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方之“王道”与“霸道”
商鞅论王道,霸道的句子
商鞅论王道,霸道的句子
商鞅在《商君书》中关于王道和霸道的论述,其中有一句是:“国皆有法,而无贵贱。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
于百姓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都有法律,不分贵贱。
法律
是用来编著成图籍,设置在官府,并向百姓公布的。
此外,商鞅还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实行法治才能使
国家强大。
他主张“法治”、“集权”,反对“礼治”、“集权”,认为法治能够使国家富强,而礼治只能使国家衰弱。
在商鞅看来,王道和霸道都是一种政治策略,但它们在实施方
式上有所不同。
王道注重道德教化,以德治国,强调以仁义之心来
治理国家;而霸道则注重武力征服,以力治国,强调以强权来统治
国家。
商鞅认为,王道虽然高尚,但难以实施;而霸道虽然残酷,
但易于操作。
因此,他主张实行法治,以强制手段来治理国家。
荀子王道与霸道思想兼用的现实意义.doc
荀子王道与霸道思想兼用的现实意义王霸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对概念,中国思想家常用这对概念说明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
王道强调以德服人,主张仁义治国,霸道强调以力服人,主张功利和暴力,王道和霸道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和治理手段。
王道是一种理想,是儒家所致力的社会政治手段;霸道符合社会现实,不同儒者对霸道思想态度不一。
先秦儒家对王霸思想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王霸思想是早期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倡导王道,孟子拥护王道,反对霸道。
荀子对现实社会和政治手段思考的更符合实际,更为具体,认为王道优先,霸道次之,王霸可兼用,权谋最次,反对用权谋。
荀子王霸兼用的思想符合实际,具有现实意义。
一、先秦儒家的王道和霸道思想王霸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内涵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讨论王霸思想时要注意不同思想家的不同表达,厘清各自的特定含义。
先秦是王霸思想的源头,孔孟荀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因此需要首先分析孔孟的王霸思想,重点分析荀子的王霸思想。
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倡导王道政治,手段是以德服人。
孔子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仁学,认为仁者爱人,以爱人之心推及到政治上,衍生出了为政以德[1]11(《论语为政》)的现实逻辑,具体手段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1]12(《论语为政》),孔子的这一主张恰是王道政治的主张。
孔子反对霸道,认为依靠使人屈服的刑罚手段治理百姓,不能使人真心改过,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1]12(《论语为政》)尽管如此,孔子对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一,推动社会发展,还是持肯定的态度,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1]151(《论语宪问》)对于管仲的贡献,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151-152(《论语宪问》)在孟子那里王道和霸道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政治手段,他主张王道,反对霸道。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论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思想
孟子是中国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对王道与霸道的思想有着深入
的思考,在他的《孟子》中,他通过多种角度来透视王道与霸道的思想。
首先说的是王道,孟子认为王道就是要让人民感受到温暖和安宁,
心中满满的幸福感。
孟子说:“主张天下应治于义,道温而利,有神
明之天也”。
孟子在这里提出,王道应该是国家治理治于正义,道温
仁而同时又兼顾社会的利益,还有孟子把天放在首位,指出法令都必
须在天的同意之下,只有通过这样的做法,才能让整个国家安宁而发展。
而利用暴力,或者以恐怖统治的方式将只能使得民不聊生。
其次,这里要说的又是霸道,孟子认为,霸道就是国家仗着势力去
控制其他国家,价值观上多是强非对弱,利用暴力,造成混乱,以致
残害百姓也是常有的事情。
孟子曾经说过:“霸者乱之凶兆,到于亡也。
”孟子在这里提出,霸道都是在乱害百姓,最后也将自己害死,
这里孟子无间的反映:暴力统治,不是个好策略,永远不可能让一个
国家持久的发展。
最后,孟子在总结他的观点,道出他的看法是“王者去暴,百姓多除,仁义之所以存者也”,他认为,王道的意思不仅仅是让民众服从,更要让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仁义是支撑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基石。
所以,只有国家政法准确,才能让百姓满意,也能让国家走向发展与
繁荣。
总之,孟子认为,要让国家繁荣富强,关键是要坚持王道,而不是
霸道。
王道要服从天道,以仁义为支撑,公正准确的政治和法律,才
能带领民众走上繁荣的征程。
因此,拒绝暴力统治,推行王道,以此
应对任何挑战,才能让国家持续发展,让百姓有家可归。
中国的“王道”与美国的“霸道”
中国的“王道”与美国的“霸道”作者:来源:《新传奇》2021年第45期在中国文明史上,“王道”确定了“天下有道”,“霸道”标志着“天下无道”。
中国“王道”思想代表来自东方的和合智慧、天下秩序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级规模治理理想,可成为西方民主霸权及其国际法秩序异化的对治方案与替代性愿景。
