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关键
最新 全人教育理念对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的启示-精品
近年来,随着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和政府及高校政策的倡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他们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个人的综合素质也得到全面提升。
与世界其他国家志愿服务相似,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参与度比较高,同时大学生志愿者数量和服务质量正在不断提升。
然而,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我国志愿服务的“德育”“思想”倾向性过于明显,而忽视对志愿者个体全面发展的关注,忽视对志愿服务者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这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限制了他们志愿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制约了大学生志愿者本身的发展。
一、全人教育与大学志愿服务1. 全人教育的内涵及其教育目标为解决工业社会以来形成的现代教育弊端,20世纪70年代,国外逐渐产生了“全人教育”思想。
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就是希望纠正现代教育中过于重视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培育工具人”的目的,转而强调和注重人的“自尊、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体魄、对生命的尊重、积极地参与社会、直觉和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的人生经历”。
“全人教育”是(holistic education)由美国的教育学家隆·米勒(Ron Miller)首先提出的,他主张教育要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人格、审美、社会性、物质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强调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培养。
基于此,他提出了全人范式(holistic paradigm)的概念,认为“从全人的本质性来看,精神性更重于物质性,从当今社会看,教育应更重视人的内在,譬如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等,尤其是要注重自我的实现,达到人的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目前,全人教育的概念尚未发展为定论,全人教育学者道格拉斯·史隆说:“全人教育尚处在一个开始, 而且易碎的阶段。
”全人教育重视人的完整发展,将人看作是整体的、和谐的存在,人不仅可以在生理上、智能上和情感上发展自己,而且也可以在精神上发展自己,净化自己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爱心公益行动
培养学生的爱心公益行动近年来,社会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心公益行动给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
公益行动以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爱心公益行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心公益行动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心公益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爱心和公益成为了一个发展的主题,这其中,有爱心的公益行动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参与爱心公益行动,能够深刻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增强自信心,以及增长见识。
此外,爱心公益行动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社交圈子,交流合作经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其次,培养学生的爱心公益行动需要重视实践。
除了有良好的教育理论,实践也是培养学生爱心公益行动的关键。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公益类组织和社团,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如社区义工、环保行动、助力留守儿童等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公益活动的真实意义,培养其爱心和责任感。
在实践过程中,老师需要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公益行动的意义和快乐,激发他们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和动力。
此外,培养学生的爱心公益行动需要与课程内容结合。
当前,教育的重点越来越多地放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而公益行动往往被忽视。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心,教育界应该将公益意识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比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学习有关公益方面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理心。
在社会与生活课上,可以加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并帮助学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将公益行动融入到课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公益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培养学生的爱心公益行动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呵护。
学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爱心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家庭是培养学生的第一环境,父母应该从小灌输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关注他人,关心社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班级:姓名:成绩:一、选择题1.在小区,我们是业主;在商场,我们是消费者;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家里,我们是孩子。
我们每个人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成员……这说明( )A.我们的身份都是相同的B.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C.我们的社会关系是由身份确定的D.在相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2.整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社会交往,沉迷于玩电脑游戏、网络聊天、泡论坛、看动漫、看电视连续剧,或下班后回家沉迷于某一件事物(哪怕和电脑网络无关),社会交往不多,这样的人通常被称为“宅男宅女”。
下列关于“宅男宅女”说法正确的是:()①太过自我封闭,没有走进社会生活②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③应树立起积极的生活态度,承担起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责任④应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生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关注社会、谈论一些社会话题。
下面对于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正确的有( )①社会生活绚丽多彩,而且在不断地向前发展②参观历史博物馆,我们感受到了震撼③看到农民在田间劳作,我们感受到了劳动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的④看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假恶丑的现象,让我们对社会失去了信心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4.在家庭中,我们是父母的子女;在学校,我们是老师的学生、是同学的同学;在小区,我们是业主……。
这说明()A.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B.不同的身份,承担不同的责任C.身份不同,享受的权利不同D.身份不同,履行的义务不同5.我与小区王大爷的关系,从社会关系建立的基础可以确定为( )A.血缘关系B.业缘关系C.地缘关系D.亲属关系6.“没有土壤,泰山不能成其大:没有细流,海河不能成其深。
”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①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社会就是由我们这样的许多个体所组成的整体②每个人在追求自身正常发展的同时,也在为社会页献着自己的力量③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④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远亲不如近邻”说的是处理好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这里提到的社会关系是( )A.血缘关系B.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C.业缘关系D.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8.在社会生活中,走进商城,我们是顾客和消费者;乘坐公共汽车,我们是乘客;在弟弟妹妹面前,我们是大哥哥大姐姐。
