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基础知识讲座
方志的种类
方志的种类方志是一种记录地方历史、地理、人文等信息的文献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志的种类也逐渐多样化。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志种类。
一、地方志地方志是最常见的方志种类之一。
它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信息。
地方志通常分为省、市、县、乡、村等级别,每个级别的地方志都会详细介绍该地方的发展历程、地理特点、人口统计、经济状况、文化传承等内容。
地方志是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家谱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世系和家族成员的方志种类。
家谱通常按照家族世系的顺序编排,从上到下依次列出祖先和后代的姓名、字辈、生卒年月、居住地等信息。
家谱除了记录家族成员的基本信息外,还会补充家族的历史、传统、族谱等内容。
家谱是了解一个家族历史和人文传统的重要依据。
三、学术方志学术方志是记录学术机构、学者、学科发展等信息的方志种类。
学术方志通常以学术机构或学者为单位,介绍其研究方向、成果、学术交流等内容。
学术方志是了解学术界发展和学术成果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
四、宗教方志宗教方志是记录宗教信仰、宗教组织、宗教仪式等信息的方志种类。
宗教方志通常分为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不同宗教的方志。
宗教方志记录了宗教信仰的起源、发展、传承等内容,也记录了宗教组织的结构、人员、活动等信息。
宗教方志是了解宗教文化和宗教历史的重要资料。
五、名人方志名人方志是记录历史名人、英雄人物等信息的方志种类。
名人方志通常以名人为单位,介绍其生平事迹、贡献、影响等内容。
名人方志不仅记录了名人的个人成就,还反映了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名人方志是了解历史名人和英雄人物的重要途径,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六、企业方志企业方志是记录企业发展、经营状况、人员组织等信息的方志种类。
企业方志通常以企业为单位,介绍其成立背景、发展历程、经营模式等内容。
企业方志不仅记录了企业的发展和经验,还反映了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信息。
方志基础知识及运用PPT课件
表
古老体裁。插在文中,效果简明, 文约事丰。
包括事表、物表、数字表等形式, 广泛使用在体裁“志”、“传”两大体 裁中。
录
即附录。这一体裁专门辑录有存史 价值的资料或文献。一方面发挥历史证 明作用,另一方面,作为公开性档案, 永不失传。
地方志就是记述某个区域事物的著作。
第一讲 方志的属性、类别、源流、功能
二、类 别
(一)综合志(全志)与专一志(专志) (二)通志与断代志 (三)单卷志与合卷志 (四)图志与专题志
第一讲 方志的属性、类别、源流、功能
三、方志源流
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仅宋元以来就有 9000余种,10万多卷。
萌芽于先秦,兴起于汉晋,成型于唐宋, 发展于元明清。
体裁“志”的结构 • 卷、篇、章、节、目 • 篇、章、节、目 • 章、节、目
简称章节体
体裁志
第
第
第
一
二
三
章
章
章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节
节
节
节
节
节
节
节
节
一
二三目目来自目一二
三
目
目
目
一
二
三
目
目
目
一
二
三
目
目
目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目
目
目
地方志怎么写 PPT
• 行政区域志书:一统、州、府、省、市、县、 乡等。 自然实体志书:山、河、江、湖、海等。 社会实体志书:厂、站、校、院等。 建筑实体志书:亭、楼、寺、塔、堤、库 等。
• 行业实体的的志书:工业、农业、金融、 司法等。
• 2.综合性 地方志号称一方之全史,地方之百科 全书,内容涉及所记地域自然、社会、人文各个 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纵向:既可纵贯古今几千年, 亦可断代划限;横向:但凡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 切事项,如天文、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军 事、社会、人物,应有尽有,无所不包。
• 至宋代,方志趋于定型,以“志”为名的 专著增多,到元代出现了《大元一统志》, 经明、清两朝,志书的体例规范渐趋一致。 地方志经此成为一个专有门类的书籍,也 形成了中华文化传统中一独特的组成部分。
(二)关于地方志的属性
• 明了起源,讨论属性,已是学术研究的范 畴,实是对方志分类的不同观点反映。
(一)地方志从何而来 ——志书的源流
• 方志的起源,推得远一些,是从人类活动 有记录的时候即已有方志,只是没有归纳。 至周朝建立后,分封的诸侯各有史官掌纪 事编史之职,有归纳性的书籍出现,方志 也就从此派生出来,大致有这么几个源头:
• 1.国别史:如晋之《乘》,楚之《栲杌》, 郑之《志》,鲁之《春秋》等,周天子设 有官吏掌管各地史籍,有外史“掌四方之 志”,小史“掌邦国之志”等。在这里已 有“志”名之出现。
• 2.地理书: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记载地理情 况的书籍,其中《山海经》《禹贡》最为 知名。《山海经》以山经为纲,载山川、 道里、民族、邦国、神话、宗教、物产、 动植物、风俗等,《禹贡》将全国分为九 州,记各州山川河流、土地物产、田畴交 通、贡赋民情等,都已具方志的性质。
• 3.地图:在春秋战国时已经有地图,在《周 礼》《尚书》《诗经》《管子》等古籍是 都有关于地图的记载。这些地图一般标有 行政区划、山川、土地等情况,均被看作 是方志的源头。
地方志基本知识
地方志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性质1、什么是地方志。
地方志,古代又称地志、地记等。
方者,方域,地方;志者,记也,述也。
地方志是以一定地域(主要是行政区划)为范围,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和历史的资料性著述。
新方志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反映一个地方自然、社会各方面的现状与历史,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科学文献(或者说综合性地情资料书)。
2、方志的基本特征。
(1)地方性(地域性):历代各类方志,均以一定地域为记述范围,又因地域不同,所记风物人文亦不同。
表现出特有的地方色彩。
(2)资料性:方志任务不是探索历史规律,而是为认识地情、科学研究积累资料,为决策提供依据。
其价值与功能即体现于资料性。
(3)纪实性(实录性):历来要求修志要实事求是,据实而书,“夫志,为一邑实录”。
不实则无用,甚至起反作用。
志书所录,又多为经过分析考证的一二手资料。
(4)综合性:内容是综合的,兼具史、地、自然、社会各方面,容纳古今百科记述方法和体裁是综合的,有概括提炼而非单纯资料汇编;又综合运用各种体裁。
(5)实用性:方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章学诚),也正因其资料丰富,史实可靠,实用性强,而历代不衰。
3、史志关系。
志与史,可谓同源异流,殊途同归,既有共性,更各有特点。
史、志有密切联系。
上古史、志不分,即所谓“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郑樵《通志序》)。
梁启超也认为“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孟子所称“晋《乘》、楚《寿杌》、鲁《春秋》,庄子所称‘百二十国宝书’比附今著,则一府州县志而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志发展过程中在内容、体例方面吸收了史书的不少特点,有着基本相同的治学要求和编写原则,均有资政、鉴戒的作用。
