡。

3.拼搏生计:下南洋华人移民到达新的土地后,必须开始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

许多人开始在当地从事小商贩、肉贩、屠户、骑手等工作,逐渐积累资本,发展生意。

但也有许多人为了生计和家族压力,不得不在矿山、橡胶园和烟草园等危险场所工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4.社区建设:下南洋华人移民在先辈的带领下,逐渐建立了华人社区和传统文化组织,如会馆、茶楼、义山等,维护了华人的利益和传统文化。

这些组织也为华人提供了交流、互助和文化传承的平台。

5.参与社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下南洋华人移民开始积极参与当地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活动,包括加入政党、参与工会、建设学校、支持慈善事业等。

这些活动不仅帮助华人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和机会,也为推动当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总之,下南洋华人移民的历史记忆既是一个悲壮但也充满希望和勇气的故事,他们在远离家乡的土地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逐渐成为了当地社会的一部分,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华人“下南洋”的历史,你了解吗?

华人“下南洋”的历史,你了解吗?

华人“下南洋”的历史,你了解吗?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人口迁徙。

明清到民国时期,中国人多地少,外族入侵、农民起义,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不少福建、广东等地的中国人选择到南洋讨生活。

那时的南洋,即现在的东南亚岛屿,既有肥沃的土地,又有较适合人类生存的气候条件,还有跟中国地缘临近的优势。

而且当时英国、荷兰曾在东南亚招募大量华工,所以在中国南部曾形成一种逃难下南洋的潮流。

中华民族本是农耕民族,固守一亩三分地,而做一个离家的游子,去到新世界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当时的南洋生活远比人们想象中艰辛,要么割橡胶,要么挖锡矿,要么修铁路,大部分都是外国人不愿意干的重体力活,人们每天起早贪黑的超负荷工作,也仅仅得个温饱。

不得不说,早期下南洋的先民们身上那种坚韧值得敬佩,既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又忍受着背井离乡的孤寂,他们的奋斗史充满了血与泪。

但他们及其后人在自身努力奋斗的同时也抓住了时代机遇,最终聚集了大量的财富。

很多华人对东南亚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改变了所在国落后的状况,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

“亚洲糖王”、“国贸之父”郭鹤年,已经蝉联马来西亚首富长达12年。

老一代的南洋华人,多为失地农民、渔民,而他们的后代却以从事经商居多。

随着财富的积累,东南亚华人相继涌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球富豪榜,仅泉州一地就有超40人上榜!如今,虽物换星移,时代变迁,下南洋的精神还在传承!当今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早非昔日可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可是近年来又涌现出另一股下南洋淘金的热潮。

新一代的淘金者涌入东南亚嗅觉敏锐的中国人早已闻到商机,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东南亚的未来走向显示出希望与潜力。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大都处于上行的区间,平均的 GDP 增速在 5% 左右,可以称得上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区域。

东南亚各国政府普遍对外资持欢迎态度,无论从税法、政策等各方面对于投资者都有所偏向,而且东南亚就像10年前的中国,人口基数大,国民结构年轻,对新鲜事物接纳快,是潜在的优质市场。

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移之“下南洋”

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移之“下南洋”

历史上大规模人口迁移之“下南洋”“下南洋”与闯关东和走西口相比,下南洋成为热潮的时间较晚,但历史上开始出现却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10国在内的广大区域。

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而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

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

但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

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

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

在下南洋的移民浪潮中,来自全国大部省份,但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95%以上),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及有关系。

“下南洋”不简单等于迁徙,事实上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官事,二是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这种活动出现最早而且贯穿始终,规模大,三是去打工式的谋生,起初的主要动因是建立和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对当地人有些担心、而来华南招工,,四是迁徙到东南亚。

其中,突出的是经商和迁徙,迁徙最显眼、规模大。

下南洋前后主要分为2个时期:一、小规模时期,即:明朝时期,主要是民间小规模活动,这一时期华人走南洋对当地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海上丝绸之路为落后的南洋带去了商品和一些先进技术,乃至加快了当地社会发展级别;二、洪流期,即:清中期至民国时期,欧洲列强统治南洋各区域时期希望引华人去开发,加之中国几次大乱,讨生活的移民出现了洪流。

