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示儿》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诗人陆游在临终前给儿子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儿子的期望。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情感内涵,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理解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理解诗人在临终前对儿子的期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解诗人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示儿》,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爱国情怀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6.朗读背诵: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示儿》,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件(共18张PPT)(1)
课堂集中营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 暖洋洋的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 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游人: 游玩的人,这里暗指南宋朝廷中那些寻欢作 乐的上层人物。
直: 简直,差不多。 汴州:北宋都城汴梁,即今河南开封。
课堂集中营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熏”暗示了什么?透过“醉”你好 像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忧愤 深沉
中心思想
课堂集中营
揭露了南宋王朝的达官贵人置失去的大片 国土于不顾,整天沉溺于骄奢淫逸的生活的社 会现象,表达了诗人忧愤深沉的爱国之情。
课堂小结
课堂集中营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构思奇 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 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它倾吐了郁结在广 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 深切担忧。
品读赏析
课堂集中营
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 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南宋朝廷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偷安的杭州简直当作 了故都汴州!
全文梳理
课堂集中营
青山、高楼、歌舞 责问痛恨
题
临
安
邸
游人醉、作汴州
揭露警告
先写景后抒情
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 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 。好像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 味,听着歌女们演奏,看着舞女们跳舞的画面。
整体感知
课堂集中营
后两句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既是 讽刺,也是警告。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 运的深切担忧及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 膝投降的愤慨,饱含忧愤深沉的爱国之情。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题临安邸》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2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林升的《题临安邸》、杜甫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他们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感悟古诗文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掌握诗文的结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文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义。
2.教学难点:感悟古诗文的意境,掌握诗文的表达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古诗文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临安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临安的历史背景,为学习古诗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背景及作者。
2.能够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进行适当的朗读。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字及意义。
2.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意蕴,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
2.诗歌《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文本。
3.与古诗相关的配套阅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学生课前阅读诗歌,教师讲解诗歌的文字和意义。
–学生课堂朗读诗歌,进行语音语调的训练。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3.拓展:–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古诗中表达的情感。
–介绍古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拓展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4.总结:–整合学生的讨论内容,总结《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主题及情感。
–鼓励学生对古诗进行后续的欣赏和理解。
五、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重点,易于学生理解)六、课堂检测1.请学生简要说说《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主要内容。
2.请学生朗读诗歌一遍,并指出诗中表达出的情感。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展开,通过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对古诗欣赏能力的目的。
后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熟练朗读古诗《示儿》,感悟其中的意蕴。
3.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朗读古诗,理解古代诗人的感情表达。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人含蓄的语言表述,领会其中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2.黑板、彩色粉笔3.PPT课件4.音响设备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对诗歌的简短介绍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听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介绍古代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
3.学生朗读古诗《示儿》,教师进行点拨指导学生的语音语调。
3. 关联课文通过讲解古代诗人的生平、作品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示儿》。
4. 启示与讨论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加深对古诗《示儿》的理解。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默写古诗《示儿》的部分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与记忆。
五、板书设计•《示儿》•古代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示儿》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通过导入、学习、讨论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互动讨论,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老师们更好地备课和教学。
祝教学顺利!。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 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4 单元第12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诗词基本信息1.《示儿》:作者是南宋诗人陆游。
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面临着金兵的入侵和国土的沦丧。
2.《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诗人林升。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在临安(今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3.《己亥杂诗》: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龚自珍主张改革变法。
二、诗词内容理解1.《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意思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字面意思明确表达了诗人临终时的遗憾,隐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和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主旨: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临终之际仍牵挂着国家的统一。
作者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2.《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湖边歌舞升平,不知何时才能停止。