“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启示
“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启示“知行合一”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培养“知行合一”的思想意识和精神追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知行合一”思想启示大学生要注重实践。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往往通过课堂、书本来获取知识,但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深化。
当代大学生应该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验证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巧。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团队、创业实践等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知行合一”思想启示大学生要注重自我实践和反思。
实践不仅仅是行动,更是经验的积累和反思的过程。
大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来增加自己的经验,通过反思来总结经验并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中的反思有助于大学生调整行动方向,发现不足和问题,并进行改进。
只有通过自我实践和反思,大学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知行合一”思想启示大学生要勇于担当责任。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材,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任。
他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识和实践能力有自信,要敢于担当责任,不怕困难和挑战,努力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知行合一”思想启示大学生要追求卓越。
知识和行动的合一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追求卓越。
大学生应该立志成为行业的精英,追求卓越的目标。
他们应该通过良好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只有不断追求卓越,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就自己的人生。
“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知识时代,大学生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获取和传递,更要注重知识与行动的统一。
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奠定知识的基础,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担当起社会责任,成为有社会影响力的人才。
“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启示
“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启示“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程颐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完美的境界。
这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培养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社会变革迅速,大学生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备“知行合一”的思想,培养担当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启示在于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在校园里接受着丰富的知识教育,但这些知识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就很难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知识的内涵,并且不断完善自己。
学习专业课程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方式将所学知识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知行合一”思想要求大学生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快,大学生必须具备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追求创新,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中多做实践性的课题研究,接触前沿科技,挑战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可以参与创业项目,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行合一”思想要求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伟大的担当精神来源于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承担,只有不断地投身社会实践,才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担当精神。
大学生要勇于接受社会的挑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贡献社会。
可以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关爱弱势群体,传播爱心和正能量,展现大学生的社会担当;可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贡献,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可以参与社会实践基地的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
大学生学校五育总结
大学生学校五育总结一、综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学校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培养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五育并举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年度我校在大学生五育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果,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旨在对本年度学校在五育方面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成效与不足,以期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德育引领,强化学生思想品德建设;通过智育推进,提高学生知识储备与能力素质;结合体育训练,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依托美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新意识;通过劳育锻炼,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与实践能力。
在全面深化五育工作的过程中,我校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将详细阐述我校在五育各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 简述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大学教育中,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构成了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是大学生教育的根本,它关乎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智育则侧重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能力的培养,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参与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体育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育则通过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丰富其精神世界。
劳动教育则让学生在实际劳动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培养勤劳精神和尊重劳动的态度。
这五育的均衡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陶行知研究会指出在当今的教育下提倡强化弘扬传统美德体现了什么价值意义?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哪些现实意义?, 陶行知研究会在当今教育背景下提倡强化弘扬传统美德体现了以下价值意义:塑造品德优良的人才:在当今社会,品德素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培养学生“为公益民”时代精神