“永远不称霸”源自中国文明传统在中国长期的文明史上,“王道”与“霸道”成为激烈竞争的治理哲学与施政路线。
“王道”确定了“天下有道”,而“霸道”标志着“天下无道”。
天下之理想治道,在于“王者兴”,在于“王道”规范的认同与多元力量的整合。
王道秩序,因而成为“协和万邦”的理想性秩序,其中融贯的是和平、共生、安全及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理性秩序思维与国际法精神。
“永远不称霸”是中国当代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这一反复宣示的国策基准,不是虚伪的战略掩饰,而是基于自身文明传统和国际秩序观的真诚表达与追求。
但“国强必霸”似乎又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的常态规律,对霸权的竞争及追求权力地位的承认,构成西方历史与文明进步的关键动力。
西方“以己度人”,以其主观历史眼光评断中国国家行为性质与走向,容易推导出所谓“中国威胁论”,甚至引向“新冷战”深渊。
西方对中国“霸权”降临的想象、恐惧和维护自身霸权的本能反制意识,造成了中国与西方尤其是美国之间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美国相信中国的霸权意图并游说其盟友、准盟友甚至中间地带国家采取相同立场,建立所谓“反华统一战线”,有两个核心支点,即所谓民主价值观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美国成为“丛林霸王”是当代国际法秩序的最大软肋2021年6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反外国制裁法》,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在中国看来,美国霸权主义的体现,是有其文化根基和行为习惯的,甚至是以其“同盟体系”进行的集团化“犯罪”。
帝道、王道、霸道
战国之前,天子称“王”,诸侯称“公”,仅有死后被当作神来崇拜的少昊、颛顼、喾、尧、舜才被称作“帝”。
换句话说,这些传说中的人物的治国方式,就是“帝道”,亦称“黄老”学说,核心则是师法造化,无为而治。
儒家要求君王对百姓实施“仁政”,让百姓“近悦远来”,这就叫作“王道”。
秦国实施变法,核心便是“耕”与“战”。
变法之后,秦人财富地位与血统关系不大,而主要与战功挂钩。
于是,敌军首级,成了金钱地位的等价物。
从此,秦人特别嗜血好战。
因为,战场杀敌等于发家致富,“虎狼之师”由此养成。
可见,所谓“霸道”,就是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军国主义。
上古帝王治世,按宏观治理的四种模式来划分,大致分为皇道、帝道、王道、霸道,/ 按历史上出现的相应人物,大致如此:/ 伏羲与神农氏淳朴归真,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国不扰民,民出而作,落而息,不感帝力而自得其乐。
何为道,为民者,出而作,落而息,即为道。
道在本心,无需教化,民在道中,行则合道,是以无为,是以弃智而愚民。
若伏羲与神农氏治天下者,务使百姓安,不知君德之何如,即:帝力於民何有哉?伏羲与神农氏皆为皇道,亦道教所称“无上大道”,混混沌沌恍恍惚惚,不分善恶不分正邪。
轩辕黄帝篡夺炎帝上台,本是以下犯上不义之举,加上轩辕黄帝为世界战争始作俑者,首开与蚩尤争夺帝位之血腥战端,成为暴力夺得天下第一人,导致天下干戈四起杀伐遍地,轩辕黄帝失和丧德,因此由伏羲与神农氏时的皇道堕落为帝道。
周武王首启臣弑君之恶例,悬纣王首级于太白旗示众,丧失君臣之道,由帝道进一步沦为王道。
尧逢囚即曰:“此吾未教之过也。
”事事皆背在自己身上,此王道也,未入帝道也。
舜继尧再治天下,历数十年垂拱而治,已由王道至于帝道。
刘邦以张良为帝师、以萧何韩愈曹参陈平等为臣,此帝、王、霸道杂用者也。
隋文帝治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从谏如流且能臣众多,百姓安居乐业,可为帝、王道兼用者也。
嬴政,刘彻、曹操,皆霸者也,春秋时齐桓公与管仲、现今美国亦是。
王道与霸道
王道与霸道——浅谈中美外交战略异同力二万睿1117030218 首先,王道是什么?仅就外交上来说,王道,重仁义,反对滥用武力,主张用对话与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争端。
王道,走的是和平之路,谋求和平,谋求协调,谋求合作,谋求共赢。
从外交上看,王道能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一条光明之路,希望之路。
什么是霸道?霸道,迷信武力,以争夺霸权与取得霸主地位为外交的最大目的。
霸道尚武,主张凭借武力,征服天下。
外交上的霸道指的就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比如美国,他利用自己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
霸道,走的是暴力道路:“暴力多边主义,主张仰仗军事同盟,建立军事优势,采取军事手段,发动军事打击,以谋求国际主宰地位和单方面的安全利益”。
在王道和霸道之间,中国选择了王道,而美国则相反。
美国奉行“先发制人”政策。
自二战以来,几乎每一场战争都有美国的参与,比如索马里战争,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南联盟战争(在此美国轰炸了我国大使馆),还有最近的利比亚战争,美国为了自己的战略利益,联合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名义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美国发动这么多战争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如果当事国服从美国的安排,那么美国就不打他,然而如果你不听从美国的“旨意”,那么就会遭到残酷的打击。
就像伊拉克,萨达姆本来就是美国培养起来的,当萨达姆为美国人服务时,美国花大笔资金支持他,然而当萨达姆不再听美国人话时,美国竟然绕开联合国打击一个主权国家,这难道不是霸权吗?当制裁利比亚,朝鲜时美国就动用联合国,然而联合国不同意时美国就不理睬,这对其他国家是不公平的,因为这样联合国岂不成了美国的工具吗,也因此这件事后,美国的国家形象受到严重损伤。
