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实践理念_星云人间佛教个性特色论_桑大鹏
论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管理思想
忠诚 度 、 定性 、 际关 系 的和谐 , 这 方面 , 稳 人 在 佛教 无 疑 可 以提 供 丰 富 的思 想 资 源 , 也 是研 究 星 云 大 这
师 管理 思想 的现实 意 义 。
一
、
佛 式 管 理 的 内涵 及 特 点
“ 管理 ” 底要 管什 么 , 到 不管 什 么 , 管理 的重 点 是 什 么 , 何 才是 最 高 明 的管 理 , 这 些 问题 的 回 如 对
真 实 面 目; 只要制 伏 、 主导 自心 , 能制 伏 世 间 的一 切 。 星 云认 为 , 一个 人 连 自己 的身 心 都 无 法 管 便 当
好 , 怎能 管理他 人 之事 ?为 此 , 指 出 : 又 他
“ 心 ’ 万物之 本 。 ‘ 是 没有把 根 本 管理 好 , 管理 枝 末 , 生 当然 不会 圆满 。能 把 自己的 只 人 心管好 , 正 则一切 皆正 , 净 则 一切 皆 净 , 心 心 心善 则 一切 皆善 , 才是 最重 要 的 管理 学。 因 这
世人 瞩 目的人 间佛 教文 教 、 善 、 慈 弘法 事 业 , 光 山属 下 的 国 际佛 光 会 的 10余 个 国 家地 区协 会 已遍 佛 7
布世 界 五 大洲 。】 ’ 还创 建 了多所 美 术 馆 、 _ 兀 他 图书 馆 、 出版 社 、 书局 、 电视 台 、 纸 、 报 云水 医院 、 教 学 佛 院、 中学 和 四所 大学 , 尊称 为 “ 被 管理 大师 ” 。星 云将从 “ 出发 、 心” 尊重 包容 、 等互 助 、 我一 如 的 佛 平 人 教伦 理思 想 融 和到 管理 中 , 形 成 了他具 有鲜 明佛教 伦理 色彩 的管理 思想 。近 年来 , 就 中国传 统 文化 的 管理 思想 被 不 断挖 掘 出来 , 多 领导 人 和管 理专 家 纷纷 关 注 员工 的潜 能 开 发 , 许 重视 员 工 的道 德 观 念 、
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0-6-17 0:16:12繁體版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大会主席慈惠法师、各位法师、各位教授、各位嘉宾、各位发表论文的同学们:佛光山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所以刚才主席说,在1990年开始这一天,我们举办青年的学术会议,以“人间佛教”为研究的主题,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
我最近几天都在军中说法,回来时,大会主席慈惠法师邀请我发表主题演说。
学术的主题演说,必须作些研究;我也没有时间去准备资料,他们对我说:‘您已提倡人间佛教几十年了,应该说说您的心得。
’“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所以,藉此机会把我心里对人间佛教的一点看法,向大家提出,谈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各位既然以研究“人间佛教”为主题,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应该有所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间佛教呢?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
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间,一切都以人间为主。
佛陀为什么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间为主的。
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下面六个特性: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
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
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
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星云大师行达天下的解读和感悟
星云大师行达天下的解读和感悟【星云大师行达天下的解读和感悟】一、星云大师的生平和思想星云大师,原名李光洲,福建人,是当代著名的佛学大师和作家。
他自幼酷爱文学和哲学,曾深受《道德经》、《金刚经》等佛学经典的影响。
他在福建长大,后来参加佛教文化研究与宣传工作,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佛学大师。
星云大师的思想融合了佛教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行达天下”,即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佛法,使佛法融入社会生活之中。
他的作品包括《星云大师文集》、《心灯》等,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行达天下"的内涵和意义"行达天下"是星云大师的核心理念,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义。
"行"意味着实际行动,是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佛法,如行善积德、助人为乐。