字面意思展现了临安的热闹繁华,隐含着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批判。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温暖的风把游人吹得如痴如醉,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这句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忘记了国仇家恨。
●主旨: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堕落,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3.《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字面意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沉闷局面的不满,隐含着对变革的渴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2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题临安邸》、《题破山寺后禅院》和《题西林壁》。
《题临安邸》是北宋文学家林升所作,诗中通过对临安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但对于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还需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诗文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尤其是对于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和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临安的美丽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对临安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初读诗文: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基本意思。
3.研读诗文: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文,理解诗人的情感。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5.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6.补充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补充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文。
7.朗读背诵:学生集体朗读、背诵诗文,增强记忆。
8.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
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第1 页共8 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集体备课)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2课,本课主要内容为三首古诗的欣赏和学习。
这三首诗分别是《己亥杂诗·其一组》、《己亥杂诗·其二组》和《己亥杂诗·其三组》,它们都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
这些古诗以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为主题,文字优美,富有诗意,对学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这首《己亥杂诗》来说,它的创作背景、诗意和表达手法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把握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分析古诗,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如图片、音乐、故事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古诗内容,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和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音乐或故事等方式,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己亥杂诗》的作者及背景;2.理解古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朗读《己亥杂诗》;4.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理解《己亥杂诗》的意境; 2.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义。
难点: 1. 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情感; 2. 融会贯通古诗中的意义和现实涵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15分钟)•结合课文内容,教师朗读《己亥杂诗》,让学生跟读;•解释生字词,理解古诗的意境。
3.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分析古诗中的意义和情感;•每组展示分析结果,让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4. 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古诗中的深层意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教学延伸•让学生尝试写一首类似《己亥杂诗》的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和意境;•组织学生朗诵古诗,培养其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记录《己亥杂诗》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词语;•引用古诗中经典的句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备考《己亥杂诗》全文,准备朗诵;•写一份读后感,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合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设计,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
以上就是本次《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案的集体备课内容,希朿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2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首古诗《己亥杂诗》其五、其六、其七。
这三首诗都是出自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内容主要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教材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首《己亥杂诗》的背景和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翻译诗句;了解诗人龚自珍的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翻译诗句。
2.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龚自珍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龚自珍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与其相关的知识,如《己亥杂诗》的写作背景等。
然后简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PPT,展示《己亥杂诗》其五、其六、其七的全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操练(10分钟)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翻译诗句,并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含两课时)
一、识字导入
1.出示会写生字:
祭乃熏杭亥恃哀拘
2.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3.出示形近字,观察一下,给形近字进行口头组词。
4.同桌互相指读生字,并组词,并观察形近字,进行组词练习。
5.谈话导入:
国家生死存亡,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一些爱国诗人用笔墨来表达对国家的深沉热爱!
二、古诗背诵
小组之间进行背诵检查,然后请同学展示自己的背诵情况。
(3)理解诗里的意思,体味表达的情感。
3.读通古诗《示儿》。
4.小组讨论:
讨论主题:
(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3)怎样可以把后面的两首也读通顺啊?
预设:划分诗歌的节奏。
四、感知诗歌,初步体会
1.反复读,将诗读通顺、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诵读古诗想一想这三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了解写作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思。
3.出示诗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4.解释字义
(1)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2)恃:依靠。
(3)风雷:是指重大的变革。
(4)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
5.讨论:
(1)想一想,作者用“万马齐喑”比喻什么?
预设:比喻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3.解决有用的问题,理解诗中意。
出示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问题预设:
(1)临安城有什么特征呢?试着用诗句来回答,再试着描述一下临安城的景象。
(2)诗人提出了怎样的问题?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匹配课件)12 古诗三首
……
yù ——《冬夜读书示子聿》
yù ——《示子遹》
诗人简介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字务观,
号放翁。
作品内容丰富,抒发政治抱负, 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
代表作品:《示儿》《关山月》 《书愤》《钗头凤》等 。
古诗解读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翻译
【暖风】暖洋洋的春风。这里还指当时人们在 西湖边花天酒地的淫靡之风。
【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
