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缺失的父亲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中国式家庭(这是一篇极其深刻和尖锐的文章,一篇需要耐心读完的文字,值得每一个家庭反思!)“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事实上,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
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
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
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爸爸带着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
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
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
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发现: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
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网友后,其他三国的高中生也仅将父亲视为第五倾诉对象。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当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但现在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
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家庭功能失调与家庭治疗
庭治疗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失控
家庭成员
作者
方法
建立
失调
问题
家庭
母亲
家庭 功能
角色
孩子
治疗
分配
解决
创造
帮助
孩子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这本书还强调了家庭治疗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家庭治疗可以帮助家庭成员 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问题和需要,从而更好地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家庭治 疗还可以帮助家庭成员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家庭关系。
《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家庭功能失调与家庭治疗》是一 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提供了对家庭功能失调的深刻理解,还提供了如何 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家庭 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解决家庭功能失调的问题。
精彩摘录
《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家庭功能失调与家庭治疗》是一 本探讨家庭功能失调与家庭治疗的重要性的书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享这 本书的一些精彩摘录。
这本书强调了家庭在治疗中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如果家庭功能失调,就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 负面影响。因此,家庭治疗应该成为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
阅读感受
在阅读《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家庭功能失调与家庭治疗》 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深深是在家庭治疗方面的应用。这本书让我对家庭有了更深的理 解,也让我对家庭治疗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特征
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特征1.对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中国式家长非常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认为优秀的成绩是孩子未来成功的保证。
他们常常以子女的学习成绩为荣,把学习置于一切之上。
2.高期望压力:中国式家长对子女有极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他们往往有很高的标准,并通过强制性的学习计划和夜以继日的补习班来实现这些期望。
3.严格规定时间:中国式家长通常会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规定孩子上学、做作业、参加课外活动和休息的时间。
他们认为时间的管理对于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
4.强制选择学科:中国式家长往往会强制子女选择所谓的重要学科,如数学和科学。
他们相信这些学科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更为关键,常常忽视其他领域的发展。
5.严格管教和惩罚:中国式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常常以严格的管教和惩罚为手段。
他们常常会用体罚或者惩罚性的责骂方式来训导子女,以期望他们能遵守规定和完成任务。
6.缺乏自主选择权:中国式家长往往不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力。
他们会为孩子做出决策,包括选择学校、专业和职业。
孩子的意见往往被忽视或者遭到反对。
7.忽视个性特长:中国式家长往往只关注学术成绩,忽视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特长。
他们相信只有通过艰苦的功课才能够取得成功,对孩子的其他才能和兴趣视而不见。
8.同侪压力和竞争:中国式家长往往会把孩子置于同龄人的竞争之中。
他们希望孩子能在各方面超越同龄人,因此常常给孩子灌输竞争意识,并通过与其他孩子比较来激励他们。
9.重视升学和职业:中国式家长认为升学和职业选择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
他们常常会为孩子进行大量的升学准备,包括提前预习和额外的补习班等。