中国人去东南亚经商(海上丝绸之路)、打工、乃至迁徙到东南亚(起初的主要动因是统治印尼的荷兰当局来华南招工),规模巨大。

据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怎样看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怎样看历史上的三次大移民: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三大移民表现了我中华民族决不会老是被动挨打,也会主动击;决不会坐而待毙,也会敢闯敢拼;决不会只是跟着腐败无能的政府象个没头的苍蝇四处瞎撞,也会自己去选择奋斗的方向。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表现了我中华民族不屈不扰,勇敢顽强,敢于战天斗地,不相信任何神仙皇帝的英雄气概。 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势和寻找依据,闯关东和走西口都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兜圈子,只有下南洋才是走出国门。在邓小平看来,中国要想富,就要走出去,去经风雨,见世面,大胆的试,大胆的闯。这是从闭关锁国几百年导至落后挨打的悲惨经历中得到的教训,所以他说闯关东和走西口是选错了方向,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从富裕和发财的角度来看,闯关东和走西口确实不如下南洋,现在南洋华侨都富得很,牛得很。但如果从开发祖国边疆地区和维护领土完整上来说,下南洋就远不及闯关东和走西口了。试想,如果不是现在东北有几千万的汉人,新疆有几百万的汉人在那里安家落户。中国的周边局势决不会象现在这么稳固。新疆分裂势力那么猖獗,我们却能稳如泰山,就是因为我们有当年走西口人的后代----几百万的汉人在那里生根发展了,已经和当地各族人民建立了牢不可破、生死相依,血浓与水的共同利益关系了。退一步再说,如果当初清政府开放东北地区,大批的汉人浩浩荡荡的移民东北,开发东北,那么吃苦耐劳,热爱土地,爱土地胜于爱自己生命的汉族农民将会毫无悬念的占领今天的库页岛,外兴安岭,海参崴等地区,整个黑龙江流域将会成为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东北的形式也决不会是今天连一个出海口都没有的尴尬局面。新疆之所以没有出现黑龙江的半壁一隅的惨状。就是有几百万的汉人在那里和当地各民族一起誓死捍卫家园。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这三次移民不分先后,从清朝乾隆年间,几乎是同时开展。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河南和安徽人为主,目的地是新疆及河西走廊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晚清时期屈辱的历史概括作文

晚清时期屈辱的历史概括作文

晚清时期屈辱的历史概括作文从前,从前,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国家,名字叫中国。

可是,在晚清的时候,中国经历了好多痛苦和屈辱的事情,真是让人心里特别难过。

有一天,小明和小花在公园里玩,他们一边荡秋千,一边聊天。

“小明,你知道吗?我听大人们说,晚清的时候,中国被外国人欺负得很惨。

”小花一边荡着秋千,一边瞪大了眼睛。

“真的吗?外国人为什么要欺负我们啊?”小明停下秋千,认真地问。

“因为他们看到了我们的财富,想要把它们抢走!就像小偷看到商店里的糖果一样,直流口水!”小花说着,作出一副口水直流的样子。

“哎呀,那他们真的太坏了!就像小区里那些不喜欢分享玩具的小朋友一样!”小明气呼呼地说。

小花点点头,继续说道:“那时候,有一个叫鸦片的东西非常流行。

外国人把鸦片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很多麻烦,很多人因为戒不掉成瘾了,结果身体都不好了!”“小花,鸦片是什么呀?听起来好可怕!”小明撅起了嘴。

“鸦片就是一种毒品!有人吃了,它就会让人觉得很快乐,但其实是骗人的!后来,我们的国家跟外国人发生了争执,就像打架一样,结果他们打赢了,还把我们的土地抢走了。

”小花说得有些伤心。

小明叹了口气:“如果我是大人,我一定会和他们打架,夺回我们的土地!”“小明,那样事情会更复杂哦!你知道吗?像《东周列国志》里面的故事一样,国家分裂,四处都是打打杀杀,最后每个人都很痛苦。

”小花有些无奈。

“咦,那外国人还把我们的大门打开了,让更多的坏人进来了?”小明惊讶地问。

“对呀!而且还把清朝的国门打开了,他们还派了好多势力在我们馆子门口看着我们,真像监视器一样!”小花说,一边做出监视的动作,让小明哈哈大笑。

“那我们国家有谁来保护我们呢?”小明心里越来越难过。

“后来啊,我们有了一些英雄,比如林则徐。

他是一个聪明的人,试图把鸦片给销毁,想要拯救大家,但是他却被外国人打败了。

”小花的表情充满敬佩。

“小花,那我们国家不是一直被欺负,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小明有些失落。

“当然不是!中国人是很坚强的!虽然我们在晚清的时候受了很多委屈,但后来大家都开始觉醒,想要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下南洋的故事

下南洋的故事

下南洋的故事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冒险海外的传统。

下南洋,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见证了无数华人离乡背井,追寻梦想的历程。

一、概述:下南洋背景及原因
下南洋,指的是我国明清时期,大量华人涌向东南亚地区谋生的现象。

其背景主要有两点:一是国内政治动荡、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二是东南亚地区自然环境优越,资源丰富,经济发展需求较大,为华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

二、航海历程:船只、航线与海上生活
下南洋的华人乘坐的木帆船,经历漫长而充满艰辛的航海历程。

他们沿着传统的“南海航线”,历经风浪、海盗等生死考验,方能抵达南洋。

海上生活艰苦,但船上的人们团结互助,共度难关。

三、南洋生活:华人社群、贸易与文化交流
抵达南洋后,华人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建立起紧密的社群关系。