"达"表示达到、触及,是指让佛法触及人们的内心,让人们真正体验到佛法的力量。
"天下"是指整个世界,意味着佛法不仅仅是僧侣之间的交流,更要成为社会大众的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
三、"行达天下"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践行"行达天下"的理念。
可以通过行善积德、助人为乐来践行佛法,也可以通过传播佛法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真谛。
在工作中,可以通过诚实守信、勤勉工作来体现佛法的价值观,让身边的同事和朋友受到影响,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对"行达天下"的个人理解和感悟个人认为,"行达天下"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人们普遍存在着功利心理和物欲横流的现象,而"行达天下"的理念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修正和批判。
行者以虔诚之心,行善积德,助人为乐,不但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也可以改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向着更加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五、总结和回顾星云大师的"行达天下"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赵朴初与星云的 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续)
国佛教协会会长。过后不久, 他恢复了中国 佛学院, 对僧人教 育 提 出 了“ 学 修 一 体 化 , 学僧生活丛林化” 等方针和措施。他提出人 才第一重要, 这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的头等 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 最重要的任务。为此, 他在年轻僧人中选拔 人才,在他指导下举办了数期执事训练班。 为了使更多的人理解佛教, 他联合了一批教 内外的专家学者, 成立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 所,他要求佛教文化研究以信仰作本位, 以 文化为载体, 弘扬佛教在哲学、 文学艺术、 伦 理道德、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等领域内所积 累的丰硕成果。为了纪念佛陀涅般 木 !#"" 年, 他领导中国佛协进行了对 《房山石经》的发
开拓性的工作。 在大陆 “文革” 期间, 中国佛 教也处于最困难的时期, 但赵朴老从未怀疑 佛教人才会断绝。 是 “文革” &’+# 年 &" 月, 后中国方面第一次邀请海外佛教巡礼团访 华, 赵朴初全程陪同。他对国际友人说: “中 国有十亿人口, 其中一定会出现复兴中国佛 教的人才。我对中国佛教的未来毫不悲
其两文的意
向为, 人间化就是世俗化, 人间佛教不如大 前两年, 台东师范学院 周庆华副教授也善意地提出:如何对待主 要倡导者们对“ 人间佛教” 同一命题的不同 诠释?为什么至今仍是净密当道,禅为助
[ !$] 缘? 禅净与人间佛教有冲突吗? 近年大陆
有些法师进而提出,人间佛教是否古已有 之? 佛教是否具有超人间的性质? 是否仅仅
[ %#] 观。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他当选为中
&、将人间佛教理念作为佛教事业的指 导方针。 &’*% 年中国佛协第四届理事会第
二次会议上, 赵朴初所作《中国佛教协会三 十年》报告获得通过, 该报告提出把提倡人 间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方针, 获得 广大佛教徒的拥护。 对中国佛教传统的创造 性转换, 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浅显地说, 也 就是在大陆提倡佛教现代化已处在名正言 顺的有利地位。星云在台湾, 则是最早自觉 地提出要把道场建成人间净土。 他拟定的佛 光山宗风第 * 条明言, “人间佛教,佛光净 土” , 在佛光山的目标中进而明确宣示: “弘 扬人间佛教, 开创佛光净土” 。
论星云大师的生命教育思想
育的一 种补 充 , 对教 育的人 本 归位有较好 的 启示 意义 。 也 关键词 : 云大师 星 人 间佛教 生 命 教 育
的 生 命 。 [2所 以 他 认 为 生 命 是 彼 此 相 关 、 此 扶 持 和 互 ”] 57 9 彼
助 的 , 此要 相 互 尊重 , 此 包 容 。 因 彼
大 师作 为 当代 人 间佛 教 的 杰 出代 表 , 称 为 “ 动 现 代 人 被 推
间 佛 教 运 动 发 展 的 最 重 要 的 实 践 家 ” 近 年 来 , 极 人 …, 积
