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民国上海经济 民国上海竟打败北京成为金融中心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最新精选】“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最新精选】“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解放初,巨额的投机资本兴风作浪,囤积居奇。

投机商们首先从捣乱金融开始,于1949年4月、7月、11月和1950年2月连续掀起4次大规模涨价风潮,上海的物价从1949年5月到1950年2月,上涨了一二十倍。

物价上涨,首先是从金银、外币开始的。

解放后不久,各地军管部门和人民政府都颁布了金银外币管理办法,禁止以金银计价,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限期收兑。

同时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为唯一合法的货币。

但社会上的投机商人对此置若罔闻,公然蔑视政府法令,狂称:“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金银投机活动有增无减。

从1949年5月27日至6月初短短的13天中,黄金价格上涨了2.11倍,银元价格上涨了1.9倍,市场物价也随之上涨了2.7倍。

极为猖獗的金银投机活动严重冲击和动摇了人民币的地位,造成了市场物价急剧上涨。

严重影响市场物价,影响人民币的地位。

新生的人民政府首先以经济的办法解决问题。

集中大量银元拿到黑市上抛售,先把价格压低,再宣布禁止流通。

6月5日,人民政府曾向上海市集中抛出银元10万枚,但立即被吞没,银元价格仍继续上涨。

人民政府一再向金银投机者发出劝告,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

在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各地人民政府在中央的统一布置下,采取了断然措施。

于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动军警,查封了金银投机的大本营“证券大楼”,对首要投机分子逮捕法办。

武汉市人民政府也逮捕了银元投机分子200余人,查封了两个专门从事金融投机的大钱庄。

广州市人民政府取缔了从事投机的地下钱庄87家和捣乱金融市场的“剃刀门媚”(即街头兑换店)377家。

这就是解放初期有名的“银元之战”。

此后,投机资本家并不甘心认输,他们认为“银元之战”是人民政府靠政治力量取胜的。

他们又将投机目标转向粮食、棉纱、棉布、煤炭市场。

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一日3涨。

上海从6月21日到7月21日,米价上涨3倍,纱价上涨3.8倍,布价上涨3.5倍。

上海:一个金融中心兴起的历史故事与现实意义(1)

上海:一个金融中心兴起的历史故事与现实意义(1)

上海:一个金融中心兴起的历史故事与现实意义(1)上海:一个金融中心兴起的历史故事与现实意义–马德斌马老师开场(简单记录):我小时候在上海长大,在美国读书,后来到伦敦政经学院。

伦敦和上海有相似之处。

上海留下了很强的西方的痕迹,今天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看,背后是法律和经济的密切关系,它超越民族,超越国家。

今天我从货币讲起,我想说的是,上海成为金融中心,给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提纲:●领先世界的中国货币与欧洲的后来居上●公共租界与上海金融中心的兴起●中国海关与中国公债●金融革命●革命的终结●领先世界的中国货币与欧洲的后来居上-来自东方的消息:货币1)货币来自于内在贵金属的价值,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法币,马可波罗在元朝实行大规模纸币,中国很早就认识到货币的交换功能。

