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揭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_

合集下载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张文辉1** 刘国彬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杨陵 712100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杨陵712100E-mail: zwhckh@摘 要: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西北黄土高原区考察组获得的资料为依据,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方面取得的成就、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策略与对策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退耕还林和禁伐禁牧措施实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率、质量已经呈现稳定提升势态,民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植被恢复措施优化,多元化投资与城镇化发展使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看好。

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是:植被恢复投资力度不够;政策不稳使农户无远期规划,政策不配套,使大户承包治理停滞;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人工经济林比例过大,生态功能不强;禁伐禁牧封禁措施缺乏技术支撑,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植被恢复策略是保护现有成果;增加自然恢复和生态修复比例;用政策保护大户承包治理和植被建设的积极性;扩大植被建设和科研投资力度,培育黄土区植被恢复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植被恢复;退耕还林1.引言植被恢复是一个地区整体生态环境条件改善的基本标志。

近20年以来,各级政府包括水利水保、林业、环境部门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治理效果如何、植被恢复中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应该在对策策略方面如何调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水利部组织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的主要任务之一。

2005年9-12月,“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西北黄土高原区考察组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分西线 、中线和东线,采用典型样地抽查、现场考察、与基层干部座谈、农户抽样调查等方法,对黄土高原近年来植被整体恢复效果、成就和经验;植被恢复的技术途径与措施是否适合当地生境条件;有关黄土高原治理和植被恢复的政策与法规是否受当地群众欢迎;未来植被建设有什么建议与企盼等进行了调查、分析。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效果评价研究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效果评价研究

水土保持措施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影响与效果评价研究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地区之一,其地质条件特殊,土壤脆弱,易遭受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被采取,并对其影响和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

一、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措施为了减少水土流失,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各级政府和专业机构采取了多种水土保持措施。

其中包括植被恢复、退耕还林还草、林网工程、水保措施等。

1.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土流失。

同时,植被也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实现碳汇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

2. 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林还草是目前广泛采取的一项措施。

通过减少农业生产,恢复草地和森林,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这项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抗侵蚀性,减少水土流失,为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条件。

3. 林网工程林网工程是在黄土高原地区种植防护林,建立起一道道绿色屏障。

这种工程可以起到限流减水、护土防风的作用,阻止水土流失。

同时,还可促进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

4. 水保措施水保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林、沟壑治理等。

通过合理的水土保持林建设,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沟壑治理可以减少径流速度,降低侵蚀力,减少土壤侵蚀。

二、水土保持措施的影响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受到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和退化。

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1. 减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措施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通过植被恢复、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水土的流失,改善了地表和地下水的状况。

减少了土壤营养物质和养分的流失,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2. 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促进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

植被的恢复和保护,使得土壤得到了保护和改良,有助于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

黄土高原的土地治理与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的土地治理与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的土地治理与植被恢复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典型地区,位于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之间。

由于长期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黄土高原的土地退化问题严重,植被几乎丧失殆尽,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土地治理和植被恢复成为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课题。

土地治理是指通过修复和改良土地,使其恢复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过程。

在黄土高原,土地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以及恢复和重建植被。

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退化问题,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

在黄土高原的坡耕地上,主要存在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等问题,其治理重点应放在土壤保水保肥和防止水土流失上。

一种常见的土地治理措施是梯田建设。

梯田可以有效地减缓水流速度,降低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风险。

此外,梯田还能保持水分,防止土壤干燥和贫瘠。

梯田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改善水土环境,有利于植被的恢复。

此外,黄土高原的沟壑区也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为了控制水土流失,可以采取种植草本植物、营造沟壑和植被组合等措施。

沟壑治理的关键是通过植被的恢复和加强水土保持,减缓和阻止水流速度,从而遏制水土流失。

同时,草本植物的生长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沟壑的自然修复。

除了土地治理,植被恢复也是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工作。

植被恢复是指重建和恢复自然植被群落的过程,通过植物的生长,修复和改善退化的土地环境。

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既可以利用当地的天然植被资源,也可以引入适宜的植物种类。

黄土高原的自然植被资源独特丰富,是植被恢复的重要基础。

黄土高原有丰富的草本植物、花卉、灌木和乔木等植被类型。

这些植物在适应恶劣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方面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土地的恢复提供种子和保护性植物。

因此,在植被恢复中,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植物资源,选择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植物进行种植。

同时,适宜的引入植物也可以促进植被的恢复。

在黄土高原,有些地区的土壤贫瘠、水分匮乏,需要引入耐旱、耐贫瘠的植物进行改良。

黄土地区坡耕地人工植被复合经营模式效益分析研究

黄土地区坡耕地人工植被复合经营模式效益分析研究
以陕北黄土丘陵区为重点 , 择典型地 段和类 型 , 选 设 置标准地及样地进行调查 , 调查 区域及样地设 置地 。
1 2 指 标 及 测 定 方 法 .
调 , 干 旱及 水 土 流失 等 生 态 环 境 问题 反 过 来 又 而
成 为 危及 该 区社 会经济 发 展 的生态 经 济 问题 。只 有 坡 耕地 得 到有 效 治 理 , 土 地 区 的水 土 流 失 和 黄
解决 黄 土 区这种 生态 环境 问题 与 经济 贫 困互
为 因果 的恶性 循 环 问题 , 需 要 对 该 区社 会 一经 就
要是 产量 、 产值 和产 品的多样 化方 面) 进行分 析 。
济 一 自然 复 合生 态 系 统 , 其 是 坡 耕 地 自然 复 合 尤 生 态 系统 开 展深 入 系 统 的 研 究 , 括 人 工 植 被 复 包
3 中国科 学 院水利 部 水土保 持研 究所 , . 陕西 杨 凌

7 20 ) 1 1 0
要 : 土 高原 地 区坡 耕 地 人 工植 被 复 合 经 营 在 解 决 农 林 争 地 、 持 水 土 、 复 生 态 平衡 、 高 土 地 利 用 率 黄 保 恢 提
和 满 足 人 们 对 各 种 农 林 产 品 的 需 求 等 方 面 具 有 重要 的 作 用 。笔 者 对 黄 土 地 区坡 耕 地 人 工 植 被 7种 复 合 经 营 模 式 的 系统 结构 配置 、 控 技 术 、 调 系统 功 能及 效 益进 行 了研 究 。 结 果 表 明 : 工 植被 复 合 经 营 是 黄 土地 区坡 耕 人