Hale Waihona Puke 对 生 命 过 程 的 理 解 注 入 了更 多 的 现 世 关 怀 、欢 喜 和 积 极 的 因素 , 望 以此扭 转 人们 把 佛 教 与痛 苦 相联 的 观念 。 希 他 说 : 佛 教 是 个 给 人 欢 喜 的 宗 教 , 陀 的 慈 悲 教 义 , 是 为 “ 佛 就 了要 解 决众 生 的 痛苦 ,给予 众 生快 乐 。 ”] 励 人 们要 [ 6 鼓 “ 常 以 慈 悲 的 眼 睛 视 众 生 , 人 关 注 , 人 温 馨 , 人 瞻 经 与 给 对 仰 。要 常说 良言 美语 使人 欢 喜 , 帮助 慰 勉 的话 , 有 建 说 说 设 性 的话 , 鼓励 赞 美 的话 。 时 常 面带 微笑 , 露 慈 悲 , 说 要 流 布 施 祥 和 , 么慈 悲 的 双 眼 、 上 的微 笑 、 及 良言 美语 。 那 面 以 这 就 是 人 生 的 净 土 ”7 1 所 以 , 年 来 , 一 直 倡 导 欢 喜 [1 。 1 9 多 他 融 和 、 生 、 有 、 存 、 享 、 大 欢 喜 的 人 间 佛 教 。 望 共 共 共 共 皆 希 以 此 建 立 一 个 充 满 “ 活 乐 趣 、 富 充 足 、 悲 道 德 、 属 生 财 慈 眷 和 敬 、 乘 普济 的佛 国净 土 ” ]。 大 【- 6丑 宗 教 存 在 的 价 值 就 在 于 给 人 们 以 终 极 关 怀 。 为 人 类 提 供 精 神 的 家 园 。佛 教 为 此 提 出 了 生 命 解 脱 论 。“ 期 佛 早 教 主 要讲 涅 巢 , 彼 岸 往 生 , 脱 在 人 死 之 后 才 能 实 现 。 即 解 大 乘 佛 教 开 始 走 向 弥 合 世 间 与 涅 桨 的 道 路 . 而 唐 朝 以 后 的 中 国佛 教 , 至认 为 解脱 完 全 是 一种 心 灵 境 界 . 需要 甚 不 等 到 死 后 , 今 生 今 世 即 可 体 会 到 解 脱 的 快 乐 ” 。 星 云 在
当代人间佛教的儒学化伦理思想与革新之道——以星云法师为中心
当代人间佛教的儒学化伦理思想与革新之道———以星云法师为中心乔佳内容摘要:当代星云法师的人间佛教,通过“以佛摄儒、以儒行佛”的方式,建构了一套完善的人间佛教儒学化伦理思想体系。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人本道德的实践观:这是对人道德本原的探讨和基本实践方法的建构,以人为本,以儒学“五常”为基础建构人间佛教的“五戒”、“十善”的基本实践方法;(二)儒佛互摄的孝亲观:在当代社会背景下,人间佛教对“孝”的重新提倡体现了与传统孝道援儒入佛方式不同的一面,儒佛更进一步体现为“水乳交融、互融相摄”的关系;(三)佛化家庭的人伦观:这是处理家庭纵横关系的规范要求,倡导建设“佛化家庭”,重点突出了治家之道、夫妇之道、婆媳之道的内在基础。
儒学化的伦理思想不仅揭示了人间佛教之所以深入百姓家庭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星云法师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革新之道。
关键词:星云法师 人间佛教 儒学化伦理 儒佛交融作者简介:乔佳,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星云法师,出身于中国江南地区重要的佛教领袖人物(192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也是当代人间佛教理念践行者中最为重要、成就最突出的代表人物。
这位老人一直都在致力于佛教的革新,也在践行革新理念。
从1967年至今,他已经在全球五大洲建立了300多个人间佛教的佛光道场,并在17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国际佛光会各分会,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华人佛教社团。
①星云人间佛教的影响力已经远不止于佛教四众弟子(佛教徒),甚至普通民众(非佛教徒)也深受影响。
何以如此?本文尝试从星云法师建设的人间佛教思想义理、实践哲学尤其是儒佛关系层面等问题来探索其中的重要因素,也对星云法师建构的儒学化伦理思想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
①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730005)、2020年度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优助项目(SKYZ2020007)、2019年度南京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育才项目(SKYC2019010)、2019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9SJA0054)阶段性成果。
_武汉大学学报_人文科学版_2015年总目录_
珞珈学人学术研究
刘永济 《 唐人绝句精华 》 的学术宗旨与主要贡献 …………………………………………………………… 陈文新 ( 第 1期) 刘永济 《 十四朝文学要略 》 的学科理念述论 ……………………………………………………… 王 炜 吴 慧 ( 第 1期)
新文化运动百年反思
新文化运动与 2 第 5期) 0 世纪中国哲学开展 ………………………………………………………………………… 李维武 ( 《 青年 — 学界 — 劳工 : 新青年 》 社群诉求的转换 …………………………………………………… 何卓恩 张家豪 ( 第 5期) 平等 : 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同社会主义思潮的共同追求与相互竞争 ………………………………………… 薛子燕 ( 第 5期)
人物访谈
— —访 U 文学研究的跨文化思考 : 交汇与个性 — C L A 亚裔美国文学专家凌津奇教授 …………………… 吴道毅 ( 第 4期)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 0 周年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对正面战场的战略支持 …………………………………………………………… 胡德坤 ( 第 4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与衍生 …………………………………………………………… 梁占军 ( 第 4期) — — 兼论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地位 ……………………………… 徐友珍 ( 第 4期) 2 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反思 —