从内容和体例看,可谓史中有志,志中有史。
志又为史提供资料,“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梁启超《龙游县志序》)。
但史、志有别,不能以史代志。
其区别在于:(1)对象和任务不同:历史记述研究的主要是社会现象,目的是为提示历史发展规律;方志则自然、社会并重,主要反映本地自然、社会的基本情况,提供有关系统资料。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标准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一、地方志的概念(一)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是地方志书及地方志类书的总称。
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
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
只能说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及以前,人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地方志有各种不同的认识。
尽管如此,这些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1)地域性和记述性。
地方志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点,“地方志”也称“方志”,“方”就是地域性,说明它有一定的区域围;“志”就是记述性,古人说“志者,记也”,说明它是以记述为主的。
(2)时间性。
地方志书有一定的断限,但又不同于历史的分期。
(3)门类性。
地方志书按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横排竖写”。
(4)综合性。
即地方志书要进行综合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志书记述的整体性。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后,经过2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至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才正式对地方志书(地方志)有了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二)地方志的作用第一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之初,人们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还停留在旧方志编纂者对地方志作用的理解上,即地方志的作用是“存史、资政、教化”,“存史”是第一位的,随后才是“资政”、“教化”。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很早即誉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既然被称为文明古国,就要有文明古国的标志,长城、大运河、故宫、秦始皇兵马佣、三星堆等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实除了上述中外闻名的古代建筑和遗存之外,代表我国古代文明的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
我国是世界上古代文献保留下来最多的国家,有说十余万种,有说二十多万种。
不管多少,这些典籍都是我国的巨大财富。
之所以我国能将大批古代文献完整的保留下来,应当归功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而我国正是这两项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国。
我国传流下来的古代典籍内容丰富,种类繁冗,其中既有史书、地理书、兵书与农书,也有政书、类书、天文书与占卜之书。
除上述典籍之外,在我国的古代文献里,还有一种特殊体裁的书籍——即倍受瞩目的地方志。
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有人估算府志、州志与县志约占我国现存古籍总量的百分之十。
我国现存古籍有十万余种,就是根据现存记述府州县的地方志书数量推算出来的。
但这种统计仅限于府志、州志、县志,如果算上其他各种专志,地方志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所占比例将会超过百分之十五。
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到底是一种什么书,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属史书之流,有的认为应入地理书之列,也有的认为地方志乃“史地两性,兼而有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修志以来,对地方志的属性,出现了很多新观点。
有的认为是“地方百科全书”(朱士嘉《谈谈地方志中的几个问题》);有的认为是“行政管理科学的书”(于希贤《试论中国方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有的认为地方志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方信息学”,为“地情之书”(刘伯伦《方志与信息》);而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说“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
”这些观点或标新,或立异,各执一词。
地方志编修基本知识
地方志编修基本知识一、依法修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先后开始“盛世修志”。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下称《条例》)。
2008年9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下称《规定》)。
《条例》和《规定》是修志的主要法规。
当然,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等也是相关适用法规。
什么是地方志?由于地方志的多源性和源远性,形成了对方志属性的多种说法。
有的说是地理书,有的说是历史书,有的说是地理、历史兼备,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
有人解释为地方志是记述一定地域里的社会、自然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述。
“一方之全书”、“地方百科全书”。
《条例》第三条描述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条例》第十条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
水富第一轮修志是1993年,20年过去了,现在是第二轮修志。
如果说第一轮修志是摸索前行,那么,本轮修志则是有章可循。
二、方志体例方志有其自身的体例,《规定》第八条指出志体是“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
”第十一条要求“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一)体裁体裁包括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一部志稿几乎都要具备。
述:有的称总述,有的称概述。
“述”也包含一些章节下的无题叙述,即综合性叙述,它简要说明本章节记述的主要内容。
两者在写法上的区别是:《概述》要叙述志稿所记部门或地域事业发展的大势大略,胸怀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用一定的深度进行阐述。
《概述》是全志中唯一可以适当议论的部类。
既要展示现状,又要把握规律,揭示未来,展望前景。
而章节下的无题叙述,只能综合内容,不能议论。