西




黄 土 地 区坡 耕 地 人 工 植 被 复 合 经 营模 式 效 益 分 析 研 究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
进 展
如 何 明确 黄 土高 原植 被 恢 复 的前 景 . 要 的研 主 究 方 法有 两种 : 一是 通过 对 黄 土高 原地 质 历 史 时期
的植 被 变 迁 特 征 来 推测 当前 黄 土高 原 植 被 稀 少 的 状况 是 自然 演替还 是人 为 干扰造 成 的。地 质历 史时
l 黄土 高原地 质 历史时 期 的植被 变迁研 究 - l
@ 2 0 SiT c. nn . 0 6 c. eh E gg
撰 器 撰 棼 棼 参


≤ ’
农 业 科 学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董林水
张 旭 东 周金 星 宋爱 云
( 国林 业 科 学研 究 院林 业 研 究 所 , 中 国家 林 业 局林 木 培 育 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10 9 ; 国 科 学 院 生态 环 境 中心 北 京 10 8 ) 北 00 1 中 , 0 0 5
的地质 水 文条件 i . 6 , 7
是 以畜牧 草业 为主等 一。 一 本文 主要从 黄土高 原地 区 s 植 被恢 复的 目标 、植 被建 设分 区 以及 植被 恢 复的总 体 理论研 究等几 个方 面进行 了分析 和探讨 。
l 黄土高 原森林 植被 恢复 前景 及 目标研 究
11 - 陕西 黄土 高原植被 变迁 历史 研究 概况 . 11 . 据 历 史资 料 的有 关研 究结 果 表 明 , 以黄 土 高原
期 黄 土 高 原 是 否 曾 发 育 过 大 面积 的森 林 植 被 就 成 了核心 的 问题 ls 3 : 果 地 质历 史 时期 从 未 发 育过 一 。如 一
维普资讯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引用格式:傅伯杰, 刘彦随, 曹智, 等.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 j.issn.1000-3045.20230525001.Fu B J, Liu Y S, Cao Z, et al. Current conditions, issues, and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Loess Plateau.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 (in Chinese)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傅伯杰1,2*刘彦随3曹智3王壮壮1武旭同2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

文章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全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人地系统,乡村振兴,黄土高原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CSTR32128.14.CASbulletin.2023052500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北部、黄河中游地区,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

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

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生态区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区域,其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造就了其脆弱的生态系统。

为了保护和治理黄土高原,采取一系列的生物措施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

一、植被恢复与植物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低,土壤容易受到水蚀和风蚀的侵蚀。

因此,植被恢复和植物保护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地建设,可以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对当地特有植物的保护,保护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在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中,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包括修建水土保持林网,建设排水沟和护坡。

通过这些工程措施,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流失,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黄土高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压力,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进行生态修复是治理黄土高原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保护当地的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

同时,开展生态修复工作,如湿地修复、水体净化等,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四、农业生态化发展农业是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产业,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在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中,推动农业的生态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五、畜牧业管理与养殖业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畜牧业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畜牧业的不合理管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在治理黄土高原的生物措施中,加强畜牧业管理和推动养殖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合理规划畜牧业布局,控制过度放牧和过度养殖,推广生态畜牧业和草食畜牧业,减少畜禽粪便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提高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与生态修复

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与生态修复

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与生态修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最典型的旱地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黄土高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和修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

本文将探讨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以及这些生态修复措施的效果。

一、黄土高原的地理特点黄土高原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特殊地理区域,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貌特点:黄土高原的地形起伏较大,地势相对平坦,呈现出一片片连绵起伏的黄土丘陵。

这些黄土丘陵是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形成于数万年前的地壳运动和地表风蚀作用。

2. 地质条件:黄土高原地层中的黄土是由风化后的黏土沉积而成,因此具有很强的透水性。

然而,由于地表植被稀疏,降雨时黄土表面很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3. 气候特点: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多风。

降水不均匀,多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则相对干旱。

这种气候条件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措施为了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问题,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生态修复措施:1. 植被恢复:通过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侵蚀。

同时,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还可以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提高空气湿度。

2.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是防止和减缓土壤侵蚀的重要手段。

这包括修筑沟渠、架设护坡、建设防护林等措施,以阻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进程。

3. 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是黄土高原生态修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修建水库、水利灌溉系统等措施,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4. 生态补偿政策:政府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参与生态修复工作的农民和牧民进行补贴和奖励。

这可以激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并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摘要】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一直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人工造林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管理与保护、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探究。

人工造林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改善土壤质地,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人工造林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水土流失问题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为了有效管理和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工造林,需要加强监测和维护工作,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发展建议包括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持续发展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历史背景、发展现状、生态环境、影响、管理与保护、问题与挑战、意义、发展建议、未来1. 引言1.1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现状探究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是近年来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重点项目之一。

通过引进各类树种,加强人为干预,改善土地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历史背景、发展现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管理与保护、问题与挑战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2. 正文2.1 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历史背景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以来的大规模退耕还林政策。

在20世纪80年代,为了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鼓励农民将荒山荒坡进行造林,以改善土地的生态情况。

随着政策的推进,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工造林工程逐渐展开,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成为黄土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工程之一。

在历史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不断扩展,种植树种也逐渐丰富起来。

人工造林不仅能够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保护,还能够提高附近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人工造林的历史背景为现代黄土高原地区人工造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评价、问题与对策
Z agWe h i h n n u L u Gu b n i o i
( . Lbrtyo e ni n etl n cl yo E uao nsy N r wsF AUi rt Yn n 110 1 研 aoa r o fWs E vom n dEo g dctn ̄ ir oh e & n ̄sy aki 7 20 ; t r aa o f i t t t t i g 2 W t n o o em ̄nI tu h e cdm S/ c n eM/syo W t e uc Y n/g720 ) . a r dSiC n n o stt o i s Aae yo  ̄ne adt n t a r s r s ag n 110 ea l s n i efC n e f e s h /r f eRo e /
Ab t a t Ac o d n o t e d t r m h o t w s o s l ta r u ft e s i n i c c mp e e sv n p c i n o c lg c l sr c : c r i g t h aa fo t e n r e tle s p ae u g o p o c e t i o r h n i e i s e t fe oo i a h h f o sf t n a e n o l e o i n i i a t e a h e e n t i e ae y a d w tr a d s i r so n Ch n , h c iv me t at n d, t e p b e e it d, a d sr t g n a u me to a h r lm x s o e n t e y a d me s r a e n f v g tt n r so ai n i e f t r a e b e o r h n i ey a a y e e e i t r t n t u u e h v e n c mp e sv l n z d.S n e t e p l is o h o v r in o r p a d t o e t a o e o h e l i c o i e ft e c n e s fc l n o fr s h c o o a d t e c o e g a i g we a re u , h e e to u i n o e a e r t a e b e n r a e l o e n l e s P ae u n h l s r zn r c ri d o t t e v g ti n q a t a d c v r g e h v e a l y a e n i c s d al v r i s l ta e o