而中国奉行“积极防御”政策,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摘要:《孟子》中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讨论,是关于孟子政治问题的认识。
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讨论的内容来看,其本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的重要意义。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的对比,表达了王道的政治理想。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张。
它的基本内涵就是实行仁政。
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
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
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不过,在孟子看来,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
他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尽心上》)这是认为“以力假仁”犹胜于不假。
他说:“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论述《孟子》中王道与霸道的区别摘要:《孟子》中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讨论,是关于孟子政治问题的认识。
就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讨论的容来看,其本质还是在提倡仁政,强调以仁政的重要意义。
孟子关于王道与霸道的思想的对比,表达了王道的政治理想。
1、王道与霸道的概念在春秋时期的人们提出过王道与霸道这两个概念,孔子及后来的墨子也都使用过这两个概念。
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后来经孔子、孟子、荀子等的总结归纳,进而就成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道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
王道以仁爱为基本精神,以仁政为基本主。
它的基本涵就是实行仁政。
霸最初指诸侯之长,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各诸侯不再遵从周天子,而纷纷采取措施实现富国强兵,进而通过发动兼并侵略战争以求称霸诸侯。
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
王道是推行仁政,那么霸道就是推行力政,追求以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强权政治。
2、《孟子》中的王道与霸道的区别孟子明确区分了霸道与王道两种政治理念,并对给予二者各自不同的评价。
他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 《孟子·公丑上》)。
孟子界定王道与霸道的分别在于“以力假仁”、“以力服人”还是“以德行仁”、“以德服人”。
所谓王道实即真正地实行他所讲的仁政,霸道即以仁义为标榜,但实际上是靠武力实行强权的政治。
从真诚地“以德行仁”还是“以力假仁”的意义上说,两者是对立的,这是孟子强调的重点。
不过,在孟子看来,这种对立并不是绝对的。
他说:“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尽心上》)这是认为“以力假仁”犹胜于不假。
他说:“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中国传统政治的“王道与霸道”及当代价值
文化视野Cultural Perspective在中国的政治史上,王道与霸道一直都是君王常采用的两种治国之道。
王道即儒家强调的仁政,象征专制政治“光明正大”的一面,霸道则指的是武力、刑法,象征着专制政治“权威统治”的一面。
这两种治国之道在历史上曾助多位君王成就王朝盛世。
现如今,这两种治国理念仍旧在许多学者的著作中被提及,对处理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是一件值得各国参考的政治法宝。
一、“王道”的概念内涵在中国传统的古代政治哲学中,王道最初是指尧、舜、禹、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治国之道,即先王之道;先秦儒家最先高举“王道”的大旗,积极探索救治良方,并沿着“内圣外王”的规矩构建了一套理想的社会秩序,体现了道德和政治的直接统一。
关于“王道”,孟子曾说过:“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意为“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大国。
用道德而实行仁义使天下归顺的人,不用依靠国家的辽阔”。
经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学大家的梳理总结,王道已经成为以仁德为标准和原则的儒家的政治理想。
先秦诸子各家将“王道”作为其所倡导的经世的根本道理和治国之本,对重建政治、社会、道德、思想秩序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应对策略,最根本目的都是想要改变当时“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动荡局面,以此来实现天下大一统、上下有序的共同理想[1]。
“王道”作为儒家的政治理想,以仁义道德为根本,以民本思想为基础,几千年以来被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所沿用,代表着完善的伦理道德境界和完美的社会政治秩序,始终是贯穿中国传统的治国思想的主线。
二、“霸道”的概念内涵在西周末期,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秩序逐渐开始分崩离析,中国政治来到了诸侯“称霸”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为了在当时能够称霸一方,求才若渴,纷纷招揽有才之士并增添国力来富国强兵,于是便形成了王者霸主争抢诸子百家思想为自己所用的局面,以春秋五霸为代表的霸主为称霸诸侯而采取的治国之道即为霸道,霸道遂应运而生。