哲 学
论马王堆帛书 《 要》 篇“ 观其德义 ” 的易学内涵 …………………………………………………… 丁四新 李 攀 ( 第 1期) 论今本 《 系辞 》 的涌式言说 …………………………………………………………………………………… 郑朝晖 ( 第 1期) 三才通贯为一视域下的横渠易学 …………………………………………………………………………… 王新春 ( 第 1期) 《 空间的生产 》 的空间历史唯物主义观 ……………………………………………………………………… 刘怀玉 ( 第 1期) 论马尔库塞的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 ……………………………………………………………… 余在海 江永霞 ( 第 1期) 文化际哲学刍议 : 从体系性诠释学出发 ……………………………………………………………………… 陆敬忠 ( 第 2期) — — 论伽达默尔的一致性政治思想 …………………………………………………… 付志勇 ( 从语言性到一致性 — 第 2期) — — 兼论中西哲学同归于文化哲学的发展趋势 ……… 周可真 ( 始于阳明心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历史演变 — 第 3期) 民族哲学研究与中国哲学未来之路 ………………………………………………………………………… 萧洪恩 ( 第 3期) 明清儒学对君臣关系与忠君伦理的多元省思 ……………………………………………………………… 孙邦金 ( 第 3期) 论基督教 “ 原罪 ” 说的圣经起源与现代意义 ………………………………………………………………… 林季杉 ( 第 3期) 从《 翼钱 》 三篇看钱大昕 、 焦循伦理思想的区别 ……………………………………………………………… 刘湘平 ( 第 3期) — — 中西传统伦理学的一种比较 ………………………………………………………………… 强以华 ( 真善之异 — 第 4期)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
心高气傲 ,皈依佛光 山原 本抱持 “一探究 竟”的思维 ,没
想到聆听大 师开示 ,不仅茅塞 顿开 ,更完全 臣服 在 “人 间
佛教”的佛 光法 喜中。
人间佛教 不是奥义的法 门,而是身体 力行、接 地气的
平等心 、平常心 ,佛光 山信 众所耳熟能详的 “说好话 ,做
好事 ,存 好心”,以及 “给 人欢喜 ,给 人方便”和 “我 为人人 ,
独 创的 “一 笔字 ”,更是 风靡 全球 ,两岸求 一笔 字的信 众 文化界友好 叹为观 J卜,可惜此 一盛况任我 离任 后即不复以
络驿 不绝 ,而他更 以一 笔字所 得成立 全球 公益信托 基金 , 往 ,宗教 委员会及其他 与巾华 文化有密切关联 的机制 ,竟
用诸于奖 勉文化、文学 、新 闻等各类杰 出人才 ,以及贫寒 也因人废事而全盘解散,令人不胜嘘吁。口
天 年,为 了弘法 ,传播 “人间佛教 ”的精神 ,却仍 闲/f 下 商 会务时 ,尤能尊重 同教 别的竞见 ,展现 大师有容乃 欠
来 ,若非 身体微恙 ,他一袭袈 裟的身影必 然仍是全球最忙 的大器 ,每 年在孙中山纪念馆举 办的宗教祈福晚 会更是漪
碌的空 中飞人 ,而他在视 力衰 退后 ,只要有空便 以 “心法 ” 战盛或 , 多元丰华又肃 穆庄 严 ,充满喜 乐,令我及参与的
61
术研究 ,乃至党政文化 传媒 工作 师有 着较 密切的 接触 ,缘 于 2002年 我受 命 承担 中华 文化复兴运动总 会秘书长的 工作 ,当时文化总 会 的 “宗教 委员会”即敦请大 师担任主 任委 员,原本以 为德
/
/
高望重的 大师 ,或许也是 无为而为 ,只要 交代所属虚应仪
人人为我” 等 ,都 是人 间佛教 的精神所在 ,这些理 则都不
星云长老_和谐就是人间佛教
Celebrity人 物记者: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处在矛盾之中,小到家人之间的矛盾,大到国家之间的纷争,我们如何利用佛陀的智慧来化解这些矛盾?星云长老:营造一个家庭,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有爱心,人从哪里来?从爱中来,父母不相爱,我们就不会来到世间,所以对家人要有爱心,要以爱为纽带,来化解我们所有的矛盾。
记者:这次世界佛教论坛是两岸三地共同发起、共同举办的。
这种形式是不是对本次论坛主题“和谐世界,众缘和合”的最好诠释?星云长老:我们这次大会,在两岸开幕、【编者按】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期间,国际佛光会总会长星云长老在无锡接受了海内外众多媒体的共同采访。
采访现场人头攒动,星云长老以他特有的和风拂面的语气畅谈智慧、阐释和谐,说到两岸共同传承佛教文化的意义时,这位82岁高龄的老人竟激动得弃杖而立。
本刊现将采访记录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星云长老:闭幕,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两岸一家,本来就亲如兄弟。
我在台湾生活,你说台湾人哪一个不是中国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血缘、传统文化是不能更改的。
我觉得这次两岸合办这个世界佛教论坛,对推动两岸的来往、友谊乃至将来的统一都是非常有用的。