10.基于传统观念:中国式家长的教育观念多数基于传统的价值观和观念,如儒家思想中的尊师重教、勤奋和吃苦精神。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努力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并往往把个体的幸福感放在次要位置。
以上列举了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特征,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孩子的压力过大、缺乏自主选择权和个性发展的机会等。
中国式家长的特点
中国式家长的特点
中国式家长的特点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高度重视子女的学业:中国式家长普遍认为教育是子女未来成功的关键,因此,他们会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参与子女的学习。
他们会对子女的学习成绩进行严格评价,并对学习成绩的波动感到担忧。
2. 严格要求和强制孩子:中国式家长倾向于设置严格的学习和课外活动安排,希望子女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他们会制定学习计划和规定孩子的学习时间,甚至可能限制孩子的与外界的社交活动。
3. 追求升学和职业成功:中国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目标通常是进入一流大学和取得好的职业发展。
他们相信艰苦奋斗和努力付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常常鼓励子女学习更多的科目和参加各种培训班。
4. 强调家庭荣誉感和面子:中国式家长往往希望子女在社会上有好的形象和声誉,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家庭的荣誉感和面子。
他们可能会对子女的行为和成就感到骄傲,并期望子女能在社会上取得优异的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式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极其重视,关注子女的学业发展、规划子女的人生道路,并希望子女能在社会中取得成功,但有时可能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家校社协同育人,共赢美好未来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孩子成人的地方;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是孩子成才的地方;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是把孩子变成人才的地方。
家庭、学校、社会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推动的,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育,才能更好地创造孩子美好的未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
教育竞争的形势日趋激烈,家庭教育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紧张,争吵不断;家长娇惯孩子,忽视对孩子良好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且向低龄化发展……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家校社需协同发力。
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共同就家校社协同育人问题进行探讨。
赵峰山东省宁阳县复圣中学校长黄展(主持人)杭州市建兰中学副书记、副校长宋广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心理学教授季艳彬河北省沧州市沧县张官屯乡中心校校长杨强强山东省阳信县河流镇中心学校校长于飞山东省济南市博园小学(山师附小大学城校区)校长郑小燕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祝莉娟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赖晗梅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教育集团书记、校长杨智四川天府新区第十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天府第四中学副校长(小学部负责人)李丽济南市经五路小学副校长姚雁浙江省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策划 | 常艳丽 曹春梅史瑞琴(主持人)北京市房山区城关小学校长EDUCATOR本栏目责任编辑:于杏林EDUCATOR扫描二维码观看论坛回放0102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避免“教而不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议题议题◎家庭教育是万丈高楼的根基,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父母如何更好地与孩子建立情感纽带?“焦虑的母亲+缺失的父亲+失控的孩子=中国式家庭”这一网络流行公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下家庭教育的焦灼与无奈,您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对此,您有怎样的建议?赵峰:当下,焦虑的父母格外重视孩子的教育,但重视家庭教育和能否科学实施家庭教育不是一回事,现就如何避免家庭教育中的“教而不当”问题进行探讨。
《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读后感
《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读后感诸事缠身,事事烧心。
阅读时间一缩再缩,一减再减,遗憾之际但未丢弃,坚持翻阅杂志,认真阅读了《消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这本书是美国作家迈克尔﹒P﹒尼科尔斯的作品。
单从书名上估计我们就能猜到八九不离十的内容。
的确,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家庭教育,作者对案例深入剖析,揭露现实教育中的困境。
教育本就是一项复杂而费神的马拉松,教育的本真是以人为核心的,尊重个体差异、激发个体内在特有能力、激活其生命力,这是教育的核心目标。
说到家庭教育,首先谈到的就是伴侣,两个毫无情感文化关联的个体,要融合在一起,进而黏合,形成一个新的情感文化,用这种新文化去熏陶下一代,而新文化形成的基本要求就是需要彼此磨掉棱角,以求无缝结合,如若棱角仍在,无疑会直击对方内心,导致情感打折,心里上疏远彼此,这样的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中无疑会种下恶果,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