植被修复是水保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植被修复是水保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2 生态系统修复的综合性
在生态 系统修 复过程中 。 存在过分强调 某些 技术的先进性 , 而忽略
,● ).。 ●c 一 n … … 一 一 … 0 ●0 ●0 ●… … … o一 一 0— 0 ●… … ~ 一 ’‘ 一 ● ~ ‘
义。
是按照生态 系统的植 被 自然演替规律 : 裸地~草原 ( 甸) 草 一灌草
植被一森林 。 在植被 十分稀 疏的丘陵 区开展适生牧 草筛选 , 进 当地及 促 周边的牧草业和舍饲畜牧业 发展 , 轻放牧畜群数量 , 减 并推广优 良牧草 ; 按照 自然选择 原理 , 把选 出的牧草 与当地草 种混种 , 留优汰劣 , 使之融入
受到相 当程度的破坏 , 但植被演替的基础依 然存 在, 只要 保护措施得 力 , 完全有 可能依
靠 自 力恢复当地植物群落。而要达到治理和 生态修复 目的 , 然 其植被覆盖率要恢 复到
4 %以上 。 0
关键词 : 水土保持 ; 态建设 ; 生 植被修复 ; 黄土高原 ; 丘陵区; 西北 晋
当地 自然植 被, 而形成适合 当地 环境 的先 锋草种和建群种群 。并将建 从
群、 种群与当地野生杂草混播采 收, 依靠 人工播种手段使种源扩张迁移 ,
扩大草植被 面积 。
二是在草 种种 源 自 然迁移 和人工迁移的基础上 . 在草原植被 已建立 的 区域 , 建立 灌木种源 。 当引种优 良的灌木树 种与 当地 的适 生灌木分 适 区栽植 , 选择灌草植被 的建群种 , 与当地的灌木种混种 . 并 在草植被上点 播, 进行适合 当地环境 的灌木建群 种 自然选择 , 通过种源 自然迁移 和 并 人工撒播 、 点播措施 , 扩大种源分布区域 。 三是立足 于依靠本地 的自然乔木种 源, 通过种源的 自然迁移实现疏 林植被建设 , 并加强野生动物保 护。通 过禁 猎 , 禁止施用农药 , 并采取不 锄草 , 不施化肥 等措 施减少人为 因素对生态系统 的干扰 , 使生 态系统 的 动植物得到休养生息 , 成一 定面积 的疏林 ——灌草植物群落和相应 的 形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科学与实践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科学与实践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科学与实践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其中之一便是黄土高原的生态退化。

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科学家们和政府部门积极展开生态恢复实践,不断探索适合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科学可行性方案。

一、黄土高原生态现状分析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西部,其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的独特性使其面临着许多生态问题。

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已经导致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的破坏。

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质量劣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十分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采取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科学方案(一)生态工程方案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改善人民生活,政府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态工程方案。

生态工程包括种植树木、草场整治、水土保持工程、草地恢复等,是生态环境最有效的保护手段。

其中,草地恢复是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一大重点。

草地的恢复不仅可以改善土地的环境,提高农田的草地覆盖率,还可以促进地区的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

(二)生态扶贫方案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的贫困地区之一,为了解决当地居民的生计问题,政府部门还采取了生态扶贫方案。

生态扶贫的主要内容包括种植经济作物、家庭养殖、旅游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了当地居民的生计问题和保护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当地居民的帮扶力度,提升他们自我保护和生态修复能力,更好地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三、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实践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政府部门的生态恢复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政府部门和当地居民共同实施生态工程,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第一,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在生态工程方案的实施下,当地的绿化植被得到了有效地恢复,土地侵蚀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防治。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生态因素逐步得到恢复。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研究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研究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破坏。

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对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黄土高塬沟壑区的生态环境现状黄土高塬沟壑区地势起伏较大,土质松软,降水不均,易造成水土流失。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大量的土地被开垦用于农业生产,加剧了土地的裸露和侵蚀,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1. 减少土壤侵蚀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梯田、植草护坡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地的裸露,降低水土流失,减少土壤侵蚀的程度。

2. 保护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为植物和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3. 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治理沟壑,修建水库和灌溉系统,可以有效地保持和利用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更加稳定的水源供应。

4. 改善空气质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减少土地的风蚀,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沙尘暴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的影响。

5. 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改善土地的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推动当地的生态经济发展。

三、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1. 梯田建设梯田是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的重要技术手段,它可以有效地减缓坡耕地的水流速度,降低水土流失的程度。

2.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改善地表的风速,抵抗风蚀,减少土壤流失,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

3. 沟道整治沟道整治是解决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问题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修建护坡、排水沟等工程,可以有效地减小沟壑的流速,减缓水流,降低侵蚀。

4. 秸秆还田黄土高塬沟壑区农业生产中产生了大量的秸秆,如果将秸秆还田,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恢复技术浅析

黄土高原森林植被恢复技术浅析

科学研究创黄土高原森林植被恢复技术浅析程敏赵晓娥*冯雨星刘少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西安710082)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何科学合理地展开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推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进步,本文针对黄土高原降雨量低、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植被恢复困难等问题,结合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对黄土高原森林植被恢复中采用的人工抗旱造林技术、封山育林、飞播造林3种方式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黄土高原困难立地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黄土高原森林植被恢复人工抗旱造林容器育苗中图分类号:Q948.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2)07(b)-0027-04 Analysis on Fores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ologyin Loess PlateauCHENG Min ZHAO Xiaoe*FENG Yuxing LIU Shaobo(Shaanxi Academy of Forestry,Xi'an,Shaanxi Province,710082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nd how to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carry ou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rol on the Loess Plateau,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artificial drought resistant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mountain closure for afforestation,and aerial seeding affores-tation adopted in the restoration of forest vegetation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view of the low rainfall,serious water and soil loss,and difficulties in forest vegetation restoration,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forest vegetation on difficult sites in the Loess Plateau.Key Words:Loess Plateau;Forest vegetation restoration;Artificial drought resistance afforestation;Container nursery自2001年开始,陕西省林业部门在宝鸡、咸阳、铜川、西安、延安等6市34县开展了日元贷款陕西植树造林项目,该项目截止于2012年[1-3]。

林业生态系统恢复案例分析

林业生态系统恢复案例分析

林业生态系统恢复案例分析一. 引言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全球各地的林业生态系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资源匮乏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以几个具体的案例为例,探讨林业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践。

二. 美国松树林恢复案例在美国西北部,松树林是当地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

然而,由于过度砍伐和石灰石开采等人为活动,该地区的松树林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松树林的生态功能,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们实施了限制砍伐的政策,保护剩余的松树。