2)中世纪欧洲的货币金属本位论3)货币的功能4)商品货币和法定货币,展示了徐谨老师《白银帝国》书里的内容。

5)中国政府滥发,收税也不收纸币,信誉垮掉很快。

明早期,朱元璋严厉抑制商业。

6)后期一条鞭法,张居正,消极的抵抗,市场的力量,白银的来临。

西班牙银元在中国。

7)银铜比价反转,鸦片,白银外流,银稀缺,打鸦片战争,毛海介老师的《鸦片战争》?。

当时实际上还可以选择是去白银化,有个徽商的户部官员,王茂荫就是这样提议的,被训斥降职。

清朝吸取的教训是不碰纸币,马克思把王放到了资本论里了,他变得很有名。

2.欧洲的后来居上1)小找头,大问题2)重商主义与亚当斯密的思想实验。

财富不仅以金银衡量,川普还是重商主义代表3)货币理论诞生4)从双本位到金本位5)从光荣革命到金融革命。

●伦敦的金融城:一个有围墙的城中之城签署大宪章的法人代表,有特权,G A T E命名,因为伦敦有很多城门,高度自治,皇帝进去也要被同意。

英国的金融中心就在这个城中之城。

英国皇室招来女婿荷兰威廉三世。

现在的英国皇室是德裔。

英格兰银行对于政府的公债改革做了改革,国会中介,银行对于公债有保障作用,股份公司也少。

上海1949:一场惊心动魄的金融大战

上海1949:一场惊心动魄的金融大战
就是 在上 海 解放 的 同一 天 ,时任 北海 银行 发行局 局长 的杨 秉超 亲 自押 运 8辆 满载 人 民币 的卡车 从丹 阳 出发 已运 抵 h海 军 管会 财贸组 办公 地金 门 饭店 ,尔后 转运 位于 滇 池路 的中 国银 行金库 。
人 民币 一到 上海 ,上 海市 军 管会 便立 即发 布财 字第 一号 令 ,确 定 人民 币为 唯一 合法 货 币;尔 后二号令 又明 确规定 ,在 1949年 6月 5日前完全 废 止金 圆券 ,一元 人民 币折 合 lO万 元金 圆券 。]949年 6月 1日,中 国人 民银 行上 海分 行正 式成 立 ,随 即开 始 兑换 业 务 。
起 初 ,人 民币 兑换 非 常顺 利 ,全 市 各行 庄收 兑 的金 圆券源 源不 断地送 进 人 民银 行 ,库 房 瞬 间堆满 ;很快 , 营 业大 厅 、走廊 、甬道 甚至 厕所 都堆
满 J 金 圆券 。对 金 圆券 深恶 痛绝 的上 海市 民争 先恐 后毫 不犹 豫地 抛弃 了这 种 让他 们 吃 尽蕾 头 的 货 币废 纸 。5天 时间 ,上海 市共收回金 圆券 36万亿 。 但是 ,和此 前 解放 的其 它城 市一 样 , 上海 解放 后 ,军 管 会对 银元 的认 识仍 严重 不 足 ,以 至 于人 民币发 出 后 ,立 刻引爆了银元这颗 “炸弹 ”。
放 军 可以打 进上 海 ,但人 民 币进不 了 上 海 !”
经 过慎 密 分 析 ,军 管 会确 信 , 民 间绝不 可能 有这 么 强大 的吸 金能 力 ; 此 事必 有投 机奸 商和 敌特 份子 利用 市 民饱尝 通 货膨 涨之 苦 ,对银 元 、外 币 存 在盲 目依 赖和 人 民币信 誉还 未建 立 的客观 条件而囤积居奇 。

双城记:北京 PK 上海

双城记:北京 PK 上海

双城记:北京PK 上海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想把北京作为一个参照来看上海。

我特别欣赏这次会议的主题叫双城记。

在世界上凡是幅员比较辽阔或者文化比较丰富的国家,它通常都有两个中心,美国有纽约和洛杉矶,俄国有莫斯科和彼得堡,德国有柏林和法兰克福,英国有伦敦和爱丁堡,澳大利亚有悉尼和墨尔本,日本有东京和京都,中国则是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城市也代表了中国的南北文化,互为他者。

1,政治中心和社会中心北京作为一个政治中心,其发达的不是地方政治,而是帝国政治或国家政治。

因为在天子脚下,地方即国家,国家也是地方,笼罩在国家权力的直接控制之下。

晚清以后的北京也形成了地方社会,这些地方社会是由士绅和商人所组成的,但是在近代北京,并没有像近代上海那样强大的地方自治势力。

上海就不一样,从晚清开始,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城市,其政治权力一直处于多元化的状态,无论英美、法国、日本,还是清廷、北洋,都不能独家控制这个东方第一大都会。

在中国凡是有权力处于多元、权力的竞争空隙之中,反而会给地方社会一种崛起的空间。

上海的地方自治一开始就是在这种夹缝当中生长起来的。

吊诡的是,清末开始的地方自治,是与国家权力的扩张同时发生的。

因为贸易、经济、金融的中心都集中在上海,上海的地方自治背后有一个相对强大的资产阶级支撑。

这股力量的欲望和力量不是来自自上而下的国家权力——来自上面的权力可以赋予你,也可以随时收回——上海的地方自治来自于从城市本身生长出来的经济力和文化力,于是就具有持久的冲击力和爆发力。