记者:我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络除了给我们带来快捷、方便的信息外,也带来了很多独到的东西,请问您是怎么看待网络的?又怎么看待网络弘法的作用?星云长老:有利有弊,这个没有绝对,网络的快速让我们知道了很多事,也有一些不好的事。
我们应该很好地去利用网络,让它为弘法服务。
记者:法师,我们前几天做过一次调查,测试大家的幸福指数。
从调查得知,有一半的网友认为自己不幸福,或者从来没有得到幸福。
您经常提到,爱可以使大家得到幸福,在这个时代我们好像已经不知道怎么去爱,也不知道怎么得到爱,请您就这个问题谈一下。
星云长老:我们要以慈悲为怀,别人欢喜,自己就欢喜,自己就能制造幸福。
这就好像工厂,好的工厂就能出好的产品。
什么是好和谐就是人间佛教【人物 Celebrity 】CHINA RELIGION 的产品?幸福、快乐、欢喜。
立传弘法,佛在人间——星云大师《释迦牟尼佛传》中'人间佛教'思想的体现
作者: 王一帆[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4-8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释迦牟尼佛传》;人间佛教;星云大师;文学;佛教史传
摘要:�释迦牟尼佛传》作为星云大师传记文学的代表作,较完整地呈现了其早期'人间佛教'思想的三个方面。
本传包含了星云大师'宗教革新'的思想,塑造了一位'革命者'的佛陀形象;本传实现了对佛陀的'去神化'的描写,凸显了星云大师从'人间佛陀'到'人间佛教'的思想轨迹;本传中贯穿着'了生脱死'的修行思想,通过塑造一个颇具'人情味'的人间佛陀彰显了'人间佛教'的生命关怀意识。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释迦牟尼佛传》也是很有特色的。
本传采取了叙事、议论、抒情有机融合的写作模式,延展了作品的时空维度,扩充了作品信息量,通过情感渲染更有效地实现传教弘法的目的。
本传大量利用独白和对话建构起一种权威叙事,更便于作者创作意图的明确表达。
本传多化用典故,取喻作比,将艰深的佛理形象化地表达出来,形成了故事嵌套的叙事结构。
本传中常见对比性叙事框架的建构,使情节更有戏剧冲突感,并通过对比衬托出佛陀之伟大、佛法之神圣。
《释迦牟尼佛传》是星云大师'佛教与艺文结合,以文学弘传佛法'的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文学创作在佛教宣传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以后的佛传创作和'以文弘法'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多元一体、并行不悖”的人间佛教史观
“多元一体、并行不悖”的人间佛教史观
佚名
【期刊名称】《佛学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等大德倡导以来,经过近百年的探讨、实践和弘扬,已经获得佛教界和社会各界的赞许和认同,成为当今全世界汉传佛教界共同举扬的旗帜,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宝贵的智慧结晶”.“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涉及到对佛陀本怀的准确把握和对佛教弘传历史、佛教现状的清醒反思,更需要对现代文明乃至未来社会的特质、走向进行深刻洞察.“人间佛教”的提倡、实践与弘扬是当代全球汉传佛教界的“集体智慧结晶”,因此,梳理“人间佛教”的内涵与发展,深化“人间佛教”的思想,这是佛教界、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共同命题.
【总页数】7页(P前插1-前插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源自实践,付诸实践的人间佛教——读满义《“星云模式”人间佛教》 [J], 文如
2.人间佛教现代律仪——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J], 星云法师
3.人间佛教的“人间性”和“佛教性”——兼论太虚与印顺思想之同异 [J], 胡勇
4.人间佛教理论、实践的三大方向——以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佛陀本怀》为依据[J], 程恭让
5.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实践理念——星云人间佛教个性特色论 [J], 桑大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间佛教”的理论演进及其当代社会价值
“人间佛教”的理论演进及其当代社会价值
谭苑芳
【期刊名称】《广东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本文选取“太虚-印顺-星云”作为“人间佛教”理论谱系流变之样本,通
过讨论从太虚到星云近百年间“人间佛教”理论演进,厘清当代“人间佛教”的多
重价值取向.太虚以“对治”为主要动机,影响了印顺对“人间佛教”的命名;而印
顺对“佛在人间”进行的教义溯源,又使“显正”成为星云建构“人间佛教”的关
键词.从太虚到星云,“人间佛教”之社会价值体现为“对治归于显正”、“继往归
于开来”、“发心归于发展”三种双重性取向,不仅与赵朴初等倡导之“人间佛教”相契合,也顺应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之需求,当可成为中国未来都市佛教的主流趋势.【总页数】6页(P72-77)
【作者】谭苑芳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州5104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11
【相关文献】