柴米油盐酱醋茶终究会打败花前月下,两个完全陌生的个体组合成一个新的家庭,大部分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样就容易慢慢地开始责备伴侣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进而觉得自己再大的努力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渐渐地负能量的渗入形成了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是一种潜在的危机,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及时调整自我状态,做好修补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面对未来生活,我们毫无经验可谈,我们都是顺着往前走,行走中我们往往最爱假设,这就容易踏入一个寄望于等待好事发生的陷进里,也就是我们常常安慰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如此佛系式生活只是生活,没有活出生命的意义来,迷失了自我,丢掉了向上的动力,缺少活力,降低了生活质量,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下一代的培养。
借此我想说的是,我们活着就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咬定信仰不放松,坚持努力多学习,想法设法提升自我,面对困难不是愁眉苦脸而是坚强向前,敢于面对,勇于担当,做一名生活的斗士。
10本心理学经典著作
10本心理学经典著作心理学经典著作有哪些是值得一看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您整理的10本心理学经典著作,希望您喜欢!10本心理学经典著作《人性能达到的境界》by 马斯洛“自我实现,是当你真正升华为一个人时所体验到的那种状态。
”本书作者马斯洛是现当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本书是其研究人性与社会关系的顶级著作。
书中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涉及个人成长、人性的理解、生活态度,以及生命的意义等贴近个人生活的话题。
对每位读者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书中透露了马斯洛本人的一些生活经历、思想转变历程,能让社科爱好者清晰了解一代心理学大师的心理成长史。
《父性》by 鲁格·肇嘉“全世界有无数的孩子,是在没有‘父亲’的生活中长大的。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近两年,《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关于父亲与孩子的综艺节目一度火爆荧屏,而在节目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在千万个中国家庭里,父亲的消失——“我有一个好爸爸,可我总是见不到他”。
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也伴随了一个焦虑的母亲,而父亲在家庭里的隐形状态,使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
父亲的缺失是古已有之的吗?还是伴随人类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心灵的激情》by 欧文·斯通“爱情如火,工作似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名心理学家。
本书从弗洛伊德26岁热恋开始,写至其80岁时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仓皇出国。
材料丰富翔实,生动地展现了弗洛伊德的生活、心灵及事业,可使读者对这位卓越的心理学家及其学说,有一个清晰全面的了解。
弗洛伊德以毕生精力,研究了未曾被人们关注的“潜意识”,创立了精神分析学,开拓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医学、文学、哲学等方面均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
中国式家长五三出现条件
中国式家长五三出现条件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中国式家长的出现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式家长指的是那些过度关注子女学习成绩、过度干涉子女生活并过分强调竞争力的家长。
他们往往将子女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对子女的要求和期望异常高,甚至影响了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中国式家长的定义、特点、成因、影响以及可能的改变等方面展开讨论。
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式家长的出现条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从而对待家庭教育有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认识。
同时,文章也将对中国式家长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以期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加健康、平衡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引发读者们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和讨论,促使社会各界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共同探索出一条更加合理、科学的家庭教育之路。
只有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好互动中,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结构以及明确文章的目的。
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中国式家长的现象,并提出问题或引起读者的思考。
文章结构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章节分布进行简要介绍,以便读者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
最后,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探讨中国式家长的出现条件,以期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将围绕中国式家长展开详细的讨论。