近代上海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中心,绝不是偶然的。

这个城市的资产阶级也好,文化精英也好,对他们来说,上海就是他们存在的家,他们主宰城市的地方事务,也借助城市的实力,多次挑战中央,于是上海就成为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1900年,当慈禧太后对八国联军宣战,竟然以上海为中心出现了“东南互保”。

国家在对外宣战,地方却与“敌国”议和。

辛亥革命发生,南北对峙,又是在上海进行南北和谈,最后,正如马勇教授所说:“民国不是打出来的,是谈出来的。

北京与上海金融中心竞争分析

北京与上海金融中心竞争分析

北京与上海金融中心竞争分析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世界文明国家,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不断的发展壮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而金融中心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和金融文化的最高点,其对于国家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北京和上海一直都是金融中心竞争的主要城市。

本文将就这两个城市在金融中心领域的表现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背景介绍北京和上海是中国的两个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的两个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而北京和上海都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整体体量的增加,北京和上海的竞争也不断升级。

其中,金融中心作为一个城市的最高点,其对于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尤为重要。

二、经济情况1.北京的经济状况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随着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北京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0348亿元,财政收入也达到了3612.5亿元。

北京的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也日益增加,尤其是金融和保险业发展迅速。

2.上海的经济状况上海是中国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也是中国的第一大城市。

上海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2019年GDP达到3.71万亿元,与北京基本持平。

不过,上海的经济结构相对更加多元化,并且其金融和商业业也更加发达。

三、金融水平分析1.北京的金融水平北京市的金融业已经成为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据数据统计,2019年北京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3万亿元, 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43%。

北京的金融机构数量也是全国最多的之一,涵盖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众多金融机构。

2.上海的金融水平上海的金融业发展也是非常的迅速,其以服务国家金融、资本和产业三大战略目标为导向,积极构建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金融市场体系,打造基础设施和业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程度。

据统计,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机构数量众多,其中涵盖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

探索民国时代金融革新历史

探索民国时代金融革新历史

探索民国时代金融革新历史民国时期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尽管这一时期伴随着战争、贫困、通货膨胀等多种不利因素,但仍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金融革新。

这些革新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今天的金融制度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民国时期金融繁荣的背景民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环境较为动荡,然而,中国的工业和商业却开始崛起。

受西方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开始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和商业经济转型。

在这一坚实基础上,金融市场得以发展。

同时,也受制于全球大萧条的影响,中国的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成为了一条恶性循环,给金融业带来了严重冲击。

在这个环境下,金融创新开始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

二、商业银行的发展与改革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外合办银行纷纷落户中国,民国时期的金融业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上海、广州、天津等地的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者,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民国时期的商业银行大多数是外资银行,对于国有资本的影响力有限。

1930年代以后,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筹办民族银行,如广东银行、广西银行、湖南银行、河南银行等。

这些银行大多数资本来自于地方或者港商巨贾,因此其内部管理模式上较为独立,与内资银行存在差异,但对于当时发展中国民族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银行大多数都可以发行债券、折旧券等金融工具,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实现金融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货币革命的发展与背景经济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前进,货币革命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银元和银两已经不适合作为货币流通的工具,时新的货币工具需要开发。

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了国家银行,负责发行新的“法币”,即纸币银元。

在国家银行的推动下,新货币逐渐取代了银元,成为当时中国的主要货币流通工具。

货币革命并不只是简单的纸币代替银元,它还涉及到整个国家货币制度的变革。

在国家银行的推动下,国家开始实行中央化货币发行制度。

民国时期的上海金融神话

民国时期的上海金融神话

民国时期的上海金融神话作者:刘诗平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5年第08期这是一组1930年代中期的统计数据——作为外贸中心,上海在外国对华进出口贸易和商业总额中占比超过80%;国内贸易进出口方面,上海一个口岸的贸易值,相当于汉口、天津、广州、青岛、汕头和重庆6大口岸贸易值的总和;作为工业中心,上海是民族资本最为集中的城市;作为金融中心,上海拥有外国对华银行业投资份额的80%,是中国绝大多数重要商业银行的总部所在地,全国的金融决策中心、监管中心……此时的上海,不只是全国金融中心,也是远东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