1.人间佛教与当代伦理——“第四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综述
2.人间佛教
的“人间性”和“佛教性”——兼论太虚与印顺思想之同异3.人间佛教理论、实
践的三大方向——以星云大师《人间佛教佛陀本怀》为依据4.“人间佛教”的实
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对当代佛教的影响5.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实践理念——星云人间佛教个性特色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星云大师的人生理念
星云大师的人生理念
星云大师的人生理念
星云大师说:我们执着什么,往往就会被什么所骗;我们执着谁,常常就会被谁所伤害。
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凡事看淡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
无论失去什么,都不要失去好心情。
把握住自己的心,让心境清净,洁白,安静。
——放下不等于放弃,执着不等于坚持。
星云大师说: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
拿得起的人,处处都是担当;拿不起的人,处处都是疏忽。
放得下的人,处处都是大道;放不下的人,处处都是迷途。
想得开的人,处处都是春天;想不开的人,处处都是凋枯。
做何人?在自己。
小自我,大天地。
星云大师说:少年的时候,要修理自己;青年的时候,要正视自己;壮年的时候,要扩大自己;年老的时候,要圆满自己。
星云大师说:人之修养应:如山之稳重,如山之包容,如山之崇高,如山之坚忍;人之美德应:如水之流通,如水之清澄,如水之深邃,如水之广阔;人的志向应:如天之高远,如天之明彻,如天之无涯,如天之曙色;人的器局应:如地之厚重,如地之妙用,如地之沉雄,如地之和众。
——
星云大师说:1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人。
2无言,心心相应,是谈话的最高艺术;无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3粗者与人斗力,愚者与人斗气,慧者与人斗智,贤者与人斗志。
4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人间佛教的百年回顾与反思——以太虚、印顺和星云为中心
作者: 何建明[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出版物刊名: 世界宗教研究
页码: 15-24页
主题词: 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太虚;印顺法师;星云;中国文化
摘要:人间佛教是近百年来海峡两岸中国佛教的主流趋势,也是近十多年来海峡两岸学术界都非常重视和热烈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相关讨论,以太虚、印顺法师和星云三位公认的人间佛教思想家和实践家为代表,探讨了人间佛教百年历程中的若干重要问题,阐述了百年人间佛教三个历史座标的历史联系及其各自的特点,指出太虚是现代人间佛教运动的开创者和思想家,印顺法师是现代人间佛教学术理想的提出者和佛学家。
而星云是推动现代人间佛教运动发展的最重要的实践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00·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第 68 卷 第 4 期
, ‘正法明如来 ’ 但因为悲悯众生, 而倒驾慈航, 再来娑婆, 寻声救苦; 于 菩萨本来在无量劫成就正觉, 号 五台山示现的文殊菩萨本来在百千劫前成就佛道 , 号‘龙种上 ’ 如来, 为七佛之师, 诸佛之母, 唯其志行 《胎藏经》 ‘昔为能仁师, 菩萨道恒以智慧方便利乐众生, 所以 说文殊 今为佛弟子, 二尊不并化, 故我为菩 。 ’ , , , 萨 在峨眉山示现的普贤菩萨其身相与功德遍一切处 纯一妙善 并以恒久的十大行愿 导引临终有情 往生极乐世界; 在九华山示现的地藏菩萨, 发下‘地狱不空, 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 ’ 的宏愿, 于 ①观其一生行持, ” 二佛中间的无佛时代度尽六道众生 。 其人间佛教的理念统括了上述四大菩萨的根本 思想, 是太虚大师思想的充实与展开。
一、大智: 超凡的般若智慧
人间佛教绝不是空谈玄理, 而是“入世重于出世、 生活重于生死、 利他重于自利、 普济 在大师看来, ② 重于独修” , 这种思想无疑深契佛陀本怀, 也正是太虚思想的核心, 此四重确立了星云人间佛教的立足 : “佛法在 与六祖慧能的禅法一脉相承, 慧能云 点, 是其人间佛教展开的基础, 也是其般若智慧的起点, ” 世间, 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 犹如求兔角。 可见太虚与星云的人间佛教并不是别立一教 , 而是与祖 先的教法有着深厚的源流关系, 这正是人间佛教能够发扬光大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 重入世、 重生活、 重利他、 重普济既已是星云般若智慧的起点 , 其全部修持与领悟当然就以此为核心 而展开。星云对此有清晰的认识, 他对其中每一点都有清醒的理性思考 , 如论佛教的“人间性 ” 问题, 星 云说: 佛陀不是来无影、 去无 踪的神仙, 也不 是 玄 想 出 来 的 上 帝。 佛陀的 一 切 都 具 有 人 间 的性 格, 他和我们一样, 有父母、 有家庭、 有生活, 在人 间 的 生活 中 表现他 慈 悲、 戒 行、 般 若 等 超越 人