王道和霸道名词解释
王道和霸道1. 简介在人类社会中,权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们通过权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对他人产生影响。
王道和霸道是权力的两种不同体现,分别代表了合理而公正的权力行使和过度而不公正的权力滥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王道和霸道的定义、特征、区别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2. 王道的含义及特征2.1 定义王道作为一个名词,最初源自中国古代的君权观念。
王道即君权之道,是一种合理、公正、道义化的权力行使方式。
它代表了正义和公平的原则,并通过法律、道德和规则来约束权力的行使,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权利。
2.2 特征王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性:王道的权力行使是符合合理性和正当性的,不以私利为目的,而是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出发点。
2.公正性:王道是公正的,它尊重人权、平等和公正的原则,不偏袒特定个体或群体。
3.法治性:王道坚持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体系来约束权力的行使,确保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
4.限制性:王道对权力的行使有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不允许滥用权力或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
3. 霸道的含义及特征3.1 定义霸道作为一个名词,指的是过度而不公正的权力行使方式。
它强调个人或组织对他人的支配和控制,不经过合法的程序和合理的限制,滥用权力、违背公正、侵犯他人权利。
3.2 特征霸道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专制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是专断、独裁的,不受制约和监督,违反了权力分立和制衡的原则。
2.不公正性:霸道是不公正的,它往往通过不正当手段来获得权力,并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忽视他人的权利和利益。
3.任性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是任意的,不遵守规则和法律,不考虑社会和个体的长远利益。
4.不受限制性:霸道的权力行使没有明确的限制和约束,导致权力滥用、腐败和不正当的行为。
4. 王道与霸道的区别王道和霸道是权力行使的两种不同方式,主要区别如下:1.目标不同:王道以整个社会的利益为目标,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平等;霸道以个人或组织的私利为目标,追求权力和控制。
王道和霸道名词解释
王道和霸道的名词解释引言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用不同的词汇来形容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其中,王道和霸道是两个常用的词汇,用来描述不同类型的人或行为方式。
本文将对王道和霸道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含义和应用。
王道定义王道是指一种合理、公正、仁慈、有度量、体现尊重他人权益的行为方式。
王道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平衡,追求公平正义,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
特点1.合理公正:王道强调依法办事,遵循公共利益和社会规范。
它要求以公正、客观、公开的方式处理事务,不偏袒任何一方。
2.仁慈有度:王道注重关怀他人,并在处理问题时考虑到各方利益。
它追求温和而宽容的态度,尽可能减少冲突和伤害。
3.尊重他人权益:王道认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益和尊严,应该平等对待。
它主张尊重他人的意见和选择,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4.平等互助:王道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并鼓励互助合作。
它认为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共同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应用王道的思想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1.政治领域:在政治上,王道是指政府依法行使权力,为人民谋福祉。
它要求政府公正执法,保护公民的权益。
2.经济领域:在经济上,王道是指企业依法经营,遵循市场规则。
它要求企业以公平竞争的方式获得利润,并回馈社会。
3.教育领域:在教育上,王道是指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
它强调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
4.个人行为:在个人行为中,王道是指每个人都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并以诚信、友善、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人。
霸道定义霸道是指一种强势、专横、不顾他人权益的行为方式。
霸道追求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地迫使他人服从自己的意愿。
特点1.强势专横:霸道行为通常表现为强制性和高压态度。
它不顾他人的意见和权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和欲望。