与时下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国际金融中心1.0时代”的上海,短暂地感受到了作为金融中心的巅峰体验。

沪宁双城:首都与金融之都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在上海开业,财政部长宋子文兼任央行行长。

对此,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家璈感到满意,因为宋子文曾想把中行改为中央银行,他没有答应。

新的央行成立,中行不至于消失,自己则可继续执掌这家“金融老店”。

宋子文也相对满意,虽然没有如愿将中行改为央行,但张家璈建议新设央行,北洋政府时期的两大国家银行——中国银行改为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交通银行改为特许的实业银行,央行与之三足鼎立、分工合作。

同时,行址按宋子文的意愿设在了金融重镇上海,而不是像立法机构一些人要求的设在首都南京。

当时的金融界对此同样感到满意,央行新设,中、交两行改组,普遍认为是“金融界的新希望”。

中央银行成立,对上海成为更具号召力的全国金融中心至关重要。

作为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央行享有经理国库、铸发国币、经理内外债和管理其他银行存放款等权利,不仅可强化上海集散全国资金的能力,而且使上海成为金融决策中心和金融监管中心。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经过审慎考虑,采取了把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金融中心适当分离的方针:政治中心定位于南京,经济金融中心则定位于上海。

南京政府通过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金融改革,进一步推动上海现代金融中心的发展,上海迎来了金融业的勃兴时期。

历史上海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海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海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前后。

最早的城市就是古吴城,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都城。

后来,随着吴国的灭亡,这个地区开始被宋朝的统治,形成了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渔港。

明朝时期,上海渔村开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和商业枢纽。

清朝初期,上海的商贸活动持续扩大,趋于繁荣。

在18世纪末,上海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随着兵船商贸的兴起,上海渔村逐渐发展为一个繁华的城市。

19世纪上半叶,上海成为了东亚地区最大的港口和交易中心
之一。

当时的上海租界成立,外国势力开始介入上海的发展与管理。

此后,上海的发展迅速,各类建筑物如外国教堂、英国领事馆和外国企业纷纷建立。

在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也是国内外投资的热门地区。

20世纪,上海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在中华民国时期,上海彻
底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然而,上海也经历了一些动荡的时期,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占领和解放。

在解放後,上海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城市,发展得更加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又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潮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

上海的金融、贸易、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上海经济发展史

上海经济发展史

上海经济发展史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过去的小渔村发展到如今的全球金融中心,上海的经济历程充满了传奇和辉煌。

本文将带您回顾上海经济发展的历史,展示它的崛起与演变。

一、起步阶段上海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上海是一个小渔村,其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作物的种植和渔业。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上海开始崭露头角。

19世纪末,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外国商人纷纷来到这里,建立了贸易机构和银行。

这些外国机构为上海带来了先进的商业理念和现代化管理模式。

同时,外国资本的引进也推动了上海工业的发展。

二、近代工业发展20世纪初,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

纺织、造纸、造船、机械制造等行业在上海兴起,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进步。

上海成为了中国最早实行现代化工业制造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工业化进程得益于其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

长江流经上海,这为原材料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上海还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物流体系,为商品的流通提供了便利。

三、经济改革开放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上海再次迎来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

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得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蓬勃发展,上海逐渐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上海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了许多经济特区和开发区。

同时,政府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进驻。

四、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的崛起近年来,上海经济的发展日益注重服务业和创新型经济。

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等服务业成为上海的新亮点。

同时,上海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科研机构建设,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提升了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贸试验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为中国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上海经济仍将继续发展壮大。

梳理上海发展历程

梳理上海发展历程

梳理上海发展历程上海是中国最具国际化程度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经济中心之一。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海建城以来的几百年。