首先,我们将明确中国式家长的定义,这将为后续的分析和讨论提供基础。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式家长的特点,包括对孩子要求严格、过度关注考试成绩、善于干预孩子的事务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中国式家长形成的原因,从社会、教育和家庭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式家长的成因。
在讨论中国式家长的影响方面,我们会探究其对孩子的心理、身体和社交发展的影响,还会考察其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最后,我们将介绍中国式家长改变的可能性和方法,以期给予那些渴望改变的家长一些启示和建议。
中国式家长 心理状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式家长心理状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当代社会中,中国式家长的概念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他们以严格的教育方式和高要求着称。
中国式家长的典型特征包括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强调学习成绩和职业发展、以及对孩子的未来进路的高度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式家长的心理状态,分析他们心理上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式家长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教育方式,同时也能为建立更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文章结构部分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和展开:1. 引言1.1 概述:介绍中国式家长的现状和影响1.2 文章结构:详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内容布局1.3 目的: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2. 正文2.1 中国式家长的定义:对中国式家长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2.2 中国式家长的特点:列举和分析中国式家长的典型特征2.3 中国式家长的心理状态:深入探讨中国式家长的心理状态和压力来源3. 结论3.1 影响:分析中国式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家庭和孩子的影响3.2 应对措施:提出针对中国式家长心理状态的调适建议3.3 总结:总结全文内容,强调中国式家长心理状态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途径文章结构清晰明了,分章排列,逻辑性强,读者可依次阅读各部分内容,对中国式家长的心理状态有更全面的了解。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中国式家长的心理状态,通过对其心理状态的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式家长的行为动机和行为表现。
这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与中国式家长进行沟通、协调和合作,同时也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心理健康和教育方面的建议和帮助。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式家长的心理状态,可以促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良好关系,为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2.正文2.1 中国式家长的定义:中国式家长是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子女教育抱有特定观念和行为方式的父母。
他们通常注重子女的学业成绩、社会地位和未来的发展,对子女要求严格,期望他们取得优异的成绩和成功的人生。
火爆朋友圈的“爸爸说”
有人如此评价“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的确,在很多时候,父亲承担着一个家庭的重任,为抚养孩子奔波,为家庭大计忙碌,更多时候,他们只能把孩子交给妻子看管,而自己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个匆匆而逝的背影。
爸爸去哪儿了?成了孩子最常挂在嘴边的问题。
2016年4月初,一则名叫“爸爸说”的微信漫画火爆朋友圈,短短几天,点击量超过数百万次,《人民日报》、新华网、搜狐、网易,纷纷为其点赞。
漫画中,父子朴实真情的对话,引起了无数人共鸣,被网友誉为“好爸爸范本”。
“爸爸说”的作者刘宏亮,是一位普通的父亲,他工作繁忙,却抓住每一个能和孩子相处的机会,一点一滴地教会孩子自尊、自爱、自律和信任。
其实,天底下每一位父亲都是好爸爸,需要的,只是多一点耐心和一点用心。
爸爸的原则袁生活从不是上纲上线的教育刘宏亮于1982年出生在吉林省延吉市,曾做过动画加工、活动策划等工作,目前是延边一个微信平台的负责人,妻子从事美容行业。
2005年,儿子虎子出生。
跟很多父亲一样,刘宏亮整日为生计奔波,家里的事都丢给妻子。
不过刘宏亮很清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的角色尤为重要,只要有时间,刘宏亮就会陪着儿子一起做游戏、看书,一起散步。
他鼓励儿子有自己的看法,希望儿子能独立思考,会独立处理问题,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
虎子上幼儿园后,十分调皮。
一次,刘宏亮下班早去接虎子放学。
虎子正和几个小朋友一起踢球,刘宏亮在一旁候着。
突然,虎子和一个小朋友打了起来。
争斗中,虎子手被抓伤了,对方脸也挂了彩。
孩子打架,原本是平常的事,可对方奶奶知道后,心疼得不得了,赶紧跑过去,把孙子搂在怀里,不问缘由就责问虎子怎么打人。
虎子吓得不敢说话,含着眼泪对爸爸说,他们早就约定好,一人踢一球,可是对方不遵守约定,抢他手上的球,两人才会打起来。
刘宏亮问虎子:“你觉得你做错了吗?”虎子摇摇头:“如果他不抢球,我们也不会打起来,是他错了,我没错。
”刘宏亮没多和孩子争辩,走过去查看趁着还有机会︐多陪陪孩子︐好爸爸需要用心去做︒姻友圈的14. All Rights Reserved.对方哪里伤了,说:“男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之樊仲川亿创作爱孩子几乎是每个父母的天性,怎么爱,却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
托尔斯泰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关键是如何教育。
” 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底色,而父母是这底色最重要的绘制者。