2.利益最大化:霸道行为以自身利益为中心,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它往往以牺牲他人权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3.不择手段:霸道行为常常采取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包括欺骗、威胁、恐吓等。
王道与霸道浅谈
王道与霸道浅谈—以中西文化为对比时间:2012-10-29 来源:原创作者:寒江雪阅读:227次谈谈王道与霸道,就不得不说起中国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王道与霸道就已经很兴盛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图存求才若渴,为建霸业,形成了诸子百家争为王者霸主所用,以求本门发扬光大,王道霸道遂应运而生。
王道在中国古代所代表之人非孔孟儒家为典型性代表,即儒家所强调的仁政,以理服人,以德服人。
霸道在春秋典型的代表是法家,霸道所强调的是古时指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侧重武力取胜,英雄主义,以及法制精神,两者以此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许就是两个极端。
中国作为一个以农耕文明的大国,由于自从汉朝以后,统治阶级侧重于王道,推崇“罢黜百家,唯独儒术”的封建政治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
在这种文化熏陶影响下,国民渐渐失去了那种强有力的反抗意识,就像鲁迅所说的“失去了自信力”和“自我安慰”“自我满足”的思想,缺失了民族精神。
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思想,养育了一代代的顺民,而不是向西方一样的民主,自由的现代思想观念,在此并不是否认儒家思想,只是想说明王道对中国后世的影响。
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寻求一丝答案,为什么中国古代的昌盛为什么会在清朝以后衰落,也许与中国统治阶级经常推行的王道儒家思想有很大联系,在中国的思想观念中,一直强调保大家舍小家,为集体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等观念,在中国很难出现一个像拿破仑那样的英雄人物,即使在中国出现一个这样的人物,只会是有两种可能,要么它产生于集体之中,像李世民、朱元璋、赵匡胤、毛泽东等,要么会死的很惨,像韩信,于谦、杨修、孔融、彭德怀等。
清朝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落后世界潮流的开端,更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屈辱时期,面对英国等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在朝堂上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主战派,一种声音是主降派,但是最后结果是主降派胜出了,从此战争形势除了退让就是忍辱负重,一步步的退缩丧失的不仅仅是主权,更是一个民族的衰落。
“王道”与“霸道”
“王道”与“霸道”——论中美全球外交战略的异同土木一班1004010132张勇从人类开始产生,抑或是人类还没有产生的时候,竞争就以各种形态存在着,现在的国际关系其实就是利益,权利,地位的竞争,各国之前时而友国时而战国。
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大国之间的角力战从未停息过。
中国,最为一个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舞台上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可以说注定要与某些霸权主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走到一条战略路线上。
在国际竞争,外交战略上我们都是独立自主的,决不允许别的国家通过一些非法手段进行强制干涉。
我们要始终摆好自己的位置,在国际舞台上跟美国好好地唱一台精彩的戏。
个人认为,中国一直在外交战略上可以说都是奉行“王道”主义,很多时候都是以德报怨,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不像美国那样动不动就武装镇压,发动军队而是通以理晓以利,与他们交朋友互利互惠,大有一种君王风范。
但是反观美国则是依仗其原有的资本积累和在经济军事上领先于众多世界小国优势霸道的横行在世界各个角落。
我觉得从历史上那两次世界大战就能看出他们在竞争中的种种霸道行为,就像一个流氓,我不喜欢我就打架。
用以现在网上比较红的一句话说就是“霸气侧漏”。
美国的霸道,在众多问题,例如伊拉克、伊朗等的问题上都习惯性的滥用武力。
美国的霸道还体现在其仿佛不允许有一丝的他不喜欢的地方存在于这个世界,所以他不断地制造事端,不断地策划推翻他不喜欢的政权,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搅乱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
即使不惜在自己的国土上假造一些恐怖事件。
美国的种种不人道,霸道残酷的手段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像老师上课讲的,美国911事件有很大可能就是美国自己在自己国土上上演的一场混淆大众视线的恐怖事件,位的就是获得充足的借口对中东地区获得军事进攻的理由。
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本拉登大叔是否真的实在前日被美军击毙都是世人所无法真正了解的。
美国不断策划者一系列的活动,搞出一系列的争端,恐怖事件,来成全他想要向世界各地进军的目的,纵观世界各地,还有多少国家没有他们的驻军,美国一起霸道的手段强硬的军事力量,硬是在别的国家只能忍气吞声甘愿做其手下的情形下,受他的控制。
1、霸道与王道
霸道与王道作者:金焕民这篇读起来让人云里雾里的文章,是写给那些“资本型老板”看的。
什么是资本型老板?是指那些秉持“拿我工资,就得唯我是从”的老板。
这类老板虽然貌似重视人才,但骨子里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礼贤下士”。
这类人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价值,自然也就很难让他知道他人的价值。