本文将梳理上海的发展历程,从明清时期的小渔村到现代化大都市的腾飞。

明清时期,上海是一个渔村。

明朝时期,上海的渔民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活和耕作。

到了清朝时期,上海渔民们的生活开始有了一些改变,渔村开始有了一些贸易往来。

1843年,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

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各国人民开始迁入上海,形成了杂居的格局。

西方建筑、文化和商业方式开始影响上海,上海逐渐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中心之一。

20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上海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建设。

沪杭铁路的开通,使得上海连接到了内地的交通网络,加速了上海的发展。

上海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国企业,成为了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然而,上海的发展在20世纪初受到了一些挑战。

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日本占领区,城市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

解放战争之后,上海市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开始重建和发展。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下,上海逐渐恢复了经济繁荣,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上海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崛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城市规划,逐步转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上海的金融、贸易、航运和创新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上海的浦东新区被建设成为新的商业中心,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使上海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城市。

上海的发展历程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

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导致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

上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缓解这些问题,包括公共交通的发展、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等。

上海的未来发展仍然充满了希望。

上海将持续推进创新和科技发展,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上海还计划加强与世界其他城市的合作,推动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上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的渔村时期。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和转变,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腾飞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旧上海滩-鱼龙混杂的金融中心

旧上海滩-鱼龙混杂的金融中心

那一年袁世凯称帝.政治信誉破产的 同时,北京银行发行的”北京钞票”信 誉也破产了. ”北京钞票”被视为”北
京劣币”。这段故事.那一代人刻骨铭 心,向现在的国人故事重提,唤醒这段
记忆对人们认识中国的“国情”有益。 故事当然要从头说起,听者幸勿怪罪。
钞票。汇丰,渣打,横滨等外资银行发
行的货币,有充足的储备金,随时准 备兑付。本地中小银行的钞票庄票,虽 然很乱.但在行业内外流通,使用也算 方便。中资发钞银行主要是中国银行和 交通银行.两行是清朝留下来的国家银 行.以国家的信誉发行钞票。两行的北 京总行和上海分行都发行钞票,上海市 面主要通行上海分行的”上海钞票”. 但是南来北往的上海. 有流通。时至1 机.
元也主要是在沿海.沿江城市使用。银 币沉重,成色不同.携带和使用都很 麻烦,但无论如何.这毕竟是“硬通 货“,掂在手上,埋在地里,都叫人踏 实.人们都愿意收藏。 主要是因为。信誉”问题。上海滩的人 非常提防不讲信誉.不守规矩的人和 事。有一个故事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的 ”信誉危机”.1 935年之前.上海商民 点钞票的时候.常常剔出由北京银行印 制发行的钞票,拒绝收用。商民的印象 中,北京的银行是不讲信誉,不守规矩 的.它们发的钞票不好用。 “一朝被蛇 因为交易不便,市场上流通的货 币.除了“当当响”的“真金白银”外, 清末民初许多金融机构使用的是自己发 行的纸质钞票(包括钱庄,票号发行的庄 票)。国民党中央政府发行”法币”之 前,中国没有统一的纸币。商业银行只要 有足够的储备金.得到政府批准都可以 发行自己货币。当然,民众愿不愿意用纸 币.或者选用那家银行的纸币,就要看该 银行的信誉如何。多种纸币的情况在今天 的香港仍然存在。港币没有统一货币,汇 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各自发行 货币,政策管制.信誉不错,虽然花花绿 绿.却不妨市面流通。 30年代的上海.市面一般通行本地

上海近代金融业发展

上海近代金融业发展

上海近代金融业发展
上海的近代金融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吸引了大量外国银行和商业机构的进驻,奠定了其金融中心的基础。

20世纪初,上海的金融业迅速发展。

191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随后,上海吸引了更多外国银行的设立,形成了独特的金融生态系统。

在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黄金时期,上海的金融业达到了巅峰。

上海成为亚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金和金融人才。

然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金融业遭受了冲击和变革。

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金融业国有化,并实施了计划经济。

上海的金融机构被整合和重组,金融业重心逐渐向北京转移。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金融业再度焕发活力。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引入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和措施。

上海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受到了政府的特殊支持和关注。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上海浦东新区的建设,上海的金融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上海证券交易所逐步实施了国际化战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入驻。