无题叙述不是必有的,而要看需要,不必要的就直接进行入章节记述。
记:主要是《大事记》,也含《编后记》。
《大事记》—般采用编年体辅以纪事本末体。
地方志基础知识讲解
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由于新编志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坚持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 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鉴别资料,因 此,为各级领导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党的干部政策提供了资 料依据,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志存史功能,是方 志“与生俱来”的,是指方志搜集、整理、保存了反映地情的完 整系统的历史资料、可以为后人所用。方志涉及范围之广,数量 之多,已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资料宝库。这些珍贵资料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能发挥提供资料以备参考的重要作用。方 志的教化功能,古人有过许多论述。例如:章学诚说:“史志之 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传 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新方志的教化作用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方面,为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 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乡土教材;另一方面,提高广 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培养造就地方建设 人才。江泽民在上海市地方志编委会成立大会上说:“新地方志, 是对广大市民,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行爱 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的、亲切的富有说服力 的教材。”
第二 关于编纂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问题
一、指导思想
方志是科学著述,只有指导思想正确,才能保证政治观点正 确。首届修志明确提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续 修方志时应当继承。但也应看到,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不断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是中 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已写进了党章。续修方志重点记述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此时正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新时期, 邓小平理论不仅从宏观上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而且对这一时期的一些事物都有具体论述。因此,续修方志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保证编修方志的政治方向。关于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续修方志问题,主要应 把握以下几点。
地方志编写常识简述
地方志编写常识简述(请印此稿)(辅导材料马铁松)一、地方志概念地方志是全面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可称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
如省志、市志、县志等。
有关承德的古代志书:《畿辅通志》(清光绪直隶总督李鸿章纂)、《钦定热河志》(清乾隆本,和珅、梁国治纂)、《承德府志》(清道光承德知府海忠纂)。
志书分类:1、部门志:是记述一个部门的历史和现状的志书。
其以记述工作为主。
如《工会志》、《工商联志》、《政府志》、《市委志》等2、专业志:是记述一方一项事业或事物的志书。
如《教育志》《水利志》、《交通志》、《电力志》等。
3、乡镇志:记述一个乡镇历史和现状的志书,是一地的百科全书。
如《凤山镇志》、《南关蒙古族乡志》等。
4、基层志书:一个独立单位的志书。
如《承德师专校志》、《九龙醉酒厂志》、《承钢志》、村志、街道志等。
方志理论:研究地方志专业的学科叫方志学,形成于清代,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明末清初)、章学诚等;近代有王葆心、傅振伦等。
目前,地方志理论刊物有《中国地方志》及各省级地方刊物。
近年来出版了一大批方志理论书籍。
承德市近年出版了《史志探微》等地方志论文集,同时发表了一部分地方志论文。
目前,部分高校已设置了方志专业。
二、地方志的形成和发展1、地方志的起源和发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1)、导源于史。
如晋《乘》、郑《志》、《周礼春官》。
(2)、导源于地理。
如《山海经》、《尚书禹贡》。
(3)、导源于古地图。
如古代舆图、图经。
2、地方志各种体裁的产生和发展(1)、图经。
又称图志、图记,地图及文字的总称。
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
如东汉《巴郡图经》、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宋代《长安图记》等。
(2)、传。
记述地方人物与风俗,如东汉《南阳风俗传》等。
(3)、记。
记载一地的事物和历史,如北宋的《太平寰宇记》。
(4)、录。
与记、志功能相同。
如隋《京师录》。
(5)、乘。
方志的别名。
如春秋时期《晋乘》,比较少见。
一、要了解地方志的基本知识,为编写志书奠定基础
志书编写基础知识一、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书?地方志简称方志。
“方”,是指地方、方域而言;“志”即记,是记载或记述的意思。
对地方志、地方志书最权威的解释我们采用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的解释,它指出: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了解地方志书的概念,需要把握四个关键词:一是“全面系统”,就是内容要齐全,体例要科学、完备;二是“一定行政区域”,就是要有确定的记述地域范围和界限;三是“历史和现状”,就是说志书不仅要反映一地的历史状况,还要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记述好一地的现状;四是“资料性文献”,这一点突出地告诉了大家地方志书的最基本特性,即资料性。
即地方志书根本上是一种资料书,不需过多修饰、加工,但一定要准确可信。
二、地方志书的基本结构和体裁有哪些?1. 80年代起编纂出版的志书,多数采用章节体,通常是将志书记载范围内的事物以“编(篇)”或“卷”为单位分设若干个平行的单元,然后各编(篇)之下,再按“编(篇)”题所辖事物的实际内容设若干章,章下设若干节,节下依据情况设目或不设目展开记述。
章节体中又有大编体、中编体、小编体三个类型。
2.地方志书的体裁是构成其体例的主要要素,有述、志、记、传、图、表、录等多种。
(1)述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志首的概述,它是全志的总纲,独立成篇,内容主要是摄取各编(篇)之精华而勾勒出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项事业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要求概括全书大要,突出地方、行业或事业优势和特点,点明某地、某行业或某项事业利弊所在,揭示发展规律、展望未来场景。