其次,政府投资资金,通过人工种植和自然更新的方式增加松树种群。

此外,相关部门还加强了林火的管理,以确保松树林的健康生长。

这些措施的实施在数十年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松树林的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也得到了有效修复。

三. 中国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案例中国黄土高原是全球最著名的环境恢复区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农业开发,该地区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形成了大面积的草地退化和水土流失。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植被恢复项目。

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改良和水土保持等措施,黄土高原的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修复和保护。

研究表明,这些恢复项目对于改善降雨量和水资源的分布,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田生产力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四. 巴西亚马逊雨林恢复案例巴西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热带雨林之一,但由于非法砍伐、非法耕种和野火等人为活动,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

为了恢复雨林的生态功能,巴西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他们加强了对非法砍伐的打击力度,并加大了对砍伐区域的巡逻力度。

其次,政府鼓励合法的农业活动,以减少对雨林的压力。

此外,当地政府还实施了大规模的森林恢复项目,通过植树造林和保护濒危物种来恢复雨林的生态系统。

这些措施的实施为亚马逊雨林的保护和恢复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 结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林业生态系统恢复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区域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

然而,近年来,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现状、资源利用现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现状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干燥且夏秋多风,属于半干旱气候。

土壤富含黄土元素,但肥力较差。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沟壑纵横、水土流失、水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严重威胁着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黄土高原的资源利用现状黄土高原是中国的重要农业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

传统农业主要以小麦、玉米、土豆等为主要种植作物,但由于气候条件限制和土壤贫瘠,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此外,黄土高原还蕴藏着煤炭、铝土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密不可分。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水资源供给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因此,只有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才能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资源利用应当考虑整体效益、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因素,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有效利用其资源,各级政府和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

例如,通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修复工程,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等工作,加强沟壑治理、植被恢复和土壤保育等。

在资源利用方面,通过科学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化和节水灌溉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五、结语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研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只有加强保护与利用的结合,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的成效与建议论文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的成效与建议论文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治理的成效与建议论文摘要: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在该地区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建设等均起到了良好作用。

为全面评价该地区生态工程的生态成效,以野外站不同尺度监测及生态系统关键过程长期研究为基础,利用多种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在地块-小流域-行政区和典型生态工程-典型样区-侵蚀和地貌区等不同尺度上,对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变化、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河流径流和输沙量动态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估。

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范围明显缩小、水土流失程度显着减轻,区域生态状况向良性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但局部地段水土流失仍然严重、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据此,从该地区生态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重点、监督和政策机制、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该地区生态工程后期建设的方向和对策。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生态效益,退耕还林。

1 前言。

黄土高原地区位于我国中北部,其范围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陕西和河南7个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约64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我国生态问题集中体现的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影响着黄河的生态安全,长期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民国时期,李仪祉、张含英等人先后主持的黄委会就十分重视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学者们也开展了水土保持研究。

建国以后,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愈发重视,将其纳入了国民经济建设的轨道。

20世纪80年代后,全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先后开展了小流域治理、七大江河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全国“八大片”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后来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整治等一系列大型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控制、生态建设等均起到了良好作用。

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_胡婵娟

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_胡婵娟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9): 1640-1646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CB407200-5)作者简介:胡婵娟(1981年生),女,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碳循环方面的研究。

E-mail: huchanjuan1981@ 收稿日期:2012-07-26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胡婵娟1,2,郭雷11.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 郑州450052;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摘要:植被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及生态系统的固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草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

目前,植被的自然及人工恢复是改善脆弱生态系统及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现状最有效的措施。

植被在恢复过程中对地上植被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通过凋落物及根系的输入,可以有效改善地下生态系统,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生物的生物量及活性。

文章以地上及地下生态系统为出发点,综述了植被恢复过程中自然及人工恢复过程中不同的植被类型、不同的恢复时间下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植被的自然及人工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增加植物物种的多样性,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物种的组成发生改变且多样性呈增加趋势,但一些特殊环境下不当的人工恢复可造成植被演替向退化方向发展,降低生物多样性。

不同的植被类型由于其生长方式的不同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土壤理化指标及微生物学指标呈现先增加而后趋于平稳的状态。

针对已有的研究进展,提出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增加更多的对比研究,对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恢复物种,不同的恢复方式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另外一方面应增加不同尺度的研究,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样地尺度,未来应在更大尺度上进行分析;再者,地上及地下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理一直是土壤学科研究的热点,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增加更多该方面的机理研究。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