同时,上海银行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开放和改革,吸引了更多国际性银行和金融机构。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拥有完善的金
融市场、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和活跃的金融创新氛围。

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为上海的金融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上海的金融业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支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

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租界时期。

在那个时候,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和最繁华的港口,迅速崛起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

在租界时期,上海金融业主要以外资银行为主导,比如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

这些银行引入了西方的金融体系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

同时,上海的交易所、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开始萌芽。

20世纪20年代,上海进一步成为中国金融业的中心。

这一时期,上海股票交易所成立,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和资本进入市场。

此外,一些本土的金融机构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银行也开始崛起。

然而,上海的金融业在19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严重冲击。

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政策导致了金融业的崩溃,上海的金融市场几乎完全崩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金融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停滞。

毛泽东时代,政府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金融业国有化,私人资本对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参与。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重振了金融业的发展。

1980年,中国第一个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上海成立。

这标志着国家开始扶持金融业,逐步恢复和发展金融市场。

199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金融体制改革,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

上海作为改革的试点城市,吸引了大量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进入市场。

同时,上海设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逐渐成为全国金融业的引领者。

21世纪以来,上海继续加大金融业的开放力度。

自贸区的设立和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建立,为上海金融业创造了更加开放和便利的环境。

许多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上海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的来说,近代上海金融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外资银行主导到国有化再到市场化的演变过程。

上海的金融业在各个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未来,上海将继续致力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之都探讨

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之都探讨

上海成为世界金融之都探讨金融之都的变更就是各国综合国力此消彼长的结果。

华尔街的强大是建立在美元强大的基础上的,说到底,金融之都,就是各国综合国力通过货币博弈的结果。

谁取得了世界最基本的金融资产——世界货币的发行和定价权,谁就有资格成为世界的金融首都。

世界金融危机,确实是上海的一个机会。

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速度,操之过缓,可能怠误战机,操之过急,又会加大成本和风险。

标签:世界金融之都;异位;美元地位;华尔街;上海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到实体经济危机深化,下一个世界金融之都的讨论也不绝入耳。

不少经济学家甚至预言上海将取代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之都。

从世界文明史来看,任何旧的、不适宜社会发展规律的事物终将被新事物取代,关键在于这个过程有多艰辛。

有多远。

操之过缓,可能延误战机;操之过急,可能得不偿失。

唯有知己知彼,才能把握好这个度,百战不殆。

1金融之都之争世界金融史专家、《资本之都》(Capitals of Capital)一书的作者尤瑟夫·赛西斯(Youssef Cassis)教授指出,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世界金融之都不过两次易手,世界金融中心通常显现出较长的生命力,尽管也时常有盛有衰。

第一次是17世纪的世界金融中心阿姆斯特丹让位于19世纪的金融中心伦敦;第二次是19世纪金融中心伦敦让位于20世纪的纽约。

纽约真正成为金融中心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大约有60年的生命。

事实上,美国在二战前,就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二战后,美国才确立了在世界上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霸主地位。

然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经过大约30年的时间是纽约坐上了世界金融之都的宝座。

我们从历史的角度不难看出,前两次的金融之都异位都是伴随着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异位产生的。

更确切的说,金融之都异位的时间要晚于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异位。

金融之都的变更就是各国综合国力此消彼长的结果。

2美元霸权能走多远,华尔街才能走多远华尔街的强大是建立在美元强大的基础上的,说到底,金融之都,就是各国综合国力通过货币博弈的结果。

民国时期的上海金融神话

民国时期的上海金融神话

民国时期的上海金融神话这是一组1930年代中期的统计数据——作为外贸中心,上海在外国对华进出口贸易和商业总额中占比超过80%;国内贸易进出口方面,上海一个口岸的贸易值,相当于汉口、天津、广州、青岛、汕头和重庆6大口岸贸易值的总和;作为工业中心,上海是民族资本最为集中的城市;作为金融中心,上海拥有外国对华银行业投资份额的80%,是中国绝大多数重要商业银行的总部所在地,全国的金融决策中心、监管中心……此时的上海,不只是全国金融中心,也是远东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

