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讲义【一二讲】201208
教育学原理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03
教育过程的基本原理
教育过程的本质与特点
教育过程的本质
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其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过程的特点
教育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双向性、实践性等特点。其中,长期性指教育过程需要经历较长时间 才能看到明显成效;复杂性指教育过程中涉及多种因素和变量,需要综合考虑;双向性指教育过程是 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实践性指教育过程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
05
智育原理及其实践应用
智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构建
智育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促进全面发展。
VS
内容体系
构建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智育内 容体系,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 能力、创新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
智育过程中的原则与方法探讨
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因材施教、启 发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
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实践中的案例分析与启示
案例分析
选取典型案例,分析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实 践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
启示
从案例中提炼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包括教育理念更新 、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方法创新等方面,为教育实践提 供借鉴和指导。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者的定义与分类
广义上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 、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 影响作用的人;狭义上的教育者指从 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的角色定位
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广博的知识储 备、精湛的教育技能以及良好的心理 素质。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扮演着知识传 授者、能力培养者、思想引导者、情 感关怀者等多重角色。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学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有的认为是“教育事实”;有的认为是“教育规律”等。
还有的认为是上述三者中的两项或三项。
事实上,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但是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研究教育现象并不是教育学的根本目的,教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在理论上,教育学要为教育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调整教育方针政策;在方法论方面,教育学要给予实际教育工作者以指导,帮助学校和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育科学质量。
三、教育学的历史和未来(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1.西方国家中“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教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Pedagogue”,是从古希腊伴随儿童学习所用的“教仆”派生出来的。
按其词源来说,教育学就是照顾、照看儿童的学问。
现在,在英语国家中,教育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使用“Education”一词,“教育”(Education)和“教育学”(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Pedagogy”一词已被“Education”一词取代。
不过,在欧洲,“Pedagogy”和“Education”两词仍区别使用,把“教育”(Education)理解为对儿童的培养过程,把“教育学”(Pedagogy)理解为研究教育儿童的学问。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一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本章讲授教育与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1.教育、各种教育起源说以及教育学派的概念。
2.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3.教育学创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与著作。
4.当代教育学状况。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教育”概念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
教育学的其他一些概念及由其所构成的教育命题都是以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为基础的,都是围绕着这一概念展开的。
不对“教育”这个基本概念有一个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理解,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上述这些范畴和命题。
一、“教育”的定义(领会)★★一般说来,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社会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一般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个体的角度: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以上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以上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但是,这两种定义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
单纯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而且,广义的“教育”定义过于宽泛,几乎可以看成是“生活”的同义词,从而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规定性;狭义的“教育”定义在定义项中出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概念,犯了循环定义的毛病。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有目的的实践行为。
教育学原理全套精品课件
汉语“教育学”最初是由德语经由日语“教育学”转译过 来的(1901年,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翻译的《教育 学》——日本式的赫尔巴特教育学)。
总结: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教育学的复杂性——对其 内涵不同视角、不同层次的理解。
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
教育学的复杂性取决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而 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取决于人的复杂性。因而, 教育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学。
理论结构的综合
理论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具体原理和操作原理
基本原理是指关于教育及构成教育的各种实体(社会环 境、自然环境、人等)的种种假说,具体表现为教育本质 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功能论等。
公理
具体原理是指关于具体教育问题的解释,其核心是关于教 育过程及构成教育过程的各要素的认识。
定理
操作原理是指关于如何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理论,具体表 现为教育原则、方法、途径等。
的基础
三、学习本课程的建议
阅读第一。主要是阅读教育名著,教育论著及 相关著作,教育期刊和浏览教育网站。
问题第二。善于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思考第三。养成思考的习惯,多问“为什么”。
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是保持学习兴趣的基础。 交流第四。交流是重要的学习渠道,是理解问
题的关键。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研究第五。学习是为了研究,研究是为了更好
解题方法
存在的问题:
总体结构失衡——片面强调基本原理,相对淡化 具体原理,过分忽略操作原理。
各原理内部存在问题——基本原理抽象程度较低, 概括水平不高;具体原理偏重一般性认识,缺乏 具体、深入的元素及结构分析;操作原理关注笼 统的原则与方法,忽略教育机智的研究。