培养学生“为公益民”时代精神作者:尤吉王怡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2024年第02期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在“智爱化新,为公益民”校训的引领下开展“小红帽”行动,聚焦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四大领域,通过课程浸润、项目实践、岗位服务等方式,引领学生参与、感悟、内化、践行,学习为公共利益做事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为公益民”的理想追求、服务社会的实践本领和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促进学生品格提升。
【关键词】公益精神;环保意识;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08-0027-03【作者简介】1.尤吉,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江苏无锡,214063)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2.王怡,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江苏无锡,214063)副校长,一级教师,无锡市德育工作能手。
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以下简称“育红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
在“智爱化新,为公益民”校训的引领下,学校始终注重学生优良品格和时代精神的培养,通过“‘为公益民’价值引领下的‘小红帽’行动”项目,深入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四享”公益行动,围绕人际关系、生态环保、社会治理、中华文化四个方面,提高学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使用中保护,在保护中使用”“人人贡献智慧,人人分享成果”“讲好身边故事,弘扬中华文化”等公益意识。
一、和之享:搭建心灵相通的“和谐桥”2023年10月15日,育红小学四年级某班班主任黄老师带着学生的绘画作品和一封信来到了学生小凡的家中。
这是一次临时安排的家访活动。
两天前,班级“阳光小红帽”(心理委员)找到了她:“黄老师,我想请您和小凡聊一聊。
我发现他这两天不太开心,下课后一个人默默坐着。
我跟他聊天,发现他在自己的‘心情手账本’上乱涂乱画。
他告诉我,他很烦躁,根本完不成爸爸妈妈布置的任务。
在校大学生要抓紧打好三个过硬的知识基础
在校大学生要抓紧打好三个过硬的知识基础吴琳琳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内容摘要:在校大学生牢记人生这样一个规律∶“一个人能有多大发展,能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学习抓得紧不紧、知识基础打得牢不牢。
”进一步牢固树立争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远大志向,把勤奋学习作为今后“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重要阶梯,扎扎实实打好3个过硬的施教基础。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教师知识基础师范大学生教态道德期待大学生就业好学生知识传授过硬本领胡锦涛2010年5月3日在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中,一再要求在校大学生“牢固树立远大志向,努力掌握过硬本领”,而2009年5月2日他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就曾表示希望在校大学生牢记人生这样一个规律∶“一个人能有多大发展,能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学习抓得紧不紧、知识基础打得牢不牢。
”总书记两次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寄予期望的核心是“抓紧学习、打牢知识基础”,这不仅体现了对农大师生的关怀和鼓励,更是对全国所有在校大学生的期待和鼓励,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关心青年成长、关注青年发展的体现。
作为一名在校师范大学生,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期待,进一步牢固树立争当“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远大志向,把勤奋学习作为今后“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重要阶梯,扎扎实实打好3个过硬的施教基础。
一、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打好忠实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基础忠实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校大学生需要打牢的“最根本”的方向基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历史性重大决策,它是我们全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保证,也是在校大学生能否实现“远大志向”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体系,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涵盖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等基本任务,关系到治党、治国、治军等一系列基本方针,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战略步骤、发展动力、政治保证、外部条件、祖国统一、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网课知到劳动教育智慧树答案
网课知到劳动教育智慧树答案绪论单元测试1、大学生劳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A: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养成B:卓越劳动技能的培养C: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育正确答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养成卓越劳动技能的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培育】第一章单元测试1、建国初期,我国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
A:好好学习,天天向上B:知识就是力量C:成功是奋斗出来的D: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正确答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2、新中国成立伊始,被确立为全体中国人民应当遵守的社会公德的是()。
A:爱祖国B:爱运动C:爱劳动D:爱学习正确答案:【爱运动】3、高校落实和推动劳动教育必须意识到()。
A:劳动教育关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B:劳动教育关乎大学生公民道德规范的养成C:劳动教育关乎大学生正确爱情观的形成D:劳动教育关乎合格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长成正确答案:【劳动教育关乎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劳动教育关乎大学生正确爱情观的形成劳动教育关乎合格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长成】4、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主要包括()。
A:人同人相异化B: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C:劳动者同劳动活动相异化D: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正确答案:【人同人相异化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5、面对新时代多样化价值选择,我们的劳动教育需要训练劳动者掌握劳动技能,帮助劳动者提升劳动素质,努力使其具备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并能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进取。
()A:对B:错正确答案:【对】第二章单元测试1、大学生具有了解就业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工资水平、发展前景、岗位要求等信息的权利。
这属于()。
A:接受就业指导权B:就业信息知情权C:就业选择权D:平等就业权正确答案:【就业信息知情权】2、劳资双方为争取各自最大的权益,常常会引发许多隐性与显性的冲突。
体现了劳动关系的()特征。
大学生志愿服务知行合一的理论探究及现实对策
第33卷第6期2021年6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SOCIALSCIENCESJOURNALOFUNIVERSITIESINSHANXI Vol.33No.6Jun.2021 收稿日期:2020-12-09基金项目:山西省“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及培育路径探析”作者简介:崔春梦(1995—),女,山西晋城人,太原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辅导员,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林雪原(1967—),女,山西岢岚人,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引文格式:崔春梦,林雪原.大学生志愿服务知行合一的理论探究及现实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33(6):45-48.大学生志愿服务知行合一的理论探究及现实对策崔春梦,林雪原(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同时情感和意志在知行合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来自13所山西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就志愿服务认知现状、实际践行及未来提升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志愿者践行了知行合一,不过在部分大学生志愿者身上也存在着“知行不一”的情形。