与时下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国际金融中心1.0时代”的上海,短暂地感受到了作为金融中心的巅峰体验。

沪宁双城:首都与金融之都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在上海开业,财政部长宋子文兼任央行行长。

对此,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家璈感到满意,因为宋子文曾想把中行改为中央银行,他没有答应。

新的央行成立,中行不至于消失,自己则可继续执掌这家“金融老店”。

宋子文也相对满意,虽然没有如愿将中行改为央行,但张家璈建议新设央行,北洋政府时期的两大国家银行——中国银行改为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交通银行改为特许的实业银行,央行与之三足鼎立、分工合作。

同时,行址按宋子文的意愿设在了金融重镇上海,而不是像立法机构一些人要求的设在首都南京。

当时的金融界对此同样感到满意,央行新设,中、交两行改组,普遍认为是“金融界的新希望”。

中央银行成立,对上海成为更具号召力的全国金融中心至关重要。

作为政府的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央行享有经理国库、铸发国币、经理内外债和管理其他银行存放款等权利,不仅可强化上海集散全国资金的能力,而且使上海成为金融决策中心和金融监管中心。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经过审慎考虑,采取了把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金融中心适当分离的方针:政治中心定位于南京,经济金融中心则定位于上海。

南京政府通过废两改元、法币政策等金融改革,进一步推动上海现代金融中心的发展,上海迎来了金融业的勃兴时期。

民国时期的上海

民国时期的上海

民国时期的上海
1912年,清朝结束了数百年的统治,中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民国时期。

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上海也发生了变化,这座城市拥有了独特的历史,成为了连接东西方文化的重要桥梁。

在民国时期,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中国的政治动荡,很多人通过上海逃离中国。

同时,日本和西方的财团也把目光投向了上海,投资和投机成为了上海的两大经济活动。

上海也因此成为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把东西方的文化和习俗融合在一起。

在民国时期,上海的社会也发生了变化。

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宗教上的变化。

十九世纪末,上海把西方宗教引入中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基督教、耶稣会等宗教。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教会也很活跃,开办学校,把宗教教育带给了更多的人。

另外,民国时期的上海还发生了文化变化。

在当时,上海人热衷于阅读,学习新思想,并且尝试了不同的文学形式。

从上海出版的书籍可以看到,作者们通过尝试新的写作方式,塑造了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

民国时期的出版界也发生了变化,这也使得上海文学和新闻界变得更加繁荣。

随着这些变化,民国时期的上海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成为了联结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民国时期的上海有着蓬勃发展的社会风气,人们更多的接受新的思想,追求新的商业机会和新的文化方式。

这些改变是民国时期上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上海成为了一个充满激情的城市。

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与南京国民政府之关系

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与南京国民政府之关系

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与南京国民政府之关系【内容提要】上海开埠后,金融地位开始迅速上升,辛亥前夕已具有了跨地区、甚至全国性的影响。

与华北的财政性金融中心相比,上海金融业与商贸及社会经济的关系较为密切,对工商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1927至1937年间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一整合的过程。

【摘要题】民国史研究【关键词】金融史/上海/国民政府上海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这一中心地位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鸦片战争之前,上海只是江浙地区多个钱业市场之一。

上海的钱庄业起源于清乾隆年间,18世纪70年代已有钱业公所的组织。

至光绪初年,上海北市有钱庄80余家,南市也有30余家,可谓盛极一时。

清末和民初,受政潮和金融风潮的冲击,上海钱庄业一度有较大萎缩,嗣后逐渐恢复,到1928年底,北市计有钱庄78家,南市则有18家。

(注:徐寄庼:《增改最近上海金融史》,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1页。

)作为历史久远的中国本土金融组织,钱庄业与上海的工商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

到20世纪20、30年代,即便上海钱庄业的整体实力和作用已经被银行业远远超出,但其影响力仍然存在,是这一时期中央当局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的金融势力。

随着开埠后,作为中国最大内外贸易口岸地位的确立,带有近代意义的金融地位也开始在上海迅速上升。

起先是外商银行,自1847年英商丽如银行进入上海,到1911年外商银行已有27家,而同期其他金融较发达城市的外商银行数为:汉口19家,天津8家,广州7家。

(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编《全国银行年鉴(193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年版。