哲学与科学的“教育”综合(杜威的综合)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三、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1、时间:17世纪以前2、特征:(1)、人们还没有将教育现象作为独立的现象来加以研究;(2)、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3)、还没有形成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教育概念体系。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时间:17——19世纪2、特征(1)、教育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领域(2)、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概念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5)、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1、发展动力: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的斗争2、重要的教育学流派(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主要观点: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体系提倡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用于教育研究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将结论应用于实践以检验实研结果教育实验不同于心理实验,是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主张用实验、统计等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方法的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主要观点: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教育对象是人,因此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的过程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过程,因此应该用思辩的方法研究教育目的是将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转变为主观文化,培养完整人格(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主要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经验不断的改造第三、学校即社会第四、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第六、教学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既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方法论(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迪斯、吉鲁、阿普尔、布迪厄主要观点当代资本主义学是维护社会不平等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歧视与对立的根源教育与社会是对应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制约教育目的人们已经对这种不公平麻木了批判教育学就是要揭示教育背后的利益纷争对人们进行启蒙批判教育学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四、课程名称与历史(一)、课程名称《教育学》、《公共教与学》、《教育原理》、《教育通论》(二)、课程历史1、起源(1)、最早出现在普鲁士,康德曾四次主讲此课程,其讲义以《康德论教育》为题出版(2)、在清末引进西学的过程中,《教育学》首先在京师大学堂开设2、演变原先是关于教育的所有知识的总称。
《教育学原理》讲义
目录第一讲教育学概述 (3)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4)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4)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4)第二讲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0)一、教育的概念 (10)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12)三、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14)四、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15)五、教育的发展 (15)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发展 (17)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17)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9)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20)四、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22)第四讲教育与人的发展 (24)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24)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5)三、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7)第五讲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29)一、教育目的 (29)二、培养目标 (33)第六讲教育制度 (35)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35)二、学校教育制度 (36)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38)第七讲课程 (39)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39)二、课程类型 (40)三、课程编制 (41)四、课程改革 (48)第八讲教学 (53)一、教学概述 (53)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54)三、教学过程 (55)四、教学模式 (57)五、教学原则 (60)六、教学组织形式 (61)七、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63)八、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65)九、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66)第九讲德育 (72)一、德育概述 (72)二、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72)三、德育过程 (73)四、德育原则 (74)五、德育方法 (77)六、德育途径 (77)七、德育模式 (78)第十讲教师与学生 (80)一、教师 (80)二、学生 (83)三、师生关系 (85)【考查目标】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本知识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阅读教材】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4.《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近3~5年来的文章【分数分布】2007:112 2008:102 2009:117第一讲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规范和艺术的科学。
《教育学原理》课件PPT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05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层次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它规定着教育活动的方 向和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可分为不同层次,如国家 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 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等,它们之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使其能够 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 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学校与社会 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06
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教育制度的内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内涵
教育政策的制定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包括问题诊断、政策制定、政策合法 化等步骤。它需要政府、专家、公众 等多方面的参与,确保政策的科学性 和民主性。
教育政策的实施
教育政策的实施是将政策转化为实践 的过程,包括资源配置、组织变革、 教学改革等方面。实施过程中需要注 意政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
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提高 个体的素质,为个体的未来发展
奠定基础。
教育还能够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体的全面发
展和终身发展。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促进个体在认知、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满足不同个 体的发展需求。
教育学的定义
(2024年)《教育学原理》全套课件完整版x
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的 合作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32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2024/3/26
33
教育信息化趋势
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在线教育与远程教育发展、人 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等方面的趋势,这些趋势为教育信息化 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教育创新趋势
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技术创新等方面 的趋势,这些趋势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4/3/26
政策调整方向
包括加强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 发展等方面的方向,这些方向反映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 任务和目标。