志首概述是当代志书编纂的创新体裁。
写法上,总体依然体现志书为资料性著述的本质特征,运用记述体,以资料说话,唯一与志体不同的是可以适当地述中带议,使事实和议论浑然一体(或议论得失,客观准确评议一地一事业的兴衰起伏;或展望未来,传达一地一事业发展的前景)。
地方志与地方志的写法
地方志与地方志的写法————————————————————————————————作者: ————————————————————————————————日期:ﻩ地方志与地方志的写作方法(晋中市史志院副院长李新文)ﻫ一、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的概念)ﻫ“方”者地方也,“志”者记述也。
“方志”者地方之记述也。
ﻫ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的资料性著述。
ﻫ二、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
1、性质:资料性著述。
2、内容:包括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既反映历史发展,又呈现现实状况。
举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灾异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被称为“一方之百科全书”。
ﻫ3、取材范围: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如《祁县志》即记祁县现行区划范围的事情。
驻在祁县的国家、省、市管单位,行政上虽不属祁县管理,但处在祁县地域,应在记述范围。
ﻫ4、功能(作用):古称“存史、资治、教化”,今引伸为“存史、资政、育人”。
“存史”就是记载当地历史并传之后世;“资治”就是帮助当政者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并以次作为主政的历史借鉴和制定决策的参考依据。
因为自从隋朝实行地方官吏回避制度后,一直到明清都是不让当地人在当地做官。
地方官到一地任职,必定要翻阅地方志了解当地情况;“教化”即教育,就是通过阅读地方志,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爱国、爱乡的教育。
ﻫ今天,又有学者提出了“交流”的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要实行经济全球化,国家要实行对外开放,从地方上来说,要加强开放力度,引进外资,扩大交流,要走出去。
地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志书可以让外地人全方位地认识本地、了解本地,提高知名度。
所以,志书的功能今天越来越多样化。
有关志书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中所起的作用的例子已经很多。
5、记事时限:即志书的时间界限。
如这次《祁县志》就是从1978年1月1日记起,6、目的:地方志被称为“一方之全史”,到2010年12月31日结束,不能超越时限。
地方志编纂经验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地方志编纂的经验。
地方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信息。
近年来,随着我国地方志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志编纂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此,我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与大家交流一下地方志编纂的经验。
一、充分认识地方志编纂的重要性地方志编纂是一项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工作。
编纂地方志,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服务现实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充分认识地方志编纂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明确地方志编纂的原则1. 实事求是原则:地方志编纂要以事实为依据,客观、真实地反映地方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 科学性原则:地方志编纂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3. 系统性原则:地方志编纂要全面、系统地反映地方历史与现实,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地方的发展脉络。
4. 地域性原则:地方志编纂要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特色文化、历史和地理环境。
5. 时效性原则:地方志编纂要关注现实,及时反映地方发展的新情况、新成果。
三、加强地方志编纂队伍建设地方志编纂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编纂队伍。
我们要加强地方志编纂队伍建设,提高编纂人员的综合素质。
1. 加强政治素质培养:编纂人员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责任感,确保地方志编纂工作的正确方向。
2. 提高业务能力:编纂人员要掌握地方志编纂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提高编纂质量。
3. 注重实践经验:编纂人员要深入基层,了解地方实际情况,为地方志编纂提供丰富素材。
4. 培养团队精神:编纂人员要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地方志编纂任务。
四、创新地方志编纂方式1.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提高地方志编纂的效率和质量。
2. 丰富编纂内容:关注地方特色,拓展编纂领域,使地方志更加丰富多彩。
3. 拓宽传播渠道:利用多种媒体,扩大地方志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地方志。
地方志交流发言材料
地方志交流发言材料地方志交流发言材料1. 引言地方志是记录和描述一个地方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
它对于了解一个地方的独特性和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志的交流与分享,不仅有利于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也可以为其他地方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本次交流中,我将重点讨论地方志的编纂方法和价值,同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2. 地方志编纂方法地方志的编纂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广泛收集、整理和研究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地方志编纂方法:2.1. 档案调研:通过查阅各种档案资料,包括官方档案、个人文献、地方志等,了解地方的历史背景、特色和重要事件。
2.2. 走访调查:到地方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和社会经济状况,并采访当地居民,听取他们的口述历史和故事。