第39卷第20期2019年10月生态学报ACTAECOLOGICASINICAVol.39,No.20Oct.,2019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KFJ⁃STS⁃ZDTP⁃03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1703)收稿日期:2019⁃09⁃03;㊀㊀修订日期:2019⁃10⁃09∗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E⁃mail:bwang@ms.iswc.ac.cnDOI:10.5846/stxb201909031825杨艳芬,王兵,王国梁,李宗善.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生态学报,2019,39(20):7389⁃7397.YangYF,WangB,WangGL,LiZS.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andoverviewoftheLoessPlateau.ActaEcologicaSinica,2019,39(20):7389⁃7397.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杨艳芬1,王㊀兵1,∗,王国梁1,李宗善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㊀712100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㊀100085摘要:黄土高原地域广阔,水土流失区域差异显著㊂为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评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的成效性,需要对黄土高原进行区域划分㊂依据自然条件㊁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区域性特征及差异,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县级行政界,对其进行合并,进行生态分区的划分,并分别统计其气候㊁地形地貌㊁植被特征及水土流失现状,以期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改良优化提供依据㊂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分为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沙地和农灌区,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㊂其中黄土高塬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别划分为两个副区㊂(2)黄土高原的气候㊁植被㊁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分区差异㊂降水和植被覆盖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降水量大的分区,植被覆盖度也高㊂在年际变化方面,丘陵沟壑区B2副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他分区呈减小趋势,变化均不显著㊂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和各生态分区的植被覆盖度均逐渐增加,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增加量最大㊂各分区的面平均气温均呈非显著增加趋势,90年代以来增温明显㊂(3)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强度减弱趋势显著,至2002 2015年,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在0.13 3924tkm-2a-1之间,侵蚀强度最大为中度侵蚀(2500 5000tkm-2a-1),但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第二高塬沟壑区的泾河流域㊂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分区;气候;地形;植被;水土流失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andoverviewoftheLoessPlateauYANGYanfen1,WANGBing1,∗,WANGGuoliang1,LIZongshan21StateKeyLaboratoryofSoilErosionandDrylandFarmingontheLoessPlateau,Institut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NorthwestA&FUniversity,Yangling712100,China2ResearchCenterforEco-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85,ChinaAbstract:TheLoessPlateaucoversawideareawheresoilerosionissignificantlydifferentfromregiontoregion.Toeffectivelycontrolsoilerosionandevaluatetheeffectivenessofsoilerosioncontroltechnology,mode,andecologicalrestorationconstructionproject,itisnecessarytodividetheLoessPlateauintoseveralecologicalregions.Giventheregionalcharacteristicsanddifferencesinthenaturalconditionsofsoilerosioncontroltechniquesandmodels,thisstudyusedthedataintheNationalFundamental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asreferencesandre⁃dividedtheCountyboundaryforappropriate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Thezonalcharacteristicsofclimate,topography,vegetation,andsoilerosionstatuswereanalyzedtoprovidereferencesfortheimprovementandoptimizationofsoilerosioncontroltechnologyandmodes.Themajorfindingsareasfollows.(1)TheLoessPlateauwasdividedintofiveregions,namely,loesssorghumgullyregion,loesshillyandgullyregion,sandylandandagriculturalirrigationregion,earth⁃rockymountainousregion,andrivervalleyplainregion.Theloesssorghumgullyregionandtheloesshillyandgullyregionwerethensubdividedintotwosub⁃regions.(2)Theclimate,vegetation,andsoilerosionintheLoessPlateaushowedclearregionaldifferences.Precipitationand0937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vegetationcoveragedecreasedfromsoutheasttonorthwestandwereconsistentinspatialdistribution;regionswithhighprecipitationshowedhighvegetationcoverage.Intermsofinterannualvariation,precipitationintheB2sub⁃regionofthehillyandgullyregiontendedtoincrease,whileittendedtodecreaseintheotherregions,butthechangeswerenotsignificant.Sincethe1980s,vegetationcoverageoftheLoessPlateauanditsregionshavebeenincreasinggradually,themostsignificantincreaselyingintheloesshillyandgullyregion.Thearea⁃averagedtemperatureineachregionshowedanon⁃significantincrease,andacleartemperatureincreasehasoccurredsincethe1990s.(3)Since1970,erosionintensityoftheLoessPlateauhasbeenremarkablyweakened.Theaveragesedimenttransportmodulusrangedfrom0.13to3924tkm-2a-1until2002to2015,andthemaximumerosionintensitywasmoderate(2500 5000tkm-2a-1),buttheerodedareawassmallandliedintheJingheRiverbasin,anareabelongingtotheB2sub⁃regionoftheloesssorghumgullyregion.KeyWords:TheLoessPlateau;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climate;topography;vegetation;soilandwaterloss黄土高原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自然地理条件复杂㊁空间组合变化明显,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区域差异显著[1⁃2]㊂为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因地制宜㊁科学化㊁区域化㊁具体化的配置治理方案与措施,需要对黄土高原进行区域划分并分区提出防治对策[3⁃6]㊂黄秉维依据土壤侵蚀营力㊁类型㊁发展趋势及治理途径的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将黄土高原分为3个一级区(风蚀区㊁风蚀水蚀区㊁水蚀区),25个二级区,10个亚区[7],奠定了侵蚀分区研究的基础[4]㊂朱显谟基于生物气候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将黄土高原划分为风沙草原地带㊁草原地带㊁森林草原地带㊁森林地带,并进一步划分为25个区[8]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依据专题性分区㊁自然条件和资源组合特征的相对一致性㊁综合治理措施的相对一致性㊁行政区界的相对完整性㊁综合治理方案实施和监督管理的差异性㊁趋同性和类聚性等原则,将黄土高原划分为6个综合治理区,即黄土高塬沟壑区㊁黄土丘陵沟壑区㊁土石山区㊁河谷平原区㊁沙地和沙漠区㊁农灌区[3]㊂考虑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区域性差异,本文在国家发改委分区的基础上,对上述6个分区进行合并和进一步划分,并探讨各分区的气候㊁地形地貌㊁植被特征及水土流失现状,以期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改良优化提供依据㊂1㊀数据与方法参照国家发改委的分区方法,依据自然条件㊁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区域性特征及差异,在ARCMAP界面中,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县级行政界,对其进行合并,进行生态分区的划分㊂高程㊁坡度和坡长数据来自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共享服务平台,数据分辨率均为90m㊂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CN05.1格点数据㊂该数据基于中国2416个气象站点,采用薄盘样条法和角距权重法对实测逐日降水和气温数据进行插值㊂其空间分辨率为0.25ʎˑ0.25ʎ,时间分辨率为日[9]㊂植被数据采用GIMMS数据,空间分辨率为8km,数据长度为1982 2015年,本研究采用最大合成法得到年NDVI数据㊂输沙量数据来自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的水文年鉴,受序列长度所限,采用了黄土高原及其边界附近2002 