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父母必须明确: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陪伴才是最好地教育,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一切理由在教育孩子面前永远是借口。
然而,随着生活节奏趋向于越来越快,更多的父母如今已难得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由此而导致的种种教育问题,已不成小觑。
本期我们就亲子陪伴为话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值得深思的故事陪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绝大多数父母的最大难题是没有时间。
有时候,父母不会教育不怕,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因为,教育是深入灵魂的事,是精神上的扎根和熏染。
对孩子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迷惑时有人指引,成功时有人鼓励,失败时有人理解。
我们先看一则故事《爸爸,我想买你一小时!》或许就会明白:一切的爱,都基于陪伴!父亲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身体疲倦、心情也不太好。
这时,他发现5岁的儿子正靠在门边等他。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儿子问。
“什么问题?”父亲有些不耐烦。
“爸,你1小时能挣多少钱?”“这与你无关。
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父亲生气地说。
“我只是想知道。
”儿子望着父亲,恳求道:“请告诉我,你1小时挣多少钱?”“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那我就告诉你吧。
我1小时挣20美元。
”父亲有点抑制不住了。
“喔。
”儿子沮丧地低下头。
过了一会儿,他又抬起头,犹犹豫豫地说:“爸,可以借给我10美元吗?”父亲终于发怒了:“如果问这种问题就是想要向我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那你还是回房间去,躺到床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
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现在需要休息,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儿子一声不吭地走回自己的房间,轻轻关上了门。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暖暖老师与家长共同成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一位父母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辅导孩子功课、或者是孩子情绪难以控制等等。
然而有一点需要大家知道的是,孩子的所有问题,根源都来自于父母,家长最应该做的是要让孩子爱你,让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能想起父母。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放下身段,和孩子平等相待,放下完美,承认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放下指责,和孩子真心公平的面对问题,给孩子爱和自由,才是唯一的答案!一、妈妈最重要研究发现,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焦虑的父母,而中国亲自关系最大的是问题是妈妈的焦虑情绪。
只有妈妈的情绪稳定,才可能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动性,让孩子拥有稳定的情绪和健全的人格。
妈妈焦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三方面;1、情绪无法自控2、安全感缺失3、有一个焦虑的姥姥解决方法:认识到孩子有他自己的发展规律,没有可比性,也不必在某些事情上过于追求完美,遵循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给予孩子耐心和爱,孩子必定会回馈一份惊喜。
二、孩子如果出现问题,请先检查自己。
请牢记已下三点:1、如果家里有负面情绪出现,孩子一定会感知到,即使你不说出来,他也会受到影响,并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如过敏、厌学、情绪不稳定等。
2、如果孩子出现问题,请家长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稳定好家庭关系。
如困难和问题无法避免,请先尝试着与孩子坦诚相待的谈一谈,把自己和孩子内心的想法都说出来,并解释原因。
3、没有完美的孩子家长,不要过于追求孩子完美,也必须了解自己不必做一个完美的家长,只需给予孩子爱即可。
三、“爱的惩罚”:吼叫、威胁、殴打无论是威胁、吼叫、还是殴打,父母都认为是出于爱,是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使其做的更好。
然后,研究发现,惩罚更容易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一个坏孩子,让孩子推卸承担责任,为了躲避惩罚,他会想尽办法,并将更多的精力是否还会被家长发现并再次受到惩罚上,而不是关注自身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
以致于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恶劣。
正面管教后的心得体会文章精选五篇
正面管教后的心得体会文章精选五篇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
正面管教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技能。
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正面管教后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正面管教后的心得体会120--年前我就开始关注儿童心理学,学习如何做母亲,这些年我也阅读了一些相关书籍,并去学习心理学。
目的就是希望给她最好最恰当的关爱,希望真正能做到与孩子有效地进行沟通,培养她自律勤奋、有责任感,希望她的心理素质健康发展,成为一个阳光、幸福的人。
几年前,当我在书店的书架上和网上看到《正面管教》这本书时,我并没有太在意,主要是书名没有引起我的关注,这几年大家都流行高喊正面、正能量。
的所谓大彻大悟的语录似文字,而“管教”这个词让我更不太以为然,从了解蒙特梭利和华德福教育开始了解儿童心理学的我特别反感“管教”这个说法,心想这个无非就是用鼓励、赞美去教育孩子吧,又是一本骗稿费的书,因此,就这样与《正面管教》失之交臂,现在想起来当年的自己真是非常主观而不包容的看待教育了。