中级阶段
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开始关注学生需求,追求 教学效果。
高级阶段
成为学科带头人或专家型教师,关注教育改革, 追求教育创新。
2024/3/26
24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内外因素剖析
内部因素
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职业认同、教 育信念等。
外部因素
学校文化、领导风格、同事关系、学 生需求、教育改革等。
2024/3/26
25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有效途径探讨
持续学习
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 、学术交流等,更新教
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2024/3/26
实践经验
通过教学实践、教育研 究、参与教育改革等方
式积累经验。
合作交流
反思总结
与同事、学生、家长等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共同提升教育水平。
26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 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
17
PART 04
《教育学原理》课件
(二)、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 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目的 的指向性。人的其他社会活动的目的不是直 接为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唯有教育才是以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
❖ 综上分析, 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有两个区 别点, 其一是社会性, 其二是以影响人的身心 发展为目的。它们也是教育现象两个基本特 征。
本章重点与难点
❖重点: 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基本存在方式 ❖难点: 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 根深蒂固的误识: 教育就是他人教育
一、两部教育大辞书的“教育”词条释文: 教育就是他人教育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 ❖ 《教育大辞典》的“教育”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条目释文
180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 学》, 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 形态的学科。
赫尔巴特
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 阶段,是因为:
第一, 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第二, 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最后, 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从三个维度研究教育: 一个维度是应用相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
1.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 (B. S. Bloom)出版了《教育 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 鲁纳(J. S. Bruner, 1915—) 出版了《教育过程》。
布卢姆 布鲁纳
1975年,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JI.B. 3aHkoB, 1901-1977)出版了《教学与 发展》。
❖人们是如何得出 “教育就是他人教育” 这一结论的呢?
教育学原理第2讲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
3
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引导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化问题
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大。
解决方案
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提高信息化设施设备配置水平;加强教师信息化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 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缩小教育差距。
06
教育学案例研究
案例一:翻转课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总结词
发展的影响。
03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课程设计
01
02
03
04
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的教育目的,确保课 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与目标相一
致。
课程内容
根据学生需求和学科特点,选 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注重内容
的深度和广度。
课程组织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教学 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时
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调整。
课程评价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课程 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课程改
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在线教育的普及与深化
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将更加普及,并逐渐深入到
各个领域,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
03
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学习
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个性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学原理》课件
发展历程
教育学基础概念的发展历程, 关键理论和学派。
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 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 论指导。
2 学习理论
著名的学习理论,如行为 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文 化理论。
3 教学原理
有效的教学原则和策略, 如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和 个性化教育。
教育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课程设计
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活 动,如项目学习和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讲授法 讨论法 实验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来传授知识和技能。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 能力。
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认知发展
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特点,如 感知、注意和记忆。
历史演变
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演变,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教育特点。
文化影响
不同文化对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影响,如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教育的国际视野
1 全球教育
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挑战,如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
2 教育比较
国际教育系统和制度的比较,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3 教育合作
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和机会,如学生交流和师资培训。
学习动机
社会互动
学生的自我激励和学习动机因素, 如兴趣和目标。
学生与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互动和 合作,如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
教育评价与反馈
评估方法
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考试、作业和项目评估。
反馈机制
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错 误。
师生关系与教育效果
1
教师角色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引导者和学习支持者的角色。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时期。 欧洲:古希腊罗马—资产阶级革命前 (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 中国:春秋战国—清朝末年 (公元前6世纪—公元19世纪末)
教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1632年他所著的《大教 学论》,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他对世