2015年247个水文站的输沙量数据㊂在生态分区的基础上,借助ARCMAP,对上述各要素进行分区统计,探讨各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㊂2㊀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2.1㊀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基于国家发改委的分区原则及方法,考虑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的区域性差异,通过分析和综合,本文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生态分区:(A)黄土高塬沟壑区,(B)黄土丘陵沟壑区,(C)沙地和农灌区,(D)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㊂其中黄土高塬沟壑区以六盘山为界,划分为A1和A2两个副区;黄土丘陵沟壑区以毛乌素沙漠南缘为界,划分为B1和B2两个副区,如图1所示㊂黄土高塬沟壑区面积21.8km2,其中A1和A2副区面积分别为12.4km2和9.4km2,A1副区包括甘肃㊁青图1㊀黄土高原生态分区Fig.1㊀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oftheLoessPlateau㊀A:黄土高塬沟壑区,A1:黄土高塬沟壑区A1副区,A2:黄土高塬沟壑区A2副区,B:黄土丘陵沟壑区,B1:黄土丘陵沟壑区B1副区,B2:黄土丘陵沟壑区B2副区,C:沙地和农灌区,D: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海㊁宁夏三省共51个县,A2副区包括甘肃㊁陕西㊁宁夏三省共41个县㊂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12.9km2,其中B1和B2副区面积分别为5.5km2和7.4km2,B1副区包括陕西㊁山西㊁内蒙三省共22个县,B2副区包括陕西和山西两省共35个县㊂沙地和农灌区面积13.5km2,包括内蒙㊁宁夏两省共30个县㊂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面积17.9km2,包括内蒙㊁宁夏㊁陕西㊁河南四省共122个县㊂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多样,由丘陵㊁高塬㊁阶地㊁平原㊁沙漠㊁干旱草原㊁高地草原㊁土石山地等组成,其中山区㊁丘陵区㊁高塬区占2/3以上[3]㊂黄土高原高程落差较大,海拔在85 5100m之间㊂总的地势是西南高,东南低㊂黄土高塬沟壑区A1副区地势最高,高程在1186 5100m之间,均值为2268m;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最低,在85 3748m之间,均值为1060m;其他分区高程较为接近㊂坡度和坡长最大值分别在77.4 87.3ʎ之间和1070 1860m之间㊂坡度和坡长也存在分区差异,且规律较为一致㊂都表现为黄土高塬沟壑区坡度和坡长最大,丘陵沟壑区B2副区次之,坡度均值在16.5 17.6ʎ之间,坡长在60.5 68.4m之间㊂沙地及农灌区最小,坡度均值仅为7.5ʎ,坡长均值为32.9m㊂如图2和表1所示㊂图2㊀生态分区高程㊁坡度㊁坡长空间分布Fig.2㊀Spatialpatternofelevation,slopeandslopelengthfor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2.2㊀降水和气温的时空分布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东西部之间半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10],降水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㊁由山地向平地递减[11⁃13]㊂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丰水年和干旱年降水量相差2 5倍,干旱发生机率高㊂降水年内分布很不均匀,且以暴雨形式为主[3]㊂1937㊀20期㊀㊀㊀杨艳芬㊀等: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㊀表1㊀生态分区高程㊁坡度㊁坡长特征值统计Table1㊀Zonalstatisticsofelevation,slopeandslopelength生态分区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高程Elevation/m坡度Slope/(ʎ)坡长Slopelength/m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均值Mean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均值Mean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均值Mean黄土高塬沟壑区A1LoesssorghumgullyregionA11186510022680.187.316.912.2137668.4黄土高塬沟壑区A2LoesssorghumgullyregionA2329274413280.182.517.612.2134568.2黄土丘陵沟壑区B1LoesshillyandgullyregionB1718278812900.177.413.111.6117651.6黄土丘陵沟壑区B2LoesshillyandgullyregionB2377279912400.179.316.512.0107060.5沙地及农灌区CSandylandandagriculturalirrigationregionC979352112920.181.07.511.5140232.9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DEarth⁃rockymountainous,andrivervalleyplainregionD85374810600.182.814.511.5186055.9图3㊀生态分区不同年代降水量空间分布Fig.3㊀Spatialpatternofprecipitationfor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indifferentdecades1961 2015年,黄土高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47mm,具有很强的空间变异性,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㊂东南部的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㊁黄土高塬沟壑区A2副区㊁黄土丘陵沟壑区B2副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高于黄土高原平均水平㊂沙地及农灌区降水量最小,仅有266mm㊂如图3所示㊂不同年代面均降水量显示(表2),黄土高原范围内,降水量最大值出现于60年代,60 90年代降水量持续减少,由461mm减少到428mm,2000 2015年降水量有所增加,均值为454mm㊂黄土高塬沟壑区㊁沙地及农灌区㊁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的最大降水量出现于60年代,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降水量最大值出现于2000 2015年,各分区降水量最小值出现于80或90年代㊂线性拟合结果显示,丘陵沟壑区B2副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他分区呈减小趋势,变化均不显著㊂降水量越大的分区,年代降水量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也越大,说明年降水波动剧烈,其中黄土高塬沟壑区2937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A2副区㊁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相差71mm和73mm,黄土高塬沟壑区A1副区㊁沙地及农灌区的降水量小且较为稳定,最大最小值分别相差27mm和30mm㊂表2㊀黄土高原生态分区降水量/mmTable2㊀Precipitationindifferent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生态分区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年代Time1961 20151961 19691970 19791980 19891990 19992000 2015黄土高塬沟壑区A1LoesssorghumgullyregionA1412428419401402412黄土高塬沟壑区A2LoesssorghumgullyregionA2556584558571514556黄土丘陵沟壑区B1LoesshillyandgullyregionB1442454443410435458黄土丘陵沟壑区B2LoesshillyandgullyregionB2467444471464441495沙地及农灌区CSandylandandagriculturalirrigationregionC266278274248271263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DEarth⁃rockymountainous,andrivervalleyplainregionD538576539537503537黄土高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ȡ10ħ的积温2300 4500ħ,无霜期120 250d,日照时数1900 3200h[3]㊂黄土高原1961 2015年多年平均气温为7.3ħ㊂气温的空间格局也存在很大变异性,如图4所示,东南部高塬沟壑区A2副区㊁土石山区和河谷平原区气温最高,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次之,均高于黄土高原平均水平,分别为8.7ħ㊁8.7ħ㊁8.1ħ,高塬沟壑区A1副区气温最低,仅为4.9ħ㊂时间上,黄土高原和各分区的面平均气温都呈非显著增加趋势,60 80年代相对稳定,90年代以来增温明显,如表3所示㊂表3㊀黄土高原生态分区气温/ħTable3㊀Temperatureindifferent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生态分区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年代Time1961 20151961 19691970 19791980 19891990 19992000 2015黄土高塬沟壑区A1LoesssorghumgullyregionA14.94.44.44.45.05.6黄土高塬沟壑区A2LoesssorghumgullyregionA28.78.38.48.38.99.3黄土丘陵沟壑区B1LoesshillyandgullyregionB16.35.75.85.86.66.9黄土丘陵沟壑区B2LoesshillyandgullyregionB28.17.77.87.78.48.7沙地及农灌区CSandylandandagriculturalirrigationregionC7.06.26.36.67.47.8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DEarth⁃rockymountainous,andrivervalleyplainregionD8.78.38.48.38.99.2.3㊀植被特征黄土高原1982 2015年多年平均NDVI为0.56,存在很大的空间差异,整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图5)㊂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㊁黄土高塬沟壑区A2副区的植被覆盖度最高,多年平均NDVI分别为0.3937㊀20期㊀㊀㊀杨艳芬㊀等: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㊀图4㊀生态分区不同年代气温空间分布Fig.4㊀Spatialpatternoftemperaturefor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indifferentdecades图5㊀生态分区不同年代NDVI空间格局Fig.5㊀SpatialpatternofNDVIfor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indifferentdecades69和0.68,黄土丘陵沟壑区B2副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A1副区的植被覆盖度次之,NDVI分别为0.56和0.55,黄土丘陵沟壑区B1副区的NDVI为0.49,沙地及农灌区植被覆盖度最低,NDVI仅为0.36㊂4937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不同年代NDVI变化特征如表4所示㊂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和各生态分区都表现为植被覆盖度逐渐增加㊂相对于80年代,90年代的NDVI增加了0.01 0.03,2000 2015年增加了0.02 0.07,2000年以后植被覆盖增长速度高于90年代㊂相对于80年代,近15年黄土高原的NDVI增加了0.04,各生态分区的增加量各有不同,其中黄土高塬沟壑区㊁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的增加量较小,为0.02 0.03,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增加量最大,为0.06 0.07,说明黄土丘陵沟壑区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建设颇具成效,能够有效提高植被覆盖度㊂表4㊀黄土高原生态分区NDVITable4㊀NDVIindifferent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生态分区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年代Time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平均值Mean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黄土高塬沟壑区A11982 20150.220.950.550.17LoesssorghumgullyregionA11982 