第 68 卷 第 4 期 2015 年 7 月 Vol.68.No.4 July 2015.099 ~ 105
DOI: 10.14086 / j.cnki.wujhs.2015.04.012
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实践理念
— — — 星云人间佛教个性特其特色就是将四大菩萨的大智、 大悲、 大行、 大愿通过人间 佛教进行实践性的整合与统一, 使人间佛教具备四大菩萨的精神底蕴 。大智层面, 表现在
星云大师超凡的般若智慧, 其禅悟境界奠定了大师救世之业的基础, 正是文殊大智的体 现; 大悲层面, 表现在佛光山创建了佛教特有的慈善体系 , 大大发扬佛教的慈悲精神; 大行 层面, 表现在大师戒行精严的人格磨砺, 以戒律作为自身乃至于整个佛光山磨砺人格的精 神武器, 将佛光山打造成戒律精严的丛林; 大愿层面, 表现为大师之勇于担当的地藏宏愿 , 其性格中凝聚了愿力的引导与感召 , 成为佛光山向全球推广人间佛教的驱动力。 大师以 “远接释迦、 深契太虚、 矫正印顺 ” 的方式, 确立人间佛教的个性风格, 使自己的理论与释 迦统一起来。 关键词: 星云大师; 人间佛教; 悲智愿行 中国有四大菩萨, 分别代表各自不同的实践理念, 他们是文殊代表大智, 观音代表大 , , 。 , 。 悲 普贤表大行 地藏表大愿 究极而论 其实是人性发展的极致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余 年, 上述四大菩萨各自代表的人性极致早已融入了国人的文化习俗与心性之中 , 推动大乘 佛法、 儒道文化与生活方式与时俱进, 成为我们观察寺庙、 僧人、 居士心智与人格的标准, 也是佛教改革的指南。 晚近以来, 一代高僧、 民国太虚大师观察到佛教有逐渐鬼化与神化之弊, 遁隐山林或 专事超度死人, 脱离人生, 乃高唱“人间佛教 ” 的理念, 以不断烦恼、 不修禅定的弥勒为高 标, 指出佛法乃为活人而设, 最初提出“人生佛教 ” 的倡导, 立足于个体的修为与解脱, 后 “人间佛教” 提出 的理念并致力于笃行, 普度众生, 希望建立人间净土, 把本已走偏的佛教 重新拉回正轨。 星云大师秉承太虚的遗志遗行, 继续人间佛教的行持,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台湾乃至全 世界播撒人间佛教的火种, 蔚为大观, 为佛法的传播与深入人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任何 一种教派, 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色。星云亦然, 其特色就是将大智、 大悲、 大行、 大愿通过 人间佛教进行实践性的整合与统一 , 从而将人间佛教向全世界推广。 有人怀疑有拔高的 倾向, 因而追问道: 难道星云已达到甚或超过文殊普贤的果位, 乃至于他有能力将这四大 菩萨的精神特征进行整合以形成自己的特点 ? 愚意以为, 其意不然。 这四大菩萨的精神 特征星云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他将这四大菩萨的特点凝练成人间佛教所特有的理想主 义色彩, 在全世界形成感召, 星云倡导八宗并弘就是为了使人间佛教具备这四大菩萨的精 神底蕴, 为菩萨道的济世利生拓宽道路。 佛光山开山之初, 星云就阐述了开山的精神基 : “中国四大菩萨最足以代表大乘佛教无我利他的精神 。 例如: 于普陀山示现的观世音 础
: 《人间佛教系列 1》 , ① 星云大师 香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5 年, 第 295 页。 : 《人间佛教系列 1》 , ② 星云大师 第 199 页。 : 《人间佛教系列 5》 , ③ 星云大师 香港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05 年, 第 200 页。 : 《人间佛教系列 5》 , ④ 星云大师 第 202 页。 : 《千江映月— — —星云说偈》 , ⑤ 星云大师 佛光文化有限公司 2000 年, 第 14 ~ 15 页。
桑大鹏: 论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实践理念
· 101·
我们处处可见这种系统理路。 理的当下领悟。这是星云禅悟的一般理路。在星云作品里, 在笔者的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一段星云的开示 , 更可体验到星云智慧的高超, 他对开悟的每一环节 都做了极为详细的梳理: 开悟之前的准备: 身心俱放。星云道: 印度有一位名叫五通梵志的婆罗门外道, 由于他只证得五通而少一个漏尽通, 烦恼未尽不 : “梵 志, : “梵 志, 能解脱。就手捧鲜花向佛请益, 佛说 放 下! ” 梵 志即 放 下左 手 之 花, 佛 又说 放 : “梵 志, : “何 谓? 我 已 无 物 可 放。 ” 下! ” 他又放下右手之花, 佛 继续 说 放 下! ” 梵志想 佛 大 喝: “梵志, 放下! ” 梵志身心俱忘, 豁然开悟! 我们老是在身心欲求上、 人我是非上、 功名利禄上贪求执着, 一日不放下这些五欲尘劳, 就一日不能 与道相应, 洒脱自在。 在星云看来, 开悟之前的准备极为重要, 只要身心准备好了, 开悟是水到渠成的事。而执着、 贪婪、 功 名利禄正是开悟的重大障碍, 为什么要用五戒对治五欲? 原是为开悟扫清障碍, 使真如完全显露出来。 那么, 如何开悟呢? 星云认为: 古来能证悟的高僧大德很多, 开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怪, 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递兴衰而开悟 : “三十年来寻剑客, 的。