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在世界教育 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孔子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神是 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弟子三千, 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在文化教育方面 有两大贡献:第一,整理和保存了我国 古代文化典籍;第二,开创私人讲学之 风,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 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豫。就是预防,禁于未发,消灭于萌芽状态。
时。就是及时,善于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
孙。就是顺序,也就是循序渐进。
摩。就是相互观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教育学二讲》课件
教育公平的推进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
未来,教育政策将更加注重推进教育 公平,努力消除地域、贫富等差异对 教育的制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 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未来将更加注重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提升,通过培训、 激励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 学能力。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评价 体系也将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 综合素质和能力,而非单一的考试成 绩。
教育全球化
跨国教育的合作与
交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国教 育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未来, 各国将加强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 流,共同推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
国际化课程的建设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未来将加强国际化课程的建设, 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资源,提高 课程的国际化和现代化水平。
全球教育资源的共
通过行动和实践来检验的。这种哲学观点强调教育应该以实际应用为导
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基础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刺激和反应来解释和预测的。这种心理学观点强调 教育应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学生的行为。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知识是通过内在的心理过程来构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这 种心理学观点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点
以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 主,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 品质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的方法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 育、亲子互动、家庭作业 等方式,促进孩子全面发 展。
家庭教育的挑战
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 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 效果。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的作用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名师讲义
教育学原理目录教育学原理导学 (2)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4)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7)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0)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2)第五章教育目的 (15)第六章教育制度 (18)第七章课程 (23)第八章教学(上) (27)第九章教学(下) (31)第十章德育 (37)第十一章班主任 (41)第十二章教师 (45)第十三章学校管理 (50)教育学原理导学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内容纲要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的概念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第六章教育制度第七章课程第八章教学(上)第九章教学(下)第十章德育第十一章班主任第十二章教师第十三章学校管理推荐参考书《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年版(大部分院校)《现代教育原理》柳海民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对王道俊补充)《教育学基础》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年版(学硕推荐,专硕院校包括首师、山西大学、浙大、重庆师范等)《教育概论》叶澜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版(浙大、湖北师范)《当代教育学》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第四版(浙大、广西师范)《教育原理》陈贵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浙大)《教育原理》唐智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西南大学)不必担心的忧虑我是跨专业的……我没有整块的时间……专硕与学硕到底有什么差异?如何学习和复习框架是存储和提取的有效工具概念+命题+理论概念:是什么+辨析命题:关系思维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价注重结合实际分析问题注意结合教育史与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主要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有的学校买不起水龙头)教育问题(教育公平问题)2.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Eg. 苏格拉底:产婆术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培养》):班级授课制萌芽《学记》: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思想散见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著作中经验描述与总结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从经验总结过渡到理论说明,运用心理学知识论述教育教学问题,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现了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教育评价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 究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 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判断,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目 的是探索和发现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此外,教育评价主 要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则更加关注 教育活动的过程和内在机制。
THANKS
目的等问题。同时,教育学也为哲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方式。
02 03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的理论基础,帮助教育学 更好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同时,教育学也为心理学提供 应用和实践的平台。
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社会结构、文化、人口等社会因素对教育影响的分 析框架,帮助教育学更好地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教育学也为 社会学提供教育领域的研究案例和数据支持。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按研究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按研究方法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按研究范式分(实证主义 研究、解释主义研究、批判主义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教育评价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要点一
联系
要点二
区别
教育评价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 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教育评价可以为教育 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帮助研究者了解教育活动 的实际效果,从而改进和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同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 法支持,提高教育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其对美的追 求和向往;美育则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和道德品质,促进德育的深入开展。
2024年《教育学原理》1课件-(含多款)
《教育学原理》1课件-(含多款)《教育学原理》课件一、引言教育学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深远的影响。