当我从朋友那里了解到正面管教的理念源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我便先找来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还没有看完整本书,已让好奇而热爱儿童心理教育的我重新审视自己自以为是的态度,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与坚定并行”更是吸引了我,当在书中看到深入浅出的理论和切实有用的案例时,我觉得这正是我20--年来感兴趣的,并在苦苦追求的教育理念,这些简单明了的话语和案例让我彻底改变了对“正面管教”这个书名的理解,并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好的研读这本书,我报读了家长普及班。
当我用精读完整本书,就如同与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一位教育经验丰富的导师畅谈完一般,正面管教是将我们普通家长和老师的日常生活上升到心理学的层面,重视并关注的不仅仅是处理好当下的“现场”,而更在乎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达到的长期效果。
书中不仅谈到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日常家庭、学校里与孩子沟通时常常出现的场景和争执案例重现给读者,并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生动地运用正面管教的方法演示给读者看如何处理这些状况。
【国际教育】中国式家庭=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中国式家庭= 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最近,有一位朋友问我,中国家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这个命题实在太大,但在之前我看过一篇文章,或许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我的这位朋友了解一二。
这里也将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大家看完之后,内心应该也会有一些感触。
事实上,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
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
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
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
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爸爸。
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
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发现:即使是正常家庭的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
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六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网友后,其他三国的高中生也仅将父亲视为第五倾诉对象。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当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但现在婚姻的不稳定使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
教师读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读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教师读正面管教读书心得体会「篇一」正面管教的核心只有两个词:和善和坚定。
本书作者认为,孩子只有在和善、坚定的气氛里,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让他们受益终生的社会技能和人生技能。
可以说,正面管教是一种可以培养孩子良好品格和能力而且长期有效的教育方法,它能避免过度严厉或娇纵的传统管教方式可能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正面管教”这个教育理念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德雷克斯是阿德勒的学生。
这两个人你可能没听说过,但是阿德勒的老师你一定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阿德勒和德雷克斯就已经分别把亲子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教室管理方法从欧洲引入到了美国。
亲子教育观念主张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强调溺爱和纵容不是一种鼓励;而科学的教室管理方法认为,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大人们都应该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管教孩子。
这两种理念,都已经有了正面管教的雏形。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本书作者简·尼尔森开始接触到阿德勒的教育理念,在深受感染之后,尼尔森加入到了美国加州的一个政府资助的培训项目里,专门来给家长和老师讲授这些理念。
而且在这个培训项目的支持下,尼尔森把阿德勒的教育理念发展成了“正面管教”理念,并在1981年写出了第一版的《正面管教》。
从那之后,正面管教理念便开始在全世界范围里流行。
到了今天,你可以在将近一百个国家里看到关于“正面管教”的培训班。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讲的是概念和方法,后半部分的实践性更强,有很多具体的操作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书的概念部分,作者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各种理论和观点,这足以体现这二位心理学大师对正面管教这个理论的影响,也大大增强了正面管教理论的权威性。
可以说,正面管教理论和二位大师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青春期》练习题7
《青春期》练习题7一、单选题1、(单选题)关承华老师认为,不完整的、角色缺位的家庭教育属于()家庭教育。
A.补偿型B.专制型C.缺失型D.宠溺型2、(单选题)陈一筠教授认为,做夫妻做父母的训练应当从小开始,至少()A.不能晚过中年期B.不能晚过青春期C.不能晚过恋爱期D.不能早于青春期3、(单选题)家庭教育中一方的显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长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边,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和沟通交流,概括这一现象的网络流行语是()A.遛娃式育儿B.煮夫式育儿C.虎妈式育儿D.丧偶式育儿4、(单选题)关承华老师认为,缺少()的家庭教育,可能会造成孩子心理和性格上的问题,为青春期埋下隐患。