2.3. 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统计数据,如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据,可以对地方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2.4. 研究比较:将地方志与其他地方的志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各地的异同之处,为地方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3. 地方志的价值地方志有着丰富的价值,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还为地方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以下是地方志的几个重要价值方面:3.1. 文化传承:地方志记录了地方的传统文化、民俗习惯、方言语言等,为后人了解和传承地方的独特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3.2. 发展指南:地方志的编纂过程中需要对地方的经济、人口、产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为地方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决策支持。
3.3. 祖籍认同:地方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爱乡情结和参与地方发展的热情。
3.4. 学术研究:地方志作为一种权威的文献资料,对于学术研究和历史考证具有重要意义,为学者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地方志的交流和编纂,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4.1. 多元化内容:地方志应该全面而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既要注重官方档案资料的整理,也要关注居民的口述历史和日常生活。
地方志资料收集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地方志资料的收集与交流。
地方志作为传承历史文化、记录时代变迁的重要载体,对于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此,我代表地方志编纂部门,就地方志资料的收集与交流发表以下几点意见。
一、地方志资料收集的重要性地方志资料收集是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基础,对于确保地方志内容的真实、全面、准确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地方志资料收集的几个方面:1. 丰富地方志内容。
地方志资料收集有助于丰富地方志内容,使地方志更加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 传承历史文化。
地方志资料收集有助于挖掘、整理和保护地方历史文化,使后人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志资料收集有助于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参考,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4. 提升地方形象。
地方志资料收集有助于展示地方特色,提升地方形象,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
二、地方志资料收集的方法与途径1. 深入调查研究。
编纂地方志,首先要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地方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查阅文献等方式,收集地方志资料。
2. 整合现有资源。
地方志资料收集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享资源。
3. 拓展网络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地方志资料收集的重要渠道。
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地方志资料,如地方新闻、论坛、博客等。
4. 建立资料库。
建立地方志资料库,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方便查阅和使用。
5. 鼓励民间参与。
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地方志资料收集,如征集民间故事、传说、风俗等,丰富地方志内容。
三、地方志资料交流的意义与途径1. 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地方志资料交流有助于各地地方志编纂部门相互学习、借鉴,提高编纂水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古典文献 第十章 地方志与家谱
• 乾道《临安志》,周淙(cóng)纂修,成书于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该志为其在临安知府任上所修。原书十 五卷,明中叶后散失,今仅存前三卷,分别为卷一行在所,卷二历代 沿革、星度分野、风俗、州境、领县、户口等,卷三牧守。《四库》 馆臣称该志“叙录简括,深有体要。……今其书虽残缺不完,而于南宋 地志中为最古之本”。 • 淳祐《临安志》,赵与修,陈仁玉等撰,成书于理宗淳祐十年(1250 年)。赵与,字德渊,号节斋,淳祐元年至十二年知临安府。陈仁玉, 字惪公,台州人,官至兵部侍郎。原书五十二卷,今仅存第五至十卷, 即卷五至七城府,卷八至十山川。 • 咸淳《临安志》,潜说友纂修,成书于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潜说 友,字君高,处州缙云人,该志为其知临安府时所修。原书一百卷, 今存九十六卷,在三志中内容最为详备,保存最为完整。前十五卷为 “行在所录”,其后为府志,分疆域、山川、诏令、御制、秩官、官 寺、文事、武备、风土、贡赋、人物、祠祀、寺观、园亭、古迹、冢 墓、恤民、祥异、纪遗等目。书中引文皆注出处,对前志之误多有订 正,重大事件则列专题考证。
• 4.元明时期是方志的普及期。这一时期,方志的 种类有所增加,体例更趋完备,尤其 是明代为改 变方志庞杂现象而提倡简志,对方志发展有重要 意义。 如徐硕《至元嘉禾志》、袁桷《延祐四明 志》和于钦《齐乘》等。 明代“天下藩郡周邑莫不有志”。 • 5.清代是方志的鼎盛、提高期。由于清王朝重视 修志,加之著名学者参与修志和研究方志理论, 因而清代方志总的特点是体例谨严,种类齐全, 数量大增,是分志的鼎盛和提高期。 如贾汉复 《河南通志》《陕西通志》;《大清一统志》; 戴震《乾隆汾州府志》;钱大昕《乾隆鄞(yí n) 县志》等。
• 5、方志是资料书。这种观点鉴于方志编纂历来重视资料的收 集、整理、考订,资料性极强而提出的。卢中岳在《地方志 史话》中称:“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有关地理历史方面的 历史性资料。”1985年梁耀武在《论地方志是一方资料全书》 称地方志为资料书。并认为,方志作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 代代相传,普遍编修,其价值功用仅次于正史、实录,其历 史地位的取得主要靠它保存了完整、珍贵的资料。这种意见 认为,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 性,它决定着方志其他特性。 继承方志传统,主要是继承它的资料性。资料在方志编纂过 程中起支配作用,没有资料,不可能成书。 • 如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地方志不是评论历史的书,不是史论”,“不是一部科学 理论著作”,“不是导游手册”,而是“严肃的、科学的资 料书”,“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 “是一部科学文献”。
方志的基本知识
方志的基本知识方志的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概念(一)什么是地方志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
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才正式对地方志进行统一的科学的定义。