暖洋洋的春风吹得这些权贵们如醉如迷的,他 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简直把这 临时苟安的杭州当成了汴州。
讨论交流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山居士,南宋诗人。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名诗有《题临安邸》。
书写指导
熏
“熏”字的上部不要写成 了“重”,上部横画较多,第 二笔横最长。
辨 字
熏陶
熏黑
识 记
重要
德高望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朗读节奏
试着在书上画出《题临安邸》的朗读节奏。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山 外/青 山/楼 外 楼 , 西 湖/歌 舞/几 时 休 ? 暖 风/熏 得/游 人/醉 , 直 把/杭 州/作/汴 州 。
古诗解读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注 释 【山外青山】青山之外还有青山,形容山很多。 【休】停止、罢休。
翻译
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达官贵 人们)在西湖边上悠闲地听歌看舞,这种情况 到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
讨论交流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
12、古诗三首教材解析本课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示儿》是诗人陆游八十五岁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前两句突出一个“悲”字,“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字使意思一转,指出唯有一事不空,那就是“不见九州同”。
诗人临终前悲枪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以万事之空来衬托一事的不能忘怀,遗憾、悲愤之情袭扰着临死前的诗人。
后两句由悲愤转为激昂,“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首句中“山、楼”两个叠词的运用,让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仿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但是,面对国家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南宋官员却不思收复故土,诗人不由反问道:“西湖歌舞几时休?”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当时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
“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中,“汴州”曾是北宋的都城,人口众多,商业繁华,后被金侵占。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登上阜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全诗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共315首,教材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大意是: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
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万马齐暗”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钾,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课程介绍本节课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主要内容为古诗三首。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将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古诗风格和主题,以及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了解三首古诗的背景、主题、意义;2.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词语和句式;3.提升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观点、感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三首古诗的主题、情感表达;2.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学准备1.三首古诗的课件及课文;2.小黑板或白板;3.色彩铅笔或水彩笔。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途径,引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新课讲解(25分钟)首先,老师给学生们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主题和意义,并在黑板上写下古诗的题目:1.《伯兮》2.《弹铗记》3.《登鹳雀楼》感性理解(20分钟)老师将三首古诗的原题呈现在课件中,并给学生们5分钟阅读时间,要求学生仔细品读每一句,体味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记录下个人的第一感受。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按照课件提示,用色彩铅笔或水彩笔在白纸上画出与每首古诗相关的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理性解读(25分钟)在学生们完成自己的表达后,老师开始向学生们讲解古诗中的语言特点、意义,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老师可用课件 ppt 展示古诗中精彩的词句,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每首古诗的特点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在讲解中,加强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解释和理解,增加学生的词语表达能力。
思考总结(10分钟)在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针对三首古诗中的特点,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最后,老师要求学生们用自己的话,对所学的古诗进行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作业布置1.默写本课所学的三首古诗;2.带上自己的画作,讲述你在古诗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于三首古诗的背景、主题、意义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运用图画等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在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上得到了提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古诗三首教材解析本课由宋代陆游的《示儿》、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示儿》是诗人陆游八十五岁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
前两句突出一个“悲”字,“死去元知万事空”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字使意思一转,指出唯有一事不空,那就是“不见九州同”。
诗人临终前悲枪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以万事之空来衬托一事的不能忘怀,遗憾、悲愤之情袭扰着临死前的诗人。
后两句由悲愤转为激昂,“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题临安邸》是诗人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首句中“山、楼”两个叠词的运用,让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仿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但是,面对国家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南宋官员却不思收复故土,诗人不由反问道:“西湖歌舞几时休?”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暖风熏得游人醉”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当时的淫靡之风;“游人”在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
“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句中,“汴州”曾是北宋的都城,人口众多,商业繁华,后被金侵占。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登上阜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全诗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写的一组诗,共315首,教材选的是其中一首。
诗的大意是: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
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万马齐暗”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钾,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前两句表明诗人期盼一场急风惊雷,打破在清朝统治下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
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数,不拘一格降人材”是传诵的名句。
作者曾在诗末自注:“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万数,道士乞撰青词。
”诗人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借题发挥,奉劝老天爷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地降下大批有用之才,挽救垂危的国家。
全诗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等恢宏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
第一幅插图,有连绵的群山,水平如镜的湖水,湖中小船悠悠,岸上楼阁一座连一座,达官贵人纵情声乐,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第二幅插图,高山耸立,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两幅插图都营造了和诗歌相对应的意境,可作为学生理解诗句的参考。