19890.180.950.530.191990 19990.230.950.550.182000 20150.220.950.560.17黄土高塬沟壑区A21982 20150.350.960.680.17LoesssorghumgullyregionA21982 19890.340.960.660.181990 19990.340.960.670.182000 20150.370.960.690.16黄土丘陵沟壑区B11982 20150.280.900.490.12LoesshillyandgullyregionB11982 19890.250.890.460.131990 19990.270.890.490.132000 20150.300.920.520.12黄土丘陵沟壑区B21982 20150.290.940.560.15LoesshillyandgullyregionB21982 19890.260.950.530.171990 19990.280.940.530.162000 20150.310.940.600.14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C1982 20150.330.970.690.13Sandylandandagricultural1982 19890.310.980.670.14irrigationregionC1990 19990.310.970.690.132000 20150.340.970.700.13沙地及农灌区D1982 20150.070.850.360.13Earth⁃rockymountainous,1982 19890.070.830.330.13andrivervalleyplainregionD1990 19990.080.910.360.142000 20150.070.830.370.14黄土高原1982 20150.070.970.560.19Loessplateau1982 19890.070.980.540.201990 19990.080.970.550.202000 20150.070.970.570.192.4㊀侵蚀产沙时空变化特征及水土流失现状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14⁃16]㊂为了说明其时空变化,依据水电部(1984)侵蚀强度等级标准(表5),将不同时期各侵蚀强度所对应的面积比例进行对比,如表6所示㊂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和水利工程建设以前(1970年以前),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少,体现了自然状态下的侵蚀产沙状况㊂在该时期,微弱侵蚀(<1000tkm-2a-1)区域的面积为26.1%,强度侵蚀以上(>5000tkm-2a-1)的面积比例为25.7%,主要分布在渭河㊁泾河㊁北洛河上游地区以及无定河中下游㊁窟野河㊁秃尾河等5937㊀20期㊀㊀㊀杨艳芬㊀等: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㊀流域,这基本上与黄土丘陵沟壑区范围一致㊂其中,侵蚀产沙剧烈(>15000tkm-2a-1)的区域面积占4%,主要分布在延安⁃榆林一带和内蒙古砒砂岩地区[17]㊂表5㊀水电部(1984)侵蚀产沙强度等级划分标准Table5㊀ClassificationstandardoferosionintensityfromMinistryofWaterandElectricity(1984)侵蚀强度Erosionintensity微弱侵蚀Weakerosion轻度侵蚀Lighterosion中度侵蚀Moderateerosion强度侵蚀Strongerosion极强度侵蚀Verystrongerosion剧烈侵蚀Severeerosion标准Criterion/(t/km2)<10001000 25002500 50005000 80008000 15000>15000表6㊀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强度时间变化特征Table6㊀ChangesoferosionintensityontheLoessPlateau侵蚀强度Erosionintensity输沙模数Sedimenttransportmodulus/(tkm-2a-1)面积比例Areaproportion/%1970年以前Before19701970s1980s2002 2015微弱侵蚀Weakerosion<100026.134.442.184.6轻度侵蚀Lighterosion1000 250027.823.427.714.4中度侵蚀Moderateerosion2500 500020.423.120.51.1强度侵蚀Strongerosion5000 800010.711.57.9 极强度侵蚀Verystrongerosion8000 1500011.07.11.6 剧烈侵蚀Severeerosion>150004.00.60.170年代,微弱侵蚀的面积增加到34.4%,强度侵蚀以上的区域面积比例降低到19.2%,主要分布于西峰⁃延安⁃榆林⁃东胜一带,极强度侵蚀在其范围内呈条带状分布[17]㊂80年代,微弱侵蚀区域范围增加到42.1%,强度侵蚀以上的区域面积比例进一步降低,占9.6%,范围收缩为两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分别位于西峰⁃延安一带和东胜⁃朔州之间[17]㊂图6㊀2002 2015年黄土高原输沙模数空间分布Fig.6㊀Spatialpatternofsedimenttransportmodulusduring2002 20152002 2015年,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侵蚀强度和范围两个方面(图6)㊂侵蚀产沙的强度显著减弱,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在0.13 3924tkm-2a-1之间,中度侵蚀(2500 5000tkm-2a-1)的区域范围较小,仅占1.1%,主要分布于第二高塬沟壑区的泾河流域㊂轻度侵蚀(10006937㊀生㊀态㊀学㊀报㊀㊀㊀39卷㊀2500tkm-2a-1)的区域范围稍大,面积比例为14.4%,主要分布在泾河㊁无定河㊁清涧河㊁北洛河㊁苦水河㊁秃尾河㊁窟野河流域㊂其他大部分区域(面积比例84.6%)的侵蚀强度都属于微弱侵蚀(<1000tkm-2a-1)㊂80年代强度侵蚀以上的区域,侵蚀强度已降为中度侵蚀,且范围发生了明显萎缩;80年代中度侵蚀和轻度侵蚀的区域,侵蚀强度已降为轻度侵蚀或微弱侵蚀㊂各生态分区侵蚀模式特征值统计结果显示(表7),高塬沟壑区A2副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侵蚀模数在155 3924tkm-2a-1之间,均值为1118tkm-2a-1㊂丘陵沟壑区B2副区次之,侵蚀模数在18.3 3245tkm-2a-1之间,均值为994tkm-2a-1㊂其他分区侵蚀模数的均值在180560tkm-2a-1之间,其中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的侵蚀模数最小㊂表7㊀生态分区2002 2015年输沙模式特征值统计Table7㊀Zonalstatisticsofsedimenttransportmodulusduring2002 2015生态分区Ecologicalregionalization侵蚀模数Sedimenttransportmodulus/(tkm-2a-1)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均值Mean黄土高塬沟壑区A1LoesssorghumgullyregionA18.51837417黄土高塬沟壑区A2LoesssorghumgullyregionA2154.539241118黄土丘陵沟壑区B1LoesshillyandgullyregionB10.23325342黄土丘陵沟壑区B2LoesshillyandgullyregionB218.33245994沙地及农灌区CSandylandandagriculturalirrigationregionC8.32693559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DEarth⁃rockymountainous,andrivervalleyplainregionD0.116261883㊀结论本文依据国家发改委的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在考虑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区域性差异的基础上,将黄土高原划分为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沙地和农灌区,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㊂其中黄土高塬沟壑区进一步划分为A1和A2两个副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划分为B1和B2两个副区㊂黄土高原多年平均降水量447mm,丘陵沟壑区B2副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他分区呈减小趋势,变化均不显著㊂黄土高原多年平均气温为7.3ħ,各分区的面平均气温均呈非显著增加趋势,90年代以来增温明显㊂黄土高原多年平均NDVI为0.56,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和各生态分区的植被覆盖度均逐渐增加,黄土高塬沟壑区㊁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的增加量较小,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增加量最大㊂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强度减弱趋势显著,强度侵蚀以上等级的侵蚀强度范围明显萎缩㊂至2002 2015年,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在0.13 3924tkm-2a-1之间,侵蚀强度最大为中度侵蚀(2500 5000tkm-2a-1),但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第二高塬沟壑区的泾河流域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舒若杰,高建恩,赵建民,吴普特,张青峰.黄土高原生态分区探讨.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3):143⁃148,206⁃206.[2]㊀张青峰,吴发启.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的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5):1023⁃1028.[3]㊀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10⁃2030年)“.(2010⁃12⁃30).http://www.gov.cn/zwgk/2011⁃01/17/content_1786454.htm.[4]㊀穆兴民,赵广举,高鹏,孙文义.黄土高原水沙变化新格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5]㊀唐克丽.中国水土保持.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㊀张洪江.土壤侵蚀原理(第二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7]㊀黄秉维.编制黄河中游流域土壤侵蚀分区图的经验教训.科学通报,1955,(12):15⁃21,14⁃14.[8]㊀朱显谟.有关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区划问题.土壤通报,1958,(1):1⁃6.[9]㊀吴佳,高学杰.一套格点化的中国区域逐日观测资料及与其它资料的对比.地球物理学报,2013,56(4):1102⁃1111.[10]㊀晏利斌.1961 2014年黄土高原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地球环境学报,2015,6(5):276⁃282.[11]㊀孙智辉,刘志超,曹雪梅,雷延鹏.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侵蚀性降水变化特征.水土保持通报,2010,30(4):36⁃39.[12]㊀王麒翔,范晓辉,王孟本.近50年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生态学报,2011,31(19):5512⁃5523.[13]㊀颜明,王彩侠,王随继,闫云霞,许炯心.1958 2007年黄土高原沙尘暴和降雨的时空变化研究.中国沙漠,2013,33(3):850⁃856.[14]㊀景可,陈永宗,李风新.黄河泥沙与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15]㊀史德明,石晓日,李德成,梁音.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侵蚀动态的研究.土壤学报,1996,33(1):48⁃58.[16]㊀尹忠东,周心澄,朱金兆.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研究概述.世界林业研究,2003,16(3):32⁃36.[17]㊀信忠保.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和侵蚀产沙时空变化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8.7937㊀20期㊀㊀㊀杨艳芬㊀等: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入为14609.22元,集体利益分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高达77.92%。