其中第3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二)志书的命名地方志书选取志名,都受地域名称,部门名称、专业名称和编纂时间的制约。
也就是说,志书编纂完毕后所选取的志书名称,必须标出所记述地域的地名、部门的名称或所记述专业的名称,以免造成混乱;同时要注明所编志书的编纂年代(编纂时间),以免后人读志或续编续修此志时,年代混淆不清,也会造成混乱。
(三)地方志的特点和作用地方志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1、区域性。
地方志的记述范围仅限一省、一市或一县,乡镇志的记述范围一般来说限一乡(镇)。
凡是不涉及本地的事物都不作记述。
由于各个地方的地理环境不尽相同,社会发展也各有特性,地方志应把这些特点在各自志书上体现出来。
不过,在本地设置的外地的企事业单位,也要适当加以记述(如金融部门、税务部门等)。
另外,属于本地而设置在外地的企事业单位也应提及(如驻外地办事处等)。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
地方志基本知识及资料采集要点流渡中学严庄坤一、地方志的概念(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载一定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作为地方资料汇集,成为各部门、各学科获取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追忆先贤,记述沿革、探寻风物,还是利用方志蕴藏的宝贵资料开展科学研究,为现实服务,地方志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地方志的种类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现在主要是省志、市志、县志(包括旗志、盟志)三级志书,以及乡(镇)、村志。
三、地方志的特征1、地域性。
这是地方志的首要特征。
地方志自古以来都是特定的地理区域为记载范围的,即便是一些山水志、寺庙志、行业志、企业志也是以特定区域为记载范围的。
2、资料性。
地方志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保存大量珍贵的资料。
编纂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客观、详实地记录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状况,让人们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去探寻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地方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政府文献、馆藏档案、图书报刊、金石碑刻、实地采访、口碑调查、测绘勘探等方面,资料包罗万象、丰富详实。
3、广泛性。
地方志综合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面貌,其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覆盖了各个行业、各个学科、各个部门,范围之广是其他任何著作不能替代的。
4、时代性。
时代性主要是说地方志的内容与形式具有时代烙印、时代特征、时代差异。
地方志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地方志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存在,就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更其形式、充实其内容,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5、连续性。
地方志的连续性表现为编纂工作的连续性和内容、形式的连续性。
编纂的连续性是国家规定的,历史上有五十年修一次,三十年修一次的作法。
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相因,绵延不绝,地方志功不可没。
地方志发挥了传承文明、延续传统、保存民族文化的特有作用。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地方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区丰富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它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和传承着地方的发展脉络与特色,具有诸多鲜明而重要的基本特征。
其一,区域性是地方志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地方志着重记述的是特定的地域范围,无论是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甚至是一个乡镇、一个村落,都有其专属的地方志。
这种区域性使得地方志能够精准地反映出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物产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比如,在记述山脉、河流时,会详细描述其在本区域内的走向、长度、流域面积等;在介绍物产时,会突出本地特有的农作物、矿产或者手工艺品。
这种对于区域特色的聚焦,使得人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一个地方与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其二,资料性是地方志的又一重要特征。
它广泛收集、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档案、统计数据、口述传说等。
这些资料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为后人研究当地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素材。
例如,查阅某地的地方志,可以了解到该地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划变迁、人口增减情况、税收政策的调整以及重大的自然灾害和应对措施等。
而且,这些资料通常经过了严格的考证和筛选,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其三,综合性也是地方志不容忽视的特征。
它不是孤立地记录某一方面的内容,而是将一个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记述。
这种综合性使得地方志能够呈现出一个地方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轨迹。
比如,在一部地方志中,既会有关于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介绍,也会有政治制度和治理方式的演变;既有经济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也有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既涵盖了社会风俗和民生百态,也包含了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进步和成果。
通过这种全方位的综合记述,读者可以对一个地方形成一个全面而立体的认识。
其四,连续性是地方志的一个独特之处。
许多地方志都有着悠久的编纂历史,往往会在前志的基础上进行续修和补充。
地方志资料
地方志资料一、资料的种类(一)、文字资料志书资料主要来源于文字资料,而文字资料主要来源于档案资料、报刊资料和图书资料。
文字资料以其数量大、内容丰富而成为编修地方志的重要资料。
按种类划分主要包括5种:档案资料、资料性工具书、报刊杂志、私人著述、工商业统计资料。
1、档案资料:档案是社会成员(组织与个人)在其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并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