要切实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知行合一,就必须在重“知”、养“情”、坚“意”、持“行”上下功夫。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知行合一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21.06.009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21)06-0045-04 志愿服务是高校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倡导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者精神[1],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提出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2]。
为了切实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现知行合一,有必要探究清楚“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石,在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知”与“行”现实省察的基础上,探索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知行合一的具体对策。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的思考
2021年1月第1期 高教论坛HigherEducationForumJan.2021.No.1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的思考陆莎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要:培育大学生形成志愿精神,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议题。
培育志愿精神,关键在于价值认同。
推进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必须厘清志愿精神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合理性,遵循价值认同的内在生成规律,突出价值认同的关键点,并制定具体可行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志愿精神;价值认同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21)1-0010-05作者简介:陆莎莎(1991-),女,壮族,广西贵港人,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20-06-25 修稿日期:2020-08-20 志愿精神是一种个体发自内心,自愿无偿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价值理念,是积极生命态度和价值观的生动反映,体现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1]。
可见,我国已将志愿服务提升到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
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培育其形成志愿精神,担当社会责任,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诉求。
然而,当前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价值认知不清、知行脱离、缺乏制度保障等,这些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文拟从价值认同的关键角度,将培育中存在的这些重要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具体举措,以期有效推进志愿精神培育工作。
一、志愿精神价值认同的意义价值主要体现客体对主体需要满足的一种属性关系,任何同自身需要不相关的事物都不会产生认同的价值选择。
价值认同离不开利益的确认,只有客体合乎主体需要时,主体才会对客体产生真正的价值认可。
浅谈墨家教育特色与当代大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浅谈墨家教育特色与当代大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近年来,墨家思想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当代大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方面,墨家教育的特色日益凸显。
墨家教育注重实践、注重道德伦理、注重实用性,这些特色与当代大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墨家教育的特色和当代大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墨家教育的特色1.注重实践墨家思想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知、真理。
墨家教育非常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学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墨家教育提倡“以实用为本”,鼓励学生不断地实践、实践再实践。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育理念符合当代社会需求,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注重道德伦理墨子认为,人类社会需要道德伦理的规范,只有尊重他人、守信用、尊重天地万物,才能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家教育十分注重道德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在当代社会,道德伦理教育也是当务之急,这种教育特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3.注重实用性墨子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强调知行合一。
他认为,学到的知识要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墨家教育注重实用性的知识传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这也符合当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当代大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1.创新能力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和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能够为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
墨家教育的实践导向和注重实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
2.社会责任感在当代社会,社会责任感是一个重要的素质。
墨家教育的道德伦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无水印纯文字版推荐新教材新课标高教版中职哲学与人生14-第7课第二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课题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类型帧授课教学时数1课时
教材选用
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基础模块哲学与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内容分析
第7课是整个认识论单元的起始课。第二框侧重结合实际,在方法论层面提出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坚持
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行合一。与第一框构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不仅掌握关于实践与认识的基本理论,更能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认识能力、增长才干o本框教学1课时。
解决问题
教师精选“三下乡”的有关短视频或者图片,创设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情境,导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的号召,激发学生的青春奋斗之情,展开知行
合一的教学。
学生展示汇报自己和同学们运用专业特长进行的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围绕“知行合一助成长”交流分享:谈一谈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自己又是如何解决的,从中自己又得到了什么成长。
“导”议
“动”议
“哲”思
“解”惑
子议题1
:理论为什么要联系实际?
创设情境:明明书上的理论都背得滚瓜烂熟了,怎么还是不能通过考试?专业课怎样学习才最有效?
学生活动:汇报展示本专业本行业榜样人物故事。
哲学思辨:理论为什么要联系实际9
解决问题:
教师创设情境:上届毕业班考证失利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在“导游业务”模块的考核中不合格,同学们很困惑:专业老师说那是因为没有真正“学懂弄通”,怎么才能做到老师所说的“学懂弄通”呢?