教学目标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建议教学时,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后,可引导学生关注三首古诗的题目,说说从题目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再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知道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
接着引导学生细读古诗,通过借助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积累,默写《示儿》。
三首古诗中,《示儿》和《题临安邸》的内容有一定的关联,表达的情感相近。
教学时,或把这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教学,或根据这两首古诗时代背景的先后顺序,先教《题临安邸》,后教《示儿》。
一、理解运用1.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初始,可以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
如,《示儿》一诗的题目点明了这首诗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给儿子写诗?写了什么?《题临安哪》的题目点明了写诗的地点,引导学生思考:临安是什么地方,作者为何要在那里写诗?《己亥杂诗》的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作者如此的感慨?要引导学生把从诗题中获取的信息和理解古诗联系起来,通过读懂诗歌的题目,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诗歌大意。
除了题目,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生活的朝代,这也是重要的信息。
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一开始会停留在字面上,对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体会不深。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之后,借助注释、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如,教学《示儿》和《题临安邸》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以及诗人的生平等相关资料。
教学《己亥杂诗》时,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让学生了解当时清xxxx 腐败无能,对人才不但不重用反而进行摧残,社会矛盾加深等现状,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注意教师提供的资料不要太繁复,篇幅不宜过多。
如果布置学生课前自己搜集资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示搜集资料的方向,并提醒学生注意资料的准确性,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资料汇报和交流的时间。
要注意资料使用的恰当时机,可以是在理解整首诗之前,出示背景及诗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结合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对诗人情怀的感受。
也可以是在学习诗歌关键词句时使用资料,比如,《示儿》一诗,体会“但悲”的意思,可以结合北宋灭亡的资料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究竟是什么事、为何而悲。
教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两句诗,一方面引导学生与前两句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另一方面,可以结合陆游的生平资料,让学生深入感受陆游强烈的爱国之情。
《题临安哪》一诗,教学“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可以让学生结合南宋偏安的资料,了解达官贵人在这里不是商讨恢复中原的大计,而是天天寻欢作乐,理解作者愤怒质问的原因。
教学后两句时,教师可以出示汴州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汴州是北宋时期的都城,非常繁华。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南宋权贵们为什么把杭州当作了汴州?作者对达官贵人“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现实持什么态度?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不仅仅是指游人陶醉在西湖山水的美景中,也是“醉酒”的“醉”,也是“醉生梦死”的“醉”。
北宋灭亡,中原沦陷,南宋的王公贵族们不是卧薪尝胆,渴望收复中原,却在这里醉生梦死,难怪作者要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教学《已亥杂诗》一诗,可以先让学生结合注释和查找的资料说说自己对古诗前两句的理解,想象“万马齐暗”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局面“可哀”。
接着追问:此处的“风雷”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雷吗,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改革现状的强烈愿望。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丰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怀的体会。
教学《示儿》时,前两句诗比较直白,结合注释学生可以粗知大意。
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万事空”进行思考,为后面理解“但悲”的事情作好铺垫。
结合整首诗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如陆游写这首诗时的状态、神情、心理活动,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理解他对祖国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对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的殷切期望。
教学《题临安邸》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或辅以图片,结合“山外山”“楼外楼”想象画面:美丽的西子湖畔,青山连青山,高楼接高楼,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围绕后两句想象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们的所作所为,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是触景伤情,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
教学《己亥杂诗》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前两句诗中提供的意象,想象风雷欲来、一切生气勃勃的山河壮景,而在这充满生机的场景中,马儿却低着头不敢鸣叫,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愤藏。
后两句诗可以想象诗人与天公对话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气魄。
3.指导朗读,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始终。
初读古诗,先让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经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有了读好古诗的经验,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练习读好三首古诗的停顿。
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感情基调,入情入境地朗读。
三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略有不同,要让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并读出来。
如,《示儿》中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沉郁和对收复河山的渴望;《题临安郎》中诗人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悲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已亥杂诗》中诗人对“万马齐喑”的痛心疾首和对社会变革的热烈期盼。
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想象画面等方法,寻找和诗人的共鸣,读出诗歌的情感和音韵美。
最后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背诵,如,《示儿》中的“空、悲、北定、家祭”;《题临安邸》中的“山、楼、歌舞、熏、醉、直把”;《己亥杂诗》中的“九州、万马、劝、降”。
二、识字写字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结合诗歌具体语境来理解。
“乃”在古诗或文言文中可作人称代词,在诗中结合语境可理解为“你们的”。
“熏”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想想什么东西会觉得“熏人”,再结合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理解诗人用“熏”字来说明当时不思救国却纸醉金迷的风气之浓烈。
“亥”可以联系学生积累过的关于“天干地支”的知识,知道己亥年是猪年。
“恃”可结合注释理解词语,再通过“恃强凌弱”等词语加强识记。
“擞”可结合“精神抖拨”一词,理解为“振奋”的意思。
本课要求会写8个字,“杭、恃、拘”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祭、熏”笔画较多,书写时要注意“祭”字左上部分不是“夕”,不要少写一点,右上部分不要写成“撇、撤、捺”;“熏”字上半部分不要写成“重”。
“哀、乃”容易与“衰、及”混淆,书写时要注意辨析。
“乃”字书写时还要注意笔顺,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教学资源*北宋时期的汴京。
北宋天禧五年(1021)初,开封(汴京)城内已有常住户近十万户,加上城外市区居民户、驻军及家属户,至少也在五万户以上,另有宫廷人口和大量流动人口,估计约有百万人口,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北宋末年京城商业繁华,…….许多街道商店清晨五更便开始营业,直至半夜方歇,而一些饮食店甚至通宵营业。
(选自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有改动)★北宋灭亡。
同年(北宋宣和六年)十月,金太宗下诏侵宋。
……(金国)东路军继续自燕京南下,越过保州(今河北保定)进攻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同年十二月,消息传到开封,徽宗随即任命太子赵桓为开封牧,企图以太子赵桓为监国名义守城,自己则向南逃窜。
……同月下旬,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