他们从事贸易、矿业等行业,推动南洋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华人也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带到了南洋,如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丰富了南洋文化内涵。

四、影响与贡献:对南洋地区的发展促进
华人在南洋的辛勤耕耘,为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成为南洋地区的重要支柱,促进了南洋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此外,华人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南洋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五、当代视角:回望下南洋的历史意义
站在当代视角回望下南洋,这段历史不仅体现了华人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还见证了中国与南洋地区深厚的友谊。

如今,南洋地区已成为全球华人重要的聚集地,下南洋的故事成为华人世界永恒的话题。

总之,下南洋的故事是华人海外创业史的缩影,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历史趣谈还原历史的真相 揭露中国历史十大千古奇冤

历史趣谈还原历史的真相 揭露中国历史十大千古奇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还原历史的真相揭露中国历史十大千古奇冤
导语:NO 10 李鸿章替罪羔羊,枉背满清黑锅满清的卖国贼只有一个,那就是掌握满清实际权力的西太后。

在清朝,特别是在西太后时代,连光绪
NO.10 李鸿章——替罪羔羊,枉背满清黑锅
满清的卖国贼只有一个,那就是掌握满清实际权力的西太后。

在清朝,特别是在西太后时代,连光绪皇帝都得听太后的,何况一个当北洋大臣的李鸿章。

李鸿章冤,所以尽管当时就有全体军机大臣为其喊冤,集体上奏:“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但总要有人承担责任吧?朝廷岂可将矛头指向自己,岂可轻易引火烧身?所以,那个帽子也只有给他戴上了。

李鸿章签完《马关条约》就被革了职,1900年,他躺在病榻上吐着血还在与洋人争辩周旋。

1901年他代表大清国与11列强签完《辛丑条约》后,再次大口大口地吐血。

他死前一小时,俄国公使的还站在他躺着的床头面前逼迫他,其时李鸿章已经是口不能言,唯有眼中不停的流着泪。

李鸿章给朝廷遗折中说“切盼”大清国“举行新政,力图自强”的愿望,并提醒朝廷“一国生事,多国构煽”,要警惕列强对中国存在“野心”。

NO.9 李道宗——王朝基石,惨变猥琐小人
李道宗(600年-653年)字承范,唐宗室,始封任城郡王,18岁从秦王李世民征战刘武周,参加了唐初全国统一战争、唐对东突厥、对吐谷浑、对薛延陀、对高丽的历次对外战争,功勋卓越、影响深远。

道宗虽贵为皇室,但礼贤下士、勤奋读书、生活俭朴、品德高尚,又极富谋略眼光、善于谋划、作战勇敢、身先士卒,一生百战未有所
生活常识分享。

晚清时期华工的一部血泪史:海外“猪仔”

晚清时期华工的一部血泪史:海外“猪仔”

明末清初,有些福建沿海商人曾和农民、手工业者订立“公凭”,自造航船,到婆罗洲垦殖开矿,这类人并不是海外猪仔,而是到海外去的移民。

而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的华工,则是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以至苦力,也俗称卖猪仔,他们当中不少人因为无法返回中国,而且得不到侨居地的公民权利,无法获得移民资格而客死异乡,这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是一种非人类的残暴的掠夺行为,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血泪史。

通过翻看各种史料档案,我们可以发现,最早的华工其实在16世纪就已经诞生了。

如:葡萄牙人在1519年掠夺我国苦力到葡属东印度的果阿去做工;1772年约有1万名我国苦力在婆罗洲做工;从1785年到1804年的20年间,一批批苦力从澳门运到槟榔屿,每批人数约600至1000左右;1805年我国苦力也有到西印度洋特立尼达群岛的;1810年有几百名苦力到巴西试种茶树;东印度公司在1812到1814年的两年间从我国华南运去1700多苦力到班卡岛;同年东印度公司从我国广州黄埔运去几百名苦力到圣赫勒拿岛当建筑工人。

到了19世纪,我国苦力被拐运到国外的比以前更多了。

1819年英国占领新加坡后,总督莱佛士为了开拓南洋新殖民地,更是肆无忌惮的掠夺我国苦力。

根据外文档案统计,从1820年到1830年,每年运到新加坡的苦力有6000至8000人;1847年秘鲁有12万我国苦力;同年在古巴的竟多至15万人。

两年后,又有4000多中国苦力从广州、香港、澳门到了加利福尼亚。

至此,华工的人数只增不减。

南洋的“猪仔”华工是欠债劳工的一种,这种“猪仔”属于明码标价,大约售价为10元、15元、30元不等,所以俗称“卖猪仔”。

“卖猪仔”一词,在中国文献中最早见于道光七年(1827)刊行的张心泰的《粤游小志》。

鸦片战争后,“卖猪仔”在中国南部沿海城市大肆兴盛起来,主要是“卖猪仔”的利润丰厚,不过这大部分利润主要是被“猪仔官”夺走,而到了华工本人手里也不过10元左右,并且华工还要为这笔身价付出为期三年的债奴劳动。