是编修志书最重要和最常用的资料。
2、资料性图书:对于地方志而言,所有具备史料价值的书,都具有参考价值,特别是资料性图书:大事记、年鉴等类型的资料性图书,这些图书中涵盖大量第一手资料。
(补充各行业自行出版的图书)。
还有资料性工具书,名人辞典、地名辞典等。
3、报刊杂志:在断限范围内的各时期报刊上的有关报道、文章等。
报刊资料也是历史活动的真实或曲折的记录,所载内容也是极其真实而又相当具体的,虽然也有失真的地方,但是基本情况和线索还是能反映出来的,尤其所记时间、地点、人物等多较准确,仍不失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报刊选择上注重选择在各时期具有影响的正规报刊出版机构发行的党政机关报刊以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类报刊等,这些报刊办刊规范,有正当的消息发布渠道,具有权威性,涵盖丰富的社会信息,不仅能从中提取资料,还可为资料收集工作提供重要线索。
4、私人著述:重点名人笔记、回忆录、传记等。
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当事人的社会活动轨迹,可信度较高,与口碑资料具有同等价值,成为修志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5、统计资料:是指工商业等社会各业的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能准确反映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是志书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口碑资料又称“活”资料,是指存在人们脑海中,流传于人们口头上的资料,能够为一些湮灭的史实提供重要线索,成为修志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主要包括两类:1、当事人回忆:有些事件发生年代并不久远,但其经过情况却不见记载,或者记述不清,而当事人或知情者仍然健在,他们的回忆往往有助于廓清史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基础知识讲座作者:《阜新市志》副主编王紫晨第一讲:仕么是地方志?国务院二○○六年五月十八日颁发的《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一条指出:“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
”第一个问题,地方志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指出:“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
“地方志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编纂的地方志,设区的市(自治州)编纂的地方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编纂的地方志。
”由此可见,地方志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
狭义的地方志是指地方志书。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本讲座所讲的地方志,是狭义的地方志,即地方志书。
第二个问题,地方志的起源与发展首先,讲地方志的起源。
中国地方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
周朝建立后,分封了许多诸侯。
各诸侯国出于加强自己统治的需要,均设置史官,随时记录本国发生的事件和统治阶级的活动与言论等,并编纂成书。
晋《乘》、郑《志》、鲁《春秋》等即是由史官编撰的具有史志性质的国别史。
地方志还导源于地理书。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由于生产的发展,活动地区的扩大,地理知识日渐丰富。
随着水陆交通和商品交换的发达,经济上呈现统一的趋势。
政治上大一统的趋势在酝酿之中。
由于诸侯们在不断发生的战争中,需要了解本国(本地区)的地理状况和他国(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于是出现了一批总结前人积累起来的地理知识、记载全国地理情况的著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山海经》和《禹贡》。
地方志的起源与古地图也有密切的关系。
《周礼》、《尚书》、《诗经》、《管子》等书中,都有关于地图的记载。
我国地图的出现年代很早。
据考证最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开始使用地图。
地图上标明了行政区划、山脉、土地等情况,始于汉唐的地方志种类之一的“图经”,就是由古地图发展而来的。
直到现在,地图仍是地方志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导源外,一些古代经典如《周礼》等,对地方志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周礼》也称《周官》,近人根据出土文物考定为战国时的作品。
《周礼》主要记载周王室官制。
《周礼》分地域记事的特征,是后世方志的基本特点。
据考,《周礼》是最早出现“方志”一词的古籍。
如《周礼·春官·外史》载:外史“掌四方之志” 。
《周礼·地官·诵训》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所以后人在追溯地方志渊源时,每每谈及此书。
其次,讲地方志的发展。
春秋战国至清地方志导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和地图。
随着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三个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间的融合兼蓄。
其间,由于各自的发展,形成了地方志的不同形式;由于相互融汇,又逐渐使三个方面的特点融为一体而成为形式完备的地方志。
宋代是地方志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此期,不仅修志的组织形式和规模超越前代,地方志数量大增,更重要的是,地方志在体例上突破地志、地记等形式,逐步趋于定型。
曾经盛行一时的图经已逐渐被“志”所替代。
从此以后,地方志(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mishu@vip.163. com或者电话联系我们。
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的注册用户名。
) 进人成熟阶段。
以前的地方志多详于地理,略于人文,或专记某一方面。
太平兴国年间.乐史撰《太平寰宇记》200卷,突破了旧志的框框,除仿效《元和郡县图志》门类外,增加姓氏、人物、风俗、土产等数个门类,特别是因人物而详及官爵、诗词、艺文。
自此地方志内容包罗万象,将记地与记人、自然和社会结合起来,体例也大为改变。
这一重要突破,使地方志由地理范畴迈向了史学领域,极大地提高了地方志的价值,影响了后世地方志的发展。
元代,地方志继续发展,不仅种类有所增加,而且体例更为完备。
元代在地方志编修方面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创修了一统志。
明代地方志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数量、种类大增,而且体例更加完备、体裁更加丰富,且定期纂修,在全国各地已成制度化,客观上为清代大规模修志奠定了基础。
清代,国家统一,经济、文化一度繁荣,地方志的编纂也进人兴盛时期。
此期,统治阶级重视修志,一批著名学者参加了地方志的编纂和地方志理论的研究。
此期的地方志体例较之以前更加严谨,特别是章学诚创立的“三宝体”,成为旧地方志最为完善的体例。
辛亥革命后,政局动荡,内忧外患频仍,但民国时期编修地方志这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未因此而中断。
民国16年至民国26年,全国共编修及刊印志书626种,约占民国时期修志总数的29%强。
其中尤以民国25年为盛,这一年有87种志书问世。