学习风格
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习惯,能较好地开展课前和课后的学习;同时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乐于展示的特点。
论“德才兼备”,这所时尚院校有一套!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建校30年来,江西服装学院坚持公益性办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鼓励大学生们不要坐而论道,而应该坚持知行合一,以公益形式将学习与实践链接起来,让公益成为青年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启发青年、培养青年、链接青年,深入开展青年思想引领,鼓励青年发挥创意、热情服务社会。
培育公益精神,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
江西服装学院致力于以党史学习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让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4份,影响覆盖人数达十余万人。
江西服装学院团委书记孟安然介绍说,2021年暑假全校参与“返家乡”实践活动共计360人,影响覆盖近万人次。
青年学子在抗洪救灾和抗击疫情斗争中展现了江服青年的青春底色。
月河南遭遇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期间,身在河南的江服学子不惧危险,毅然冲在救灾的第一线,有积极向共青团河南省委报到、担任大学生志愿服务队队长的艺术院李家铭同学;有筹集搬运救灾物资,受到中共辉县市委、辉县市人民政府、辉县市应急救援协会发来感谢信的
有在灾区一线救死扶伤的商学院刘俊磊同学等。
此外,在近期国内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学校返家的青年学生也义不容辞地投身到了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有协助社区开展疫苗接种信息登记、向居民群众科普疫情防控常识的人文院徐欢同学;有登记汇总每日疫苗接种情况和了解未接种人员情况的艺术院刘晨轩同学,他们都用实际行
论“德才兼备”,这所时尚院校有一套!江西服装学院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纪实
■ 本刊记者_董笑妍
培养青年学生的道德担当是江服的日常工作之一。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
龙源期刊网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
作者:杨晓丹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7年第07期
【摘要】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并对某大学学生进行访谈,总结了有关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概念,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现状,总结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原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培育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策略,一方面为大学生融入社会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树立了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当代大学;公共精神;培育对策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当代大学生公共理性的培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C16C003。
一、引言
公共精神是融入公共生活的主题意识。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级知识的群体,能够影响社会的风气,同时也是良好社会道德的引导者。
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共精神的研究也日益增加多。
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多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环保意识、团队意识、法律意识等,但是在公共精神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从各个角度进行剖析,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相关概述
(一)公共精神的概述
公共精神依赖于社会的公共事业、公共生活、公共活动、公共意识等,是个人融入集体并且维护和保持甚至增进公共利益和公共关系的一种态度和行动的价值取向,通常人们理解的公。
德育活动课教案(知荣明耻 知行合一)
德育活动课教案班级活动日期教师姓名活动课主题知荣明耻知行合一活动时数目的及要求荣辱观古已有之,荣辱心人皆有之。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持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其荣辱观也相应不同。
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
在校青年大学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
网络事物的兴起,他们最关注;流行语言的产生,他们最敏感;娱乐界的冷暖,他们最热心;社会上的新思潮,他们也最容易接受。
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大学生们的“三观”处于要形成而尚未形成的时期,他们普遍存在心灵无寄托问题。
因此,我们要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如今就要有意识地教育他们不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违反者、旁观者,而应该是社会道德的捍卫者和弘扬者。
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的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使命。
通过此次德育课教育学生就要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起明礼诚信、情趣高雅的形象,做到以情操感染人、以作风影响人、以优异的学习带动人,成为知荣辱,知行合一的表率。
活动形式第一周社会调研---我的荣辱观2课时第二周体验实践---知行合一我做我骄傲2课时第三周体验实践---知行合一我做我进步2课时第四周成果汇报---践行荣辱文明修身从我做起2课时在班主任的召集下,组织委员、团支书、班长等班干部的大力配合活动准备下,为本次的德育课做出充分的准备。
参考资料网络资源、图书参考主管领导签字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班 级活动日期 教师姓名 活动课主题我的荣辱观 活动时数 2 活动成员 全班同学活动内容及目的针对“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班同学中开展五项调查,以问卷形式开展调研,统计调研结果,形成各小组的调研报告。
从而掌握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我班学生所持的荣辱观。
活动设计 1、第一德育小组在全班开展“大学生爱国意识调研”。
将调研的问卷收齐后,进行统计分析。
形成大学生爱国意识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旨在对班级中学生的爱国意识现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从而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的荣辱观进行深入的剖析。
“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启示
“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启示“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它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统一,强调才德合一,知行一致,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急需培养担当精神。
而“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对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培养的重要启示。
“知行合一”思想提醒当代大学生要注重实践。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往往只停留在书本上,没有得到实际的运用。
真正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一个人的实践能力不光是通过书本来获得的,还需要自己去亲身体验。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习等方式,大学生们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技能。
只有过了实践的磨炼,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
“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一个修身、修心的过程。