)1891年成立的西商上海股份公所(1904年改组易名为上海众业公所),则是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标志着上海金融近代化又大大迈进了一步。

至1928年底,上海共有24家外商银行,其中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英商银行居多数,势力也最大。

民国时期中国金融史

民国时期中国金融史

谁主沉浮——近代中国中外银行业的激情碰撞文/宋佩玉在中国金融界,外资势力与中资机构狭路相逢、争夺金融市场主角已非鲜闻,其历史最早或可追溯至清末。

由于实力悬殊,早期的中资机构都须仰外资鼻息才得生存。

然而1920年~1937年间,由于华资银行业整体壮大,间接带动了保险等行业的发展,使得民族金融业面貌为之一新,首次在长期为外资雄踞的金融领域中获得应有席位。

而此时华资银行与外商银行间业务的竞争与协作,集中体现了中外金融的实力消长,及彼此在矛盾中共存的关系。

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开辟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为商埠。

随着中外贸易日趋繁盛,外商银行陆续进入中国。

最早设立的英商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ing Corporation),1847年(另一说为1950年)率先抢滩上海。

进入1860年代,汇丰银行在上海开设分行。

以英资银行为主导,在随后的60年时间里,法、日、德、美、俄、比、荷等国纷纷在华设立分行。

20世纪初,已有15家外商银行在中国营业。

外商银行在华设立地点,多为商业繁盛之区,这些银行于各国在华重要据点设立分支行,使之形成一个庞大的金融网,以便进行汇兑交易。

因为兼具以上特点,外商银行逐渐取代洋行,成为中国通商口岸金融市场上最为主要的力量。

喧宾夺主——外商银行操纵中国金融命脉在华外商银行从设立之始,即肩负着特殊使命,他们享有中国独立债权主地位,操纵中国金融的实权。

雄厚的资金、本国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保证了其在华经营中获得巨额利润。

近代外商银行在华霸主地位突出表现在两方面:■控制进出口贸易,垄断国际汇兑一般而言,为满足国际汇兑的需要,各国均设有国际汇兑银行,以免他国银行操纵汇价,然而,在近代中国,外商银行却喧宾夺主,垄断了国际汇兑业务。

在外商银行中,以汇丰银行实力最强。

当时外商洋行大多集中于上海,货物进出口要靠银行汇款,汇丰上海分行的业务通常占上海外汇市场成交量的2/3,在整个汇丰系统所运用的资金总额中占有重要地位,1935年以前,中国的外汇汇率一直由汇丰银行上海分行每日挂牌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上海经济民国上海竟打败北京成为金融中心
导语:北京坠落与天津崛起说到民国时期的金融中心,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南上海”“北天津”。

其实,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政府时期,上海和北京才
北京坠落与天津崛起
说到民国时期的金融中心,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南上海”“北天津”。

其实,上世纪二十年代北洋政府时期,上海和北京才是一南一北的两个全国性金融中心。

只是到了蒋介石建都南京后,国民政府以南京为政治中心、上海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上海才变得一枝独秀,天津作为北方金融中心的地位则更加凸显。

从都城到边塞:首都南迁后的北平
北京金融中心的溢彩流光,在不断响起的枪炮声中渐渐消失,在政权轮替和首都迁移中改变了模样。

1926年3月18日,一起震惊中外的惨案在首都北京发生。

这一天,段祺瑞执政府的军警野蛮镇压请愿队伍,当场射杀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刘和珍等47人、伤200多人,成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鲁迅语)。

当北京进入“知识阶级恐怖时代”(周作人语)之时,南方革命的烈焰开始燃起。

这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北伐,揭开了以数万兵力横扫拥兵数十万之众的北洋军阀的序幕。

民国北京景象
“南军北伐”日渐成为北京知识界关注的焦点。

此时,北洋政府在京城的管制和对“赤化”的打击愈加严厉。

一向舆论环境相对宽松、对文人学者“敬而言之”的北洋政府,不断收紧政策。

往南方去、尤其是到上海去,成了许多北京知识分子的现实选择。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