本课件旨在介绍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核心概念、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二、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以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是指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问题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如教育不平等、教育质量下降等;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性联系,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等。
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1.哲学基础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道德品质和专业能力的劳动者。
2.心理学基础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持。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为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效果。
3.社会学基础教育学与社会学密切相关,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关系,以揭示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
四、教育学的核心理论1.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研究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道德、体力、美育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
教育学原理全套精品课件
教育学原理全套精品课件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分数的引入、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进行比较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数的引入和意义。
难点:分数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切苹果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苹果被切成几份,引入分数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分数的引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是用来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数。
(2)讲解分数的意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分母表示整体被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3)讲解分数的比较:引导学生运用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完成教材第66页的练习题,巩固分数的概念。
(2)完成教材第67页的练习题,巩固分数的比较。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例题,讲解分数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分数进行问题解决。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分数的定义、意义和比较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完成教材第68页的回家作业。
答案:略2. 题目: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在讲解分数的比较时,学生通过随堂练习,较好地掌握了方法。
但在课堂中,部分学生对分数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运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分数》第一课时,主要包括分数的引入、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比较。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的意义对教育的元研究教育研究的历史与基础教育科学及研究教育的功能教育、社会与文化教育与教育事业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对教育的元研究1关于对象与概念–对象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物,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对象研究实际上就是事物的本质研究,本质乃存在的存在。
–研究对象明确到什么程度,科学理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怎样研究对象就怎样构建科学的理论和体系。
–概念是对象的语言表述,无概念的研究不是科学的研究,概念的关系研究就是规律的探索,概念的准确程度标志对对象的掌握程度和其研究的理论水平。
对教育的元研究21.人们对教育的存在的理解与认识2.教育的时间存在3.教育的空间存在4.教育的本质5.教育本质研究的意义对教育事业的价值认定与社会其他现象的关系定位对教育研究的拓展思路明确教育管理的基本要素明确教育评价的基本范畴教育发展的条件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认定教师工作的价值认定教育学是教育之学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一、为什么要研究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找出世界各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共同性,阐明教育科学研究在本国发展的特殊表现和基本线索,加深对教育科学自身的理论认识,从而提高理论修养。
教育科学理论系统=教育科学横向状态+教育科学理论的过程状态–黑格尔:研究哲学史就是研究哲学–卡西尔《人论》:历史学并不是关于外部事物或事件的知识,而是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理论的预测功能来源于理论本身的纵向分析与现状的关系–二、划分科学发展的理论依据–潜科学阶段–科学阶段–后科学阶段–二、教育学形成前人类教育思想的概况潜科学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思想–孔子、荀子–书院–人才选拔制度–西方古代历史上教育思想–古希腊教育苏格拉底:真实的知识是“概念”,知识就是道德德谟克利特“灵魂之善,身体之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智主义”“文雅教育”:教育服务于闲暇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教育:“人道主义(Humanism)”:重视人、平等、有修养四、教育学(科学)在欧洲的形成历史背景社会基础(经济)夸美纽斯、培根、卢梭教育学和形成始于赫尔巴特德国人对科学的理解赫尔巴特的哲学、心理学知识及其他知识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了解中国引入西方教育的背景了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了解中国教育科学发展的脉络了解目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况寻求自身研究的起点教育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西方教育学输入后才开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原理》讲义目录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 (2)一、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对象 (2)二、中西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2)(一)我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2)(二)西方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3)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3)(一)必要性与方法 (3)(二)前(潜)科学时期 (3)(三)科学时期 (3)四、主要的教育学流派 (3)(一)实验教育学 (4)(二)文化教育学 (4)(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4)(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4)(五)批判教育学 (5)五、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 (5)第二讲教育科学与哲学 (7)一、哲学与教育科学的基本关系 (7)二、主要哲学派别之观念论(Idealism) (7)(一)主要观念 (7)(二)观念论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 (7)(三)教育启示 (7)三、主要哲学派别之实在论(Realism) (7)四、主要哲学派别之实用主义(Pragmatism) (8)五、主要哲学派别之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8)六、关注哲学与教育之关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9)第三讲教育与社会学 (10)第四讲教育与文化学 (18)第五讲教育科学研究 (23)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学原理研究的对象对象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物,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对象研究实际上就是事物的本质研究,本质乃存在的存在。
研究对象明确到什么程度,科学理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怎样研究对象就怎样构建科学的理论和体系。
概念是对象的语言表述,无概念的研究不是科学的研究,概念的关系研究就是规律的探索,概念的准确程度标志对对象的掌握程度和其研究的理论水平。
教育的表层结构教育的中层结构教育的深层结构教育是什么?教育从形式上看是一种传递经验的手段教育是人为了优化生存(环境)进行的认定、选择、传播、创造文明的活动。
目的:人的生存手段:传播内容:人类文明结果:优化人的生存教育是有关处理(因人的欲望增长而产生的)知识与(人们使用知识的)智慧之间矛盾的科学。