大学生要不断地钻研,积累才知道,在不断的求索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的魅力,才能逐渐形成自己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思想库,从而使自己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有竞争力。
“知行合一”思想强调了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只有将知识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迷失方向。
而且,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能够激励大学生们不断地前进。
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行合一”思想也提醒当代大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们是社会的未来,他们要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要有责任感。
只有注重实践,不断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地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大学生要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中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递爱,去改变社会。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真正地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年版)》。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其中,《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年版)》。
通过对《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年版)》的学习,结合周菊芳名校长工作室的学习内容,我对劳动课程标准有了更好的理解,对劳动课程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陶行知先生所说“劳动即为教育”,劳动教育具备树德、增智、强体、嘏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它与德、智、体、美育环环紧贴,相辅相成,具体内容彰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劳动树德劳动教育与道德教育联系非常密切,两者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道德教育。
现行教育制度下,学校教育的核心仍是智育的培养,即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于此目标,学校减少了或甚至没有劳动教育的安排。
在家庭教育中,多数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劳动视为孩子的额外负担,极少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这些做法导致孩子丢失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劳动也被等同于值日扫地,缺乏全方位的劳动教育。
在家长和教师眼中,劳动教育被视为了智育的阻碍,所以我们所培养的大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生,除了学习,没有劳动技能,什么都不会,什么都需要依赖别人。
所以,学校需开设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劳动教育中深化德育教育,树立学生健康的劳动观。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年版)》表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多样对外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就是存有目的、存有计划地非政府学生出席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动手课堂教学、出力流汗,拒绝接受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培育学生恰当的劳动价值观和较好的劳动品质。
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从而获得一定的劳动成就感,使学生产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2021大学生德育教学"知行合一"的内涵及其实现策略范文2
2021大学生德育教学"知行合一"的内涵及其实现策略范文 摘要:德育贵在"知行统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如何更好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的方法及实现路径,对于培养合格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育;知行合一;实践; Abstract:Moral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how to promot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moraleducation;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practice;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全面发展,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未来与走向。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一代人长期的道德素质缺陷,将会带来无可挽回的历史过失。
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德育实效,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的形成,本文试图从德育教学角度做了一些探索,以期获得同行专家指教。
1德育教学中"知行合一"的内涵 所谓德育中的"知行统一",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内心对道德要求自觉认知、认可并接受,并外化付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身体力行,逐步形成道德习惯。
1.1"知"的内涵 这里的"知"有二层含义,或者说受教育者要完成二个方面的任务,"知"才是"知行一致"中"知"的全部内涵。
知行合一新青年心得作文800字
知行合一新青年心得作文800字其实知行合一真正意义我认为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知行合一新青年心得作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知行合一新青年心得作文1知行合一,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是一个国家未来的脊梁,青年教育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尤其重要,我们青年大学生要学会在大学期间努力提高自己,知行合一,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在五四青年节时说:“当代大学生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习近平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当代大学生逐渐从象牙塔中走出,走入公众的视线中,并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角色。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
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行合一: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关键
作者:刘振中
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25期
【摘要】培育公益精神可以使大学生养成感恩、互助、友爱、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德育价值。
知行合一强调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结合,是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第一要义。
我们要通过强化大学生公益认知和公益实践,达到知行合一的道德自觉。
【关键词】知行合一公益精神大学生【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公益与个人私利、团体小利相对应,反映的是社会公众对公共利益的共同追求。
公益行为,就是人们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为公共利益付出无偿劳动或个人财产的行为。
公益精神是人们在公益行动当中,所展现出来的信念追求、价值取向、品格品质等精神风貌或精神特质,体现的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超越个人私利之上的“奉献、慈善”的精神升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改革进入了“深水区”。