他们的自信完全建立在资本基础之上。
这类老板信奉的是霸道。
咨询这个职业,最大的好处是能够近距离、大面积接触成功人士---无论是老板或者是高级职业经理人。
从某种意义上,能够研究透他们,就能发现中国企业所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刘春雄老师曾经整了一个给中小企业老板画像的小系列,过程中邀请我也整上两篇。
我没写。
原因是怕得罪人---与许多中小企业老板关系都不错,如果大家对号入座,会很尴尬。
况且我写东西有时很尖锐,用词很具杀伤力,就越发不愿意无事生非了。
去年写了个营销高管修炼系列,里面用许多篇幅讲老板的不容易,建议高管们应多体谅老板的难处。
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对老板无限迁就,因为老板也分为三六九等。
有些老板,根本就不值得“伺候”。
除了少数人,大多数人在具有一定成就之后,都会飘飘然。
即使那些没有飘飘然的“少数人”,所以能够自持,主要原因也是所取得的成就,还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的目标。
达到之后也会如此。
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会飘飘然,而在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飘飘然状态和用什么方式去飘飘然。
莫扎特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天才的音乐家。
他很喜欢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并且经常把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写信告诉朋友。
其中女王夸他百年一遇,是他最得意的。
其实,他最终的成就很可能是万年一遇。
另外一个同样著名同样硕果累累的音乐家威尔第,是这样总结自己一生的:20岁之前,只谈自己;30岁谈自己与莫扎特;40岁谈莫扎特与自己;50岁之后只谈莫扎特。
在这里,我只选择一个特定的视角谈谈飘飘然这个问题。
这个特定的视角就是如何评价自我,做到“知人”与“自知”;如何处理“已”与“人”的关系;如何平衡个人好恶与事业需要间的关系。
孔子论王道与霸道的领导艺术
孔子论王道与霸道的领导艺术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了王道与霸道两种领导艺术。
王道是一种依靠德治的统治方式,而霸道则是一种依靠武力的统治方式。
以下是对孔子论王道与霸道的领导艺术的探讨。
王道是依靠德治的统治方式。
孔子强调,一位领袖的首要任务是树立道德标准、率先垂范。
他认为,一国之治,不在政策得当,而在人心和道德准则上的体现。
一位领袖要有高尚的品格、深厚的修养,才能赢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孔子提出的“仁人君子”理念,反映了他对领导者的要求。
仁者,是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包容并尊重所有人,无私奉献;在领导者的位置上,仁可以让君民心同、和谐共处。
君子,是指道德高尚、行事光明磊落的人,他们的言行都是典范,让人敬仰憧憬。
在孔子看来,领导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高尚的品格和德行为国家建立稳固的道德基础,才能有效地起到统治和御民之功。
霸道是依靠武力的统治方式。
孔子认为,当时的诸侯国是混乱无序的,没有一个王者能够协调各地的利益,确立统一的制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提出了霸道的统治方式。
霸道是指以武力压服其他诸侯,确立一种强势领导的方式。
这显然只是一种权力短暂稳固的做法。
如果领导者在行使霸道的统治方式时,缺乏仁爱之心,容易造成轻视百姓、藐视公义的后果,最终导致权力的短暂。
孔子论王道与霸道的领导艺术,不仅界定了统治的标准和方式,同时深刻反映了领导艺术的本质。
领导艺术本质是什么?一方面,它是一种优秀的个人品质。
只有在品格高尚、道德优良、修养深厚的基础上,才能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他人;一方面,领导艺术是一种制度建设。
只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建立健全的制度,使每个人、每个团体都能在法制的基础上自由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和谐。
总之,孔子论王道与霸道的领导艺术,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领导人的重要指导和启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领导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更加凸显,我们需要不断总结和学习,发扬传统、开拓创新,为促进国家繁荣发展、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对孟子王道和霸道的看法和认识作文
对孟子王道和霸道的看法和认识作文第一篇作文一孟子所期望的仁政穿越千年,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实现。
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以人民为中心,实行王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以仁政王道为主张。
他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竭力劝导齐宣王要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孟子十分重视民的作用,他引导齐宣王“推恩及百姓”,如同现在所说的“以人民为中心”。
穿越千年再看当今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与人民血肉相连不可分割,中国共产党承认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这与孟子行王道的思想相吻合。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就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把新中国“爱好和平”的形象树立在世界人民面前。