A.完美B.完整C.特色D.完善5、(单选题)父母虽然陪伴着孩子,但是和孩子缺乏交流沟通,对孩子漠视、不关注,没有引导、督促、情感链接,那么这样的陪伴属于()A.无效陪伴B.有效陪伴C.高质量陪伴D.合理陪伴二、多选题6、(多选题)关承华老师指出,为青春期埋下隐患的家庭教育类型主要有()A.缺失型B.宠溺型C.重压型D.民主型7、(多选题)关承华老师提出的缺失型家庭教育主要包括()A.单亲家庭B.教育缺位C.重压教育D.无效陪伴8、(多选题)关于包皮手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过长的包皮进行切除B.根据情况不同,一般建议在5-12岁或者更晚的时间进行手术,即学龄前和学龄期为手术最佳年龄C.一般术后一周左右可恢复正常工作学习D.术前需要备皮三、判断题9、(判断题)单亲家庭并不意味着孩子到了青春期一定会有性格缺陷、社会适应等问题。
10、(判断题) 父性教育是指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主动实施或者提供具有父性角色特征的家庭教育活动。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C2B3D4B5A二、多选题6ABC7ABD8ABCD三、判断题9√10√。
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总结
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总结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总结1我听了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熊华堂所做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受益匪浅。
熊教授从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倦怠等方面讲了教师要拥有阳光心态。
如今的教师与以前相比,工作量、课改压力、社会期望值等显然都增加了很多。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工作繁忙,日常事物琐碎繁杂,虽不是日理万机,也足以忙得焦头烂额了。
加上社会竞争机制的日益激烈,物质需求的不断上升,极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的负面情绪,甚至形成职业倦怠,悲观视之,真是苦中挣扎苦无边!如何才能每天轻松工作,愉快生活,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呢?因此,必须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塑造积极向上、知足、达观、感恩的阳光心态,也就是要让我们教师们建立积极的价值观,获得健康的人生,获得强劲的影响力。
我们的内心如果是一团火,就能释放光和热,我们的内心如果是一团冰,就是融化了还是零度。
要想温暖别人,我们的内心先要有热,要想照亮别人,请先照亮自己,要想照亮自己,首先要照亮自己的内心,怎样照亮内心?点燃一盏灯,塑造阳光心态。
只有良好的心态才能很好地影响学生,影响家长,最后影响社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教师!我们要把工作当作一种享受,充分体验自己的职业幸福感。
对于教师的工作,乐观对之,必将是苦中有乐苦亦甜!我们教师应该学会用阳光心态享受生活,善于发现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
要学会欣赏每个瞬间,要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用阳光心态享受生活,学会放下。
该放下的放下,学会谅解、宽容。
不原谅别人,等于给了别人持续伤害你的机会。
要学会放下,忘记该忘记的,记住该记住的。
生活因为热爱而丰富多彩,生命因为信心而瑰丽明快,激情创造未来,心态营造今天。
如果你心情好,你会发现沙漠为你唱歌,小草为你起舞;如果你心情糟糕,你会发现开放的玫瑰在留泪,奔腾的小溪在哭泣,这叫境由心造、相由心生。
因为快乐的心态会像一缕温的阳光驱散心里的阴云,阳光会铺满每个角落。
所以通过学习这一讲座使我们教师认识到作为阳光教师面对孩子要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同事要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家长要有阳光般真诚的交流;面对教育要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教研要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面对发展要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
中国式家长写作文攻略怀念
中国式家长写作文攻略怀念中国式家长中国的父母恐怕是世界上最望子成龙的父母。
但是中国的家教又存在很对弊端。
msn中文网指出中国式家长的十大“硬伤”,看看这些普遍错误你有没有犯,它们对孩子究竟会造成什么伤害。
第一、过分疼爱,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孩子就是父母的爱情结晶,快乐孩子就是天性迥然不同,但疼爱孩子却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另类之快乐。
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疼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
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
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道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生命一切,甚至牺牲生命自己的美好,这就是父母给孩子的最为可怕的礼物。
”除了疼爱,严苛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略也相当可怕。
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回答方式,获得截然不同的提问就是确实的。
道理自不必多表述什么,两种相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
父母越来越不懂如何去处理家庭情感问题,男人把生活的焦点放在工作上,女人把焦点放在孩子上,都属于焦点错位。
男人往往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而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
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
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更喜欢用孩子说事儿,因为用孩子说事儿,更冠冕堂皇——孩子是还小,你忽视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视孩子。