随着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加快,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失衡带来的贫富分化、社会矛盾、生态环境破坏等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大学生的社会公益活动,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其秉承着超越私利的利他精神,力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帮助弱势群体将大学的优秀文化、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播到社会,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彰显大学生的社会公益行动与公益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公益精神也成为当代大学生提升道德素质的理性诉求,如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爱心支教、环境保护志愿者行动等活动中,千千万万名来自不同城市的大学生志愿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公益精神,展示着当代大学生志愿公益的伟大力量。
大学生们通过公益实践,能够直接深入到社区、农村、厂矿、城市,真正了解社情民意,认清国情世情,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获得来自社会的知识,增进与劳动人民之间的情感。
许多大学生通过艰苦的公益实践,不仅看到了国家的进步与强大,看到了我们近年来取得的发展奇迹,而且也深刻感受到当前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从而要求自己牢记使命、奋勇前行,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大学生们通过这样的公益实践,获得了触及灵魂般的思想洗礼,基于此去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人生定位与理想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相结合,牢固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知行合一、身体力行的道德哲学和处世之学。
《左传》中最早提出“知”“行”的辩证关系,《左传·昭公十年》中有言:“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意思是懂得道理算不上难事,难在实行。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知行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知”是指人
们对于道德的认知,而“行”是指人们对于道德的实践,“盖阳明之所谓知,专以德性之智言之,与寻常所谓知识不同;而其所谓行,则就动机言之,如大学之所谓意。
然则即知即行,良非虚言也。
”那么,就此而言,王阳明所讲的“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要人们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紧密与道德实践相结合,不仅要认识到道德的真谛,而且要忠实地履行、践行道德的要求。
王阳明的知行观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知与行是不可分的,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意思就是如果有道德认知而没有促使自己去进行道德实践,那么,这也就不是道德认知了;另一方面是知是行的基础,知决定行,正如他所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道德认知是道德实践的前提,但道德实践反过来也促进了道德的认知,知与行互为手段,也互为目的。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深刻揭示了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关系。
这也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内涵一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作用促进理论的更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由于知行合一思想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层面的理论特质,因此,知行合一对于我们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尤其是公益精神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现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时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
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鼓励大学生们不要坐谈道德,而应该坚持知行合一,把功夫用在实践和日常执行中。
当前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还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和问题,比如在“知”的方面,国内高校少有开设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方面的课程,大学生对于公益精神缺乏系统、科学的认知;大学生公益宣传活动的广度和维度还不够,受众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在“行”的方面,国内慈善、公益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大学生的公益实践还存在不够深入、缺乏吸引等问题,破解这些难题,亟待我们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
第一,强化大学生的公益认知。
“知是行之始”,要推进道德实践,就必须先有正确的道德认知。
高校要开设大学生公益活动选修课,推进大学生公益精神教育进课堂,通过科学、系统的课堂讲授,向学生们传播公益思想和公益精神;注重讲深讲透公益精神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伦理意蕴、现代价值和德育意义;注重改革课堂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案例、讨论、辩论等形式多样、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课堂吸引力。
要建立大学生公益精神研究与实践的学生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加强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发挥学生之间朋辈教育、共同提高的作用。
大力运用榜样激励,挖掘、宣传身边的大学生公益明星、公益模范和公益典型,增进大学生对公益精神的认可。
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公益策划方案评比、优秀公益博文评选等形式,增强大学生对公益精神的道德认知。
第二,强化大学生的公益实践。
“行是知之成”,道德认知最终要落实到道德实践,道德教育才是有意义的。
要在深刻认识国情、世情的基础上,紧跟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将大学生公益实践和公益行动开展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最艰苦的基层和一线去,为群众送上公益的温暖。
要紧扣时代主题来推进公益实践,可以针对国家精准扶贫、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等时代主
题,抓住公益实践项目化的“牛鼻子”,有针对性地设计公益项目方案,在实践公益精神的同时,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要注重扩展大学生公益实践的维度,在认真开展好传统的暑期“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的同时,积极开拓大学生公益行动的新领域、新途径,不断拓展公益实践的维度,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公益实践中来。
要注重发挥教师知行合一的道德示范作用,教师带头参与、组织公益实践,切实起到言传身教的良好效果。
第三,强化大学生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道德自觉,是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
要鼓励大学生自觉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在获得公益认知、公益精神感悟的同时,反思、修正自己的公益实践;在自己推进公益实践、开展公益行动之后能够及时总结,仔细感悟自己的所思所得,形成心得体会,促进自己的公益认知。
通过公益认知与公益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达到公益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自觉。
(作者为南华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
【注:本文系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项目“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医教协同’新模式的构建”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24页。
责编/孙娜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