教育本质分析的意义1.对教育事业与工作的价值认定2.对教育研究的拓展思路3.提升教育管理和评价价值取向4.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认定5.教育发展的条件分析二、中西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一)我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君子三乐》中的“教育”——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辞源:理解:1.“教”字的左右结构,表明古代东方文化已经认识到教育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重视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此为东方教育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甚至支配作用的特点。
2.“教”字的左部结构表示东方教育重视对儿童青少年进行系统文化经典知识的传授;…表示东方尤其是中国教育重视系统的书本知识学习,使得中国教育中的学生在基本的知识技能方面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
3.“教”字的右部结构表示东方尤其是中国教育重视施教者的权威性、教育过程的严肃性。
…此为东方教育强制性的特点。
(二)西方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1.苏格拉底教育为新思想的助产,教师就是学生新思想的助产者。
2.柏拉图:人是由肉体和灵魂构成,但灵魂先于肉体存在;出生是肉体的获得过程。
但由于出生时“震骇”而又使灵魂或多或少有所丢失。
然而,人们的后天又必须作为肉体与灵魂俱全“完人”,因此,必须通过教育来“找回”失去的灵魂(知识),因此,教育是必须的,“学习只不过是回忆而已。
”3.比较:知识观学生观过程观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一)必要性与方法找出世界各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共同性,阐明教育科学研究在本国发展的特殊表现和基本线索,加深对教育科学自身的理论认识,从而提高理论修养。
教育科学理论系统=教育科学横向状态+教育科学理论的过程状态理论的预测功能来源于理论本身的纵向分析与现状的关系分析方法潜(前)科学阶段科学阶段(二)前(潜)科学时期(教育学形成前人类教育思想的概况)近代以前,人们对于教育的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习俗与经验的水平!中国:《学记》、《论语》、《师说》、《中庸》、《大学》……西方:希腊三哲、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后的教育(三)科学时期科学时期的到来有一个过程1.独立学科地位的形成标志: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对科学进行的的分类: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标志: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3.科学教育学时代的到来标志: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之上代表作: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4.独立形态教育学形成的标志A.研究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B.使用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体系;C.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D.研究结果方面,有了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E.研究机构方面,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四、主要的教育学流派(一)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梅伊曼和拉伊主要观点:1.反对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用于教育研究;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假设,实验,验证);4.教育实验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评价(二)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哥、利特观点: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行(不能用赫尔巴特的概念思辨和实验统计进行研究);教育目的是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管文化的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要建构和谐的对话的师生关系不足;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代表性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经验与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1938)。
观点: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3.学校即社会4.课程以儿童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观点: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3.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他们。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五)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观点:1.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教育复制社会关系2.出现上述原因是由于教育与社会是对应的,学校教育功能就是再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3.人们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
4.批判教育学就是要揭示看似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启蒙”学生,“解放”意识。
总结百年来教育学发展第一,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第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可以批评这个传统,但是却不能绕过这个传统。
第三,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没有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理论争鸣,就没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五、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教育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西方教育学输入后才开始的。
如果从教育学被规定为师范学堂的一门课程算起,至今已有百年。
其基本过程大体为:先抄日本,后袭美国,再学苏联。
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1919)是西方教育学在我国开始引进的时期。
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教学思想引进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佩斯泰洛奇第二阶段(1919-1949)是西方教育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时期,也是杜威教育学说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时期。
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等教育精神,谋求个性的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第三阶段(1949-1978)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52-1957年主要是学习前苏联教育学的时期。
1952年学习苏联,以凯洛夫«教育学»为教材在建国初期,教育属于上层建筑,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教育学的内容上,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习共同纲领,学习共产党的政策法令,介绍一些解放区和东北老区的教育经验,也介绍一点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主张,没有体系,没有理论,科学性不强,政治性强,盲目性强。
1958-1978年是教育学横遭极“左”思想、极“右”路线摧残。
1958年“教育大革命”批判凯洛夫“三脱离”。
同时采用“三结合”的教育方式,以“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编写中国式的«教育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路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否定一切人类文明,否定任何形式和内容的教育学,学校中“教育学”课程消失了,教育科学研究没有了,这是“教育无学”、“教育无家”、“教育无理”的漫长的黑暗时期。
中国教育学的建设和发展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破除迷信、教条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教育科学进入空前的繁荣时期,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1年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阶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作为思想方法的基础。
1982-1984年为明确目标,积极探索阶段。
研究人民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为中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为目标。
也有分支学科的产生。
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涉及教育内部和外部各个方面的改革热潮:一些传统的理论观点获得新的解释。
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论题得到广泛的研讨: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大、中、小学基础课大纲的研究/关于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