但其实,每个人都不能忍受自己被别人忽视、蔑视。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去探索世界。
而现在,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而是家庭关系中一个影子式的爸爸。
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焦虑的妈妈如影随形
“祸不单行”,在中国式家庭的体现就是,当孩子拥有一个缺席的父亲的同时,老天还会给他一个焦虑的妈妈。
丈夫主动或被动的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在婚姻中的母亲对于婚姻的依赖、对于丈夫的依赖减弱了,于是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从丈夫身上抽离出来,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家庭的世界。
夫妻情感、亲子关系、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开始接撞而来。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问题,就有多少夫妻矛盾问题。
一个在家庭中被疏离的丈夫,是一个没法回家的男人。
一个没办法回家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个很寂寞孤独的女人。
看似是亲子的问题,其实是夫妻情感的问题。
可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
孩子在各种情绪中如
困兽一般压抑、挣扎、暴虐、伪装。
成为妈妈“替代丈夫”的孩子,会过早的承担起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永远做妈妈的好孩子”,而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融入社会。
但当孩子开始失控,“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又会使得家庭系统重新达到一种病态的平衡。
因为教育孩子的矛盾会升级成家庭的主要矛盾,从而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
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所以,我们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个男人为什么没办法执行父亲的角色?难道单纯地是由于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
1.应试教育的问题或者工业城市化问题
农业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从父亲那里传承,比如说木匠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要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
但是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孩子不再需要去父亲那儿学习,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
还有,就是中国的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对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等同的。
但中国不同,中国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第二关系才是夫妻关系。
亲子关系中,显然母亲对孩子更亲,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又挤了一下,父亲进一步退居二线。
2.传统观念导致男人远离孩子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当中,本身父亲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传统意义的家庭。
家长制也是中国的传统,家长制就是父和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血缘、亲情关系,还有一种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就是父为子纲,即上下级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亲会不自觉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严”,“不能离孩子太近”,这是一条迈不过去的沟壑。
3.男人害怕担当父亲
从心理学角度讲,男人长大必须要期待一个重要契机,就是要摆脱对母亲的依恋,而这种摆脱的阶段对于他是痛苦、焦虑的。
所以男人在潜意识里对于孩子的诞生和到来总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虑和分离的痛苦会呈现出来,他会有些害怕,担心妻子有了孩子后,他又要面临分离。
4.男人不愿被忽视
对于男人影响更大的是情感,因为妻子的情感势必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会有被忽视感,这种被忽视感与他童年和母亲分离的痛苦会产生联系,等于放大了他的恐惧。
因为每个人心里面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创伤和痛苦恐惧,让他经常在成人的角色与孩子的角色之间转换。
男人是矛盾的动物,他既渴望爱,女人给他独一的专属;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爱,又会受到束缚,没有了自由。
他既想得到子嗣继承血脉,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爱会失去。
系统地看问题,为中国式家庭寻找出路
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问题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发展除了家庭之外,作为一个女人的生活。
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单单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角色,那么,她在浪费生命。
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么,他无法去面对一个核心的主题,即如何面对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对自己的脆弱,怎么去挑战一个女人。
关于家庭教育这个话题,父母都要思考,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家庭恢复些乐趣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