譬如: 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 并作诗 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 ” : “尽日 桃花后, 直到如今更不疑。 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参后, 回来见到庭院的梅花, 终于开悟说 ” 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试取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 : : “扑落 有的禅师多以日常生活为机缘而开悟 譬如 永明延寿禅师听到柴薪落地的声音豁然大悟 。 香严智闲禅师在锄地的时候, 非他物, 纵横不是尘, 山河并大地, 全露法王身 ” 偶然拾起一块瓦片, 往 , “空” : “一击忘所知, 后一丢, 瓦片击到竹了 地一声, 他便悟了, 脱口说道 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道, 不堕 ” 悄然机。处处无踪迹, 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 咸言上上机。 南宋张九成, 夜半听到蛙鸣恍然大悟, 写 : “春天月下一声蛙, ” 偈 撞破乾坤共一家; 正与么时谁会得, 岭头脚痛有玄沙。 这是闻天籁而启开了智 慧。种种前贤的证悟昭彰如在耳目, 试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究竟听到了多少天籁呢? 原来, 在我们日常云为之中, 早已埋下了处处引发吾人灵感的机遇, 就看我们能否把握, 若有准备, 则蜂鸟庭花, 动静云为, 无非开悟之机。 然则悟后如何? 星云说: 悟, 是观念的改变, 智慧的体现。悟前贪念功 名 富贵, 计 较 人 我是 非, 沉 溺虚幻 情 爱, 悟后 挣脱名缰利锁, 冲破欲海情关, 朗观世间, 顶天立地于宇宙。具体而言, 有如下境界: ( 1) 处在苦境中, 却 不 能自 苦 ( 2 ) 处 在 矛盾 中, 却 不 能 矛盾 ( 3 ) 处 在 妄心 中, 却能 无 妄心 ( 4) 处在分别中, 却能无分别。 悟后的生活是自然的生活、 无住的生活、 救世的生活。 悟后是禅者保任圆成、 洒脱超越的阶段, 禅者 挣脱 名 缰 利 锁, 并 进 一 步 开始度 化 众 生 的 大 , 。 业 使更多的人开悟而进取佛果 在星云看来, 悟是亲证的体会, 是明确的观念, 是心灵透视的能力, 是自性的觉醒, 是明白的领会。 悟是 “生死一体” , ; 浮动的世界里有一个涅槃寂静, 是觉得生也未尚可喜, 死也未尚可悲。 悟是“动静一如 ” , 在寂静的世界里, 又有无数生命在欣欣向荣的活跃着。 悟更是“有无一般 ” 有固然很好, 无也非常丰 “无” “有” ! 悟的时候, 富, 从 之中, 还可以生出千千万万个 来去一致, 来也未尚来, 去也未尚去, 亲朋相 聚, 好友离散, 在悟的境界里是一致不二的! 悟, 使我们从矛盾中得到统一, 从复杂中发现单纯, 从障碍 中找到通达, 从枷锁中获得解脱! 上述材料完全可看作星云的开悟报告 , 因篇幅有限, 笔者不能一一笔录。 此报告中, 星云详细叙述 了禅者的心态、 悟时的心理、 悟的过程、 悟的境界、 悟后的生活, 对禅悟的每一环节都能了然于胸, 反映了 大师的高超智慧。正是有此禅悟境界, 奠定了大师救世之业的基础。 这种超世智慧正是文殊大智的体 现, 其后的济世救人都是以此胸襟而成为可能 。
③ 间的智慧, 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普济重于独修” 呢? 星云说: 如何
佛教虽然讲过去、 现在、 未来, 但重在现世的 普济; 空间 上, 虽然 有此 世 界、 他世 界、 无 量诸 ④ 世界, 也重视此世界的普济; 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的众生, 更重在人类的普济。 “活在当下” 的现实智慧。 由此可见星云 。《千江映月》 《庐山烟 星云的般若智慧以现实人间为立足点 , 但并不妨碍他向超越性、 形而上进发 《千江映月》 云》 二书中所集典故验证了星云对禅悟 、 古代的灯录有深切的体悟: 如 记载: 从来共住不知名, 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尤不识, 造次凡流岂可名? : “从来共住不知名” , 星云解 久远以来, 我们就和一个跟我们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起, 只是不知道他的名 字罢了! 他是谁呢? 他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佛性! 人, 最可悲的就是不认识自己, 不知道自家本来面目, 每天对着别人都叫的出张三李四, 却不知自己 是何等人物! “任运相将只么行” , 人, 除了要认识自己外, 更要任运随缘、 自由自在的生活。 要如何才能过任运 的日子呢? 一要随缘生活, 二要随境安住, 三要随心度众, 四要随喜自在。 现在社会上, 大部分的人都是逆缘在生活, 既不能顺着缘, 当然就不可能随境自在; 不能随境自在, 就不容易安住。连安住都不能, 还谈什么随心所欲的度众结缘呢? 。“自古上贤尤不识, , 世间上, 多少麻烦, 多少是非, 都由不认识自己而起 造次凡流岂可名 ” 古来那 些成圣成贤的人, 都还不能认识自己, 何况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的凡夫, 哪里会明白呢? 我们对佛道若 不去研习、 自修, 真理就永难明白, 不明理不精进, 就不会修行, 不修行当然就不会明白了 ⑤。 可以看出, 星云不仅洞达了这首偈子的真如本体 , 而且立足于现实人生予以解说, 表明了星云对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