从那时起,社会主义新中国就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爱好和平的国家、民族和一切进步人士的理解、支持和尊敬。
历史表明,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和信守“和平治国”的方针,直到“改革开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中国政府依然高举“和平崛起”的伟大旗帜。
因此说,“不称霸”是中国人民自始自终的承诺和风度。
反观美国,它自称是当今世界文明的中心,是“普世价值”的传播地,但是美国自二战结束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采取“唯我独尊”、“强加于人”的“霸道”模式,为它所谓的“文明”镶嵌了“最野蛮”的注脚。
面对世界人民表达出的“和平与发展”的渴望,美国不是积极地促成世界范围的“和平与发展”局面,而是我行我素、不断挑起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制造地区之间的冲突,掀起一场场战争。
近来,美国又在积极谋划,四处结盟、陈炮舰于中国南部海疆,不断制造南海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矛盾,其“霸道”行径暴露无遗。
不论是当今的美国,还是当年失败的德国纳粹党,或是日本帝国主义,他们都不得民心。
在当今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下,能够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富足安康的国家并不多见,但是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给世界带来的启示是: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制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读《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辩技巧
解读《齐桓晋文之事》的论辩技巧《齐桓晋文之事》记叙了晚年的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
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儒家"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
这是一次非常精彩的游说,充分展示了孟子高妙的论辩艺术。
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话题转换艺术。
在先秦时代,"王道"和"霸道"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霸道则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齐宣王于谈话始便问"齐桓、晋文之事",显而易见,齐宣王有称霸的野心。
孟子以"仲尼之徒无道齐桓之事……无以,则王乎?"这样一段立场鲜明的回答,不仅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了王道,成功地为下文能向这位君主游说自己的"王道"学说打下了基础。
这种避实就虚、求同存异的话题转换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化解敌意、缩短距离的心理战艺术。
大凡高妙的游说者,首先要准确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掌握主动,然后再寻找时机,一举攻克对方。
孟子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不能让齐宣王产生反感。
他把话题引向王道后,并未直接从正面谈王道,而用"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了行王道的基本条件。
这样通过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信心的方式,在夸赞中讲道理,就化解了敌意,缓和了气氛,缩短了他与齐宣王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他自己及其"王道"学说能被齐宣王接受扫除了障碍。
取譬设喻、逐层推进的启发艺术。
孟子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
要讲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使对方有所启发,然后再逐层推进,从而揭露出事物的本质。
如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未,而不见舆薪"比喻齐宣王不施"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让齐宣王心理上得到安慰。
孔子论王道与霸道的领导艺术
孔子论王道与霸道的领导艺术人们在谈论企业家的领导艺术时,经常会说“王道”与“霸道”两个词,其实“王道”与“霸道”从古到今都是中国执政所用的两个很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所谓“王道”是指以道德感化为主要执政方式,是建立在以德服人哲学理念的管理形式。
所谓“霸道”是指以行使权利为主要的执政方式,是建立在以力服人的基础上的管理形式。
在历史上无论是唐王李世民的“王道”或是秦王秦始皇的“霸道”的执政方式在一段时间内都取得了社会繁荣和稳定,但是时间一长,两种执政方式都出了问题。
历史证明只有辩证的处理和应用好“王道”与“霸道”的关系,一个社会或组织才能长治久安。
关于“王道”与“霸道”的论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有过如下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用政策来管理和用刑罚来规范人民,人民就会只求免于刑罚,即使犯错但只要没受到刑罚的处罚,心中就不会有羞耻感。
而用道德来管理和用礼数来教化人民,人民就会从内心有羞耻感,从而自动自发的遵守社会规范。
由此可见,仅用以力服人的“霸道”虽然可以震慑组织内的成员免受错误,但却不会达到自动自发的管理目的。