此期是市志的创始阶段,修有《首都志》等市志5种。
这10年间,还是省级通志编修的重要时段,民国各省通志主要成书于此时。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统治区修志活动较抗战前大为减少,但并未完全停顿。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全国共纂修和刊印方志219种。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于民国35年10月重颁《地方志书纂修办法》,规定凡未设修志馆的省、市、县,应设文献委员会,具体负责修志。
解放战争时期,浙江、云南和台湾均开展了通志的编修工作。
从民国35年至民国38年,全国仅修成志书105种。
民国期间,全国共修志1571种,其中省志45种、市志12种、县志1074种、镇志50种、乡土志124种、关卫志3种和各种志书资料长编、调查资料、概况259种。
最后,讲社会主义时期新方志的编修。
一是修志的兴起与中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编史修志工作的重视,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编修新方志被提到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订《十二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方案》,将编修地方志列为20个重点项目之一,计划在10年内全国大部分县市编成新志。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和国家档案局共同组建了中国地方志小组,具体指导全国地方志的编纂工作。
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上倡议全国各地修志。
8月,周恩来总理指示:“要系统整理县志,把关于各地地方志中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资料整理出来,做到古为今用。
”10月,中国地方志小组起草了《新修地方志体例(草案)》。
第二年6月,国家档案局召开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交流会,周恩来总理到会,询问全国地方志的编纂情况,并要求档案部门要把旧方志都收集起来。
到1960年6月,全国共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530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
1961年3月,中国地方志小组发布《新修地方志提纲草案》。
1963年8月,中央宣传部批转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科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呈报的《关于编写地方志工作的几点意见》。
据1960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50个县完成了志书初稿。
此后至1966年,又有多部志书成稿问世。
这一时期的志书,一般都记载当地的自然、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名胜、风俗、人物等内容,着重反映当地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和解放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由于历史的原因,此期的志书过多地记载了阶级斗争,在资料方面也存在不实之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修志工作被迫中断。
二是新时期的修志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新时期。
进行“四化”建设,需要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需要认识和把握国情和地情。
而作为地情载体的地方志,自然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于是,一些有识之士,便向有关部门呼吁修志。
1979年8月,湖南省率先成立省志编纂委员合,重新开始编修《湖南省志》。
1980年1月,黑龙江《呼玛县志》在内部印刷发行,成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成的第一部新县志。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各地“编史修志,为历史研究服务”。
4月,在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上,胡乔木代表中共中央书记处到会作重要讲话,指出:地方志的资料要收集,要保存,要研究;要继承编修地方志的历史传统;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去编写地方志。
这年,中国地方史研究会筹备小组成立,湖北、山西、上海、贵州等省市相继成立了史志编委会或省志编写筹备组。
1981年是修志工作的重要年份。
黑龙江、云南、广西、四川、河南、安微、河北等省和太原、贵阳、济南、郑州、哈尔滨等省会城市相继成立修志机构。
7月15日,胡乔木又对地方志工作作出指示:“新地方志要比旧志增加科学性和现代性。
”7月15日至8月1日,中国地方志史志协会暨首届地方史学术会在山西太原市召开。
会议通过了《给党中央、国务院的建议书》,原则通过了《关于新省志、新市志、新县志编纂方案的建议(草案)》等文件,这是有史以来的首次全国地方志学术会议,它对于新编地方志工作的普遍开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地方史志协会也因此而成为当时指导全国修志的中心。
至1983年初,全国已有15个省(区)、44个地区53个市,1003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开展修志工作。
鉴于新编地方志工作已在全国普遍进行,1983年1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以上显示的仅为百分之五十的内容,如需要,请发电子邮件至mishu@或者电话联系我们。
友情提示,来信中务必注明您在中*国秘*书(网ww的注册用户名。
)院向中央书记处呈递了《关于恢复地方志小组工作的请示报告》。
经中央同意,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于4月8日成立,具体负责领导全国的修志工作。
这月下旬,全国地方志规划会议在洛阳召开,地方志列人国家“六五”计划重点项目。
9月2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43号文件,批转中国社科院党组《关于地方志工作情况和意见的报告》,要求各地“应加强对地方志工作的领导,责成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好规划,建立和健全精干的机构,配备好人员,抓紧开展这一工作”。
1985年4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所颁布的第一个法规性地方志文件。
同时,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社科院《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的报告》。
从此,编修地方志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务建设和文化建设正式列人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就全国多数地区来说,从1980年至1985年,其主要工作是理顺体制、建立机构、配备人员、训练骨干、收集资料、试行编纂等。
这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编修第一代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第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