过番--浅谈清末至民国时期闽南人下南洋

过番--浅谈清末至民国时期闽南人下南洋

过番--浅谈清末至民国时期闽南人下南洋
林俊杰
【期刊名称】《卷宗》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过番是闽南地区对下南洋的一种说法。

从晚晴到民国,中国一直处在动荡之中,农民生活困苦。

而此时西方殖民者正在大力开发他们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因而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这样给处在国内的困苦的中国人提供了一条出路。

因而之前就有移民东南亚历史的闽南地区就有很多人踏上了这条异乡谋生的道路。

【总页数】2页(P254-254,255)
【作者】林俊杰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客家族群“过番”南洋的共同历史记忆——以客家《过番歌》为探讨中心 [J], 苏庆华(马来西亚)
2.教育教学一体化育人下的学生助理制度实践路径——以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杨清
3.浅谈清末、民国时期档案中的文书种类 [J], 陈志民
4.清末民国时期福建侨乡螟蛉子习俗探究——以闽南侨批为主要史料的分析 [J], 魏宁楠
5.浅谈清末民国时期的徽州教育 [J], 周文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下南洋?是两千年的战乱避祸地,也是近代难以启齿的往事

什么是下南洋?是两千年的战乱避祸地,也是近代难以启齿的往事

什么是下南洋?是两千年的战乱避祸地,也是近代难以启齿的往事中国近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前两个咱们都聊过了,今天来聊下南洋。

还是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南洋”。

所为南洋,就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比如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等等。

如果继续把这个定义延展,甚至可以包括印度以及大西洋诸岛。

出去的人群则以闽、粤两地为主,福建、广东一带也把下南洋称作“过番”。

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有成规模往东南亚移民的情况出现了。

毕竟东南亚作为域外之地,出现战乱时也是个逃生的好去处。

比如西汉末年,就有大批文人和官员逃往越南,当然那个时候越南还是大汉的领土。

五胡乱华之时,也有很多人逃往中南半岛。

唐末黄巢起义时,也有大批广东人为避战火远遁东南亚。

明朝末年,永历帝朱由榔就是吴三桂在缅甸干掉的。

就连小说《水浒传》里都有类似的桥段,梁山排名第二十六的混江龙李俊,在书中就被安排了个远赴海外,最后在泰国(暹罗)当国王的剧情。

所以,所谓“下南洋”,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自古以来”。

但咱们通常意义中的“下南洋”,主要集中于清末。

而且这些真正“下南洋”的人,所遭遇的境遇可能要比那些为避战火而远遁定居的人惨多了。

造成“下南洋”这波移民潮的成因主要有三。

其一,自然是像历朝历代一样,遭逢王朝末世,为避战火远遁海外。

其二,也和闯关东与走西口一样,国内人口暴增达到了所能承载极限,又灾荒频发,活不下去了只能出海谋生。

其三,则是来自西方殖民者的阴狠算计。

这第三点,说来就话长了。

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西方诸国如荷、西、葡、英等国陆续将殖民触角伸到了东南亚。

当时咱们和人家还没啥差距,郑成功不还击败了荷兰人收复故土嘛。

但东南亚那些国家就不是他们对手了,很多地方就都沦为了这些西方人的殖民地。

有了殖民地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当地人显然是不够他们祸害的。

又因为东南亚离他们黑奴的主要贸易点也就是非洲西海岸太远,而且这时候黑奴贸易也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他们自然就盯上了人口众多的中国,开始想办法忽悠中国人去“下南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清中国人下南洋:那些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导语: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

早在秦汉时期,即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

唐宋时期,中国海商遍布
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

早在秦汉时期,即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

唐宋时期,中国海商遍布东南亚沿海地区,人口往来频繁。

15世纪初,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出现华人聚居区。

明中后期,政府多次发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前往东南亚的人口依然有增无减。

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并影响至今的移民活动,则是近代以来称为“下南洋”的移民潮。

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11国。

在中国文献中,这一地区先后被称为“南海”、“西南海”、“东西洋”,清代泛称“南洋”,后沿用至20世纪中期。

近代之所以出现“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17世纪以降,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远东地区,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东南亚开辟商埠,将远东地区纳入世界殖民贸易体系。

开发东南亚急需大量劳动力,而非洲黑奴贸易在18-19世纪之交已经衰落,西方殖民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华人前往东南亚。

就国内而言,闽粤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

鸦片战争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

“下南洋”的两次浪潮
晚清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