只有用以德服人的“王道”才能最终感化组织内的成员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
从而达到管理的最终目标,这其实就是西方管理学说中的制度与文化的辩证关系的最早论述。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其实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管理大师,其管理的哲学理念与西方两千年后今天的理论同出一辙。
这不得不说我们古代圣人先贤的智慧已经超越了历史的时空。
我们现在重拾历史的思想贝壳,就会有许多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我们就会感知中国化管理的精髓和魅力。
(更多有关爱维龙媒董事长段俊平先生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画好圈、饼、叉就是管理大师》)现代西方管理学中对“制度”和“文化”的管理关系做了许多论述。
在西方许多制度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并被执行下去,因为西方人们有宗教契约精神,而在中国只有好的制度才能被执行,坏的制度甚至是不合理的制度,开始就会被人们的诟病而无法执行下去,曾经流传甚广的管理故事证明了这一点。
商鞅的,帝道、王道、霸道治国
商鞅的,帝道、王道、霸道治国商鞅三见秦孝公商鞅,又称卫鞅,战国时代著名的改革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在初次进入秦国,通过贿赂秦孝公宠臣景监,三次面见秦孝公,从而实施春秋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庞大、也是最彻底的一次变法运动,史称商鞅变法。
那么,商鞅三见秦孝公都说了些什么呢?是什么让秦孝公在三次接见了商鞅以后,下定决心变法呢?本名卫鞅,别称商鞅所处时代战国时期主要成就商鞅变法商鞅(约前390~前338年),卫国宗室后裔,名鞅,以国为氏,故称“卫鞅”;又以出身为氏,被称为“公孙鞅”;卫国同君本与周天子同姓,其先出于天子的册封,所以史籍中也有称商鞅为“姬鞅”的,只是这最后一种称呼不太流行。
后来,因主持秦国变法、国强民富,有大功于秦国,秦孝公赏赐给他商於十五邑的封地,号为“商君”,商鞅从此成为“商鞅”。
商鞅是卫国(都今濮阳西南)人,战国中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早期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
一封求贤令,西出函谷关商鞅原先在魏国相国公叔痤家中当中庶子(家臣),公叔痤对他很欣赏,病重之际,曾向魏惠王举荐,由他来继任相国。
但魏惠王觉得此人太年轻,没有从政经验,没有答应。
公叔痤死后,商鞅在魏国失去靠山。
恰在这时,僻处西隅的秦国有了新的国君。
刚继位的秦孝公准备光复其先祖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的事业,收复东边被(三晋)侵占的土地,下令在国内访求贤才。
商鞅得信以后,立即收拾行李,西出函谷关,来到了秦国。
孝公宠臣,荐变法名士商鞅在秦国有一个老朋友,名叫景监,现在是秦孝公的宠臣。
景监一见老朋友自东方来,兴奋地说:“您来的正巧,我们主君正在访求贤才。
以您的远见卓识,主君必定会重用。
”商鞅也不客气:“我从大梁(今河南开封)千里迢迢到此,正为此意。
”一见孝公,谈帝道治国自炎帝开始,帝道治国一直是中国古代最向往的治国之道。
商鞅初见秦孝公时,首先提出了以尧、舜为代表的帝道治国。
帝道治国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治国之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所有治国之道的鼻祖。
商鞅在提出帝道治国时,首先列举了尧舜二帝在位时的繁荣盛景,但是秦孝公却因为对帝道治国发展太慢的看法,而拒绝接受帝道治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方之“王道”与“霸道”
治外感方如大将,消灭入侵之敌;治内伤方如丞相,治理国家。
这是人们对方药性能的比喻之谈。
外感多为六淫犯人,其来疾,其变速,其症险,尤其是温病。
这就要求在短时间内克敌制胜,故用方多猛,犹如行军打仗一般,争分夺秒。
内伤多为七情所伤,饥饱劳役,日积月累,正气日渐削夺,人多不觉,或虽有感觉,但因影响不大而忽略。
这样由功能而及脏器,病已形成,才被引起注意。
由于其来渐,其势缓,其伤深,在治疗时要想急切见功,如奔跑太快,必致颠仆。
且骤病易起,渐衰难复,因此这类方药,疗效相对地显得缓慢。
人们鉴于两类方药的性能不同,常称前者为“霸道”之方,后者为“王道”之方。
长于治外感病者,崇“霸道”方而贬“王道”方,认为“王道”方如隔靴搔痒,不能治病,可有可无;长于治内伤者认为“霸道”方最伤正气,稍有过用,往往使病者愈治愈坏,甚至成为坏病。
“霸者”方长于攻逐,其力猛,往往看到某个症状明显消失,易被认为“有效”。
“王道”方多用于扶正,其效缓,因气血之生长本身就缓慢,易被误认为“无效”。
其实两者各有千秋,要点在于用方之准确灵活耳。
有一膨胀病患者曾自述,初胀之时如槟榔、木香、牵牛子之类一服即消,继服效果逐渐减小,更医求治,谓过用攻伐,中气不能转输,改用香砂六君子
汤,初服三剂,似有效又似无效,又服三剂觉精神好转,胀也有所减轻,以后消消补补,终收全功。
以治疗中病人也曾性急,嫌进展太慢,又求医改用攻逐药,两剂后几乎腹胀如故,惊骇之下,才不敢再自作聪明。
非“霸道”方不足以却邪,非“王道”方难以扶正,两者不可偏废。
古人有比喻“王道”方为“君子”,所谓不求功而有功,不言德而有德,犹如“无名英雄”。
其功妙在潜移默化之中。
二者或分用,或合用,如十枣汤中甘遂与大枣同用,皂夹丸中之枣膏送服,保和丸之加白术为大安丸。
用之得当皆有妙用。
叶天士治疗虚损久疾,强调“王道无近功,多服自有益。
”我早年读此体会不深,中年对此略有体会,晚年始领会深切。
久病正衰,当以“王道”方为主,多服自有益,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
惜乎有的病家只图一时之快,有的医家着眼于急功好利,对于慢性虚损之疾,而行霸道极为有害。
临床上以霸道方攻伐无过,加重病情者并非罕见。
上工治病,不仅要治病,更要治心,千方百计嘱病人耐心治疗,才是好的医生。
此点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言之颇详,是医之道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