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康明星村”、“广东省文明村”、“广东省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广东省卫生村”、“东莞市文明标兵社区”、“东莞市文化建设先进村”等光荣称号。

通过对虎门镇各个农村社区进行对比调查,不难发现通过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实现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具备相应条件。

因此,集体经济组织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民主管理意识,才能将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制整合起来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通过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外企、民企建厂、办公司,发展“物业经济”,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城市化、工业化,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有效途径[6-7]。

只有在充分结合当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的情况下,土地股份合作制才能发挥促进农民增收的巨大效用。

3.4存在问题与建议
东莞市虎门镇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在推动农村经济
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具体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特别是金融危机影响下,农村集体纯收入比上年末下降了8.81%,暴露了虎门镇在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存在相当的缺陷: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单一、“物业经济”所占比重过大、抗风险能力低下、依靠集体分红和租金收入的农民遭受较大损失、发展模式转型困难、当地出现农民结构性失业以及超比例分配等问题。

只有通过运用经济、行政手段促使当地农村进行产业升级、产业优化,才能保证农民收入长久、持续、快速增长。

4结语
土地股份合作制的产生对实行土地统一集中管理、规模经营,增加农村集体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有重大意义。

但是通过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促进农民增收,必须具备一定前提条件。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拥有经营管理经验和市场经济意识的高素质农村干部队伍。

在其带领下,通过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才有可能将整合起来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参考文献:
[1]尹成杰.农民持续增收动力: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相结合[J].中国农村经济,2006(1):4-10.
[2]刘保峰,吴荣秀.土地股份制是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必然方向[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1):70-80.
[3]
王露.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经济学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4(3):52-56.
[4]唐正繁.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可行选择:土地股份合作制[J].思想理论,2003(6):25-26.
[5]姜爱林,陈海秋.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研究述评(2000—
2006)[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11-19.
[6]解安.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2(2):53-55.
[7]张笑寒.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解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8]张笑寒,张瑛.效率与公平视角下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绩效分析[J].农村经济,2009(1):20-23.
[9]傅晨.农地股份合作制的制度创新[J].经济学家,1996(5):99-105.[10]刘承礼.农地股份合作制的过渡性质:一种基于内生交易费用理论的评说与前瞻[J].农业经济问题,2003(11):31-35.
[11]唐浩,曾福生.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研究述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20-27.
[12]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的意见[R].2004.
植被恢复是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主要措施,其综合生态效益是衡量植被恢复成效的关键,是国际上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大,生态脆弱,以
6.7%的土地养活着全国8.5%的人口。

长期的人口和经济发展
的压力,致使该区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黄土高原的景观发生了显著变化,然而区域尺度的景观变化及其带来的综合生态效益还缺乏定量的分析与评估。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团队在傅伯杰院士的领导下,采用遥感、模型模拟和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估了黄土高
原2000—2008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生态效益和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

结果表明:林、草和聚落用地分别增加4.9%、
6.6%和8.5%,农田减少了10.8%。

土地覆被的变化和植被恢复提
升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区域生态系统固碳增加了35.3Tg ,其中67.3%为植被固碳,年平均土壤保持率达到63.3%,区域粮食生产增长18%。

但由于林草植被面积增加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年平均产水量减少10.3mm 。

研究还讨论了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同和权衡关系,进一步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问题,提出了考虑人与自然耦合系统动态反馈关系的适应性管理是区域生态恢复可持续性的关键。

中科院生态中心研究揭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
!!!!!!!!!!!!!!!!!!!!!!!!!!!!!!!!!!!!!!!!!!!!!!!
2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